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不愿意上学怎么办拒绝上学通常会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摘要〕拒绝上学是很多教师及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外学者对该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从行为治疗的角度验证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文章总结了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功能,并对国外拒绝上学的行为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总体来说,负强化的干预方法主要有示范、暴露等,正强化的干预方法主要有正强化法、消退、父母培训等。〔关键词〕拒绝上学;功能评估;行为干预方法〔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3-0004-04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拒绝上学是和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有关的上学困难,对之较为公认的操作性标准为:过去的两周(除去合理原因的缺席)缺课20%以上;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关于焦虑障碍的症状;不去上学儿童的下落家长是知晓的;没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的品行障碍;儿童不能上学的原因并非来自家长方面[1]。拒绝上学的儿童经常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惊恐或焦虑、抑郁、躯体症状、破坏行为、社交技巧不足、学业不良等。当被要求上学时,他们可能会抱怨、发脾气、哭闹、自伤,甚至威胁家长要离家出走,还有许多儿童会表现出躯体诉求,如头痛、胃痛、频繁上厕所、流汗、头晕等。拒绝上学的儿童有很多不合理的认知成分,例如,高估引发焦虑情境的发生可能性,或者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放大或选择性地注意上学的不利面[2]。有关研究估计,约1%~5%的学龄儿童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出现过一定程度的拒绝上学症状[3]。拒绝上学行为的发生时段并不固定,但每个衔接阶段的发生率较高,例如,首次入园、小学、初中、高中、搬家、转学及假期后的第一天都是拒绝上学的高发期。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外越来越重视预防中学生对学校的恐惧,要求教师在中学时期关注学生的自信,并通过同伴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信及价值感,与此同时帮助处境不利的学生解决学业问题。拒绝上学可对儿童及其家庭造成危害。对于儿童来说,无论在学业、情绪还是社交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增加了他们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期的精神疾病患病概率。对于家庭来说,它使家庭内部的压力和冲突增多。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导致儿童安全方面的问题,父母也有可能面临法律和财务危机。另外,拒绝上学和暴力、人身伤害和物质滥用等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且不上学的时间越长,儿童回到校园的可能性越小。拒绝上学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有些拒绝上学行为并没有清晰的导火索,另一些是由具体的刺激事件(学业失败、家庭变故和婚姻冲突、生病、学校中的创伤经历,人际关系不良)诱发的。焦虑障碍(尤其是分离焦虑障碍、学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和抑郁是拒绝上学的常见诱因。事实上,约30%~38%的拒绝上学儿童符合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4]。一、拒绝上学儿童的功能评估针对拒绝上学,国外学者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药物干预、行为干预及认知干预等,本文主要从行为干预的角度出发,总结国外对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干预方法。功能评估通过收集与儿童的拒绝上学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前奏事件、行为及行为结果方面的资料,分析挑战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干预措施。该方法近年来在行为干预方法领域应用广泛。它认为拒绝上学这种挑战与个体所处的当前情境因素直接相关,并具有某种功能,而且系统控制这些情境因素可以减少挑战的发生[3]。科尔尼(Kearney)等概括了拒绝上学行为的四类功能[6]。(一)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功能一:回避能诱发消极情绪的刺激诱发儿童消极情绪的刺激包括校车、教师、火警报警器、操场、学校等,还包括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过渡,如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上课到用餐、活动到上课。此类功能多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且他们中很多患有特定恐惧症。他们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极度回避某一特定物体,外出或在学校可能使他们接触该物体,所以他们的回避行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泛化,拒绝包括上学在内的外出。所以如果儿童不只是讨厌学校或在特定的时段可以上学,或对学校的某些地点并不抵触,则表示儿童的拒绝行为具有该功能。(二)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功能二:回避学校中厌恶的社交或评价性情境社交情境主要包括发起和保持谈话、合作与参与团队活动及用餐等,该类儿童经常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评价性情境包括测验、演讲、板书、在走廊里走或进教室、当众运动竞技等,该类儿童很可能只在某一评价性情境下拒绝上学,如考试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另外,该功能分类下的儿童年龄较大,多处于青春期。(三)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功能三:获得关注该功能下的儿童经常表现出外化问题行为包括不顺从、对立和攻击性、离家(或校)出走、粘人、发脾气、身体诉求等。事实上,该类儿童并不真正抵触学校,只是在学校没有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而偶尔生病或其他原因留在家中又得到了父母的关爱,或者儿童由于某些原因意识到哭闹、身体诉求等行为可以得到家长关注。他们的拒绝行为和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有关:分离型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彼此不关心,儿童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溺爱型的亲子关系容易造成儿童在该功能下拒绝上学。如果儿童在父母的陪伴、鼓励下能够较容易的上学,则说明了该功能的存在。(四)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功能四:校外具体的积极强化该类儿童拒绝上学是因为学校以外有更吸引他们的东西:睡懒觉、看电视、玩游戏、购物、同伴活动等。家庭冲突往往是引发该类功能背后的深层原因:家庭冲突导致儿童情绪低落、不知所措甚至逃避堕落,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无法得到安全感及处理问题的示范,对于学校中较为复杂的情境往往难以应对,产生回避与拒绝行为,继而对于外界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力。此分类下,儿童回到学校的可能性并不确定。一种情况是通过给予更有吸引力的事物,儿童愿意上学;另一种情况是儿童已经出现很多问题行为,回到学校非常困难,即使回到学校也处于边缘状态。以上四种功能中的前两个功能是为了得到负强化——避免引起焦虑的情境,后两个功能是为了得到正强化——寻求使人愉悦的情境。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儿童的行为目的不仅是达到一种功能。一些儿童可能最初是因为回避厌恶刺激,但继而发现待在家中可以得到家长的关爱,这就可能导致儿童更长时间或更大强度地拒绝上学行为。二、基于功能分析的干预策略对拒绝上学儿童的干预目标是让儿童早日重返学校。具体来说,以回避焦虑为基础的拒绝行为的干预目标是增加出勤率、减少儿童对学校的恐惧。而以正强化为基础的拒绝行为的干预目标是减少对不上学行为的正强化,增加对上学行为的正强化。总体上,以儿童为中心的干预对与焦虑有关的功能(功能一和二)更有效,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对与关注有关的功能(功能三)更有效,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与校外积极强化有关的功能(功能四)更有效。如果功能不止一个,那么需要各种干预方式的结合使用。(一)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指的是当儿童身体处于深度放松时,让儿童逐渐接近感到焦虑的事物,以逐渐降低儿童的敏感性,从而减轻对该物的焦虑情绪。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对以负强化为功能的行为问题较为有效的干预方法。作为一项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系统脱敏法有三个阶段:放松训练(深度的肌肉放松),构建恐惧或焦虑等级,对抗性条件作用(放松和焦虑对抗,目的是最终通过放松战胜焦虑,上学和放松共存,和焦虑情绪分离)。它的核心是在彻底的放松中,引发对学校的想象或接触学校的人或事物,使学校和放松感觉共存,而因为放松和焦虑不相容,所以学校和焦虑体验分离。系统脱敏法从最轻微的焦虑层级(比如,看到学校照片或教师家访)开始,前一个层级和放松体验完全共存后,进入下一个层级,直至儿童能够回归学校。(二)暴露法暴露法常应用于恐惧症和焦虑症的干预。此方法假设,感到恐惧是因为儿童没有机会体会到结果并没有那么可怕,所以该干预方法让儿童暴露于真实或想象中恐惧和焦虑的情境。暴露法分为满灌法和逐级暴露法,前者是让个体直接暴露于引发恐惧的真实情境中,后者与之相反,是将儿童暴露于逐渐升高的恐怖级别中,其基本过程与满灌法相似,不同的是焦虑场景是由轻到重逐级进行的,但又与系统脱敏不同,它没有特别的放松训练,且干预往往是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而非想象训练。有研究者进行了训练儿童在家中和母亲分离的实验[2]:首先儿童和母亲分离两分钟,母亲到儿童看不到但能听到儿童动静的地方,儿童在这段时间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涂色)活动,设定的时间一到,母亲立即出现(及时给予强化),如果这一过程中儿童呼唤母亲,母亲要给予他口头上的鼓励,并要求儿童使用教授过的放松方法,当儿童能够独处时就增加分离时间,每次时间增加后要进行四次试验,其中,第一次给与的奖励相对之前要多,但之后的三次试验都回到原来的奖励水平。如果新时间段第一次试验不成功,可继续尝试,如果一直不成功,那么就回到之前的时间水平来作为当天的最后一次试验,以保持孩子的信心,新的时间段在第二天重新尝试。所以,一般来说儿童暴露的时间越长越好,但必须保证停止的时间是在焦虑减轻的时候。如果有父母参与,可以使用强化相倚管理方式。治疗师制定一个契约,上面写明儿童要面对的暴露任务、完成后的奖励、兑现奖励的时间。实践中,可以根据儿童的个性和状态选择合适的暴露情境:可以从暴露于一节课开始,直到在校一整天,也可以从先让他在图书馆完成作业开始,直到能到教室上课。(三)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在减少情绪性症状方面效果显著[4]。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正式提出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该理论认为影响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为个体错误的认知,应该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来改变个体的行为,它包括多种指导策略与技术:认知重构、社交技能训练、暴露、自我控制等。认知重构,主要用来识别并重新组织儿童对社交情境负面的认知,最后帮助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社交技能训练主要针对功能二(社交恐惧)的儿童,教授他们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技能。该方法会涉及到示范、角色扮演和行为预演等,干预者把儿童置于不同的社交情境中,并对该情境应该作出的反应给予示范。示范包括真人示范(观看另一个人在某一真实情境下的表现)、录像示范(观看录像中的人在某一情境下的表现)和参与式示范(让儿童在观看示范时模仿,例如,观看他们的兄弟姐妹上学,并跟着做)[10]。自我控制方法包括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奖励。该方法一般适合年龄稍长、有一定自我监控能力的儿童。(四)正强化法正强化法也称积极强化法,是指期待行为出现后,即时得到强化物。对于功能三和功能四,要在儿童有进步时给予奖励,例如,当儿童开始逐渐回到学校时,父母、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或增加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当教师在从依恋对象手中接过孩子时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口头表扬等。如果该方法再进一步,可以使用“区别强化”,它是指对某些行为反应(本文指上学相关的行为)进行强化,对其他行为反应则不予强化。例如,对儿童上学相关的行为进行强化,对哭闹行为不予以关注。如果应该在学校的时间儿童在家中,那么不给予他口头和肢体上的任何关注,而当他有所进步(例如,坚持上学一天)则以看电视、玩游戏和与父母进行有趣的活动加以奖励。(五)消退消退指的是在某个情境或者刺激条件下,儿童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但反应之后没有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7]。消退是针对功能三和功能四的,例如,忽视儿童的哭闹行为,不予关注,并坚持他必须上学。运用该法需注意,如果儿童出现极度的痛苦情绪或问题行为,例如尖叫和干呕,那么家长可以允许其待在家中,但要坚持让他完成学校的任务。当儿童极度痛苦(身体诉求、发脾气)发生在学校时,教师亦不能不予理睬,应对儿童给予口头上的安慰(“妈妈下午会来接你”)和肢体上的安慰。(六)塑造与渐隐塑造即通过强化奖励而塑造出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塑造可依以下次序进行:对儿童实施在家教学、讨论有关学校的话题、老师或同学打电话、老师或同学来家探望、路过学校、在学校但教室以外的地方学习、参加部分课程、完全参加课程。渐隐指的是逐渐变化控制行为反应的刺激,最后当这个刺激达到自然刺激水平时,个体也能够作出相同的反应[6]。例如,可以先从照料者陪伴上课开始,继而上课时照料者在儿童能看到的地方等待、照料者部分时间在学校、可以打电话给照料者、照料者在上学途中陪伴,直到儿童独立上学。(七)父母培训海恩(Heyne)等对比了儿童单独治疗、照料者培训、两者结合三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儿童单独治疗方案收效最差,两者结合的方案并无必要,而照料者培训是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案[13],由此可见父母培训的重要性。培训使家长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功能,帮助父母制定计划以减少对儿童拒绝上学的正强化(看电视玩游戏等具体的正强化和关注)和减少压力源(学业上给予帮助、向学校反映被欺负的问题),还可以教授父母和儿童正确的分离方法(如避免长时间的情绪性分离)和有效的教养方法(如明确的指令)。另外,对父母的心理问题的治疗也是解决儿童问题的方法之一,儿童能够很敏感地察觉到父母处理压力和困难的方式,父母不能很好地应对痛苦和焦虑,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有必要,需对父母或主要照料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治疗。此外,拒绝上学行为的评估和治疗过程需要学校方面的合作,例如,课程可以更加有趣,让儿童对学校喜欢和期待;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应较为和谐、融洽;对部分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也应给予帮助(例如,一些儿童可能需要简短清晰的指令,一些孩子可能需要及时的鼓励)。通过以上各方法的介绍,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负强化相关的干预方法主要有示范、暴露、系统脱敏、认知行为治疗等;和正强化相关的干预方法主要有正强化法、消退、父母培训等。以上分类并不绝对,在临床工作中,干预者应根据儿童及其所处环境选择不同的方法,尤其对于不只因为一种功能而拒绝上学的儿童。主要参考文献:[1]King N J & Bernstein G A.School Refusa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1,2:197~205.[2]Heyne D,Sauter F M, Van Widenfelt B M,Vermeiren R & Westenberg P M.School refusal and anxiety in adolescence: Non-randomized trial of a developmentally sensitiv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11,25:870~878.[3]King N J,Heyne D,Tonge B,Gullone E & Ollendick T H.School Refusal: Categorical Diagnoses,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1,8:352-360.[4]Doobay A F.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A Cognitive-Behavioral Appoach To Treatment.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8.45:261-272.[5]Kearney C A,Lemos A & Silverman J.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The Behavior Analyst Today. 2004,3:275-283.[6]Gosschalk P O.behavioral treatment of acute onset school refusal in a 5-year old girl with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J].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2004,27:150-160.[7]昝飞.行为矫正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07.(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上海,200062)
  有一种疾病在20世纪80年代,患病率仅为0.2‰~0.4‰,属于罕见病。而如今,全球很多国家患病率超过2%。在我国,随着患病率、诊断能力的提高,也已成为常见病,它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其代表性疾病就是我们说的孤独症,俗称自闭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带领团队撰写主题科普,期待社会公众对孤独症多一些了解,对“来自星星的孩子”多一份关爱。  认知篇  1.孤独症是怎么回事,有哪些表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有两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多数在3岁前起病,男孩比女孩患病率更高,约为3-4:1。孤独症谱系障碍按照智力水平和能力划分,可分为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五不一重复”情况,就需要警惕:  不说不指:不会说话或说话晚,也不会使用手势、表情、不同的语调等其他非语言形式的交流。  不看不应:回避目光接触,不看人,对呼唤、逗弄缺少反应等。  不玩:不爱与他人玩耍、互动,或以推搡、搂抱等不恰当的方式互动。  不分享:不爱与他人分享,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常不会寻求安慰。  不理解:不能理解幽默、玩笑等背后含义,不能理解他人心理及情绪等。  重复刻板行为:过度关注或痴迷于某一感兴趣的物品或活动,如旋转的物品、天气预报,重复开门、打开水龙头、坐电梯或只吃少数几种食品等。  2.孩子为什么会得孤独症?  “孩子得孤独症,是不是我们抚养不当导致的?” “跟孩子长时间居家,没朋友玩有没有关系?”……门诊中,很多家长都这样问我们。其实,答案都是否定的。  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脑发育改变,尤其是脑神经联结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因素涉及了多个基因以及基因组合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患病风险但并非100%遗传;环境因素如父母孕龄高,母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都可能增加风险。  3.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这类孩子都是天才吗?  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爱因斯坦、莫扎特等名人都被认为可能患有该病。不少孩子因不去上学、爱与他人起冲突等问题就诊。我们把这类患者亲切地称为“阿斯”。  “阿斯”们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因为疾病,交往方式生硬,难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有较强记忆力、专注力,但对不认同的事情则很难被“说通”;容易情绪波动,常和人起冲突……可以说,这类孩子大多数都不是“天才”,智力普通,在学习和工作上常面临很大挑战,但可能有一些特长。  4.孩子会不会只是说话晚、性格内向?  这是很多人对孤独症认识的误区,甚至不少因此耽误治疗。单纯说话晚的孩子,常会通过手指表达需求,对他人的呼唤有响应;性格内向的孩子,也能轻松看懂他人的面部表情、读懂玩笑话,但这些孤独症孩子可能都做不到。  孤独症的诊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由有经验的专业医师进行。大致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展特征和行为特点;对孩子进行语言、行为、互动反应、语调等检查;进行量表评估;排查神经系统疾病、视听觉障碍等其他问题导致的发育迟缓等。最后,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结果等并结合专门的诊断标准综合判断。  5.为什么有的孩子话多,也被诊断为孤独症?  “社恐”“社牛”都可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有些“社牛”讲起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滔滔不绝,但在社交活动中,可能存在质的缺陷。比如,说话声调、表情不像正常孩子一样丰富;无法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和感受;不能根据环境和他人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只说自己想说的,哪怕对方明显表达没兴趣听,他仍继续讲述,说明存在明显的社会沟通障碍。  6.如果要二胎,得孤独症概率大吗?  遗传因素会增加孤独症风险,但目前基因检测方法还不能完全预测。从目前数据来看,总体上,一胎是孤独症的家庭,如果家族其他成员没有孤独症,二胎患孤独症概率要高于非孤独症家庭,准备要二胎者,最好先向专业人员咨询。  治疗篇  1.孤独症能治好吗,有药可用吗?  很遗憾,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或者任何一蹴而就的治疗方法,持之以恒的教育训练与行为干预仍是最有效的。药物治疗都是短时期对症性的辅助措施,单靠药物不能根本扭转或者改变孤独症的核心问题。当某些症状特别突出时比如刻板重复、攻击、自伤、极端多动等,可以采取尽可能低但临床有效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改善注意力药物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处方使用。  2.孤独症必须要干预吗?  是的,这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早期训练干预对孩子帮助更大,6岁前是干预最佳年龄,每天干预时间不少于3小时。孤独症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是全生命周期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不仅不会自愈,而且可能社交问题更突出,更容易伴随情绪问题。干预的核心是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社会功能。  3.孤独症能否在家做训练?  在专业康复机构干预基础上,家庭康复训练有助于孩子取得更快进步。家庭训练可以从制订结构化日程表开始,设计好每日训练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洗手、穿衣等;模仿能力训练,如动作模仿、声音模仿等,过程依次为发指令、示范、辅助和鼓励;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如跳绳、踢球,捡豆子、折纸等;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等。家长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孩子兴趣调整或新增任务,完成任务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4.治疗孤独症有哪些新技术新方法?  目前有关孤独症的补充、替代疗法的医学文献有限,很多支持依据不足。研究提示,特殊音乐疗法、催产素、宠物疗法、经颅磁刺激、按摩、生物反馈可能有益且风险较低;听觉统合训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益处不明但风险较低;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螯合剂治疗、高压氧治疗、迷走神经刺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益处不明且潜在风险有待探索。  心理篇  每一颗“星星”的背后,都有“星爸星妈”们的无言付出和坚守。我们也来聊聊,家长如何更好地应对孤独症。  1.孩子得了孤独症,我感到很焦虑甚至绝望,该怎么办?  接受自己的孩子患有孤独症,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一生的课题。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建议:  寻求专业帮助:请尽快咨询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尽快确定孩子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了解孤独症:如观看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与孤独症相关的培训和线下活动,了解更多关于孤独症的信息和知识,这将极大地缓解困惑和焦虑。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接纳孩子的异常,当他表现得好时多鼓励,不好时用科学方法矫正或适当忽略,最大限度帮助其学会社会规则。  寻找支持:与其他孤独症患儿家庭、残联或孤独症相关组织联系,以便获得更多的信息、交流经验和技巧。  关注自身健康:当感到压力大得难以应对,几乎很难高兴起来时,及时寻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2.在跟孤独症孩子交流时,怎么做更好?  与孤独症孩子交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关爱和理解:  尽量语言简洁、语调简单,避免说话过快,少用比喻、隐喻和幽默;  交流时加上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等,多使用图片、漫画等方式,孤独症孩子对非语言交流方式、视觉信息可能更敏感;  避免太多声光刺激,有些孩子对此非常敏感,尽量在平静、稳定的环境中与之交流;  避免使用负面语言和指责,多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态度。  3.“阿斯”上学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怎么应对?  上小学后,“阿斯”们的“突发状况”或“麻烦事件”,常让父母和老师心力交瘁,如规则意识差,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者语言,心智不成熟,社交动机和社交技巧均缺乏等。  建议父母尝试抛弃对孩子原有的认知和期待,切忌“改造”他们,要面对和接纳自己孩子的“特殊性”,并由此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阿斯教养策略”。  4.我是否要告诉老师他得了孤独症?  家校共育,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和成长。我们建议如实告诉老师孩子病情,并向老师介绍疾病基本知识、孩子的行为及思维特点,引导老师理解并应对孩子突发不良行为(如滔滔不绝讲话、总与其他孩子起冲突等,不是因为他故意,而是疾病所致),请老师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和帮助。同时,带着感恩且真诚的心多与老师交流,孩子很可能给老师和班级带来不少困扰,家长要相信老师是爱孩子的,共同探索解决之道。  5.“阿斯”的社交能力能提高吗,怎么做?  改善“阿斯”社交情况,有三个基本策略: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和角色扮演,孩子可以练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学习社交的基本技能。  特定兴趣小组:“阿斯”往往会对一些课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且较为擅长,可增加他们跟其他同龄孩子的互动机会。  社交技能训练:如倾听、表达拒绝、保持眼神接触、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表达赞美和欣赏等。  6.我怎么能发挥孩子的优势,把孤独症孩子培养好?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秩序性普遍较强,有些孩子记忆力非常好,对感兴趣的事物非常专注。家长可以寻找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利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使孩子的优势得以发挥,让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被大家看到,提升孩子自尊心的同时,有助于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哪怕他们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  如果你身边有孤独症的孩子,  请多给他一点耐心、一点理解、一点肯定,  哪怕只有一点点,对他们都是一种鼓励。  因为他们也渴望被关注,渴望交流,  很可能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责任编辑:凌芹莉
  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完成了笔试考试之后还有面试考试,面试的时间为20分钟,主要分为5分钟结构化面试,10分钟无生试讲环节,5分钟试讲答辩(主要是针对考生在试讲环节出现的问题)。2022下半年结构化面试时很有可能会抽到上半年的考题,那么上半年考了哪些题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资格证2022上面试结构化真题及答案  一、中小学:  1.如何看待伟人牺牲自我的行为?  第一,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祖国流血牺牲献身,这是爱国的体现,放弃小我,来成全他人。  第二,在当今社会,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响亮的名字,比如李文亮、张抗美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美好的生活,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秉持着“放弃小我,实现大我”的理念,践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公开课上有两位学生打架,你怎么处理?  如果我的公开课上有两位学生打架,我会冷静机智地处理,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第一,立即制止学生的打架行为,检查学生是否有受伤,维持其他学生正常上课的秩序;  第二,找打架的同学谈话,了解事情的原委,并进行协调,如果情况严重可找家长进行协调;  第三,组织班会,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遇到此类情况先稳定好情绪,并冷静灵活的处理,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和谐的学习氛围。  3.班上语文老师没时间改作文,让学生互相批改?  对于题目中的现象应该辩证看待,我的具体看法如下:  第一,学生批改学生作文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评价其他学生作文的机会。批改的过程也是学习、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让学生互相批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第二,老师应该有责任心,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学生互相批改要把握度,不能过于频繁。如果过于频繁,一方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的理解。  第三,批改完成后,老师应该要组织讨论并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找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正,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是一种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不能玩忽职守,完全依赖学生自己,老师也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  4.小明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是成绩一直没有进步,作为班主任,你会怎么做?  我会做出如下处理:  第一,作为该同学的老师,我会主动找到该学生,与其交流。肯定他的努力,希望他不要灰心继续坚持。同时与其一起分析学习方法的问题,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自我反思,提高加强自身的教学方法。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各个学生的状况。必要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针对学习方法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在班级内共享高效学习方法,营造积极良好学习氛围。  5,有一个女学生向你反映,体育老师经常以纠正动作为由, 触摸女学生的隐私部位作为班主任,你怎么办?  第一,我会安抚这位女同学的情绪常正确的,告诉她不必担心的布她我反映是非事。  第二,我会向领导反映此事,请求立即展开调查,给与明确的结果。  第三,我会进行自我反思是不是在之前的工作中籍少对于该方面知识的教育,才导致学生才向我反映,以后会加强此类的教育。  6.同学大声回答问题却回答错了,怎么办?  第一,这位同学主动回答问题,勇气可嘉。虽然回答错了,但老师还是希望同学们踊跃。  第二,课后了解班级的情况,了解学生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第三,反思自己,学生因为别人回答错误就嘲笑别人,说明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第四,召开主题班会一良好班风的建设。总之,我从学生、自己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小明同学拒绝将不及格的试卷带到前面展示,你怎么办?  该老师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课上尊重学生,试卷成绩是学生的隐私,无论何时都不该公示学生成绩。  第二,课下帮助小明同学分析不及格的原因,帮助他取得学业的进步。  第三,与家长沟通,家校共育,共同帮助小明同学成长。  第四,进行自我反思。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认为是什么意思?  第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第二,该名言的意思是:只学习不会思考,就会赶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第三,给我们的启示:只学习不思考,那所学的一切都只能停留在书本,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思考不学习,迟早会因为没有新知识的补充和启发而使学问停滞不前。  二、幼儿园:  1.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你怎么办?  第一:表扬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听课认真;  第二:组织同学们继续听故事,在故事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收获;  第三:反思自己,备课认真细致。  2.大班幼儿第二学期家长要求上小学的内容,你怎么办?  第一:我会倾听家长的想法,但同时会拒绝家长的想法,并向家长说明理由;  第二:我会加强家校沟通,毕竟家长也是教育学生的主体,所以一定要和家长形成合力;  第三:采取一些途径和方式,给予家长专业指导,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小班一个孩子挑食你怎么办?  第一:作为幼儿园老师,这时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引导孩子,做到均衡饮食;  第二:和学校餐饮部门沟通,可以把食物做的更加引人入胜一些,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第三: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开展-些饮食健康的游戏,增加孩子们的意识;  第四:家校合作,孩子在家里面的习惯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4.在吃午餐时妞妞不喜欢吃蔬菜,你给她吃了,第二天妞妞不上学,你怎么办?  第一:和家长沟通,请家长把妞妞送到学校,并且告诉妞妞今天学校里面准备了他喜欢吃的东西、玩的玩具,小朋友们都等着他;  第二: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循循渐进的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各种活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多吃蔬菜的好处;  第三:也请家长在家里多跟孩子交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5. 如何看待各方教育合力?  有必要做好三方协同。共同教育好学生。  (1)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教育人的力量,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大教育体系”需要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不少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校交代的任务上。诸如检查孩子的学校作业、督促孩子学习以及完成学校布置给家长的任务。家庭教育呈现出“学校化”,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等现象。此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界限也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当前,社会培训/课外辅导/课后托管已经成为我国城巿家庭中一个比较普遍的教育选绎。在家长热衷选择这些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倾向。因此,构建家校社良性互动关系是破解家长焦虑的重要途径。  (3)作为中小学老师,我要协同家长,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6.小朋友不愿意把幼儿园所学故事讲给妈妈听,怎么办?  第一:作为老师,先要引导孩子,并且了解原因,如果是孩子不能流畅的把故事讲出来,我们要鼓励孩子;如果是孩子没有这个意识,那我们就要慢慢引导他,在学校里给他展现的机会,让他愿意分享、表现自己;  第二,和家长沟通,给予家长一些专业的指导,比如当孩子试图表达时,我们要耐心倾听,积极引导;当孩子表达出来时,我们要及时鼓励,跟孩子多对话,多交流。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7.小毛宁愿把屎拉到裤子上也不肯告诉你,你怎么办?  第一:先给孩子进行处理,-定要有爱心、耐心,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第二:分析原因,如果是自己平时过于严厉,孩子担心害怕,那我就应该反思自己并且不断改正,毕竟孩子还小,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还未养成,我应该多一些耐心;如果是还害羞,我会告诉他,没关系的,让老师来帮助你,我们慢慢长大,就能够学会了;  第三,家校合作,也可以请家长在家里多多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问题当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可以寻求大人们的帮助。  8.东东有缺陷,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会模仿。  第一:请家长在家里面制止孩子的行为,并且循循善诱引导孩子;  第二:在学校里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一些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尊重他人、爱护同学;  第三:给予东东更多的关注与爱,让他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怀。  9.两个孩子在玩,一个推倒一个,你怎么做?  第一:先检查孩子是否受伤;  第二:询问原因,对症下药;  第三:开展活动,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和谐相处。  10.小朋友在活动中发生矛盾,摔伤了,你怎么办?  第一:先检查孩子受伤情况,及时处理;  第二:询问矛盾原因,对症下药;  第三:开展活动,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和谐相处。  11.不输在起跑线上,你怎么看?  第一,给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是认可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长为孩子树立积极榜样,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作为老师,净化学校环境,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品性;  第二,如果是指给孩子增加各种课业、课外辅导负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是不认可的,毕竟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看的是长远发展;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要培养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  12.对于有个性的、有自己的想法的幼儿,你怎么做?  第一:理解并且尊重,毕竟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第二:因材施教,激活个性发展;  第三:传递基本准则,遵守行为规范。  13.中班的小朋友画画不耐心,你怎么办?  第一:引导小朋友,吸引其注意力,完成画画的任务;  第二:多开展一些培养耐心和注意力的活动;  第三:请家长在家里面也注意引导孩子,培养耐心的品质。  14.小朋友在活动中发生矛盾,摔伤了,你怎么办?  第一:先检查孩子受伤情况,及时处理;  第二:询问矛盾原因,对症下药;  第三:开展活动,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和谐相处。  15.针对性教育,幼儿园有些教师选择直接不讲给幼儿,你怎么看?  不认同。  第一,幼儿的性教育是通过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的,然后初步进入角色的认识。性教育不是狭隘的“性”的认识,而是对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与异性相处的教育,对健全人格的教育;  第二,作为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开展相应的活动,自然而然的加以引导,而不是直接不讲,这对孩子基本“性”观念的养成是不利的。  16.小明不愿意与人交往,怎么办?  第一:要关心小明的感受并且帮助他。如果小明因羞涩而不愿与别人交往时,老师首先要接纳这一点,然后给予具体的帮助,以克服这种胆怯,尽量让他自己开口说话;  第二:多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小明多多练习社交技巧;  第三:可以和父母亲交流沟通,多给予孩子学习社交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可与其他家长打招呼,去商店买东西与售货员交谈,拜访亲友家进行问候,在家中招待客人等,都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的机会。  17.亮亮在开放日乱跑,他的妈妈很生气,你怎么办?  第一:安抚亮亮妈妈的情绪,与他交流,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  第二:组织活动,尽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稳定秩序;  第三:平时的主题活动中,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  第四:也可和父母沟通,在家里面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校共育。  18.有些家长在大班下半学期就给幼儿办理退园手续,去读学前班,你怎么看?  不认同。  第一: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育人理念,导致对孩子的拔苗助长,反倒会适得其反;  第三:但是,确实要加强我们的幼小衔接,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19.你所在的班级的幼儿家长怀疑有人体罚孩子,孩子一有磕碰就要求来园看监控,你怎么办?  第一:我会与家长沟通,安抚家长情绪,并与园所联系,安排家长观看监控,打消家长的怀疑;  第二:我会观察孩子在园内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日长表现和发生磕碰的原因,及时反馈给家长;  第三:我会反思是否与家长沟通不足,导致家长对教师不信任。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促进良好的家园关系。  20.倪老师在园长以及全员老师的帮助下获得了市一等奖教师,倪老师觉得这是她一个人的功劳,你怎么看?  不认同。  第一:倪老师没有意识到虽然教师是个体劳动,但是成果确是集体的,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培养,还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无一例外都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第二:倪老师这样的认知说明他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同事关系的建立;  第三:在后期的教学活动中,也不利于自身工作的精进和自身素养的提升。  21.去敬老院幼儿嫌弃老奶臭你怎么办?  第一,我会给小朋友讲相关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老奶奶道歉;  第二,和老奶奶沟通,向老奶奶表示歉意;  第三,召开主题活动,通过讲故事或做游戏等方式让小朋友意识到,以后在说话和做事方面要注意尊重他人。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给小朋友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要给孩子做好表率,给孩子以身作则。  22.有个小朋友午睡起来后就是老是正反穿鞋?你怎么办?  第一,我会帮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的穿鞋子;  第二,我会与该小朋友的家长沟通,锻炼小朋友独立生活能力,共同帮助小朋友学会正确的穿鞋方法;  第三,我会组织主题活动,帮助小朋友学会正确的穿衣穿鞋方法,鼓励小朋友生活自理,提高小朋友独立生活的能力。  23.凯凯小朋友暴力, 老是欺负其他小朋友。你怎么办?  第一,我会与凯凯小朋友沟通,了解他欺负其他小朋友的原因,帮他认识到使用暴力是错误的行为;  第二,我会组织主题活动,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小朋友认识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通过班集体的影响帮助凯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第三,我会与凯凯的家长联系,共同纠正凯凯的不良,行为习惯。  24.如果你班.上的家长要求你推荐课外培训班,你怎么做?  第一,我会委婉拒绝家长的要求,表示作为老师不得出现此行为,希望家长理解;  第二,与家长进一步沟通,培养小朋友的特长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三,反思学校开展的活动是否不能满足学生的金面发展需求。  25.小红每次画画都不好看,但王老师都是夸奖她。你觉得王老师这样的做法对不对?  我赞成王老师的做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不能用成人眼里“好看”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在给予鼓励的同时,老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绘画,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首先,用成人的审美评价幼儿绘画好坏存在诸多弊端。  ①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打击幼儿画画的自信心,使幼儿失去自我创作的热情;  ③容易让幼儿对事物形成固定认知,破坏其多元化审美能力的发展。  其次,正面夸奖幼儿有许多积极意义。①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美感和天性;②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提升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因此,老师在肯定幼儿绘画能力的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和引导,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为幼儿创作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  (2)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  ①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②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  (3)引导幼儿提高。  ①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②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推荐阅读:  图解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技巧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试题及答案汇总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结构化面试真题汇总合集  湖南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模拟试题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结构化面试考题整理
热门标签: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
幼儿教育学考点
中学综合素质试题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小学教育学考点
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
幼儿综合素质考点
幼儿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说不愿意上学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