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中美术欣赏课》属于欣赏课吗

七年级美术第1课《走进美术》导学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七年级美术第1课《走进美术》导学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走进美术,走进新教师的第一课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奏好序曲。”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而言,上好第一堂课是非常有益的,第一堂课无论对今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还是与学生的相处、课堂教学控制方面,都至关重要。
那么美术新教师应该怎样上好第一堂美术课?
作为一名刚刚从学生转型而来的新教师,面对整个七年级10个班将近500来位学生,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连环画”,而且“每一本”都不尽相同,想要深入“阅读”学生,了解学情,谈何容易。“怎么给学生上美术课&&&&
怎么来将美术课上好&&&&
怎么让学生喜欢我的美术课&&&
怎么使学生的个性在我的美术课中得到发挥&&&
怎么成为一名学生认可的美术教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连串问题。
在上第一堂课《走进美术》之前,我作了诸多准备,包括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上的学习,南湖区五年内新教师的暑期培训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上学期在北师大南湖附校的适应性实习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在“学生体能训练”期间,我抓住机会,关注学生的个性,观察本阶段学生的特质,与学生作简单的交流;在与学生正面交往的机会比较少的情况下,又与七年级多位班主任进行讨教,从侧面了解学生,了解学情。而在这些精心准备之后,终于经历了反复徘徊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革命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三想三读三落实”
(一)三“想”。
想教学内容——当翻开教材的第一课《走进美术》,首先我想的是应该给学生上些什么内容,这本教材到底要传递给学生什么,作为新教师,拿到手的第一天我统观教科书,浏览之后再作思考,这些内容是否适合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会不会感兴趣,他们能不能学好;接着回到第一课,看看课本中的图片、文字,教材上的哪些教学内容可以为我所用,我是不是还要添加一些教学内容,或者要筛选一些,那么怎么来安排比较恰如其分,而所有的教学内容中,哪一些更为重要,在整个教学设计的大框架中,我应该往哪方面侧重。
想教学思路——搜罗好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来组织这些内容,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怎么上才能使学生接受并认同;应该怎样给整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怎样来设置过渡环节,把整个教学设计串起来,使它“一气呵成”;在引导学生“走进”美术的过程中,是老师来对美术进行分类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来自行分类总结;怎样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一个“亮点”,使整堂课能精彩一些。
想教学预设——由于对学情了解的不够充分,我很担心我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过程中,会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导致课堂的“卡带”,情况一旦发生,我应该怎么“圆场”;学生会不会在第一堂课中对我这个新教师不接受,“钻空子”、“唱反调”,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做,我应不应该在我的第一堂课中抓住机会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用这样的方式来“建立”新老师的威信,这个方法可不可行?结合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这些偶然性的问题一直是我心里的几块“顽石”,我能不能“水滴石穿”?
(二)三“读”。
读教材:在《走进美术》这一课中,教学内容的“采摘”起到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走得进”,显然,教科书上已有的优秀美术作品图片是很好的资源,我应该怎么来利用这些图片为我的第一课服务,比如创设情境、深入教学等,让这些图片得到其应有的价值体现;再看“教学建议”,这些教学建议对这堂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带着这些疑虑,我觉得需要根据学情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贴切地为整个教学设计服务。
读教参:一名新教师,教学经验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参能够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在拿到教参后,先读教学目标,《走进美术》一课要求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分类及其艺术特点;再看编写思路,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否跟教材的编写思路吻合,我需要怎么来调整、完善;接着看教学设计方案,这两个方案有什么不同,各自有哪些优点,哪一个更适合我,或者结合我自身,这两个方案给了我哪些启发,弥补了我哪些不足;最后看教参提供的教学资源,有经典图片和详细解说,可以给我们新教师“充电”。
读名师:《走进美术》是一堂欣赏评述课,相对于技能课来说,涉及的方面与内容要深一些,复杂一些,作为一名刚起步的新教师是不容易将它上好的,那么,有教龄的优秀教师是怎样来上这节课的?于是我查阅了优秀教师的教案,经过仔细阅读之后,我发现其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且通过分析学情,充分了解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但是在拓展的同时,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在那么多内容中,“主角”只有一个。
(三)三“落实”。
写教案:由于对教学设计的不熟练,在上本课之前,我将教案的大框架拓展成了详案,对我所预想到的问题做了详细记录,细到一个问题、一张图片。三次备课,总共积累了三个详案。而且,由于在美术理论上有所欠缺,于是查阅了多种美术理论资料,比如“美术的定义”、“美术的不同分类”等,并在教案中一一抄写,用于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做课件:课件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载体,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件上花的心思比较多,希望能给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在我的体会中,做课件的前期工作比较辛苦,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找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再精心删选,接着将这些图片资源通过教学大框架科学组合、合理安排,来“丰厚”教学内容,在制作过程中还要考虑字与图的配合,追求最强烈的视觉效果,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件。
课堂“热身”:为了在我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设计更熟悉,就利用空余时间“背课”——“背”教学内容,“背”环节设置,“背”整个教学结构,“背”给自己听,“背”给同事听,“背”给家人听;另外,为了使自己具备教师该有的语言、举止,就要“备教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对着镜子练习,练习自己的举止言谈,这样有助于改进教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三上三改三观察”
(一)三“上”。
(二)三“改”。
纵观以上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三方面进行了修改,这样改的目的是为了使这堂课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更主要是为了能使学生在第一堂课中更容易地“走进”美术,了解美术。
(三)三“观察”。
纵观三堂课的课堂环境表现:沉闷&&&&
1、第一次课课堂剖析:在欣赏和观察“蜡染”的图案与花纹的时候,有学生认为其并不美,颜色不鲜艳,图案过于抽象,表示自己不喜欢,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从正面直接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存在问题——本课于“走进美术”而言,在“走”的方向上显得太远、太深,无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并不能接受其艺术美感。
2、第二次课课堂剖析:在“长卷画”学习中,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不上要点;在“雕塑”学习中,学生有“不妙”的骚动,课堂陷入尴尬境地。这种“答不到点”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存在的失误,学生不知道问题“问”的是什么——针对什么、什么范围、什么方向,接着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课堂失去控制。
3、第三次课课堂剖析:学生往往能够自主分析,自行对美术进行分类,而且能比较明确地掌握美术的基本分类以及美术各个种类的艺术特点,课堂进展顺利。本课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从而真正开始“走进”美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思三问三回首”
在经历一堂课三次“革命”后,心中莫名的疑虑和困惑化成一个个明确的“问题水泡”,从心底不断冒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过课后深入的思考,以及师父的指导,深深体会到产生这种教学的问题主要在于还没有正确地把握教材和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一)三“思”。
1、思“成功”与“失败”。
第一次“为人师”,第一次“传道授业解惑”,在我的第一课中——第一次走进美术找错了方向(失败),只“走进”了一小部分美术;第二次走进美术走错了路(失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学生无法理解;第三次终于找准了方向找对了路,顺利“走进”美术(成功)。
2、思“如何再去上好这一课”。
我的第一节课,经过了三次“革命”,“革”得比较彻底。在下一课《走进美术》中,我觉得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再下点功夫,包括环节设置、教材重组、问题设计等,总的来说,就是要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而且要注意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3、思“上好课的关键因素”。
三次课上完,所有的问题不断明确,形成两个基本的大问题&——教材把握问题和课堂管理问题,这两个大问题决定了我能否上好第一堂课。
在教材把握问题上:
(1)紧扣教学大纲。
作为一名新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大纲,围绕教学大纲整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用好教材中已有的资源。
(2)紧扣教学目标。
新教师必须加强“目标意识”,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的美术进行欣赏,“走进”美术。
(3)紧扣学情。
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什么,学生缺少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来处理好教材,这就要求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培养感情,深入分析本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课堂管理问题上:
(1)新教师怎样让学生学会作出好的评价。
在美术新教师的第一课课堂教学管理中,要尽快出示美术课堂评价常规,而第一堂课的有效评价的启动有助于今后课堂的管理和驾驭。
首先,新教师在第一节课中应注意控制学生缺乏思考的“热闹评价”,在“热闹”的背后,是缺乏思考的评价参与。因此,美术新教师一定要在第一堂课中提倡有效的“科学评价”,让“科学评价”发展为“主流”。
其次,新老师在第一堂课中一定要对学生无效的评价进行纠正,并加以引导,对于“捣乱形”、“起哄形”的课堂评价一定要严格指正,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加强交流,从而逐渐杜绝这种情况。
最后,新教师要对学生的有效评价给予积极合理的反馈,促使这种有效评价在整个班集体的凝成一股“热流”,而凝成这股“热流”的最佳时机就是第一堂课。
(2)新教师怎样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
新的教师,新的课堂,那么怎样促使新的美术课堂进行交流呢?
第一,为师生的“和谐”交流创造情境。新教师要在自己的第一堂课中确定愉快和谐的气氛,同时,新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证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第二,不断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鼓励交流,强调交流。新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要学着创设交流情境,把握交流时机,避免一个人唱“独角戏”。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新教师不要心急,可以放慢“节奏”,在交流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交流的问题才能有一定深入的认识,才能保证交流的质量。
(3)新教师应该怎样提问。&
“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怎样科学使用这项教学艺术,使其为美术课堂教学服务?
第一,合理“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新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有效的问题往往难易适度,并具有一定的挑战力,能带动学生思考。
第二,科学“提问”,老师的提问定向性不够强,学生很容易答非所问,答不到点,这是新教师很容易出现的差错,因此,新老师应注意加强问题的指向性和目标性。
(二)三“问”。
1、问学生。
第一次课:学生认为“遥远”的蜡染艺术,将他们带进了一个新奇的“艺术境地”,却并未将他们引入身边的“美术世界”。
第二次课:学生认为长卷式中国画的“欣赏任务”很“艰巨”,雕塑与艺术设计“惊鸿一瞥”,“走”得太“潇洒”,觉得课堂提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不知所往),走进美术“走”得很艰难。
第三次课:“走马观花”式的“走进美术”,学生觉得易于了解美术的大致体系,而且在心中对美术有了基本的了解。
2、问师父。
《走进美术》一课,我上了三次,师父听了三次,并对我的三次课逐一指点:第一次备课中,出现的大问题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当,导致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合,偏离《走进美术》的初衷,“走进”得太小,不够全面,在“蜡染”这个方面“走”的太远,走的太深;第二次备课中虽然联系了教材,但是没有考虑学情,教学内容有点偏、有点深,在问题的设置上没有定向,整个教学内容没有串起来,比较散;第三次备课对教材研究的比较认真,考虑得比较全面,课堂进展得也比较顺利。
3、问自己。
短短三堂课,经历了“三上三改”之后,我问自己这“三改”对我来说有哪些意义,从中有哪些收获。从大方向来讲,我基本掌握了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对教材的把握和对课堂的管理;从细节问题上来讲,新教师应该先写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做课件,这样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内容连贯,而我之前是倒过来的,所以在课件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一个,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定向要明确,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到位”;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注意要使整个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将“一盘散沙”堆砌起来,使整个教学设计看起来结构明确、思路清晰……&&
(三)三“回首”。
1、回首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最害怕的是沉闷的课堂,第一次课课堂的“沉闷”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的陌生,不贴近学生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第二次备课,我有意识地改变教学内容,在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使之与学生生活贴近,于是
“沉闷”这个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但是新问题又出现,由于课堂提问设计有失妥当,导致在课堂上对学生把握不住,对整个课堂教学把握不住。吸取了前两次课的教训,我在第三次备课的时候考虑得比较全面,比较符合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的把握上也有较大的进步。
2、回首教学思路。
经过这三堂课,我逐渐摸索出了适合学生、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思路,新教师不要“心急”,在教学设计上还是要体现主导作用,那么在教学思路上就围绕“主导”展开设想,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做到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3、回首教学预设。
通过对这三堂课的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有些是我课前预想到了的,并在课堂中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给予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了更多的收获。但是,有一些情况我并没有预料得到,比如提问的有效性等。通过这三堂课,我对教学预设这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以后的备课中,会有更全面的教学预设、
《走进美术》,我与学生相互引领,经过三次“摩擦”,学生终于开始“真正”地“走进”美术,为今后漫长的教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开端。而这短短三堂课,却包罗万象,体现了一名新教师的我在课前的“焦灼”、课中的“挣扎”、课后的“洗礼”。而每改一次课,对于我来说,前面的“浓雾”就散去一分,前方的路就清晰一分;每上一次课,心里就有一分底,心态就平稳一分,从茫然到懵懂再到明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课,好比色彩中的“三原色”,相信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中调出更丰富的色彩。作为一名刚刚起步的美术新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走进美术第一课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走进美术第一课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4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美术入门走进美术》课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美术入门走进美术》课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4.5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让个性化走进美术课堂》论文--王卫静的blog
正在载入数据...
《让个性化走进美术课堂》论文
让个性化走进美术课堂
――让个性化走进美术课堂
经常听到别的老师羡慕的话语“美术老师多好呀!学生们喜欢老师,也喜欢这样的科目。不象我们学生见了爱理不理的。”我笑了笑,没有否认。经常有学生笑嘻嘻的对我说“老师,今天有我们班的美术!”那种喜悦简直无法言表。的确,学生好象特别钟爱美术,对美术的兴趣很高,可是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学生有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不难,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的保存下去却并非易事。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积累,我总结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带着兴趣快乐的走进美术课堂。
&&&&& 一、 用肯定的目光看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术是个特殊的学科,每个人的审美观、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我根据不同的学生鼓励他们的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如:在四年级下册的欣赏课中有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当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对他们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兴趣。
&&&&&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鼓励学生自我体验,也就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动手实践,马上来了兴趣。
在美术工艺课,如:《我的书签》中,我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想象、研究、琢磨、探索,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学生就会自己发现: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学生越做越有兴趣,一节课,学生尝试了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完成了精美的书签。在展示成果环节中,看着一张张独特的书签摆在展示台上,孩子们和我的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孩子们在体验着创作的成功和喜悦。我在为孩子们所有的浓浓兴趣而高兴。有了兴趣,何愁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呢?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 三、 发挥想象力,成就艺术的灵魂
&&&&&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想象,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学生探求新知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它原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有时我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基础形上添画,看哪个小组添画的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热情高涨,充分调动了他们内在的天赋和潜能。一个简单的半圆形学生能画成太阳、刺猬、一半西瓜、一半饼干、耳朵、锅、帽子......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例如引导学生以“母校的明天更美好”为主题创作一幅想象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参观学校,上课时我让学生谈谈你对我们学校的建设有什么意见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希望校园象花园式的清幽、宁静;有的认为摩天大楼气派豪华;有的觉得设计成卡通形象大家更喜欢……。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
&&&&&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对孩子们是多么的重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发表评论:
My Subject | 分 类
正在载入数据...
New Blog | 日 志
正在载入数据...
New Message | 留 言
正在载入数据...
User Login | 登 陆
正在载入数据...
My Links | 收 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美术欣赏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