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米高五米长的铁艺大门的高度宽的尺寸拱形门楼弧度起多少?

探寻仓山老洋房(三)

第三辑 走街窜巷行仓山:公园路—其它

积兴里是福州仓山公园路东部的一条街巷,取“积德兴旺”之意而名。文革时曾改名为“勤建六弄”、“勤建四弄”。

龙楼别墅,积兴里1-6号,为二层砖木结构、具有南洋式风格的近代建筑,由福清籍印尼归侨薛氏家族1935-1936年兴建。龙楼别墅的主体建筑受到英式、殖民地外廊式等多种风格的影响,呈现杂糅的南洋式。其主要特色是其位于积兴里公园东路口的倒八字形入口门楼,及主体建筑顶部、有砖砌纹饰的女儿墙。女儿墙上的图案有凤凰、八卦、鲤鱼跃龙门等多种,但均只有下半部分,原因不明。

积兴里7-8号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西洋式建筑,主人为印尼归侨黄氏。该建筑曾被收做公房,后落实政策,腾退还于黄氏。但建筑疏于维护,目前内部已无人居住。

建筑较有特色的是二层的雉堞式女儿墙。建筑仍然受到殖民地柱廊式风格的影响,但一楼柱廊不发券,推测建设年代应在1930年以后

整庐

位于积兴里10号,为积兴里附近最早的西式洋楼。整庐大门极具特色,应为英王徽(英国国徽)的变形,用红砖砌成简化的狮子、皇冠和独角兽图案,在仓山地区为现存孤例。

整庐院内砖有与金和园相同的“民国二十二年造”字样,故判断其建于1933年前后。



那天巧遇街坊邻居串门,整庐大门敞开,我们有幸能进入院内拍照。

热情的主人向我们介绍他种的长条丝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之情。

八十多岁的老依姆尚能在井边打水,并且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出生在整庐,对这里充满感情,幸好这里不拆迁。

德庐(又作“德邻”)位于仓山区积兴里25号,紧邻端庐,为一座带有门廊的两层砖木结构洋楼,门廊有木制仿铁艺雕花拱券的装饰,以及富有福州特色的简化柱式,十分有趣。德庐主人为长乐籍华侨林氏,旅居新加坡。

端庐,积兴里26号,为三层砖木结构、殖民地柱廊式风格近代西式建筑。通过访问现住户得知,端庐原房主为尤金锄。端庐目前为福建师范大学职工宿舍。

金和园,公园东路6-14号,根据地方志记载,公园东路原名亦为“金和园”,可能因本建筑得名。建筑为砖木结构、殖民式风格的八间排建筑。金和园和公园西路的“十二间排”十分相似,都是间排式建筑,相当于现在的联排别墅吧。

庸庐是位于公园东路2号的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殖民地柱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庸庐带有一个较大的院落,有许多内部搭盖。

象山里1号

象山里1号是临象山里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既具有传统中式建筑的入口,又采用了西式拱窗等元素。据居委会主任的回忆,该建筑在建国初期,曾作为区防疫站使用。

逸庐

逸庐位于仓山区象山里2号(原巷下路34号),是一幢近代西洋式青砖公寓建筑,东西两侧带有门楼,北面有较大的独立庭院。该建筑目前为公房,居民大多是福州脱胎漆器厂(已倒闭)职工。

象山精舍

象山精舍位于仓山区象山里3号,原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仓山地区常见八角楼的近代西洋式建筑,曾是福州辛亥革命元老、福建外交司司长陈能光的住所。2007年5月,象山精舍因“电线老化、短路”失火并完全烧毁。

象山里4号

象山里4号 的 象山里由两座近代西洋式建筑组成的坐西朝东的联排式建筑,建筑原主人为张开文为福清籍华侨、民国时期房地产商、仓前山巨富。他开发了著名的陶园大院。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张开文二女张惠贞(绰号“马狮”)在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合春茶行凶杀案”,虐杀婢女游月春,并在家人协助下百般逃避刑罚。张惠贞最终被检察官卢文华绳之以法,判处无期徒刑,传为佳话。

象山里4号的主建筑(象山里4-1号 - 象山里4-8号)为坐西朝东的联排式建筑,8开间,单户单梯,大部分为华侨所有。

在入口南侧另有一带独立庭院的小洋房(象山里4-9号),由陈氏家族居住。据陈家太婆回忆,这座洋房建造时间比主建筑略晚。 

结合居民回忆及建筑风格判断,象山里4号建筑群的建造时间大致介于1920-1930年代。

这里是一个交叉路口,四通八达,分别通往积兴里,象山里,巷下路,三一弄。榕树下是街坊邻居谈天说地的好地点。

三一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与公园路垂直,因位于三一学校(即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九中的前身)的北侧而得名。


三一弄自西向东分布的建筑有:

公园路43号 - 福州邮政总长住宅(疑为平庐,原三一弄5号)

三一弄3号 - 邮电宿舍

三一弄4号 - 赓庐、韶庐(疑为韶庐,原三一弄2号)

三一弄7-8号 - 无逸山庄 (原三一弄1号)

公元路43号

民国福州邮政总长黄瑞华住宅,位于公园路43号,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福州地区典型八角楼的近代西洋式建筑,入口在公园路43号;正立面带有门廊,二层有挑出的木制露台。

無逸山庄

位于仓山区三一弄7、8号。据谢氏后裔回忆,该建筑由先祖、商人谢培生建于1927年。另据2005年普查资料,建筑原主人为一名福清籍归侨。现分别为刘氏家族及仓山区教育局所有。无逸山庄为带有院落的独栋别墅,院门八字形,有“无逸山庄”匾额;主体建筑占地面积457平方米,长25米,宽21米,为红砖砌筑的砖木结构英式三层楼房,右侧有八角楼凸出;建筑一楼有券廊、二楼开拱窗,立面带有壁柱装饰,檐口有该区域常见的砖砌叠涩线脚。 

三一弄7号

巷下路因连接万春巷,故名,全长362米,东接中藤路,西连三一弄、积兴里和象山里,原为单块石板铺砌,抗日战争时,马王张元帅庙(俗称巷下庙)前的路面石板被撬去,雨天泥泞积水。1963年进行整修,铺上三合土。

巷下路13号

巷下路14号—兴庐

融庐

位于巷下路19号(原巷下路37号),为朴素的两层砖木结构西式公寓。建筑平面呈L形,东北角一直平面凸出。建筑主人任氏家族,为福清籍日本华侨。融庐可能亦因此得名(“融”是福清简称)。“城工部”负责人之一、革命烈士任祖光(1926-1948)曾在此居住。 

吉庐

位于巷下路23号(原巷下路36号),西式门楼,主体建筑为广式排楼。现为民居。

沿着公园路行走,在福州外国语学校对面有一条小巷进入竹园里小区。

筠圃

位于仓山区竹园里1-6号,建于1920-1930年。原为民国海军总长陈绍宽及其亲友的房产,后多半售予原民国邮政系统职员。为三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西式公寓建筑,占地456平方米。


公园西路

白鸽楼:屋顶为翘角瓦檐,有白鸽雕塑装饰

是福州市仓山区的一座近代建筑,位于公园西路2号。前身为塔亭医院附属护士学校,20世紀建于30-40年代。1949年后,白鸽楼转为供销社大楼,又转为福州市第二高級医师及管理人员宿舍,使用至今。

钢筋混凝土结构,模仿木构建筑,传统歇山式屋顶,有采光的老虎窗;层高三层带半地下室,半地下室条石砌成的墙体,二层以上水泥粉刷外墙,进户为户外式宽敞的楼梯和阔敞的院落,二层以上为室内楼梯,是一种民族主义复兴的中式风格

何氏十二排间

位于公园西路4~22号

毓英女子初级中学(福十六中的前身)校长公寓

位于仓山区公园西路26号(原陶园32号),建于民国末期,原主人为毓英女中校长兰醒球。为两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的近代西洋式建筑。该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风格朴素,缺乏仓山近代西式建筑常见的檐下线脚、拱窗等元素;建筑南侧原有较大面积的附属花园,但在公园西路拓宽时被拆毁。

公园路,北接立新路,南接福州市人民体育场(跑马场)。清光绪初年,英国领事领头向清政府租借地皮建跑马场,1942年跑马场改建为公园,公园路的路名由此而来。

公园路是最具老仓山风情的一条路,百年的香樟树诉说着它无声的历史

公园路4号西林小筑。

安妮女王风—西林小筑

西林小筑是具有较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英式别墅,建于1927-1928年。为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别墅。两层带地下室砖木结构,红砖砌筑。底层“地下室”为各种辅助用房,入口设于其上,又双合式八字形台阶登上;上为门廊,砖砌圆柱,中央椭圆拱券,左右为哥特式尖券;门廊内为厅堂,房间环绕中厅布置。建筑原名“西林小筑”。建筑西部有早年被烧毁的另一幢建筑门楼上有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孙宝琦题写的“西林小筑”字样。

西林小筑现已经作为咖啡馆适合小憩的地方,很有文艺气息,闻名远近。不少人慕名而来,拍文艺照、婚纱照、喝咖啡、看书、发呆。

乐天山馆(东山别墅建筑群之一)

公园路6-1号,位于公园路和复园路交叉路口。该建筑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朴素英式风格的近代建筑。系林家祖先上世纪三十年代购自谢为霖手。有围墙围着,里面种植诸多果树,环境优雅。原山馆大门在马路当中,后修马路拆除。该建筑内部破损严重。

公园路8号

谢为霖宅,为东山别墅建筑群之一。

东山别墅

位于公园路8号,始建于1927年。该建筑原为谢为霖(冰心堂哥)所有,后归于福建师范大学,其与陈氏家族对换“邑秀山庄”,故本建筑由陈氏家族居住至今。

振庐

公园路10号,建筑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后,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清末的福泰和汇兑庄老板、新加坡华侨周学振私宅,其开设的“福泰和汇兑庄”是福州第一家民族金融机构。

本建筑目前为周学振后人、新加坡华侨周开坤所有。

据网上资料描述,振庐包括两座英式别墅、花园庭院,两座别墅均为两层带地下室建筑,红砖砌筑,面阔三间,正面中央为带前廊的客厅,前廊仍带有维多利亚哥特风格;两侧房间向前有八角形突出,椭圆拱窗。屋顶木三角屋架小青瓦屋面,立面略带安妮女王装饰。

逸善里

位于公园路14号。逸善里是面临公园路的朴素的七间排建筑,总建筑面积756.30平方米。从建筑形制及建造材料、技术推测,可能为四十年代的出租型公寓。建筑为红砖砌筑,两层砖木结构,但楼板使用了混凝土结构,屋顶为木桁架小青瓦四坡顶。建筑前有围墙,形成狭窄的小院,

藤峰可园

位于公园路15号(原人民公园路3号)。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具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红砖建筑。根据院落内镌刻有“可园”字样的井栏所留“丙寅孟秋”时间判断,该建筑建于1926年前后。在该建筑东侧、现军区集资房内,原另有一座西式建筑,并遗有一镌刻“藤峰可园”的井栏,款“光绪甲辰年造”(1904年),应为藤峰可园早期的另一座建筑。据居民回忆,本建筑原主人为毅园酱(鱼奇)厂老板孙厚毅及史淑英。

公园路沿街的老旧房

福州外国语学校: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路39号,前身是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创办的私立教会学堂,福州三一学校;1952年10月,由福州市政府接办为一所新型的公立学校,定名为福州第九中学。1993年6月人民政府颁文更名为福州外国语学校。校内拥有“思万楼”、“俄国领事馆”等国家保护的文物保护建筑。

思万楼

思万楼 - 1925年“校友会”为纪念传教士万拔文而建立的钟楼,都柏林李逊公园基督教堂赠送一座大钟,悬于该楼最高层。区级文保单位。思万楼”为塔式建筑,高三层,立面造型呈中世纪罗马特色。

(网络图片)

俄国领事馆

1865年10月俄国首任副领事德理到任,于1866年在今公园路39号建造领事馆。领事官邸系砖木结构、表面刷灰的欧式楼房,楼内一向设门、二向开窗,窗上部为拱形,木框玻璃并安铁栅。领事馆建筑占地290平方米,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外延15米,总面积2410.58平方米。1911年该馆舍卖给圣公会三一书院作校舍,现为福州外语学校使用。(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其它

修复前的烟台山

80 年代至 90 年代,这里成为福州远近闻名的公园,更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著名的“烟山鹊桥”也应运而生,曾号称福州五大恋爱圣地之一。

修缮后的月宫门

仓山影院附近的老旧房

泛船浦天主教堂

位于仓山区朝阳路新民街54号,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占地8 40 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3.7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主堂北端,建有20多米高的钟楼,楼顶竖立近3米高的十字架。昔时钟楼报时声扬十余里,号称“江南第一大堂”,其至今仍为福建最大的天主教堂,为福建省、福州市天主教总堂。

林森公馆

位于仓山程埔头的七星巷。林森,原名林天波,福建闽侯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林森公馆(林森故居)为民国10年,由闽侯县尚干乡民集资兴建。

老建筑活用,2015年12月,林森公馆被开辟成儿童绘本阅读空间,并作为“仓山区图书馆绘本分馆”免费对外开放。馆内藏书超过1万册,设有电子书工坊、语言文字阅读、手工绘画区等三个分区。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为1至3岁、4至6岁及7岁以上阅读区,深受家长们和孩子们青睐。

德园、宇园(时代中学后门旁)

德园位于仓山聚和路15号,是一座二层红砖西式洋楼,带有外廊,具有典型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风格。

根据本建筑及临近居民介绍,本建筑可能是德国领事馆家属住宅。本建筑有可能建于这个时期(即1920-1927年间)。2006年,仓山区在实施“程埔头旧屋区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将德园和聚和路相望的宇园列入拆迁对象。但由于德园的住户大多为华侨,宇园主人为辛亥革命先辈程拱宸后裔,拆迁遭遇极大阻力。在对峙一年多后,2007年11月,德园和宇园最终被拆除。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两座建筑进行了测绘,并在聚和路另外择址(靠近时代中学后门)重建。

相邻的大地幼儿园里不知名的老洋房,也许是德园、宇园之一。

万春路与立新路交汇处

仓山小学北门

仓小中的不知名老建筑

陈芷汀故居

万春巷8号房主为福州著名华侨领袖陈之麟(陈芷汀)先生的故居,建于1920年代初。主体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洋房,但在顶部又有一个小阁楼屋顶四角发戗,带有教会中国式的意味;北部另有二层砖木结构的附属用房,并带有面积较大的庭院。院门用块石砌成,带有一定的哥特式特征。整组建筑规模宏大、中西合璧,是仓山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洋楼之一。

陈芷汀先生,漳州龙海人,是民国期间著名的实业家、华侨领袖,历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商办福建铁路总公司经历、福建都督府财政部长、国会参议院议员、福建美丰银行副理等。解放后曾任福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执行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特邀代表等。

上三路边上师大仓山校区的操场。

施埔前路1号

新建的学生街边上隐藏着一座不知名的老洋房。

施埔路85号弄

进步路上的老旧房

福州格致机电研究所

位于进步路1号。

春记茶行旧址(网络图片)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临江街道信平社区共和路22-24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泛船浦日商春记茶行(由时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人林春树开设)所建,占地面积404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混结构连廊式红砖建筑。该主体建筑的西侧有一栋由青砖构建而成的两层砖混结构建筑,主要为居住和办公场所。这两栋建筑之间,为了使用方便,后期又增加了连接的木楼梯,并直接由院子上下楼。

1905年起,由革命党人林前铭商借“日商”的春记茶行,秘密设立革命社团领导人聚议所。

春记茶行的正面(网络图片)

春记茶行

茶行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大门较有特色,镌刻有一副藏头联:

上联:“春满闽山 艳说旗枪真有价”

下联:“记游浙水 争传龙井本无双”

其中的“旗枪”、“龙井”,均是浙江名茶。旗枪茶属扁形炒青绿茶,因茶经开水冲泡后,叶如旗,芽似枪,故而得名;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一带,名声远播海内。

春记茶行门口的路,就是因为孙中山和他的军队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这里才被叫做共和路。

现在保留的信平居委会既是当年春记茶行的正面图,地址为共和路8-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艺大门的高度宽的尺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