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班公湖湖按成因分类属于什么湖

石油学报000204
ACTA PETROLEI SINICA
2000 Vol.21 No.2 P.21-26
青藏高原的盆地形成与分类
鲁兵 李永铁 刘忠 雷振宇 徐可强
摘 要:青藏高原内由北向南主要发育有4条巨型断裂构造带:南昆仑断裂构造带、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以之为界,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昆仑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昌都块体、冈底斯块体、喜马拉雅块体。各块体内发育了多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它们大多为“叠合盆地”。根据青藏高原内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可把青藏高原划分为27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依其原型盆地性质可把其归纳为板内裂陷、被动陆缘、弧间和弧前等4种成因类型。
关键词:青藏高原;断裂构造带;板内裂谷;被动陆缘;残留盆地
分类号:TE111.3 文献标识码:A
FORM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BASIN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LU Bing et al.
(Nor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s:There exist four large fault
belt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They are the southern
Kunlun belt, the Longmucuo-Jingshajiang belt, the Bengongcuo-Nujiang belt and the
Yaluzangbu belt.According to these block boundaries, the plateau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terraces including Lunlun, Bayankala, Qiangtang-Changdu, Gangdes and Himalaya.In each of
the terranes there are many Mesozoic-Cenozoic remained basins which are overlapping
basin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he sedimentary layers
of the plateau, and referencing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the plateau can be divided
into twenty seven Mesozoic-Cenozoic remained basins.Based on their proto-types all of the
basi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which are interior rift basi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fore-arc basin, inter-arc basin and back-arc basin.
Key words:Qinghai-Tibet P
passiv remained basin▲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达270万km2,沉积历史很长,地层发育齐全,从古生界至新生界均发育有海相地层。由北向南主要存在四条大型的分界线:南昆仑断裂构造带、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1];以此为界,根据地层、沉积特征,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昆仑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昌都块体、冈底斯块体、喜马拉雅块体[1]。各块体内的地层与沉积严格地受断裂的控制。在中生代阶段,各块体间完成了拼帖过程;在新生代,青藏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隆升。因此青藏高原是研究板块碰撞与盆地形成的理想之地。本文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青藏高原的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其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并对盆地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
2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早期的盆地分类是以槽台说为基础,把地壳(主要是陆壳)分为稳定区和活动区(即地槽和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由于二者内部包括更多的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它们所处的构造位置,各自的构造形态又不一样,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盆地。
  从60年代开始,随着板块构造说被越来越多的地质学者所接受,人们的思想也逐步从槽台说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固定论→活动论),对盆地的研究和划分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很多分类[2-4]。
  Dickinson, W. R.(1974)根据下沉的原因,把盆地分为两大类:裂谷环境和造山环境。前者是以离散板块运动和拉张性构造为主。后者以聚敛板块运动和压性构造为主,没有强调走滑断层运动形成的盆地,而是简单地把它划在了裂谷型盆地中。
  Klemme(1980)以地壳类型(克拉通地壳、洋壳和过渡壳)为依据,把盆地分为:内大陆盆地和外大陆盆地两大类。
  Bally和Snelson(1980)强调盆地与缝合带的关系及B―俯冲带和A―俯冲带之间的差异。将盆地分为三大类:位于刚性岩石圈内的盆地、缝合带边缘的盆地和缝合带上的盆地。
  Mial, A. D. (1984)依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将盆地分为:①离散边缘盆地;②聚敛边缘盆地;③转换断层和横推断层盆地;④大陆碰撞和缝合期发育的盆地;⑤克拉通盆地。
  Ingersoll, R. V. (1988)将Dickinson的盆地分类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他强调的是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模式,因素包括:基底类型、距板块边界远近、板缘类型。将盆地分为四大类:离散型、聚敛型、转换型和混合型。
  尽管盆地分类方案很多,但大都强调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特征、空间上的位置和物质组成特征。其划分准则主要为:①盆地基底的性质或地壳的物质成分;②盆地形成时大陆边缘的性质;③盆地在板块上或板块内的位置。
3 青藏高原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3.1 地层建造
  由于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微型块体组成的,它们已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当初的原型沉积盆地面貌已遭受破坏和改造,盆地边界已改变。现今各块体内保留的只是“地层残留体”,仅为盆地的一部分。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下列几个构造-地层区[1,5~7]。
  昆仑区:位于巴颜喀拉构造区北部:元古代变质岩系广泛出露,可能包括太古界,已变质,仅奥陶系可以辨认。局部被海陆交互相泥盆系火山岩、碎屑岩及石炭系、二叠系至三叠系滨浅海相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不整合覆盖。区内缺失侏罗系,白垩系仅见下统,为陆相含膏盐碎屑岩、火山岩组合。第三系为陆相碎屑岩与白垩系一样均超覆在较老地层之上,侵入岩以海西期花岗岩为主,在西部形成巨大的岩基,加里东期及印支期花岗岩分布较少。
  巴颜喀拉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断裂与昆仑―阿尼玛卿深断裂之间。为杨子地块陆缘带所在,以发育较完整的古生界、中生界缺失侏罗系与白垩系和广泛分布的上三叠统为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两套建造系列:二叠纪―三叠纪海相沉积与白垩纪和晚第三纪磨拉石沉积。岩浆岩主要为印支―燕山期,其次为喜马拉雅期火山岩。
  羌塘―昌都区:介于班公湖―怒江及龙木错―金沙江断裂带之间。西界止于阿尔金走滑断裂带,东以北澜沧断裂带与昌都地块相邻。主要发育四套地层建造组合。前泥盆纪变质岩系:主要出露在戈木日、玛依岗日、江爱达日那和阿木岗,由一套中浅度变质岩组成。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出露于双湖以西及沱沱河沿等地,为稳定类型的陆相及浅海相沉积。三叠系与侏罗系在区内广泛分布,前者有海相与海陆交互相,后者总体上为海相沉积,局部有海陆过渡相。白垩系零星出露于地块南缘及东端,主要为紫红色河流相沉积,第三系分布较广。多为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型沉积。
  冈底斯区:前寒武变质岩系零星出露于狮泉河、念青唐古拉山及蔡隅等地。石炭系―二叠系分布最广,奥陶系―泥盆系出露于申扎、察隅等地,以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中生界和下第三系大面积分布,为海相过渡型至活动型沉积。晚第三纪分布零星,主要为一套湖泊相含煤碎屑岩系夹凝灰岩。
  本区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岩浆岩最发育的地区,主要有3条岩浆岩带:北冈底斯岩浆岩带,狮泉河―钠木错基性、超基性岩带、中冈底斯岩浆岩带。
  喜马拉雅区:包括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区内以出露大面积分布的前寒武系聂拉木群(浅变质岩系)及发育完整的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地层为特征。最突出的是聂拉木至定日一带构成完整的连续的地层剖面。海相最高层在下第三系始新统。主要为一套以浅海至滨海相稳定型沉积为主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组合,沉积总厚可达12500m。区内侵入岩不发育。
  总体上看,地层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巴颜喀拉区主要出露三叠纪地层,羌塘―昌都区主要出露侏罗系,冈底斯区主要出露白垩系,喜马拉雅地表主要发育第三系的海相地层。
3.2 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各块体内的盆地形成与发育是和其构造演化分不开的,而这又受各块体边界的控制。
  沿着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蛇绿石、构造混杂岩、高压变质岩均有发育。深海相的放射虫硅质岩很普遍。最大的日喀则岩体面积达400km2,围岩主要是三叠系和白垩系[6]。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蛇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特征等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8,9]。研究结果表明,其与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相似[8]。带内的古生代地层层序显示出冈瓦纳大陆地台发展特征。晚二叠世旁遮尔和阿波尔暗色岩的喷发可以看作为新特提斯打开的标志[10],闭合时间为晚白垩世―始新世[3]。
  班公湖―丁青带的蛇绿岩以变质橄榄岩为主,其次为镁铁―超镁铁质堆积岩、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的时代为侏罗纪。侏罗系复理石沉积中有二叠纪灰岩和三叠纪砂岩、灰岩等外来岩块。根据变质矿物的变质相可知,该带在燕山晚期到喜马拉雅期又发生了强烈壳内剪切作用,安多、聂荣花岗岩伴随有强烈混合岩化和塑性变形[11]。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作为陆内盆地打开的时间是在三叠纪,因为古生代陆棚相沉积横跨北带呈显著连续分布,只是在三叠纪以后缝合带两侧的沉积才出现明显的分异。洋壳开始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晚侏罗世。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扩张作用是十分短暂的,反映出某种局限洋盆的洋壳演化特点[11,12]。
  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西段由晚三叠世的若拉岗日群构成,构造岩相组合为巨厚的砂板岩类复理石,其间夹有多层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厚逾万米。中段巴塘群夹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岩、安山岩等,属碱性玄武岩系列[5,13]显双峰式特点,属拉张环境。该断裂构造带中的蛇绿岩套,由超镁铁岩、辉长岩、枕状熔岩和硅质岩组成,具洋中脊蛇绿岩特征,时代为晚三叠世[7]。
  南昆仑断裂构造带在青海东南部阿尼玛卿山一线约400km范围内的蛇绿岩体,构成了青藏高原上又一重要的蛇绿岩带段。蛇绿岩的时代可能为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11],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该带闭合。该断裂经历多次活动,在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曾强烈活动过,现今仍在活动。据1/20万区测资料,沿断裂带岩石特别破碎,揉皱强烈,肠状、绳状变形体发育,后期淋蚀作用很强,出现赭石化和盐渍化。沿断裂发育蛇绿岩套、混杂岩、花岗岩。在库赛湖见断裂带附近岩石特别破碎,发生动力变质,沿断裂带出现大量石英脉。
  对于这几条断裂带的构造属性,以前有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曾发育至大洋阶段,后来两侧的块体发生碰撞形成了缝合带[1,10,15]。最近,肖序常和王军[16]通过对近年古生物区系、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和古地磁数据的综合分析后认为在古生代―白垩纪板块间不存在宽km、向东撒开的大洋,其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呈现小洋盆、海湾、裂陷槽与微陆相间的构造格局。
  邓万明[17,18]通过对班公湖―怒江、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内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的研究后发现,不存在典型的蛇绿岩套,其内的玄武岩属板内裂谷环境。
  种种迹象表明, 从二叠纪―第三纪,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并未发育过广阔的特提斯大洋,且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从古地理、古生物和基底分区的截然界线。其间只不过先后发育过几条深海裂陷槽。但是,在早二叠世时,喜马拉雅地块仍位于冈瓦纳大陆同的北缘,冈底斯和羌塘地块位于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巴颜喀拉和昆仑地块位于劳亚大陆的南缘。在中三叠世末,昆仑南缘断裂闭合,巴颜喀拉块体增生在欧亚大陆上;晚三叠世末,龙木错―金沙江断裂带闭,羌塘块体向北拼上去;侏罗纪末―早白垩纪初,班公湖―怒江断裂带闭合,拉萨块体向北拼;晚白垩中期雅鲁藏布江断裂带闭合,喜马拉雅块体向北拼,形成现今的欧亚大陆。随着这些裂陷槽的先后关闭,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才在早第三纪连成一体。随后进入青藏高原的总体抬升阶段。
4 青藏高原盆地类型
  鉴于青藏高原各块体受断裂的控制作用比较大,因而只有在弄清各断裂的演化和构造属性的基础上才能对盆地进行正确的分类。
  对于喜马拉雅断裂带,从演化阶段上看,其内出现的洋壳成分比较多,已基本发育至成熟的大洋化阶段,为以后洋壳向北俯冲提供了条件。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也表明喜马拉雅断裂确实是向北倾的[19,20]。这样在喜马拉雅区和冈底斯区自南而北依次形成了喜马拉雅被动陆缘盆地、低分水岭深海盆地、雅鲁藏布江洋底盆地、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12]。费琪、邓中凡[21]则认为:冈底斯地区白垩纪的弧后盆地叠置在侏罗纪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之上,喜马拉雅山北坡晚白垩世―第三纪的残留洋盆叠置在被动陆缘盆地之上。
  在对班公湖―怒江、龙木错―金沙江这两条断裂倾向的认识上,存在多种认识。常承法和J.
F. Dewey[1,10],邓万明[17],边千韬[10]等认为两断裂带为板块缝合带,其中出露的蛇绿岩套是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而刘增乾[5]等认为两断裂带中的蛇绿岩套是板块分别向南俯冲的产物。余光明,王成善[12]则认为龙木错―金沙江断裂带是板块向北俯冲的产物,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为一走滑断裂带,带内发育有多个拉分盆地。还有的学者认为二者为裂谷(高名修等,1996,内部交流)。
  从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所反映的构造背景看,班公湖―怒江、龙木错―金沙江两断裂的部分带段只发育至陆内裂谷阶段[8,18,15],有的带段演化至局限小洋盆阶段。由于两断裂在后期发生走滑,因而造成其倾角是比较陡,不易判断其倾向。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点[1,11,19]。由于两断裂带并未曾演化为成熟的洋壳,因而,断裂两侧的地壳性质应比较相近,密度相当,在后期的挤压过程中,不会造成一侧的块体向另一侧俯冲。
  因此羌塘―昌都块体是在古生代稳定被动大陆边缘的碳酸盐岩台地上,叠置了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沉积。羌塘盆地早期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为过渡性盆地,侏罗纪为欧亚大陆边缘盆地[23]。而对于羌塘陆块南缘来说,在侏罗纪以前应是被动陆缘,侏罗纪以后成为活动陆缘。
  对于巴颜喀拉块体,吴应林、李兴振等[22]根据该区三叠纪沉积基底和盆地演化,认为该块体上的盆地性质属边缘前陆―残留盆地,在晚三叠世晚期转化成造山带,中新生代之间,该区发生左行走滑拉分,在盆地西部形成很多近东西向展布的第三纪陆相盆地。区内没有出现像冈底斯区中的岩浆弧。
  总之,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大多为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构造背景的“叠合”盆地。它们形成于受边界断裂紧密控制的、地层由北向南逐渐变新的地块内,具有独立的构造活动历史和沉积演化特征。各块体内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已遭受到后期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严重破坏,除个别地段还保留有边缘相沉积外,绝大多数地区原始盆地的边缘相甚至过渡相带几乎已不复存在。因此,主要依据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范围,作为盆地的圈闭准则。这些边界常常是构造边界或剥蚀界线,构造边界主要包括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和局部断裂构造两种类型。前者往往是控制了原始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残留盆地”最醒目的边界,后者常常是一些成盆后断裂且与盆地的形成并无成因联系。实际上仅代表了残留地层的分布状态(断块产出)。
  基于上述认识,青藏高原可划分出27个中新生代主要“残留盆地”(图1),这些盆地依其原形盆地性质可归纳为板内裂陷、被动陆缘、弧间和弧前等4种成因类型,其主要特征参数见表1。
图1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图
Fig.1 The sketch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表1 青藏高原中、新代沉积盆地特征表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at Qinghai-Tibet
盆地所处构造位置
可可西里盆地
板内裂坳陷
巴颜喀拉-南昆仑板块
拉竹仑-金沙江缝合带
沱沱河盆地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戈木错盆地
羌塘-昌都板块
玛尔果茶卡盆地
羌塘-昌都板块
帕度错盆地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羌塘-昌都板块
伦坡拉盆地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冈底斯板块
冈底斯板块
冈底斯板块
冈底斯板块
日喀则盆地
冈底斯板块
印度板块北缘
印度板块北缘
岗巴-定日盆地
印度板块北缘
印度板块北缘
羊卓雍盆地
印度板块北缘
5 青藏高原盆地的主要特征
  1.青藏高原的沉积盆地是我国海相地层发育最好的地方,发育历史长,沉积层厚度大,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2.青藏高原的盆地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比较大,后期改造程度强烈,“残留盆地”的形态及分布面积与原形盆地有很大差异。原始沉积盆地受到后期强烈的挤压作用,盆地的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且一些盆地被动改造分割成多个小“盆地”,这些盆地常沿区域构造走向呈串珠状分布。由于这些盆地主要遭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多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条状或椭圆状,长宽比一般为2∶1~4∶1。
  3.“残留盆地”仅保留了原始盆地的一部分,故由盆地中心向边缘一般见不到明显的地层减薄或尖灭,原始盆地的边缘常常被剥蚀殆尽,无完整的边缘相带存在。但在部分盆地中沉积相平面展布仍显示出由边缘向内部逐渐变深的趋势。
  4.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大多为“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旋回)的叠加作用,特别是新生代陆相盆地,均形成于下伏海相盆地基础上的陆内断(坳)陷盆地,他们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叠加及多套生烃岩系叠合的特点。
  5.盆地内地层遭受构造作用,变形强烈。褶皱较紧闭,局部甚至倒转。断裂构造发育,常常构成“盆地”的边界。局部动力及热变质作用强烈。
  6.盆地受走滑断裂的影响较大,从卫星遥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整个高原内存在多个菱形块体,其为扭动断裂活动的结果。
(编辑 张怡)■
作者简介:鲁兵,男,1967年9月生,199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在大庆石油学院获
     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断层封闭性分析与含油气盆地动力学。通讯处:中国地
     震局地质所十室,100029。
作者单位:鲁兵(西北大学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李永铁(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3)
     刘忠(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3)
     雷振宇(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83)
     徐可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北京 100724)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著.亚东―格尔木岩石圈地学断面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R].地质专报,No.20,地质出版社,1996.
[2]Cathy J Bushy, Raymond V. Ingersoll, Tecton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 [M].
Blackwell Scientific, 1995, London.
[3]Allen P A, Allen J R. Basin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Blackwell
Scientific [M]. 1990, London.
[4]Mial A D. Principle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M] (2nd edition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90.
[5]刘增乾,徐宪,潘桂棠等主编.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与形成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6]万子益.西藏高原地质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C]. P1-15,地质出版社,1982.
[7]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队.青藏高原地质演化[M].科学出版社,1990.
[8]肖序常,李廷栋,李光岑等著.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M].地质出版社,1988.
[9]王希斌,鲍佩声,邓万明等.西藏蛇绿岩[R].地质专报(8).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10]常承法.特提斯及青藏碰撞造山带的演化特点,大陆岩石圈构造与资源[C].海洋出版社,.
[11]崔军文,朱红,武长得著.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其动力学[R].地质专报(17),地质出版社,1992.
[12]余光明,王成善.西藏特提斯沉积地质[R].地质专报(12),地质出版社,1990.
[13]张以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及邻区特提斯海的特征[M].西藏地质,~72.
[14]金性春.板块构造学基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5]李才,程立人,胡克,扬曾荣等.西藏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研究[M].地质出版社,1995.
[16]肖序常,王军.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J].地质论评,),P372~381.
[17]邓万明.藏北东巧―怒江超基性岩带的岩石成因[M].喜马拉雅地质(Ⅱ),北京:地质出版社,.
[18]邓万明.羌塘茶布―双湖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和火山岩研究[J].中国科学,):296~301.
[19]曾融生,丁志峰等.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P44~60.
[20]史大年,董英君,姜枚等.青藏定日―青海格尔木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J].地质学报,),P291~296.
[21]费琪,邓忠凡.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海相油气前景[J].地球科学,).
[22]吴应林,李兴振,丘东洲等.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分析[J].地球科学,).
[23]易积正,邓光辉,张修富.藏北羌塘盆地成油气地质条件探讨[J].地球科学,).
收稿日期:
修稿日期: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酸性侵入岩特征及成因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0:09:2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酸性侵入岩特征及成因.PDF
官方公共微信化石层序律 层序地层学 层序遍历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地层层序律 层序序列 层序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藏班公湖蛇绿岩组合层序_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班公湖_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班公湖_怒江结合带西段中特提斯多岛弧构造演化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班公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