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3元1解一元二次方程程 y=(3/x)(x+20+z) y=0.45(x+20+0.5z) y=(9/x)(x+20) 要详细过程 谢谢啊急急急

20%x+40-x×1/3=10 过程解要女人阉男人详细过程 - 51无线网
20%x+40-x×1/3=10 过程解要女人阉男人详细过程
请解3元1次方程 y=(3/x)(x+20+z) y=0.45(x+20+0.5z) y=(9/x)(x+20) 要详细过程 谢谢啊急急急_百度知道
请解3元1次方程 y=(3/x)(x+20+z) y=0.45(x+20+0.5z) y=(9/x)(x+20) 要详细过程 谢谢啊急急急
提问者采纳
解:1、y=3(x+20+z)/x2、y=0.45(x+20+0.5z)3、y=9(x+20)/x由3代入19(x+20)/x=3(x+20+z)/x9(x+20)=3(x+20)+3z6(x+20)=3z4、z=2(x+20)3、4代入29(x+20)/x=0.45(x+20+x+20)9(x+20)/x=9(x+20)/10x=10随:z=2(10+20)=60y=9(10+20)/10=27综所述x=10y=27z=60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解:y=3(x+20+z)/xy=0.45(x+20+0.5z)y=9(x+20)/x由3代入19(x+20)/x=3(x+20+z)/x9(x+20)=3(x+20)+3z6(x+20)=3z4、z=2(x+20)3、4代入29(x+20)/x=0.45(x+20+x+20)9(x+20)/x=9(x+20)/10x=10随:z=2(10+20)=60y=9(10+20)/10=27x=10y=27z=60懂
解:1. y= 3+(60+3z)/x2. y= 0.45x+9+(9z/40)3. y= 9+180/x把3代入1, 得, 4. x=(-40+z)/2再把3和4都代入2得, 9+360/(-40+z) = (-360+18z)/40+91-1080z+18z² 可解得Z=60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解方程(要完整):1、40%x=12 2、(1+60%)x=24 3、(1-37.5%)x=10 2x+50%x=20
解方程(要完整):1、40%x=12 2、(1+60%)x=24 3、(1-37.5%)x=10 2x+50%x=20
补充: 1、40%x=12
2、(1+60%)x=24
3、(1-37.5%)x=10 2x+50%x=20
4、40%x+30%x=140
5、35%x-15%x=72
&1、40%x=12
2、(1+60%)x=24
3、(1-37.5%)x=10
2x+50%x=20
4、40%x+30%x=140
5、35%x-15%x=72
提问者 的感言:3Q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应用单纯形法求解下列问题:写出详细步骤 求x1,若x1 x2 x1 x2使 z=10x1++6x2+4X3 达到最大,满足 x1+x2+x3&=100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应用单纯形法求解下列问题:写出详细步骤 求x1,若x1 x2 x1 x2使 z=10x1++6x2+4X3 达到最大,满足 x1+x2+x3&=100
综合考核答案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综合考核答案
第六部分 应用统计学一、简答题1 .什么是标志和指标?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具有的特征,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 区别:⑴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个体)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⑵标志中的 数量标志是可以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⑶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以直接取得;而指 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得来的。⑷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 指标,一定要有时间、地点、范围。 联系:⑴一般来说,指标的数值是由标志值汇总而来的;⑵标志和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变 换关系。2. 某工业企业为了解本企业工人的文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工人业余文化技术学习,于 2005 年 12 月 28 日向所属各车间颁发调查表,要求填报 2005 年底所有工人的性别、姓名、年龄、 工龄、工种、技术等级、现有文化程度等 7 个项目。 ⑴指出上述调查属于什么调查? ⑵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是什么? ⑶具体指明调查时间⑴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⑵调查对象: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调查单位:该工业企业的每一职工 填报单位:每一车间 ⑶调查时间:2005 年底(即 2005 年 12 月 31 日)3. 什么叫总量指标?计算总量指标有什么重要意义?总量指标的种类如何分法? ⒈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计算总量指标的意义是: ⑴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⑵总量指标是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 ⑶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一般按其反映的内容和时间状况分类。 ⑴按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⑵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⑶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与劳动指标。 4. 什么是相对指标?相对指标的作用有哪些? 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某些相关事物之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 相对指标的主要作用是:⑴能够表明现象的相对水平、普遍程度及比例关系;⑵可以使 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总量找到对比的基础; ⑶可以表明事物的发展程度、 内部结构及比 例;⑷可以使不能用总量指标直接对比的非同类现象之间,能够进行比较;⑸是进行计划管 理和考核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5. 在分析长期计划执行情况时,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什么区别? 在分析长期计划执行情况时, 水平法和累计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水平法适用于检查按水 平法规定任务的长期计划, 用报告期的实际完成数与长期计划的任务数对比进行检查。 累计 法适用于检查短期计划和按累计法规定任务的长期计划, 用从期初累计至报告期止的实际数 与计划任务数对比进行检查。6.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是两种平均数都是所有变量值的代表数值,表现的 都是现象的一般水平。 不同点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指标数值的差别, 是 从动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 是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 而一般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在同一 个时间上的数量差别,是从静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 7. 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什么不同? 水平法和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区别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 它们的数理根据、 计 算方法和应用场合各不相同。 水平法侧重点是从最后水平出发来进行研究, 而累计法的侧重 点是从各年发展水平的累计总和出发来研究的。 8. 什么叫长期趋势?研究长期趋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所谓长期趋势,是指客观现象在某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变化的趋势。 ⑴测定和分析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客观现象持续向上增长或向下降低的发展趋 势,从而认识和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⑵通过分析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为统计预测提供必要条件。 ⑶测定长期趋势, 可以消除原有时间数列中长期趋势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来研究季节变动等 问题。 9.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不同?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不同点是: ⑴时期数列的指标数值是连续计算的, 时点数列的指 标数值是间断计算的。 ⑵时期数列的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时点数列的指标数值不能直接 相加(连续时点数列除外)⑶时期数列指标数值大小与所属时间长短成正比,时点数列的指 标数值大小与所属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10. 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是什么? ⑴时期长短应该相等;⑵总体范围应该一致;⑶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⑷指标的计 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11. 什么叫综合指数?有什么特点?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 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 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 仅观 察其中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指标数就叫做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的特点是: ①原则上分子分母所包含的研究对象范围必须一致; ②它所反映的 现象变动程度是它所综合的资料的范围内该现象的变动程度; ③它可以按范围逐步扩大, 将 分子、分母分别进行综合以编制出更大范围的指数;④它所需要的资料都是全面资料,不存 在抽样问题。12.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有何联系和区别? 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的区别与联系是:⑴联系:在一定权数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的 关系。 ⑵区别: 平均数指数不只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而使用的, 它本身也是种独立的指数, 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13. 平均数指数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 平均数指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一定权数的条件。具体地讲,加权算术平均 数要成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 p0q0 这个特定的权数条件下;加权调和平均数要成为综 合指数的变形,必须在 p1q1 这个特定权数条件下。 14. 什么叫同度量因素?作用是什么 同度量因素是在指数的计算中把不能相加的因素乘上一个因素, 变成价值形态再进行动 态对比。这里把乘上的这个因素叫同度量因素。它的作用是:①起到同度量的作用,②起到 权数的作用。15.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在于: 函数关系是变量之间的一种完全确定性的关系, 一个变量的数值完全由另一 个变量的数值所确定与控制;相关关系一般不是完全确定,对自变量的一个值,与之对应的 因变量不是唯一的。 联系在于: 二者都是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密切 时,用函数关系来对相关关系作近似的代替,即进行回归分析。16. 相关关系按形式与程度不同分为哪几类? ⑴按相关关系涉及的变量多少, 相关关系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⑵按相关的方向不同, 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⑶按相关的表现形式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线性相关(直 线相关)和非线性相关(曲线相关) ;⑷按相关的密切程度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完全相关、 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17. 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⑴确定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以及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 ⑵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程式;⑷测定变量估计值的准确程度;⑸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二、计算题 ⒈某地区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如下: 100 人以下 100-499 人 500-999 人
人 3000 人以上 说明分组的标志变量是离散型的还是连续型的,属于什么类型的组距数列。分组标志是离散型数量标志,组限不重叠;属于开口异距数列,是不连续或离散型变量数 列。⒉下面是某公司工人月收入水平分组情况和各组工人数情况: 月收入(元) 工人数(人) 400-500 20 500-600 30 600-700 50 700-800 10 800-900 10 指出这是什么组距数列,并计算各组的组中值和频率分布状况。闭口等距组距数列,属于连续变量数列,组限重叠。各组组中值及频率分布如下: 组别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900 组中值 450 550 650 750 850 频率(%) 16.7 25.0 41.7 8.3 8.3⒊ 抽样调查某省 20 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单位:百元)如下: 88 77 66 85 74 92 67 84 77 94 58 60 74 64 75 66 78 55 70 66 ⑴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分组整理并编制频数分布数列 ⑵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频数、频率数列 ⑶根据所编制的频数分布数列绘制直方图和折线图。⑴⑵ 某省 20 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分布表 向上累计 向上累计 向下累计 户数 比例(%) 户数 比例 户数 3 6 6 3 2 15.0 30.0 30.0 15.0 10.0 3 9 15 18 20 15.0 45.0 75.0 90.0 100.0 20 11 17 5 2全年可支 配收入 60 以下 60-70 70-80 80-90 90 以上向下累计 比例 100.0 85.0 55.0 25.0 10.0 合计 ⑶图略20100.0――――4. 某企业生产情况如下: 2005 年总产值 计划(万 元) 一分厂 二分厂 三分厂 企业合计 要求:⑴填满表内空格 ⑵对比全厂两年总产值计划完成程度的好坏。 300 132 实际(万 元) 200 完成计划 (%) 105 115 110 计划(万 元) 230 350 140 315 120 2006 年总产值 实际(万 元) 完成计划 (%) 110⑴某企业生产情况如下: 2005 年总产值 计划 一分厂 二分厂 三分厂 企业合计 (190.48) 300 (120) (610.48) 实际 200 (345) 132 (677) 完成计划% 105 115 110 (110.90)单位: (万元) 2006 年总产值 计划 230 350 140 (720) 实际 (253) 315 (168) (736) 完成计划% 110 (90) 120 (102.22)⑵该企业 2005 年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为 110.90%,而 2006 年只有 102.22%,所以 2005 年完成任务程度比 2006 好。 5. 某工厂 2006 年计划工业总产值为 1080 万吨, 实际完成计划的 110%, 2006 年计划总产值 比 2005 年增长 8%,试计算 2006 年实际总产值为 2005 年的百分比? 答案:118.8% 6. 某地区 2006 年计划利税比上年增长 20%,实际为上年利税的 1.5 倍,试计算该地区 2006 年利税计划完成程度? 答案:125% 7. 某种工业产品单位成本,本期计划比上期下降 5%,实际下降了 9%,问该种产品成本计 划执行结果? 答案:95.79% 8. 我国“十五”计划中规定,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钢产量规定为 7200 万吨,假设 “八五”期最后两年钢产量情况如下: (万吨) 第一季度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四季度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⑴钢产量“十五”计划完成程度; ⑵钢产量“十五”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⑴102.08%;⑵提前三个月 9. 某地区 2005 年各月总产值资料如下: 月份 1 2 3 4 5 6 总产值(万元) 00 0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总产值(万元) 00 00请计算各季平均每月总产值和全年平均每月总产值。第一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4400 万元 第二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4856.7 万元 第三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5200 万元 第四季度平均每月总产值=5500 万元 全年平均每月总产值=4989.2 万元 10. 某企业 2005 年各月月初职工人数资料如下: 日期 1月 2月 300 3月 304 4月 306 5月 308 6月 314 7月 312 8月 320 9月 320 10 月 11 月 12 月 340 342 345 2006 年1 月1 日 350职工人 300 数(人)请计算该企业 2005 年各季平均职工人数和全年平均职工人数。 第一季度平均职工人数≈302 人 第二季度平均职工人数≈310 人 第三季度平均职工人数=322 人 第四季度平均职工人数=344 人 全年平均职工人数≈320 人 11. 2000 年和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某地区工业总产值资料如下: 时期 工业总产 值(万元) 2000 年 343.3 2001 年 447.0 2002 年 519.7 2003 年 548.7 2004 年 703.6 2005 年 783.9请计算各种动态指标,并说明如下关系:⑴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⑵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 展速度;⑶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⑷平均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⑸平均发展速度与 平均增长速度。 计算如果如下表: 单位 工业总产值 累计增长量 逐年增长量 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 万元 万元 万元 % % % 2000 年 343.3 ― ― ― ― ― 2001 年 447.0 103.7 103.7 130.21 130.21 30.21 2002 年 519.7 176.4 72.7 151.38 116.26 51.38 2003 年 548.7 205.4 29.0 159.83 105.58 59.83 2004 年 703.6 360.3 154.9 204.95 128.23 104.95 2005 年 783.9 440.6 80.3 228.34 111.41 128.34 环比增长速度%―30.8.2311.41“十五”时期工业总产值平均发展速度= 7.96% 343.3各种指标的相互关系如下: ⑴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如 2001 年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为 130.21%,同期增长速度 =130.21%-100%=30.21% ⑵ 定 基 发 展 速 度 = 各 年 环 比 发 展 速 度 连 乘 积 , 如 2005 年 工 业 总 产 值 发 展 速 度 228.34%=130.21%×116.2%×105.58%×128.23%×111.41% ⑶ 累 计 增 长 量 = 各 年 逐 期 增 长 量 之 和 , 如 2005 年 累 计 增 长 量 440.6=103.7+72.7+29.0+154.9+80.3 ⑷平均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再用其项数开方。如“十五”期间工业总产 值平均发展速度= 5 1.3021× 1.1621× 1.0558 × 1.2823 × 1.% ⑸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如“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 17.96%=117.96%- 100% 12. 某国对外贸易总额 2003 年较 2000 年增长 7.9%,2004 年较 2003 年增长 4.5%,2005 年 又较 2004 年增长 20%,请计算
每年平均增长速度。 答案: 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6.2% 13. 某工厂工人和工资情况如下表: 计算:平均工资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并分析。 平均人数(人) 基期 技术工人 一般工人 合计 200 400 600 报告期 300 900 1200 平均工资(元) 基期 800 500 ―― 报告期
――⑴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 116.67% 固定构成指数 121.74% 结构影响指数 95.83% ⑵全厂工人平均工资提高 100 元 技工普工平均工资提高使总平均工资提高 125 元。 由于一般工人增加过快,将全厂工人平均工资拉下 25 元。 14. 某工业企业甲、乙、丙三种产品产量及价格资料如下: 产量 产品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单位 基期 套 吨 台 300 460 60 报告期 320 540 60 基期 360 120 680 报告期 340 120 620 价格(元)要求:⑴计算三种产品的产值指数、产量指数和价格指数; ⑵计算三种产品报告期产值增长的绝对额; 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上简要分析产量及价格变动对总产值变动的影响。产 产 品 名 称 (甲) 计 算 单 位 (乙)量 报告 期 q1价格(元) 报告 期 p1产值(元) 按基期价格 计算的报告 期产值 q 1p 0基 期 q0基 期 p0基 期 q 0p 0报告期 q 1p 1(1) 320 460 60 -(2) 320 540 60 -(3) 360 120 680 -(4) (5)=(1) (6)=(2) (7)=(2) ×(3) ×(4) ×(3) 340 120 620 - 00
00 甲 乙 丙 合 计套 吨 台 -⑴三种产品产值指数 K qp =∑ q1 p1 ∑ q 0 p0=.% 204000⑵报告期总产值增加的绝对额 ∑ q1 p1 ? ∑ q0 p 0 =(元) ⑶产量综合指数 K q=∑ q1 p 0 ∑ q0 p0=.% 204000对产值的影响数额 ∑ q1 p 0 ? ∑ q0 ⑷价格综合指数 K p =∑ q1 p1 ∑ q1 p 0p 0 =(元)=.% 220800对产值的影响数额 ∑ q1 p1 ? ∑ q1 p 0 =0800=-10000(元) ⑸分析说明: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可见,报告期总产值比基期增长了 3.33%,比基期增加了 6800 元,这是由于产量增长了 8.24%,使产值增加了 168000 元,价格降低 4.53%,使产值 减少了 10000 元,综合影响的结果。 即:103.33%=108.24×95.47% 6800 元=16800 元+(-10000)元15. 某市纺织局所属企业有关资料如下:工人数(人) 企业名称 基期 甲 乙 丙00劳动生产率(元) 基期00报告期00报告期00 要求:计算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并从相对数和 绝对数上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某市纺织局所属 3 个企业有关劳动生产率指数计算表 企业名 称 工人数(人) 基 期 f0 (1) 00 10000 报告期 f1 (2) 00 16000 劳动生产率(元) 总产值(万元) 基 期 q0 (3) 00 4150 报告期 q1 (4) 00 4950 基 期 f0q0 报告期 f1q1 假定期 f1q0(甲)(5)=(1) (6)=(2) (7)=(2) ×(3) ×(4) ×(3) 0 00 00 0甲 乙 丙 合 计⑴全局的有关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基期的 q = ∑ 0f q ∑f0 00=50(元) 10000报告期的 q = ∑ 1f q ∑f1 11 01=50(元) 16000假设的qn=∑f q ∑f1=62.5(元) 16000⑵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及差额K 可变 = q1 q0=4=111.24% 4450q1 ? q 0 ==500(元)⑶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及影响数额K 固定=q1 qn=5=121.85%
? q n =50=-387.5(元)⑷简要分析:计算结果说明,该纺织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11.24%,增加了 500 元,这是由 于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1.85%,增加 887.5 元,以及全局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工人人 数构成变动使劳动生产率降低 83.71%,减少 387.5 元,这两个因素综合变动的结果。 即:111.24%=121.85%×91.29% 500=887.5+(-387.5)16. 某地工业局所属 3 个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单位产品成本及产量资料如下: 企业名称 单位产品成本(元) 产量(万架) 基期 代表符号 甲 乙 丙报告期基期报告期z018 20 24z118 18 12q040 60 60q180 80 40要求:⑴计算该局所属 3 个企业基期及报告期的总平均单位产品成本水平及指数; ⑵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上分析说明总平均单位产品成本变动中, 受单位产品成本水平与 产量结构变动的影响。 某地工业局所属 3 个企业同种产品有关平均单位产品成本指数计算表 单位产品成本 (元) 基 期 Z0 (甲) (1) 18 20 24 计 ― 报告期 Z1 (2) 185 18 24 ― 产量(万架) 生产费用总额(万元)基 期 q0 (3) 40 60 60 160报告期 q1 (4) 80 80 40 200基 期 q0 Z0报告期 q1 Z1假设的 q0 Z1(5)=(1) (6)=(2) (7)=(1) ×(3) ×(4) ×(4) 720 60 0 00 960 4000甲 乙 丙 合⑴有关的总平均单位产品成本Z0=∑ q0 Z 0 ∑ q0=3360 =21(元) 160Z1 =∑ q1 Z 1 ∑ q1 ∑ q1 Z 0 ∑ q1=3840 (元) 200 4000 (元) 200Zn ==⑵单位产品成本可变构成指数及变动数额K 可变 = Z1 Z0=19.2 0.% 21Z 1 ? Z n =19.2-21=-1.8(元)⑶单位产品成本固定构成指数及影响数额K 固定=Z1 Zn=19.2 =0.96=96% 20Z 1 ? Z n =19.2-20=-0.8(元) ⑷分析说明:计算结果表明,该工业局总平均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了 8.57%,单位成本降 低了 1.8 元,这是由于单位产品成本水平降低了 4%,影响总的成本降低 0.8 元,全局不同 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企业产品产量构成变动影响使总平均成本降低了 4.76%,降低 1 元,综合 影响的结果。 即:0.×0.-21=(19.2-20)+(20-21)-1.8=(-0.8)+(-1) 第七部分 运筹学一、单选题(1.D 选题(2.C 3.D 4.B 5.B) ) 1.对于线性规划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线性规划问题可能没有可行解 B、在图解法上,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区域都是“凸”区域 C、线性规划问题如有最优解,则最优解可在可行解区域顶点上到达 D、上述说法都正确 2.下面哪些不是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所具备的( A、所有的变量必须是非负的 B、所有的约束条件(变量的非负约束除外)必须是等式 C、添加新变量时,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正负性 D、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3.在求解运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到下列哪些方法( A、西北角法 B、位势法 C、闭回路法 ) )D、以上都是4.设某一线性规划目标函数极大化问题的单纯形表中有 σ j & 0 ,而 Pj&0。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 B、该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无界 D、该线性规划问题有无穷多个解A、该线性规划问题无解 C、该线性规划问题有唯一解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本解一定是可行解 C、若 B 是基,则 B 一定不可逆 ) 。B、基本可行解每一个分量一定是非负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 13、√ 4、× 5、√ 6、× 7、√ 8、√ 9、二、判断题(1、× 判断题(× 10、× 11、√2、√ 112、×14、× 1 5、√) )1、图解法提供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通用方法。(2、用单纯形法求解一般线性规划时,当目标函数求最小值时,若所有的检验数 σ j ≥0,则 问题达到最优。 ( ) 3、在单纯形表中,基变量对应的系数矩阵往往为单位矩阵。 4、满足线性规划问题所有约束条件的解称为基本可行解。 (( ))5、在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基变量和非基变量的个数是固定的。 ( 6、对偶问题的目标函数总是与原问题目标函数相等。 ( 7、原问题与对偶问题是一一对应的。 ( ) ( ) ))8、运输问题的可行解中基变量的个数一定遵循 m+n-1 的规则。 9、线性规划数学模型中的决策变量必须是非负的。 ( 10、基本可行解的个数不会超过变量的个数。 ( ) )11、网络最短路径是指从网络起点至终点的一条权和最小的路线。 12 网络最大流量是网络起点至终点的一条增广链上的最大流量。 ( )()13、 到达排队系统的顾客为泊松分布, 则依次到达的两名顾客之间的间隔时间分布服从指数 分布。 ( )14、一个排队系统中,不管顾客到达和服务时间的情况如何,只要运行足够长的时间后,系 统将进入稳定状态。 ( )15、在确定性存贮模型中不许缺货的条件下,当费用项目相同时,生产模型的间隔时间比订 购模型的间隔时间长。 ( )三、简答题1、简述动态规划模型建立的条件。 (1)一个大前提:恰当的划分阶段,把问题描述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2)四个条件:①正确的选择状态变量; ②确定决策变量及各阶段的允许决策集合; ③写出状态转移方程; ④根据题意列出阶段效应和目标函数。 (3)一个方程:在明确四个条件的基础上,写出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2、EOQ 分析的主要假设是什么? 答: (1)需求是连续均匀的,需求速度为常数 R,则 t 时间内的需求量为 Rt; (2)当库存量降至零时,可立即补充,不会造成缺货; (3)每次订购费为 C3,单位货物库存费为 C1 都为常数; (4)每次订购量相同,均为 Q0; (5)缺货费无穷大。3、库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适应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动态需要 4、什么是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型? 线性规划模型满足下面四个条件就为标准型: (1)目标函数取极大值; (2)所有约束条件用等式表示; (3)所有决策变量去非负值; (4)每一约束条件右端常数为非负值。5、在一个排队系统中, λ 和 ? 各代表什么?λ 表示单位时间内顾客到达的平均数;? 表示单位时间内被服务的顾客平均数。6、排队的起因是什么?在 M/M/1/∞/∞模型中, λ & ? ,结果会怎样? 排队的起因是顾客到达的随机性; 在 M/M/1/∞/∞模型中, λ & ? 会使排队无限长。四、计算题1. 图解下列线性规划并指出解的形式:最优解 X=(1/2,1/2) ;最优值 Z=-1/2 2. 将下列线性规划化为标准形式令 x3 = x3 ? x 3 , x 4 , x 5 , x 6 为松驰变量 ,则标准形式为' ''' '' max Z = x1 ? 4 x2 ? x3 + x3 ' '' ? 2 x1 + x2 + 3 x3 ? 3x3 + x4 = 20 ? ' '' ?5 x1 ? 7 x2 + 4 x3 ? 4 x3 ? x5 = 3 ? ' '' ? ?10 x1 ? 3x2 ? 6 x3 + 6 x3 + x6 = 5 ' '' ? x1 , x2 , x3 , x3 , x4 , x5 , x6 ≥ 0 ?3. 分别用图解法和单纯形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指出单纯形法迭代的每一步的基可行解对 应于图形上的那一个极点。max Z = x1 + 3 x2 ??2 x1 + x2 ≤ 2 ? ?2 x1 + 3 x2 ≤ 12 ?x , x ≥ 0 ? 1 2图解法单纯形法: 单纯形法: C(j) C(i) 0 0 C(j)-Z(j) Basis X3 X4 1 X1 -2 2 1 3 X2 [1] 3 3 0 X3 1 0 0 0 b X4 0 1 0 2 12 0 2 4 Ratio 3 0 C(j)-Z(j) 3 1 C(j)-Z(j) 对应的顶点:X2 X4-2 [8] 71 0 0 1 0 01 -3 -3 0.25 -0.375 -0. 0.25 0.125 -0. 7/2 3/4 11.25M 0.75X2 X10 1 0基可行解 X(1)=(0,0,2,12) X(2)=(0,2,0,6, ) X(3)=( 最优解 X = ( 3 , 7 ), Z = 454 2 4、可行域的顶点 (0,0) (0,2)、3 7 , ,0,0) 、 4 23 7 ( , ) 4 24.用大 M 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max Z = 10 x1 ? 5 x2 + x3 ?5 x1 + 3x2 + x3 = 10 ? ? ?5 x1 + x2 ? 10 x3 ≤ 15 ? x ≥ 0, j = 1, 2,3 ? j(1)标准化max Z = 10 x1 ? 5 x2 + x3 ? Mx5 ?5 x1 + 3x2 + x3 + x5 = 10 ? ??5 x1 + x2 ? 10 x3 + x4 = 15 ? x ≥ 0, j = 1, 2,L ,5 ? j(3)单纯形法求解 C(j) Basis X5 X4 C(j)-Z(j) X1 X4 C(j)-Z(j)T10 C(i) -M 0 X1 [5] -5-5 X2 3 11 X3 1 -100 X4 0 1 0 0 1 0-M b. X5 1 0 0 10 15 0 2 25 20 2 Ratio10+5M -5+3M 1+M 10 0 1 0 0 3/5 4 -111/5-9 -11/51 -2最优解 X=(2,0,0) ;Z=20,。 5. 写出下列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max = ?2 x1 + 4 x 2 ?? x1 + 3 x 2 ≤ ?1 ? ? x1 + 5 x 2 ≤ 4 ?x , x ≥ 0 ? 1 2min w = ? y1 + 4 y2【解】 ? ? y1 + y2 ≥ ?2 解? ?3 y1 + 5 y2 ≥ 4 ?y , y ≥ 0 ? 1 26. 已知线性规划max Z = 15 x1 + 20 x2 + 5 x3 ? x1 + 5 x2 + x3 ≤ 5 ?5 x + 6 x + x ≤ 6 ? 1 2 3 ? ?3 x1 + 10 x2 + x3 ≤ 7 ? x1 ≥ 0, x2 ≥ 0, x3无约束 ?1 19 的最优解 X = ( , 0, )T ,求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4 4【解】其对偶问题是: 解min w = 5 y1 + 6 y2 + 7 y3 ? y1 + 5 y2 + 3 y3 ≥ 15 ?5 y + 6 y + 10 y ≥ 20 ? 1 2 3 ? ? y1 + y2 + y3 = 5 ? y1 , y2 , y3 ≥ 0 ?由原问题的最优解知,原问题约束①等于零,x1、x2 不等于零,则对偶问题的约束①、约束 ③为等式,y1=0;解方程?5 y2 + 3 y3 = 15 ? ? y2 + y3 = 5得到对偶问题的最优解 Y=(5/2,5/2,0);w=55/2=27.57. 某公司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工时和零件等有关数据如下:要求:⑴建立使利润最大的生产计划的数学模型; ⑵将数学模型化为标准形式; ⑶用表解形式的单纯形法求解; ⑷求最大利润。甲乙可用量 原材料(吨/件) 工时(工时/件) 零件(套/件) 产品利润(元/件)2 5 1 42 2.53000 吨 4000 工时 500 套3解: ⑴设甲、乙两种产品的生产数量为 x1、x2, ∵ x1、x2≥0 设 z 为产品售后总利润,则 max z = 4x1+3x2 s.t.?2 x1 + 2 x2 ≤ 3000 ?5 x + 2.5 x ≤ 4000 ? 1 2 ? ≤ 500 ? x1 ? x1 , x2 ≥ 0 ?⑵加入松弛变量 x3,x4,x5,得到等效的标准形式: max z= 4x1+3x2+0 x3+0 x4+0 x5 s.t.?2 x1 + 2 x2 + x3 = 3000 ?5 x + 2.5 x + x = 4000 ? 1 2 4 ? + x5 = 500 ? x1 ? x j ≥ 0 , j = 1,2,...,5 ?⑶用表解形式的单纯形法求解,列表计算如下: 4 CB XB x3 x4 x5 b x1 2 3 x2 2 0 x3 1 0 x4 0 0 x5 0 θL 00 0 500/1 =052.( 1) 0 4↑0 0 3 20 0 0 10 0 0 01 0 0 -20xx4 x.5) 2.5)01-5 = 00 0 3↑ 00 0 0 10 0 0 -0.81 4 -4 ( 2)――0x3 x2 x =.4-2―― 500/1 = 00 3 0 00 0 0 0.50 1.2 -1.2 -0.41 -2 2↑ 10x5 x2 x1-0.01 4 00 3 0T-0.5 1 -10.4 0.4 -0.40 0 0据上表,X =(100,,400)*⑷最大利润 max z =4×100+3×(元) (8. 给定下列运输问题: (表中数据为产地 Ai 到销地 Bj 的单位运费) 1)用最小费用法求初始运输方案,并写出相应的总运费; 2)用 1)得到的基本可行解,继续迭代求该问题的最优解。B1 A1 A2 A3 20 5 18 3B2 11 9 7 3B3 8 10 4 12B4 6 2 1 12si5 10 15dj解 1)先用最小费用法(最小元素法)求此问题的初始基本可行解: (最小元素法) 费 用销 B1 地 B2 B3 B4 Si产 地 20 A1 3 5 A2 × 18 A3 × 1 12 2 30 dj 3 3 12 12 30 ∴初始方案: 7 × 4 × 1 15 10 9 2 10 × 2 10 × 11 8 6 5Z=20×3+11×2+2×10 3 10+7×1+4×12 12+1×2=159 2 10 1 12 2 2)①用闭回路法 闭回路法,求检验数: 闭回路法 费 用 地 产 地 20 A1 3 5 A2 × 18 A3 × 1 12 2 30 dj ∵σ 3 =12>0,其余 σ j ≤0 3 12 12 3021销 B1 B2 B3 B4 Si11 2 9 -1 × 780 ×6-1 5 ×1210-5 ×2 10 10 1 15-24 ∴选 x21 作为入基变量迭代调整。 ②用表上闭回路法 表上闭回路法进行迭代调整: 表上闭回路法 费 用 地 产 地 20 A1 2 5 A2 1 18 A3 × × 12 3 30 dj 3 3 12 12 30 再选 x13 作为入基变量迭代调整。 费 用 地 产 地 20 A1 × 5 A2 3 18 A3 × × 10 5 30 dj 3 3 12 12 30 调整后,从上表可看出,所有检验数 σ j ≤0,已得最优解。 -14 7 × 0 4 × 1 15 7 9 3 -1 10 2 -5 2 10 × -12 11 8 6 -1 5 销 B1 B2 B3 B4 Si -14 7 × -12 4 × 1 15 9 9 3 -13 10 × -15 2 10 × 11 8 12 6 11 5 销 B1 B2 B3 B4 Si∴最优方案为: 10+1×5=123 最小运费 Z=11×3+8×2+5×3+2×7+4×10 3 2 3 7 10 5 9. 用标号法求下面网络的最大流,并指出最小割集解第一次标号及所得可增值链如图,调量 =1,调后进行第二次标号如图。第二次标号 未进行到底,得最大流如图,最大流量 v=5,同时得最小截}。 (V1 , V1) (vs , v2),( v1 , v3) ={10. 用破圈法求下图最小(生成)树。 一、解:边数=点的个数-1 最小树如图双线所示 最小支撑树权值为 19 11. 用 D 氏标号法求网络图中 v1 至 v7 的最短路,图中数字为两点间距离。v2 2 v1 3 5 1 v4 5 2 v3 7 5 3 v5 v6 1 7 5v7 最短距为 13; 最短路为 v1-v2(v4)-v3-v5-v6-v7 12. 某商店每天开 10 个小时,一天平均有 90 个顾客到达商店,商店的服务平均速度是每小 时服务 10 个,若假定顾客到达的规律是服从 Poisson 分布,商店服务时间服从负指数分布, 试求: (1)在商店前等待服务的顾客平均数。 (2)在队长中多于 2 个人的概率。 (3)在商店中平均有顾客的人数。 (4)若希望商店平均顾客只有 2 人,平均服务速度应提高到多少。 13. 工厂每月需要甲零件 3000 件, 每件零件 120 元, 月存储费率为 1.5%, 每批订货费为 150 元,求经济订货批量及订货周期。五、分析题1. 分析运输问题表上作业法的基本思想及其求解步骤。 表上作业法的基本思想是:先设法给出一个初始方案,然后根据确定的判别准则对初始方 案进行检查、调整、改进,直至求出最优方案。 求解步骤:2. 采用最小元素法或西北角法确定运输问题初始方案过程中,为什么按照规定步骤产生的 一组变量必定不构成闭回路,其取值非负,且总数是 m+n-1 个?在划去“行”或划去“列” 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要同时划去一行和一列的情况?如何处理? 按照规定步骤产生的一组变量过程,每填写一个数字(即所在空格变成有数字格)时, 在运价(距)表中就划去一行或一列,于是在同行或同列中不可能再出现有数字格,按照闭 回路定义不可能存在包括数字格在内的闭回路,依此类推。 对 m 行 n 列的运价表,总共可画 m+n 条直线。注意当运价表中只剩一个未划去的元素 时,在作业表上填上最后一个数字后运价表同时划去一行和一列,从而作业表就填上了 m+n+1 个数字,所填数字为调运量,从数量确定的规则知为非负。 当出现要同时划去一行和一列的情况时,只需在同时划去的行或列的任一空格位置填写零, 并视之为有数字格即可。3. 针对去哪里上自习更舒服?去哪里上自习更近?去哪里上自习有座?运用应用统计学、 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的知识设计一套上自习最优方案。要求:给出设计过程和方法,不要求计 算。 提示: 设计过程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设计, 数据采集与处理运用应用统计学 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优化设计运用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答题要点: (此答案仅作参考,过程及方法不淤泥于此,答案不可照搬,否则一分不给) 设计过程及方法包括: 第一步: 第一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要进行优化设计) 我们在上自习前,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 哪里上自习更舒服? 去哪里上自习更近? 去哪里上自习有座? …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套最优自习教室的选择方案是有必要的。 第二步: 第二步:提出解决方法 1.设置教室的评分标准 (1)舒适度 桌椅新旧程度 自习教室所在楼层 自习教室的安静程度 自习教室的整洁程度 自习教室有无空调 (2)自习教室有座的概率 (3)自习教室距离宿舍的远近程度 2.确定分数的评定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及分数;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确定各教室与宿舍的最短距离; 用加权的方法最终求得各教室的分数; 第三步 第三步:数据收集 1.校内路线长度的数据收集 2.调查问卷的设计 3.关于教室有座概率的调查(如:采用抽样调查) 第四步: 第四步:数据处理 1. 各宿舍到教室最短路线的求解(如,采用运筹学中的图论进行求解) 2. 关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的统计 第五步: 第五步:各教室分数的计算 第六步: 第六步:得出最优方案 一般采用系统工程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1673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502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方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