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周遍和坦然的反义词是什么大公的意思是什么?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老子名言名句
下载积分:63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11:3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精品】老子名言名句.DOC
官方公共微信老子名言名句81848,孔子名言名句,老子名言,孟子名言名句,庄子名言名句,韩非子,名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老子名言名句81848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谁讲道德经 讲得好
谁讲道德经 讲得好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老子讲的最好!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精髓,书中所讲,寓意深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空虚静.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恃的,反而不得长久。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善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敢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矜恃,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身死而不被遗忘的是真正的长寿.音乐和美食,能使过路的人停步。而道的表述,却淡得没有味道,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着,用它却用不完。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岂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不愿像玉的华丽,宁可如石块般的坚实。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却能推知,不窥望却能明晓,不妄为却能成就,如能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国家要常清净不扰攘,至于政举繁苛,就不配治理国家了.有道的人在位,收敛他自己的意欲,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百姓都专注他们自己的耳目,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真纯)的状态.所以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作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爱养调护。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极了,(弄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饱足精美的饮食,搜刮足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的无道呀!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灾殃,欲念主使和气就是逞强。过分的强壮就趋于衰老,这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死亡。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不分亲,不分疏;不分利,不分害;不分贵,不分贱。所以为天下人所尊贵。所以有道的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上轨道;我不搅扰,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朴实。”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长久的时日了。&&&&& 轻易允诺的信用一定不足;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时遭遇的困难一定更多。所以有道的人遇见事情总把它看得艰难,因此终究没有困难了。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一样的谨慎,那就不会败事了。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有道的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是没有缺点的。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是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经常和善人一起。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老子》“自然”本位的生态伦理智慧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先秦道家经典文本《老子》,理论上提出“道法自然”的本根论命题,实践上沿循“辅万物之自然”的方法论路径,蕴涵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其具体运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归根”-“复命”-“知常”的生态伦理意识链,“天之道,损有余而朴不足”的生态平衡观以及“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老子》殊于儒释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中国论文网 /4/view-3864381.htm  [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自然;无为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3-04  现代工业化程度日益深化,成果丰硕,但与此同时诸多生态问题(譬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亦层出不穷。面对诸如此类的世界性难题,传统人际伦理学的理论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为它们的解决提供有效的建设性方案。因而重构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范式,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对道家思想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介:“在各种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只有道家思想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本质两者的一致性。”美国环境哲学家科利考特对古典道家亦做出过高度的赞誉,认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传统的“东亚的深层生态学”。道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为我们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性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与思路。基于此,本文试图挖掘古典道家文本《老子》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从而希冀为生态困境的解决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设性意见。  一、《老子》生态伦理智慧的形上理据:“道法自然”  “生态伦理”以解决现代化历程中所出现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难题为缘起,意指将道德权利与道德关怀推及到非人类存在物(包括动植物、大地以及荒野等)的新型伦理观,其理论基础有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前者以人类之善为价值旨归,后者以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为逻辑基点。就《老子》文本的意蕴而言,它归属后者,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值得指出的是,与其他诸多文化传统相比照而盲,《老子》文本却体现出一种“最深刻而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此一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其所表达的宇宙观,即“道法自然”的道论上。  “自然”是老子道家的标志性范畴,对它可以有多种理解。本文从四个层面一本根论、生成论、存在论和方法论,对“自然”范畴的具体内涵进行系统的阐释。  1 本根论:“道法自然”  本根问题是道家哲学固有的科目,“老子是第一个提起本根问题的人”。在老子以前,人们认为万物之父即是天,天是万物的依据和根源。到老子之时,他探寻天之所由生。老子认为有在天之前而为天之根本的,即所谓的“道”。道先天地生,为天下万物之母。《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谈到究竟道之为何物,《老子》说:“道盅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即是说,道之体盅虚而用不穷,是万物之宗、万物之奥,如有上帝,亦在道之后,它更不是谁之子,而乃上帝之先。万物皆根据此道,此道则更无复根据;万物皆遵循此道,道则更无所遵循;此道是自己如此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则唯以自己为法,更别无所法。  概而言之,本根论视野内的“自然”,代表了老子道家哲学的“第一因”{在与万物的关系上,它是万物赖以存在的终极依据和原始动力,是“三才”(人——地——天)所取法的对象。  2 生成论:“无为而才自然”  在老子看来,宇宙之生成和演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呈现出由一到多的次序。《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得一以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即浑然未分的统一体,二即天地,三即阴阳和盅气,由阴阳和盅气生成万物。  道在经过诸多中间环节推动下生成万物之后,还要使它们得到培育,使它们得到成熟,使它们得到覆养,即“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为万物依据而不生物,“物生而后畜,畜而后形,形而后成。何由而生?道也……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道者物,之所由也”。也就是说,万物分有道而后得“德”,因而也就具备自生、自化、自正的资质和禀赋,所以不需要外在强力刻意地作为。  3 存在论:“辅万物之自然”  《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万物之自然”即万物的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原初状态,而并非人为(伪)的状态。依照老子的理解,万物分有自然之道以后而有所得,这种内在于万物的自然本性即“德”性却构成它们自生、自化、自正的潜在能力和根由。既然万物具备自我生长的机能,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像农民种植、培育庄稼那样,顺任它们内在的自然之性,帮助它们生长,即“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为如果我们不尊重客体的自然本性而刻意地有所作为的话,就会出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严重后果:不仅我们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损毁了客体的自然本性,致使它们无法持续而又健康地成长、发展。  4 方法论:“莫之命而常自然”  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着两重涵义,即静态的“自然”和动态的“自然”。前者即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之意,就是尚未进入到人类活动视阔的自然,它是它自身的动力之源;后者即行为主体因循客体内在本性而为的形式。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这就是方法论意义上“自然”的具体用例之一。   “自然即无为”,无为并非意指“戒绝任何活动”,而是意味着“戒绝某类活动”即戒绝反自然的活动,从而保持与自然和谐的活动。这就是英国著名科技思想史学者李约瑟所指出的:“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为’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强而行之,所以是有所待的,有求于人的;‘无为’是听任事物之自然之理而成就之。要做到‘无为’就必须取法乎自然,取法自然就要科学的观察”。就是说,老子道家将人类活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无为”,一是“有为”;或者说,一是“与自然和谐的活动”,一是“反自然的活动”,进而积极主张为“无为”、做“与自然和谐的活动”,极力反对为“有为”、做“反自然的活动”。  强调万物的自然本性,是老子道家自然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万物互联的宇宙之中,老子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在于其自身,自身即目的;庄子将之进一步引申为“无用之用”。就本质内涵而言,此一思想与西方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自然内在价值论、深层生态学表现出明显的共通之处。据丁·奥尼尔之见,“内在价值”等于“非工具价值”,其具体含义是说,“如果一个对象自身就是某种目的,它就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对象,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内在的善就是作为其它的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的善。”深层生态学奠基者阿伦·奈斯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地球上非人类生命的良好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这种价值是独立于有限的人类目的的工具有用性之外的”。  总而言之,“自然”是老子道家哲学的全部枢机,是价值系统的根干和关键。本根论上“自然之命”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行为选择的标准和依据;生成论上自生自化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视野;存在论上的本性自然,则要求人们尊重客体的自然因素而不主观随意而为;方法论上的“莫之命而常自然”,为万物潜在力量的育成和发挥创设了最好的平台。  二、《老子》生态伦理智慧的具体运思  《老子》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不仅存在坚实的形上学根基,而且亦有较为系统的运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态伦理意识链:“归根”-“复命”-“知常”  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自我修复的机制与功能,因而循环往复是它的“生存智慧”。早在我国春秋时期,《老子》就表述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它是以形而上学之思辩言说方式展现出来而已。“知常曰明”是人类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前提,《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根”、“命”、“常”,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它们仅为“道”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名称罢了。“归根”与“复命”言说天道的“环周”运动即“周而复始”,也就是生态系统的“循环往复”。“知常曰明”即是说,“‘常’就是定在,就是共相,就是法则,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能知其共相与法则,才是明”。在老子看来,认识到此一恒常不易之则就叫做“明”;如若没有把握到这一恒常不易之则却盲目冲动、肆意而为的话,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危害人类生存状况的结果,譬如:生物种类骤减、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等等。  紧接其后,《老子》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认识“常”道的人,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周遍一切,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之天,符合自然之天才能符合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因而终身可免于灾祸。此处,老子从正面肯定了“知常”给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所带来的客观效应——“久”,用现代的话语表述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平衡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是万物的根据和动力源,万物处于协调共作的自然系统中,在生态平衡观上表现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运行的法则,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将其放下来一些,弦位低了就将其拉高一点,弦位拉得过满就放松一些,拉得不到位就再拉一些(以补不足)。概而言之,自然运行的规律就是减损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以此实现彼此的谐和共荣。  实际上,老子在这里以隐喻性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自然生态的运行法则: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因子间动态的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此一动态过程有其内在的推动力和规律性。在老子的视域中,此一推动力和规律性即“自然”之道。现代生态学证明:在外来因素的干扰下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然而,一旦外来因素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而无法恢复到它的原初状态之际,其自身就会出现结构破缺或功能衰退。这与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观点互相契合。  3 资源可持续利用观:“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  生态危机有两种基本类型:一者自然界本身运动诱发的不良后果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二者外在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系统紊乱失衡,而且后者情形居多。在科学主义盛行、市场机制确立之下,“经济人”预设逐渐植入人心,从而使得我们养成了一种“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行为模式。在此一模式支配下,人类只顾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求,无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进而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诱发了危害人类生存条件的诸多环境问题。据此,我们找到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与环境难题的解决之道,就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遵循自然之道,从而达到控制人类过度的欲望、进而实现人与自然谐和共荣的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文本就表达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深邃思想。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若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人类就必须践行两个适度原则:“知足”与“知止”。这是《老子》提供给我们的解决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与环境难题的伦理智慧。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类只有知足,方可常足,方能免遭折损,故《老子》又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止”原则要求人类把握自然万物内在固有的尺度,限制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贪婪行为,从而进一步保持发展的后劲;切勿“揠苗助长”、“杀鸡取卵”。惟有如此,才能“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思想与当代西方学者的诸多睿智之见表现出惊人的趋同性,此种趋同性或者导源于《老子》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或者基于学者本身的独立思考而与《老子》有所契合。美国学者艾伦·杜宁指出,要阻止消费社会的列车继续开足马力拉着整个地球朝着毁灭的方向狂奔,就必须彻底背离近几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返回到扎根于人类具有数千年宝贵传统的世界各大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知足哲学”,重新听从这种哲学的古老教诲。这其中就包括中国老庄的“知足常乐”和儒家的“过犹不足”的教导。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表述过类似的看法,他说:“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而且贪欲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性的一面。不过,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由此不难窥见:西方学者表现出浓厚的“老子情结”,并且可以说此情结的出现与《老子》文本所蕴涵的宝贵的生态智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  生活于乱世的老子,通过对“三道”——天道、人道与世道——的反思和冥想,使“三道”统一于“自然”,建构起“道法自然”的道论;进而他又将形而上之“道法自然”的道论演绎至形而下之人生、社会乃至整个生命共同体,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态思想:“归根”“复命”“知常”的生态伦理意识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资源适度利用观,等等。尽管生成于前现代的这些思想带有素朴的自然主义倾向,但就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而言,却不失为一副良好的镇静剂;加之,西方许多学者存有浓厚的“老子情结”,难怪有人说:21世纪是道家的世纪,这也不无道理。  三、《老子》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启示  生态危机全球化之际,生态伦理研究国际化之际,提炼与阐释《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冲破当下生态危机的迷雾和险障,重返昔日和谐而美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首先,万物互依共存、协同共作的宇宙整体主义为我们重构人与自然之关系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视角。与儒家以人类自身利益为物事的尺度和准则不同的是,老子道家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互相依存、共荣共作的有机整体,认为宇宙没有中心和主宰,人类只是万物当中的部分成员。作为整体的宇宙与人类的关系犹如人体之与器官,所以万物对人类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非人类生命形式以及无机物的存在,不能将人类的意志强加给它们。因此,我们不能以人类自身的内在尺度为评价标准来衡量万物,万物的评价标准只能在它们自身之内。  其次,超越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性生态难题提供了有益的认识论理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哲学根基和思维基础,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我们改变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确立了单向功利主义的价值路向(以人类利益为中心)。在此一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性的问题,如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等等。当我们因这些问题难以解决而感到困惑的时候,西方伟大的物理学家卡普拉却预言,惟有在思维方式上发动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方能从根源上缓解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道家强调万物平等一体、自生自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突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卡普拉关于道家思想这一极具睿智的洞见为我们摆脱进而走出当下困境指明了前行的思维进路。  最后,老子道家以自然为中心价值的观点为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进而建拘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范式莫定了价值论基础。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它是一个适用于人生、社会以及整个宇宙的普适性的观念,具有自发性、原初性与延续性三个基本性征。关于“自然”概念的含义,刘笑敢教授将之概括为“自己如此”、“本来如此”以及“势当如此”的三重意蕴。“自己如此”是针对外力而言的,它是外力没有作用的自发状态,或者是外力作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本来如此”是针对变化来说的,它是固有状态的持续与保持。“势当如此”是针对发展而言的,它是原有的自发状态保持延续的惯性与趋势。当反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际,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当中的大多数难题都是因为我们以单向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从而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导致的。既然问题的症结已为我们所洞察到,那么接下来应做的事情便是:以老子的自然中心价值观为基准导向,尊重自然界本身的固有规律,控制我们人性中魔鬼的一面,进而适度、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采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服务。这是老子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资源。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坦然的反义词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