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测试题(附答案)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政府和社会不用承担责任对吗

心理问题及应对篇(1)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指内部环境给人安定感,面对环境变化时或者遇到困难及障碍时,心理不会出现失调现象,可以找到合适的社会形式加以克服,这种状态就是心理健康。衡量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主要有三个原则,分别是心理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及人格的稳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未来和家庭,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很大,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学习成绩差导致自卑心理
大学里,有的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有些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的志愿,有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有的被学校调剂,导致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热爱,很难做到努力学习,成绩较差;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方法不当,很难将成绩提上去。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不能调整好心态,总觉得是班上的“差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2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和仇富心理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耐劳、更勤奋好学,以此改变家庭现状。然而,也有很多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较大、周围人消费方式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和仇富心理。他们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而看到有的同学衣食无忧、出手阔绰,容易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反差,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形成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
1.3感情问题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恋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感情问题而做出过激行为的大学生屡见不鲜。
1.4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形形的人都有,大学生多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周围同学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性格和认知。部分学生不能学会与不同人相处,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难。
1.5网瘾造成孤僻心理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部分学生而言,它的吸引力超过了一切。他们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和周围同学交流,可是就是不能没有网络。仿佛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这部分同学过分沉迷于网络,已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长期依赖网络,和周围同学缺乏交流,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孤僻心理。
1.6不正确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进了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深了。以前老师和家长跟他们讲的社会的美好逐渐被破坏,他们看到社会上不合理、不美好的一些现象,他们知道这个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则容易成为“愤青”。
1.7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不像以前,毕了业还要包分配,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自己找工作。部分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分析我们在正确认识以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1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已经成为必修课。但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让这项工作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注重方法,在课堂上下都营造一种良好氛围。
2.2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
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部分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2.3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性。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文体和学术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宽松愉快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才感到身心愉悦,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2.5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
要让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仅依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家庭、依靠社会。建立一套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互动机制。大学生一直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家人应该是对他们最为了解的人之一。学校与家庭应该经常沟通,全面剖析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结语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关键任务,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问题及应对篇(2)
对于“问题学生”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目前为止,由于研究者关注的方向不同,研究的领域不同,对“问题学生”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杨怀甫认为,问题学生“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众不同、不被学校、同学和社会所认同的大学生。”其表现形式为“缺乏正确的名利观”、“缺乏责任心”等,只要具有其中一种表现形式,都可视为问题大学生。[1]薛浩认为,问题学生就是指学业、行为、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存在着偏差与不足,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2]我们曾在问题行为、问题儿童、问题青年、青年问题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把“问题学生”定义为“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教育结构和教育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的影响,(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全体、部分或个体)大学生。”[3]也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大学生”作社会学层面的诠释:①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运行发展规律;②行为要符合高校主张的主流价值标准以及规范要求;③是否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利益获取。笔者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获悉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类,依次为:人际交往(22.3%)、情绪压力(21.6%)、学习心理(16.4%)、爱情心理(13.8%)、个性心理(15.2%)、神经症性问题(7.6%)、职业心理(2.5%)和性心理(0.6%),在各类咨询的性别比例显示,女生咨询的人数多于男生,大一新生咨询的人数最多,大二、大三次之,大四人数最少。因此本文从各种类型心理问题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模式。本文对问题大学生的界定是指处在一定时间、地点的周围环境作用下,导致学生产生与已有的规章秩序或是人们传统价值不相符合的心理或行为反应。而这种心理或者行为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校正并恢复的。因此我们要具体分析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各个击破。对问题大学生进行及时地转化。
2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几个要素才能达到真正健康的标准,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由此可见,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就涵盖了人的生理和环境的健康。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著名的马斯洛层次图理论中提到的一样,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所以,身体的健康和环境的健康也就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身体健康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多数的心理或生理疾病不仅有其生理的基础,而且都反映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身体的健康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事实也证明,在问题大学生中,身体或者某些器官有残缺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所占的比重较高。而且这种身体或器官的残疾问题,在其遇到困境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就显得尤为突出,无限放大,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所以,对这些同学做个性化指导就尤为必要。
2.2 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2.2.1 家庭因素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和谐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性格就会比较稳定,心理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则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当今社会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再是处在象牙塔中的蓓蕾。一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既可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也会成为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二是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城乡差别以及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收入悬殊问题在高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中突出地表现出来,社会舆论,媒体渲染,使一部分贫困生在这个“拼爹”、“拼关系”的时代无所适从,价值观、世界观严重扭曲。三是单亲家庭的学生,除了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要关照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感受,身上背负着上代人的恩怨情仇,导致自身过早背负上不该背负的情感伤害,导致心理失衡。四是单亲且贫困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自尊心特别强,或者自卑心特别强,一旦有导火索,就会导致恶性事件发生。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因此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之中,也是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2.2 社会因素
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网络、报纸、刊物、图书等构建的开放式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学校本身的开放使得学生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接收更为容易,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很快占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很多大学生看不到希望,只能在愤怒中对现实妥协,或是来不及充分分辨就已漫无目的地接受并加以模仿和享受。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堂以外的70%左右的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世界,而网上游戏、黄色信息、自由反动的言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学生,它们必将摧毁大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社会价值观念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趋向多元化和宽容化,社会的包容性更强,大家可以轻易接受那些“另类”的人和他们表现出的行为。
2.2.3 校园因素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校园的环境不但包括客观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软环境。现在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各个高校校舍建设也在逐步扩大,大多有新旧两个校区,校区文化建设出现滞后现象,这也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参与的热情不高,不积极。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忽视校园软环境的建设,校园里除了高楼大厦和人为景观,就没有其它体现人文气息的文化设施和标签,这就使学生对校园和社会没有明确的区别,认为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所以,一切行为准则都应当跟社会靠拢,导致学生盲目跟风社会。最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同虚设,所讲授知识与社会现象严重脱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厌学情绪,认为都是假大空的说教,而没有真正对社会有所助益,这也是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构建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3 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关注学生家庭
在学生入学初始就对学生建立家庭档案,记录每个学生家庭详细情况,一般新生入学阶段,新生对校园环境处于认知阶段,同学之间的各种差距还没有明显拉开,大家处于平等相处阶段,这个时候最容易获得学生准确的信息,学生也最容易和老师之间建立感情和信任关系,所以,班主任应当在学生入学第一周内就建立好学生的详细信息档案,里面重点要涉及到父母的详细情况、父母的婚姻关系、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家庭经济状况、身体或器官有无残疾或残缺等等。建立这样的学生详细的档案信息,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根据学生出现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准原因对症下药。针对孤儿、单亲家庭学生、单亲且贫困的学生、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定期找这类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后不要着急给学生打上精神病、素质差或者异类的标签,而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与其父母取得联系,通过双方努力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联系父母一定要掌握方式方法,可以在聊天中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处事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到对学生有帮助的关系网络,否则也会适得其反。
3.2 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分类管理
每年入学初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心理普测会自动帮助老师分出学生的心理类型。当然心理普测的结果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衡量标准。因为很多普测结果和学生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在谈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并根据情况建立分类档案,比如按照人际交往、情绪压力、学习心理、爱情心理、个性心理、神经症性问题、职业心理和性心理等等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跟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近况,对于非常严重的同学还要通过宿舍和身边的朋友来间接了解情况。针对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要找准病因,通过集体活动或者一对一帮扶活动来解决,要及时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发现他身上的亮点,以鼓励欣赏教育为主;对于情绪压力较大的同学要找准压力来源进行帮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与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对于爱情出现问题的学生,要从正面进行积极引导,而不能指责批评;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不要硬碰硬,要找准他内心最软弱的那一块,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潜移默化地去改变他;对于神经症的学生,要在精神上给与鼓励。
3.3 建立四个层级的心理安全网络工作体系
在学校层面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专业化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层面要定期开展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指导队伍;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学生宿舍层面,每个宿舍设心理监护员,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监护员进行心理辅导培训,通过他们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日常心理情况,主要任务以观察、交谈为手段,协助辅导员缓解学生压力,用同学间的友情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心理问题及应对篇(3)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新生是各个年级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阶段,在社会中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在生活方式上结束了与父母同住的形式,转向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过度阶段的大学新生,心理尚未成熟,其生活观和价值观及其不稳定,自我认知易出现偏差。在进入到全新的大学环境初期,大学新生常常产生消极心理或不良情绪,进而产生适应问题。
1.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部分新生一时适应不了。首先,大学新生对生活环境不适应。经过高考洗礼过后,他们似乎习惯了那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于傲游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每天的时间安排的特别紧张,每天都过得充实。但当他们步入新校园,他们会差异地发展,大学的闲暇时间多,而且在校园的很多角落里他们看到的是一对对男女手拉手散步。看似闲适的大学生活让他们突然间不习惯了,一对对恋人在他们面前走过让他们迷茫了。所以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应。
其次,大学新生对学习不适应。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但进入大学后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没有像高中那样繁多的作业,更没有背不完的概念写不完的公式。一直都处于学习的高压下突然没有什么明确的学习任务了,他们会觉得失落,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在浪费青春。
2.学习目标的不确定
从小学开始中国的学生就有一个学习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那样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拼搏,都想一举成名。但进了大学后,学习环境的改变,让大学新生多少有些失落。因为大学的学习环境和高中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第一,老师授课方式的发生的变化,不再像高中那样有背不完的公式和写不完的作业。学生只要运用学过的知识加入自己的见解完成作业并不难。而且老师对课堂纪律要求也不高,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可以不要如此认真听课。第二,进入大学后最让学生失落的是他们突然间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都在为大学拼搏,但是当他们进入大学后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之后会怎么样。第三,大学里映入他们眼帘最多的是成双列队的花前月下。而这与他们高中最忌讳的,不敢公然做的事在大学里居然视为平常事。这些新生会产生迷惑:来大学来到底是学习还是谈恋爱。
3.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高中时主要以学习为主,很少会涉及到过多的人际关系,而且高中时代离家也不远。另外,有些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同学之间相处不会出现过大的问题。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的新同学来自全国,一个班里几乎找不到高中同学,而且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所以相处起来不容易。再加之大学生对人生,社会和人际关系多少有了些认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加进一些功利因素。所以很多大学生很难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克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过程出现问题的对策
1.培养自立能力
校园的一切对大学新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大学新生的自立能力。首先培养他们生活上的自立能力,其次培养他们待人接物的处事能力。大学可以象征性地开展一些社交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以外的社会活动,动手实践,亲历亲行,增强自立能力。
2.确定学习目标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不够明显,我们应开拓渠道,搭建由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干部、心理咨询老师等多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加强教育引导,适时干预。通过开展班会、班级座谈会等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另外,在班级中成立帮扶小组,鼓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助辅导其它学生,增加自信,提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3.融入同学群体
通过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学生英语角、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帮助大学生消除孤独感,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
4.提升应变能力
“书呆子”顾名思义就是看书太多变成了呆子,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书本中,傲游于知识的海洋。这些同学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而且善解人意,通情达理。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人尽信书而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书呆子。一旦遇到一些意外的事事,他们会手足无措,无法善后。或者出现新情况时他们的应变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和解决。所以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结束语
解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需要众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开展好各类新生适应教育,提高大学新生自我调节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去,投身到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中去,必能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2]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3]姚志红.浅谈大学新生问题及入学教育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心理问题及应对篇(4)
门诊是医院面向大众的窗口,展现了医院服务质量与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是患者求医治病的第一站,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涉及面广,流动性大,来往人员复杂,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就诊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具有差异性,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和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让患者更好地配合,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得到最好的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门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常见的心理问题
恐慌,紧张的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由于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素质和个人经历等差异性大,对医院诊治流程不太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多,他们又急于了解病情又害怕结果。还有些患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患病,害怕会造成严重甚至恶化的后果。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患者由于被隔离留观,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工作以及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了,同时又担心在发热门诊会被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因而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患者既怕传染给他人,又存在自身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后对治疗与预后的强烈恐惧,同时还伴随一些诸如影响工作,学习以及责任感等复杂心理状态,导致部分患者不配合治疗及消毒隔离,急于离院,焦躁反应较重的患者同时多伴有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头晕,入睡困难等[1]。
顾虑,心存疑虑的心理:在病情反复或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开始怀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感到担忧。他们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2]。担心医疗费用过高,害怕失去生活能力,成为家人包袱,害怕进行手术留下后遗症等,顾虑重重。另外,患者对某些检查或设备存在疑虑,环境的改变及与医生护士不熟悉,使得患者就诊时感到孤独,害怕,不安[3]。担心自己被忽视,得不到和其他患者一样的诊治。
害羞,自卑心理:艾滋病,妇科病、性病等近年来屡见不鲜,这些患者以女性居多,特别是女性生殖器有疾病时,一些患者不愿对医生真实反映病情,遮遮掩掩,而耽误治疗,延误病情。
急于求好的迫切心理:很多患者缺乏疾病的转归知识和医学知识,马不停蹄的求诊用药,恨不得立竿见影,马上收到疗效成果。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从偏远地区来求医的患者,不想在医院停留时间太长,只求尽快找上一个好医生,快点把病治好,节约开支,争取早就诊、早治疗、早离院。及时治疗还是患者首当其冲的愿望。此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态度比较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待人接物的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都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影响。
应对措施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轻松宽敞,温馨的就诊环境。由于患者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病情的不了解,护理人员首先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以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视他们如亲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医院严肃紧张的环境。尊重患者及家属,给予正确引导,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逐渐减轻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取得相互信任与合作。在做检查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及治疗意义,打消其对设备的不适感及排斥感,较快适应治疗过程。另外,护理人员的肢体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向患者示范和展示如何使用设备和医疗器材来进行治疗,消除患者对治疗的后顾之忧。
训练精湛的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具备有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岗位责任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并能及时处理一些病情突然变化的患者,在引导患者时能提出正确的建议。护理人员显示出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让患者看到未来充满着希望,心情开朗,摆脱治病时不愉快的情绪。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必须严格执行,准确到位,动作娴熟,还应做好治疗前的说明解释工作,向患者宣教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以达到治疗目的。
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运用细心的判断能力,观察出患者需求,根据不同的心理要求去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对于经济条件差的患者,首先表示同情和关心,及时向医生反映,协商,依照病情和具体情况来控制费用,减轻负担。尤其是遇到特困患者,符合条件者,在不耽误病情,不延误治疗前提下减少不必的检查,使用价位较低的药品,帮助其解决治病的困难。对一些疼痛难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听取他们的诉说,不能谩骂怠慢患者,细心的向其说明疼痛的机制,敏锐的观察患者的反应,耐心的安慰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时可以经常询问患者,与其交流沟通,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护理人员理解与关爱的态度,能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需要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依据其文化素质和社会背景用恰当的语言做好解释和宣教,用适当的话语交代清楚手术前患者应准备的工作。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及护理方式,使患者放心接受手术。遇到就诊于泌尿生殖系统科的患者,应安排同性别的医生诊治,对女性患者进行查体或类似检查时,注意为其做好遮挡,使患者有安全感,从而放心治疗。对年老体弱,患儿,以及重病患者,应优先安排就诊,给予体贴的照顾,同时还应做好其他候诊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医护人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文明礼貌的举止,轻捷准确的操作,高速优质的效率服务于患者,给其带来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和亲切感,可减少和避免患者来就诊时所产生的急躁不愉快情绪,解除患者不利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保证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此外,密切观察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应急、突发,抢救等各项准备工作,也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必要职责。
讨 论
我们所提倡和要求的“待患者如亲人”、“优质服务”等等,不仅是个服务态度问题,而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从医护人员那里获得的不只是手术,治疗,打针,服药等处置,还获得了同情,温暖,鼓舞和信心,促进了身体的康复,从而促进了人类身心健康,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要治愈患者不能单纯靠药物和其他技术手段,心理护理显得极其重要。
护理人员要善于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鼓励,支持,巧妙的暗示,疏导,使患者面对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了解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以减轻或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和痛苦,帮助其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好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才能提高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性门诊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做好“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心理问题及应对篇(5)
关键词:中职护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强调护士应由品德优良,有献身精神和高尚的人担任。所以作为祖国未来护理事业生力军的中等职业护理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护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中职护生出现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探究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着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大事。
一、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一)学习倦怠
首先,学业负担较重是医护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护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1]但目前中职护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后半段的学困生,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障碍和学习倦怠。进入中职护校,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和种类繁多的学习科目,学生容易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其次,许多学生属于被动择校,被家长、亲友哄着逼着选择了护理专业,甚至有些学生对护士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缺乏职业认同感的择业又怎么能产生学习积极性呢?
(二)“抗压力”不足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是青春期的少年,却过早的面临择业、就业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中职护生中的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不乏少数,他们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抗挫折能力不足。遭遇挫折时往往选择退缩或逃避,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护校学生比其他专业的中职生所承担的压力更大,护理工作 “三班倒” 强度高,救死扶伤责任重,医患关系紧张压力大。所以,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有部分学生甚至反映一想到实习就紧张失眠、心跳加速。
(三)人际关系障碍
除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护生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人际交往能力是中职护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部分护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学习努力认真,但由于自卑、内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还有部分护生家境优越性格开朗,但耐心不足,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都属于人际关系障碍,也说明了自身适应能力不足,自我调适能力差的问题。
二、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护生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 [2]中职护生还不是真正的护士,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实习医院。
从护生进入中职学校的大门开始,学校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首先,开学初即可利用校会、班会、宣传栏、教学、广播、视频等多种方法介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优秀护士的光荣事迹,树立学习榜样,提高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实现多样化教学,除了日常护理专业教学和实验模拟教学,还应尽可能让学生提前接触病人,强化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以护理专业为中心,突出职业特色,帮助建立有归属感的学习文化,培养实用型人才。护生进入实习阶段面临角色转变的问题,实习医院应为护生创立良好的实习氛围,如选择具有医德、师德、业务精湛的带教老师;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促进师生交流,满足护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实行师生互评双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带教护士应引导护生明确专业和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以自身良好的实习业绩赢得认可,使护生认识护理职业的社会责任,坚定护理职业信念。
(二)进行护生挫折教育
首先,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通过挫折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挫折可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虽使人不快,但能让人迅速成长。只有正视挫折、调整目标、不懈追求,才能超越挫折、不断进步、获得成功。
其次,帮助护生建立心理补偿机制,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如目标过高就容易遭受挫折,因此要适当调整目标脚踏实地。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安慰,运用心理补偿来战胜挫折。自我安慰并非自我原谅,而是面对无法挽回局面的豁达放下,冷静思考失败原因,以求重振旗鼓、重新出发。此外,指导学生适当宣泄遭遇挫折后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问题,可以向亲友、老师倾诉,也可以通过在僻静处哭泣、喊叫发泄。情绪宣泄的目的是舒缓压力,轻装上阵。
最后,提供战胜挫折的案例,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伟人,或者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往往后者更容易引起护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写挫折行为反应日记,记录自己面对挫折的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应对,以及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让学生以自身为榜样,视挫折为历练,学会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真正做到超越挫折。
(三)改善护生人际关系
护士工作强调团队协作,护生在学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文体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克服自卑心理。同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人接纳自己,从而尽快融入集体。并通过共同奋斗,体会团结、尊重、凝聚力的真谛。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也及时发现矛盾,适当引导,避免矛盾过分激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护生的性格发展和品质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中职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父母,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教师的真诚相处,使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直接影响护生日后的职业素养。所以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建立和谐、民主、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人格魅力去同化和感染学生。此外,教师应注意与家长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基于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在校期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讲授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需求,了解患者的痛苦。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操作考核项目,如输液操作考核中护生精神面貌如何,在输液前是否注意询问病人情况,输液后是否交代病人注意事项等。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阶段,带教教师应以身作则,对病人耐心热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与病人沟通的良好方法。
总之,只有身心健康性格健全的人才能从事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事业,中职护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帮助他们迅速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羁绊,健康成长,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士。心理问题及应对篇(6)
中专生心理问题是目前每个教育部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由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中专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专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青少年本身发育阶段的特点因素、高科技“网络”因素,以及后天形成的性格因素等。由此导致青少年丰富而复杂多变的情感变化。
1.1社会因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的追求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简单的衣食住行了,而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同类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中专生毕业后的就业局面日益困难,待业青年的数目增多。因此,中专生将面临着就业的挑战,对前景十分渺茫。由此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学习压力重,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
1.2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专生从初中毕业就上中专,年龄小,而且多为独生子,从小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普遍存在。学生从小就被迫学习各种特长知识,很少与邻里的同龄人交往。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以及环境等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多难以管教的学生都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家庭背景,这已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
1.3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现在的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大多在16―19岁之间,正是青春期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觉醒和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在情感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特点,各种情感因素凸显且错综复杂。情绪激动,敏感多变,独立性强,心理闭锁,难以交流。既有倾诉情感的强烈愿望,又缺乏阅历,缺乏信心;胸怀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诸多因素造成心理中深刻的矛盾,情绪也易变不定。凭意识,凭情感,凭哥们义气处理事情而不思后果,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违反制度的事情。
1.4“网络”因素。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工业、科技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乐趣。它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际间的交流,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有助于中专生开发智力,增强现代意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但是,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家庭、对社会环境的迷惘,使青少年过于迷恋于“网络世界”,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更加重了中专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世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而“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到中专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1.5性格孤僻。
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春期个人生理的变化,与同龄人交往的欠缺等,使青少年形成了孤僻、狭隘、嫉妒、敏感、忧郁、自卑的性格。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中,有强烈的独立感、求知欲,但又对社会和将来充满迷惘,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家长的谆谆教诲,面对忠告易产生逆反心理,背其道而行事,容易走向极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但此时,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强,不能很好地处理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或者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造成朋友间的分手、失恋,兼之自我心理保健差,陷入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产生忧虑、自卑感而自暴自弃。
诸如此类的因素,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教学秩序,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加重中专生的心理负担。
2.应对的措施
针对上述诸多因素,作为教育人的学校教师必须了解这些因素带来的危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意志坚定,心态平和,热爱生活。要教育学生调节心理平衡,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面对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充分了解中专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中专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发放“问卷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调查中专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让中专生自己提出问题,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解答。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QQ聊天的形式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收集整理,打印成册,再发到中专生中,进行心理宣传。以取之于学生的问题,经解答后,归之于学生教育,更切合实际,取得更好的效果。要通过板报、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面对就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学好技能,成为真正健康有用的国家建设人才。心理问题及应对篇(7)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总是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即认识、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第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是指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的心理现象系统,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份。
第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和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恐惧等叫做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要感受、认识,还要处理、改造。为处理改造客观事物而提出目标、制定计划,然后执行计划、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类活动叫做意志。
第三、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持续状态。它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羁,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定持久。如在感知活动时可能出现聚精会神或漫不经心的状态等。
第四、心理特征。就是人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如速度与强度的特点、稳定性的特点、指向性特点等。
二、大学生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特征引起的心理问题
1. 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大学生阶段是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生理日趋成熟,而心理方面的发展却没有和生理发展相匹配。很多大学生觉得上了大学以后,自己就是大人了,对各个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并且很多情况下,由于自己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非常容易做出一些看似理智,但却是非常感性的冲动之举。比如,大学生的同居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现实的问题之一。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很多大学生却不以为然:我们都是大人了,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大学生又有几个?有几个大学生能很好地说清楚这种同居关系中的责任关系,这种“好聚好散”背后隐藏什么问题?还有在学习方面,很多大学生对学习不以为然,认为大学的书本上的知识是没用的,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自以为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看得很透彻,但是真正进入了社会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的问题同样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人际交往等活动中,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看似老练的幼稚。
2. 自信与自卑的矛盾。这两种心理现象是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但在大学生中常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极端,即过度的自信和过度的自卑。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觉得大学的学习不过如此,很多东西教师讲的和教材差不多,所以上课根本不用心,觉得自己课后看书也是一样,并且自己看书比教师讲的还要多。在这样的心态下,往往课堂不用心,课后不努力,最终时间白白浪费,最后学无所成。同样,自大的心态还表现在工作生活中,往往耽误自己的前程。另一种心态就是过分自卑,主要有两种情况,浅层次的自卑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次的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这样心态的大学生往往很难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总是畏首畏尾。
(二)传统的基础教育引起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传统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从入学的时候开始,就是以分数来衡量自己在家长、在教师、在班级中的位置的。这样的思想从学前开始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而大学校园,从我国的目前情况来看,更注重的是各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注重学生的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的培养。这种注重方向的突然转变,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是在教师的赞许、同学的羡慕中成长起来的,到了大学出现了两种常见情况,一种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全国的精英汇聚在一起,自己显得相形见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是严重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一切只存在于理论当中。这些情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上的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防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对策
(一)熟悉周围环境
大学生刚一进入大学校园,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主要是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在生活方面,大学生要尽快摆脱以前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思想,要学会自己做事。另外,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以80年代以后的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的地位是很高的,全家人以他为中心,很容易形成养尊处优的性格,来到大学后,要尽快地了解、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方面,要知道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以前学习生活的区别所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确立奋斗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即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或说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目标。进入大学以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终极目标――高考。考上大学后却为了“补偿中学失去的快乐”而放纵自己,进而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一定要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树立起努力奋斗的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已经从“为升入高校而奋斗”转为“如何使自己成为高级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快转变以前的学习思想与学习方法。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的讲授是灌输的,学生为了学习的终极目标高考而不得不学,非常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大学阶段的学习完全和以前的学习不同,主要是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尽快转变思想,树立起主动学习的思想,并且要学会独立学习,主要靠自学为主。
(四)学会人际交往技巧
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因自负或自卑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紧张。现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所以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的新生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摒弃以前的骄傲自大的思想和态度,放弃妄自菲薄的观念。其次,要懂得和人友好相处的基本技巧,如待人诚恳、尊重他人等。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浅显认识。诚然,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以前大为不同,特别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的不断变更,大学生群体很有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前所未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从根本上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就能解决大学生群体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余琳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2]杨仲明.习惯决定人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3]孙亚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邹良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5.1.
[5]曾祥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办法.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4.心理问题及应对篇(8)
2010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药家鑫驾驶小轿车从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的被害人撞倒,药家鑫恐被害人记住车牌号后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将其杀死。在药家鑫刚被判处极刑没多久,北京电影学院校园浴池门前空地上一名该校学生与一名清洁工因停车问题产生纠纷,双方随后发生打斗,该清洁工在打斗中突然倒地,不治身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犯下滔天大罪。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那么这些失衡状态都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首先,从他们外界因素考虑,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其次,从他们自身的因素考虑,新生的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怎么样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呢?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
其次,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同时每班还各设置男女心理咨询员一名,在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时刻留意同学的心理变化,定期与辅导员交流情况。一有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或者经常闷闷不乐,辅导员就会马上知晓,并立即进行初步的心理辅导。我们还要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心理问题及应对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68-02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是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情感、自我、学习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让其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中职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中职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产生心理困惑和冲突最多的时期。他们对身边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是非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还比较粗浅。中职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冲动性强,理智性差,易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中职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些中职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对老师的说教、家长的叮咛生厌,特别是当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教育时,内心不服气,不去正确地认识改正错误,而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时常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少中职生情绪躁动不安,与同学、朋友容易发生激烈的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二)中生缺乏自信心,自卑自贱意识浓。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是进不了普通高中,属于“初中失败”的学生。中职生学习差,纪律观念差,被称为“双差生”,在学校挨老师的批评,在家里受家长的责备,在社会上被人下眼观,久而久之,情绪低落,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中职生缺乏被关注,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不少中职生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多变的社会,中职生就显得无所适从。狭隘、妒忌、孤僻、抑郁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特征。
(三)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上不求上进。普通高中学生近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大学,而中职生考不了大学,也学不到真正的技术,许多中职学校因多种原因还是以课本理论教学为主,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许多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进入职校学习信心不足,只求能够过得去;对学习缺乏动力,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了将来也没有用,还不如不学。不少中职生是不愿读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课程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科技的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之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一些中职生学历低,技能浅,担心走向社会难以找到工作,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挣得立足之地,有的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自己又不能改变现实,更加不思进取,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四)中职学生的家长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与对普通高中生的重视相比,有些家长对中职学生则另眼相看。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管教虽严,但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的行为若有不乖,不是正面引导而是动辄打骂,造就了孩子偏激、倔犟的性格。有些家长对子女在生活上百依百顺过分迁就,只关心成绩,忽视对孩子品质的培养。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出去打工年龄还小,就让其在职业学校“混日子”“长身体”,不和学校老师配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机制,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不能只让学生学学理论、考考分数,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咨询疏导才是心理健康课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学校“政工团班”心理健康教育流水线,设立校级心理辅导室,由兼职或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发挥班主任的一线教育作用,开设“悄悄话”“我的心里话”QQ、微信、邮箱或“与你谈心”广播节目等。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向,解答学生的心理疑问,进行心理疏导,使中职学生逐渐克服任性、倔犟、焦虑、孤僻、自卑的不良心理,改变情绪不稳定,不够开朗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状况各不相同,(下转第73页)(上接第68页)要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方法,如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易害羞,自尊心又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采取谈心交朋友的方式晓之以理,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中职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是中职学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上进的动力,才会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让学生看见实现理想的希望,制订实现职业理想的步骤,并把规划付诸学习实践,一步步接近制订的目标。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的确定,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具体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能好高骛远漫无边际。比如,让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车工,成为一位熟练的汽车修理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等,而不要给学生说“成就一番大事业,展现人生的辉煌”,听起来鼓舞人心,实际上无从着手。
(三)要有意识地发现中职学生身上的亮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有着不良的习惯,但他们身上总还是有闪光的地方,有自己的长处,这正是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的抓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学生有了进步,为集体、为他人做了好事,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要发现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喜欢运动的学生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可策划组织文娱节目;熟悉电脑的学生可制作一些文件、图片、课件等;爱动手的学生可以给同学修理自行车,为班级修理课桌门窗等。要让学生有活干,有事做,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共识和教育合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成绩差、纪律松散,在家里不受重视,在学校不被关注,在社会被瞧不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起教育中职生的任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贴身、最亲和的老师。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对孩子理性看待,不避虚、不护短,正面教育,积极引导,身教重于言教。中职学校既要传授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动让学生适应并服务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校自主学习。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抛弃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改变轻视中职学生的看法,为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原因,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培优补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定会大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艳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5(6)心理问题及应对篇(10)
1 心理问题分析
1.1 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目标不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重点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1.2 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1] 。但此时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出现逃学、旷课等等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可能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1.3 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他们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班主任在询问情况的时后,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对,第一句话大多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4 中专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2]。例如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突然又怒气顿生;或者是一会笑,一会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
有时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逃学、旷课等,有时因一点小事或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打出手等等类似的事件在校园里屡屡发生。
2 应对策略
2.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如果遇到海浪、台风,将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
2.2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3融情入理,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无疑是我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最好的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强压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2.4教育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我们可利用一些身体活动来缓解:比如散步、打球等。用词语或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的发生方向,能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学生得以释放,同时充实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从中也建立了学生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 、荣誉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中专学校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有意义,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心理问题及应对篇(11)
1.1恐惧脑血管病患者多是发病前无明显症状,突然发病且病情进展迅速,尤其是肢体和语言方面的功能障碍,会使得缺乏相关知识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能正确的估计,对未来生活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绝望。
1.2愤怒脑血管病患者往往一发病就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交流障碍,严重者甚至是多种障碍同时伴有。患病初期病人通常不能接受生活不能自理的现状,当需要别人提供帮助而周围的人却又不能正确地领悟他的需求与喜恶时,就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时间一久,这种负面情绪会使病人的心理产生恶性扭曲,患者还经常把这种不满迁怒于周围的人,消极地应对治疗。
1.3自尊心受挫据统计,近几年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相当一部分的患者集中在40~50岁,甚至有1例患者年仅29岁。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患病前在家庭和社会上分别担当着顶梁柱和领军人物的重任。然而发病使其无法履行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职责,感觉自己突然成了“无用”的人,甚至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差对患者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为此,患者面对生活开始消沉、颓废。此种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康复训练的实施。
1.4自信心丧失脑血管病的发病非常迅速,但是治疗和康复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治疗、康复过程不像感冒发烧一样治疗一段时间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要经年累月才会有一定的效果,意志薄弱者往往会因此心灰意冷,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1.5依赖心理增强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由于最初他们一下子陷入瘫痪状态,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必须有家人或护理人员代劳。时间久了,他们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即使身体已经有所恢复,已经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他们也从不主动去做,而总是以自己干不了,要求身边的人帮助完成,这会使处于恢复阶段的患者的治疗陷入被动,并将直接影响患者后期的康复效果及以后的生活质量。
2护理措施
2.1营造温馨和谐的治疗康复环境为了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尽可能快地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可以采用家庭式病房格局,并配有一定数额的保洁员,保证病房和周围病区的整洁舒适;房间配备绿色植物,让病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温馨的治疗环境还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康复。另外我们在走廊等地方安置扶手并定期检修以方便患者安全使用,让患者安心地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
2.2合理的人员配置,科学的服务流程配备医术精湛的专科医生、专业的康复师和业务熟练的护理人员。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准确把握溶栓及抗溶的指征和时机,为患者的后期康复争得机会;专业的康复师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提供专业的康复功能锻炼;技术娴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护理人员要尽量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另外科学的服务流程可以增强患者对我们医务人员的信赖,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进行沟通时有礼貌地称呼患者,使患者有相互平等、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告诉患者自己的姓名及职责范围,使其产生信任感,说话时要温和诚恳;注意善于倾听诱导患者交谈,在倾听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心,理解疾病给其造成的痛苦和烦恼,不要随意打断;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作出恰当的回应,回答速度要慢,说话不怕麻烦,从而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4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程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避免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受到负面心理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医护措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5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康复治疗脑血管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是漫长的,特别是后期的康复过程,需要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和协作。首先我们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后期康复和前期治疗同样重要,后期的康复锻炼直接影响着预后结果,并教会他们正确的锻炼方法,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功能障碍,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对脑血管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治疗时,还应帮助病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鼓励他们下床活动进行锻炼,生活尽量自理。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家务劳动、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乐趣,分散他们的不良情绪,为重返工作岗位、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通用15篇)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  一、关于生活健康:  从生活上多照顾;吃饭要分碗,勿汤泡饭,也不要汤不够;改善午餐、水果;水果品种丰富、新鲜;伙食中可以减少油炸食物的数量;校内进行杀虫消毒;老师不要拖堂;课间要保证孩子休息;中午不能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课间、中午让学生放松;用眼卫生;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增加学生运动量;穿校服;天热了,饮水保证供应,不能断水;  二、关于课业负担:  作业较多;控制作业量;作业最好能稍微减少一些;减轻作业负担,降低考试难度;减少每天作业量;适当减少课外作业,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孩子学习压力较大,双休日也做作业;考试难度偏大,提高部分占比例过高;引发孩子兴趣,不是增加作业、考试的难度;多点玩的时间,少点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做法现实点;  三、关于家校沟通:  及时跟家长联系沟通;多使用家校通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在家校通上发一些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家校互动,多与家长沟通;建议每月在家校通上汇报一下小孩的总体情况;经常组织公开课,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在学校的情况;希望在家校通上公布教学进度;多些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的活动;在今天电脑普及的前提下,还是希望班主任老师用一个笔记小本子,家校通联系和沟通;适当减少家长签名的地方,如作业本上;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缺少与家长沟通,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班级内要经常开家长会;  四、关于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更多的理解每个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多关注不活泼的孩子;多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注意个性培养;改善与学生交流方式,注重孩子的特点;对孩子习惯培养给予意见;加强习惯引导;要放大优点,淡化缺点;尽量发掘孩子的优点,多给予鼓励。对付每个学生;加强老师与学生单方面沟通,针对孩子的性格给予教育;如何能体现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资源在一个班级内已出现过度集中现象,所以归根到底,学校仍然是传统学校。不以批评为主,要表扬鼓励,多给孩子展示机会;老师要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对症求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学习能力;多鼓励,多交流,学科老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多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希望班主任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不要对几个人特别偏爱;多关注细节,多全面发展,少一些哗众取宠;更注重赏识教育;对自然艺术特长的学生,要坚持长期培养;尽量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五、关于各科学习:  多读课外书;高段年级集中优秀教师抓好“优、精、尖”学生培养;老师多明确一些课外的学习内容,最好能非常明确具体,现在有指导,但明确、具体尚不够;音乐、美术、体育课应该多样化;英语教学上,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下功夫;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那些尖子,淡化分数,使学生喜欢学校;希望语、数、外主要课程不要经常更换老师;  六、关于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尽量多;多增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一些吃苦教育;多搞一些火灾、地震等演习;多举行防灾训练、军事疏散;加强一些政治教育;多一些启发创造性活动;多一些与国外孩子交流的机会;增加点劳动;让孩子了解现代工业方面的知识;多做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互助能力;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如学农等活动,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近社会;通过学校的引导,让孩子加强独立生活能力;希望学校多开展发展孩子个性化多读课外书;对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与教育。  关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2 1、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的文体活动,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举办一些周末培训班,发展学生的特长。  3、老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4、多开展各种安全纪律教育活动  5、不乱订书刊,不乱收费,收费制度应透明。  6、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因材施教,不要歧视差生。  7、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  8、教师应多做耐心教育,多表扬学生,少用打骂威胁。  9、注意食堂卫生,特别不应该一边拿包子一边收钱数钱。  10、优化育人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青年到校扰乱。  11、上课时间早,放学时间晚,注意学生的安全。  12、教师要多关心体贴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2  感谢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感谢你们辛劳付出了!  作为学生家长,我想向校方提一些推荐。这些推荐也是我们许多学生家长的心愿。  1、期望学校为学生带给更多的能够展示才艺的窗口和舞台,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丰富一些,激发学习潜力和动力。  2、建立所有老师和家长及学校的联系方式簿,便于学校、老师、家长的联系。  3、在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每个老师都多用多媒体上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学校能否成立一个辅导班,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进行强化辅导。  5、多组织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潜力。  6、让学生多实践学到的知识。  7、号召学生用英语交谈提高口语潜力。  以上是我的推荐,期望采纳!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3  市局党组: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局转发的《省局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选人用人工作检查的通知〉的通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开展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活动,目前尚未发现违法违纪选人用人情况。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  我局高度重视《条例》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不断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练好基本功,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认真带头学习《条例》,熟悉《条例》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选拔考察干部的方法、步骤和各个关键环节。人教科同志更是认真学习掌握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结合工作实际,将重要的规定和条文熟记于心,做干部工作的“明白人”。二是加强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干部任用条例》,知道干部工作的要求和程序,形成了有利于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质量、有效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抓好贯彻执行。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和要求执行。  (二)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选准用好干部。  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选准用好干部。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根据《条例》规定,制定了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和试用等一系列制度,做到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严格考察。干部任用的考察工作由局党组负责,在考察中充分听取干部职工对考察对象的意见,尽量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在考察方式上,采取个别谈话、集体谈话方式进行。同时认真做好谈话记录,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干部个人情况。三是实施有效监督。选人用人重要环节邀请市局人教科领导参与,并进行指导,对选拔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四是实行任前公示制。凡提拔中层干部在正式任职前,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并书面报告市局人教科,坚持有反映意见必查证,对查实的问题,影响干部任用的,不予任用。  (三)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防止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局切实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局党组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干部任用中坚持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和纪律办理,在提名、讨论等各个环节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搞个人说了算。几年来,我们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坚持“五公开”(职位公开、岗位职责公开、任职条件公开、符合基本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公开、考察对象公开),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四权”(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我局干部任用工作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同和肯定。  (四)严格选拔任用。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一是紧紧把握干部工作中民主推荐、考察、酝酿等重要环节,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公正公开,接受监督;二是严格坚持干部任职资格条件,严格把握选人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素质强、敬业精神强、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严格按照干部职数配备干部。目前我局部分岗位存在中层干部空编现象;四是选人用人充分发扬民主,严格经过讨论提名、推荐、考察、谈话、任用等程序,每个环节都提前预告或公示,没有临时动议情况。  二、民主评议情况  20xx年4月24日,我局认真组织了选人用人工作民主评议会。会议发出民主评议票33张,收回33张,其中“好”字档次32张,占总数96.7%。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局在扩大民主和改进干部工作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中央新的要求、方向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干部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对德的考察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打算  我局将以此次选人用人检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及有关规定,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竞争上岗和差额选举等制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总结干部竞争上岗、选拔任用所取得的经验,努力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培养好、选配好、使用好干部,为工商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4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开展选人用人工作自查的通知》,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认真对照《关于开展选人用人工作自查的通知》的规定和要求,立足自身实际,对近年来选人用人工作进行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选拔干部任用干部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了《干部任用条例》和“四项监督制度”中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及时组织单位干部组织学习和宣传中央和省、市委换届纪律,特别是“五个严禁、17个不准、五个一律”的纪律要求。推进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二、选拔任用干部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干部任用条例》、“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及有关规定。首先,镇党委多次召开党委大会,对《干部任用条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每个领导干部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在会上就《干部任用条例》中的一些条款进行讨论,加深对《条例》内涵的理解,使每个领导干部对《条例》的内容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其次,我镇在实际工作中,始终按照《条例》中的要求.  坚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原则、基本条件、遵守任职资格规定,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做好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认真落实执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规定,并把相关资料建档保存,保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严格有序开展,使干部选拔任用真正得民心、顺民意;二是不断完善深化《干部任用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规范我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推进了我镇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真正把领导班子建设成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三是镇党委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通过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整个推荐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并对需要备案的干部及时进行备案,充分采纳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设立意见箱。自20xx年以来,结合《条例》,镇党委制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跟踪考察制度,每半年对中层干部考察座谈一次,对不符合规定或表现不好的人员,坚决依法给予教育、降职或撤职的处分。认真落实防止关于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等文件的落实。  基层反映比较好,提高了镇党委威信和形象。如在第九届村“两委”换届以前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村“两委”班子整体状况、每个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后备干部情况及村风民情、群众的思想状态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掌握全面情况,为换届选举提供决策依据。在换届选举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保证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发动党员和群众参与,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度。推选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善于运用民主、法律和示范的方法做群众工作.  妥善解决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有较强的协调本领和社会管理能力;遵纪守法,办事公道,作风民主,热心为村民服务,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年富力强,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原则上,年龄控制在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特殊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年龄的后备干部。对所辖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村民代表进行集体谈话、个别谈心和入户走访活动,强调了换届纪律,加强了与党员群众的思想沟通,为顺利完成换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贯彻落实《关于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强化领导责任 严肃工作纪律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村“两委”换届选举前,村“两委”成员候选人、自荐人分别作出了纪律承诺和竞职承诺,新一届村党支部产生后,支部班子成员分别作出了履职承诺和辞职承诺。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是学习《干部任用条例》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某些干部对《干部任用条例》的组织学习还不够细致,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内容掌握还不够全面。对《条例》的学习还不够重视,有些条款和程序还不够熟悉。二是《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有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在考察干部中,主要是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通过听取谈话人的口头介绍,看民主测评结果及考察对象的总结材料,形式比较单一,手段比较简单,难以发现考察对象的深层次问题。  四、整改措施  一是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练好基本功,特别是要精通《干部任用条例》,熟练掌握选拔考察干部的方法、步骤和各个88例》,熟悉《条例》的基本内容,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宣传《条例》,让广大群众了解《条例》,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丰富考察方法,全面准确了解评价干部。三是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从严治镇、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党性锻炼,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建设成过硬的队伍,为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服务,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5  1、xx班家长“期望让孩子在早晨:上学,尤其是在冬季,别早于成人的上班时间,使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下午能让孩子在:前离校,使孩子能有较充足支配时间。”  2、xx班家长“给学生作业多些,早上可提前半小时到校(:)。”  3、xx班家长“学校限制进校时间,方便了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但减少了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和减少了同学间交流。”  4、xx班家长“期望学校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5、xx班家长“学校对于平常生活上习惯的教育,极为有用。如不要带饮料,自带白开水等很有效果,能够经常教育学生勤俭节约。”  6、xx班家长“请经常教育孩子在放学途中不要玩,注意安全,不要买零食吃,不要买不健康玩具和学习无关的东西。”…  7、xx班家长“作为家长都期望能望子成龙,但有时条件有限,部分家长都从国有企业下了岗,我也如此,教育孩子方面大不如从前,这样一来,老师压力更大更辛苦。我认为孩子在校,老师如父母我们很放心。我们虽不如从前,但孩子在家也总要设法抽些时间去教育,与老师共同配合,把孩子教育好。”  8、xx班家长“孩子在校状况请多来电告知。”  9、xx班家长“孩子在校的状况能否抄写在作业本子上,以便我们及时纠正孩子的缺点。”  10、xx班家长“请老师帮忙教育孩子少去校门外小店买东西,叫他们快回家里。”  11、xx班家长“放学要准时,须经常教育学生不要在路上玩。”  12、xx班家长“多联系多沟通。我们也是重工作的人,金融安保和社区工作都是早出晚归的多,所以我们还是恳请老师多关心多帮忙。”  13、xx班家长“以后请学校再让我们家长多参加教育开放日活动。”  14、xx班家长“上放学时间,让我们家长不太明确;上放学时,最好学校能请交警在大门口保护(家长可出一点钱)。”  15、xx班家长“期望学校管一下校门外的小摊贩,不要让孩子吃不卫生的食品。”  16、xx班家长“习惯决定命运我有深切体会,迫切期望得到学校老师在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帮忙。”  17、xx班家长“学校对学生作的最早到校时间的规定不好,要按每位学生各自不一样条件,搞提倡不作规定。”……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6  1、感谢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老师们辛苦了!我的孩子在这里读书我很放心,孩子如果不听话请一定严加管教,我们家长一定大力支持!  由于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里,我们对他在学校里的表现不是很了解,我希望老师能多和家长联系,多反映孩子的情况,以便我们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由于现在很多孩子都比较懒惰,我希望老师能多安排一些义务劳动让他们做,帮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的条件下,我希望学校能多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或校外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建议学校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多组织艺术节或读书节之类的,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口才,还可以举行演讲比赛,运动会也可以。平时可以进行小测试。  2、非常感谢学校老师与领导对我的孩子作了很好的教育,才让我的孩子今天变得聪明、可爱、善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我知道,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也是我们家长的责任,所以,今后,我们一定会与老师互相配合,争取让我的孩子以后在各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7尊敬的学校领导和老师  您们好!  我是x级(自主)2班学生李俊同学的家长,非常感谢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给了我女儿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让他能够在学校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接受教育长大成人,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也非常感谢学校给了家长一次机会,倾听家的意见,架起家庭——学校沟通的桥梁。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台起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借此机会,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家长也真的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  现在的孩都是独生子女,她们将来面临的社会竞争日趋加剧.未来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我越来越感到家长是多么的难做,为人父母再也不仅仅是把孩子养大、不让她饿着冻着、供她读书上学。我总在想,在孩子心里,我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孩子。家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都对孩了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其实家长和教师一样,也应该是教育者,家长也应该扮演一小教育者的角色。作为家长不仅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孩子逆反的时候,给她做一盏指明灯;在孩子困惑时,给她一点帮助;在孩子子感到失败时,给她以信心,让她有成成长的力量,虽然我做的还不够,但是.我会不断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学校积极的配合,让孩子有一个既严格又宽松的成长环境。  孩子生活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学校和老师给了孩子知识力量,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她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我由衷的感谢学校和老师,有时真的为孩子感到幸福和庆幸,生活文摘《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总要为家庭和社会承担一份责任。我觉得从现在开始,更需要对孩了进行对节约意识的教育和责任感的教育,孩子对物的珍惜意识的淡簿,表面看是由于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深层次地想一想,这实际上是孩子责任意识对的淡薄,是对家庭、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只要求孩子一门心思学习知识,其余的事都忽略了,由家长包办。如此,不但导致了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缺乏,而且也削弱了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感。我觉得应该是学校需要加强的,这是我们做家长值得深思的 “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责任”,这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还可转化为个人奋斗的不竭动山。我们的孩子一天天长人了,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承受力都还很差。在这方面学校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教育孩子要有民主意识和法纪观念,培养良好的伦理到的和职业道德意识。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良好的心理自我谴节和保护能力,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  渴望独生子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我也对孩子充满了热切的期望。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心情有时难免急躁,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看到身边的不少家长常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也唯恐孩了在学业上输给别人,其实想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拔尖人才的,孩子学业一般,成不了人尖儿,但并不妨碍孩子拥有一个虽然平凡但却快乐的人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身体、心理、智能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培养和发展。  能和学校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的确很高兴。我深深的感到家长和教师一样,都是教育者,都富有对孩子的教育贡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都要进行冷静分析,找准新的平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爱心,坚持等待的耐心,了解孩子,理解孩于,为孩子的成长而学习新的知识识,做孩子成长的助跑器,和老师一起共同点燃孩子的希望之光,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谢谢!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8  学校将重点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七年级有很多人举手,八年级没有很多人举手,九年级也没有人举手。原因是什么?除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变化外,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也应该对这种现象承担必要的责任?预计学校将把这个问题作为所有教师的研究课题。  期望学校有一个机制来处理偏学科现象。进入初中后,由于数学和外语的不同,许多学生成为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初中二年级,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和外语,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和激情在这两个科目,学校能否加强数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领导组织教学和研究两组的教师应该组织参观和听课程,并指导他们进行案例研究。他们也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来研究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优等生不是老师教的,提高中等水平和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才是老师真正的能力。  希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营养。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本着科学、合理、充分的原则,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饮食。只要收费基本合理,家长是愿意和能够承受的`。  希望孩子在学校里感到快乐,更希望孩子毕业后能记得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关心。还记得他们上课前的快乐时光吗?如果孩子在校园里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果学生有烦恼和愤怒,期望他们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也期望他们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发泄。  人们期望孩子是第一,但事实上只有一个第一。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获得第一名,期望学校在对孩子的评价上有更多的项目和更多的标准,性格不期望孩子经常带着失败的心态在校园里,期望他们体验更多成功的快乐。可以期望孩子们可以摆脱问题的海洋,教师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选择最有用的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分数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人们期望孩子们每天不最早起床,最晚上床睡觉。  感谢贵校的教育和培训。老师们辛苦了!  我的孩子在那里读书,我感到很欣慰。如果孩子不听话,请严格管教,我们的父母一定要支持他!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我们对他在学校的表现知之甚少。我希望老师能多联系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共同教育好孩子。  因为现在很多孩子都很懒,我希望老师能多给他们安排一些志愿工作,帮助他们养成热爱工作的好习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我希望学校能够组织更多有用的课外或课外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潜能,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委婉地提出其他建议。记住:不要问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要问收费等敏感话题,以免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建议学校组织更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当然,这只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学校也可以组织更多的艺术节或阅读节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口才,他们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当然,运动会可以。小试验可以在平时进行。  社会实践作业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潜能,否则就会成为家长的作业;只有耳朵的家长会不会开;培训班将在周末复课。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9  黄子月:希望学校能开展一些大型的户外参展活动,让孩子能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学到更多的科教知识。  辛强强:我家孩子在家老不好好吃饭,希望老师在他吃午饭时让他多吃点,盯着他点。我进校门时没人盘查,学校传达室应该加强管理,这对孩子的安全是一种保证。不要光写,要让孩子多听多读。  赵航:学校的管理都挺满意的,班主任都很认真负责,向对待自己孩子那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同学,我真心的感谢王老师对赵航的照顾。谢谢您。  王爽:能在十一小就读是我们荣幸,明亮的教室,优秀的老师,我们只有感谢。  段宇帆:家长会能让家长进到班里,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孩子在班里的情况,希望多一些这样的机会。  王祥:我对这样的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很满意。我觉得这样的学校对我的孩子养成了好的习惯。尊敬老人、老师和家长。我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没有意见,很满意这样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还有一些课外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娱乐,这样能让孩子的心情放松,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让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谢谢您对孩子的教育,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希望王老师多提问,让孩子回答。  李迎春:学校的管理我没意见,只是作为二五班同学的家长,我希望二五班不要再次更换班主任了,孩子的适应能力本来就不强,刚刚适应一个新班主任,接着又换了,会让孩子摸不着头绪。对孩子不太好吧。当然这也是我的一点小小建议。  丁琪:我认可学校的管理和教育。  罗俊杰:今天我很高兴来到儿子的学校开会,也谢谢学校跟老师让我们认清了一些事情。我希望以后我们会按照老师跟学校配合,也谢谢王悦老师。同时我在这里说声谢谢老师,对我们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我相信和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你们。同时也希望你们注意身体。  王燕硕:我们对于学校的管理没有意见,而且觉得老师做得非常到位。如果非要说建议的话,我觉得孩子的作业留得好像数学多了一些,而语文少了一些,看能不能平均一下。  吴超强:感谢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很好。再次谢谢班主任王老师对我家孩子的希望,我对学校教育和管理非常满意。  刘迪:学习的管理模式我们很赞同,希望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孩子会有更好的发展。希望二五班不要频繁的更换班主任,我觉得这对老师和同学间的适应、了解不利。希望学校能给于考虑。  金津: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我非常满意,尤其是王老师亲和的语言,让孩子感到家的感觉,母爱的感觉,与老师像朋友一样交流,学习上没有压力,孩子很自信!建议这样的家长会多一些,让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及时沟通与了解!  王娅荷:没有别的意见,只是让班主任和老师们多帮助孩子,多批评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李朋翰:对学校的管理我们很满意,特别是学校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希望以后再多组织一些素质教育。对于老师的教学我觉得很好,特别是二五班的王老师,因为班里男孩多,纪律和各方面都不好管理。当看到王老师博客里写得感受,使我很感动,深刻体会她的不容易。她对孩子的责任感非常强,每件事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想,真是比家长还细心。在此特别想爱你更对王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  靳智程:我们家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太挑剔。这几次我给他洗碗,发现他的碗都没有用过。所以我希望老师多关照一下,一到吃饭的时候,要多说他,把自己的饭吃完,不要剩下。这样才能长大,身体健康,能使学习更好的进步。谢谢老师的关怀。  刘泓淼:对于班主任的教学工作提出肯定和鼓励,并加以支持。对于学校管理上,对学生如此的尽力表示感谢!孩子是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在他的白纸上画出很多的颜色,我希望他的颜色永远是暖色系,充满阳光的成长!  彭盛颖:今天来开家长会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因为王老师给我上了一堂思想课。其实我不知道别的家长是什么想法,但是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的孩子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更加懂事,学习会更上一层楼!对于学校领导,我想提出一个意见,就是尽量不要经常更换老师了。希望从孩子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是王老师教。  陈新月:建议学校更换一下黑板,因为坐在后面看黑板上的字有些反光,看不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0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进步较大。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育,孩子进步的一点一滴都悄悄的刻在我们心里。作为家长,我们也非常希望老师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一点,及时向我们反映孩子的不足,我们会对孩子的缺点加以指导改正。  看到你的成绩我感到很欣慰,这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能证明这一切,爸妈的心中也是很肯定你的努力,希望你再接再励,加冕自己,继续努力。将来能够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让父母为你骄傲,让祖宗为你骄傲,更要让国家为你骄傲。  爱你的父母:--寄语  首先非常感谢老师对他的教导,在学习上给他很大的帮助。学校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使我们家长能更好的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并能及时的沟通。  再写就是:他学习有什么地方不足(比如是否有偏科或是其它的什么,总之与学习有关的就OK),希望老师在这些方面多多指点和督促他,使他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谢谢!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1  作为学生家长,我想向校方提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也是我家乡许多高中学生家长的心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关心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校应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设计高标准的教育方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应打破“铁饭碗”,教师教学应实行责任制。打破那种教好教差教呆都一样的旧观念。  老师对学生要严而不打,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老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找出个别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经常用考核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孩子从分数和名次中解放出来。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还存在,因此彻底摆脱分数与名次的压力还是有些难度。所以父母要端正观念,并与孩子逐步形成共识;只要努力了,即便没有考好也不必太在意。奋斗者的脚下总是有路可走的。  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前途的选择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真正解放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只有彻底尊重了他们,才能使他们远离枷锁。  一、学校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部门要办让家长放心的学校,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改善锅炉饮用水质,提高食堂饭菜质量,保证广大学生健康。  二、解决学生洗澡难问题,让学生到外面洗浴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三、晚自习到教室学习,各科任课老师定期轮流值班,给学生答疑结惑。或者成立数理化等各科兴趣小组。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2  教育方面:  1.期望学校多开展些以家庭为主题的亲子活动,以增加相互间了解共同进步。能够的话,家长会放在傍晚或者休息日。  2.期望学校能不定期的组织家长学习或交流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使学校家庭社会整个教育体系不脱链。  4.期望学生和老师沟通方式持续畅通,老师能够及时发现掉队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建立预警机制。  5.推荐组织学生讨论些有争议的问题,如零花钱应如何用,作业应多或少,叛逆期等,以培养口才,反应潜力。  6.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全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愉快、品行端正度过每一个学期。  7.增加些课外的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些,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8.冬季晨跑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但是几圈下来往往是汗流浃背,之后是坐下来上课,一冷一热容易使学生患上感冒或者发高烧。期望学校能够给予大运动量的减负。  教学方面:  1、增加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加强辅导。  2、期望学校多开展些动手动脑类的兴趣班,组织创新实践活动,或开设游泳课,培养学生爱好特长。  3、大考前要加倍给孩子多考试,多练习。孩子学习自觉性还不是很好,推荐学校增加孩子的作业。  4、英语课能够请一些外教来给孩子交流。  5、为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目的,开学之初,能否列出各科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与要求,使家长对孩子的辅导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够让他们有目的有规律掌握知识,比较容易完成作业。  6、多进行阶段测试,以检查学生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3  1、监督孩子别到商店乱花钱、少买垃圾食品。  2、操场灰尘大,把操场建的大一些,跑道宽一些。  3、学校多搞一些娱乐活动。  4、希望学校能加强品德教育,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管理。  5、餐厅建的大些。  6、教导学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以免上当。  7、要全面抓,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8、老师上课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  9、学校多安排体育锻炼,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参与。  10、让每个孩子讲普通话。  11、对待每一个孩子一视同仁。  12、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不打骂体罚孩子。  13、培养孩子,多读课外书。  14、讲好环境卫生,注意厕所清洁。  15、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讲好用眼卫生。  16、尽量少用投影仪教学,对孩子眼睛刺激较大,老师讲课时尽量往中间写,大点写。  17、希望多举办一些文艺活动。  18、培养孩子写作、观察能力,多做书法练习。  19、对学生严格要求。  20、老师多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一、关于生活健康:  从生活上多照顾;吃饭要分碗,勿汤泡饭,也不要汤不够;改善午餐、水果;水果品种丰富、新鲜;伙食中可以减少油炸食物的数量;校内进行杀虫消毒;老师不要拖堂;课间要保证孩子休息;中午不能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课间、中午让学生放松;用眼卫生;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增加学生运动量;穿校服;天热了,饮水保证供应,不能断水;  二、关于课业负担:  作业较多;控制作业量;作业最好能稍微减少一些;减轻作业负担,降低考试难度;减少每天作业量;适当减少课外作业,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孩子学习压力较大,双休日也做作业;考试难度偏大,提高部分占比例过高;引发孩子兴趣,不是增加作业、考试的难度;多点玩的时间,少点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做法现实点;  三、关于家校沟通:  及时跟家长联系沟通;多使用家校通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在家校通上发一些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家校互动,多与家长沟通;建议每月在家校通上汇报一下小孩的总体情况;经常组织公开课,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在学校的情况;希望在家校通上公布教学进度;多些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的活动;在今天电脑普及的前提下,还是希望班主任老师用一个笔记小本子,家校通联系和沟通;适当减少家长签名的地方,如作业本上;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缺少与家长沟通,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班级内要经常开家长会;  四、关于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更多的理解每个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多关注不活泼的孩子;多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注意个性培养;改善与学生交流方式,注重孩子的特点;对孩子习惯培养给予意见;  加强习惯引导;要放大优点,淡化缺点;尽量发掘孩子的优点,多给予鼓励。对付每个学生;  加强老师与学生单方面沟通,针对孩子的性格给予教育;如何能体现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资源在一个班级内已出现过度集中现象,所以归根到底,学校仍然是传统学校。不以批评为主,要表扬鼓励,多给孩子展示机会;老师要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对症求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学习能力;多鼓励,多交流,学科老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多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希望班主任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不要对几个人特别偏爱;多关注细节,多全面发展,少一些哗众取宠;更注重赏识教育;对自然艺术特长的学生,要坚持长期培养;尽量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五、关于各科学习:  多读课外书;高段年级集中优秀教师抓好“优、精、尖”学生培养;老师多明确一些课外的学习内容,最好能非常明确具体,现在有指导,但明确、具体尚不够;音乐、美术、体育课应该多样化;英语教学上,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下功夫;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那些尖子,淡化分数,使学生喜欢学校;希望语、数、外主要课程不要经常更换老师;  六、关于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尽量多;多增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一些吃苦教育;多搞一些火灾、地震等演习;多举行防灾训练、军事疏散;加强一些政治教育;多一些启发创造性活动;多一些与国外孩子交流的机会;增加点劳动;让孩子了解现代工业方面的知识;多做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互助能力;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如学农等活动,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近社会;通过学校的引导,让孩子加强独立生活能力;希望学校多开展发展孩子个性化多读课外书;对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与教育。  七、其他:  社会实践活动作业应更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否则变成家长作业;只带耳朵来听的家长会就不开为好;恢复双休日培训班。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4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选人用人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局对20xx年选人用人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作如下汇报。  20xx年,我局党组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使干部人事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用人,让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得以突显,真正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在政治上得到优待、心理上得到激励,进而推进我局的干部队伍建设。20xx年,局党组共提拔科级干部7名,其中乡科级正职1名,乡科级副职1名,主任科员2名,副主任科员3名。  一、加强学习干部人事制度  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办公会议、干部职工大会、专题会议、民主生活会等,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条例和法规,如:《干部任用条例》、《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四项监督制度、“五个严禁、五个一律、十七个不准”等,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意识和对干部人事工作的认识。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深入推进干部选拔工作。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四项监督制度、有关事项报告、领导干部离任交接等政策法规。在会议记录上详细记录党组关于干部任免的讨论情况。同时认真整理完善提拔任用干部的文书档案。20xx年10月,我局进行内设机构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工作,制定《贵阳市督办督查局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实施方案》,竞争正科级和副科级中层领导干部各1名,通过会议动员、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党组决定、公示7天选拔出1名正科级和1名副科级中层领导干部。20xx年11月,我局制定《贵阳市督办督查局出缺非领导职务选拔晋升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组任命、公示7天等程序选拔出2名主任科员和3名副主任科员。  (二)积极探索遴选人才工作。一是制定计划参加贵阳市20xx年市、县、乡级机关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工作,通过采取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政审考察、公示等程序,20xx年10月录用1名同志到我局工作。二是按照《贵阳市督办督查局选调顶岗人员进我局工作的实施方案》,我局坚持从基层选拔人才,从各区(市、县)遴选了3名优秀干部到我局顶岗锻炼三个月以上。顶岗期间,3名同志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团结同志,工作能力较强,表现良好,经局党组会研究决定,拟调入该3名同志到我局工作。  三、严防用人上不正之风  一是通过制作“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和机关干部作风行为规范‘四要十不准’”的桌牌和安装“换届纪律”的电脑桌面和滚动保护屏幕,确保干部职工随时学习、时刻警醒、严格遵守。二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签署学习贯彻中央四项监督制度和严肃换届纪律的承诺书。三是积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关于四项监督制度、严肃换届纪律的知识测试和问卷调查,参加测试的人员成绩均在90分以上。四是号召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贵阳市严肃换届纪律知识竞赛,其中2名同志在竞赛中荣获奖项。五是通过组织学习、会议强调、处室抽查等形式,有效督促干部职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六是制定《市督办督查局开展严肃换届纪律和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谈心谈话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七是制定《贵阳市督办督查局党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贵阳市督办督查局党组工作制度》、《贵阳市督办督查局机关干部廉洁自律制度》、《贵阳市督办督查局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有效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八是制定《贵阳市督办督查局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让每位领导干部职工,特别是负责人事工作的同志针对岗位主要职责,排查潜在廉政风险,进行廉政风险防范承诺,有效预防用人的廉政风险。  20xx年,我局从未接到任何反映用人问题的举报。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20xx年,全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圆满完成,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如:对干部人事相关规定的学习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干部选拔任用的文书档案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工作的中,我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督查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强推人才素质建设等,切实开展好干部人事工作,为贵阳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根据中央《20xx—20xx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xx—20xx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贵阳市20xx—20xx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精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狠抓落实、锐意创新,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全面客观考察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及时有效监督干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二)建立长效机制,严惩用人上不正之风。认真总结我局一些好的做法,坚持抓源头、抓根本,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广泛的监督制度、科学的考评制度,并使其长态化、长效化。切实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坚决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形成制度管权、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对于涉及用人上不正之风方面的信访举报及案件,切实做到认真对待,严格查实,及时汇报,严肃查处。  (三)加强督促检查,推进人才工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掘和培养干部职工的综合能力,让其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特长。针对人才工作进行长期规划,有目标、有计划的遴选人才到我局工作。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5  一、关于生活健康:  从生活上多照顾;吃饭要分碗,勿汤泡饭,也不要汤不够;改善午餐、水果;水果品种丰富、新鲜;伙食中可以减少油炸食物的数量;校内进行杀虫消毒;老师不要拖堂;课间要保证孩子休息;中午不能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课间、中午让学生放松;用眼卫生;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增加学生运动量;穿校服;天热了,饮水保证供应,不能断水;  二、关于课业负担:  作业较多;控制作业量;作业最好能稍微减少一些;减轻作业负担,降低考试难度;减少每天作业量;适当减少课外作业,提高布置作业的质量;孩子学习压力较大,双休日也做作业;考试难度偏大,提高部分占比例过高;引发孩子兴趣,不是增加作业、考试的难度;多点玩的时间,少点作业,降低作业难度,做法现实点;  三、关于家校沟通:  及时跟家长联系沟通;多使用家校通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在家校通上发一些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家校互动,多与家长沟通;建议每月在家校通上汇报一下小孩的总体情况;经常组织公开课,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在学校的情况;希望在家校通上公布教学进度;多些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的活动;在今天电脑普及的前提下,还是希望班主任老师用一个笔记小本子,家校通联系和沟通;适当减少家长签名的地方,如作业本上;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缺少与家长沟通,应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班级内要经常开家长会;  四、关于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更多的理解每个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多关注不活泼的孩子;多关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注意个性培养;改善与学生交流方式,注重孩子的特点; 对孩子习惯培养给予意见;加强习惯引导;要放大优点,淡化缺点;尽量发掘孩子的优点,多给予鼓励。对付每个学生;加强老师与学生单方面沟通,针对孩子的性格给予教育;如何能体现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资源在一个班级内已出现过度集中现象,所以归根到底,学校仍然是传统学校。不以批评为主,要表扬鼓励,多给孩子展示机会;老师要正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对症求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学习能力;多鼓励,多交流,学科老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多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希望班主任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不要对几个人特别偏爱;多关注细节,多全面发展,少一些哗众取宠;更注重赏识教育;对自然艺术特长的学生,要坚持长期培养;尽量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五、关于各科学习:  多读课外书;高段年级集中优秀教师抓好“优、精、尖”学生培养;老师多明确一些课外的学习内容,最好能非常明确具体,现在有指导,但明确、具体尚不够;音乐、美术、体育课应该多样化;英语教学上,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下功夫;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那些尖子,淡化分数,使学生喜欢学校;希望语、数、外主要课程不要经常更换老师;  六、关于实践能力培养:  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尽量多;多增加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对孩子进行一些吃苦教育;多搞一些火灾、地震等演习;多举行防灾训练、军事疏散;加强一些政治教育;多一些启发创造性活动;多一些与国外孩子交流的机会;增加点劳动;让孩子了解现代工业方面的知识;多做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互助能力;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如学农等活动,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近社会;通过学校的引导,让孩子加强独立生活能力;希望学校多开展发展孩子个性化多读课外书;对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与教育。  七、其他:  社会实践活动作业应更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否则变成家长作业;只带耳朵来听的家长会就不开为好;恢复双休日培训班。  作为一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十条建议:  (一)希望学校图书馆能长期对学生开放,能让孩子们亲自进入图书馆挑选书籍,寒暑假是学生阅读的良机,希望教师给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目,学生读书的成绩要进入评价,读书的成果要有展示的平台,如果可能,每年是否可举办专门的读书节。  (二)希望学校每个学年都有专门的体育节与艺术节,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希望每天的体育锻炼能真正到位,培养孩子早起跑步、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希望学校能有意识的经常利用广播,播放一些比较高雅的音乐作品而不仅仅播放一点通俗歌曲。  (三)希望学校能将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不要搞全班性的排队,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付出的努力多而效果不一定好,更不希望将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作无谓的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大人都怕比,何况孩子。但孩子自己的成绩可以比较,作为教师,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今天跟自己的昨天比,明天跟今天比,提倡超越自我。同时,还希望比不仅仅局限于分数,可能的话,希望班主任有一个专门的观察本,每个孩子一页,让你班上的孩子在上面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反映。  (四)希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把班级编得小一点,班级人数不要超过四十人,一个超过四十人的班级,教师维持住纪律都很难,更谈不上每个孩子都得到足够的关注。在可能的情况下,二十五人以下的班级是最为理想的。  (五)希望学校对教师讲解的时间加以限制,不要超过十五分钟,因为学习不是靠听讲所能完成的。没有亲手练习、实验,没有充分的讨论、交流,知识不能真正掌握,能力不会真正提升。杜郎口的经验对农村学校特别有意义,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也特别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希望学校能在教师中加以提倡,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杜郎口模式全面推行。  (六)希望学校能着重研究初中学生心理变化,七年级举手的很多,八年级不太多,九年级简直不举手了,这究竟是因为什么,除了学生本身的心理变异之外,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也应该对这种现象承担一定的责任,希望学校将这个问题作为全体教师的研究课题。  (七)希望学校有一个治理偏科现象的机制,很多学生在进入初中后,便因为数学、外语两科差成为所谓的学困生,初二时这一现象更加显著,怎么引导学生数学、外语入门,怎么样保持他们对这两个学科的兴趣与激情,学校是否可以加强对数学、外语教研组的领导,多组织这两个教研组的教师出外参观听课,多指导他们进行课例研究,也希望教师们把更多的力量花在对中等及以下学生的研究上,优等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能提升中等生与学困生才是教师真正的本事。  (八)希望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营养,初中的孩子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按照科学合理足够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饮食。收费只要基本合理,家长还是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  (九)希望孩子在学校感到快乐,更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还记得老师与学校对自己的关照,记得自己在学校班级曾经拥有的开心,如果孩子在校园感到焦虑与恐惧,如果学生有了烦恼与愤怒,希望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  (十)希望孩子能得到第一,但事实上只有一个第一。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第一,希望学校在评比孩子时有更多的项目和更多的标准,特别不希望孩子在校园经常带着一种失败的心态,希望他们更多的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希望孩子能摆脱题海,教师能从多种资料中选择最有用的练习,希望教师能通过不断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分数确实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希望孩子们不是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通用15篇)】相关文章:家长意见和建议对学校04-20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03-29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09-10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意见01-05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5篇)05-07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15篇05-05小学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建议03-17家长提出对学校意见和建议怎么写-意见01-05常见的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意见01-05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怎么写-意见12-30
家庭劳动的意义篇1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2.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炼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练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3.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二、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后果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进大学,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母亲把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人际交往。魏永康17岁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后,一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读书,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让他无法独立生活,于是只得肄业回家。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三、学习先进经验,弘扬民族美德
1.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道,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在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谁的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2.吸收先贤劳动智慧
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很重要,做做却次要,过后全都忘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圣贤们身体力行给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中国古代的禅著《百丈丛林清规》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人不可不参与劳作,每个人都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制订该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他到了90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把锄头还给他。传说他活到96岁,工作到临终最后一天。
3.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1)从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现在的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家务都没有科学安排,差不多都是由成人来完成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就要从做家务活开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绝对不可以忽略。成人要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做家务活的习惯和能力,应该让孩子把家务活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内容之一。
(2)从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入手。成人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称赞的话,或是感谢的话。比如,成人可以感谢孩子的劳动对自己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或是夸赞孩子是多么得聪明能干。这些带有称赞的语言会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也会调动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得到锻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做家务活遇到失败时,成人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要和蔼地告诉孩子,没有谁可以不经历失败就直接拥有成功,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人可以口头称赞孩子,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而且做家务活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得到一些物质的奖励,而是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3)找准兴趣,培养劳动的习惯。一般来说,孩子都喜欢家里来客人,成人就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些接待客人所用的物品,还可以让孩子来招待客人。让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可以调动他体内的积极因子,让他自动地去做事,这样慢慢地就会让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4)让孩子有劳动实践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果成人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其实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然而却被许多成人给剥夺了。比如,当他们看到妈妈在洗衣服时,他也会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电器,他也会在一旁跃跃欲试。当遇到这种情况,成人一定不要拒绝孩子,这个时候正是成人教育引导的好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肯定不仅可以保存孩子的劳动热情、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一切,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劳动演变成今天的我们。所以,大胆地让孩子动手去做每一件他们应该做的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吧!家庭劳动的意义篇2
现在我就把来信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综合答复一下,提供给青年同志们作参考。
地主阶级经过消灭封建制度的以后,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富农阶级在目前的农村中,是唯一的最后的剥削阶级。从整个过渡时期国家的总任务来讲,对已被打倒的地主阶级是要继续迫使他们严格服从国家的各种改策法令,老老实实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以期最后地把他们改造成为劳动的人。对于富农阶级,则采取限制并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政策。反对与打击他们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各种破坏活动。所有以上的政策和原则,都是革命青年所应该明确认识的,也是所有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革命青年在处理自己家庭关系问题时,判断自己的立场观点是否正确所应坚决遵循的准则。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革命青年并有责任对自己的家庭进行教育、监督工作,使自己的地主、富农家庭,确实遵照党与政府所规定的政策来改造自己。
有的人说:总路线宣传后,社会主义的道路亮堂了,我的地主或富农家庭已拥护社会主义了,但为什么还不马上让他们参加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呢?言下或多或少地流露了不满的情绪。这个意见是不正确的,地主(包括老区实行没收富农多余土地及其他多余生产资料的旧富农在内)在未依法改变成份前,富农在未放弃剥削成为劳动农民以前,原则上是不允许他们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原因是:第一,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的集体生产组织,未改变成份的地主(包括老区实行没收富农多余土地及其他多余生产资料的旧富农)及还是剥削阶级的富农,他们既不是劳动农民,自然是不允许参加的。第二,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是不允许有剥削(包括变相剥削)存在的,而且目前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还不很巩固,如果允许这种人参加。往往就容易被他们操纵组织,进行破坏,特别是富农,更会利用其生产资料上的各种优越条件,进行各种剥削活动。这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广大劳动农民的利益。都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一些被混进了地主、富农的互助合作组织中所发生的一些破坏事例,巳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那末,既是如此,为什么还有些人主张要地主、富农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呢?提这些意见的人,其中除极个别是别有居心外,多数还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国家的政策或自己把农村中复新的阶级斗争看得太简单了。他们听到某些地主、富农分子在口头上谈着“拥护总路线”,表示“愿意实行社会主义”,于是就被迷惑了。他们不了解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与经济基础虽然被打倒与取消了,但他们还会起来挣扎反抗;也不了解富农阶级——农村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和党领导劳动农民所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不相容的。富农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农业中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是会仇视与破坏的。农村的阶级斗争是尖锐与复杂的,那里能像这些同志所想像的那样,宣传一下总路践就可以使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片刻之间就可以取消剥削呢?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严肃的阶级问题来看待,决不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否则就会上地主富农的圈套。自然也应该承认,在今天,有的地主确实奉公守法,,努力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也有个别的富农分子监于自己的大势已去,愿意放弃各种剥削,做一个劳动者。但对这些人,人民群众是自会鉴别的,只要他们的各种条件具备,是自会正确处理他们的问题的。
又有人说:之后,自己的地主家庭生活太“困难”了。他们很为这种“困难”焦,对自己的地主家庭表示同情。这也是不对的。对于这样的青年,民主要的应该明确认识:我们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压迫,使亿万劳动农民翻了身,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这是天大的好事。在中,我们仍给地主留了与农民同样一份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使他们可以进行生产、生活下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因此对于所谓“家庭困难”,我们应冷静地作家庭劳动的意义篇3
[关键词]离婚 家务劳动 经济帮助
[中图分类号]DF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11-01
一、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现实基础
关于离婚的经济补偿制度,其存在的现实性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新的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关于此项救济制度的讨论与研究也非常多,对于离婚经济补偿制度存在的基础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务劳动分工的存在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家庭分工也并不是很明显,但是由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一方对于家务付出较多义务的情况总是存在的,即使在城市中普遍的双薪家庭中,双方对家务的投入也不可能完全对等,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及经济落后的地区,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获得家庭收入,而另一方将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投入于家事劳动的家庭分工模式普遍存在。
(二)家务劳动价值需要认可
首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都必不可少的,虽然家务劳动不能直接产生市场化的商品价值,但是并不能否定家务劳动的价值属性。其次,家务劳动如果由一方全部或者大部分承担,可以为另一方制造条件以尽可能多的为家庭创造财富,该方必然不需要多分心家务劳动而创造的相对财富亦可以视为包含了承担家务劳动义务方的贡献与付出,是其劳动价值的体现。
(三)公平原则于婚姻中的体现
结婚系男女为将来永久共同生活所订立的契约,其因结婚而生的关系称为婚姻。婚姻系男女间精神与心灵的结合。对外体现于共同生活。如上所说,在一个婚姻关系中,双方对将来很久的共同生活是有一个期待性的,彼此间的信赖是婚姻关系得以存续的根本,基于此夫妻双方才会对这个家庭付出义务。
二、离婚经济补偿的理论创新
(一)离婚经济补偿之婚姻利益论
婚姻利益,是指夫妻双方基于其配偶身份,而享有的配偶人身利益与财产利益之总和。其中,配偶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配偶财产利益包括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物质利益。婚姻利益除缔结婚姻后通过婚姻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责任与承诺可享有的现实利益外,还蕴含着丰富的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他们共同构成离婚经济补偿制度的法理基础。
(二)离婚经济补偿的劳动价值论
婚姻双方为家庭成员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满足家庭成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创造了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性别不平等、分工不同、家务劳动分配严重不平均的情形下,家务劳动亦具有交换价值和经济价值。家务劳动的交换价值是指家务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价值的交换价值;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是指付出家务劳动配偶一方对配偶他方从事职业劳动,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间接贡献,即经济价值。
三、离婚经济补偿制度适用的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家庭采取的依然是夫妻共同财产制。在这个前提下,似乎婚姻法的相关条文并不可以被直接援引,那么实际中发生的一方对家事劳动付出义务较多的情况下,该方是否仍然可以以此作出请求并得到补偿呢?以此为引,关于经济补偿制度的适用问题,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认定一方对家务付出义务较多
婚姻家庭类案件的一大难点便是事实的认定,夫妻间的矛盾纠纷毕竟是双方的家事,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许多情况是无法找到直接证据给以证明的,比如夫妻间的感情破裂的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当然也包括对一方付出家务较多的认定。家务劳动作为家庭活动的一部分,其具体情况只有家庭成员最为清楚,在法院认定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因为家庭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开支的,同时家事劳动一般来说总是配偶一方或双方亲力亲为的,故在评价双方对家务劳动负担义务多少时,应当从物质投入及精神投入两方面对比考察。在经济投入方面,应当考察双方的投入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是否明显较多,其次,应当考虑对家庭的经济投入占投入人收入的比例,投入人是否将收入主要投入了家庭活动。
(二)如何确定补偿数额
夫妻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尽较多义务的一种价值化体现,因此,对于经济补偿数额的确定,适用的标准只能是付出义务的多少,家务劳动的付出,由付出家务劳动的时间和家务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一方付出义务的多少,应与家务劳动的劳动量成正比。
由此,在确定经济补偿的数额时,一方面可以将家务劳动的劳动量价值化,比如转化为从事相同时长,相同类别的劳动在市场应获取的价值,同时加上相对方因少付出义务而获得的利益来确定一个数额。另一方面,当事人对家庭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支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付出,由于精神上的付出无法估计价值,该部分的数额可以根据双方具体的财产状况及经济能力,结合本地的生活水平与劳动保障标准,酌情确定。家庭劳动的意义篇4
关键词:恩格斯 妇女解放 《起源》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36-02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称《起源》)一书一直以来被公认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代表著作。恩格斯在《起源》中,通过对摩尔根和巴霍芬关于人类文明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人类婚姻和家庭的主要形式,从而提出了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一、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的划分是研究妇女问题的前提
在研究妇女问题时,应当充分考察妇女所处的社会,在《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恩格斯首先分析了两种生产,他认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更进一步,恩格斯将生产分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他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地区的人们,他们生活的社会制度是受到这两种生产的影响。恩格斯一开始分析了家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同步性的问题,认为家庭的发展与三个主要时代是并行的。恩格斯指出家庭制受所有制的支配,由此恩格斯把家庭划分为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制家庭和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专偶制家庭即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在这几种家庭的基础上,婚姻制度实现了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再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与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专偶婚制,恩格斯认为是以通奸和为补充的,这样的婚姻制度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
文明时代的专偶制是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大量财富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产生的,财富要传给子女,因而需要妻子方面的专偶制,而这种妻子一方的专偶制,并不意味着丈夫一方的专偶制。由此可见,文明时代的专偶制是有条件的,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婚姻关系中,这样的婚姻制度并不会妨碍男子公开或者秘密的多妻制,因而恩格斯说这样的婚姻制度是以通奸和为补充的。在专偶制的家庭中,“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赶走他的妻子。对婚姻不忠的权利,这时至少仍然有习俗保证丈夫享有”[1] 。无疑这样的婚姻关系对于女子来说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家庭关系都是不平等的。私有制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1] 这也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与社会根源
在恩格斯看来妇女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以后,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极大地改变,社会结构发生极大变化,社会群体开始分化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阶级。“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还有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1] 然而,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样的关系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社会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仅妇女的地位低下,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处于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之中,被压迫的阶级没有丝毫的自主性。现代大工业迫使妇女加入了无产者这一现代大工业的行列中,使妇女成为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组成部分。妇女的解放说到底,与工人阶级整个阶级的解放是一致的,因此,妇女的解放也越来越体现出整个被压迫阶级的要求。与私有制相适应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妇女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在这样的社会中,妇女无法追求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她们处于劣势,并不能真正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奴役与家庭的奴役相伴而生,并且在裸的金钱关系中,婚姻关系显得微不足道,妇女在这样的社会下并不能真正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就被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所掩盖了,妇女成为了一种商品,妇女在这种社会下没有性自,身体都被商品化了。恩格斯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妇女受压迫和剥削的这种社会根源,把妇女解放与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事业联系到了一起。
三、妇女解放的条件和途径
1.首要条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把妇女解放同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彻底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妇女解放从来都是全人类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解放与工人阶级解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必须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也要消失了……一切妇女的地位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随着生产资料转为公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务变为社会的事业。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公共的事情;社会同等地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还是非婚生的。”[1] 只有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妇女的解放才有了可能性,妇女也才能够真正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消灭私有制,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只要私有制存在,那么妇女的真正解放必然是不能够实现的。妇女的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是紧密相连的,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妇女的解放必然是会实现的。这样,从根本上来说,妇女想要获得解放的前提必然是首先消灭私有制,只有这样,妇女的其他权利才能得以实现。
2.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妇女参加到社会劳动中。传统的妇女形象总是以家庭为单位,妇女被束缚在“家”的范围之内,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必然不能够发挥自主性,似乎妇女生存的目的就是在家庭内部。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1]妇女只有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参加社会劳动,才能够获得与男子相平等的社会地位。在恩格斯看来,妇女的经济独立在妇女解放中至关重要,妇女只有解决了就业的问题,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使得妇女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而不在是以男子为中心,不是男子的附属品,从而得以真正解放。妇女参与社会劳动,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并必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妇女因而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有积极意义的,这表明妇女作为一个独立于男子、与男子地位平等的群体开始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妇女在社会劳动中获得了劳动的机会,并不仅仅是男子经济上的附庸和私人物品,这让妇女能够极大地解放自己。
3.妇女解放的社会条件:家务劳动社会化。“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是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力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逐渐融化在公共的事业中。”[1] 恩格斯在本书的序言中就把生产分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又把生产分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然而恩格斯并没有分析家务劳动是不是属于人自身的生产,也没有指出家务劳动是否属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
有学者指出,传统认为家务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因而不能算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而恩格斯两种生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妇女的家务劳动同样是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一部分劳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家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这就为妇女解放创造了条件,这样妇女在家庭中的劳动便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关于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讨论是存在争议的,恩格斯将生产分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家务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4.妇女解放的补充条件:婚姻关系的自由选择。真正的妇女解放,不仅要求妇女要从社会奴役和家庭奴役中走出来,还必须从感情的奴役中走出来。只有每一个妇女都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和伴侣,不受到外界的各种附加条件的影响,那么妇女的解放才真正得到实现。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婚姻关系的自由选择是以妇女的经济关系解放为基础的,只有妇女的经济解放得以实现,妇女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婚姻关系才会成为女性的一种真正的权利。恩格斯在《起源》中说到,“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1] 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后的两性关系应该是:“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之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1] 爱情是婚姻的基石,金钱不能买来爱情,当女性能够真正地去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那么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1]
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妇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恩格斯的妇女解放理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后来成为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思想渊源之一。家庭劳动的意义篇5
3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形成如下局面:首先,通过改造国有企业、鼓励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发展、引进外资企业,中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其次,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和城镇贫困人口。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后一直在0.4以上。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维护了低水平的平等。
那么,人们如何应对这种经济的迅速变化呢?
在剧烈的经济变迁面前,家庭成为应对经济变迁的重要单位,至少在精神意义上,家庭利益成为了社会团结的基础,并发展出各类应对模式。城市底层居民多以家庭共同体模式为主。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化过程迫使城市居民走向个体竞争,但面对残酷的竞争,个体家庭作为经济单位的功能显得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内部的团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家庭共同体。而农村居民则以想象的家庭利益模式为主。对于广大的乡村来说,现代性为每个家庭提出了一个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的目标,其结果就是在一个“想象”的家庭利益模式下,每个家庭成员为应对变迁付出成本:老人和孩子守在村庄,青壮年劳动力以个体的方式走进城市,家庭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下具有国家保障意义的商品供应被市场化,家庭成为人们应对经济变迁的重要单位,经由家庭分工来削减经济发展的成本,变个人成本为家庭成本。而家庭中的女性成为家庭成本的承担者。
经济转型使平均每户就业人口数减少,最低收入户就业人口数远低于平均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居民的住房和交通等都有国家的最低保障,而市场化条件下,人们的居住支出和交通通信支出都大幅增长。每人年收入2005年比1990年增长了746.4%,但食品支出增长了420%,居住支出增长了1328%,交通通信支出增长了2460%。这种增长给贫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的调查表明,有29.7%的失业女性是因为要“料理家务”而失去工作,这占了女性失业原因的第一位;而同样原因的男人只占16%。毫无疑问,妇女会像男人一样承担着家庭经济开支和消费的重负,特别是在贫困家庭中。
当实践家庭计划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利益”,并可以站在家庭利益的立场上来分析家庭应对策略。但是,家庭利益的实现意味着家庭成员间的利益合作和竞争关系。而非一致性的利益则意味着不公平的权威关系,如丈夫对家庭事务似乎具有更多的合法性权威;如男性比女性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因此更应当让男性发展其社会能力等。那么,站在女性立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利益掩盖下的女性利益的缺失,正是经由市场化过程和家庭的中介,一个廉价的女性劳动力市场才得以稳定的存在,成为一个劳动力的蓄水池。家庭劳动的意义篇6
关键词:家庭农场;核算;生产经营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以家庭劳力为主,季节性聘用少量劳力,流转部分土地,达到一定规模。
2014年农业部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亟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的扶持范围,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帮助家庭农场建立核算理念,懂得核算方法,笔者就家庭农场经营核算的意义及方法进行了探析。
一、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核算的重要性
家庭农场是否赚钱、怎样赚钱是决定家庭农场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家庭农场规模扩大了,经营项目增多了,那种懵懵懂懂干一年,不知赚了几分钱的无核算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就得明明白白生产、明明白白经营,发展什么、减缩什么,就需要进行核算,土地的租金、劳力的投入、费用的支付、效益的体现等,都需有定量化的分析。
在遵义红花岗区曾经就有这样一户农场,全家5个劳力,自有8亩地,租用邻近的50亩地,配建一小型养猪场。种植蔬菜、玉米等作物,养殖生猪,初步形成了一个家庭农场。农技干部提请他家开展经营核算,看看年终效益。但他们说不会登账,更嫌麻烦,一家人都信誓旦旦:“钱不乱用,赚了钱都在那儿,年终一看包包就知道了”。一家人起早摸黑,辛勤耕营,忙时还聘帮工,可到年终一看,包里头没剩几分钱,2个孩子不干了,在外打工一年至少可挣几万元钱,在家辛苦360天,年终没效益。一家人找原因,有说是喂猪不划算,有说是请人工资高,有说不应该种什么菜,有讲种的菜应该自己去街上摆摊零售,不能都让菜贩子把钱赚了去。谁也说不清为什么辛苦一年不赚钱,有的吵着要出去打工,租用的土地只好退了,刚起步的家庭农场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散了。没有核算,无法分析,赚钱了找不出经验,亏本了,查不出问题。
而另一个农户则给了好的启示,他家有3口人,俩口子年富力强,儿子职业中学毕业,学了财务管理。他家的规模虽小,但也算得上是家庭农场,自己的和租用的地共20多亩,忙时请少量劳动力。在农技干部的指导下,建立了简易的会计核算账本,从年初开始就按每个大棕产品单独记账,将土地成本、劳力投入、种子肥料、管理费用、产品销售等分别列账。通过核算,比较出经营什么能赚钱,经营什么多赚钱。比如他家 2014年各产品投产比,大蒜2.6、生姜2.9、玉米1.2、番茄1.6、白菜1.3等,据此再结合市场预测,下一轮,他家把种植计划调整到多种生姜、大蒜、番茄。一年下来,收益可观。
以上两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家庭农场开展对生产经营的核算,是有必要的。而且,如果规模越大,越需要核算,只有核算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做下一步决策,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核算方法
主要有复式记账法与简易记账法两种方式。复式记账是比较专业的记账方法,它规范、精准,是大型农场必须使用的记账方法。简易记账法比较简单易懂,对于小型家庭农场,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家庭农场,在没有熟悉会计业务人员的前提下,则可先采取简易记账方法。
(一)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法即借贷记账法,是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的记账方法。它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记账依据,对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会计科目中进行登记。记账规则为,资产和成本费用的增加、负债和收入成果的减少登记在借方,负债和收入成果的增加、资产和成本费用的减少登记在贷方。
(二)简易记账法
简易记账法就是将种植业的各大产品,养殖业的各大类别,分别记一个收支账,账面只需列出:时间、摘要、收入、支出、余额即可。通过账面,把该产品从始至终的土地使用费、劳动力投入、种子、肥料、农药、机械磨损、收益等方面按时记清楚,最后结上余额,就知道这一产品经营是盈是亏,各项投入的比例是多少,哪些费用影响了效益。当然,这种核算只是粗略的,并不精准,比如资金占用的利息等无法反映。但对小型农场来讲,仍很实用,一是不需专业会计人员,家庭有初中文化的人员一看就会,二是较为准确的反映生产效益,对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农庭农场的核算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管是复式记账法的精准核算,还是简易记账法的简易核算,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土地使用的成本。土地使用的成本一般以当地租用地价格为标准,可按土质、交通等因素分为上中下三等定价,分别计入经营成本。
2. 劳动力的成本。劳动力使用成本,外请劳动力按实际支付价计成本,自己家的劳动力可按主要劳动力、次要劳动力、小孩等分别计价。劳动力使用的时间上,每天可按8~10小时算出当日每小时工资,分别计入各项目对应所花时间的劳动力费用。
3. 大型生产工具及设施进行折旧,按预计使用年限分别计算应摊的成本费用。
4. 对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计入成本,但对各项补贴要作为收入计入到相关的项目中。
5. 对养殖业粪便转为沼气、肥料的,要按实际使用量的成本分别计入相关支出和养殖业收入。
6. 家庭建一本其它收支账,将自家的土地费收入、劳动力工资在其他分类账中汇总后记入其中,以全面反映全家的收支情况。
参考文献:
[1]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经济,200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新华网,2014-02-25.家庭劳动的意义篇7
其次,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理念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完全相同,但这种根本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而且在其改革的背景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负担的不断加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或者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如何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并在如何进行改革,以使得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人们已达成了共识。因此,本文将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的脱父权制化与劳动力的脱商品化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演化轨迹,这对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商品化·家庭父权制化
1.社会保障改革与劳动力的商品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是作为一种危机管理机制而存在的。但资本主义存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的商品化,这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已经充分地得到了论述。而在西方各国,劳动力的商品化或者工资劳动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则是家务劳动的存在。劳动力与一般商品一样,为了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必须克服其特殊性。而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劳动力能顺利地实现商品化。但劳动力的商品化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人的劳动力都能够成为市场上的自由买卖对象。由于经济与道德上的原因,存在着无法成为商品化的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商品化的劳动是工资劳动,而不能商品化的劳动则是家务劳动。但把人类活动区分为工资劳动与家务劳动并不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有,重要的是二者互为前提条件。没有工资劳动,生活所必需的东西无法从市场上获得;而家务劳动与人类的再生产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家务劳动是工资劳动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家庭的父权制化
父权制(patriarchy)是制衡工资劳动与家务劳动之间关系的一种机制。它至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以下两种关系:第一,工资劳动相对于家务劳动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二,人类基于性别而进行了固定的劳动分配。在父权制下,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男性则从事工资劳动,由此形成了男性相对于女性处于有利地位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近代家庭形态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生,也是在劳动力的商品化与家庭的父权制二者相互结合下形成,它是一种使劳动力商品化与父权制并存成为可能的制度,也是二者历史妥协的产物。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意味着国家介入并渗透到私有领域,而且今天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参与到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保障政策不仅对劳动力商品化进行了限制,而且企图操纵和控制其宏观与微观经济体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期待社会保障能够扮演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管理机制这一角色,实际上迄今为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劳动力脱商品化·家庭脱父权制化
1.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的脱商品化
社会保障不仅能够促进劳动力的商品化,反过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这种商品化,即脱商品化。虽然在经济市场化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社会保障政策上的各种限制与各种支付带有社会权利这种特征的话,那末劳动力的商品化将会变得比较脆弱,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存在可以减轻饥饿压力;社会保险的存在意味着劳动力市场规律不能简单地发挥作用。在实施社会保障的国家中,劳动者由于生病、受伤、残疾、失业、老龄等原因,即使失去了劳动能力,维持生计还是可能的。这种劳动力商品化的缓和被称为脱商品化。而这种劳动力脱商品化主要是由各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脱商品化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商品化的消失。
Esping-Andersen(1990)把老龄、疾病、失业时的收入保障作为衡量脱商品化的指标,具体有养老金替代率、领取期限、自己负担保险费的多少、领取者的覆盖率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解析出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劳动力脱商品化程度。他们还利用这些指标测定了西方各国的脱商品化程度的高低,其结论是,存在着社会民主主义(北欧),保守主义(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自由主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这三个自高至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模式。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家庭的脱父权制化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是以近代家庭形态为前提条件的,这种家庭形态已经成为社会安定的基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与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政策时,以不损害这种近代家庭形态为基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家庭形态。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代家庭形态开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服务行业为主的新型女性劳动力市场,女性的就业率不断上升。女性在经济上自立程度相对提高的结果,是每个人即使没有近代家庭也能够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近代家庭形态已变得比较脆弱。
随着近代家庭形态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反过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又带来了近代家庭形态的变化。社会保障政策已难以维持父权制式的近代家庭形态这种倾向,被称为脱父权制化。目前存在着许多表示脱父权制化倾向的指标。首先是劳动条件的限制,如是否存在着男女就业机会均等的法制,如果存在的话其实施的程度又如何。其次,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中能够分析出脱父权制化的程度,例如征收社会保险费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是以个人为单位,前者与近代家庭形态相一致,而后者是与脱父权制化相一致;遗产保险金的有无对于近代家庭形态的存在具有重大意义;另外社会保障支付中男女是否平等也是促进还是阻碍女性就业的因素之一。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虽然随着近代家庭形态的变化,脱父权制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但其程度在各个国家却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脱父权制化并不意味着父权制的废除。而且,脱父权制化的程度,是受到了各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脱父权制化与脱商品化的相互交叉
即使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劳动力商品化与父权制的结合也表现得很明显。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实施,脱父权制化与脱商品化的倾向也不断表现出来。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商品化·脱商品化与父权制化·脱父权制化这二者的交叉是可能的。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在劳动力商品化与父权制化这两个坐标中,可以窥视出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见图1)。
附图
图1 从商品化与反权制化观察到的社会保障模式
第Ⅰ象限,是脱父权制化与脱商品化相互结合得最为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以瑞典为首的北欧各国属于这个象限。1970年以后,瑞典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进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时期。而当时的社会民主党政府仍然采用了以前的提高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等内容的社会政策,但经济并没有好转,失业率居高不下。在1973年的议会选举中,由于社会民主党单独没有获得半数以上的议会席位,因此此后对过去的社会保障扩张政策进行了修正。这次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为了达到充分就业这个目的,不仅仅强化产业政策,而且也不得不采取了抑制工资水平增长的政策。第二,扩大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针虽然不变,但根据情况却降低了一部分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
在这种政策条件下,瑞典在确保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经济状况仍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并于1976年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政府终于下台。但在1982年10月,社会民主党重新执政,并吸取以往教训,采取了区别于以前的“第三条道路”的政策。在社会保障上,“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既不是扩张政策,也不是紧缩政策,而是一种折衷的办法。具体来说,劳动者自觉地抑制工资水平的提高,而资本家对公司的收益分配也采取限制措施,其结果是资本家通过公司收益的改善,扩大雇佣;而劳动者作为自觉抑制工资水平的回报,进一步享受到强化社会保障政策所得到的好处。因此,瑞典虽然在各个时期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总的来说,是一个脱父权制化与脱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
第Ⅱ象限,是脱商品化与父权制化相互结合得最为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作为社会支出对GDP比重非常高的国家,德国属于这个象限。虽然与北欧各国相比,德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脱商品化上仅处于中等程度的国家,但与美国等自由主义国家相比,就显示出比较高的比重。同时,德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补充性原则”这个特征,在这个原则下,个人的需要首先是通过家庭来补充,这个措施如果实施困难的话,国家再介入。换句话说,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家庭单位的特征比个人单位要明显得多。并且德国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近代家庭形态的存在,家庭妇女也处于一种抚养家庭成员的地位,而这种方式是通过社会保障中家庭支付来实现的。因此,德国的社会支出规模相当大,脱商品化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它仍然属于父权制国家。
第Ⅲ象限,是商品化与父权制化相互结合得最为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日本基本上属于这个象限。在社会保障支付方面,日本是采用了以家庭为单位这种方式。具体来说,在设计社会保障支付水平时,把其家属的因素也考虑在内。这种做法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鼓励父权制式家庭形态的存在,并认为这种家庭形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虽然开始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但这种理念基本上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同时,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基本上采用社会保险方式。这与欧洲各国相比,比较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因此,劳动力的脱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另外有爱尔兰,脱商品化程度也很低,但由于是一个受天主教影响非常大的国家,所以它也属于这个象限。
第Ⅳ象限,是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相互结合得最为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这个象限中,美国是最为典型的。在社会保障学界,一般认为美国虽然在经济上是“巨人”,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却是一个“矮子”,美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并崇尚自由与强调个人的作用。这种基本理念也贯穿于整个社会保障领域,美国在考虑如何来保障公民生活时,比较注重个人的作用。因此,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要差一些。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社会支出规模(对GDP比重)比欧洲的福利国家要小,同时脱商品化倾向也很弱,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澳大利亚。但美国女性的就业率则很高,而且男女之间就业机会的差距在发达国家中相对较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的脱父权制化程度相对较高。
四、社会保障模式的变化轨迹
首先来比较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在这四个象限中的特征。
第一,瑞典与美国,在脱商品化这一点上是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迄今为止人们把它们看作是正反的两个国家;但在脱父权制化方面,它们又是那么接近。另外德国在脱商品化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与美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脱父权制化上,美国比德国更具有优势。
第二,关于北欧的保守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差异性,这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脱父权制化上的差异,而并非来自于脱商品化上的差异。
第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领域中,存在着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对峙。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世界各国对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存在着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这两种形式。英美模式,是指当时英国的撒切尔首相与美国的里根总统上台以后,对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根本性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停止公共部门的直接支付并改为间接支付(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各种补助金等)。而欧洲模式,虽然也实行了各种合理化措施来抑制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但仍然维持公共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存在。而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对峙,在图1中表现为(Ⅰ+Ⅱ)对(Ⅲ+Ⅳ)。
各种社会保障模式,确实可以从商品化与父权制这两个角度来确定其特征。但处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模式,是很难用商品化与父权制的对等来衡量的,往往商品化比父权制化更显示出它的优势。因此,在当今世界中,(Ⅰ+Ⅱ)对(Ⅲ+Ⅳ)这种以商品化为基础的对立轴,要比(Ⅰ+Ⅳ)对(Ⅱ+Ⅲ)这种以父权制为基轴的对立轴显得更加尖锐。这是由于资本更容易一体化所带来的后果。而父权制是很难超越国境传播到他国,虽然经常发生失业“出口”这种现象,但父权制的“出口”是很难的。而且,在不断加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下,商品化·脱商品化轴的反应则显得更加敏感。
第四,是关于社会保障模式变化的轨迹。图2中,表示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变化的两条轨迹。第Ⅲ象限是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相对应,而在现实生活中,它是社会保障模式建立的起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一种变化轨迹是ⅢⅡⅠ,而另一种则是ⅢⅣ。
附图
图2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模式变化的两个轨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保障模式的变化,可以从脱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这两个角度来评价。进入1970年后,西方各国普遍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危机,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纷纷寻找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研究的结果认为过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保障支付内容与支付水平导致了国家财政及企业等单位在这方面的过重负担,并已影响到国家和企业在产业领域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各国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改革措施上虽不尽相同,但其改革的基本方向都是围绕削减社会保障内容,降低社会保障支付水平而展开的。而且虽然在各国这种改革的力度也并不完全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确实,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往往是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的,如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西方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的“黄金时期”,而这个时期,由于社会保障支付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支付水平的快速提高,也被称为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即社会保障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增长。因此,在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时,西方各国都是围绕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个主题展开的。在其过程中,如何解决失业或保证充分就业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在这个问题上,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限制劳动力的供应,具体来说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脱商品化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不断实施,从而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应,如缩短中老年人的劳动时间,通过延长教育期限来限制年轻人过快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通过实施父权制化或再父权制化的社会保障政策,促使女性劳动力离开劳动力市场,重新专门从事家务劳动。
第二种方法是大力发展公共部门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在这里,由于通过唤起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从而来扩大就业,因此,在社会保障政策上必然促进劳动力的脱商品化。在这一点上,与第一种方法是相同的,但不同点在于它并没有缩小劳动力市场,也不需要降低女性的就业率。而且,为了使女性同时可能从事工资劳动与承担家庭责任,如抚养小孩、护理老人等家务劳动可由社会来代替与承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促进了脱父权制的发展。
一般而言,第一种方法被视为是一种脱商品化与再父权制化相结合的战略,而第二种方法则可以说是一种脱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相结合的战略。并且,前者采用限制劳动力供应的方法,因此是一种消极的战略;而后者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但第二种方法必然会带来社会支出的增加,因此其成功与否是确保经济增长的关键。
第三种方法则是低工资的自由放任。劳动者在失业与低工资之间往往选择后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废除对工资的各种限制,非严格的失业支付。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障政策的倒退,走上了再商品化道路。同时,随着社会服务的发展,一部分家务劳动实现了外部化或社会化。这就降低了父权制式家庭形态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它具有一种再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相结合的特征。
总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保障改革中,西方各国为了维持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采用了再商品化战略,其中英国与美国最为典型。而现在的各种社会保障模式是存在于商品化与脱商品化之间和父权制化与脱父权制化之间相互交错的地方,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可以从中找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五、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经济市场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女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及政治上的地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当时劳动者也领取劳动报酬,但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其劳动力本身并不被视为一种商品。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家庭的父权制化与劳动力的商品化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国在以上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开始逐步接近于西方发达国家。具体来说,随着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已婚女性呆在家里专门从事家务劳动,而不外出从事工资劳动。换句话说,在家庭形态上,已经出现了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近代家庭形态,父亲在外工作,依靠其收入来养家糊口,而母亲则在家从事家务劳动。虽然这种家庭形态在我国目前并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将来肯定会得到不断发展,从而会影响到我国整个家庭形态的结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在我国劳动力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商品,即劳动力越来越商品化。
在资本主义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劳动力的商品化,建立了父权制;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非商品化即脱商品化,并强化了父权制这种家庭形态。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更加商品化,父权制这种家庭形态出现了崩溃的迹象。而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国也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其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在社会保障支付上,并没有采用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而基本上实行的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形式。因此,从社会保障改革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并不支持父权制这种家庭形态的形成。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其支付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脱商品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附图
图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轨迹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劳动力商品化与父权制化方面,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劳动力的商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收入的提高与观念上的变化,父权制这种家庭形态也在逐步出现。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现了一部分劳动力非商品化现象,而采用的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保障支付方式,则破坏了父权制这种家庭形态的建立。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变化轨迹,应该是第Ⅰ象限即脱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相结合的模式向第Ⅳ象限即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相结合模式发展(ⅠⅣ)。也就是说,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即第三条变化轨迹。虽然变化轨迹不同,但最终的目标则是相同的,都要建立起商品化与脱父权制化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模式。因此,在改革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着很相似的地方。而且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见图3)。
但是,虽然我国长期致力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并努力使其适应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不能完全符合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我国,社会保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同样具有双重性,即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如目前由于失业保险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中的剩余劳动力无法从其企业中分离出来,这无疑是阻碍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虽然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如何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方面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上则具有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
在20世纪后半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萧条等,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新的改革,而在其改革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由于19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瑞典经济的萧条,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许多人认为这10年也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胜利与以瑞典为代表的欧洲模式败退的10年。但英美模式的胜利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等方面不平等的扩大,这也是过分强调劳动力商品化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如何保持劳动力的商品化与脱商品化之间的平衡将是至关重要的难点,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中如何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来如何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过高的脱商品化的社会保障政策,会导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这容易引起社会保险费率或社会保障税率甚至个人所得税等一般税收比率的提高,从而会导致产品成本的提高与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而这种情况又会引起资本的外逃和吸引外资的困难。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保障改革中,必须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家庭劳动的意义篇8
首先介绍思考“变迁中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这个论题的缘由:(1)当下教育学的主题为什么由“培养什么人”(学校培养目标)问题让位于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质量问题?(2)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如何由“素质教育”所替代?(3)为什么今天的人们必须计划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不能冒相互依赖的风险――即使在富裕和开放的社会中?(4)哪些维护人类共同社会关系的价值消失了?为什么消失?这其中,教育起到什么作用?
一、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内涵的变迁
教育质量是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事情。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发展中心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国家和集体社会组织形态逐步瓦解,培养“集体”的公共社会生活空间也随之消解,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已经由国家转向家庭,由集体转向个人及私人家庭。培养“一代人”的具有共同性、集体性、社会性、民族性、理想性的劳动者目标消解为个体性、私人家庭、竞争性、合市场性、全球性的劳动力或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大的民族、国家、公共集体社会组织形态和意识氛围中培养出来的个体较之于在“市场―商业―全球化生产”背景中产出的“教育产品”在志向(个人的或社会的)、人生观、全局观、国家和民族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的认知上都有许多迥然不同的品行。
教育质量,在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中和在全球化经济裹挟的开放国家中,其含义是不同的。对前者来说,培养目标引导质量含义,教育质量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对后者而言,质量重于目标,质量淡化目标,因为质量可以超越集体、民族、国家等而与全球化概念对接。不同的质量诉求主体,常常会有不同甚至冲突的教育质量解读。对于一个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跨国公司、一个个体,质量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培养出来的个体是否应该具有“民族特质”“爱国主义”等。教育质量概念替代培养目标概念,其实也是“教育培养劳动者”转向“教育培养劳动力”(即“人力资源”)。
20世纪70年代末期,政治独立、经济自主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开始逐步融入全球化经济的格局中,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突显出顺应全球化经济重高科技、重资本、轻劳动社会关系的“改革”特点。教育,应和着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自然会有如下的变革:
第一,去除培养目标与国家、民族、集体相关的政治、道德特质,即“社会主义觉悟”空洞化。例如,红与专、德与智、个人与集体、劳动光荣、民族团结、阶级友爱、共产主义理想等内容几乎在学校教育中消失。
第二,与全球化市场关联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质量概念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目标。英语连同与抽象认知能力发展的相关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通过考试和分数评鉴学校的质量和声望,也完成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接全球化劳动力市场的层级化排序。这个对接的过程,与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是同步的。
第三,教育质量纳入国际测评系统,通过测量教育质量确定和强化学校教育的工作。可以看出,在教育质量越来越科学化(可测量、可监控)、国际化的势头中,越是可监控、可测评的教育成果(教育质量)――常常称为知识和技术的――越是国际化的。英语、数学、科学等学科成绩成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然而,越是不可监控和测评的内容,恰好是教育所承载的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对个体和国家有着长远利益的内容,比如说爱国主义、责任感、劳动价值、环境意识、集体意识、历史观等。
目标的改变决定教育质量的改变。“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完全被“劳动力”“素质”“人才”等概念替代。人力资本概念,统领着全部教育的阶段和环节,也统领着生产劳动过程的资方、劳方以及所有社会组织,而略过了这其中“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消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关系。
二、消解和消失的教育目标
1.劳动为本的人性观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教育方针”,它的基本内容是包含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社会理想和人性假设的:首先,“劳动神圣”意味着每一个劳动者凭借劳动获得生计和尊严;其次,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以劳动者(人)为本,“各尽所能,按劳(需)分配”;再次,劳动本位的人性假设是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基础,例如“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等所体现的平等价值判断。
从对过去“教育方针”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知道,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基本假设是: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建立在平等的劳动基础上的社会,是尊重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全面发展的,是依赖、保护并维持这种社会平等的公共价值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先公后私”“团结”的价值曾经全面地体现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中。
然而,我们在反思和清算“”的极“左”路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解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平等社会关系的核心价值,即:劳动高于资本,每个人因劳动而获得尊严和体面,而不是富裕和资本积累;人的发展和幸福,不仅依赖个人天赋和努力,更是依赖良好的社会、组织和集体;所谓的公共社会,是劳动者、生产者共建的平等生活、平等参与的社会,而不是抽象的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集合。
2.重个人权力和利益的经济理性人假设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公平性。教育公平不是只停留在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以实现个人权利。教育公平如果不能达至社会成员在生产和劳动关系中的平等,是很难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的。
在我国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公共空间的狭小甚至消失的趋势,改变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详见表1)。“关心国家大事”退出了培养目标。经济理性人的人性假设,消减了学校教育许多宝贵的教育性力量和资源。“教师职业崇高的精神价值”“百年树人的教育信念”“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在私利性的计算中一一退出,代之以“科学”的计算和考核,竞争、私利和私欲也合理地成为学生发展、教师工作的唯一动机。
不同的教育目标,决定着青少年一生是否具有稳定、确定的个性和社会性特质。市场资本主导的培养目标,最终以“就业―挣钱”来判定人的发展和幸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俱来的短视、碎片化、不确定性、拜金、物欲等特质。
全球化资本主义市场,把一切人的丰富多样性、整体性、社会性、民族性等全面发展的内涵空漠化为具体的、细节的、可监控、可测量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多少、高低,一方面可以计量化为不同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供资本在全球化从高至低的生产链条中,通过“用工”或“职位”的标准辨析出来;此外,还可从个体职业回报的收入中计算出来。
应该说,这些“素质”,例如积极、能动、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合作态度、劳作技能、专业知识等,也是健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具备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并不能使这些素质成为一个人稳定的、确保人生幸福的品行。劳资冲突、过渡剥削、失业等,都会使这些“素质”走向反面,代之以个体的颓废、无所事事、反抗。这背后本质的区别便是:在劳动中,不是“劳动者”,而是“劳动力”成为价值和评价的重心――特定社会职位上的个体的劳动意义只有报酬和升迁的价值,而被消解掉“救死扶伤”(医护人员)、“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美化城市”(清洁工或设计师)等人本意义和社会意义。
个体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碎片化、不确定性的感受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是相互影响和彼此促发的。一切品格和素质,都是根据追求利润、效率(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力)和消费来确定。看似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能力表现,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断追求最新的“消费―生产”方式的同时,却面对除“资本―市场”之外,没有任何教育目标可以凝练人性的基本“素质”或品格的困境。
总之,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形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观。这种形势对个体而言,直接影响其基本品格、态度的稳定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以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性;对群体而言,决定着社会成员之间是否可能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是否可以达成思想和精神的沟通,是否能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持续性关系。
三、公共教育与人力资本市场
这些年来,教育的“公共性”被经济学“公共产品”概念所垄断。公共教育①在公立学校的实现,是以个人、家庭、教育投入者(除去国家)追求私人性(私有性、私利性)、盈利性和追求经济效益为前提的,教育的私有性主导着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只是体现在政府的公共的教育投入、标准化的学校建设(课程、师资标准等)方面,体现为进入人力资本市场“预备训练”的资格平等方面。这样的公共教育概念对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公平都有极大的遮蔽作用。
办教育的“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课程和考试上,而且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教育与考试、就业、生计等功利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人们通过考试和文凭进行劳动市场的初次分工,这个过程是由国家(公共教育)和家庭(私人投资)承担了培养劳动者的全部费用,并且,国家和家庭的教育投资带来了社会财富和资本积累的最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近30年来旨在培养各式各类“教育―就业”型人才的教育制度,为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然而,当“市场经济”决定着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当现代教育的多方面功能窄化为各级学校为劳动力市场服务,出现这样一些结果。
第一,公共教育演变为服务于个体和家庭“升学―就业求职”等私人利益的工具。学校的培养目标附着于个人或家庭范围内的利益计算上:通过教育,让孩子更好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学校、家庭投入教育的根本动机。无论是学业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学校对他们的意义都演变为“找工作、挣大钱”。
第二,公共教育全面为市场经济所制约:不仅为市场驱动的“就业―生产”服务,同时也为市场驱动的消费所制约。②“高收入职业―高消费”人生模式几乎成为青年一代学生的全部追求,“教育―就业―高工资―车、房与体面消费―现代化生活”的模式,几乎成为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追求目标,造成了应试教育有效、德育教育低效或无效,培养目标轻“人”重“材”,重人的工具性而轻人性和人格的局面。由此,教育忽略社会新生成员的全面发展,忽略公共教育机构的“公共性”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也异化为“挣钱―消费”这一狭隘人生模式。
第三,通过市场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谋得中、高端职位,已经成为全社会追逐的真实的教育目标,这导致办学者、求学者、教育投入(公共和家庭私人投入)者都为当前经济利益和效率的追求所制约。例如,大学的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校历安排都与就业挂钩,忽略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尤其是忽视公共教育对个人、社会、民族以及国家根本而长远的利益的影响。
伴随着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个体“素质”“竞争力”,一代青少年的成长――顺应着他们自身家庭在不同阶层、劳动力市场的位置以及差别化的学校教育处境――也进行着分化。他们的分化不但体现在知识、技能、语言(特别是英语)等方面,还体现在他们的认同、价值和道德取向上。
总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和风险必然会反映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中。以资本为轴心结成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关系必然带来个体发展本质上的碎片化、不确定性以及物欲化;同时,还带来一代人完全隔离、彼此漠然甚至对立的社会关系。
四、城乡教育之别与全球化分工
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格局下,农村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或自发教育,无不准确地把农村人定义为以“国际市场低端劳动力+传统乡村道德”为核心素质“劳动力”。农民及其子女围绕这一目标,游走于学校、社区和劳动力市场。而城市教育,特别是城市优质学校教育则会发展全球化生产链条中更为高端、更具国际化素养的“劳动力”(堪称“人才”)。
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和差距,不仅仅是财力、师资、物质条件的差异,也不仅仅是由此带来的办学质量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中“资本―市场”为城乡教育布局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农村,在消解了国家组织(公社解散)和乡村自组织以至完整的家庭结构(打工带来的亲子分离)的状态下,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全部交由越来越封闭、应试、远离社区、集中化的学校,这样既不可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更不可能实施素质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和市场,把每一个家庭都变成劳动力生产的基本单位,变成了承受市场风险、信任缺失、流动迁徙、公共生活碎片化的基本单位。国家、社会、集体等保护性公共力量让位于市场和竞争。在处于竞争劣势的乡村里,劳动力的流动和过度的无保护劳动,破坏了农村家庭最基本的保护和养教功能。正因为此,入学率、升学率、学科考试的合格率、流失率等指标,只能够从数量层面反映农村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却无法真实地描述一代又一代农村青少年儿童在人生观、道德、自信心、信念、文化等方面的不利状况――而这些又是支撑个体获得并运用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条件。
最后,再次澄清和关照社会主义的劳动与人的教育观念――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公平的实质在于:通过教育激发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丰富的、有人类价值的社会活力和人生活力,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劳作或挣钱的能力和欲望。③
注释:
①“公共教育”是改革开放后逐渐热起来的概念,它本应包含现代化进程中更为丰富的社会进步意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对此,本文不赘述。
②市场经济是通过生产和消费两个重要环节实现其价值的。家庭劳动的意义篇9
关键词:马克思;妇女解放思想;私有制
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是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之下的女性解放思想,是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出发的,将女性解放纳入到现实的人类解放的阶级革命中。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论虽然有较多批判,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却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有利于指导女性主义摆脱当前的困境。
一、女性受压迫地位的演变和男女不平等根源的探讨
马克思从两种生产理论出发,揭示了女性问题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在原始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家庭生活和人口再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于受尊重的社会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体家庭成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男子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了。财产的私有需要按照男系计算世系和继承权,而女性的家务劳动则成为男子的私人劳动,在原始社会中家务劳动的社会公共性逐渐消失了。随着男性在生产领域生产的剩余产品的增多,男子的社会地位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降低。女性的家务劳动变成了一种带有私人性的辅助工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及其产品不论是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平等分配导致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最初的原始状态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家庭中妻子和孩子没有人身自由,变成丈夫私有财产和奴隶,家庭中的奴隶制可以说是最早的所有制。可见,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得女性在社会中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经济生活中也失去了独立性,因而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处于受压迫的社会地位。恩格斯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这表明,女性不仅仅受到夫权的统治,而且受到阶级的统治。女性受到压迫的实质是阶级的压迫,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级是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实质。
二、妇女解放的条件和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妇女地位的演变,揭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和实质之后,指出了妇女解放方案,即消灭私有制,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同时出现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就一直存在着,其中也伴随着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只有消灭阶级差别才有可能消灭剥削;只有铲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灭人剥削人的经济根源,才能实现男女平等。女性谋求解放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社会化。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家庭内部的分工进一步加剧,男子成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重占有者,而妇女则因为从事私人性的家务劳动,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丧失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有的人身自由和独立的经济地位,沦为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奴仆。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的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恩格斯主张:“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在恩格斯看来,妇女参与社会生产首先能使妇女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大大有助于妇女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中解放出来,降低男性对婚姻的控制。因此,消除妇女对男子经济的依赖对妇女解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妇女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就会拥有更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女性的自主发展打开社会空间,就不会再仅仅是属于家庭,属于丈夫的私有物品,从而拥有独立自由的社会地位,丰富的社会关系。形成多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女性获得解放的源泉。妇女参加社会生产,争取自己的解放,只有在家务劳动占他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实现妇女参加社会公共事务劳动的途径,也是妇女解放的必要途径。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恩格斯认为,只有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省花费在家务劳动上时间和精力,才能使妇女有条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恩格斯还指出,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才能实现。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参加社会生产的机会。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大规模地使个体家庭解体,同时,大量吸收和容纳了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为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妇女解放途径的探索对世界各国的妇女解放事业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不仅看到了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现实,也看到了妇女和儿童在资本主义工厂受压迫的现实,最终找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解决劳资矛盾等社会矛盾的方法,又将妇女解放纳入到人类解放的过程中,为妇女的解放指出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西方女性主义者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质疑和方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1卷)田8.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4卷)田8.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家庭劳动的意义篇10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教育测试题(附答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