不用大惊小怪的没有尾巴多难看哪用什么标点符号号?

[摘 要] 当代寓言除了通过故事内容构建寓意之外,还运用丰富的写作手法产生概念隐喻,从而实现寓意的多重构建。通过对当代寓言《雅各布的小鸡》进行解读,探讨其标点符号解构、动词时态解构和反复的概念隐喻等写作手法,从而分析当代寓言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实现寓意的多重构建,并对当代寓言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寓言寓意构建;标点解构;时态解构;反复;概念隐喻

[作者简介] 蔡粤生(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篇翻译;朱立立(197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传统寓言故事通常通过勾画生动情节,描写人物个性和特征,向读者展示富于启迪性的故事。而当代寓言故事在创作手法上出现了更多的创新。捷克著名编剧兼导演米洛斯·麦考克(Milos Macourek)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雅各布的小鸡》(Jacobs Chicken)采用标点符号解构、动词时态解构等多种写作手法,同时赋予传统的反复手法新的寓意,从而实现寓言寓意的多重构建。

一、标点符号解构及其概念隐喻

解构主义以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为代表,提出了一种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解构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等。德里达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消除”“反积淀”“问题化”等概念。在传统英文文本中,标点符号作为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对辅助文字记录语言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雅各布的小鸡》中,作者解构了标点符号的书写格式。全文三段文字中,只出现了三个句号,即每个段落最后以句号结尾。其他语句要么用连词(如and,but,so …)加逗号,要么干脆直接用逗号连接成连写句(run-on sentences)。引语没有引号,问句没有问号。例如,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索緒尔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问题开始成为研究热点。象似性(Iconicity)又叫临摹性,是源于哲学、逻辑学的概念。象似性相对于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与所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有理据的。Peirce将象似性分成肖像象似性、图表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隐喻象似性涉及从一个认知域到另外一个认知域的映射,比如从经验认知域(时间和空间)到形式认知域(语法的),或者从概念认知域到语言认知域的映射。Lakoff和Johnson在其代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他们认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是隐喻性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具有隐喻性。在标点符号系统中,一个完整的语义后面用句号,问句用问号,感叹句用感叹号,引语用引号;等等,是与现实世界中人类的语言表达意图相符的,因而是无标记的。而对标点符号超常规使用就成为有标记的书写格式,它往往与心理以及概念结构对应象似,从而产生隐喻。

《雅各布的小鸡》中,作者对标点符号的解构与故事中雅各布对小鸡的超常规描画产生了隐喻象似性,因为雅各布实际上是对小鸡原本的形态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无论是雅各布对小鸡的超常规描画,还是作者对文本书写格式的解构与重构,都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超常规创新产生隐喻象似性。雅各布的小鸡遭到故事中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会如何评价作者对标点符号的解构呢?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这个隐喻,窥见自己对待他人创新成果的潜在态度,窥见自己可能的武断和盲从。

二、动词时态解构及其概念隐喻

传统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通常采用过去时态来叙述故事。而《雅各布的小鸡》中,全文除了两句话为过去时态外,其他全部采用现在时态,并且主要采用一般现在时。依据西方语法,一般现在时主要表示习惯性的、重复的动作或行为,也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状态,或是普遍的真理。人们也会在叙述过去事件时使用现在时态,这被称为戏剧现在时也称作历史现在时或叙事现在时。在一般文学作品中,戏剧现在时的运用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故事感染力。

而《雅各布的小鸡》中,除了增强感染力之外,一般现在时用来表示习惯性、重复性行为,用来描述普遍真理的语法功能,还与寓言故事中启迪意义的普遍价值之间产生概念隐喻:寓言中老师和同学们所面临的对待创新的态度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问题;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可能将来仍然存在。

三、反复的使用及其概念隐喻

语篇衔接理论认为,反复是语篇衔接的一个重要手段。Winter提出了系统性反复(Systematic Repetition)的概念。系统性反复是在后面一个分句框架中有意义地反复前面某个分句的一个或多个组成特征。在这样的反复中,必定有新的改变或新信息被带入原来的短语。传统意义上的反复,具有凸显新信息的功能。除此之外,在传统寓言中,反复还常常被用来增强戏剧性效果,有时为了创造活泼的气氛,有时为了层层递进,增强紧迫感。它同时还具有简化故事情节描述,突出寓意的效果。《雅各布的小鸡》中,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除了以上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概念隐喻效果。

全文的三个段落都以“鸡就是鸡”(A chicken is a chicken) 开头。由于三个重复都出现在每段文字开头,因此格外醒目。第一段:“鸡就是鸡,你们都知道鸡是什么样子,你们肯定知道,那么好吧开始画鸡,老师对孩子们说,然后孩子们 ……”(A chicken is a chicken,you all know how a chicken looks,sure you …)。如果我们将这三个“鸡就是鸡”与每一段的描述联系起来,我们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鸡就是鸡,为何雅各布画的这只鸡遭到教师如此的冷遇和同学们如此的嘲笑?鸡就是鸡,为何从雅各布的画中飞出的鸡会受到教授如此推崇?鸡就是鸡,为何从雅各布画中飞出的鸡,受到教授的推崇之后,就赢得教师如此的赞誉和同学们如此“好奇而兴奋的目光”?我们不禁要问,鸡就是鸡吗?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所依据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鸡就是鸡”这一反复的手法,在此同样产生了隐喻效果,隐喻了人们对事物所持的固有偏见,以及武断和盲从的行为。

文中的另一个反复的信息是对雅各布所画小鸡的描写:“一个橘黄色的脑袋,蓝色的翅膀,红色的腿,……像麻雀,又像孔雀,像鹌鹑一样大,像燕子一样瘦。”这一描述第一次出现时,是被老师用来嘲笑雅各布画的小鸡。第二次是教授将它写入自己正在撰写的一本鸟类学著作中。第三次在动物园里,雅各布的老师用它来向学生们描述那只被众人参观的“神奇的鸡”。同样一只鸡,有人会因为创作了它而受到嘲笑,有人会因为发现了它而成名;鸡就是鸡,人们竟然可以用同样语言,对一模一样的东西,时而贬时而赞。鸡的外观并没有改变,而人们的态度却出现了天壤之別。该重复隐喻了现实世界中,创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的从众心理。

四、对当代寓言教学的启示

当代寓言的寓意构建除了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之外,还通过运用多种创新性的写作手法,从而产生概念隐喻,以此增加寓言寓意的表现维度。因此在现代寓言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引导学生多方位解读并提高学生对创新写作手法的敏感度,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声不响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