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是双一流吗?学科思政考试题型有哪些?


来源:
责任编辑:刘莉
发布:2022-11-01
点击量:
【通讯员:左覃艳】10月27日下午,生科院在第一综合楼A10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工作坊活动,该活动由华中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室主办,生科院课程思政工作坊承办。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室指导团队、本科生院相关工作人员、学院领导班子、青年教师等共约4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教学副院长唐铁军主持。活动开始,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室指导团队刘双老师介绍了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对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详细讲解,她指出思政元素的核心在思想、定位在政治、根本在育人,在挖掘思政元素的时候,首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随后,工作室指导老师王运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他结合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教师要通过深度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政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他还通过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思政实例讲解,表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适度、协调、异质性以及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如盐入水”、“春风化人”的效果。在课程思政设计报告环节,生科院陈雯莉教授和赵毓教授先后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展示。陈雯莉老师以《微生物学》中生物固氮与粮食安全一节为例,以《氾胜之书》为引,让学生领略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响应总书记号召,继承和发扬我国农耕文化;又通过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中华根瘤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赵毓老师以《植物学》教学为例,介绍植物学“三用两适”和“四引三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机制,通过教学中的实例演示,指出在教学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激发其为国家和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室指导团队陈晓坤老师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示范。她以“贝叶斯公式”教学为例,模拟课堂的形式进行现场演示。陈老师通过长江雨课堂答题、留言弹幕等功能开展互动,以贝叶斯论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贝叶斯公式,通过视频案例逐步解释如何用贝叶斯公式解决应用问题,在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告诫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动演绎思政育人于无声,育人于无形。在现场交流环节,青年教师周志鹏、肖玉杰等就如何开展团队教学及课程思政使用频率等,与团队专家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谈到,课程思政教学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平时多积累案例,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要注重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技巧,平时备课过程中要多听、多看、多学习和多钻研。审核:唐铁军
上一篇:【光明网】张启发院士:一流的博士生需要有远大的志向
下一篇:学院为冯燕妮老师、贺继鸿老师举行荣休座谈会
法学
来源:
时间:2019-07-18
点击数: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Law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宽广的法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能在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法律事务工作,或从事与农业相关的金融、税务、保险、海关等部门工作,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以及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建设,适应农村农业发展需要,服务“三农”的基层法律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法律工作和法学教学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熟悉掌握现代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宽广的法学专业知识;2.了解国内外法学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法治建设的历史、现状与趋势;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运用法学和多学科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创新意识、开拓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7.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三、学制与授予学位学 制:四年。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四、主干学科法学。五、核心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商法学、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农业法。六、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至少修满15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36,实践教学环节学分18。七、培养目标实现矩阵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效支撑专业培养要求,增强各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描述、可测量、可区分、可评价”,特制订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培养标准(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实现途径
课程设置
其他(如教学方式、技能竞赛等)
标准1: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1.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等
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
1.2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
思政课、数学、通识教育课程等
课外阅读人文典籍、自然科学书籍、聆听狮子山讲坛、参加校内外社交活动等
标准2: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和国防意识
军事课、基础体育、体育俱乐部项目
早操、体育竞技、课余锻炼
标准3: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
大学英语、应用写作、毕业论文
普通话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英语竞赛、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等
标准4:具备从事法律工作所需的法学理论和法学专业方面的知识
4.1法学理论基础
法理学(1)、法理学(2)、宪法、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法律逻辑等
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与课外阅读
4.2专门法学知识
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与课外阅读
标准5:运用法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适应能力
5.1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诉讼法综合实习、社会实践等
实践
5.2有效的沟通、交流与组织管理能力
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学、毕业实习、创业法律实务等
实践
标准6:运用“三农”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从事涉农法律工作的能力
农业法、食品安全法等
课程教学、农村社会调查、课外实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中农业大学是双一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