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香港人普通话标准和香港话有什么区别?

广州话其实也就称为粤语,粤语是除普通话之外在中国最有名的语言之一,不只是在国内,在国外很多地方都在使用这种古老的语言。比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都有使用粤语。香港地区和广州地区都是使用粤语比较频繁的地方,在这两个地方的话有很多人都会讲粤语,但是不会讲普通话。

虽然香港和广州地区的话都是讲粤语,但是你会发现香港本地人有很多人听不懂广东人的粤语。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口音不同。这就类似于在全国都使用普通话的前提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口音。虽然香港地区和广州地区都是讲粤语,但是在地方音方面两个地区的音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

广州话和香港话之间的区别在于广东地区的粤语是以标准的广州音为主,而香港地区的粤语则偏向东莞话和围头话,在发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香港人听不懂广州话的原因。

广州话属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语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广州方言主要口音: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广州方言即狭义“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音。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的收音范围比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用户发布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广东,简称粤。而粤语是“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们所讲的语言,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粤语’了。”这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说它是错的。这跟“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它又叫“‘阿拉伯’数字”的道理是一样的。粤语因是在广东省内流行,且占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广东话”是科学的。其实在粤语族群,民间对这种语言的称呼为“白话”,以别于当时读书所用的文言文。这是老百姓对自己所讲语言的称呼,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粤语最恰当的表述。

粤语源于古越语和古汉语的混合,这大抵已是不争的事实了。这正解释了为什么粤语和壮语甚至是泰语都有明显的亲戚关系(因为大家都有古越语的基因)。至于粤语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方言”,这就纯粹是划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问题了。单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可说两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近似度有多少(一般从基本词汇的统计出来),而不可能科学地划一条线,说过了这一条线就是语言,在线以内的就是方言。方言和语言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是政治问题。

例如 欧洲的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根本是一致的,但因为两个民族关系恶劣,因此视为两种语言,这又是不是我们划分语言方言时应作参考的例子呢?

这不是政治干预学术,而是方言语言的划分往往建基于语言使用者的族群自我认知。用该说,讨论“方言”、“语言”划分这学术问题中,一定要把政治社会的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有点像社会语言学。但把一切有政治成分的学术问题都说是政治干预学术,就又有点过犹不及了。

由於粤语和北方汉语言/方言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把粤语划为汉语的方言,并非人人可以接受。

至于粤语的起源,经与同好反复论证及查找资料得出结论是:起源于梧州,而以广州为正统。梧州一带是汉人在秦时首先到达岭南的驻守地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南方汉文化的中心。直至南越国以番禺为首时,一般相信当时的上层社会已经是汉、越双语并行了,而当时他们使用的汉语即今日粤语的祖先。而现代粤语中遗留的古汉语痕迹。如粤人把“没有”讲作“无”,他(她)讲作“佢”,节省讲作“悭”等,这都是古汉语的用法(“悭”本意为吝啬,后引申出节省的意思。如:悭钱——宋代指质料薄劣的钱币。现代粤语意思是节约钱。),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有理由相信粤语是古越人大规模转用汉语而来的,而非一处地方首先使用汉语,再慢慢以其为标准扩散而成。其情况正如现在全球各地大规模学习英语而产生一种“世界英语”一样,或一个地区大规模转用普通话而产生的地区普通话一样。

如此说来,哪个地方首先使用粤语就再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了。可以说,粤语并非单一源头,而是不同地区先后出现近似的变体,再慢慢融合而成的。当然,以时间而言,梧州最早。但梧州的古粤语却不见得有扩散到其他地方去。反而是,现在的梧州白话,甚至于其它地方的白话都是从广州扩散的,大约是在清末通商口岸开放的时候。这就跟“足球的原产地是中国,而现代足球则是由欧洲扩散而来”的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粤语在珠三角的起源,也有多方争论。一说在省府广州,另一说在肇庆古端州。我较支持后一种说法。广东人一般都知道,佛山的历史要长于广州,是先有佛山,后才有广州城(广州当时还叫番禺)。而肇庆(端州)的历史,并不亚于佛山。所以支持粤语起于广州说法的人根本就是颠倒了历史的前后秩序。只不过随着后来广州城的发展,粤语在广州通过省城的影响力,得以发扬扩大而已。也因此一部分人把粤语称之为“广州话”。外省的人往往分不清广东话和广州话的区别,认为都是一样。其实两者之间存在口音的差别,会听的人一听就分得出来。小珠三角内人们所讲的广东话口音、用词差别不大(城镇之间),出了小珠三角,差别就很明显了。

如在粤西的湛江、茂名一带,人们说“我不去”不是像珠三角人那样说“我唔去”,而是说“我冇去”。这就混淆了“没有”和“不”的用法。这可以说是粤语的一个变种。

粤语圈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围(尤其是向西)作半径扩展,离这个中心越远,粤语的发音、用词差异就越大。珠三角的人出到其他粤语圈地方去,未必能听很明白当地人所讲的粤语。

其实即使在广州市内,不同城区、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所讲的广州话口音也是有区别的。

白云区所讲的广州话,就和老四区(荔湾,越秀,海珠,东山)的有明显口音的不同。黄埔那边的也是。因为白云、黄埔都属城乡交接部,城郊人和市区人所讲的广州话,当然就有一定区别了。新并入广州的番禺、花都区(尤其是花都),口音和广州市区就更有一定分别。而在广州市,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和四十以下的年青人所讲话的口音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年人说话的口音比较抑扬顿挫一些,显得较生硬,没有年青人讲的那么柔和。而年青人由于近年来较多地收看香港电视剧,口音与老一辈广东人已有一定分别。

下面又讲到粤语的另一个分支——香港话。

关于上一版所说的“其实香港话和广州话并没有本质上的分别,甚至乎口音,不是细心的人都听不出来。香港人当初是跟广州人学会了“广府话”,但在学的过程中,或许是由于其本身文化底蕴不足、不能够全面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吧,所以造成了读音方面的一些错误。”存在严重偏颇,造成的误会请谅解。特此纠正一下,因为客观而言并没有一种语言会比另另一种更为“正确”。“正确”与否,主要是由主观的判断而来的。十八世纪末的粤语和1950年代的也有明显差别,那十八世纪的粤语又是否比现在的“老派”粤语好呢?如此再问下去明朝的粤语又是否比十八世纪的粤语好呢?再问下去什么粤语最“正宗”?难道是赵陀的口音吗?“标准”与否,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社会的认知问题。

另外,香港人不是“学广州话”,而是鸦片战争后首批迁到香港的十之八九都是广州人,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从广州城区逃难来到的广州人。在此之前,香港岛的原居民主要是蜑家人、客家人等。但因为在建城之初他们没有经济政治实力,因此他们的语言一直不能成为香港的主要语言,反而后来从广州来的移民成功将广州话“移植”到香港,并“一统天下”至今。

由于从1841年开埠至1949年解放期间,香港一直和广州保持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此两地的粤语语言变异一直都在同步进行。事实上,在1950年封锁边境前,一般的香港市民都视广州为真正的老家。这可以从旧式的香港话中把“去广州”说成“返广州”、“返省城”得到证明。一般而言,如果回内地其他地方,只会说“上北京”、“去上海”、“过澳门”、“落南洋”,这和“返”广州在感情上是有一定分别的。(顺带一提,我的一个朋友家里说去广州为“上广州”,反而把到上海说成“返上海”,说明虽然他们一家早已同化为香港人,但还是保留一些对祖家的感情,也显示出一点点他们苏浙裔香港人和主流粤裔香港人的分别。)而香港话和广州话不同,主要是发生在解放后的1950年至1979年香港和大陆边境封锁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今天看回五十年代初的香港粤语片,或问一下七十岁以上的老香港,就会发现他们的口音是比较接近四十年代初编成、以广州音为准的黄锡凌《粤音韵汇》的。

  在50年代后,由于香港广广州交流中断,因此两地的语言变异开始产生差异,不再同步。香港话的特征在于多了一个韵母「eo」、鼻音「ng」脱落、送气「kh」和不送气「k」不分等。照理说这变异是正常的,和香港人明不明白中国文化底蕴没有关系,但书写的谬误与否,就又另当别论了。同样,广州粤语在这30年也有变异。这主要是向普通话靠拢。这和香港话大量向英语借词的情况相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啥有些香港人普通话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