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原理的问题是什么课

求尔雅通识课的课后作业的答案园林艺术概论和美学原理的.谢谢_百度作业帮
求尔雅通识课的课后作业的答案园林艺术概论和美学原理的.谢谢
求尔雅通识课的课后作业的答案园林艺术概论和美学原理的.谢谢
1 、 交通公园主要是结合:( )
A . 科学公园 B . 儿童公园 C . 森林公园 D . 雕塑公园2 、 福海里面有三个岛,象征“天圆地方”,三岛的外形是:( )
A . 方形 B . 圆形 C . 菱形 D . 长方形3 、 如果一座楼太小,没法放梯子,最合适的是:( )
A . 垂直升降机 B . 在外边放一个假山登道 C . 在外边放一个攀登的木梯 D . 木桩做登道4 、 瀑布饭馆旁边最好修:( )
A . 蘑菇亭 B . 桥亭 C . 一柱亭 D . 伞亭5 、 园林设计中,设计成线状的不包括:( )
A . 园界树 B . 湖岸树 C . 行道树 D . 密林判断题(50分)1 、 园林中设计一入门要留出一段空间比较好.
否2 、 挖湖堆山,主要考虑的是景的美,地形是其次的,所以挖高处、堆低处也行.
否3 、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只有在私家园林中才具有使用和观赏双重性.
否4 、 杜鹃是碱性植物.
否5 、 所有的建筑门口都要留地平,不要鼠尾路.
否 答案在此,有需要的同学们看看吧!选择题:1.B 儿童公园
;2.A 方形
;3.B 假山登道
;4.D 伞亭
;5.D 密林判断题:1.是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网络课程 美学原理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网络课程 美学原理——均是精品资料,值得下载!,网络课程 美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41|
上传日期: 01:05:5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网络课程 美学原理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温馨提示】看清楚内容格式是否是你需要的再下载,下完后免责。pdf版的相应有PPT版,谢绝索取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
下载积分:2400
内容提示:美学原理(全套课件)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69|
上传日期: 16:34:4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
官方公共微信“美学原理”课参考书目
【第一部分】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美的历程》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里士多德《诗学》
○尼采《悲剧的诞生》
○康德《判断力批判》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黑格尔《美学》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韦尔施《重构美学》
【第二部分】
一、基础读物
蔡仪《新美学》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
蒋孔阳《美学新论》
朱立元主编《美学》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
杨恩寰《美学引论》
王一川《美学教程》
张法《美学导论》
王旭晓《美学通论》
王杰主编《美学》&
周宪《美学是什么》
彭锋《美学的感染力》
胡经之《文艺美学》
周来祥《文艺美学》
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
美学史类:
(英)鲍桑葵著《美学史》
(美)吉尔伯特、(德)库恩著《美学史》
(波)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美)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
吴琼《西方美学史》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史》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
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张法《中国美学史》
朱良志《中国美学简史》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章启群《中国美学史略》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蒋孔阳等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
蒋孔阳等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
刘小枫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
童庆炳、马新国主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
刘小枫主编《德语美学文选》
张卫《当代电影美学文选》
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
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
贺拉斯《诗艺》
朗吉弩斯《论崇高》
维柯《新科学》
荷迦兹《美的分析》
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莱辛《拉奥孔》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桑塔耶纳《美感》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
(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美)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学文选》
克莱夫·贝尔《艺术》
李普曼《当代美学》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法)丹纳《艺术哲学》
(美)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
(美)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
(美)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
(英)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
(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
(美)约翰·拉赛尔《现代艺术的意义》
(英)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
(法)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朱狄《艺术的起源》
葛兰西《狱中札记》
帕克《美学原理》
尧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美)丹尼·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卢卡奇《审美特性》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论语译注》(杨伯俊译注)
《老子注释及其评价》(陈鼓应著)
《庄子集释》(郭庆藩辑)
《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
稽康《声无哀乐论》
谢赫《古画品录》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严羽《沧浪诗话》
叶燮《原诗》
王国维《人间词话》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钱钟书《谈艺录》
李泽厚《美学论集》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
张世英《哲学导论》
叶秀山《思·史·诗》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刘纲纪《艺术哲学》
王岳川 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胡经之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四卷本)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注:加●的为必读书目,加○的为泛读,其它的为选读。)
二、主要期刊:&&&&&
1、《美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
2.《文艺研究》
三、主要网络资源
&“中国美学”国际网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网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网
北大美学网(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美学研究”网
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网
英国“英国美学杂志”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说明】根据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和该课程教材《美学教程》讲解的内容,我们选择了部分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收录到光盘中,并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帮助同学们了解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并使同学们能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结合个人切身的审美体验,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和作品的基本内容、形式特点和风格。
  1.《清明上河图》
  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北宋末年宫廷翰林画院画家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
  该作品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社会风俗画杰作,它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表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集中展示水陆交通的会合点-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则描绘了市区街道和街市行人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画中人物500多个,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牛、马、骡、驴等牲畜50多匹,车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同时该作品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2.《洛神赋图》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多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台北及美国等地,故宫所藏画卷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作者顾恺之,字长康,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该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方法,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进行分隔。全图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着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
  《洛神赋图》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了解魏晋南北朝服饰及社会生活的重要作品。
  3.《游春图》
  中国隋代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前有宋徽宗赵佶手书“展子虔游春图”的题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夫出身的专业画师,曾任朝散大夫、账内都督。他还作有《宫苑图》、《弋猎图》、《北极巡海图》等作,被称为“唐画之祖”,仅《游春图》传世。
  《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
  该作品为魏晋六朝中国山水画萌芽期和后代之间的艺术传承提供了文字著述以外的画迹明证,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整个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青山与坡岸对峙开阖,春水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右上斜角的景物实则虚之,左下斜角的虚则实之,变化有法,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4.《步辇图》
  中国唐代人物画作品,绢本,重设色。现有摹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书画世家。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作品传世。
  “步辇”本来指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步辇图》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画家以细劲的线条塑造人物的形象,具有肖像画的特征。同时,人物大小比例符合传统中国绘画中早期人物画发展规律,主观上突出、神化了帝王的形象。画中对每个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丰富的变化,技法精湛。
  5.罗中立《父亲》
  中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纵216厘米,横152厘米,现藏中国美术馆。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硕士学位,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以巨幅油画形式表现普通中国农民,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
  该作品采用特写构图,对老农头像的面部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这种表现手法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进程。所以,当作品展出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艺术家们评价《父亲》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它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是“当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页”。该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6.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原作面积约44平方米,高4.97米,宽8.85米,共画了两年时间。作者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
  《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最后晚餐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中最富盛名的,该画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画作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犹大、圣·约翰、小雅各等门徒的神情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最后的晚餐》在形式美构图、人物刻画的艺术语言方面都体现了画家精湛的创作技巧。它与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7.伦伯朗《夜巡》
  荷兰现实主义油画名作,创作于1642年,纵363厘米,横437厘米,现藏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作者伦伯朗,先后跟随雅可布·凡·斯瓦林布格和彼得·拉斯特曼学习,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从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荷兰画家。
  该作品是16名军官的集体肖像,这幅作品原本是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为表现他们的巡警生活请伦勃朗所画。“夜巡”这个名称是约 1800年才出现的。
  该画结构严谨、层次明分、主次清晰,艺术家把富于戏剧性的历史画因素引人其中,对荷兰群像画的程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它采用了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是激越、亢奋、追求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
  8.《马拉之死》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布面油彩,1793年创作,纵162厘米,横135厘米,现藏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驱,他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曾当选为新议会成员。
  作品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马拉日遇害的情景: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马拉左手拿着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位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大卫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主角安格尔、格罗的老师。他创造了新的历史和神话题材的画幅,《马拉之死》成为他对那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最杰出的艺术描绘。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比较单纯、色彩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以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9.德拉克洛瓦《自由女神领导人民》
  法国19世纪绘画作品,作者德拉克洛瓦,油画,于1830年创作,纵260厘米,横325厘米,现巴黎卢浮宫收藏。德拉克洛瓦被称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狮子,他最善于运用色彩,所画的形象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自由女神领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作品,德拉克洛瓦也因其成为浪漫主义画派集大成者。
  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画面描写了人民群众一次战斗的情景,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一位被称为“自由女神”的妇女。她上身赤裸,一手握枪,一手挥舞着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在这位妇女的引导下,群众穿过倒塌的街垒,踏着战友的血迹勇往直前。
  这幅画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的融合,它气势磅礴,画面结构极其紧凑,色调丰富炽烈,极具感染力。
  10.莫奈《日出印象》
  法国印象派著名绘画作品,布面油画,1872年创作,纵48厘米,横63厘米,现藏巴黎马蒙达博物馆。作者克劳德·莫奈,印象派画风的创始人之一,该作品也被视为印象派的开端,印象派的得名就源自于《日出印象》。
  该画作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三只摇曳的小船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莫奈在创作中准确把握了自然界真实的色彩,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
  莫奈擅长风景画,该作品突出体现了他追求最真实的光效和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艺术风格。受《日出印象》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开始注重追求瞬间的印象表现,打破了写生和创作的界限。
  11.凡·高《向日葵》
  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1888年8月创作于法国南方,是印象派后期的代表作品。《向日葵》是作者众多的“向日葵”系列画作中最有代表性的,纵91厘米,横72厘米,现藏于伦敦国立画廊。
  凡·高以简单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画面。
  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伟大画家,与早期印象派相比,他不再注意对自然景物中光影的表现,而更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向日葵”多用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涂抹技法来表现出一种浮雕感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粗犷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浓厚的感情因素成为该画作的鲜明艺术特色。
  12.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油画,1873年创作,现藏于俄罗斯博物馆。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了炎热的夏天,一群衣着破烂不堪的纤夫迈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拖着货船,艰难地走在伏尔加河畔沙滩上的情景。画中11个饱经风霜的纤夫有着不同的神情和个性,沙滩上的几只破箩筐,增添了画面的凄惨景色。
  整幅作品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相当成功。列宾是俄国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描绘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13.《马踏匈奴》
  中国西汉圆雕石刻,花岗岩制品,高168厘米,长190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117年。原立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现陈列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
  石刻由巨石雕凿而成,表现的是一匹威风凛凛的战马,迎风昂首,马的前蹄下蹬踏着一个战败的匈奴。整个石刻动静结合,战马形态轩昂,英姿勃发,匈奴武士则仰面朝天,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作品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马踏匈奴》外轮廓准确有力,刀法朴实明快,形象生动传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是汉代精湛石刻艺术的集中代表。它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自由又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人工雕刻的艺术美感。
  14.汉代霍去病墓前大型石雕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石雕原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千米处。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可辨,均以花岗岩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战斗生涯的艰苦。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等。
  该作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十分完美,浑然一体。它们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
  15.敦煌彩塑菩萨像
  中国唐代宗教雕塑作品,以甘肃省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地区约577个洞窟里有大量遗存,这些施以彩绘的塑像,有30米高的巨像,也有10厘米的小像。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磐事迹的造像,从较早的北朝时期就已有作品,鼎盛时期包括隋唐两大朝代。
  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技法主要是泥塑。唐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从雕刻工艺来讲可分为立体圆塑,贴壁半圆塑、浮塑、影塑四大类。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有两点:一是塑绘结合,互为一体;二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彩塑《迦叶、菩萨、天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敦煌彩塑既使同一时期的同一人物,也各具形神风貌,它对于了解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是极宝贵的资料。
  16.米隆《掷铁饼者》
  古希腊雕塑作品,高约152厘米,原作为青铜。米隆创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现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等均有大理石复制品收藏。米隆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他长期住在雅典,他的创作活动的盛期是在公元前480年至前445年之间。
  《掷铁饼者》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虽然它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瞬间”,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它的出现也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7.《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像》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也被称为《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著名古希腊雕塑艺术,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1820年米洛斯岛上的农民最早发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阿芙洛蒂忒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该作品中的女神腰枝匀称、妩媚,乳房丰腴起伏,肌肤柔软细腻而富有弹性。
  该作品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手法阔大而简洁,人物端庄优美。她的体形符合希腊人关于美的理想与规范,头与身之比为8:1。虽然她的双臂已经残缺,但并不影响她的整体美感,整个雕塑比例吻合“黄金分割律”,这个标准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米洛斯的维纳斯》属希腊化时期的作品,是古代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
  18.《晨》、《暮》、《昼》、《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大理石雕像,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创作于公元年,现位于罗马。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是文艺复兴的巨匠,在生前和逝世后都对艺术史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昼》与《夜》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的则是《暮》与《晨》。《晨》和《夜》为女性裸体。它是成熟女性身体的再现,毫无柔嫩之气,在悲哀与折磨中保持了自己的静态之美。《昼》和《暮》雕的则是健壮的男子,充满力量无法施展而不甘心的落寞神情。
  作品人体的线条与四肢的姿势形成和谐的变化,四个人物形象也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象征着光阴的流逝。它们被普遍认为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
  19.《思想者》
  法国雕塑作品,青铜雕塑,高198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罗丹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是旧时期古典主义和新时期现代主义艺术源流的传承者。
  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作品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情绪。他默默凝视人们正在深受的苦难,实际上此中包含了艺术家自己极大的同情和悲痛之情。
  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谈到,“艺术向人们揭示人类所以存在的问题,它指出人生的意义,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应走的方向”。而《思想者》是对其艺术理念最好的注解。作品中雕塑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
  20.《地狱之门》
  法国雕塑作品,全作并未完成,现存的《地狱之门》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罗丹艺术鉴赏家出资铸成的。罗丹于1880年接受制作《地狱之门》的艰巨任务耗时近20年,雕塑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折磨自己的形象,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
  《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体现的是大师对于人生的罪恶、痛苦、希望、解脱等等的深刻体验和思索。除《思想者》外,还有《三个幽灵》、《接吻》等。大理石雕像《吻》,高190厘米,创作于年,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
  《地狱之门》是罗丹艺术思想和技艺的总汇,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表达艺术家本人的哲学观点,始终贯穿着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等种种感情。
  21.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国东晋书法作品,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羲之即兴挥毫作序,成就了今天最杰出的书法艺术作品。《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唐太宗赞叹《兰亭集序》“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也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董其昌甚至视之为“神品”。王羲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王羲之的,因而他也有“书圣”美誉。
  22.北京故宫
  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群,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
  故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房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米。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其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院称东六宫和西六宫。这些布局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美都是罕见的,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23.布达拉宫
  中国古代皇宫建筑,位于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8世纪曾遭受雷击,9世纪又毁于兵乱,1693年重建完工。
  布达拉宫殿宇楼阁近千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包括山下附属建筑,共占地41公顷。布达拉宫缘山势拔地而起,主体建筑分为红宫、白宫两大部分。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城城墙相连接。城墙高6米,底宽 4.4米,顶宽 2.8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门楼,在东南角与西北角还各建有一座角楼。白宫为达赖喇嘛理政和起居的宫殿,红宫内则主要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整座建筑布局自由,气势雄伟,构图匀称。
  布达拉宫显示了藏族建筑师杰出的艺术才华,集中体现了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24.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建筑,高踞于雅典城中央一个不大的山岗上,是雅典卫城建筑之一。帕提农原意为处女宫,是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是卫城上最美丽的建筑。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完成于公元前438年,时值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
  帕提农神庙属希腊本土上最完美的多立克柱式的庙宇,神庙总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饰有金箔,檐部则布满雕刻并涂以红、篮、金等浓厚鲜明的色彩,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帕提农神庙的雕刻十分精美,尤以雅典娜的故事最为精彩生动,技艺超群,是辉煌的杰作。神庙的列柱雄浑刚健,比例匀称,整个神庙尺度合宜,体现了以追求和谐为目的形式美。
  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帕提农神庙也几乎成为卫城乃至整个希腊的标志。
  25.埃及金字塔
  埃及古代陵墓建筑,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埃及金字塔大多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西南约13千米的吉萨地区,大约建于4500年前。
  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吉萨高地上的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是最著名的三座,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金字塔底座呈方形,聚于塔顶形成方锥形的建筑,作为奴隶制国王的陵寝,它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性质。金字塔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墓室的地下建筑;一是金字塔的墓上建筑。根据考古学家及科学家们研究推测,建造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须花费30年及许多工人的劳力才得以完成。
  直到今天,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的金字塔依然给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吸引许多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
  26.巴黎圣母院
  法国中世纪宗教建筑,位于法国巴黎市区塞纳河中心的西岱岛上,是巴黎最负盛誉的名胜之一。动工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和路易七世共同组织奠基,1345年整个工程最后完成。经过多次修复的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典型。
  巴黎圣母院整体建筑采用石材,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圣母院的正面向西,共分三层,平面呈十字形,东西长130米。东端是圣坛,西端是大门,最下一层拱门上雕着许许多多的圣经人物。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内部东西向排列着两列直通屋顶的高达24米的柱子,堂内大厅可容纳9000人,有力地体现了超脱红尘的宗教感情。
  巴黎圣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代表了基督教的神秘和崇高,也代表了哥特式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
  27.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日由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剪彩落成,丹麦建筑师乌特松设计建造。它位于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三面环海,南端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建筑总面积88258平方米。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的洁白贝壳,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歌剧院门前大台阶,宽90米,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
  悉尼歌剧院设计大师乌特松先生获2003普利策建筑学奖,这座建筑也成为迄今为止人类最成功的现代建筑之一。
  28.北京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之首,坐落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借景西山群峰,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极为精湛,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人工景观、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和谐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29.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古典园林,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有8个小岛,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平原区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避暑山庄把中国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艺术加以融合,并推向了顶峰,同时它还具有丰厚的政治历史价值,它产生于中国清代鼎盛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
  30.苏州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位于苏州市娄门东北街178号,占地60亩,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历时16年建成,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但明清旧制大体尚在。
  拙政园占地51950平方米,布局因地制宜,全园包括东、中、西三个部分和部分住宅,每部分都各具特色。主要景点有香洲、留听阁、浮翠阁、雪香云蔚亭、秫香馆、天泉亭、三十六鸳鸯馆、荷风四面亭等。
  拙政园在设计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拙政园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园中的许多景点大量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的办法形成一种变化丰富的艺术美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31.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建筑的一部分,位于巴黎西南20千米的凡尔赛城,17、18世纪是法国的王宫和行政中心。原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狩猎城堡,后来由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历时29年的时间建成。
  凡尔赛宫所属的园林风景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翠安农宫和专门为王后修建的游乐村。从东向西又可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花园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小林园面积是花园的3倍,规则的道路把小林园分为12块林地,每块林地中有不同的迷宫路、水池、喷泉和亭台。小林园再向西进入大林园,中轴线长度超过2千米,最后变成一条宽大的人工河。
  凡尔赛宫的大花园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代表了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学派,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这种的设计思想。
  32.《二泉映月》
  中国民间二胡曲,江苏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所作。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1950年去世,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
  《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开始有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浓厚的悲怆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整个音乐作品委婉流畅,意境深邃,情调悲怆,表达了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流传甚广。艺术家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
  华彦钧中年双目失明的曲折经历赋予了作品深厚的精神气质,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33.《江河水》
  中国民间乐曲,根据东北地区流传的一首民间乐曲“辽南鼓乐”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后由鲁丁编曲为双管独奏曲,民族乐队伴奏,再经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广为流传。
  乐曲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开始部分速度缓慢,旋律起伏,音乐显得凄凉悲切。逐渐节奏顿挫,变化重复,表现出悲愤的情绪。中段音调平稳,又用较弱的力度演奏,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经“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更加激越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
  此曲音乐形象深刻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曾被用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二胡独奏的《江河水》已经成为二胡这种中国民间乐器的经典曲目,将民间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至。
  34.《梁祝》
  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58年冬,1959年首演,作者陈钢与何占豪。《梁祝》是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的典型代表,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的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乐曲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主要是爱情,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旋律。副部主题则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该部分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整个作品达到高潮。
  在《梁祝》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几代小提琴演奏家都有创造性的发挥,不断丰富着它的艺术魅力。
  35.《茉莉花》
  中国汉族民歌,在全国各地广有多种样式流传。1942年冬,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14岁的小演员何仿与战友到金牛山区去宣传,通过当地一位民间艺人,采集到这首广为流传的民歌《鲜花调》。
  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曲谱《小惠集》收入的《鲜花调》,是迄今发现的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鲜花调》工尺谱。《鲜花调》歌词内容大都以花拟人,借赞美花来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经过对原曲的修改、整理,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上,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一唱三叹,表达了少女热爱大自然、向往新生活的美好形象,定名为《茉莉花》。
  歌曲旋律因地域而有所不同,有的曲调还有多种相近似的变体。音乐风格也因地而异,南方委婉清秀,北方热情活泼,江苏的《茉莉花》可以说是最富盛名的代表。《茉莉花》不仅是民歌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36.《十面埋伏》
  又名《淮阴平楚》,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武套”曲,曲谱最早见于1819年的《华秋苹琵琶谱》卷。
  该曲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所常用的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陈述方式,戏剧性和写实性兼而有之。《十面埋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分为三大部分,通过音乐反映古代战争场面,叙演了古代陆军列营、升帐、发令、埋伏、伏击、鏖战、追逐等情景。
  《十面埋伏》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音乐作品之一,此曲原有五个流派的乐谱,目前尚有人能演奏的仅有浦东派和和汪派两个版本。与之呼应的是同为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霸王卸甲》,乐曲以悲怆的风格,展示了项羽的郁郁心态。因此也有“得意者弹《十面》,失意者奏《霸王》”的说法。
  37.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55号,作于1804年,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标题原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音乐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的转机和创作的完全成熟,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作品包括四个乐章,没有引子,一上来就充满意志坚定的节奏力度。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中,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38.《威廉·退尔》序曲
  意大利音乐作品,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根据席勒的同名剧作写成,1829年首演。歌剧《威廉·退尔》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该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第一乐章富有诗意,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第二乐章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第三乐章则是描写暴风雨过后,重回宁静的田园牧歌;第四乐章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富于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创造出了洋溢着生活欢乐、智慧的乐曲,其代表作是《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
  39.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俄罗斯音乐作品,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重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等。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来自于乌克兰农村,本是一首小亚细亚地区的民谣。全曲两个主题交替反复,第一主题是优雅的民谣曲调,由二拍子与三拍子混合而成。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部分曲调的感情表现较为激昂。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重复,有深重的悲悒感。
  列夫·托尔斯泰在听了《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热泪纵横,有音乐家甚至认为本曲代表了柴可夫斯基的最大成就,视之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40.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奥地利音乐作品,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约翰·施特劳斯1867年创作。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维也纳轻音乐作曲家。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作品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民间色彩深厚,形象鲜明、旋律丰富,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
  施特劳斯完成了奥地利民间艺术形式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使圆舞曲成为比较成熟的音乐形式,其作品还有《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而这首《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41.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9首交响曲,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自新大陆交响曲》和他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阿美利加》是在美国完成的。
  曲中采用了美国印第安民谣及黑人灵歌作材料,以独特的民族性手法经过加工和整理而成,带有捷克音乐显著的风格。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第二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第三乐章主题轻快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的旋律。
  《自新大陆交响曲》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作品,德沃夏克的也被视为世界的艺术家。
  42.舞剧《丝路花雨》
  中国舞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赵之洵、刘少雄为首的庞大舞剧编导群体合力创作而成。
  《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复活的敦煌壁画舞姿为主要舞蹈语言,造型、音乐、舞技都堪称完美。它把故事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结合起来,描写了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恩爱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舞蹈结构上突出了独舞的空灵和群舞的恢宏,女主角英娘舞段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被认为开创了“敦煌舞”的独特艺术流派。
  1982年,《丝路花雨》在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演出,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多年来,《丝路花雨》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几十个国家演出深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43.《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1965年正式公演,由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创作。迄今为止,《白毛女》已经培养了三代芭蕾舞演员。
  该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30多年来,该剧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不仅巡演祖国各地,还曾访问世界多个国家。剧中主要人物的塑造: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练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比较深刻鲜明。在音乐上,《白毛女》大量吸引了华北地区的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舞剧音乐的素材,使舞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是具有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
  44.《红色娘子军》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1964年首演,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等编导,由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次搬上舞台。40年来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吸引了无数观众。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受尽折磨的妇女吴琼花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的传奇故事。该剧的舞蹈融入了传统的戏曲和拳术的动作,更使芭蕾蕴涵了中国民间舞蹈的魅力,其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和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让观众耳目一新,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表现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
  该剧真正开启了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之门,芭蕾舞剧独有的视觉效果与听觉上的美感让人们激动不已,中国芭蕾舞风格化得以实现。
  45.杨丽萍《孔雀舞》
  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性作品,其表演艺术家杨丽萍也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
  杨丽萍,云南大理人,白族,1971年被招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民族歌舞团,1980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1994年该作品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作品金奖。其孔雀舞通过变化丰富的肢体语言模仿孔雀的动作,惟妙惟肖,神形兼似。她的舞蹈从天地交合阴阳协调中获取灵性,在艺术上艺术独辟蹊径,自成风格。其舞蹈神韵中含有一份自然的灵气,让观者能够感觉到生命的律动。
  多年来她携《雀之灵》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成为中国民族舞蹈中最为人所知的作品。
  46.《罗密欧与朱丽叶》
  经典芭蕾舞剧,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知名芭蕾舞团把它视为保留剧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拓展了莎翁戏剧原作表现的空间,它汲取了原作精华,保留了完整的戏剧结构,但是运用全新的舞蹈语言进行了演绎。
  流传最广、最为知名的是麦克米伦于1965年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排的版本,编导以其对芭蕾特有的艺术领悟创造出了最有代表的核心舞段。俄罗斯艺术家则比较强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注重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交融,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和心理发展的轨迹,赋予芭蕾艺术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戏剧芭蕾的典范之作,在芭蕾艺术自我发展中达到了新的高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断更新,现代版本更加注重古典与现代浑然一体的舞美设计,更具艺术感染力的舞台布景,成为芭蕾艺术中经久不衰的经典。
  47.《天鹅湖》
  经典芭蕾舞剧,1877年在莫斯科首演,至今100多年的时间内重演不断,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团都有不同版本的《天鹅湖》上演。
  《天鹅湖》的故事取材于德国中世纪的民间童话,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乐。最早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共有4幕,音乐作于1876年,是柴科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剧。剧作取材于民间传说,讲的是美丽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的传奇爱情故事。群舞在芭蕾舞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天鹅湖》中群舞、独舞和双人舞的都比较有特点,第2幕和第4幕的“天鹅群舞”代表了芭蕾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舞蹈动作。
  《天鹅湖》在中国也有比较深的影响,中央芭蕾舞团编排的新版《天鹅湖》在舞台美术上第一次采用多媒体和高科技技术,为之增加了新的艺术表达的元素。
  48.《茶馆》
  中国话剧艺术的经典,三幕话剧,剧本由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创作完成。北京人艺日首演,由焦菊隐、夏淳导演。1979年2月,老舍先生80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至2004年已经演出500场。
  《茶馆》剧本3万余字,写了三个“朝代”,时间跨度五十年,包括70个人物。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民族气派,浓重的历史含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谱写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话剧透过一个北京茶馆的历史变迁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命运,以及环绕着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来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黑暗。第一幕,写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腐败;第二幕,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第三幕,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
  《茶馆》创造了戏剧艺术民族化的典范,形成了中国话剧的演剧学派,无论从剧作、导演、表演领域来看,《茶馆》都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的杰作。
  49.《雷雨》
  中国话剧艺术经典,四幕话剧,戏剧家曹禺创作。1954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次演出,导演夏淳,演员有郑榕、朱琳、苏民、于是之、沈默等。曹禺1933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前夕,年仅22岁时完成的处女作《雷雨》已经成为他最伟大的作品。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原则,写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悲剧故事,表现了20世纪初封建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以及封建制度与思想对人的禁锢与摧残。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人性内涵创造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剧中的人物,都有着雷雨之前低气压下的躁热、躁动的心态,他们之间的复杂纠葛把该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佳作。
  50.《天下第一楼》
  中国话剧作品,编剧何冀平,导演夏淳、顾威,主要演员有谭宗尧、林连昆、吕中、韩善续、张瞳、修宗迪、李光复、马恩然等。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日在北京首演。年,北京人艺两度复排,顾威独立执导,杨立新、岳秀清等主演。
  《天下第一楼》讲述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京味文化色彩:烤鸭生意“福聚德”福老掌柜的两个儿子一个喜好唱戏,一个崇尚武林,都无心经商,乡下后生卢孟实苦心经营,终成大业。十年后,唐家二位少爷在流言蜚语的怂恿下,与卢孟实争起了家产。剧中情节跌宕扣人心弦,北京时代市井生活的深厚底蕴也为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性格增色不少。
  该剧是北京人艺继《茶馆》之后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在内地各大城市及香港、台湾等地巡演好评如潮,并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该剧曾获“文华奖”、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文学奖”等,并收入中国建国五十周年文学精品集。
  51.《哈姆雷特》
  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作,写于1601年,是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1603年以前首演。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悲剧故事集》和一个失传的哈姆雷特旧剧。故事讲述了国外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亲暴卒回国奔丧,见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娶了母后,极其悲愤忧郁。父亲的亡灵向他揭露克劳狄斯毒死先王篡位的真相。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经历挣扎,失去爱人和兄长,在濒死之际奋力一剑刺死了克劳狄斯国王。
  此剧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成就。哈姆雷特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52.《钦差大臣》
  俄罗斯著名讽刺喜剧,五幕话剧,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于1835年底完成。果戈理是戏剧“自然派”的创始人,生于乌克兰,俄罗斯历史上著名文学家和剧作家。
  《钦差大臣》剧作精妙,某市市长安东诺维奇得悉圣彼得堡的钦差大臣即将来微服察访,神经过敏地把一个叫赫里斯塔科夫的小官员误当成了钦差大臣,请到家里奉为上宾。情节以惊人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以市长为首的外省官吏集团的丑恶面貌,揭露了旧俄社会的官场黑暗。在艺术上,该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代表了讽刺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
  《钦差大臣》这出喜剧在当时的演出引起尖锐的斗争,作品极其夸张乃至荒诞不经的艺术品质和超脱于痛楚与悲愤之上的轻蔑态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喜剧成为戏剧史上最严肃作品,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53.《窦娥冤》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他在元代剧坛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流传古今的佳作。
  《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被流氓张驴儿陷害,屈打成招,定了死罪。《窦娥冤》曾被京剧、锡剧、梆子等很多剧种改编,其中昆曲完全按照原著的文学结构和规格来表演,保留了其曲牌、声腔和规格样式。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刻画了窦娥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强烈的反抗意志。剧中的六月飞雪,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
  《窦娥冤》把古典戏曲的古朴、精致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典范。
  54.《西厢记》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一,王实甫著。王实甫是元代四大戏剧家之一,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他的作品《西厢记》已经风靡了七百多年。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西厢记》最早的来源是唐代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与前作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精确,引人人胜。剧中张生的唱词爽朗、充满激情;莺莺的唱词则表现出聪慧而又深沉、优雅的风度;红娘的唱词爽快、泼辣,体现了她勇敢而机智的性格特征。
  各种剧种对《西厢记》都尤其青睐,清代以后昆曲、京剧等各种地方戏都在演出,影响遍及全球,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
  55.《牡丹亭》
  中国明代传奇作品,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著有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萧记》。
  《牡丹亭》的故事极具传奇色彩。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私出游园,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柳生进京赴试,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杜丽娘起死回生,结成夫妇。此后两人历尽波折,柳生高中,最终圆满。该剧《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最为有名。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 ,还在于它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昆曲《牡丹亭》剧目不断更新,更是在舞台上保持着历久不衰的魅力。
  56.《长生殿》
  中国传统戏曲作品,由清代戏剧家洪昇创作的爱情悲剧。洪昇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霓裳舞》,最后定名《长生殿》。该剧也是他流传下来的不多的作品之一,其余作品均佚。
  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无论诸宫调、院本、杂剧、南戏、传奇、弹词、鼓词中,都有很多,《长生殿》继承了他们的成就而有所发展。就全剧的结构来看,主要沿两条线展开,一是主线,即李杨二人的爱情,一是辅线,即时局的发展。全剧情绪浓烈,热烈地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并联系他们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成为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
  《长生殿》曲词优美,历来为人称道,清代曲家赞誉《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
  57.《桃花扇》
  中国清代传奇作品,据说此剧孔尚任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后成。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子的第64代孙,清代杰出的戏剧家。
  《桃花扇》以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不仅串连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而且寄予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最深沉的同情,从而使整个作品超越了爱情故事的范畴,成为有关民族历史的艺术再现。《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和艺术结构上,在人物安排上,经过精心构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全剧以侯、李爱情为线索,组织多方面的社会矛盾,结构严整紧凑。
  昆曲《桃花扇》曲辞流畅优美,富于文采而又适合于舞台表演,其他地方剧种的剧目也各具特色。
  58.《十字街头》
  中国电影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出品。沈西苓编剧、导演,王玉如摄影,主要演员有白杨、赵丹、沙蒙、吴茵等。沈西苓,原名沈学诚,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著名导演。
  影片以4个失业大学生的生活为内容,生动地描写了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中国青年苦闷、觉醒和走上斗争道路的过程。在艺术上,《十字街头》标志着导演沈西苓的成熟,作品主体含蓄而又鲜明,剪辑流畅,喜剧的噱头是该片吸引人的一大看点。赵丹和白杨在本片中的默契传神的表演,也堪称电影史中“银幕情侣”的代表。影片在当时深受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
  影片简练流畅,生活气息浓郁,格调明朗乐观,虽经当局大量删剪,公映后仍大受欢迎和好评,被视为中国30年代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59.《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电影故事片,联华影艺社、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联合摄制。蔡楚生、郑君里编剧、导演,朱今明摄影,陶金、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主演,该片被视为中国古典时期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最高峰。
  影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八年离乱》,下集《天亮前后》,全片以抗战前后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真实、生动、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它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曲折变化的情节、细腻质朴的风格,反映了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情和愿望,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朽荒淫以及官场的黑暗。
  影片使用的艺术手法相当有特色,结构缜密,三条情节线交织,但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编导、摄影和音乐的处理也代表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陶金、白杨等演员的表演技巧因为经过了抗战时期的磨练,显得更加纯熟自然。影片公映后受到舆论界高度评价,在上海连映3个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在中国电影史上,该片也被誉为“史诗式的影片”而载入史册。
  60.《林则徐》
  中国彩色故事片,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吕岩、叶元编剧,郑君里、岑范导演,黄绍芬等摄影,主要演员有赵丹、秦怡等。
  影片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的经过为主要线索,描述了爱国官员的民族气节、清朝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经济与军事的双重侵略,特别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艺术地再现了三元里人民大败英国侵略军的宏伟场面。影片中有大量展示环境气氛的远景镜头,画面纵深感强,内涵丰富。影片既有高度概括历史生活的场面,又有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精雕细刻,体现了编导高超的艺术功力。林则徐也是著名演员赵丹创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国写意画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层次分明,张弛有致。
  此外,该片的美术和音乐,也都在民族风格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种含蓄、和谐、疏密得当的意境以及鲜活、洗练、韵味久长的抒情色彩。
  61.《林家铺子》
  中国彩色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水华导演,钱江摄影,主要演员有谢添、张亮等。该影片也被视为第三代中国电影导演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以30年代初江南小镇上的一家商店——林家铺子的遭遇和变迁为中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电影采用的是散文式的结构,而不是传统的戏剧式的结构,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中,主人公林老板的性格得到了多方面细致入微的表现,个性鲜明。表演艺术家谢添把林老板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影片思想深刻,艺术上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历史氛围,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是新中国电影史“十七年”阶段的一部重要作品。
  62.《早春二月》
  中国彩色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并导演,李文化摄影,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等主演。
  影片描写1926年前后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聚焦于陶岚和萧涧秋两个年轻知识分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作品带有浓厚的散文诗韵味,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诗的色彩。孙道临所塑造的肖涧秋这一知识分子人物形象是影片的一大成功。应该说,这是对“十七年”中国电影单薄划一的人物形象画廊的一大丰富。
  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早春二月》在全国57个城市放映,被当作大毒草,供全国人民批判之用。然而若干年以后,这部在叙事上、在影像风格上、在人物塑造上都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杰作最终被大众接受和认可。
  63.《城南旧事》
  中国彩色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吴贻弓导演,伊明编剧,黄威业摄影,主要演员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影片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奖。
  《城南旧事》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把“疯女人”、“偷儿”、“宋妈”三个故事贯穿起来,讲述了一段老北京城南的旧事。影片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的眼光,去展示20年代旧北京的社会,展示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导演在该影片创作中紧紧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一片“言外之意”,形成了整部影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风格。该片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主要表现形式,又辅之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64.《黄土地》
  中国彩色故事片,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出品。张子良编剧,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主要演员有王学圻、薛白等。张艺谋因该片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黄土地》本身也已经成为第五代中国电影作品的一面旗帜。
  影片以翠巧和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之间的爱情为叙述的主要对象,在影片中情节被淡化了,人物也显得不是十分重要。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和色彩表达意念、抒发感情,故事情节的发展被一个个画面所揭示出来的情绪的连结所代替,戏剧高潮也变成了色彩鲜明、场面浩大、动作强烈、力度刚劲的造型画面。黄土高原和黄河也已经成为影片的重要角色,安塞腰鼓和农民祈雨两个段落更是表达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黄土地”的复杂感情。
  《黄土地》既包含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又是关于中国精神的现代电影表达,一些影评家认为,《黄土地》是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开端。
  65.《芙蓉镇》
  中国彩色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阿城 、谢晋编剧,谢晋导演,卢俊福摄影,主要演员为刘晓庆、姜文、徐松子等。
  影片反映了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创作者用近乎编年史的叙事手法,描述了各类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作品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交错,构成绝妙的艺术精品,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导演谢晋既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也是1949年以后红色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的代表,他所拍摄的20来部电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他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本片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等多项殊荣。
  66.《乱世佳人》
  美国彩色故事片,1939年出品。S·霍华德根据密契尔的小说《飘》改编,V·弗莱明导演,主要演员有费雯丽、C·盖博等。被评论家誉为历史上最伟大史诗式电影。
  该片是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巅峰作品,以史诗风格拍摄的爱情影片,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象征。这部传世经典影片讲述的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将国家大的政治风云和个人小的爱情纠葛完美组织在叙述的流程当中。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几个主要角色生动鲜明的性格特征被几位优秀的演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该片的场面宏伟壮观,辽阔的田园风光,亚特兰大大火场面,还有伤兵医院和南方军队溃败的场面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本片曾荣获第1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接等七项大奖。
  67.《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黑白故事片,1948年出品。C·柴伐蒂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V·德·西卡导演。该片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故事极其简单,二战之后的罗马,百废待兴,男主人翁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帖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走了。为了留住工作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在儿子面前被逮个正着。
  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表演和直线叙述的方法上,而且,摄入镜头的贫民住房、罗马脏乱的街道、匆匆往来的行人等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该片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68.《罗生门》
  日本黑白故事片,1950年大映株式会社出品。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改编,桥本忍、黑泽明编剧,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主演。
  影片417个镜头只有4个场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但组接细致绵密,有张有弛,使影片剧情紧张、充满悬念。影片中摄影机的运动独具匠心,它使观众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非常规的摄影方法使影像充满生动感和神秘感。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在艺术成就方面,本片已近乎完美,甚至影响了往后数十年的电影创作。
  本片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获此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同年《罗生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由此黑泽明也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69.《这里黎明静悄悄》
  俄罗斯彩色故事片,1972年出品。编剧鲍·瓦西里耶夫和斯·罗斯托茨基,由斯·罗斯托茨基导演。斯·罗斯托茨基生于1921年,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
  影片根据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与德军周旋,作品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女性和战争的关系,在丛林和沼泽地带展开的斗争残酷但并不激烈,影片同时使用大量篇幅描写这些女战士的浪漫和单纯,强化了法西斯毫无人性的凶残。影片所采用的蒙太奇手法比较独特,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黎明静悄悄》的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70.《两个人的车站》
  俄罗斯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埃米利·布拉津斯基编剧,埃利达尔·梁赞诺夫导演,留德米拉·古尔琴科、奥列格·巴西拉什维利主演。
  影片讲述了两个小人物的生活喜剧: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话别。在途中一小车站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邂逅,两人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两个人的车站》是带有梁赞诺夫风格的轻喜剧,作品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同时具有一种对人生中不幸往事的无奈和一种在无奈中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影片的影像风格简洁流畅,剧情连贯,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十分质朴生动,是80年代俄罗斯电影的典范。
  本片获第16届全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演员奖,1983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1983年《苏联荧屏》杂志评选的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71.《四世同堂》
  中国电视连续剧,28集,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日至9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作品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林汝为、李翔、牛星丽编剧,林汝为总导演,史可夫、蔡洪德、史宪富导演,梁世龙、邢培修、王晓辉摄像。作品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特别奖。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中国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影响中国文化的名著。改编电视剧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内蕴和悲剧意识,同样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四世同堂》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推出的中国首部长篇电视剧,为北京电视剧创作带来声誉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内地可以与港台电视剧较量、争夺观众的第一部作品。而对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而言,这是他们辉煌时代的开始。
  72.《围城》
  中国电视连续剧,10集,中央电视台1990年摄制,同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品根据钱钟书同名小说改编,孙雄飞、屠傅德编剧,黄蜀芹导演,主要演员有陈道明、葛优、李媛媛、吕丽萍、英达等。
  该作品是中国近20年来不可多得的电视剧佳作,导演黄蜀芹对《围城》原作精神底蕴的准确把握,陈道明、英达、葛优等演技派大腕对人物尴尬状态的完美诠释,把钱钟书文字的幽默、机灵、感伤完全转为活生生的人物群像,城里城外,世事沉浮,令人不胜唏嘘。电视剧完整地保留了《围城》的艺术特点,心理描写非常深刻,精辟的比喻也层出不穷,演尽了世间的智慧与幽默,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部精品。
  《围城》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全国制片厂第二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飞天奖”等多项荣誉。
  73.《红楼梦》
  中国电视连续剧,36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中央电视台摄制,1984年9月正式开机,1987年上半年完成,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了近一万个镜头。周雪,刘耕路,周岭等编剧,王扶林导演,王力平作曲。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80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结构了悲剧故事的结局。主要演员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邓捷、张蕾等较好地表现了这部古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生动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充满矛盾的生活画卷。全剧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
  该剧在故事性、情节性、布景、人物表演、摄影、配乐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74.《望长城》
  中国电视纪录片,12集,中央电视台、日本东京广播公司于1991年摄制完成,同年10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播出,被人们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导演刘效礼,“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
  该片采用了主持人串连的形式,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考察长城修建、变迁,全面介绍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等。全片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更多的还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望长城》的纪实风格,对以后电视片的影响巨大。
  这部系列片从更广泛的范围反映长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及长城区域的风俗民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有学着认为,中国新纪录片运动始于《望长城》,它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推动着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巅峰。
  75.《话说长江》
  中国电视系列片,25集,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佐田雅志企划社合作拍摄。日,《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该片总导演戴维宇,撰稿陈汉元,音乐王世光,编导赵化勇、张茂西。
  25集的宏大规模,至今传唱的《长江之歌》主旋律,浸透了传统文化意蕴的“话说”形式已经成为该作品突出的标志。作品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人和事,在结构上采取分章回连续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陈铎、虹云直接讲解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贯穿作用。
  《话说长江》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创下收视率40%的纪录,引起了纪实节目的收视高潮,该片在1983年度全国电视专栏节目评选中获特别奖。人们盛赞《话说长江》“是激动人心的爱国画卷”,同时也是“知识的百科全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美学原理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