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促进儿童从积极认知的三个方面描述发展的三条指导原则?

计算思维评价框架的构建是计算思维教学实践的基础。以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与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为基础构建国际计算思维评价C-M-S分类框架,该框架由认知水平评价、元认知水平评价及自我水平评价构成。认知水平评价强调通过试题、量表等静态测量工具量化基础认知的形成,元认知水平评价侧重观察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水平评价指向计算思维自我内化成效。计算概念层厘清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及编程的基本概念,夯实以计算机科学概念为基础的评价内容;过程迁移层重视计算思维的元认知过程性评价,以“分层列点”的方式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思维理念层正确看待计算思维评价工具的形式,以“3E”原则普及计算思维的应用与评价。

[关键词] 计算思维; 评价方式; 三维框架; 教育目标新分类学; C-M-S框架 

身处计算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化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享受智能机器所带来的福祉。为了更好地参与“计算机世界”、最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有效沟通或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思维这一术语最早由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提出[1],后经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界定[2],并被众多研究者探讨。然而,计算思维概念定义的“多元”与“暧昧”导致其评价的“困难”与“朦胧”,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做支撑,计算思维培养很难被纳入K-12教育体系中[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对教学评价的开展起到风向标作用。罗伯特·马扎诺(Robert J. Marzano)博士着力于构建指向思维技能培养课堂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其2007年出版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认知目标分类学及其与知识领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4]。作为一种普遍认识与普适技能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理应归于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指向对象的范畴。伯南与雷斯尼克(Karen Brennan & Mitchel Resnick)提出的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与马扎诺在其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中所阐述的知识领域的分类在划归角度与内容指向上的契合,为计算思维评价框架构建提供了从计算思维本身出发的理论导向。

映射与建构: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与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

(一)定义原点:伯南与雷斯尼克计算思维三维框架

目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与较高认同度的计算思维定义当属伯南与雷斯尼克基于编程环境构建的计算思维三维框架,该框架分为三个维度:(1)计算概念:学生在从事面向计算思维的实践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如算法思维、分解、抽象、并行、概括等;(2)计算实践:学生在接触概念时培养与发展实践的能力,包括数据收集、模型设计、调试模拟等;(3)计算视角: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从事此类实践时,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看法,涉及学生自身能动性和技术流畅性等方面[5]。

(二)目标导向: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

马扎诺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逻辑表述模糊、线性思维贯穿、思维本质与学习关系的简化等不足进行弥补与完善,构建具有浓厚心理学色彩的崭新体系[4],其勾勒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框架中涉及知识领域与加工水平两个维度。其中,知识领域涉及三个内容:信息、心智程序以及心理动作程序,分别代表内容性知识(术语、事实、原理等“是什么”的问题)、过程性知识(技巧、算法、规则等“如何做”的问题)以及复杂的身体活动能力(技能、过程等层面的行动与思维),任何知识领域都可以是这三种具体类别知识的不同结合[6]。计算思维三维框架能够与马扎诺对知识领域的分类完美契合。加工水平分为六个水平、三个系统层次,分别是信息提取(认知系统)、理解(认知系统)、分析(认知系统)、知识应用(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自我系统,通过自我系统产生对学习任务的价值判断,利用元认知系统生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调用认知系统的基本认知技能完成任务,三个系统的运转与协作离不开知识领域的支持基础。

(三)融合创生:计算思维评价C-M-S分类框架

伯南与雷斯尼克提出的计算思维三维框架与马扎诺的知识领域三方面能够完美映射,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中对加工水平的划分,为我们探讨计算思维的学习与评价提供了思路与方向。马扎诺的新分类法本就具有提供思维技能课程框架的功能,早在1987年,雷斯尼克就谈到思维技能课程不应被戴上“高阶的帽子”而被束之高阁,这是在学生通过练习与实践以掌握知识领域的基础技能之后传授与培养的一项内容[7]。因此,计算思维以依附知识系统的形态存在于课程中,这也是运用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的理论来探讨计算思维评价方式的可行性所在,是一种在思维培养与目标指向上的贯通与融合。利用计算思维三维框架在知识领域三方面的映射关系,基于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思维系统的划分,建构计算思维评价C-M-S分类框架,以期为计算思维评价提供理论可循且条理清晰的划分依据,如图1所示。将计算思维评价中侧重的内容方面及目标指向划分为认知水平评价(Cognitive Evaluation),认知水平评价指向计算思维基本维度认知与技能运用的“概念维”,元认知水平评价侧重学习者运用计算思维生成问题解决方案及策略的“过程维”,自我水平评价则是与利用计算思维思考生活问题的内在驱动与思维建构相关的“思想维”。 

划归与统整:计算思维评价框架层次

(一)认知水平:计算思维的静态测量彰显基础认知形成

1. 五维度CT测试题设计

González构建了一套针对12~13岁西班牙学生的计算思维测试工具,每道题均从计算概念、交互界面、回答方式、有无嵌套以及所需任务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并根据39位专家的评审反馈,进一步完成了测试题2.0版本的修订[8]。试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每一道题涉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概念。试题的编制主要依据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编程语言的逻辑语法,包括基本序列、循环、迭代、条件、函数和变量等。试题也被用来测评西班牙小学生参与“非计算机化的活动”(Unplugged

2. 注重迁移应用的CT测试题设计

陈冠华等人认为,计算思维就应该能够像其他技能一样进行迁移应用,由此开发了一款针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机器人课程的SDARE计算思维评估方案[10]。SDARE框架基于计算思维的操作性定义[11]提出,S指语法(Syntax)——使用机器可识别的语法制定问题和解决方案;D指数据(Date)——组织和分析数据;A指算法(Algorithms)——通过算法概念化并生成解决方案(一系列有序步骤);R指表示(Representing)——通过多种外部手段(如模型和公式)表示问题和解决方案;E指效率和效果(Efficient Effective)——生成、修订和评估解决方案,目标是实现最有效率和效果的步骤和资源组合[10]。该测试题的内容涉及两个不同的问题情境,即机器人编程试题以及五年级学生计算思维推理题,并开发了一组试题的编码量化规则[10]。试题随后在美国东南部城市公立小学的机器人课堂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题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能够揭示学生在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进步[10]。

3. 基于分类组合法的CT测试题设计

Meerbaum等人开发了一套基于图形化编程工具对教学进行测评的方案。在修订的布鲁姆分类法与SOLO分类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和关联结构层次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每个维度又包括理解、应用和创造三个子类别,从而产生了九层分类法,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和测验来评估学生计算概念的习得和内化,并在两所中学的正式课堂中进行了测验,试题分别在教学实施前、中、后被用作前测、中测和后测[12]。该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使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评估学生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内化,还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媒体的实际内容和内部特征,是一次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尝试。

计算思维应用与拓展的基础是由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提炼总结的程序运演原理,因此,对计算概念掌握情况的测评同样是计算思维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思维静态测量工具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被用于纯粹的预测试中,因此,便于大规模筛选和早期发现高水平的学生,也可用于收集定量数据对学生计算思维的习得进行后测等,使得测评更具科学性。但其局限性在于,这种评价只停留在计算思维的概念基础表层,未能真正触及计算思维内涵,类似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一般注重对学习结果的测量,可能会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所以其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元认知水平:计算思维的动态测评展现元认知发展

计算思维的动态测评指向学生元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评估过程来监控自身计算思维的习得和发展,这为他们提供了调整、重新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理解和想法的机会,是新一轮的反馈和学习的延伸。而往往复杂的技能如监控、自我调节等,也只有在不断地反馈和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相较于学生做了什么,怎么做则更能体现学生的计算思维。

1. 从游戏设计到科学模拟

Koh等人利用视觉语义分析技术开发了一款实时语义评估系统,借用计算思维模式图(Computational Thinking Pattern)对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思维概念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关注学生的计算思维技能在科学模拟情境中的应用[13]。CTP图的内部基本原理是“程序行为相似性”(Program Behavior Similarity),能够在没有程序执行的情况下识别语义级别模式[13]。因此,CTP为游戏中的潜在语义提供了一个真实图景,反映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从游戏到科学模拟过程中计算思维的迁移。

2. 可视化程序块迭代测试

Scratch[16]是计算思维动态测评的有效工具。其中,Scrap通过对用户上传的项目组合(作品集)进行分析,并生成所使用(或未使用的)程序块的可视图,从而反映学生对计算概念的学习掌握情况[14];Hairball是一种代码分析工具,可以检测出程序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如未正确初始化的属性、从未执行的代码、没有对象接收的消息等[15];Dr. Scratch是一个免费且开源的Web应用程序,它改进了Hairball必须手动启动Python脚本这一弊端,从而更便于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16]。以上三种工具都是基于学生作品的程序块进行分析,可以生成每个项目中所使用的(或未使用)程序块的可视图,从而得知学生对每类程序块的使用频率,进而推断学生对某类计算概念掌握的熟练程度,以此来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概念的习得情况。但Scrap主要侧重对程序块使用频率的测评,从而推断出学生对某类计算概念掌握的熟练程度;Hairball侧重于对事件驱动编程即状态初始化和消息传递方面的学习评估;Dr. Scratch侧重对作品水平的综合分析,除了给学生的作品进行CT评分(0~21分),还可诊断出程序中潜在的错误或某些编程的不良习惯,从而提出修改意见等反馈信息,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技能。

3. 基于同伴采访的CT测评

Portelance等人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为一所公立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介绍基础的计算思维概念,并让他们通过iPad进行基于作品的同伴视频采访(Peer Video Interviews),以此作为一种评估学习者早期计算思维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访谈,学习者能够彼此分享、互相学习,并且对作品的每一个新构想都可能变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新契机[17]。同时,教师也可在情境化的项目中通过观察、交流和指导来了解学习者对编程学习的思考[17]。结果表明,这种基于视频的采访方法比传统的其他技术更能广泛地评估学生的计算思维[17]。计算思维的动态测评中,学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他们为自己和同伴提供描述性反馈(自评和同伴互评),并通过对计算思维作品的定期测评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性的、自我监控的学习者。学生通过使用Scrap、Hairball等分析工具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可视化的测评反馈以及相应的测评分数,学生可以根据测评报告上的反馈信息开始自己下一步的修改和学习,这是一个修改—测评的迭代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询问同伴、教师、家长等人的意见,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想法。将计算思维的训练与测评融入学生课堂项目制作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对目标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借助这些可视化分析工具,将学生作品档案袋的分析等作为对学生计算机科学概念习得的评价补充,记录他们的学习轨迹,测量每个学生学习改进的具体方面。

(三)自我水平:计算思维观念层评价凸显自我内化成效

Development)理论框架来设计儿童机器人的编程课程活动[18]。PTD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将应用发展科学的研究与计算机中介通信、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及技术的思想相结合[18]。PTD关注技术支持的积极行为(6C):交流(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社区建设(Community Building)、内容创作(Content Behavior)[18]。以PTD框架为指导原则设计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8]:一是学生的作品档案,包括学生的设计日志、编程的脚本代码和学生创作的机器人项目,旨在评估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复杂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二是视频日志,用来记录学生一直在做什么并解释他们的活动;三是SSS评价量表,SSS分别代表句法(Syntactic)、语义(Semantic)和系统(System)三个不同层级的理解水平。句法水平指只理解单个指令的功能,但不了解如何选择和组合它们来完成一个给定目标的功能程序;语义水平指能够为程序选择适当的指令并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即理解以某种方式将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个整体的结果,但可能无法创建完全满足给定目标的程序;系统水平指理解每个程序指令的功能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会产生特定的总体结果,并且能够有目的地按照正确的顺序将正确的指令放到程序中来实现给定的目标。量表对整个课程中的每个学习目标以及不同复杂程度的每个任务按照0~5分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制定,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每堂课程结束时,教师通过完成量表的一系列问题来记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以及对机器人程序的理解水平。此外,通过分析学习者长期以来的合作网以及学习者对科技圈的参与度来评估学习者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观察孩子的学习参与度和对TangibleK项目的整体参与度以及对学习环境的贡献,来评估孩子的社区建设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因此,基于PTD框架的CT测评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作品档案、视频日志、评价量表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访谈等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爱心、信心等方面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中想象创造、协作交流、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计算思维的应用水平,而不是仅仅将计算思维评价体现在计算概念的获得与基于项目的计算思维应用层面,基于PTD框架的CT测评更具长远视角,是计算思维评价理念与方式的结合。

与其他评价方式相比,这种评价站在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未来发展的高度,而这正是计算思维发展的核心要义。如若仅将计算思维的评价停留在计算机环境的编程学习或是游戏设计中,则将与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貌合神离”,因为这仍是对计算机科学概念习得水平的测量,将计算思维的内涵与应用方式局限于工具形式中,缩小了计算思维的应用领域,故其测评成绩的优劣并不能完全表明学习者计算思维能力的高低。关注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方式方法的普适性特征,正是指向计算思维作为一种问题解决思维的本源之意,只有形成计算思维大环境意识,计算思维才能发挥其社会性意义上的作用[19]。虽然这种评价方式较抽象且在具体操作中更具难度,但我们认为这正是计算思维训练与评价的最终聚焦之处,只有当计算思维真正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思维指导方式与问题解决的方法时,才堪称“思维”二字。

应用与启发:计算思维C-M-S评价框架实施建议

(一)计算概念层——对计算思维的基础性认知整合

1. 厘清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及编程的概念

计算思维缘起于计算机科学,又高于计算机科学。计算思维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的本质,但不可否认,计算思维提炼于计算机基本概念及程序运行原理。序列、循环、条件、并行、算法等具体的概念是计算思维应用与迁移的基础,离开计算机具体概念内容,计算思维理解将成为一种抽象的状态,成为一种虚无的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不同,计算思维能够将计算概念与技能迁移到计算机以外的领域[20],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包含了一种思考日常活动与问题的方法[21],倡导人们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有研究表明,编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实现形式,与问题解决密切相关[22],不可否认,编程形式确实是计算机科学概念掌握、计算式思考方式形成及计算思维养成的重要形式,但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编程,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比编写程序更有意义。在开展计算思维评价时,首先应厘清概念,正确地把握计算思维的开展形式及实施范围,计算思维的应用与评价不应局限于计算机科学的相关领域或必须依托计算机及其他技术环境,由此才能更好地把握评价的目标与方向。

2. 夯实以计算机科学概念为基础的评价内容

知识内容与思维操作是分不开的,就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序列”这一计算机概念解决做饭这一实际问题一样,若不了解程序运行的序列原理,便无须再谈其实践应用。计算概念相对客观固定,所以对其测量可采用量化的方式,如使用测试题、量表等评价工具。桑代克曾指出,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数量的,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是可以测量的[23]。量化具有科学性,是评价当中重要且具有说服力的一种“武器”,在教育评价中不应也不会被轻易舍弃。虽然我们更强调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普适思维方式的全面性,但也要重视认知信息的基础作用。对可以测验的计算机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可作为计算思维以及学习者“计算感”测评的基础依据,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对计算思维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估。

(二)过程迁移层——作为计算思维的元认知实践与监控

1. 强调计算思维的元认知过程性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的要义有二:一是让学科核心观念植根于真实问题情境;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科实践而学习学科[24]。计算思维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核心素养之一,不论是否与何种课程进行整合,均应体现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实践学习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计算思维的评估需要动态的过程性信息,以此反映随着时间推移学习者的能力发展情况。计算思维的发展必须体现在某一情境下学习者的应用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学习者是否能将这一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要促进相应思维技能的提升,需要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有机会反复设计解决方案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25]。将计算思维的训练与评估同特定的基于某种技术环境的项目程序性操作相结合,体现并训练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让学习者更多地了解他们用于调试问题的策略,并不断地改进他们的方法,以此支持学习者思考自己的思维与学习。

2. 以“分层列点”的方式进行计算思维过程性学习评价

周以真教授曾表示,抽象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可以以“层”的角度来呈现应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要正确处理不同“层”之间的关系[21]。计算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计算思维的问题解决过程一般可以总结为抽象模拟、分解、调试、自动化、泛化等,基于学习者过程性学习的特点设想“分层列点”评价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体现的计算思维,以“计算思维采分点”的形式来完善这种过程性评价形式,如评价实施者可以按照以下层次来对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体现的计算思维进行测评:(1)学习者是否能够将目标事件抽象为一个具体可解的问题;(2)是否能够对抽象的问题展开分析,将问题分解为具体易解的模块;(3)是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试误,直至输出正确的结果;(4)是否对问题的解决操作过程熟练掌握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5)是否能够提炼本次操作的技能,并将该技能应用到相似情境中。以“采分点”这一形式帮助处理过程性评价中的主观以及抽象程度更高的问题,能够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更好地实施测评。

(三)思维理念层——促进计算思维的普及应用与自我内化

1. 正确看待计算思维评价工具的形式

目前,国际上对学习者计算思维的训练与评估大多以计算机技术环境为依托,研究者一般基于所用技术工具的可操作性以及便利性的特点,倾向于在不同的研究中开发与应用自己编制的CT测量方法[26],如根据所用工具的操作性特点,将计算思维划分为不同维度,对各维度进行总结性或形成性评价,此做法使得评价“依附”并“服务”于工具本身,不利于计算思维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者应深知,不能以工具形式来决定评价的方式方法,而应依据计算思维的本质内涵来指导评价的开展,我们并不希望计算机妨碍我们对计算思维的理解与应用,不希望人们只会使用这种工具而不理解计算思维的含义,就如一个人会使用计算器但是不懂得算数一样[2]。计算思维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解决或研究问题,而不是在计算机硬件上模仿计算机的思维模式[27]。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以技术工具为依托的计算思维训练与评估形式对学生计算思维习得和测评带来的便利,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计算思维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得抽象变得可视化,但是过于外化的工具主义缩小了计算思维的评价范围,阻碍了其拓展实施,计算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28],研究人员在开展计算思维的评价时应探索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并将其融入学习者的基础课程学习与生活实践中。

2. 以“3E”原则普及计算思维的应用与评价

计算思维体现了思维方式中“人”这一层面,其应体现在学习者基础课程与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由于实践情境的复杂多变,对计算概念层和应用迁移层的相关维度进行单一测评难以满足对计算思维本质的理解和内化,故我们在以上两层基础上拓展出计算思维框架的思维理念层,以适应多样化的计算思维应用情境,力求达到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和践行,促使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方法论而存在[29]。计算思维应根植于每一个人的认知与行为方式中,将其内化为个体的思维理念,普及计算思维的应用范围。我们倡导每一个人都是计算思维的践行者与评判者,将计算思维的日常应用与评价判断相结合,才能真正加快计算思维向基础能力方向的演化步伐,真正实现计算思维作为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倡导计算思维应回归“人”这一层面,践行“3E”原则,即计算思维的应用与评估应面向全体受众,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Everyone),并且要将其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不拘泥于工具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Everywhere),同时尝试捕捉日常生活和学习事件中与计算思维的“接口”及契合之处(Everything),加速计算思维真正成为一种指导人类行为方式的思想与哲学。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3354是指所有研究教育规律的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法3354是教育、社会、人以及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它是客观的、必然的、稳定的、反复的。

4.教育学3354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社会实践,直接目标是培养人。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目标是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简单地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8.遗传素质3354是天生遗传的,具有固有的生理和解剖特征。

9.教育目的3354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是受教育者应该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3354是“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团结起来,支配、利用和共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以私有制为核心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从而获得个人的才能和潜力、利益和才能。

12.素质3354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内在基本素质资格、特质等。

13.素质教育3354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发掘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力,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3354是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所考科目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选拔淘汰教育。

15.3354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师生关系——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本质上是某种社会或阶级道德的具体而特殊的表现。

17.师生关系3354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3354,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学校的制度。它规定了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制及其关系。

9.年癸卯学制改为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端。它以日本学制为基础,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它的特点是学习周期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认识、体验和实践,形成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23.知行合一原则3354又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长期实践。要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新一代。

24.自我教育法3354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3354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施加系统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3354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课程的时间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系统、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3354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认识。

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

(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

(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

(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 “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

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

(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

(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

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

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有:

(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

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1、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

教育 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4、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

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1)教育优先发展(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

70、 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是实证性研究报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教育测量的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的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的测量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和实用性。测验编制的中心环节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和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评价的方式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和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和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

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

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8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3、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84、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85、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8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88、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8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9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8、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

(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的适应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14、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经验、知识水平。

·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16、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7、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

(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19·简述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20·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1、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

(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

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3、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有哪些?

(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

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

理智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

·25、意志有哪些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26、初中生意志的特点有哪些?

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4)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28、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

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3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3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

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1)气质可以影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35、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

要点:(1)家庭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2)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3)社会影响(4)自我教育。

36、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37、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学习材料自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这里说的逻辑意义,是指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垢联系而言的。(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抽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8、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1)熟悉而新颖的刺激(2)学生事物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3)适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兴趣受制于人的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特征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基础。责任感和义务感。

39、制定学习目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舍远求近。即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指向遥远的未来的目标。(2)具体明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3)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

·4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多余刺激的干扰;练习的多样性。主观因素: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智慧发展的水平;动机强度。

41、学习为什么会迁移?

学习迁移之所以会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共同成分的能力。

·4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很多,客观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主观因素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认知水平。

·43、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44、中学生面临的基本心理冲突有哪些?

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5、简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正视度接受现实(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

46、学生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影响)?

(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3)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哪些?

(1)指导学生自觉遵循心理规律,了解心理保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纳“现实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对少年期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教学中讲究的心理卫生

4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的预防(2)开展心理咨询工作(3)诊断生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积极认知的三个方面描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