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的好处与坏处利弊延迟退休的好处与坏处利弊有哪些

  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延迟退休。目前来看,延迟退休的方案正在逐步成型。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昨天表示,将会以小步慢跑的方式让延迟退休政策落地。  每年延迟几个月,最后到位。目前正在抓紧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将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底如何延迟退休?很多细节问题值得关注。而如果你是70后或80后,受到新政影响的概率非常高。  延迟退休  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的问题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最近社会上的讨论也很多。李忠介绍,总的考虑是,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即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同时提前向社会预告,给公众以心理预期。目前,正在抓紧制定方案,将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  实施前会有5年预告期  对于延迟退休,2015年3月10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第一,会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的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第二,肯定是“小步徐趋、渐进到位”。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第三,实施前会有5年预告期。先把方案公布,实施至少要在5年以后。当然还有一些配套政策。  延迟退休方案实施时间表  2015年:制定延迟退休方案  2016年:上报中央同意并公开征求意见间  2017年:公布方案  2022年:最早实施时间  哪些人受退休年龄最新规定影响  如果2022年落地实施,那么以下三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  1、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3、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是70后和80后,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退休年龄,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对于90后出生的人来说,到退休时估计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  具体到每个人会工作到何时退休?比如说,如果从2022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每年延迟六个月,按照现行的退休框架(女职工50岁、女干部和男工人55岁、男干部60岁),那么2022年退休年龄将分别是50.5岁、55.5岁和60.5岁。原本在这一年退休的人就要多干半年。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新的退休年龄为止。  关注点  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退休?  延迟退休的方向已经确定,具体怎么延迟有很多看点。每年延迟几个月,那么到底是几个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每年延迟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缩短。反之,如果每年延迟的时间比较短,比如两个月或三个月,那么达到新退休年龄的过渡期就会比较长。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对普通大众来说,过渡时间长的话适应期相对就要长一些;过渡时间短则适应时间更短,到底如何改,这部分也应考虑民意。  男女是同龄退休还是仍然进行区分?  除了每年到底延迟几个月之外。还有一点是延迟到多少岁退休,以及是否延续现在的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框架。目前我国男女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但有些国家男女退休年龄一样,比如美国日本等。实际上,女性的预期寿命一般比男性长,这也是部分人要求男女至少一样年龄退休的一大原因。  如果男女实行一样的退休年龄,是统一延迟到60岁还是65岁?如果延长到60,那实际上只是延迟女性和男工人的退休年龄。而如果同步延迟到65岁,对于女性特别是女性工人,这个跨度还是很大的,受影响的人会有很多。如果男女仍然是区别年龄来退休,这个间隔是不是还是现在的五岁,也值得关注。  养老金待遇是不是会降低?  对于延迟退休,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还集中于养老金待遇。对此,李忠说,2014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当期养老金支出大于基金征缴收入的省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养老金待遇水平连续上调,基金支出增加;人口老龄化效应逐步显现,参保人员中退休人数增速高于缴费人数;部分地区抚养比较高,负担较重。  不过,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情况看,今年前10个月,全国基金总收入超过总支出2100多亿元,绝大多数省份基金累计结余额都超过8个月以上的基金支付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能够确保当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中,财政补助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少数历史欠账较多、基金支付能力较弱的老工业基地省份,将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另外,五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到要加大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力度,养老金应该会有保障。  扩展阅读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  1、在单位参保,并且从单位办理退休的:男同志,工人和干部的退休时间是相同的,都是60岁退休;女干部,退休年龄是55岁,工人是50岁。  2、在个体窗口办理退休的:男同志是60岁退休;女同志进入个人窗口参保缴费超过3年的,一律按工人办理退休手续和待遇,50岁退休。没有超过3年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55岁退休,工人50岁退休。  3、从来没有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直接进入个人窗口参保并且退休的:男同志60岁退休;女同志55岁退休。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延迟退休的消息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么,延迟退休对于我们还没退休甚至还要几十年才退休的人来说有什么利弊之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推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延迟退休的积极作用  (一)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  我国的养老金职工退休之后,一方面直接导致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减少,使养老金的收入规模缩小;另一方面导致社保部门对养老金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加重国家对养老金的支付压力。特别是在1993年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筹集方式之后,1993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劳动者个人账户资金少之又少,1993年之前已经退休的劳动者个人账户资金为零,这样只能从新职工的个人账户中挪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以支付这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推行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者养老基金的缴费年限,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积累更多的养老基金,通过这种增收减支的方法可以使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积累,减轻国家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和减小养老基金的缺口。  (二)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数目与职工退休前一年统筹地区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挂钩,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基础养老金的领取数额;另外,对于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退休之后领取的养老金往往与工龄有关,延迟退休相当于延长工龄,相应的养老金也会随之增加。  (三)缓解劳动力短缺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相对丰富的退休人员就更具有竞争力,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人群,延迟退休就会造成我国真正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长期以来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延迟退休的消极作用  (一)损害特定人群的利益  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体力劳动者,工作压力大,收入不稳定,到了退休年龄后,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工作的节奏,希望能够按时退休甚至是早些退休,以及早领取养老金,早点享福,延迟退休无疑是让那些重体力劳动者的身体继续惨遭伤害;另外,延迟退休也损害到了低收入劳动者,当企业的效益不好时,可以提前退休到效益好的企业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拿到更高的工资以维持以后的生活;延迟退休还影响到了高收入者的生活质量,高收入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不需要靠延迟几年退休来领取更多的养老金来养老,他们工作很多年之后需要的是更多的闲暇时间或者是被单位返聘给自己带来的心里满足感与成就感。  (二)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  虽说我国的就业岗位并非是完全固定的,一类劳动力的增加不会必然引起另一类劳动力的减少,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临退休的阅历丰富的老年人处在高级的工作岗位而年轻人处在低级的工作岗位上,但是对工作岗位的挤占都是从上级往下级的,需要一个中间层次的接续,所以,延迟退休依旧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岗位。我国每年增加退休人数为600万―700万人,延迟退休也就意味每年会减少600万―700万个就业岗位,而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 400多万个,这就使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严重,一些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复员转业的军人,还有那些处于失业流动的人员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增加就业压力,更甚者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还可能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增加企业养老金的缴费负担  有些企业职工的工资是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的,因此,面临退休的老员工的工资一般都会比企业新员工的工资高出很多,相应地,企业为老员工缴纳的那一部分养老金也会随着工资的提高而增加,相比之下,这就使得企业为老员工缴纳的养老金比给新员工的多。延迟退休不仅会使企业工龄高拿高工资的老员工无法退出工作岗位,企业还要依法给他们缴纳更多的养老金,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负担。  (四)加重企业用工压力  中国目前的受教育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老年劳动者虽然在工作经验上占有优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身体素质好,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和先进知识素养的人才,延迟退休只能使那些身体素质差、专业技术落后的老年劳动者依旧留在工作岗位上,造成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失业可能性增大,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负担不断加重。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延迟退休的好处与坏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