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儿童福利院有孩子有谁想领养新生儿的吗

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考虑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原因导致的。对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心智的孩子来说,注意力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甲肾上腺激素出现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出现控制减弱造成的。

因此,选择一家靠谱的专注力训练机构至关重要。接下来的内容中小童将详细为你介绍遂宁专注力训练机构排名供家长一览,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并带来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给大家作参考。

一、遂宁专注力训练机构排名榜单一览

西南儿童康复医院(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指定康复训练基地,残联定点机构)目前拥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由高级职称20余人,中级职称60余人,海外归国人才3人,全院专业人员300余人组成医疗卫生技术团队,另有康复治疗师100余人,心理咨询师10余人。

率先引进2大国际金标准评估项目,10余项精准评估项目,30余项康复训练项目以及1项国际前沿科研项目,是川内规模、项目开展齐全的儿童康复专科医院!

西南儿童康复医院,针对专注力差的孩子,采用“儿童注意力分级干预体系”将人工干预和训练干预、智能干预相结合,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分阶段进行干预,改善孩子对行为、情绪的管控能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提升孩子的专注能力、时间观念、学习能力。

我们有非常多优秀门诊医生、康复老师,如果你正在找专业专注力提升训练机构,或者想了解专注力训练方法,可以点击下方“在线咨询”根据你的情况进行评估后为你匹配相应的康复师,为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助力孩子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图中小朋友为普通志愿者

2、麦田青苗儿童能力训练中心

麦田青苗儿童能力训练中心是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四川省早教协会定点训练机构。近年来,麦田青苗立足全国、着眼未来,目前已重点布局西南区域及华东区域,成立西南区域训练中心(成都麦田青苗)、华东区域训练中心(南京麦田青苗),逐步多点推进,助力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综合能力快速提升。

3、遂宁心启点儿童关爱中心

中心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要,把感觉统合训练、结构化教学和应用行为分析学(ABA)等理论、实践操作与环境布置、教学活动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安排作业治疗(OT)、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使孩子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感知、认识、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模仿、手眼协调、情感发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4、遂宁市开发区宸光儿童康复中心

中心拥有2000多平方米的康复训练场地,配备了价值180多万的专业康复训练设备,能满足各类残疾人儿童康复训练需要。

中心康复治疗专业涵盖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推拿、器械训练、水疗中药熏蒸、蜡疗等。

5、遂宁市安居区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坚持把基础教育、康复和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语言训练、认知训练、艺术治疗、情绪与行为训练、运动康复训练等教育康复课程,开设了工艺美术、计算机、烹饪、刺绣等职业课程,促进特殊孩子自立自强。

遂宁市儿童福利院是民政部实施的首批项目之一,占地4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各项设施齐全,可接纳孤残儿童500人。

每年接收儿童数十名,累计收养267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婴儿,占90%以上;二是因失去父母无人照看的孤儿,愿进者全收;三是暂时找不到家的被拐卖儿童。

二、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对于注意力差的孩子,家长要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项作业,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就给予鼓励,并允许其休息几分钟,然后再进行下一项作业,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感,就不会再走神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孩子就会很专注的去做。所以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不干扰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时,家长切记要耐心等他完成。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时,其实就是在无意中提升注意力。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该最好不要看电视或者过多的干扰,让孩子安静的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氛围。

4、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注意力是有限的,一心两用会降低注意力的效果,尤其是孩子正处于注意力发展过程中,同时做几件事情,会损害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专心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一边玩玩具一边看电视,两者选择一样,让孩子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5、让孩子学会分配时间

不少孩子都是时间观念不强,家长要教孩子学会支配时间,掌控时间,比如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耍,都由他自己安排,当他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做完作业,便会有更多的时间玩耍,他会有成功的感觉,也会很自信。

6、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个时间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

玩游戏是孩子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也是能让孩子保持注意力最久的一件事,因此让孩子多做一些游戏,这也是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方法。

8、给孩子充足玩的时间

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恨不得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其实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天性都剥夺了,孩子不快乐怎么会专注做其他事情呢?

       2013年的冬天,极其寒冷。连续的暴雪、家境的贫困、求学路途的遥远、学校设施的简陋等客观因素,使得“拥有一件新棉衣,温暖走进2014”成为高寒地区孩子们共同的新年心愿。
       “新衣心意”是由四川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致力于高寒地区贫困家庭儿童的需要,携手三联家禽、启阳华通丰田、小鬼当家童装、四川骏德实业、锦绣童装城、尚都广场、福能源等爱心企业及叶尚洪、孔写春等爱心个人,以定点认捐、义拍活动等不同方式,为美姑、德格、布拖等6个偏远贫困县、8所学校学生募集过冬新衣的项目。
       此次活动共募集包括棉衣、羽绒服、围巾、帽子、手套等在内的价值34.5万过冬物资,共帮助2000余名贫困山区儿童温暖过冬。

在“新衣心意”活动开展的同时,省儿基会发起了“爱暖我心”活动,该活动是由四川省儿童少年基金会携手荷花池商圈(大成市场、宏正商业广场、大正鞋城、蓝光金荷花、荷花金池等儿童服装与用品批发市场)及爱心企业,通过公开募捐活动的形式,为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成都SOS国际儿童村、自贡市山林村及自流井区妇女儿童之家募集过冬新衣的项目。
       此次活动共募集价值80万元爱心物资,帮扶了3600余名贫困儿童。不仅扩大了儿基会冬衣募捐帮扶范围与力度,同时也争取到了更多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加入到送温暖的行列中来,形成四川省妇女儿童公益慈善联盟。


3、安康大学生资助项目
       安康家园的建设,为孤困儿童创造了心灵的“避风港”,为完善安康资助体系,继续帮助安康家园孤困儿童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在日照集团、中儿基会的支持下,省儿基会协助安康大学生资助项目的调研、选点、执行、监督工作,资助了3批次考上大学的安康家园学生大学费用,资助金额为12600元/大专生/年、14600元/本科生/年。


4、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
       贫血,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但常发生在婴儿身上的一种疾病,且对孩子的影响不可逆转。调查显示,西部贫困地区6月至24月婴幼儿贫血率高达60%,川内部分贫困县12月至24月婴幼儿生长迟缓率高达35.7%,为同期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消除川内婴幼儿贫血迫在眉睫。
       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率,提高儿童家长科学喂养知识的普及程度。省儿基会协助中儿基会在川“启动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为贫困地区婴幼儿发放“爱心营养包”(营养包价值约1.5元/包)、开展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旨在降低项目地区适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乐山市犍为县、遂宁市大英县、广安市广安区的31318名贫困婴幼儿受助,贫血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


       四川地震灾害使得灾区孤儿数量骤升,然而依波公司在雅安市汉源县、广元市剑阁县实际调研发现,双亲过世的孤儿已被纳入成熟的扶助体系,地震灾区原本贫困的家庭却更加贫困,而孩子们常年住在临时帐篷里......
       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依波公司携手,在两地启动了关爱孤、贫、残儿童直至成年的公益助学项目,并“一诺十八年”。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项目的执行、监督、协调工作,资助两地孤、贫、残儿童直至18岁,迄今为止已有500人次学生受助,资助金额为2000元/人/年。


6、空军蓝天春蕾高中生、大学生资助项目:
       “512”大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震区孩子的继续教育也成为必须面临的困境之一。
       为帮助灾区优秀学生、贫困地区学生顺利入学,在中儿基会、空军部队的支持下,省儿基会协助调研、选点、执行、监督空军蓝天春蕾高中生、大学生资助项目。
       截止目前,已有来自绵阳、阿坝、广元、成都、德阳的2008年受灾且现已升入高中的700名学生连续受助3年,援助奖学金为900/人/年;遂宁市蓬溪县2012年9月考上大学的39名春蕾学生大学已连续2年接受资助,援助奖学金为1400/人/年。


7、音乐之声“我要上学”项目
       “我要上学”大型公益主题活动是由音乐之声组织的“一对一”贫困学生助学项目,以创作年度主题曲、组织慰问探访、举办慈善晚会、邀请明星艺人担任爱心大使等方式,唤起社会对贫困失学儿童的关注。
       近年来,音乐之声“我要上学”项目将目光锁定在需要特定帮助的留守儿童身上,并明确主要资助范围在四川甘孜等地。
       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项目的调研、选点、发放、监督工作,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凉山州布拖县、甘孜州德格县的202名学生连续受助3年,资助金额为400/人/年。


8、“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
       “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是由中国儿基会、耐克体育公司共同推出的关注城市留守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创新体育公益项目,帮助留守流动青少年通过参与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建立信心、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激发潜能、直面生活挑战,促进城市流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自2013年在川实施,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项目的执行、监督、协调工作,截止目前,已在雅安市雨城区、德阳市旌阳区的30所学校试点,进行创新体育活动,促进留守流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累计服务学生27912人。


       为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玫琳凯中国与中儿基会合作启动了“玫琳凯春蕾项目”,帮助贫困儿童实现梦想。
       2009年,玫琳凯春蕾项目在四川启动,省儿基会积极协助调研、选点、执行、监督春蕾助学工作,截至目前,资阳市丹山镇玫琳凯春蕾小学3-6年级104名优秀学生连续4年受助,援助学生奖学金为400/人/年。


       在我国,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3.7万人,超过三成未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其中大部分为残疾儿童。
       为打造民间救助孤残儿童平台,中儿基会和恒源祥公司联合发起,通过省儿基会、妇联组织及恒源祥联合体各地分会的经销点协同,开展以招募爱心父母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为主体,始终以孤残儿童身、心、灵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的恒爱行动,从而号召全社会搭建平台来帮助和关爱孤残儿童生存发展。
       2005年,恒爱行动开始在川实施,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项目的调研、选点、发放、监督工作,已为都江堰、巴中等地送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编制的数十万件爱心毛衣,其中,2013年向自贡市捐赠1200斤毛线,交由爱心妈妈们编织毛衣,为当地500名及雅安荥经100名儿童送去关爱,让他们在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11、多美滋奶粉发放项目
       为改善贫困孤残婴儿改善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中国妇基会携手多美滋、省儿基会在川开展了多美滋奶粉捐赠活动。
       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项目调研、选点、发放、监督工作,截至目前,已有6300余罐多美滋婴幼儿奶粉发放至四川贫困孤残婴儿,受益人数约为1000人。

省儿基会在全国妇联、中国儿基会的支持下,为宝兴县600名灾区儿童提供一次性生活必需品补助,补助金额为1000元/人;为天全县150名灾区儿童提供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金额为2000元/人,并对来自雨城区、名山区、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的43名灾区伤残儿童进行一次性补助,补助金额为4000元/人。在儿童节来临之际,为灾区儿童捐赠价值90万余元的爱心大礼包。累计救助金额为197.6万元,受益人数达5300余人。


13、马背电视机进藏区项目
       马背电视机进藏活动是由全国妇联、中儿基会组织、发起的向偏远牧区、偏远山区困难群众发放马背电视机的活动。
由于地形闭塞、交通不便,藏民、牧民游牧生活需经常搬迁,这与电视机需要固定光纤接受信号形成矛盾,信息渠道的狭窄使得阿坝藏区百姓长期难以接收外界信息,造成教育程度低、文化生活单一的现状。
       为改善藏区群众生活质量,促进藏区社会长治久安,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马背电视机进藏区活动的调研、选点、发放、监督工作,截至目前,已有4500台马背电视机发给来自阿坝州各县藏民。

“5.12”地震之后,灾区校舍被吞噬,孩子们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为帮助“5.12”地震灾区孩子重返课堂,顺利入学,中儿基会、利乐拉伐集团向灾区捐款1500万元,省儿基会积极协助项目的调研、选点、执行、监督,为灾区困难中职、高中学生发放助学金。项目共资助了成都市8个市县、德阳市6个市县、绵阳市9个市县、广元市7个区县、阿坝州12个县的10000名儿童,资助标准为1500元/人。


15、春蕾“学习雷锋好少年” 评选活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要求,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之际,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美丽中国 爱心接力——‘百万春蕾学生学雷锋’实践活动暨‘学习雷锋好少年’评选活动”。在春蕾计划受助儿童中评选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并邀请获奖学生到北京参加“学习雷锋好少年”夏令营活动。

民政无小事,点滴总关情。

民政工作直接关系每位百姓,是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贡献,是赋予四川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四川省各级民政部门恪尽职守,敢担当、善作为,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要求。四川各级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深入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改革发展永不停步,民政事业大有可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广大民政工作者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呵护着这项温暖人心的事业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民政厅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四川省委决策部署,坚定担当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奉献、担当、开拓、拼搏、干净”的四川民政精神不断彰显,有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书写新篇章。

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深刻把握政治过硬是做好民政工作的根本要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在学懂中立根固本。建立辅学、导学、讲学、评学机制,四川省民政厅党组中心组带头示范学,按月收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汇编成《学“习”路上》强化跟进学,开发四川民政智慧党建学习平台APP推动拓展学,党员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在全厅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坚持在弄通中深化转化。持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重要论述以及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各次全会精神,主动将民政工作置于治蜀兴川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

坚持在做实中落细落实。精心组织开展“为民爱民”大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撰写民政工作调研报告27篇,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8次;创新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立足民政主责,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题报告、建言献策,提出根本性、前瞻性、全局性建议20条。

规范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和厅领导班子每半年听取分管处室、单位党建工作情况专题汇报机制。组建全省性社会组织第二综合党委,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优化干部队伍,提高履职能力。四川省民政厅党组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好干部”标准,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提拔任用干部。

转作风防腐败,凝聚党心民心。四川省民政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集中精力整治民政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刻汲取中纪委国家监委、省纪委省监委通报案例,特别是民政领域案例教训。

压紧压实责任,做好巡视整改。把抓好巡视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具体行动,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以上率下,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对标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问题,逐项认领、逐条研究、逐一落实,全力以赴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坚决做到真改、实改、彻底改。

面对养老严峻形势,四川聚力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努力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养老服务实现三大转变,即养老服务模式从针对特殊困难老人的补缺型福利服务,向面向所有老年人的民生服务转变;养老服务形式从机构集中照料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体系化发展转变;养老发展机制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放开市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竞相发展转变。全省养老服务事业正孕育着大变革、大转型,围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川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4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紧锣密鼓、重磅出击,把养老健康业作为全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之一全力推进,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纳入民生工程加以推动落实。先后在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50余个政策文件。

近年来,在四川省级及地方各级财政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城乡居家服务设施供给增效显著。2014年-2019年,四川省各级共投入资金100余亿元,目前,建成养老机构3512个,各类养老床位50.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1张;建成城乡日间照料中心9805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05个,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5070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90%和50%。全面建立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累计发放高龄津贴20余亿元。

2014年,成都等地率先拉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序幕;泸州市纳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足马力;2015年-2017年,省级财政补助运用民办公助机制(PPP)支持社会资本建设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试点项目24个,省级补助9088万元,带动民间投资近17亿元;2016年起,成都、遂宁、攀枝花、宜宾四市分三批开启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17年,提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N个方面突破工作思路,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现“四个转变”。 2017年至今,两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投入运行。

“放管服”激发市场活力

利用得天独厚的养老环境,四川积极打造“一区两片三带”发展格局。2018年,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实施,成都平原经济区率先推进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成都、德阳、资阳、眉山等地实现养老服务同城化。

从2017年起,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四川)老龄事业暨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共有境内外530余家单位、机构、企业参展,累计吸引3万余名专业观众到会洽谈,20余万人次观众现场观展。  

2019年,四川省民政厅还在省级层面推动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试点,探索解决大城市养老一床难求问题;开展8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配备社区助行设备试点,惠及5000名高龄老人和250个社区。

做呵护明天、托举希望的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儿童关爱保护保障为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阵地建设,多形式开展关爱活动,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省儿童关爱保护保障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用民政制度之光照亮孤独幼小的心房

四川省民政厅会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公安厅先后于2016年、2017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立信息数据台账。截至2019年5月底,全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75.43万名。

四川建立省级儿童关爱保护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一并纳入联席会议制度范畴,26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部门合作工作格局。

全省共配备儿童福利督导员和儿童福利主任5.4万名,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建档、定期走访,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儿童关爱保护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保护:靠精准救助为幼苗成长搭建安全棚

针对未成年人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四川省通过低保救助、临时救助、特困救助等方式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四川省民政厅结合实际,将“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纳入省民政厅对各市州的绩效目标考核,及时下发文件,制订工作方案。在全省确定成都市、绵阳市游仙区、乐山市井研县和眉山市仁寿县四个地方作为全国试点地区,并明确乐山等地为省级试点地区。眉山市仁寿县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工作模式,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评为“全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工程”最佳案例。

福利院的孩子:兜底关爱不落下每一个孤独小天使

自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孤儿保障制度以来,四川省结合工作实际,狠抓孤儿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保障、机构建设等工作。

目前,四川省共有孤儿2.2万余名,通过建立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已连续4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补助标准;各地加强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衔接。特别是民政部在全国统一开展的“明天计划”工作,将所有孤儿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共销售福利彩票496.02亿元,从2013年年销量67.83亿元到2018年年销量92.3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6%,累计筹集公益金145.49亿元。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致力于践行福彩的初心使命  

为加强福彩公益金的管理,四川省民政厅成立公益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和督查领导小组,出台《四川省省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全面梳理上年度福彩公益金资助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在民政厅官方网站公示。四川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研究制定完善两大类12个方面39个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每年度对 21个市(州)分中心实行全覆盖内审,聘请法律顾问对经济活动的合同实行严格审核把关,以钉钉子精神打造“阳光福彩”,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重要节点的有力监管。

每一笔福彩公益金,都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3年-2018年,四川省民政厅安排福彩公益金45.25亿元,实施福彩公益金项目2290个。其中,用于城乡医疗救助13.6亿元,占省本级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的66.28%,每年惠及群众近600万人次;用于老年人福利事业21.82亿元,占省本级养老服务发展资金的32.39%,实施项目1346个,养老机构床位已达50.7万张;用于残疾人福利事业4.32亿元,实施项目95个,每年惠及120多万名残疾人;用于儿童福利事业3.99亿元,实施项目327个,每年惠及儿童近2.2万名;用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1.82亿元,其他社会公益项目522个。

每一项行动,都尽显了为民爱民的责任担当

据统计,四川省共有福利彩票销售场所8565个,创造就业岗位1.5万多个,惠及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众,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2013年-2018年,全省因彩票中奖而缴纳的偶然所得税达6.4亿元;由四川省财政直接统筹公益金达13.02亿元,为全省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四川省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出台《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体系。

2018年,四川全省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38.5万人,保障特困人员48.5万人。2012年-2018年,救助保障低保、特困人员3000余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950万人次、临时救助320万人次。

始终坚持以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为支撑点,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大幅提高,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2014年起,四川省政府建立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16元、每人每年4030元,牢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2018年全省1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个深度贫困县29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2018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低限达到每人每年3720元,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2013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批准建立四川省社会救助厅际联席会议制度,21个市(州)政府相继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四川省183个县(市、区)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

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救助服务网络,努力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和“四川省救助管理文明单位”创建,10个救助管理站被评定为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等级站。内江、泸州等市、县22个救助管理站被评为“四川省救助管理文明单位”。有序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成都市、绵阳市游仙区、乐山市井研县和眉山市仁寿县四市、县(区)纳入全国试点地区,成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把行政区划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一干多支”发展等战略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编制《四川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2013—2017)》,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全省城镇型政区数量增长明显,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方面,先后实施完成县级行政区划调整15件,其中,撤县设市3件、撤县设区8件、增设市辖区2件、更名1件,变更代管关系1件,四川省县级政区由181个增加到183个。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稳妥推进撤乡设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等改革,先后实施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160件,增设镇400个、设立街道办事处76个、撤销乡536个,乡级政区减少60个,镇和街道数量占乡级政区总数的比例由2011年底的44.8%,提高到55.7%。

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地名管理工作。2014年-2018年,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普查地名目录131万余条、11大类地名107万余个,跨省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932个,跨县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925个,收集入库省、县级界线363条、界桩1557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以界线联检、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维护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认真组织开展省级和省内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先后圆满完成7条、总长7818公里的省界第三轮联检任务,如期完成省内县界联检任务。2018年启动省界第四轮联检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对县级平安边界线予以命名,四川省县级平安边界线达296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颁布一系列基础性法律法规,明确一系列重大顶层制度设计,有力推动四川省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依法登记社会组织42282个,近几年四川省社会组织年增长率保持在5%-8%,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6个/万人)。2018年四川省社会组织固定资产总值299.73亿元,收入107.57亿元,共有从业人员55.88万人。

四川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相关行业规划。国家和四川省相关部门在文化建设、脱贫攻坚、社区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特殊人群服务、乡镇服务能力建设等领域出台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将发展相关社会组织作为重要促进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社会组织承接。推出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取消部分审批项目、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三社联动”、社会工作介入民政工作领域等多项改革创新措施。

2016年以来,四川省委组织部把社会组织“两个覆盖”作为重点任务,开展集中攻坚专项行动,依托省、市(州)、县(区、市)民政部门集中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

2012年,四川省民政厅印发《四川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处罚。2015年-2018年,共处罚社会组织862个。2017年起,在年检工作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按不低于5%的比例,对全省性社会组织进行抽查。

四川省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培育扶持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开始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以来,四川省共计争取项目161个、资金5446万元,直接受益群众累计逾100万人。

2015年起,通过下发通知、发出倡议、号召动员全省性社会组织并函请民政部引导全国性社会组织参与四川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等多种形式,指导全省性社会组织制订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2018年全省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实施扶贫项目8500余个,投入扶贫资金28亿元,帮扶困难群众304万余人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民政厅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加快实施《四川省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适度普惠型残疾人福利制度,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以四川“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推动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

分类保障,民生福祉改善实现新发展。针对残疾人不同类别、不同需求,因类施策。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精准实现应保尽保,精准落实靠家庭供养的困难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核定,按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2016年1月,四川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活补贴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到2020年每人每月将达到100元;护理补贴按照一级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二级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两项补贴,覆盖全省73万困难残疾人和100余万重度残疾人。

拓展机构,服务载体建设再上新台阶。近6年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中省福利彩票公益金1.5亿元,用于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新增床位近2000张;投入5000万元,用于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新购或更换设施设备,大大提升机构救治水平和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成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19个,开放床位1.4万张。

创新试点,服务模式实现新拓展。四川省民政厅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编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在资阳、雅安、宜宾等9个市(州)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

规划引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翻开新篇章。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加快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市西区、成都市温江区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辅具产业园区(一园两区)正大力推进建设。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新突破。四川省民政厅鼓励各类慈善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服务、信托等方式参与残疾人事业。截至2018年底,以残疾人服务为主要宗旨的社会组织已达178个。

四川省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坚持依法稳妥、开拓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服务了全省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大局。

2015年,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完成《四川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2个地方性法规的修订修正。

2013年以来,四川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的意见》等8个重大政策文件;单独或联合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农业厅等部门推动出台15个政策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新时代四川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四川省民政厅始终把做好换届选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依法民主推选,全省94.5%的村(居)民委员会主任由中共党员担任,其中,86.5%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一次性选举成功率分别达98.18%和99.56%,比上届分别提高0.6%和0.9%。

指导各地不断健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自治机制,探索建立村(居)民议事、评议、立约、监督等10项制度。

四川省民政厅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标准化建设为导向,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先后直接安排城乡社区建设补助资金近2亿元,撬动市、县两级累计投入经费100多亿元用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省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达270余万平方米,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5.3%和44.5%。

基层政权建设注入新活力

四川省先后发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落实国务院和四川省政府“放管服”改革部署,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公共服务事项目录(2018年版)〉的通知》,公布公共服务事项551项。

全省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公共服务工程。2018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22242万元。

近年来,四川慈善事业在整体发展规模、社会参与程度、慈善组织建设和法治建设上提质升级,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壮大人才队伍、培育发展服务机构、开展专业服务实践等方面创新发展,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慈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聚星成火的蓬勃态势。

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国资委、四川省工商联共同开展“巴蜀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2015年,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设立“四川慈善奖”,2017年,开展首届“四川慈善奖”评选活动,以四川省人民政府名义对74个慈善先进单位、项目和个人给予表彰。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共有21个企业(个人、项目)获得“中华慈善奖”表彰,激励了更多单位和个人投身慈善事业。

遂宁、南充、甘孜等14个市(州)分别开展慈善超市市场化运行、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邮善促民生等试点工作,着力探索就近便捷慈善、慈善助力精准脱贫新路径。

截至2018年底,6万余家民营企业以“万企帮万村为载体”参与脱贫攻坚,4917家企业和商(协)会与4867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投入扶贫资金约64.7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000余个,帮扶贫困群众60余万人。

社会工作:融入国家战略,事业蓬勃发展

四川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十三五”规划,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区矫正、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意见,全省民政系统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工作通知等政策,社会工作者保密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估规范2项省级标准。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近4.3万人,17120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四川省有12所高校开设社工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社工1300余名。

志愿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弘扬核心价值

四川出台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和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实施意见,制订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成效评估办法,有力保障了全省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截至2019年6月底,四川省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566万余人、志愿团体2.1万余个,发布项目3万余个,服务总时长670万小时,四川省登记和标识志愿服务组织608家。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民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在社会事务工作风险挑战不断加大,社会关注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奋勇开拓,砥砺前行,规范管理与优化服务齐抓并进,奋力推动各项社会事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婚姻登记机关建设更加规范。全国开展创建“国家等级婚姻登记机关”工作以来,四川省有42个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国家等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创建数量和创建成功率均居全国前列。

婚姻登记服务更加人性化。秉承“一切为了当事人”的服务理念,加强婚姻登记人员礼仪规范,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微笑服务。

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截至目前,四川省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共录入婚姻登记数据2682.4万条,补录婚姻登记历史数据1387.2万条,基本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补录工作。

婚姻登记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四川省婚姻登记机关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相关要求,切实做到依法登记、规范服务,婚姻登记与婚姻服务做到人员、场地、收费、服务四分开,普遍落实政务公开要求,

惠民殡葬政策实现全覆盖。自2012年以来,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2018年,共有63个县(市、区)免除户籍人口身故后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019年,四川省级财政预算8000万元,采取免除或提供补贴等方式,对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死亡且具有四川省户籍的给予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

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坚持优化殡葬设施布局,完善殡葬服务网络,着力弥补殡葬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018年,四川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74所殡仪馆、200台火化炉绿色环保标准化改造。

殡葬服务保障日趋人性化。2012年以来,四川省持续加强殡葬行风建设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细化服务工作措施,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各殡葬服务机构的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得到明显好转。“仁孝四川·四川网上绿色祭祀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绿色便捷的网上远程祭祀服务。

绿色文明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四川省持续加大绿色殡葬宣传力度,举办系列公益宣传活动,今年举办“仁孝四川·平安清明·绿色殡葬”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带动各地50余场次殡葬公益宣传活动。

“算”好“放管服”公式

“改”出民政发展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民政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通过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办事流程,推动放权更彻底;试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推动管理更高效;创新构建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服务更优化,实现四川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动态调整”让权力运行更透明。机构改革后,四川省民政厅及时对行权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划转调整,取消行政许可事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1项;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的通知》,取消行政许可事项“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器具)生产装配企业资格认定”1项。经清理规范后,四川省民政厅现有公共服务事项8大项10小项,行政许可8大项22小项,行政确认7项;行政处罚18项,行政检查5项,其他行政权力3项。

“减证便民”让行政审批更规范。通过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能合并使用的不再重复提交,群众只需要提交一份。

清理规范监管事项清单。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监管”系统监管事项梳理工作的通知》,清理上报了监管事项45项,明确了监管事项名称、设立依据、行使层级、监管对象、监管措施、监管流程等。

抓好试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截至2018年底,全省行业协会商会纳入脱钩试点2178个、完成1575个,其中,省管行业协会商会纳入脱钩试点318个、完成205个。

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治理。加强行业协会商会业务范围、负责人任职和收支情况管理,整治行业协会商会超范围开展业务活动、负责人任职不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借用行政资源依靠代行政府职能违规进行行业垄断等现象。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事项“一网通办”。通过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梳理事项清单,完善事项要素,配置审批流程,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改进服务方式,推动“网上办理”和“最多跑一次”改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谁想领养新生儿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