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小朋友都不跟我玩同小朋友不想一起玩,该怎么办?

我的小孩也是十月份就三周岁,也是9月送的幼儿园,上中班。不过,他是第一天哭了几乎一上午,第二天哭了一小会,第三天就发烧了,因为扁桃体发炎,三天高烧不退,打了六天点滴才退烧。中秋三天假后,我看他好了很多,只是还有一点咳嗽,于是又开始送他上幼儿园了。不过,这次很好,每天接他的时候,老师都说他很棒。可能是因为他病的时候老师来看他了,跟他说这些天因为他生病了没去幼儿园,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很想念他,等他好了之后再去学校之类的话,对他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老师捕捉到了他的兴趣,每天刚到幼儿园进教室后,只要他跟老师说:“AMY(老师的名字),我想听歌”,他的老师一定会马上让他听儿歌。 所以我建议你多跟老师沟通一下,跟她们说说你家宝宝的兴趣,让她们多关心一下你家宝宝。还有,晚上接她回来的时候尽量少跟她提幼儿园的事,也不问她一天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可以询问老师),多跟她玩她喜欢的她感兴趣的活动,尽量少让她回忆幼儿园里的一天情况。还有早上送去幼儿园之前,我提倡是先把孩子吃饱了再送去,不管早餐她在学校吃没吃,到了中午,她饿了一定会吃一点的,但是肯定是没吃饱的,所以放学接她的时候尽量早点,回来先让她吃点东西,或者是接她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可以跟她讲讲你来时遇到谁了,最好是她认识的,说说你一天的事情,陪她玩一下游戏,自然的,她就会放松了。我儿子就是这样的,每天接他的时候我都跟他说说我一天的事情,跟他说我在路上遇到谁了,然后开水笼头帮阿姨浇花(他喜欢玩水),回到家了马上可以吃饭了,九点他就睡了。吃饭的时候,他高兴了会跟我说他在幼儿园里的事(他的表达能力很强)。比如说“妈妈,今天AMY跟我说‘祖睿,闭上眼睛睡觉’”。“AMY教我画画了,我画了大大一个圆圈给妈妈”等等。 祝你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说到小孩子的社交,很多妈妈都问过我:孩子怕生、害羞、胆小,能交到朋友呢?

如果有一天,当你的孩子回家说:“妈妈,他们不想和我玩,你会怎么应对呢?”

《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蔡少芬的小女儿包子在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就遭遇了很大的交友挫折。

看到蔡少芬后,小女儿包子扑在妈妈怀里诉苦:“他们都不想跟我玩,他们一整天都这样子不理我。”

原来是其他小朋友不想跟包子一起玩游戏,她邀请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大家也不响应,甚至有些小朋友直接说:“我喜欢你姐姐,多过于你。”

小朋友们纷纷表达了对包子的拒绝,6岁的包子很失落,伤心地跑去找妈妈,才有了上面诉苦的一幕。

在包子看来,朋友是如此重要,失去与其他同龄孩子们在一起玩乐的开心时光,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从1岁起就有了强烈的与人交流的意愿,3岁上幼儿园后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人接触、建立友谊。

在幼儿园交到朋友,也将是孩子面对的社交第一课。

我的大女儿也是个性格温和、敏感害羞的小姑娘,曾经我也为她的社交力犯过愁。

刚上幼儿园的那段时间,我观察她非常渴望和别的小朋友玩,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加入别人,还是有一些胆怯。

入园后,她也经历了非常长的“适应期”,那段时间我最关心就是如何让她学会与人相处,在群体中能不能交到朋友。

于是带她去上早教课,推她加入同龄伙伴当中,在小区游乐场努力与别的妈妈搭讪,想多给她创造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很多父母应该和我有过相同经历:带孩子到小区游乐场或者公园里,看到别的小朋友们一起玩得很开心,孩子也想加入,不知该怎么办。

这时候,很多大人自然而然会给孩子出主意:“你去和他们说,你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接下来会发生的,要么对方孩子没反应,要么口头敷衍答:“可以”,但行动上不会拉着你一起玩。

你是不是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主动了还没人理?

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他的书中解释说:

在为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帮助时,一定要记住:童年期的核心技能与成人的技能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孩子们很少向对方介绍自己,他们直接就开始一起玩了。他们或许会问另一个孩子的名字,但不会想到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良好的同龄社交技能并不包括说“请”以及“谢谢”,很多父母把有礼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有时候,父母们怀抱着良好的心愿,告诉孩子应该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询问“我能一起玩吗?”

但我总是教孩子们不要这么说,因为这相当于明确地给了对方一个拒绝的机会。这种拒绝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我们在帮助孩子加入群体时,不要一味鼓励他去主动接近其他小朋友,而是给予具体技巧上的帮助。

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海边,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沙子堆房子游戏,她很想加入,就在旁边悄悄观察了一会,然后说:“好酷啊,这是什么?”

其中一个孩子解释说,这是一个城堡。我就给女儿支招,你和小朋友说:“等等我,那我去帮你们铲沙过来。”

随后女儿就拿起自己的小铲子兴致勃勃地铲沙去了,问那两个孩子应该把泥沙放在那里,怎么堆城堡。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城堡的问题来,女儿也就自然地参与进去了。

总之,观察发现对方的需要,用行动提供帮助、做出贡献,是被对方接受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在帮孩子建立友谊的时候,不妨多关注下孩子们需要什么帮助,比如:

对方孩子在玩过家家,那他们在需要什么东西吗,我们可以帮助找到这些东西吗?

对方孩子在地上画画,我们可以先帮他们递粉笔吗?

对方孩子在踢球,那在球被踢飞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去帮助捡球吗?

通过观察女儿的社交,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家长在孩子的社交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的家长,大部分喜欢扮演孩子的“贴身保镖”,一旦出现问题或感到孩子“被欺负”,就很容易着急上火。

朋友曾经和我倾诉过她的烦恼,她女儿上中班,在班里一不小心,成了个子最高的孩子。

一开始她还觉得个子高有优势,不容易被欺负。一天去接园时,看到了下面这幕,把她结结实实气坏了:

几个女孩子围着她女儿,这孩子努力地抠着凉鞋上镶着的水钻,抠下一颗分给别人一颗,一双满是水钻的漂亮鞋子,不一会儿变得光秃秃的。

接园回家的路上,朋友问女儿,为什么要抠水钻给别的小朋友啊?

“因为她们想要啊!”小朋友回答得理直气壮,当妈的差点被气吐血。

我们会看到,对孩子来说,比鞋子上的水钻更重要的,是成为群体的一员。对“被群体接纳和认同”的需要,是人类的社交天性,我们无法改变。

英国有一档幼儿真人秀节目《四岁小孩的秘密生活》,这样描述孩子间的小团体。

在一个班级里,自由游戏的时间,孩子们各自组团玩游戏,新来的凯特琳落单了。

凯特琳独自无聊地在操场边上踱步了一个小时,眼看着其他小朋友们,几个一组,玩得兴高采烈,自己却很难融入其中。

在独自无聊了很长时间后,趁一个叫蕾拉的女孩过来找她的间隙,凯特琳抓住了机会,和蕾拉商量成立一个“姐妹会”,并且两人还制定了规则,“谁想来我们的姐妹会,就必须得今天加入。”

小凯特琳的这个交友小心机,看着又好笑又让人心疼:在这个年纪,每个孩子都渴望有自己的小伙伴小团体,孤单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说小朋友都不跟我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