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是什么阅读的意思是什么

第三方登录: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现货*2015新书上市每天读点社会学精装全民阅读提升版社会科学总论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YESORNO一本书读通社会学社会学原理思考方法【图】
开&&&&&&本:
页&&&&&&数:
字&&&&&&数:
I&&S&&B&&N:6
售&&&&&&价:25.00元
原书售价:59.00元
品&&&&&&相:
运&&&&&&费:北京市朝阳区
快递:6.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99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如需发票请提前通知.&订购热线:&010-&值班手机:!咨询Q&Q: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商品详情
&&&&&&&&&&&&&&&&&&&&&&&&&&&&&&&&&&&&&&&&&&&&&&&&&&&&&&&&
&&&&&&&&&&&&&&&&&&&&&&&&&&&&&&&&&&&&&&&&&&&&&&&&&&&&&&&&&&&&&&&&&&&&
&&&&&&&&&&&&&&&&&&&&&&&&&&&&&&&&&&&&
&&&&&&&&&&&&&&&&&&&&&&&&&&&&&&&&&&&&基本信息书名:每天读点社会学&大全集原价:59作者: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字数:760000页码:版次:1装帧:平装开本:全开编辑推荐一本深入浅出透析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一部全面、实用的社会学普及读物!本书是一本学习社会学的理想工具书,它用生动的语言阐释了社会学的原理和理论流派。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又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成长、学习、工作、交友、家庭、婚姻、群体生活等。本书将给你一双社会学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事物和人,如何了解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如何发现普通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和人性规律。如何用社会学的思维洞察事物表象,发现本质,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目录第一篇&见树又见林你就是社会学的一部分第一章&走近社会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什么是社会学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个体到社会的联系纽带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奠基者经典社会学三大家贯穿始终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现代性研究领域广泛的社会学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第二章&菊与刀,美国为什么要扔下原子弹人浸润在文化里女儿国鲜为人知的纳西族走婚文化山寨文化的野蛮生长亚文化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反文化刘老根大舞台为什么这么火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消弭界限扒手集团作案为什么能屡试不爽你不懂的隐语60后父母为什么和90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文化堕距留学生的阵痛,艰难的文化适应之旅文化震撼从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说起文化自觉第三章&在社会学中寻根一些造就隐秘力量为什么阿奴族冰有14种说法语言龙到底是代表祥瑞还是邪恶符号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传统日本武士为什么要剖腹价值观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裸奔发泄情绪期范大孝至爱,中华民族的美德民德晚宴穿礼服VS晋升优秀员工正式约制和正式约制里长城Vs安徽铁画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第二篇&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第一章&一个人是怎么长大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狼孩与天性关于人之初的思考淘气与教养塞样实现人的蜕变自我肯定来自于别人的肯定镜中我不要小看孩子的过家家角色借用白领出逃是社会进步还是认同危机认同危机留守儿童为什么性格孤僻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大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同辈影响监狱犯人的劳动改造再社会化日本少女礼都做些什么过渡仪式婚丧嫁娶成长各阶段的重要仪式第二章&明天可以不上学吗看看成长与教育学校分快慢班并不是因材施教能力分流要鼓励还是要批评教师期望效果从心所欲不逾矩教育培养个人习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标签效应为什么一定要考试教育结果的评价第三章&成年人的必玩游戏职业与社会化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分工、交换与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的成长没止境职业生涯中的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寻找自己的梦想职业流动被分割了的人工作与生活的对立与统一第三篇&一棵树之与整个树林的奥秘看人与社会的相容互浸第一章站在什么舞台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地位和角色为什么比尔-盖茨成为了世界首富自致地位贫二代VS富二代先赋地位听老婆的还是听老妈的角色冲突奥巴马总统是父亲也是丈夫角色集英才们过劳死的潜在原因角色超载第二章&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沟通社会互动如何战胜面试官而赢得一份好工作印象管理为什么给老板的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首因效应商家怎样让你贪小便宜上大当登门槛效应先提大要求,遭否再提小要求门面效应为什么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马懿激将法交际时为什么人会投其所好自我呈现假如我是美国总统拟剧论距离产生美背后的秘密保持适当的空间和距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与交往为什么第一印象很重要刻板印象第三章&沟通的基本通道社会知觉:理解他人动作、注视和姿态语言沟通你的表情出卖了你微表情另一种语言符号香水我很优秀,你只是运气好自我服务偏见是偶然,还是必然对应偏见是什么蒙住了我的双眼错误知觉Vs小孩,你为何总会出错定型化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投射效应美女为什么受人追捧美即好效应第四章&怎样相见、喜欢、成为熟人人际吸引为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邻近效应阿根廷政坛伉俪为何可以比翼双飞互补性原则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你的人相互性原则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见了是朋友是怎么回事交往频率原则为什么说你对了,整个世界都对了情绪和吸引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房产公告关联情感知己是怎么回事态度相似第四篇&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性关系与心理差异第一章大相径庭的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的两性男人靠说,女人靠感受男女不同的表达方式硬汉VS典雅性别角色认同从超级女声到《》中性之美为什么睡美人需要王子的亲吻才能醒来性别刻板印象女人属于家庭VS男人属于事业性别认同妇女们,你们为什么要学跆拳道家庭暴力我想我会一直孤单单身第二章&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和爱情一对男女有夫妻相是怎么回事相似性为什么结婚时没想到会离婚假想相似为什么总有些人不能获得幸福婚姻自恋为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无偿之爱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殉情激情之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秘诀公利行为激情、阻碍,哪一个造就了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第三章&亚当和夏娃的对话两性沟通女人的唠叨是一剂慢性两性迥异的谈话方式两极对话男女不同的思维方式剩女是如何产生的自惑心理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人为什么对初恋念念不忘恋旧心理事业型女人VS家庭妇男角色交换婚外恋婚姻越轨第四章&相敬如宾也不够两性相处女人在乎的是脸,男人在乎的是面子面子男人女人的埋单哲学性别平等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才不累异性效应长相知不相疑,女人最大的致命伤猜疑权力不属于家庭大男子主义使家庭幸福的源泉积极情绪难道真是老婆是别人的好艳羡心理为什么离别时那一回眸最难忘近因效应绅士风度男权主义的华丽外衣第五章&为何白毛女不能嫁黄世仁谈婚论嫁婚姻的序曲还是坟墓同居明星富豪的结合是帕累托最优婚姻美国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类婚为什么金龟婿并不靠谱婚姻倾度离婚不是怪物离婚婚姻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厌倦心理第六章&何以为家社会的活力细胞为什么婆媳关系是古一大难主干家庭的弊端一心经营爱的城堡核心家庭更敏感、更脆弱的单亲学生单亲家庭丁克家族无子女婚姻残破家庭的产物对孩子的影响易碎品?还是比想象中更坚固再婚家庭何以为家家庭的社会意义第五篇&人是否真的生而平等社会结构和分层第一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背后的秘密社会学中的群体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群体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血缘群体同行是冤家业缘群体第二章&从天使PK无赖看社会分层想象的共同体社会分层与社会阶层宝马女与奥迪男斗富炫富德高望重有什么好处声望第三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流动艾柯卡从职员到总裁向上流动高学历低收入的蚁族向下流动白领过剩,月嫂难求水平流动跨国婚姻,爱情的温暖抵不过现实的冰冷女性的流动第四章&了解生活圈差序格局你第一眼认识的世界家庭走出家门的小社会社区人类的避难所城市现代社会的权力主体国家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世界民族中、日、韩与儒家文化圈文化共同体第五章&如何成为领导社会组织的统治类型以古法治国传统型领袖的人格魅力卡里斯玛型一切都按规矩办法理型第六篇&我们每个人都被约束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一章&为什么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当人性遭遇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之痛犯罪青少年抽烟、酗酒、自杀越轨你是不是越轨了,我说了算!标签理论你为什么会有负罪感社会控制第二章&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社会影响改变他人行为人类行为基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离不开的思想品德课道德的自觉三人成虎的真实原因社会舆论对人的影响少数服从多数是真理吗集体无意识克服对社会的恐惧个人情绪与社会生活不被乌云蒙住眼做好你自己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路坚持理想紧张感产生大能量应激反应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看法的调整第三章&你总孤独,还是有归属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既是父亲,也是儿子角色长者说话有分量权威效应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力为什么越出风头越优秀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大锅饭为什么吃不下去社会惰化合作还是竞争,这是一个问题囚徒困境消除误会化解嫉妒过分地自我表现群体中的虚荣心在人群中你是最棒的克服自卑为什么越多人参与越不公平极端决策众口为何难调极端决策的原因如何让众人的意见最有效改进极端决策第四章&你为什么总是随大流集合行为你为什么总是随波逐流从众心理专家、学者如是说迷信和服从权威笼罩全球的病毒阴霾:甲型H1N1恐慌从追逐名牌到个性婚礼流行的驱使疯狂的郁金香的狂热群体无理性空穴来风的都市传奇谣言是这样形成的望梅止渴和此地无银三两的共同秘密暗示第五章&向左走,向右走助人和攻击浇开心灵的美丽之花对他人的爱心比邪恶更可怕的是冷漠旁观者效应我们为什么需要榜样亲社会行为暴力升级、网络游戏毒害社会媒体暴力第七篇&社会环境与社会变迁社会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第一章&从母亲们罢工看人类繁衍人口再生长和社会发展母亲罢工Vs人类繁衍人口再生产人少为患?21世纪的人口问题男多女少成社会心病人口结构我国的婚育二胎证计划生育未来社会的人口趋势老龄化社会生活的保护伞社会保障明星们为什么更改国籍福利国家的思考第二章&世界末日论人类会不会消失农业总干事为何24小时绝食粮食危机为什么郊区比市区空气好热岛效应地球上水的面积不小,能喝的很少水污染某剧组被下令停拍湿地破坏广东停建垃圾焚烧厂空气污染人类不易察觉的慢性土壤污染从山丹马看我国的草原困境土地沙漠化马尔代夫缘何要在海底召开内阁会议全球变暖地球一小时之夜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第三章&在历史中看社会城市化远去的乡村作为历史进程的城市化为什么真正的有钱人都住在郊区郊区化消失的世界传统社会现代世界工业化社会发达社会的未来后工业社会第四章&社会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靠技术进步还是减少人口如何摆脱资源危机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贫困问题经济危机下的硬伤失业问题大同世界的幻想种族歧视第八篇&社会学常识不可不知的社会学知识第一章&社会学基本研究范式功能主义冲突主义理解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新功能主义民俗学方法论社会行为主义现象学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形式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第三章&不可不知的经典社会学家的故事埃尔涂尔干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奥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宾塞西美尔哈贝马斯布迪厄福柯第四章&不可不知的社会学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分工论》《货币哲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的构成》《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文明的进程》《符号理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常人方法学研究》《现代性的后果》《规训与惩罚》《菊与刀》第五章&不可不知的社会学名词社会学文化文化态度文化规范的类型社会化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场所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的特征与矛盾社会分层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整合异化集合行为社会分工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麦当劳化标签理论婴儿潮民俗初级群体(库利)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韦伯)科层制(韦伯)法理权威(韦伯)传统权威(韦伯)感召权威(韦伯)方法论个人主义(韦伯)理想类型(韦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解释性理解(韦伯)社会行动类型(韦伯)新教伦理(韦伯)社会压制模式(达伦多夫)强制性协调组合(达伦多夫)利益团体(达伦多夫)社会均衡模式(达伦多夫)权威结构(达伦多夫)社会结构(帕森斯)行动系统(帕森斯)模式变量(帕森斯)AGIL框架和进化共相(帕森斯)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涂尔干)社会解组(涂尔干)控制比较法(涂尔干)失范(涂尔干)社会事实(涂尔干)社会整合和集体意识(涂尔干)交换与地位(霍曼斯)交换与权力(霍曼斯)公正性期待(霍曼斯)正功能和反功能(默顿)显功能和潜功能(默顿)功能分析范式(默顿)...............内容介绍&&&&本书是一本学习社会学的理想工具书,它用生动的语言阐释了社会学的原理和理论流派。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又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成长、学习、工作、交友、家庭、婚姻、群体生活等。本书将给你一双社会学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事物和人,如何了解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如何发现普通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和人性规律。如何用社会学的思维洞察事物表象,发现本质,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导论:组织现象和组织社会学
一、引子:介绍全书的写作目的、方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局限。
目的:介绍西方(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使用的逻辑、概念、分析工具和学术研究过程。
方法:“比较理论分析”,即选择组织研究领域中几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并且特别注重这些理论逻辑之间相互关系的对比。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四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2-5章);第二部分介绍理论的具体应用领域(6-10章)。
内容特点和局限:选择性介绍重要研究成果;多学科领域;应用性强;多作者个人学术研究偏好。
二、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
(一)什么是组织现象?
从组织社会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如新制度学派vs群体生态学,引出组织现象林林总总,不同研究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研究课题。
社会学角度:社会分层(代际流动)、男女不平等现象、职业声望、集体行为等,背后都是组织研究的问题。
组织学角度:组织的定义(外在化和内在化,如丰田vs通用)、组织边界问题、内在结构差异问题、报酬形式、产品品牌、组织间经济交易关系等。
(二)组织社会学中的经典问题
1、韦伯——科层制组织
特点:等级制度、非人格化、成员专业化、理性—法理权威基础等;产生原因:更具效率、国家间竞争;缺陷:不适应非正式的小型企业、反韦伯式组织情结。
2、米歇尔斯——“目标替换”理论(《政党论》,着眼于组织局限和弊端)
即组织正式目标被个人利益等替换。
(三)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
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研究框架,只关注具体的理论及其观点和角度。包括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韦伯的历史比较分析方法、涂尔干的群体层次研究角度、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学派等。
(四)社会学研究中对因果“机制”问题的关注
即知道些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后,可根据相关因果规律和理论推定其社会性后果,从而达到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目的。例:相对剥夺感
对于“机制”,埃尔斯特认为其是公理和描述之间的一个解释层次,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例:效率机制
区分因果关系和统计关系。社会学理论的任务是发现相关者间统计关系背后的因果关系。
三、组织社会学历史的简短回顾
(一)序曲(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
主要学术活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霍桑试验后的人际关系学派
(二)两个黄金时代(20世纪50至60年代和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前者形成了两大流派,包括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提出“有限理性”概念的卡纳基—梅隆学派。
后期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出的理论包括新制度学派、群体生态学派、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以及“事件史”统计分析方法等。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挑战和发展
社会网络学派
组织与市场:一个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一、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引例一:通用汽车公司同费舍汽车外壳制造公司从合同关系到兼并,即从组织间市场关系到组织内部科层制关系。
引例二:戴尔公司雇佣IBM公司提供售后服务。
问题引出:市场化与内部化如何抉择?由市场到组织的转变代价是什么?组织内在化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组织内部有不同结构?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行为通过价格协调、个人理性选择、帕累托效率,组织被看做一个“黑盒子”。这种市场关系是一种“非社会性”关系。在这里,每一个人、组织的反映相同,所以,高度抽象化后的组织、消费者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性、只关注个人利益就可完成市场或生产活动的行动者。
(一)解释逻辑:效率机制
经济学的基本解释逻辑:效率机制(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
效率作为实证分析工具的特点(米尔格罗姆、罗伯兹《经济学、组织和管理》):
一是只限于参与决策人的利益;二是因不同约束条件变化;它不是最后决定的唯一标准。
需要组织的原因(钱德勒《有形的手》《规模与范围》):
组织可以提高规模效率;可提高“范围经济”的效率(如生产服务范围)。
(二)讨论
钱德勒相关理论的缺陷:一是不能解释组织目标一致vs内部结构差异;二是依然为解释“为什么需要组织”。
三、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科斯、威廉姆森(1975《市场和等级制度》、1985《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一)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
基本概念:“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的投机性倾向、“小数现象”(如两个公司间通过合同成为双边关系,只有两个或很少数目的公司参与。)这些现象的相互结合会产生市场失败问题。
因此,市场和组织间不是一个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的优势和弱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市场和组织之间的选择随交易成本而变化。——交易成本学派的一个基本思想
另一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合同问题,而所谓交易成本即涉及和执行合同的成本。
其中,必须考虑合同关系和市场关系的不同,包括前者为小数现象,后者为大数现象;前者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后者是一个非人格化的经济关系。
(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工具:几个重要的分析概念
交易本身是分析单位。
1、交易成本的种类:
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后者由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导致)
二者互为转化。如组织间关系变为组织内关系,那协调成本则可能会转化为激励成本。
2、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威廉姆森)
一是资产专用性问题(包括产品、机器、知识等);二是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交易之间的连接性。
(三)一个具体分析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所讨论的有限理性、投机行为和资产专用性三个问题及其关系。认为不同的行为假设蕴含不同的合同过程,交易成本亦随风险、防范措施(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包括,经济活动的形式为交易成本所决定;制度对交易成本大小有重要作用;不同合同因交易风险和制度不同而不同。
(四)小结
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生产成本最小化,研究的是市场问题;而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研究的是市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组织间双边关系、组织内部关系等。
四、经济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新近动向
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博弈论
(一)“旧车市场”的例子
指出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运行的脆弱性,提出了“市场失败”的一个原因。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高质量产品的市场不存在,或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低于需求。
(二)一个合同的理论框架
阿罗 1985年
认为不对称信息产生的问题分为两类:一是合同前信息问题,二是合同后信息问题。
1、逆向选择
指合约双方中的一方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私利,而对合约另一方在合约中利益带来不利影响。即信息不对称引起投机行为而产生问题。不对称信息的根本特点是不能通过市场得到需要的信息。
2、组织对策
即针对“逆向选择”的解决办法:一是有效地合同设计、组织设计;二是隐性合同,即社会规范、专业化准则、企业文化等的有效利用。这要求把一个即时市场变成一个重复市场。
3、道德风险
指合同签订后,合同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外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测到,此种情况下,他可采取投机行为损害对方而获得私利。(根源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者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合同问题,所有的合同问题都是委托—代理问题,所有的委托—代理问题都是激励问题。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人是自私的,即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同。
解决办法:一是增强“监督”的李杜来解决隐蔽性味;二是组织设计的完善激励机制。
(三)社会习俗的建立:一个博弈论角度的讨论
萨格登有关共生秩序的文章引入案例(打捞浮木)
哈耶克认为“共生秩序”即制度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不是设计出来的,二是大家在同时进行经济交易时不约而同产生的规则。
解释以上观点引入了博弈论。博弈论模式化得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集合和收益。同时需要考虑博弈中的信息结构、时间顺序。
在这里,萨格登提出的观点是,案例中博弈的解不在于博弈本身,而是人们的选择过程可能运用非经济的、社会的机制,“身份”即是社会机制。
(四)小结
赫希曼认为经济学的特点是简练化,如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偏好或爱好不变、假设人们的行为追求私利,并且很多社会产品不是商品,这些都是可以复杂化的问题。
埃尔斯特认为许多无法靠经济机制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规范来解决。
第三讲:组织与制度: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
一、关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开场白
不同类型的理论研究:一是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如提出崭新的问题、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解释逻辑;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如研究设计或研究的操作化、变量的测量等;三是对原来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发展和完善;四是致力于不同流派间的对比和融合;五是资料累积和实证研究。从历史角度的研究,就是要将这些研究工作在这个流派和研究文献中定位。
新制度学派:迈耶和罗恩 1977年创立
二、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三个问题:
组织趋同性问题;组织做同效率生产无关活动的原因;怎样解释组织制度和组织实际运行分离的现象?
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学派的基本思路
(一)学术背景
一是早期制度学派的研究工作。代表人物:赛尔兹尼克。认为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即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换言之,所谓制度化组织是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
二是新制度学派出现之前组织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状态。代表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
(二)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
关注组织趋同性问题;组织制度和其内部运作很多无关。
基本出发点: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现象;组织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
1、合法性机制
基本思想: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定义:指那些诱惑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机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
作用:约束组织行为,帮助提高组织社会地位。
2、从“制度环境”到理性神话
制度环境——文化观念(被神化)——理性神化(不得不接受)
原因:一是具体问题\逻辑被延伸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二是组织环境和程度越来越复杂;组织面对的法律、文化和其他观念制度也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
3、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迫使组织建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其影响是:组织间趋同,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
对策: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
前者可成为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后者可成为正式结构。
(三)合法性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韦伯提出的三种合法性机制:一是个人或领袖魅力;二是传统;三是建筑在法理上的认同。
制度学派的合法性定义为:合法性机制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机构和行为这样一种制度力量。
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强意义和弱意义。前者是指组织行为、形式都在制度所塑造的,组织和个人本身没有自主选择性。后者指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
具体阐述:玛丽·道格拉斯的思路p78-85
(四)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关于组织趋同性的思想
从弱意义上讨论合法性机制
基本思路:趋同现象起源于组织面临的制度化环境。
趋同化的驱动力包括: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三个机制包括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
四、制度学派的实证研究和演变(文章评论)
(一)托尔博特和朱克(1983)的研究
课题:解释美各市政府采纳公务员制度现象。逻辑解释:理性选择和合法性机制。
贡献:研究趋同性的角度和方法;研究方法。
(二)哈恩的研究
研究:财务审核公司规模的两极分化问题。
运用理论:经济学角度和“合法性机制”的作用。
贡献:把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经济领域;把竞争和合法性结合起来;使用了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
(三)另外几项研究
保罗·赫希
豪斯查尔德和曼纳
五、一个应用:从制度学派的观点看“送温暖”现象
狭义效率机制的角度:形式主义、浪费资源
合法性机制角度:满足制度环境压力(公众、工人利益等)
同时,效率机制并不是看花费多少,而是看它而对效用最大化目标是什么。所以,合法性机制与效益机制可能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关系。
制度学派的贡献: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解释组织现象。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20世纪90年代 社会网络理论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研究问题:是否需要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解释问题?
社会网络学派的回答:
两个思路&&&
社会网络关系
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
思路一:齐美尔的基本思路
P114 1. 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当个人进入网络时,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且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
P115 2. 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人们行为受到网络的约束;
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的。
思路二: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路
P118 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地位
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
从“内嵌性”到“结构洞”: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大大改善。
博特的基本思路是,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
结构洞:处于这一位置的人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率的网络结构
结构自主性: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最好,得到的信息就越多,也最能调动资源。
基本思想: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
社会网络学派的实证研究
怀特,贝克,乌泽
制度的微观基础:制度学派框架内的一个尝试
共享观念的微观基础
已有观念制度、观念制度的维持或改变、利益政治中的话语动员
组织趋同性的微观基础(信号理论)
两个组织趋同条件:第一,发出信号的成本和企业的地位、差异性(操作化为企业规模)有关系;第二,好的企业愿意采纳这一信号,因为它们对制度环境的压力更为敏感。
(合法性机制)
P154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的对比
合法性机制
社会网络机制
网络结构以及其中位置
因果关系、机制
个人追求效率的动机和行为
和发行机制、制度制约
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限制和促成
分析的着眼点
制度环境与组织关系
网络结构与个人在结构中的位置
解释的问题
组织或个人间差异
组织或个人的趋同性
组织或个体间差异
第五讲 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
有限理性概念的历史回顾
赫伯特·西蒙20世纪50年代首创
基本思想: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詹姆斯·马奇和理查德·赛特+西蒙=“卡耐基-梅隆”学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行为心理学派&&&
20世纪90年代:行为经济学
特奥斯基,卡恩曼
有限理性的研究工作
※心理学基础:
P163 西蒙:只考虑部分选择;循序承兑的方式比较评判;满意原则
心理学“不确定条件下个人决策行为”
P164 “经验估计”的基本机制:代表性、联想性和取舍性
P169 赛特和马奇:注意力分配
※组织基础:
·组织规章制度
可预测性是组织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助于组织与外界建立持久的交换关系。为此,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保证它的稳定性、持续性、可预测性。但是,组织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制约信息的收集,即制约对外在环境新信息的反应。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在许多情形下,组织学习帮助我们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一个组织的效率和成功的概率。但是,组织学习并不能成为拜托有限理性的途径。许多学习机制有可能引导我们走向虚席本身产生的陷阱,而有限理性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组织学习的这些潜在问题。
※政治学基础:
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各种利益集团之间讨价还价、相互形象、相互妥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理想的理性选择的过程。
P181 理性组织与学习(适应)型组织的对比
学习(适应)型组织
简约化(制度化)
最大化原则
学习机制、规章制度、注意力
第六讲& 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1. 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1)为什么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等级制度(政府,大公司);扁平化(高科技企业);
为什么不同的组织甚至在同一组织中,不同的人的报酬形式不同呢?计件工资(蓝领);固定工资(老师);
组织结构和报酬形式都对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产生影响,这都与组织激励这一课题有关。
(2)管理模型的选择:“亲密型”干群关系还有“疏远型”干群关系?
经济学家吉本斯用一个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来解释这个现象。比如说:公管学院院长董克用,他如何处理与系主任孙柏瑛的关系?亲密型的管理方式or疏远型的管理方式?
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采用亲密型的管理方式或者疏远型的管理方式?
背景:院长需要考虑:我怎样才能把学院有限的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到各个系里,而各系主任也希望影响院长,以便为本系获得更多资源。
经过一系列的前提假设和逻辑推理
得出结论:当决策的确定程度高并且有游说成本时,院长会采取疏远型的管理方式。
但是从激励的正面效应这个角度来考虑,吉本斯的结论就不成立,亲密型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2. 经济学的激励研究
为什么需要激励?拉齐尔认为: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激励问题。经济学认为:激励就是用物质的或精神上的报酬来促使雇员采取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
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合同框架—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激励(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行为的桥梁)
(2)激励机制设计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提供足够的激励让对方进入公司或建立合同关系;2.利益兼容问题,即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使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尽心尽力。
Z=E+e(老板可以观察到的工作成果=员工的努力程度+无法控制的随机事件)
比如说“卖车”。这里的问题是,委托方只能观察Z,而无法把E和e的影响区分开,如果激励机制设计不当,结果往往是公司不再激励E,而是给e激励。
(3)激励与风险的平衡问题
因为每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所以激励机制设计也必须考虑风险问题。比如:麦当劳的总部和分店就存在一个委托—代理的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激励方案:
1.固定工资(没有激励,也没有风险);2.利润分成(有一定激励,一定风险);3.总店把分店卖出(最大激励,最大风险)。但是第三种方案也有个问题:分店经理愿不愿意买?这不仅是个激励问题,也是个风险承担问题。
(4)经济学的一个模型:激励原则
1.有效信息的原则;2激励强度的原则;3.监督强度的原则;4.平衡激励原则;
讨论:p202
对经济学在激励研究方面的批评:两个角度1.经济学家自己提出的批评;2社会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的批评。
3. 社会学的雇用问题
不同的解释逻辑可以对同一个现象做出不同的解释。比如:组织内部为什么会有等级制度?经济学(激励),社会学(解决组织内部的紧张状态,实现和谐),制度学(合法性基础)
社会学家提出组织有两种模式:开放性模式(经济学中的组织)和封闭性模式(社会学中的组织),组织中究竟采纳哪种模式取决于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两个研究课题:1.对工作内容的控制(工作的自主性);2.对工作机会的控制(是否可以得到工作)。在美国,前者通常是行会和工会有关系,但后者由雇主决定。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雇佣关系的两种模式:p2061.雇员“占有工作”(工人或工会有权决定,社会学的框架);2.雇主“占有工作”(雇主有权决定,经济学的模式)。
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看到可以随意解雇工人的现象?因为有利益集团的政治运作,人与组织间的关系不再是经济学模式中的简单雇佣关系。这里的基本思想是:在研究组织内部关系时,不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把事情看得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很多社会学的因素。社会学家认为: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是他自己决定的,也不是资本家来决定,而是通过一些集体的行动,如行会,工会,小团体等,在与雇主讨价还价中形成的。因此不研究群体的现象,就很难解释个人和组织内部的位置是怎样匹配在一起的。
小结: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着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终生制”的原因p213经济学认为这是个激励问题,而社会学认为这是利益之争,是利益政治过程的产物。
第七讲& 契约的制度研究
1.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1)麦考利: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维持公司间的合同关系?(2)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有哪些特点?
2.经济学中的合同框架
什么是合同?合同(合约,契约)泛指两方在经济交往中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协议或期待。我们在这里关系的合同关系主要是经济往来的关系,所以我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看合同时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交易成本的思路:
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问题是与投资专用性有关的交易成本。因为有了投资专用性,合同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防范违约带来的风险。
合同和交易成本是什么关系?(交易成本的思路)交易成本决定合同,交易成本不同,则合同的形式,内容和执行过程也不同。
例如:乔克斯关于电力公司和煤矿之间合同的实证研究:
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看,煤矿和电力公司之间的合同关系有哪些交易成本?这些合同有哪些特点?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这一交易往来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资产专用性问题。P223-224。&&
1.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更重要的是要挟问题;2.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逻辑:当交易双方的依赖程度越大,资本专用性越高时,合同的风险就越大,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因此,签约的时间期限就会越长,以便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
(2)合同理论的观点
哈特合同理论的基本思想:1.合同都是不完备的:原因有三p226;2.“权力”(剩余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完备合同中是非常重要的;
哈特认为:在不完备合同条件下,“权力”是解决合同中出现的问题的最终立足点,谁具有剩余资产所有权,谁最后负责解决问题。例如通用公司和费尔公司。
根据这一思路,哈特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证假设:
1.& 有重要投资决策的一方应该拥有所有权。例如通用公司和费尔公司;
2.& 高度互补性的资产应该放在一个统一的所有权之下。例如电力公司和煤矿;
3.& 独立的资产应该单独所有;
(3)组织内部的契约关系
从合同的角度看组织内部的契约关系: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的劳工关系是建筑在正式合约之上,受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我们想特别强调隐形合同或非正式合同是双方的一种理解和期待,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隐形合同虽然没有卸载文字上,但同样具有约束力,一旦一方违反这些期待,就会导致劳工纠纷。
3.社会网络与合同关系
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没有直接讨论合同关系,但是他们着眼于组织间双边关系的特点,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实际运行中的合同。
P232例如:博特和拜伦都认为:网络对企业内部的升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特的“结构洞”理论认为:人们不重复的信息越多,则越容易得到升迁。但拜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作者认为:内部升迁实际上是雇佣关系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雇员一旦进入公司后,就与公司建立了一个隐形合同。而网络机制可…。
交易成本学派认为:交易成本决定合同,合同的形式,内容和执行过程因交易成本而异;
社会网络学派认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网络和网络中的地位差异也会导致合同的形式,内容和执行过程的差异。
那么,社会关系网络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呢?
1.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信息,资源和竞争优势;2.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群体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增强竞争优势。
我们怎样分析社会关系网络呢?首先,从网络的形式来看,网络本身的结构会影响到合同的关系。每个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不同,这就影响到他与其他企业的合同关系;其次,从网络的内容而言,网络关系的属性(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等)会影响合同的形式。
P233社会网络理论的思路与交易成本学派或经济学派的思路的关系是什么?在社会网络学派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1.网络是功利性的(与经济学的效率机制是一致的);2.网络具有内嵌性;
5.转型社会中的企业间的合同关系:一个比较研究
主题:从社会网络学派,制度学派和交易成本学派的比较理论研究角度,来分析这三个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合法性机制,交易成本)对企业间合同关系的作用。
背景:改革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政调配命令联接在一起;改革后,企业间正在建立一种平面双向的合同关系。
我们的问题是:企业间的合同关系在中国转型社会中有哪些特点?
&&&&&&&&&&&&&&&&&&&&&
经济合同及其面临的问题
合同前&&&&&&&&&&&&&&&&&&&&&&&&&&&&&&&&&&&&&&&&&&&&&&&
寻找合作伙伴&&&&&&&&&
&&&&&&&&&&&&&&&&&&&&&&&&&&&&&&执行合同规定
市场机制&&&&&&&&&&&&&&&&&&&&&&&&&&&&&&&&&&&&&&&&&&&
稳定双边关系
逆向选择(隐瞒信息)&&&&&&&&&&&&&&&&&&&&&&&&&&&&&&&
道德风险(隐瞒行为)
接下来,我们从三个解释逻辑角度来讨论企业间合同关系问题。
三个学派的基本思路:交易成本学派:企业间的合同关系是由交易成本决定的;
&&&&&&&&&&&&&&&&&
社会网络学派:企业间的合同关系是由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决定的;
&&&&&&&&&&&&&&&&&
制度学派:制度环境决定企业间的合同关系;
作者研究的三大问题:1.公司是如何选择合同伙伴的?
&&&&&&&&&&&&&&&&&&&
2.合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样的?
&&&&&&&&&&&&&&&&&&&
3.合同的执行问题,即双方在签约后事如何执行这一合同的,是如何维持双边关系的?
三种理论解释逻辑在这三个问题上的看法:
1.& 公司是如何选择合同伙伴的?
P240制度学派:企业寻找合同伙伴的方式因产权制度而异…;交易成本学派:如果合同中的交易风险越大…;
2.& 合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样的?(详细还是粗略,正式还是非正式?)
交易成本学派:这些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因交易成本而异。…;社会网络学派:…;制度学派:受制度环境的制约;
3.合同的执行问题,即双方在签约后事如何执行这一合同的,是如何维持双边关系的?具体来说,我们考虑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哪些特点。
交易成本学派:…;社会关系网络学派:…;制度学派:…;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设计,得出以下研究发现:
1.& 寻找合同伙伴的途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产权类型~;交易成本理论&;
2.& 合同内容的详略和形式:制度学派√;社会关系网络学派~;交易成本学派&;
缔约后社会交往程度:制度学派&;社会关系网络学派√;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交易成本学派和其预测的完全一致√。
&第八讲、声誉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经济活动中声誉(reputation)现象:购物时主义产品商家的品牌;找工作时注意不同公司的声誉;学生在选择导师、学校时也注意到他们的名望……
这些与品牌、信誉、名望和形象有关的现象,统称为声誉现象。
为什么我们市场上观察到声誉现象?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声誉现象?(新古典经济学中假设,理性+信息+竞争&&&
市场失灵 )
韦伯:如果人们的活动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并且受到行动者主观意义的影响,那么这些行为就是社会行为。该逻辑推出:声誉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制度。
二、经济学的解释逻辑:声誉=信息
1、阿克罗夫的问题
第二讲阿克罗夫旧车市场问题,卖主&买者;罐头;贷款申请;打一枪就走
共同本质:信息不对称
组织制度和组织策略解决——稳定存在公司/三包制度(声誉解决不对称)
2、达斯古博塔的模式
从功利性角度解释“信任”的产生,信任是一种商品,有利可图时才提供。
旧车市场问题——博弈(一次和多次)
组织学研究的角度看,克服投机行为、维系声望制度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组织制度变“一次博弈”为“重复博弈”。Eg:集贸市场固定摊位。
3、几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A克莱因和莱夫勒——信号理论角度提出一模型。基本思想,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拥有信息的一方有时愿意通过某种方式发出信号以表明自己的能力。Eg:三包/精美包装,代表一种“高质量”的信号。
B 格雷弗——中世纪长距离贸易——声誉机制+多边惩罚机制
A、把声誉放到传统的研究框架中,简化为商品,从经济利益的狭窄动机来解释声誉的产生。一维性商品——多维度声誉,eg:香烟。
B、经济学认为声誉的产生在于对声誉投资的汇报。Eg:劣质啤酒
C、对声誉的投资还有其他的一些代价,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尚未认证考虑。
三、一个社会化网络理论的逻辑解释:地位=信息
1、问题的提出
投资银行——帮助公司筹措资金和在股票市场上市。(等级制度)
2、社会关系网络的解释逻辑
&& 高度信息不对称、信号机制
波多尼理论建立在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逻辑上:一个社会或行业中常常有大家公认的稳定的社会制度(电脑),不同的公司通过与高地位的公司建立关系来发出信号表明自己产品的质量。
实证研究检验:网络地位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投资银行&差价收费
波多尼提供一个新思路,从社会网络地位机制来解释声誉产生和作用。局限性体现在:波多尼的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关系网络是建立在人们对组织间“社会地位”的一致认识上。
四、声誉:一个制度学派的解释
从制度学派的解释逻辑提出一个理论框架。第三讲,组织学的新制度和足以学派强调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和制度设施对组织发展的影响。针对经济学中“理性人”为中心的理论——忽略社会关系。
1、社会承认的逻辑:一个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
讨论声誉制度的起点:一,声誉是一个等级制度,是一个地位分化的过程;二,差异共同承认,同化过程,人们必须接受、认可统一的标准。
声誉现象和声誉等级制度建筑在社会承认的逻辑上。社会承认逻辑基础是“合法性”机制。
社会学家希尔斯早年提出——社会“中心”制度——是社会人为制造的理性和自然,体现了稳定的、共享的价值观念,成为人际共识和社会判断的基础。
声誉是社会逻辑承认的产物。合法性和合理性是导致社会承认、敬意和声誉的基本因果机制。
2、合法性的基础与声誉等级制度的分布
实证假设——只是从逻辑上导出的实证关系,还没有得到实证验证。
理论命题1:
声誉分布和有效性取决于一个社会领域中合法性基础的开放程度。合法性基础越狭窄,通向理性、自然的门槛越高,限制性越强,这就意味着人们提出合乎情理的主张从而得到社会承认越困难。那么,统一的声誉市场越容易产生,声誉制度也越稳定。(P271推论)
3、社会领域内部的组织程度与声誉的分布
讨论的是:一个领域内部的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
理论命题2:不同领域中声誉的分布和有效性与领域内部的组织能力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符号资源——指与塑造文化观念、社会意识有关的社会设施,如教育设施、知识分子、文化设施等。&&&&&&&
想象共同体
个人行为、结构地位出发的效率机制+社会网络机制+合法性因果机制
五、几个研究课题
1、职业声望的重新解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功能主义的解释逻辑来解释职业声望。
制度学派思路,职业声望的产生必须符合社会承认的逻辑。等级制度产生是一个地位分化和群体同化的双重过程。P278
2、导师崇拜现象的思考
学术界、文艺界、车间——师承关系(美国老人埋没)
制度学派逻辑:学生尊师(不对称,信号,名师出高徒)——庆祝活动——名人
导师崇拜中的逻辑P282
声誉制度的三种理论逻辑。经济学——组织或个人过去表现,取决自我努力;社会网络理论——组织或个人在网络结构中地位,组织间网络关系;制度学派——组织或个人建筑在社会承认基础,行为被广泛社会群体接受。
三者是互补的关系,并不是孰是孰非的关系。
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一、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三个例子。一为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美国宇航总署(NASA)组织中不是技术失误而是组织上失败。二是大学录取新生工作的决策过程。三是1987年,19岁德国青年驾驶小飞机降落莫斯科红场,苏联防控部队将领对话。
二、讨论的起点:组织决策的理性模式
1、充分信息下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决策模式
新古典经济学:人们决策行为被抽象为按最大化原则实现个人目标的理性选择过程。四个要素和假设:
A、人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效用函数)
B、人们知道自己面对的选择
C、人们知道这些选择的后果
D、人们知道并遵守(最大化)决策的规则以进行选择
该理论模式的两个假设:决策中有
充分信息+充分理性
2、这一模式的进一步演变
假设的放宽,放宽“充分信息”,“充分理性”木有变化
(1)不完备信息:信息不确定性
发展出了概率基础上的决策理论。人们决策的信息从“确定性”的知识转变为“概率性”的知识。
(2)不对称信息
博弈论中得信息不对称。多人间博弈意味着信息是策略的,而不是中立的。
以前:理论模式把决策环境看做被动不变的,不因人的行为而做出反应。
博弈论:一个人决策考虑到另外一方的利益、信息、反应。
理论的意义:决策选择可能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的选择;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结果。Eg:囚徒困境。
理性选择的决策模式是一个“理想型”的理论模式,它教导人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做出决策。(应然——实然)。经济学家常常使用的“有限理性”在不充分信息、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无法达到“最优”。
三、“有限理性”与组织决策
1、引子、从个人决策到组织决策
以大学新生录取过程中的决策为例。P293
组织决策是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已有规章制度的约束;组织决策又是一个政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已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又是一个“解释”的过程,决策的许多信息依据都需要经过人们的解释才能产生影响,不同的解释常常会达到不同的结果。
2、组织决策模式1: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决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日常生活中进行,建立在规章制度
我们所说规章制度不仅指正式制度,而且包括非正式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专业化人员集中的部门,专业化过程形成的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作用也尤为强大,不需要科层制度的约束。
马奇决策过程中三个问题:这是什么样情形?我在扮演什么角色?在这样的情形下我的角色应该如何行为?
理想模式:追求最大化目标~~该模式——合乎情理的逻辑
认识规章制度是我们认识组织决策的一个重要角度。规章制度在决策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规章制度并不总是理性地产物,规章制度内部充满了矛盾,不同角色常常会导致不同的判断。
3、组织决策模型2:组织决策的政治过程
第五讲,决策中政治过程是一个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相互冲突、相互妥协过程,决策能否达到理性目标未知,信息不是中立的,而是被各方策略的应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例子,美国德克萨斯州改及格标准P299
问:中国各级部门上报的统计数字中得水分世人皆知。这些现象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但却很难见到从组织决策角度进行的深入的研究。
组织模式设计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4、组织决策模型3:组织决策的解释过程(解释机制)
有限理性模式里,信息是策略性的,受政治利益的支配,所以决策的信息是不一致的,其意义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需要解释。Eg:飞行员报告,苏联云层、鸟、飞机?
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经验来解释信息。(不同经历导致不同解释)
自己的角色、身份来解释信息。(人们关心问题、利益也因角色而异)
不同利益会导致同一信息的不同解释。
组织受信息的影响,而信息常常需要通过解释才能产生意义。
5、组织决策模式4:决策过程启动的两个机制
A、问题导向的决策过程
满意原则调节机制——不满意状态——问题诱发,救火式决策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注意力导致决策。周期性注意力会导致周期性决策(人大会&315)
时间压力——影响组织决策和质量
注意:问题导向的决策过程的启动,并不意味着理想模式开始运作了。
B、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
指组织得到了一种新的手段、技术和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Eg:我有个纳米刀。学院模式/MBA~
特点:拿着“答案”(手段)找“问题”
渊源:制度学派的“模仿机制”,寻找问题的过程成为政治过程。
6、小结:模糊性概念与组织决策
理想模式与人们决策行为和组织决策过程想去甚远。
A、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模糊性指同样信息条件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而这些不同的解释不因信息的增加而改变。表现在:目标的模糊性(并存且竞争,发射预期&发射安全)/历史事件的模糊性/理解、解释的模糊性/组织过程的模糊性。
决策过程建立在有限理性地基础上,有着很大的模糊性。
四、组织研究中的“垃圾箱决策理论”
1、垃圾箱的比喻
马奇和他合作者比喻。组织决策过程特点:a决策的投入常常由许多的人员、过程来实现的,如一垃圾箱的“内容”是由许多的行人和街道动态过程决定的b这些人员、过程常常是相互独立的,为不同的机制所推动、制约c决策的结果与决策的时间性有很大关系,如一垃圾箱的内容与人们在什么时间取走这只垃圾箱有密切关系。
2、理论模式
特点:强调多重、互相独立的过程。
问题、答案、参与者、决策机会。字母表示,字母相同选择,意味恰当的问题,时逢合适的参与者,在恰当的决策机会中,找到了恰当的解决方案。
马奇决策结构:参与的结构(参与决策的规章制度)+决策的结构(决定参与者与决策机会的关系)。
垃圾箱理论模式描述的组织决策过程十分复杂,难以预料。计算机模拟三种决策结果:问题得到解决;忽略问题的决策(决定先于问题);与问题无关的决策(决策时问题没了)。(二三种结果常见)
3、一个例子:苏联防空决策过程P311
垃圾箱决策理论重要因素:
1、各种过程相互作用的时间性2、决策的负荷,注意力的竞争性3、决策的结构
第十讲、组织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
环顾一周,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组织中。
一、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
企业,相对于大学,可持续发展有点困难。效率和适应能力的矛盾。
这就是组织——企业组织或其他组织——一个重要优点:组织可以比个人更为有效地保留、积蓄经验教训、工业技术。人走组织在,组织超越个人存在(结构、规章制度)。Eg:花旗银行市场部鼓励高级员工离开银行。
二、效率与适应:组织生存能里的一个悖论
组织与环境角度: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企业组织,此时此刻的短期效率和对未来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之间有着一个深刻的矛盾。Eg:福特公司下滑,通用公司上升。P319
IBM大型机忽略个人机
企业怎样提高效率并适应环境呢?通过组织的结构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正式结构)和稳定化(稳定性是一种重要资本,规章制度结构稳定)。
以经济学之矛攻经济学之盾
1、稳定的组织结构意味着稳定的信息收集和加工渠道。当企业效率越高时,意味着它的适应范围越窄,适应能力越弱。(组织结构化)
2、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考虑,阿罗“近邻效应”,人们对于效率的理性追求恰恰可能导致适应范围、适应能力的萎缩。(信息成本最小化)
3、稳定的组织结构常常产生稳定的利益集团。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利益集团在分配利益上得组织形式有减慢技术进步、降低社会长期适应能力的倾向,导致一个国家的衰亡。
三、企业的战略对策
环境总是变化——因时因地制定对应策略——不幸,组织有限理性(认识环境预测环境变化的理性是有限的)。
&&&&学习型组织——试错+边干边学——学习双刃剑
&&&&20世纪70年代,“松散连接”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结构关联松散,各部门相互独立,每个部门单位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
研究开饭机构(日本)&生产单位(中国)
松散连接能较好适应环境变化,但效率不足。
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个宏观的角度
将企业组织扩大。一个思路:在一个大的组织结构(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采用“松散关联”的组织结构,从而鼓励小的组织在不同方向上探索,可以提高宏观上、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不确定的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对策。学者拍脑瓜——实践中找答案
坎贝尔:事务演变三个阶段——变异、选择、保存。
P331最后一段,组织处在环境中得情形。
五、结束的话:组织的局限性
1974年,经济学家阿罗写了《组织的局限性》,阐述了市场是被导致组织产生的原因,信息经济学角度讨论不确定信息影响。老周对这本书评论结束本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