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失利,还能考研吗?

关注我的大多都是学生,有的是考研狗,有的正在曲线救国成为考研狗的高考学子。离今年高考出分有段时间了,我也收到很多帮忙参考志愿的私信。当然几家欢喜几家忧,免不了有部分黯然神伤的群体。有人谋划着回炉重造博一博单车变摩托,有人超前意识激发筹备考研扳回一局!或者,暂时苟一苟?用考研来为自己的失败找台阶...各位!包括准研究生们,如果你高考失利,你怎么选?我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何运晨:因为第一学历,我找不到工作!Who is 何运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季里双商在线,一战成名,算许多人心中的职场白月光。他本科——浙江工业大学,非985211,只是普通一本。硕士就读的是北航的法硕,而两个学校均非“五院四系”。然而在法律这个圈子里。普遍来讲,所谓的招聘target school,一般也就要求“五院四系”。前几天和我一知友,top2工科博士聊天。他很直白地说出:的确存在本校的博士质量不如硕士,而研究生质量不如本科生这样高校学历鄙视链的说法。以至于他在学校里、在招聘现场经常被问到的一句话是:“诶,你本科也是北大的吗?”这么看来,本科是985、211,成了“明文规定”的宠儿,而本科不是,似乎还成了原罪。我的这位朋友,自己本身就是从一个小城市的三本院校考研到985再通过出色的科研能力硕博连读北大的。活生生的一教科书式成功案例啊。这本来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故事,他付出的心血努力和坚持非同一般,能够做到这些足够可以肯定这个人的能力和品格。但如今的社会却苛责这个人本科学历还不够优秀,“金本银硕”似乎成了正道。如果说清北的硕士不如清北的本科,那不是让人无路可走吗。所以,真的是“一考定终身”,连硕博都白读了吗?这就衍生出了我们当今比较关心和焦虑三个问题Q1第一学历对就业有多大的影响?Q2看第一学历招人是否真的正确公平?Q3高考复读与考研逆袭”收益比较问题。01第一学历对就业真的有这么大影响吗?2020年10月,一篇发表于《经济研究》的论文《学历的信号机制:来自简历投递实验的证据》,作者通过发送简历的通讯实验,研究了硕士学历毕业生是否因不同的第一学历受到招聘方歧视对待的问题。实验结果明确显示:硕士学历毕业生中,第一学历为非"211"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学历为"211"大学本科的,在初次就业中会收到显著更低的简历回复(低41%)。别说找工作了,考研复试,相亲、租房很大程度上都要看你的第一学历。因为第一学历就是你的第一张社会名片,就是敲门砖。就像你第一眼看到一个心动的异性一样,绝对不是她的才华,善良,性格,人品,家庭条件打动了你,而是那个浮于表面的脸蛋。不必多说第一学历确实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求职以及就业。但它左右不了你的高度,你的成就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02拥护第一学历,歧视第二学历真的公平吗?我哥们儿就是在某央企总部做hr的,他告诉我:我们当然知道,第一学历不够亮眼的毕业生里也有大量人才。然而,第一学历足够出色的学生就已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犯不上花费更高的筛选成本去试错。因为如果大家都是名校研究生,在同样的情况下,只能顺着往本科上看,择优录取。即使因为一刀切可能会遗漏个别人才,但从概率来看,这样的方式是更加高效且相对公平的。虽然我也算是曾经高考的受害者,高考也是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准。我个人而言,会赞同这种偏好是一种公平。我很清楚地意识到高考的筛选作用,特别是当我与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同学接触后,这种差距在我心里越来越明晰——学习和持续的能力。高考筛选的不仅仅是成绩,而是能力。一是学习力。每个人都是24小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吸收知识,搭建知识体系,这是关键。我们会发现,学霸的学习力是贯通的,我总是跟不学法学的学霸同学讲法,他们很快就会get到最重要的点,并且还能搭建出最基本的法律体系。我不得不感叹,这种能力是一种天赋呀,也或许是人家长达十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得出的成果,无法传授也无法效仿,独属于自己,因而异于常人。另一种能力是,持续。我承认世界上总有特殊的人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拿到祭天剧本。一周提分五十分,两个月逆袭985这些噱头。我也没办法不让上帝掷骰子,但随机变量不会影响一个注定的结论。大多数的学霸,是从小到大养成的,虽不至于一直第一,但也绝不会掉出优秀的大致范围。相信你也见过一些别人家的奇才,比如上课睡觉、天天打游戏仍然成绩好的。但我也发现,他们虽然是这样,但他们的学习效率奇高,上课的吸收率,对知识的敏感度和记忆力。总之,他们有足够的另外一面来弥补这些问题,而且这种也是长期持续的。我有时觉得不公,也会问问我自己。若我从头开始努力,考上更优秀的大学,我是否还会觉得不公?答案是:并不会。反而在第一学历不重要的时候,我会觉得不公。因为我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成本,而收益并无区分,这才是真正的不公。03第一学历不好就该被这样对待吗?最高学历就没用了吗?本科差的学生就白考研究生了吗?研究生毕竟相对于本科生多花费了2-3年的时间在更高的平台来学习和提高自己。真正进入职场后,虽然老生常谈,但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若真的优秀,第一学历也不会成为让你黯淡的理由。谁还没个马失前蹄的时候呢。万物守恒,自己多付出的努力必将会在未来得到回报。我们不需要管外界的评价标准是否合理,“第一学历”,是既成事实。怨天尤人是无用的。如果你担心日后研究生学历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那就努力提高自身其他价值和职业技能。同时,不忘谦逊和上进。毕竟不管第一学历有多闪耀,都不应该是待人傲慢和存有偏见的理由。如果你还在担忧“研究生学历会不会贬值”,请记得:条条大路可通罗马,人们不会傻到都挤独木桥。 我那个做hr的好哥们也说,学历不是公司招聘的唯一条件,但凡过了简历筛选进入第二轮,公司更看重的就是个人综合素质了,那个时候会更详细的去了解这个候选人。 那个三本逆袭北大博士的朋友目前也凭借自己的硬实力在国内一流高校谋到了教职。 我本人也曾错失dream school,但庆幸是通过考研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拥有了现在的这份工作,敦促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所以高考的失利导致第一学历不够好,真没太大关系。它决定不了你的命运,更定义不了你的未来。第一学历要求的,只是抓住标准答案的能力而已,但生活恰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各凭本事,各取所需。不必妄自菲薄。你要看到的,不是堵死的路,而是透出的光。复读和考研是一项人生投资,投资就要考虑收益和风险。风险从来都是存在的,你要明白,没有 100% 能成功的事,如果有,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你要问我如果复读,有多大概率能成功?我只会回答50%。因为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如果选择复读,目标请定于211以上学校。这才是有效复读。因为所谓的二本和普通一本放到日后考研来说真没区别。多提一嘴,复读其实是效益最大化。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关键词:决心、效率、自律。而关于考研呢,同样需要你付出的努力比当初考211985的那帮人多得多,还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只能报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并且现在的高层次大学保研和推免的比例越来越高。曾经看到过一份浙大研究生录取学校的名单,占第一的还是浙大自己。个人建议我个人觉得只要你考得上去也会比在原来的层次要好,毕竟有些时候研究生的路子比本科要更宽一些。如果你属于严重发挥失常或者内心非常笃定,自己能克服复读所带来的很多压力包括但不限于,如自身心理压力,周围环境压力,甚至家族压力...以及你非常看重第一学历,那么必然是选择复读。因为如果不复读可能成为你一辈子的心结。打开的最好方式就是战胜它。反之内心害怕倾向于稳妥保守选项的可以先上大学,万一第二年又考不好呢。当然,成才之路千千万,专升本、考研、留学、创业……只是我仍然觉得读书对一般都普通人而言是最好的捷径。最后送给各位。人生无法像游戏那样重新读取存档,你只能沿着你的设定方向走下去。当没有亲历这条路前你都会觉得美好,只有你走过后才知道,这条路并不平坦。不论走向什么道路,坚持才是关键。当你做了决定以后,就不要再后悔了,我们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会后悔的,总想着可能当初的另一种选择可能会有更好的结局。但是,后悔,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喜欢本篇文章,记得要点赞在看收藏转发四连噢~我们下期再见~!【葡萄不愤怒】一个写字的地方,以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篇更什么——来自一颗神秘的葡萄 欢迎搜索扫码关注公众号~
这一代多考几十分,少考几十分作用会更小,小很多,读书的作用只是为当螺丝钉而准备。高考的作用的顶峰是在恢复高考那几年,我的导师,博导那一辈就因此受益,他们本科毕业就留在了高校,我硕导告诉我,他是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的大学,他大学同学里除了死了的和进去的,不少行政职务在正厅及以上,有两个同专业同学是工程院院士,一个专业一年总共三工程院院士。这种情况放到现在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到了70后,谁学土木,谁开挂,我相信这一点没有人会否认。比如中建,中铁建的建成和改制时间是1984年和1990年,如果这些年份里选了土木的人,一般会被直接分配到这样的央企总部,然后大基建开始那一刻,只要没进去的,现在手里一到两个小目标都是混的差的。再到80,90后及95前,产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也是创业潮的涌现,75到80后是这个世界经历过最疯狂时代的人,他们看到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经济腾飞奇迹。中国的人口红利所能创造的物质改变速度能够让任何人迅速积累财富,实际上在198x年到201x年里,来中国进行投资的外国人也享受了巨大的红利。但是这个红利的利用到今天,不敢说结束,起码增速放缓是必然的。因为人口红利的粗糙释放会导致很多后果,竭泽而渔必须过度到从长计议。高激励型的经济体系,导致了高度焦虑和许多不尊重人类行为特点的处理方式诞生,比如996,007。包括过度依赖人口红利激发制造业发展,到经济周期时引发失业潮,也是在这个问题之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认识到,未来的就业目标依靠两件事而决定,第一,经济发展是否依然依赖高激励体系?如果继续依赖,那么大部分人必须选择新兴理工科,因为不选,将没有新的增长点,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失业。第二,如果不依赖了,大家各司其职,遵守劳动法,严肃税制,央企国企的投入占比下降,市场主动调节的作用增加,收入差距放缓,内循环增加,减少焦虑倡导平和,则包括娱乐,文旅,心理服务,文化创意,医疗旅游等轻服务业也会被随之发展起来。我更希望是第二点,让更多的人因此而有选择,通过慢激励休养生息,慢慢进步,大家不再通过焦虑不安的情绪而打鸡血,反而是各自发挥才能为社会发展而努力。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无法再因高考而获得大收益,这是事实,而被无限的卷入考研,甚至读博的焦虑循环之中。并且在这个中间,也没有真正培养出多少真本事出来,仅仅是为了完成向上爬的目标而奋斗,这其实是糟蹋人生的一种表现。无法精进,无效内卷。不管是哪种,静下心来学好东西,世界很大,机会也很多,如果上了一本线,再去复读弄个211,那还不如选个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专业,精进专业,学好语言,多几条出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复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