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校训经济系主任是谁

麻省理工学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麻省理工学院
大​学​简​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
首位华人上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主任
时间: 07:35:32&&新闻来源:&&关键字: 首位华人上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主任
首位华人上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主任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教授陈刚,最近当选该系系主任,7月23日正式上任,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MIT机械工程系百多年历史以来的首位华人系主任。
MIT工程院院长魏兹(Ian Waitz)在任命信中指出,陈刚的领导力、远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小区感,将带领该系继续走向成功。
谈到系主任的选拔过程,陈刚表示,机械工程系的教授都是各自学术界的顶尖人物,大家并不是竞争关系。系主任主要是为教授和学生服务,要花很多时间去安排日常运作和带领规划未来。他起初也有所挣扎,但是回望自己在MIT成长的这12年,他希望能给予系里和学校更多的回报。
陈刚坦言,担任系主任挑战很大,特别在时间分配方面。任职不到一周的他仍然在适应和寻找平衡点。他的科研组里有30多个学生和博士后。他现已与学生和博后们商量,鼓励他们更加独立;同时他也将继续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只是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系主任的职务上。
他说,自己做学生时,导师田长霖为当时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田校长给予他很多激励,特别在其充满能量、远见、和蔼可亲的管理风采的耳濡目染下,让他受益良多。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陈刚并不急于改变,而是从倾听开始。他说,机械工程系有70多位教授,共300多位教职员工,仍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但他将会有一个团队共同合作,各自分工。他已着手与系中每个教授交流,倾听他们对教学、科研和发展方向的想法,花时间去了解大家共同期待的愿景。
陈刚以前曾公开表示,华人教授埋头做学问的多,但做管理的不多。究其原因,他认为,从中国大陆赴美的教授大多是80年代后过来,在语言和年龄上受一定限制。很多人在学术上已经很成功,随着经历的增加,他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华人从事管理工作。他也鼓励在美华人在小区方面积极参与。
作为华裔教授,陈刚表示,他手下的科研组约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学生和博士后。但他在招生时并未考虑族裔问题,而是强调会交流和懂得向他人学习。他认为,不同族裔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例如华人学生可能普遍数理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独立性差一些,但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大家的水平基本一致。
曾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位的陈刚,多年来一直坚持到中国各大高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陈刚鼓励青年人勇于接受新挑战。他认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青年人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正如他自己的招生要求,要有动力和开放的思维。更要不断丰富自己,为机会做好准备。
他鼓励学生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还要真正的着手做事,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自然会有新的发展和发现。
首位华人上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主任关键字: 机械
无相关信息
浙ICP证041622号
版权所有 顺康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清华-MIT中国实验室项目报告会举办
郦金梁教授(左)、(中)、张磊
夺得桂冠的斯莱克公司项目团队
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在线QQ客服:
首位华人出任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
来源:互联网
编辑:Gemini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首位华人系主任陈刚。(美国《世界日报》/陈刚提供)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教授陈刚,最近当选该系系主任,7月23日正式上任,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MIT机械工程系百多年历史以来的首位华人系主任。
  MIT工程院院长魏兹(Ian Waitz)在任命信中指出,陈刚的领导力、远见、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小区感,将带领该系继续走向成功。
  谈到系主任的选拔过程,陈刚表示,机械工程系的教授都是各自学术界的顶尖人物,大家并不是竞争关系。系主任主要是为教授和学生服务,要花很多时间去安排日常运作和带领规划未来。他起初也有所挣扎,但是回望自己在MIT成长的这12年,他希望能给予系里和学校更多的回报。
  陈刚坦言,担任系主任挑战很大,特别在时间分配方面。任职不到一周的他仍然在适应和寻找平衡点。他的科研组里有30多个学生和博士后。他现已与学生和博后们商量,鼓励他们更加独立;同时他也将继续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只是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系主任的职务上。
  他说,自己做学生时,导师田长霖为当时柏克莱加州大学校长,田校长给予他很多激励,特别在其充满能量、远见、和蔼可亲的管理风采的耳濡目染下,让他受益良多。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陈刚并不急于改变,而是从倾听开始。他说,机械工程系有70多位教授,共300多位教职员工,仍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但他将会有一个团队共同合作,各自分工。他已着手与系中每个教授交流,倾听他们对教学、科研和发展方向的想法,花时间去了解大家共同期待的愿景。
  陈刚以前曾公开表示,华人教授埋头做学问的多,但做管理的不多。究其原因,他认为,从中国大陆赴美的教授大多是80年代后过来,在语言和年龄上受一定限制。很多人在学术上已经很成功,随着经历的增加,他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华人从事管理工作。他也鼓励在美华人在小区方面积极参与。
  作为华裔教授,陈刚表示,他手下的科研组约有四分之一的华人学生和博士后。但他在招生时并未考虑族裔问题,而是强调会交流和懂得向他人学习。他认为,不同族裔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例如华人学生可能普遍数理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独立性差一些,但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大家的水平基本一致。
  曾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完成学士和硕士学位的陈刚,多年来一直坚持到中国各大高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陈刚鼓励青年人勇于接受新挑战。他认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青年人首先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正如他自己的招生要求,要有动力和开放的思维。更要不断丰富自己,为机会做好准备。
  他鼓励学生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还要真正的着手做事,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自然会有新的发展和发现。
推荐移民方案
推荐留学方案最后从20公尺的高处坠下,送医后宣告不治。
在《我是歌手》花絮中看到了李健的“真实面目”。
  麻省理工学院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美国大学之一,而金融学硕士则是热门的美国留学专业,这两个名字组合起来,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美国部小编结合一篇MIT MFin在读生的分享会实录,还特意邀请到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特聘留学顾问、金东方美国留学部总监老师做了一些精彩点评,希望对申请MIT MFin 的同学家长们有些参考。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金东方专注美国留学,在美国名校申请方面,有众多成功经验和案例,每年也都有获得MIT MFin 录取的幸运儿。辉煌的申请结果,一方面取决于金东方团队与优秀学生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有来自MIT Sloan 商学院的支持。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招生办副主任杰弗里&卡邦(Associate Director of Admissions Jeffrey Carbone)曾经亲自来过北京,举办美国留学见面会,与金东方美国留学部畅谈美国留学,就MIT MFin 的录取也给予了详尽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指导。详情见:
  金东方搜集了很多美国顶级名校的申请信息,和美国很多高校的招生办主任以及教授也深入交流过学生的申请事宜。特别值得分享的是,金东方还邀请到了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前来金东方举办美国留学讲座,现场指导金东方学生家长申请哈佛大学。金东方全程录制了本次活动视频,也供大家交流学习。
  接下来进入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硕士的过来人经验分享实录吧!
  第一部分:嘉宾分享
  Harry:我和Mike之前就认识,今晚我们首先各自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我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本科,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之后到纽约做对冲基金和私募,大概两个多月以后就去了MIT读书。因为本科是在新加坡读的,所以没有考托福,GMAT760,背景大概就是这样。
  Mike:大家好,我是Mike,本科是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读电子工程,大二实习是在国内中国银行,大三实习在纽约投行。Part time时候帮老师做过一个比较偏quant方面的金融research。因为本科是在美国,所以免托福,GRE1520分,这是我的背景,谢谢大家。
  金东方美国留学部张伟用老师点评:经常被学生家长问起,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申请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学硕士(MIT MFin)。本次借Harry和Mike的自我介绍,我再做一些补充吧。总体来说,Harry和Mike代表了两类比较典型的MIT MFin 学生情况,名校本科,专业不限(当然最好有比较强的数理背景)学业优秀,标准化考试成绩很高(GRE或者GMAT都可以),有一定的金融实习、工作背景,最好是投行、对冲基金和私募等方面的实习或者工作,应届生可以申请。
  Harry:因为我已经在读一年,所以接下来我先介绍一下这边的具体情况,然后再由Mike介绍申请经验。我分四个方面介绍:课程、找工作、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club的一些情况。
  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有两门课是在夏季,一门在秋季,都是由非常著名的professor上课。其中有一门是Finance Theory,教授Douglas Breeden是一个非常著名的professor,他发明过一个model,读过Finance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在C-CAPM里面有一个基本上所有投行都会用的model。另外一门是Quantitative Finance,是由这个program的director Leonid Kogan讲的,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professor,在21岁的时候就拿到了第一个PHD,现在手上有两个PHD,基本是负责我们这个program 中quantitative finance这块。还有一门课是Corporate Financial Accounting,professor名字是Michelle Hannon,他是American Accounting Group 里非常著名的member。这三门课基本能给MIT的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后是选修课,分布在秋季和冬季,基本上所有MBA和PHD的课你都可以选,没有限制。第三个比较好的地方是,MIT有Harvard的cross registration,你可以选一到两门Harvard的课程,可以是Harvard Business School,可以是Harvard Kennedy School,没有限制,MIT的学生都可以去选,当然有些热门的课本身Harvard的学生中选的就特别多,我们有可能选不到,但是基本上90%都可以。
  接下来说说找工作,MFin的机会比MBA少一点,比本科多一点,夹在两个中间,虽然有一点痛苦,但好处就是面向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可以去找。MBA方面的 工作可以到Sloan MBA Career里找,我们有全部的access, main campus就是给本科生找工作的,里面也有一些非常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有非常顶尖的PE,HR,VC,那IBD也一定会到main campus来招人的。大的方向有sale trading,IBD,invest management和insurance,我们这一届的中国人基本上都平分在这四块,每个方面都有四五个人。其他找工作的方法还有几个方面,找MBA的 alumni,还有网投,比如说你想找国内或者新加坡的工作。还有就是MIT每年都会有几个比较大型的career fair,其中有一个著名的Boston Career Fair,虽然是专门给日本学生找工作的,但是很多同学还是可以找到香港新加坡的职位。比如我的同学有在Boston Career Fair直接拿到了UBS的interview,当场interview的话基本上当场给offer。找工作方面呢,中国同学基本上是找回亚洲工作的职位,所以内部会有一些竞争,但是这本身也是不可避免的,但MIT的学生和CMU,Berkeley比的话,我们找工作的范围特别广,不仅是quant和 sale trading方面,所有涉及finance的工作都可以找,加上MIT这个brand,基本上是没什么问题的。
  接着说说同学关系,我们这一届人数稍微少一点,一共二三十个人,关系都很不错,经常一起出去吃火锅、自助,也有一起出去旅游,迈阿密、巴西等等。还有一点好处就是我们这一届有三四对男女朋友了,毕业典礼就是见家长的时候,这里环境和氛围还是挺不错的。
  最后说说club方面,MIT的club有职业方面的,比如IBD,quant之类,也有分行业的,比如health care,industry,五花八门的club都有,可以根据你的职业和个人兴趣选一个club,每周都有活动。还有一点就是club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我们program有个外国的哥们就喜欢每天去吃吃free food。
  我简单说说MIT MFin这个项目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方面首先MIT名声不错,拿interview基本上没有问题。第二点是找工作的范围特别广,就如刚所说的,每个方面都有人去,而且每个方面MIT的学生都非常competitive。第三点是这个program的互相帮助特别多,内部竞争会比其他program小很多,基本上内部pk的程度特别少。缺点方面,第一点就是MIT的CDO(Career Development Office)不是特别厉害,不象Princeton,Berkeley那几个项目的CDO那么aggressive, CDO帮助学生改改简历,做一些mock interview,具体到找工作的时候还主要靠自己。第二点是作为中国大陆背景、香港背景、新加坡背景的学生,在美国找工作还是有一定困难,如果是美本背景会好很多。第三点是MIT的alumni在亚洲还不是特别强,不过每个大银行里面都有一两个高层,但是你要想找到更多的connection的话可能 需要自己的努力。第四点就是MIT MFin的课里面没有特别specific的area,因为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是MBA的课,比如如果你想专注于sale trading的话,可能MIT不是那么好的一个选择,CMU和Berkeley的项目可能会好一点。找工作的话还是要靠自己平时多准备 interview,打好基础。我想说的就这么多,下面请Mike说说申请的心得吧。
  Mike:谢谢Harry,我会说说如何准备申请这一块。首先说说时间规划吧,MIT一共有3个round,最早截止的是11月1号,第二轮截止是1月4号,第三轮截止是3月15号,时间比较分散,这么设计的话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调查这个program。
  金东方美国留学部张伟用老师点评:对于申请2015年的同学,需要注意下,现在MIT MFin已经开始接受申请了,对于条件已经基本确定的同学们,尽快投递申请材料哦!Mike 谈的几轮截止日期,是以前的录取计划。我今年已经和MIT的录取官确认过了,对于中国学生,MIT鼓励学生在1月5日之前提交申请,之后提交申请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审理的机会。切记啊!
  第二点说说申请材料。大家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多少会有点误区,觉得GPA等等非常关键,但是申请business school的话更重要的是你的推荐信和essay。考试成绩,比如GPA和GMAT,其实是衡量business school ranking的一个很重要的数据,但是在申请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学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不会特别在意GMAT或者GRE,托福。GPA的话3.5左右,国内本科背景可能会要求高一些,GMAT 达到700-730左右,GRE达到1400左右就差不多了。所以大家没考好可以刷一下,但不是特别好也不要紧。我申请的时候问了很多MBA的学生,business school更看重你的工作和实习经历,尤其是MFin program,很多同学都没有全职的工作经历,它会更看中你的实习经历、recommendation letter和essay,以及你的career plan。
  接下来就具体讲讲essay。这个program一共有4篇essay, 第一篇是career goal,第二篇是cover letter,第三篇是describe a time when you worked effectively with people to accomplish an important result.. 第四篇是describe 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were able to use persuasion to successfully convince someone to see things your way. 非常重要的是career goal和cover letter,其中cover letter最重要,因为这两篇会让高层直接看的,后面两篇是比较junior level的admission officer看。所以前两篇一定要准备好,把你的career goal写清楚,cover letter的话要比较正式,假设你是在求职一样,他们会非常看中你是否professional以及你对未来的规划是否清晰。我刚开始申请的时候我以为我对未来的规划很清晰,后来跟申请顾问聊了很多次以后发现自己其实是一团浆糊,后来麻烦了他很多,他找自己以前MBA的同学中跟我背景比较相似的给了我很多idea,我的career goal也改了有20遍左右,最后才提交申请。中国学生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最好找老外帮你们把essay都审一遍,尽量把所有的语法错误都排除。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如果你语法错误太多,美国人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并没有花心思在这上面。申请任何学校都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是非常容易把你的申请 kill掉的一环。还有一点就是,cover letter你直接面向的是一个叫Mr. Rod Garcia的人,他是MBA admission的director,所有的cover letter都是他自己看的,所以这个特别特别重要。后两篇essay要求写成功的经历,第四篇你可以写自己是team leader也可以是team member。这两篇比较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写出result,而且result一定要是好的,不能是fail的。最好是其中一篇写实习的经历,能够和其中一篇recommendation letter呼应,另外一个可以写写学生活动,比如社团,也可以和另外一篇recommendation letter呼应,但这已经是申请MBA的标准啦。因为我之前也申请过其他学校的MBA没有成功,我也看过MFin其他学生的essay,我觉得这两篇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大家还是把重点放在cover letter和career goal上面。
  Recommendation letter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MFin program要求3封。这个一定要找不会害你的人写,千万别找一个跟你非亲非故、看你很不爽的老师给你写,这样的话你个人背景再好也没有用。所以一定要找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写,国内的话可以找实习的上司和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老师,国外的话可以找拿过A+那门课的老师或者关系比较好的老师等等。推荐信方面,如果你申请的是MBA program,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推荐人的title越大越好,比如投行实习过的话,推荐人可以找MD(Managing Director),VP(Vice President)。MFin program方面,根据其他program的经验也基本是走这个路线的,但是他们会怀疑,因为你是本科毕业的话,很少有全职工作经验,只有summer intern,一般很难找到职位很高的推荐人,所以还是要找自己认识的人。简单来说首先是不要找会害你的人,第二才是职位越高越好,如果你找一个职位高的 人但是他看你不顺眼或者并不认识你,那就挂了。Recommendation letter里面只讲你好话不讲坏话,我觉得就可以了。三封推荐信里面实习方面的一定要有,否则人家很难相信你essay里面写的东西,另外可以一到两封教授的。
  最后关于面试的准备。MFin program其实是有捷径可走的,我在面试前两个星期把所有的面试经验都下载下来,总结出比较核心的十几个问题并且全部准备一下,每个问题用英文准备200字左 右,然后修改,保证每个问题都能清楚的表达出result,让面试官听到。准备两个星期,每个问题都不断修改并且背出来,要适当说的不是太流利,这样才不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在背书,而且马上能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加上essay是精心准备过的,这样差不多就能通过了。另外就是面试的时候你的口语水平不能 比essay水平差太多,否则人家会觉得essay是别人帮你写的。
  金东方美国留学部张伟用老师点评:MIT MFin 的奇葩之处在于,每年的申请材料和流程可能都会变,因此,前人的经验只能参考,千万别照搬。这不,今年的文书题目与Mike 提到的,也很不一样。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今年的文书竟然有一篇是自己给自己写个推荐信,有意思吧!由于文书是申请的核心,如何扣题写作,写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和项目匹配度,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量身制定。这里张伟用老师就不细说了。需要进一步了解MIT MFin文书写作的同学们,可以和金东方美国留学部进一步联系。金东方每年都有些学生申请到MIT MFin的录取,有一些文书也可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的。
  第二部分:Q&A
  提问1:请问如果在外资的全职工作经验,一般多久比较合适呢?而且做的是商行。
  Harry:针对我们这个program而言,实际上是越久越好,同学里面基本一半是本科毕业的,一半是有工作经验。我们program有一个大概工作了 三十多年,头发都全白了的老人,他以前是摩根的MD。这只是看你如果工作经验长,是否愿意来这个program。假如你有3到4年的工作经验,申请MBA 可能对你的职业发展更有好处,1到2工作经验是申请MFin最好的时候,是在筛选简历的过程中比较有优势。如果你能保证在quantity finance方面能跟上学习的难度,经验越久越好。
  提问2:推荐信一定要特别的牛么?
  Mike:推荐信可以是一个professor加两个supervisor,或者两个professor加一个supervisor。根据我个人经验,前 面一个模式难度比较大,因为要找两个跟你关系不错的supervisor显然比较难,第一他们要有时间帮你写推荐信,替你说好话,第二你工作的时候要保证 他们对你满意,私底下还要有一点关系。MFin这个program,根据很多申请人的经验,这个模式比较适合工作经验长的人,比如Harry。本科申请人 比较推荐后面一种模式。
  Harry:我补充一下,只要推荐人是真心推荐你,职位低点没关系。能够给出你学习的时候或者工作的时候体现你的优势和实力的例子,这样是最好的。我当时 是找的supervisor在title上比我高一到两级,也不是MD。相对而言,他们不是看重title怎么样,而是内容是不是可以反映你的 motivation等等,这是最重要的。
  提问3:推荐信要和essay, cover letter呼应?怎么呼应?
  Mike:首先你要定下essay怎么写,cover letter怎么写。Cover letter通常第一段是写我对这个program很感兴趣,和很多校友沟通以后决定要申请,接下来去说我的career plan和这个program很fit,再说program可以带给我什么benefit,我可以带给program什么benefit,最后很真诚的希 望有机会得到interview。这是第一步,推荐信是part two。确定了essay和cover letter怎么写,然后你就可以去和推荐人说你的essay写了些什么,请他们在推荐信里面呼应相关内容,不要在内容上差距太大。这个需要你和推荐人多 花点时间沟通,比如你想做IBD,你就要和推荐人挖掘一下在学习或者实习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你有这方面的潜力。还有就是如果你的某篇 essay里面写到的实习经历正好是推荐人有参与或者知情的,你可以让推荐人在信中提及相关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呼应,在内容上做到呼应就可以对你的申请有 所加分了。
  提问4:MIT对推荐信比较看重内容还是教授的title?
  Harry:提问2已经提到了这方面内容,其实内容和title都重要,但是要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追求title越高越好。
  提问5:essay, recommendation letter等有必要找agency帮忙吗?
  Harry:我们这一届没有人找agency帮忙。其实我和Mike都参加过ChaseDream的workshop,我是在以前申请MBA的时候有参 加。当时在深圳,只能参加远程班,后来跟同批的几个朋友一直有保持联系,在申请和mock interview等方面有帮到我很多。
  Mike:ChaseDream有帮助我很多,他们有很多MBA成功申请人或者有工作经历的mentor,能够给我们很多建议。
  提问6:讲一些MIT课程的主要内容吧
  Harry:MIT的课程属于各种方面都有,比如做HR、PE、VC、IBD的基础,sale trading的知识。MIT在finance方面特别强,有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如果你能上到他们的课不仅对于找工作有帮助,在做学术方面对思考问题的深 度也有很大帮忙。MIT的finance的世界排名应该是第二第三名,它到底有什么好的地方,你来了就知道了。
  提问7:MIT最看重申请人的什么特质? 什么point是最能打动admission的?
  Mike:business school和其他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希望它的申请人是成功的,可以是你在学术上非常成功,比如发表论文,也可以是工作实习很成功,进过很有名的公司。所以 在申请材料上你要写给他们看你是很成功的,让他们知道培养你是可以给世界增加一个有用的人才,把这么多资源花在你身上是有回报。
  Harry:Mike说得非常对,我也在Mike身上看到这种品质。你要在essay和cover letter里面写出自己到底有多么想来这个program,对finance有怎么样的热情,才能打动admission officer。我在Mike身上就能看到他真的喜欢finance,想进入MIT。别人是可以从你的材料中看到这些信息的。
  提问8:MIT一年的花费多少?奖学金多吗?
  Harry:学费是10万美元,奖学金基本上没有,就算有的话,中国人也很难凭着自己的背景拿到奖学金。这个program里面牛人还是挺多的,除非你能保证自己是最厉害的几个,否则就很难拿到。
  提问9:MIT的推荐信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weakness的?请问两位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呢?怎么拿捏呢?
  Mike:你需要花很长时间和推荐人商量这个问题,比较大的一个思路是weakness不能写硬伤。什么是硬伤呢,就是你这个人工作或者学习偷懒,冒犯上 司等。什么是比较好的weakness,比如说你一开始做事情不够professional,在跟supervisor沟通了以后开始慢慢改善自己,取得 很好的效果。所以这个重点在于说你是否能克服weakness,推荐人是怎么帮助你克服的,而不是写你存在什么weakness给他们看。我看到有人问是 否可以写没有太多工作经验,这个写跟没写一样,因为所有人几乎都有这个问题。英文沟通方面是可以写的,这是个很好的point,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在工作 环境里面比较容易存在communication方面的问题,你可以写在工作中有很虔诚很仔细地跟老板沟通,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他们还是比较看重结 果的。
  提问10:申请MIT是注重实习所在公司的名声还是实习的内容、时间什么的?
  Mike:好多人在申请的时候都存在这个问题,认为公司名声越大越好,其实不是很正确,更重要的是内容。我认识很多成功申请人,他们实习的公司也没有听说 过,但是他们内容写得很好,像Harry说的,写出自己对finance和这个program的热情。所以我觉得内容肯定比公司名声比重大,而且这个 program存在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进入名声好的公司对吧。
  Harry:其实名声不是特别重要,我们同学中有过特别奇怪的internship,也都录取进来了。只要你在essay里面体验出你做得好就行了。
  提问11:这个项目本科是商科的同学可以申请吗?
  Harry:是可以的。具体可以看学校网站的招生要求和信息。
  提问12:关于MIT推荐信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举具体的例子来回答呢?
  Harry:最好是用具体例子,因为如果没有例子会显得空洞,例子也是越具体越好。
  提问13:请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让自己different from others?比如现在大陆本、实习、推荐信其实现在也比较趋同。全职会更好些么?一年够不够?
  Harry:我觉得需要自己多挖掘多反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也可以找自己的朋友和推荐人给意见,他们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你会得到自己都没有发现的优点。
  Mike:我也觉得现在有点趋同,但是有一个东西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的,那就是热情。热情是很不同的,你的motivation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对这个事 情有热情,你会花很多心思和时间在这上面,比如你花16个小时想自己有什么不同跟别人花1个小时想这个问题,这个就是不同。所以我觉得热情是最重要的。有 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突出自己的,可以看看一些关于申请的书,推荐《Great Application Essays for B-schools》,看看别人在essay里面是怎么写的,了解一下别人是从哪个方面入手的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提问14:今年有同学找到在美国的工作吗?具体做什么工作?
  Harry:还是有些的,比如高盛、野村等等,大公司小公司都有,主要集中在sale trading和invest management方面,还有insurance。其实如果自己有实力,在哪都厉害。如果是做IBD的话,留美要难一些,因为IBD需要你的 communication skill特别强,中国人在这个方面会比美国人弱一些。
  提问15:请问两位个人角度评价的话,如果是目前为止一年工作经验(投行),那么“选择1:现在申MFin出去”比起“选择2:再干1-2年再申请MBA出去”是不是不太值得。本人由于私人原因有意向尽快出国。谢谢
  Harry:这个要看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吧,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广,因为别人不了解你的职业规划,也不知道你过去具体是做什么的。
  提问16:MIT很看重科研么,一定要有论文或者项目么?大陆本。
  Harry: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论文,有个同学有,直接申请到了MIT Finance的PHD。
  提问17:年龄有什么限制,会不会不好签证?
  Harry:从19岁到67岁,各个年龄层都有,签证应该没有影响。
  提问18:能不能把申请的经历讲得细致一点,拿了谁的推荐信,做过什么样的实习,什么学校出身,简历上有什么亮点,你认为MIT看重的是你的哪一点?
  Harry:我的推荐人中有两个是supervisor,其中一个是在投行的direct supervisor,另外还有本科的一个professor的推荐信。全职在两个投行做过一段时间,实习各种各样,本科读engineering.。我 觉得简历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能有太大的软肋,各方面都还可以,然后找一两点突出的就可以的。我觉得MIT最看重的是leadership,passion 还有innovation,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就挺不错的了。
  Mike:我拿了两个professor的推荐信,实习一个是在国内商行,一个在国外投行。本科是密歇根大学,我读的也是engineering。简历上 的话,我觉得跟Harry说的一样,不能有什么软肋。其实很多人第一次申请国外的学校,有很多地方都没有注意好。简历上有一两个亮点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不 要有明显的weakness。Harry说了MIT最看重的三点,大家要好好准备essay,才能体会,尤其是国内本科的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老外眼中的 leadership是什么样的东西,所以我推荐你们去看其他成功申请人的essay。
  提问19:MIT卡GPA,GMAT么?
  Harry:GMAT最好要720以上,MIT不卡GPA,我们同学中也有2点多或3点出头的,但是他们的背景很强,比如有在top trader in BB 做了3年的。托福方面由于我们两个人都不需要考,所以不清楚。
  Mike:根据以往的数据,GPA平均在3.5左右,如果成绩是在2点多或3点出头的,其他方面就需要很强,与众不同,否则不会被录取。比如 Cornell之前有个学生GPA在3点出头,但他之前有自己开公司的经历。GMAT在720以上是一个比较好的分数,700左右也可以,但是中国人考试 都很好,如果你考不好,怎么和其他中国人竞争呢。托福我知道应该是不卡的,因为在business school排名当中它不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提问20:全职工作的优势如何体现在essay中?如果刚工作一年中大部分是比较基层的琐碎工作没有大项目应该怎么写呢?
  Mike:很简单一个道理,如果你申请Master的program,他们不会expect你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否则你就会去申MBA,或者在公司里面 寻求升职。你能从中挖掘一两个亮点,就是你的优势了,比如你的communication skill比较强就是优势,你能找到两封supervisor的推荐信就是优势,或者你比应届生更professional也可以是你的优势。
  Harry:我觉得最好可以体现在你的supervisor能为你写很好的推荐信,或者比如你在工作中是如何完成teamwork,如何让项目 active,这方面你肯定比实习生要掌握得更好。其实admission officer会专门看你的经历是全职还是实习,一般默认全职比实习好。所以你不需要太担心,好好思考你在全职或者实习的时候到底理解了什么,拿到什么样 的成绩,通过essay把自己表现出来。
  提问21:请问推荐的prof必须是本专业的吗?如果和一个推荐的老师关系很好,但是不是教授职称可以吗?
  Harry:我当时找的professor是engineering方面的。后面一个问题不太确定,我觉得不是教授职称应该也可以。
  Mike:这个问题技术含量高。我找的是两个数学教授,既然他们录取了我,所以我觉得不是本专业也没有什么问题。Assistant professor也是professor,只是职称比较低,我不确定这位同学问的是这一类型的老师,还是大学里面负责思政的老师,比如辅导员,如果是后 者应该不可以,还是要找professor。
  提问22:MIT有需要寄送的纸质材料么?
  Mike:申请的时候要送的是GRE/GMAT成绩,托福成绩。录取之后核实的环节会需要你提供成绩单。
  提问23:MIT的大陆本背景的多么?他们的就业如何能,是在US找到工作了?还是HK,还是回大陆?
  Mike:大陆背景的还是挺多,在50%左右。
  Harry:我们这一届的大陆本背景大概占40%,就业方面挺不错,比普通的Finance项目要好很多, 二十多个人,IBD的大概有四五个,sale trading的有三四个,invest management也是三四个,capital research也有几个,地点在纽约、香港、新加坡都有。总体找的都挺不错,回大陆工作也有,有做corporate finance,有去高盛IBD的,有做PE的。主要是看你的career goal是什么,我觉得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工作,MIT应该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提问24:我现在在跟着一个老师做项目,但最后可能出不来论文之类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呢?
  Harry:其实不一定需要有论文才能算是项目的结果,你可以写在这个项目的team中,你学到了什么,这个项目能够体现你哪个方面的优势,这个比较重要。
  Mike: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写不出论文是正常,如果你写出来了就可以申请PHD了。最重要的就是如Harry所说,你学到了什么,从跟你一起做项目的老师 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你真的很用功的在做这个project,而且跟finance有关,其实很多东西可以写,没有必要专注在是否写出论文上。
  提问25:MIT要求写三年内的经验,可是如果本身最出色,最特别的经历在比三年更早的时间怎么办?可以作为文书的材料么?
  Mike:我有失败的申请经验,当时是写了三年之外的经历,所以我觉得他们不care三年之外的事情。这个问题在于所谓特别的经历是特别在哪里,这个特别 的经历对你的申请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呢,时间不是重点。比如这个特别的经历是接待某国国家官员,或者是参加一个跟finance有关的program,就 算是发生在高中时候,你也可以写进去,这能体现你很早之前就对finance有兴趣。如果你写在高中的时候失恋了,很特别,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不对。所 以自己要分析一下这个特别的经历是否对自己申请有好处。
  提问26:500强(Intel)的财务部门实习半年,算是好的internship么?如果以后想走corporate finance的track。
  Mike:首先第一点,500强有500个公司呢,这个公司排名到底在第几。Intel当然是不错的internship。
  Harry:如果是做普通的corporate finance,我觉得你挺有优势的。首先Intel财务部的实习是比较unique的一种,因为我们同学中作为传统财务背景的并不多。 corporate finance方面工作的话,我们这一届同学已经有人拿到了一个美国公司上海分公司的offer。
  提问27:MIT申请人是不是都有理科或者数学背景?
  Harry:MIT总体是比较偏理科,就我们的项目内容而言比较偏quantity finance方面,如果你数学或者理科背景不太强,学起来会很痛苦。当然我们也有不少同学不是这方面背景的,所以录取的时候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课程中比较辛苦。
  Mike:我知道MIT这个program是不偏理科的,像CMU的项目就偏数学和编程方面。MIT MFin是在Sloan商学院下面,所以不会偏数学。但这不是说你数学特别好在申请的时候没有优势,你的推荐信里面也可以写你的数学有多好,毕竟MIT是 数学闻名的。根据以往数据,就admission officer的话,他们更喜欢招本科是学金融或者是商学院的学生。我们官网上面有一个手册,里面有所有申请人的数据,比如各个专业的百分比。我记得 engineering占百分之十几,本科读business的占20%-30%。从数据中你可以看出来其实他们稍微偏文科一点。
  提问28:如果未来的方向是consulting,MIT会乐于接受这类学生么?或者说MFin项目毕业的去consulting的多么?
  Mike:据我了解,MIT是乐于接收这方面学生的,但是必须是financial方向的consulting。在国外,麦肯锡他们都有一个MIA consulting的部门,我不确定这个部门跟IBD里面的MIA有多大关系,但它是非常偏Finance的,主要给公司咨询他们是否适合做MIA。如 果你指的consulting是这一块,MIT会很喜欢你。
  Harry:consulting是MIT的传统强项,尤其是MIT的MBA,consulting在top2。从我们大陆背景的学生看,以前也有人申请 到纽约麦肯锡的职位,当然他是比较特殊的案例,因为他本身实力特别强。所以只要你自己准备好,case interview准备得特别熟练,英语流利的话,其实找到美国纽约office工作是有可能的,我们上一届有个学姐就在麦肯锡纽约办公室。录取前背景的 话,有两三个同学有consulting的background,他们都是在咨询公司做过internship。如果你未来是想做consulting的 话,MIT对此是非常包容的。
  提问29:在商业银行(非投行)做外汇交易员算不算是相关的实习经历呢?
  Harry:这个是相关实习经验,挺好的。
  提问30:请问MIT的录取者中做工程类(比如工程管理、建设)出身的比例有多少?另外,请问在你们看来,工程类的申请者应该从哪些方面突出自身的特色?
  Harry:之前已经提到了,大概占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工程类我觉得其实还挺有优势的,商学院的学生比较注重communication skill和personal方面的skill,business sense比较好,但是工程类的学生比较适合MIT整体的氛围,MIT也比较注重你quant方面的skill。
  Mike:这么说吧,像Harry是工程本科,但是后来的实习和工作经历都是跟金融非常相关,这是他比较特殊的地方,因为很多工程背景的学生都是申请工程 方面的Master program。如果你之前的经历是与金融无关的,那可以明确的说申请会比较困难。如果你做的是跟金融相关的实习,其实你是不是工程相关的专业无所谓,因 为金融行业竞争性很强,要找到一个实习不容易。所以我觉得工程背景比例少的原因很大在于他们直接从事工程类工作了,像Harry这样比较成功的就更少了, 有相关实习经历就是亮点了。
  提问31:请问大陆本除了清北复旦浙大交通大学,其他学校多么
  Mike:我们这一届有很多其他学校的,比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等,至少有十几个国内不同的学校。这方面其实比较分散,不会集中在top的学校。
  提问32:单从学位上看,MBA找工作比MFin有优势吗?
  Harry:MIT MFin是所有finance program里面的top2;MBA方面,如果你能申请M7,我觉得找工作都差不多。MBA有一个好处是你能找internship,如果做得好的话可 以直接拿到offer。MFin在Mike这一届好像有个新政策,学生可以选择延期半年,这样你们就可以申请internship,有机会直接拿到 offer。单从找工作来看的话,MIT的MBA和MFin差不多。
  提问33:是不是大多数的人都选择MFIN中的quant的track呢?可以简单说一下MFin中的Corporate track的情况么?谢谢
  Harry:quant track在我们这一届其实没那么多,更多的是走corporate的track,大概有四五个做IBD,也有做corporate finance,有两三个做consulting。
  提问34:请问两位申请过程中需要和professor套磁么?
  Mike:答案是no,千万不要套磁,谁套谁挂单。申请Finance和econ的program,不管是Master还是PHD,谁套谁挂单,就是这个 原则。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申请工程Master或PHD的人相对少很多,白人数学差,脑子算不过来,所以很少申请工程的program。工程对学生的智 商是要求很高的,教授会希望提前知道申请人的background,所以套磁是有用的。Finance和econ的申请人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每年有几千个 人申同一个program,套磁的话professor就被烦死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学校是明令禁止套磁的。
  提问35:请问这个项目的adcom会像Berkeley和Baruch那样actively reach out to students么?适当地做一下visit并做一些self-selling会有帮助么?
  Mike:所谓的visit和self-selling就是套磁嘛,所以不要做,百分之九十九直接挂单的。
  Harry:不确定这位同学是想被actively reach out还是想主动。如果你对MIT真的有热情,可以关注我们在11月份左右的open house或者infer session这类活动,如果有这种机会你可以过来看看,适当表达一下你想来MIT的打算,在essay里面也可以写上两三句。最好不要套磁,除非你以前 就认识professor,否则没有用处。
  提问36:MIT最后毕业的去华尔街投行的多吗?
  Harry:之前有提过,每个大的投行都有一两个人。限于华尔街投行的话,有两个做sale trading的,有一个做IBD的,其他具体记不太清楚了。如果想进纽约的投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你必须来自top的学校,比如大投行纽约 office在哈佛就会多招一点人。如果你没有MIT这个brand,可能第一轮面试都没有机会,但是你有这个brand也不代表你一定有机会。因为纽约 跟香港和新加坡不一样,想进纽约office,你要非常殷情的找纽约bank里面的校友,才有机会让他们把你的名字划进去。通常他们会提前准备一个名单,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拿到interview。其实top的学校,比如Harvard,MIT,Columbia,Chicago,每年拿到 interview的人也不是很多,他们有quota。
  提问37:美国数学建模得奖对申请有帮助吗?
  Mike:我知道这次MIT录了一个数学建模拿了二等奖的人,但是他最后选择了到Princeton做数学这一块了。如果想申Finance,你最好写跟Finance有关的数学建模,如果无关的话,可以淡化写进去,我觉得也挺有用的。
  提问38:在申请过程中如何找校友呢?如何找校友了解更多的情况呢?
  Harry:不需要找很多校友,也可以是在talk里面获得信息,像现在你从我和Mike这里了解MIT的情况。比如在essay中写online talk让你激发出了对MIT的哪些兴趣,这么提两三句就可以了。
  Mike:对,其实ChaseDream就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你不需要再多花心思去跟一些校友套磁。
  提问39:想请问一下在美国交换的经历可以怎么在材料里突出呢?
  Mike:首先这是非常好的经历,我知道很多大陆本申请人都有交换经历。有几种方式可以突出,其中一种就是你在美国交换的时候学习了很多Finance或 者econ的课程,跟一些教授聊了以后发现自己很适合读MFin这个program,这些教授很乐意帮你写推荐信那是最好。据我了解去年有个中国背景的女 生进了Princeton的program,她有加州某所名校的教授的推荐信,那个教授在economic领域全球排名前十。有这么牛的推荐信,所以她几 乎是直接被录了。如果你在交换的时候也能找到好的推荐信,其实就可以瞬间帮你stand out了。以此发散思维,你可以从各种方面去描述你在美国的交换经历。
  提问40:申请的时候就需要选好track吗?
  Mike:因为有一篇essay是career goal,所以申请的时候你一定有明确的plan,相当于你要选好一个track。但是进入MIT学习以后会经历各种事情和变化,谁也不能规定你必须坚持 申请当时的意愿。所以申请的时候选择最适合自己background的track,让adcom相信你从事这个方向是可以成功的。
  提问41:能具体解释下老外理解的professional吗?
  Mike:光讲是无法理解的,老外眼中的teamwork和leadership真的是需要工作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但是大方向是可以把握的,比如两篇 essay里面一个要求写teamwork,一个是persuasion,后者就是很体现你professional的一点。尤其是做Finance的, 他们需要员工如果发现什么问题,你的领导忽视了,就应该去把问题提出来,并且加班加点把问题解决,只要你认为这个问题对整个team是有帮助,这就是一个 很好的体现professional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例子,可以看看别人是essay。有全职工作经历的申请人就可以从工作中挖掘出应届申请人所没有 的故事,如果是应届生的话最好写Finance相关的实习经历,实在没有,也可以写相关的竞赛,比如需要teamwork的竞赛、创业大赛等等。
  Harry:我觉得就是要表达怎么样在一个professional的环境里进行teamwork,如何主动展现出自己不同的方面,然后把这些要点和 essay结合在一起。老外眼中professional很难描述,需要体会。他们在工作是很好的,假如和你有矛盾,他们也会做到business是 business,personal归personal,不会把两个混在一起,从这个方面也是一个理解。
  提问42:MIT校友推荐信有用吗?
  Harry:如果是知名的校友,而且这个校友对你比较熟悉,当然是最好的。
  提问43:professor的推荐信中一定要有特别学术的内容么?一定要提到好多术语么?
  Harry:如果有发表论文,可以在简历里degree的板块说明一下。特别学术的内容在推荐信中其实不重要,推荐信最好突出你有很好的工作能力,有很好的communication skill。
  Mike: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admission office成员的背景有调查过的话,你就知道每个学校不一样。像Princeton的adcom有好多professor,你写这方面内容他们会 懂;Sloan就一个都没有,你写了他们也不懂,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申请MIT,最好展现自己的teamwork,leadership等等,尽量写他 们想看的。
  提问44:提交材料后,学校大概在什么时间将评价的链接发给推荐人呢?两位的经验,如果申请的学校比较多,推荐人会厌烦吗。谢谢!
  Mike:网申的时候提交推荐人的信息,比如他的职位、跟你的关系、联系方式等等。提交完推荐人email地址之后,评价链接马上就会发送给推荐人了。所 以很有可能你网申都没提交完,推荐人就已经收到链接了。关于后面一个问题,举例,你可以事先跟推荐人说好自己打算申请10个学校,争取他的同意,之后实际 是申请了8个,推荐人感觉就会比较高兴。如果你一开始说申请5个,最后他收到了10个,那就不好了。所以要事先和推荐人商量好,如果他一开始就不同意,那 就多找几个推荐人。
  Harry:确实跟Mike说的一样,需要事先沟通,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communication skill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想拿到offer,那就尽力争取他们的同意,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回报或者感谢他们。
  提问45:你们同学中有法律/律师背景的吗?
  Harry:我们这一届学生里没有,MBA program里有。如果你正好是从事M&A law这方面会有优势,其他不相关领域的话你就需要在essay里面写清楚自己为什么转做Finance。
  Mike:我们这一届也没听说有法律背景的,至少我知道的人当中都没有。
  提问46:申请的时候有security analysis这个方向吗?去做money management这块的。
  Mike:我了解申请的时候有不少人写想做security analysis这块的,但是money management这块比较少。
  Harry:money management也是invest的一种,如果你是指invest management这一块里如何搭配投资组合的话。我们这一届也没有听说做money management的,也许有人找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拿到了其他更好的offer所以没有去。如果你想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MIT的项目对你是有帮助 的,不会说有不好的影响。
  提问47:实习经历一般要多少个合适?1个长期的可以吗?
  Harry:如果你没有全职经历的话,实习最好有两个。1个长期的实习当然也是好的,我们有一个同学在BCG实习了一年半左右,是summer intern加上part time连续在做。
  Mike:我认识的申请人一般短期实习(1-2个月)会有两个以上,如果你有full time经历的话,实习就不是特别重要,1个就够了。至于后面这个问题,就要看你如何把这个长期的实习写到申请材料里面去了,看你的推荐人如何配合你。重 要的不是时间,而是你学到什么,而且人家会觉得长期实习会比短期实习学到的东西多一点,所以写的时候要注意表达。
  提问48:听说论文会对申请者造成不利影响,因为美国人觉得本科生不应该写论文。(针对大陆学生)
  Mike:论文不会有不利影响,但是如果你的申请材料中50%是论文相关内容那肯定就是不利的。如果你不提论文,那就一点影响都没有,如果你提了,而且跟 Finance有关,那对你只有加分不会减分。但是你的essay大部分都是在解释你的论文那就会是负面影响。这个需要你自己拿捏尺度,如果你觉得会是负 面的影响,那就不要写,尽量把材料都准备成正面的。
  提问49:推荐人可以在推荐信中提及论文么?
  Harry:我觉得可以的,如果能把论文跟innovation联系在一起,其实也不错。当然像Mike说的,不能通篇都写这个内容。
  Mike:当然是可以,还是跟上一个问题说的,第一要是正面的内容,第二是不要解释这个论文,而是要写它帮助到你什么,或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克服了哪些困难。
  提问50:全职跟实习都在一个公司可以吗?会不会太单调?谢谢!
  Mike:完全是可以的,没有单调的说法,主要是看你怎么在essay中表现自己。如果这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公司,竞争很激烈,你完全可以说自己通过实习时候的表现拿到了全职offer。
  提问51:美小本毕业+直接回国工作了,没有实习怎么办?算短板么?
  必须留在美国工作。至于实习方面,你没有通过实习就拿到了full time的工作其实可以写成优势。比如一个学生没有通过实习就进入了中金的IBD和一个学生参加了3个实习才拿到了中金的offer,我肯定是觉得前者比 较强,这就要看你怎么描述,如果你在essay里面反省自己在美国找工作没有成功,那就是短板力量。
  提问52:如果工作经历是2年Marketing,会不会对申请fin很不利?谢谢!
  Mike:我不太清楚,因为Marketing工作内容比较广,它既有管销售也有管利润等等。
  Harry:我们这一届没有Marketing背景的,如果你要申请MIT,可以突出一下自己的数理分析能力,为什么想转做Finance。我个人觉得如果你多做两年申请MBA其实挺不错的。
  提问53:外国院校到底有多看重211和985,他们真的知道么?
  Mike:他们不是很看重,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生在高考的竞争当中没有进入211或者985学校,他要拿到很好的实习或者有很好的推荐人的概率比较小。同样的,如果你不是211或者985背景,也拿到了中金的实习,那就是亮点了。
  提问54:在牛公司实习,能留下来就不申请MASTER了, 申请MASTER说明不够厉害,怎样平衡呢,怎么说服他们我虽然在牛公司实习了但还是去读Master 呢?牛公司指大摩 高盛之类。
  Mike:这个问题adcom了解的,这方面应该只针对美国本科,因为中国学生如果没有Master学位没法竞争投行的实习,而美国文化则是比较 prefer本科生。如果有这个问题的存在,那就意思是你觉得MIT不够牛,他们只能招到投行的淘汰者。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帮助因为各式各样原因没有能进 入牛公司工作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所以你不需要有这个顾虑。如果是中国本科那就更好解释这个问题了,因为很多公司full time是不招本科生的。我知道有些推荐人甚至在推荐信中直接写这个申请人特别好,但是我们公司不招本科生,所以没能留下,希望MIT能够进一步培养,然 后让他有机会加入我们公司。
  Harry:因为每个人的career goal不一样,你可能在实习中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比如发现你在Finance方面的基础不够,或者你觉得自己还可以变得更好,MIT能够帮助你实现 long term的career goal或者development,adcom会觉得这是成熟的一种表现,能够看到你确实想来MIT。他们不会因为你在Goldman或者Morgan 实习而不能留下就认为你不好。
  提问55:IBD内部各个office之间交换多吗?比如北京派到纽约工作。
  Harry:应该是不多,一般是纽约到北京或者纽约到香港。其实纽约office不怎么care北京office,因为北京和香港的office对他们来 说只是一个regional office,因为香港北京的收入是纽约带来的几分之一。你可以来MIT,然后申请纽约office,这样对你以后回香港或者新加坡帮助更大。
  小编分享: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时尚界的潘
杭州市271初中数学学案研究室主任
擅长微创手术治疗胃肠肿瘤、肥胖、糖尿病、食管返流等疾病。
旅游摄影达人
美国留学经验分享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杭盖自曝赛后档期爆满
Baby变杀马特输范爷
王岳伦自曝恋爱压力大
冯导飙泪威逼成龙选人
徐克无奈跨界导演作品
陈乔恩自曝演裸戏
《4首位大咖揭秘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