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对死亡教育的看法?

2022-04-05 07:00 来源: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原标题:清明节,专家告诉你为什么要进行生死教育
清明专题|我们用这些仪式来思念亲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希望人们意识到死亡教育对生者和往者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也提倡大家沉静下来,换一种方式,借助生者和往者彼此间能共鸣的载体,来表达对远行的亲人的思念。比如,听一首他们喜欢的音乐、做他们所喜好的事儿,或者写小文和他们对话……
我们自己在追忆中也发现,恰是在对往者的纪念中,我们平添了前行的力量,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再次洗礼。
——编者
死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文|路桂军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今年清明前,我们组织了一场名为“爱在清明”的生命文化音乐汇活动,呼吁民众因爱而温暖思念,因深情而文明祭奠,这其实也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堂生死教育课。( 从去年的“葬礼”“重生”后,他又倡议今年这样过清明…… )
作为安宁疗护从业医生,我们的工作场景就是天天面对生死,深知良好的生死观对于生命尽头的患者有多重要。
中华文明凡事讲究善始善终。生命的善终有其必要条件:预先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并可正确面对;身体没有痛苦;心中了无挂碍而安详转身。可见,直面生死是善终的必要条件,完善的生死教育才能托起生命尽头的善终。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死亡教育是我们生活中相对禁忌的话题,在教育体系中也是缺失的。这导致很多患者在生命尽头的很多困惑和遗憾无法释怀。如此文化现实与善终刚需之间的矛盾,就特别需要靠推广科普来解决。因此,我呼吁在高校开设死亡教育的通识课程,多维度加大社会对死亡的科学理解。
面向公众的死亡教育,哪方面的内容最需要科普?
我想我们需要
从传统文化入手,理解死亡的文化内涵。“死”和“亡”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死”是指安静、静止、不再有生机和活力,而“亡”特指被忘记。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生命尽头的患者更多不怕“死”而怕“亡”,生前针对不会被忘记所做的工作都会大大降解对死亡的难以释怀,这也就是逝后碑文上常常铭刻万古流芳的意义所在。其次死亡一定是个多维度的文化事件,不同视角对死亡的认知常能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理性应对:生物学的理解就是呼吸心跳的停止,如字面的理解,“死,离也”,永远地离开;心理层面的死亡特指对死亡事件的理解和与之产生的情绪反应;哲学层面的死亡“死亡是一体两面,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社会学角度的死亡就是身份的结束和关系的终了。另外死亡本身也是有特征的:具有普遍性的、有原因的、不可逆的、无机能的。有了以上对死亡内涵的理解,无论是患者和家属还是医务人员我们都能找出困扰生死的点,进而针对性做工作才可能让善终成为可能。
对死亡世界相关知识的科普,消除黑暗的死亡恐惧。面对死亡人类会本能地出现恐惧,其根源来自对死亡世界的无知,所以迫切地想知道死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对于死亡的过程,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有其固定的流程:一般接近临终的患者,首先丧失的是味觉和嗅觉,就是原来特别喜欢吃的东西不太喜欢吃,不再有这种进食的需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机体接近衰竭的时候,各脏器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体到胃肠道功能也会进一步衰弱,不再消化吸收。这个时候,如果按健康人投喂食物,就会出现恶心呕吐;机体进一步衰竭循环系统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末梢儿循环相对会衰竭,出现四肢的湿冷。然后其他脏器功能也逐渐逐渐退出,大脑进行性缺氧会出现困倦-嗜睡-逐渐会在睡眠中离世。在机体逐渐走向衰竭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厢情愿补入过多的食物和液体,各重要脏器不但不能吸收,反而会成为负担,会出现各种肿胀,使得患者更为痛苦。一切顺势而为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理性决策才能促成生命尽头的完整。
重视科技和人文的医疗教育,让生命完整善终。知道了生物个体死亡的普遍性,我们就不会渴求现代的医疗技术,把死亡归咎于医疗技术的失败。在疾病终末期,再没有一个技术可以返老还童,再也没有一个药物可以让其重返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技术必然显得苍白,重要的是我们适时彰显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让一个个个体虽然褪去了生命的光环但同时再现人性的光辉。所以现代医疗并不是纯科技体现的,医疗应该等于科技加人文,在患病早期,我们可以用科技为生命平添时日,疾病末期,我们要用人文为生命赋予意义,只有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才能赋予人生的完整和善终。
科学正面地引导,理性直面生死。从我们社会层面来说,目前的期刊、各种媒体,经常有各种死亡画面充斥我们的视野,我们看到的死亡画面往往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秋风萧瑟,或者是以惩罚的方式再现死亡场景,更有死后大快人心之说——我们的文化承载的死亡是以恐惧和惩罚的方式体现的,而真实的死亡不该是这样,生活中有太多的转身是圆满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做这样的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能够有勇气去直面生死妥善处理生前身后诸事。
我想关于死亡的教育并不是让人可以了却生死,而是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慌恐。可以从容面对,理性地处理各种未完心愿;可以和自己的世界道爱、道谢、道别、道歉,最终寻求到永恒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在不断超越和整合中达到平安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华文明所期待的逝者安详、生者安宁、环境平安顺遂。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九三学社社员)
制作:刘佩云
审核:贺春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去年的秋天,我在纽约一家幼儿园的课外班做家长志愿者助教,课外班的孩子都是3、4岁的年纪,班级里养了两条金鱼。快到冬天时,金鱼死了,班主任老师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带着孩子给两条金鱼办了一场“葬礼”。
去年的秋天,我在纽约一家幼儿园的课外班做家长志愿者助教,课外班的孩子都是3、4岁的年纪,快到冬天时,金鱼死了,班主任老师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带着孩子给两条金鱼办了一场“葬礼”。在这之前,她还和孩子们进行关于“死亡”的讨论,解答孩子的各种提问,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最后带着孩子们把金鱼放进一个纸盒,然后一起埋在了幼儿园外面的一颗树下。
之后的两周,他们还做了一本纪念金鱼的画册,老师帮着把每个孩子要说的话写在书里,旁边还贴了金鱼的照片,还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贴纸。这个画面一直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一群孩子围着一棵树,认真地对着两条金鱼说再见,说谢谢陪伴我们的日子,我们会想念你们的。
当时的这个场景触动了我自己童年的回忆。我的第一个动物伙伴是蝈蝈,在我大概3岁的时候,陪伴了我一整个夏天,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它,喂它吃毛豆。
到了秋天,某一天早上,我起床去看它,它不见了。我当时难过的大哭,妈妈告诉我,它死了,扔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死了”就要“被扔”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活在担心里,我担心我会死,然后就被扔了。
第二次知道“死”,是我5岁的时候,一个远房姨奶奶过世了,我再一次听到大人嘴里提到了“死”。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我是否还担心“死了被扔”,但我记得我问了妈妈,姨奶奶怎么了?
估计妈妈当时怕我担心了,告诉我,姨奶奶睡着了。于是,我又开始担心“自己睡着了”也会死去。我不仅担心自己,我开始担心妈妈也担心外婆。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当时对外婆说,外婆,你不要睡啊,你睡了就要死了。外婆伸手打了两下我的嘴巴,她觉得这是“触霉头”的。
这就是我人生最初关于“死亡”的记忆,那时的我是困惑和恐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场金鱼葬礼深深触动了我。是的,“死亡”这个话题很多成人都想回避,但不谈不代表不存在,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解惑和支持。
和性教育启蒙一样,如何谈论死亡是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的。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和学龄前的孩子(也就是大概2~5岁)谈论死亡。
妈妈,什么是死?
当我们对孩子描述“死亡”时,不要用那些隐晦的比喻,不要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像我们一样感受好一点。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妈说的“睡着了”,这就直接让我联系到了自己每天睡觉的行为;还有的父母会说“离开了”,这就会让孩子担心父母外出购物离开一会是不是也就“死了”。
最好的解释就是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可以说,“XX死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这样的解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
提供简单却清晰的回答,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之后,我们可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根据她的新提问,慢慢帮助孩子扩充知识库。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死”这个话题后,他们的小脑袋就会开始自我消化吸收。然后我们就会遇到孩子问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鲁的问题,常常会让我们很生气,甚至觉得这是在““咒我们死”。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学龄前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对于“死亡”还是一知半解。他们认知里的“死亡”是暂时的,也许就像奥特曼没电了,充一下电就又复活了;或者像海绵宝宝那样压扁还能再站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他们蠢蠢欲动想了解,什么时候妈妈可以像“奥特曼”那样,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奥特曼”那样。
另一种可能性是,现实生活中发现的事让他产生担心了,也许是家里亲戚的离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伤心难过,也许是同学之间在谈论。他开始担心自己。他真正想问的是,妈妈死了,谁来照顾自己。
当我们解读了这个问题后,其实就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咒我们死”,而是真的有不理解。这时,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回应,不准问这样的问题,谁教你的啊,就不利于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了。
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这么回答,“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会死”。如果你感觉到孩子是担心无人照顾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会很爱你的。但是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
妈妈,生病了就会死吗?
这也是很多孩子会有的困惑,因为很经常的,我们会告诉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但孩子无法理解,原来生病也有轻重之分,于是当他们发烧感冒时,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了。有时,父母就会疑惑,孩子小时候并没那么娇气啊,为什么大了,一点点小毛病就各种虚弱闹脾气呢?
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生病唤起了孩子之前还并不怎么理解明白的“死亡”概念,之前我们的随口的回答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的心里,现在当他经历“生病”,他突然就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
因此,当我们和孩子说“XX生病了,所以死了”的时候,请一定要多加一句,“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时,人才会死。大部分人都会活很久很久的”。
抓住其他机会谈论“死亡”
死亡教育远远不该当真的发生家庭变故时才开始的,这就该是我们第一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就好比我文章开头分享的那个幼儿园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小动物的死去,就像我妈妈当年做的,随手扔了,抽水马桶抽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们成人内心深处对于这类话题的害怕、恐惧和不安,这就很难真正地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死亡教育的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