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况会延毕有学生主动选择“延毕”呢?

近日,话题#一批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冲上热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又是一年毕业季,部分学生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延迟毕业。从前,“延毕”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试挂科、论文被毙,就是学分未修满等,是学生们被迫的选择。而近年来,为了保住应届生的身份或考研、考公、实习……一批批学生开始选择主动“延毕”。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就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应届生身份优势考公近年来,为了落实中央关于积极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同时提升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素质,国考很多岗位只针对应届生开放,意在为应届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非应届生报考的岗位,如果符合要求,应届生也是可以报考的。根据华图教育统计,2023年国考招录职位中有接近7成的职位都招录应届生。考研应届生可以在校园里享受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便利的复习空间,能够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而且应届生在报考、复试等环节也有相应的优势。许多学生认为延毕可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考试,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落户很多城市为引进人才,甚至提出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买房打折”等一系列措施!而户口又很好解决未来买房、子女教育等问题。非应届生想要落户大城市,一般要通过其他途径,应届生身份非常有优势,也是各个城市所极力争取的宝贵新鲜血液。延毕的影响延毕意味着学生需要承担额外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而且学生很容易被人以有色眼镜看待,背负的压力倍增。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选择可能使得学生错过与同龄人同时进入社会的机会,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选择,延毕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都是减分项。在面试时,应聘者还有机会说明延毕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的被动选择。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多有过延毕经历的应聘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刷掉了,是主动还是被动,根本没有机会解释。对于社会来说,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部分考试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过度重视应届生身份、过于强调学历等。同时,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对于公务员和研究生的追求,可能源自社会对其稳定性、待遇、地位的高度认同,而这种认同背后则是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如何看待延毕现象首先,对于学生个体,要理性看待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要为了短期的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发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也应尽量增强包容度,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学生一些缓冲的时间,“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的身份标签”“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最后对于社会和政策制定者,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是否过于偏重某些特定的身份或者学历,是否能够更加公平和全面地评价和选拔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包容性也在逐渐增强,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延毕早已不再被认为是一件羞愧的事情。学生选择主动延毕有主客观的原因,是一种策略性选择,比如今天社会上的岗位与能够适应岗位的人之间的匹配度不高,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非一味追求某种身份或学历。延迟毕业以应对考试压力,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对个体心理和生活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社会性压力。
有趣的是,同是毕业后没去向,但普遍是有钱gap year,没钱延毕,同一学校,两种选择。工作后这种现象更明显,有的一上班直接开着BBA,有人却疲于奔命,前者自由的选择干或不干,后者拼命的逼自己上进努力。当然不乏一些有理想的有身家的卷王,努力上进。但是不同的是前者你想PUA人家,人家完全不理你,后者求着你PUA自己。财富积累和身家给了太多人选择权力,但是反衬出来的是没有选择人的可悲和难受。正如题中所述,延毕不是非不可,而是迫于无奈。把这看成一种谋略属于一种丧事喜办的啊Q精神,考研的、保研的、找工作的、出国的比比皆是,延毕的人想想一来没钱二来“没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承认大时代下的短期失败很难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情况会延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