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日语比英语难学吗那么难?

嘶,闻到了一丝丝凡尔赛的气息~但是题主说的这个事其实可以有所感受,换个例子,我们看别人在做一些我们自己很熟练的事情笨手笨脚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埋怨一句“这么简单的事情你怎么都不会”。其实和能力无关,每个人天赋不同,擅长的事情不一样,对方的长板可能是你的短板。语言这个事情也一样,一般理科能力强一些的人可能语言能力就没那么强,觉得英语简单的人可能数学怎么学也学不好。但是单说英语学习本身,还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一个“擅长学语言”的大脑其实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会觉得“难”只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时候,其实根本到不了拼“天赋”的地步。我在高一之前其实英语一直都不太好,150分的卷子经常考90多分、100出头的分数,虽然没有不及格过,但是和我其他科目差距很大。后来我发现,英语学不好其实是心态问题。真的没在瞎扯,心态真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有时候学不好东西和天赋、决心、坚持都无关,调整好心态才是治本!!很多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止是学习英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怕”,心里先预设了“这个东西很难,我一定学不会”的想法,然后真的学不好,打击了自信心,就更加学不好了,恶性循环。当你想要把一个东西学好却总是得不到正反馈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我英语不好的那段时间里,我心里也明白,我不是故意不好好学,我也想把英语这个短板提升上去的,但是英语作业我总是会最后做,上课总是不积极,一看到下一节课是英语课就变得无精打采,希望快点过去。总之就是在逃避,越是弱项越想逃避。良好的学习心态,就是去正视英语。分享一个我之前看到的回答,里面说:实际上,应该看到英语最本质的样子——它是一门语言,仅此而已。就像我们一直在使用的汉语一样,英语不过是一部分人用于交流的语言而已,它不是复杂的公式,不是深刻的科学道理,它只是一个用于交流沟通的工具而已。除了工具,它也可以是一把钥匙,可以带你打开新知识的大门,一本英文原著、一首英文歌原本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感觉,和中文翻译后的往往是不一样的。另外,也许凭借这把钥匙,你可以开始主动追踪国外最新的资讯、前沿的研究、无人翻译的作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二手信息;你也可以制定更加自由的出国旅游的行程,和外国人顺畅地交流,更加深刻地感受旅游地地风土人情。知道了这些,就应该明白,英语,不是敌人,而更应该成为你的朋友。很多人面对英语学习,好似如临大敌,很容易产生排斥的心理。其实,理解并认清英语是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工具,从根本上产生对英语的好感和兴趣,是最最重要的一步。要知道,我们每天都在说的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没有之一,难度排在希腊语、阿拉伯语、冰岛语等极为难学的语言之前。而英语,又恰好是目前世界通用的、相对简单的一门语言。能够学会并灵活应用汉语的我们,面对英语的时候,怎么能怂呢!必须拿下呀!!!不要怕!自信地拥抱它!来源: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不过是一门语言而已,没什么好怕的。我真正开始喜欢英语、不害怕英语,应该是从高二上的时候我的一个外教跟我说我的发音很好(对,英语成绩不好但是发音很好,我当时听了也觉得很诡异),但是胆子太小了(基本上都是被动起来回答问题),他说 'I think you are outstanding, you should be bolder.' 应该是那一次起,我对英语神奇般地没那么害怕了。然后我就开始学别人看美剧,自然是从《老友记》看起了(虽然有人说《老友记》不是入门英语的最佳选择,但是它真的给了我很多信心),慢慢的我发现我能预判到角色下一句话会说什么(英文哦!),有时候脑海里也会浮现一些日常表达。后来就把动漫和游戏戒了,闲下来的时候就看各种各样的美剧,当时应该也是有那种“英语不过是一门语言”的感觉了,甚至开始喜欢起了英语,突然开始疑惑起来,当时为什么要逃避英语。提升得最明显的是听力。沉浸在英语的语境里久了,甚至开始嫌弃学校的听力语速慢了。一般读三遍的题目,我第一遍就能填满,第二遍就能改对,用不着听第三遍。再往后阅读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因为开始懂得把内容串起来看,而不是孤立地看每句话了。作文就不用说了,学会了用一些书上没有教过的高级词汇和语法,分数一般都不错。最后高考是考了138分,没上140有点遗憾,不过对我来说,进步真的很大啦~后来大学四六级都是裸考过的,没上600,但是分也不低。现在出国旅游和外国人对话基本上没有障碍,其实,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只要去正视它。其实学英语,真的没有那么难。
语言学习的困难、尴尬,虽等级不同,但杀伤力却都极大。在英语成为时代必备技能的当下,还有很多人辗转于各类“如何学好英语”的帖子、知乎问答、博主推荐,不断探寻、尝试、更换适合自己的、学英语的“妙计”;也有一些人被“一个月无障碍交流”,“7周速成班”等噱头吸引;还有人热火朝天地投身于“老外聊天”App,2个月“你我他”的聊天后,发现自己才是那个“陪聊”。语言学习到底有没有妙招?语言能力的掌握方法到底是因人而异还是具有普遍性?01 语言学习的本质 语言学习的核心是什么?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曾给出“单词”、“语法”、“文化”、“思维”、“交流”等等不同的回答。而这些答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侧重、投入比例,影响语言学习的结果。所以,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能够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语言学习的核心,避免本末倒置。语言学(Linguistic)是发现人类语言所具有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在语言学主要流派背后的语言观念中,对于语言习得的本质问题的各种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种理论之间:以生成语法为出发点的生成语言学,和我们今天侧重强调的 — 认知语言学。 德国政治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 (W.Humboldt) 曾提出“语言绝不是产品 , 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们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它们的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基本目的之一是为交际服务。语言以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语法产生于语言使用。所以,IVE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虽对语法有所涉及,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运用语言,其核心是实用英语的教学。 其次,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 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过程中并不局限于语言内部, 更主要的是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语言学强调社会文化、百科知识对于语言学习的必要性;以及社会、文化、心理、交际等与语言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人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 而人们常说的“英文不好,是因为没有养成英文思维”的观点中,“英文思维”非常抽象,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而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英文思维表示挫败”,以及对于如何培养和提升表示迷茫。其实,这里的“英文思维”,实际上指的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认知结果;所以,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认知活动。也就是IVE老师们教学中常说的,“语言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思维”,思维即对世界的认知”。 这也是为什么IVE坚持鼓励学生持续学习、通过语言学习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掌握语言能力。02 语言学得和习得有人说英语能力的掌握靠的是在全英文环境中不自觉的习得,也有人说对于成人来讲掌握语言只能靠主动学习。那么,语言的学得和习得在语言能力的掌握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如何更好的了解两者,而得以应用于英语能力培养中呢?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研究人们“获得外语能力机制”的学科。而建立第二语言学习的普遍性理论,最知名的研究者、美国语言教育家 —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对“习得”(acquisition)和“学得”(learning),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了区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流利程度是学习者“习得”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依靠“学得”的结果。而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 在IVE进行授课的老师、学习的同学应该很有画面感,深有体悟。 IVE在教学过程中,前端课程以“听”、“模仿”、“运用”的闭环来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通过大量有效的输入,在老师对语音现象精细化的讲解、对语言分析下,进行记忆、练习和运用;后端精英课程中,又加入大量阅读材料的输入训练和写作的练习,使得“可理解语言”有效输入。学生以“学得”为基础步骤,吸收语言材料,以实现语言“习得”。 这也是Krashen教授二语习得研究中“输入假设”的印证。第二条途径是“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过程类似我们的母语能力发展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过程。IVE的类母语教学原理强调大量、不同场景的输入输出,在“学得”的基础之上,把英语作为技能来“习得”的,便是基于此理论之上,也是其科学性之所在。“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有意识的掌握。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能在语言运用中起到监检作用,并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实现“运用语言”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IVE以“浸泡村”命名,强调“浸泡”、英文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输入材料也有所要求。 Krashen 教授在提出的“i+1”理论中表示,输入材料必须是“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学习者所理解,即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这样便能让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结构的理解上,这样才能“习得”语言。“i+1”的语言输入模式给了老师们一个理想的语言输入量,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能力备课、授课、布置任务;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适当地加大输入量和难度,从而达到理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状态,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阶段性有效提升。Krashen 教授强调不要过早强迫学习者去运用语言,在运用之前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可理解的输入量。在他看来,许多二语习得者都会经历一个沉寂期(a silent period),在此期间接受足够的可理解语料输入从而才会达到习得语言的状态。 IVE教学中,尤其是低级别课程,以“可理解输入”占核心比重,通过大量有效练习和运用积累,老师渐渐在高级别课程中看到学生在表达上更为突出的进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若是遇到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时,语言运用较为困难,或是学习一段时间感受不到质变的提升,都是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正常现象。 二语习得为成人语言能力的掌握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实践方式:在大量、有效的“学得”的基础上,持续的“习得”是成人语言学习的良方。03 人格与二语习得是不是具备了理想的“习得”就一定可以学好目标语言呢?在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研究中,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最终的判定标准,能够清楚地分析,决定外语学习的要素和必要条件。原因是,影响其结果的性格因素,是复杂和难以衡量的。人的性格是复杂的,由各种因素揉和在一起,这些因素很可能不是独立地发生作用,还有可能和年龄、认知、动机、学习策略、环境等其它个体差异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在一起影响外语学习。在IVE,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课堂之外,和学生们谈天谈心,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初心、动力以及成长环境、未来目标等背景因素,并持续追踪,及时给予学生提升反馈和成长规划,为教学设计、效果、学生成长付出努力。 Krashen 教授也在理论中表示,语言习得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情感过滤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动力:当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时,相对我们的动力就会比较大、进步快;反之, 则收效甚微; 性格: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情感状态:焦虑和放松这两种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在较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外界的语言输入。 所以,老师在二语教学、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除了关注有效的“习得”方法外,也一定不要忽视性格和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提升的影响。 不由得,深深地对IVE契合二语习得、科学的教学原理致以自豪和骄傲;向IVE除教授好英语外,对课堂氛围的建设、班级管理的经营、学生深入的了解、学生成长的反馈和规划等如此付诸心力的老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爱意。造物之前,必先造人。有人坐着数落困难,有人早已朝着目标动身,即使慢,也驰而不息。至此,语言学习所谓的“妙招”已说明于以上文章中;至于语言学习,是“因人而异”还是“一视同仁”,就看你愿不愿意按照此篇,打破限制,行动起来,积蓄、攻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语比英语难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