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时候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气质,请问哪里提供这方面的课程呀?请大家介绍一些靠谱安卓模拟器的

派派后花园_派派小说后花园
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本版块为正规版块,只有注册会员才能进入!
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转2004
举报邮箱:
游客临时登录大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支教活动是否值得提倡?
按投票排序
对于假期支教,大家主要的关注点是其“来去基本匆匆,过后基本空空”的情况。在这我提供另一种公益支教的模式供大家思考,网络公益支教。我是暨大的学生,所在的这个团队至今成立了三年多,是由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师成立的(之所以强调“台湾”是因为这位老师在如何做公益和团队组织上的观念都有和我们以往所认知的,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她的坚持让我很感动),学生志愿者在校期间每周运用网络通过一个软件给定点学校的孩子上课。上课的硬、软件问题:我们现在支教的学校有来自甘肃、陕西、广西、广东等地的乡村小学,也有对初中的同学在周末实行课业辅导。大家第一感觉可能会觉得偏远“乡村”和“网络”、“电脑”是离得很远的事。实际上,支教学校只需要一部电脑,一个镜头,一个麦克风,一个电子白屏(电视),一根网线再加上我们使用的一个软件(有点类似QQ视频,但其还能显示课件,并且进行简单的课件操作),教学所需要的硬、软件就基本搞定了。我们支教的学校只要当地能牵上网线的,其他问题就基本上能克服。比如,我们第一所网络支教的学校,电脑是我们在暑期“三下乡”时带过去帮其安装的,而网线的费用则是由团队支付。上课模式:志愿者老师都是学校的学生,在学期初会和对点学校定好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和基本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每周在固定时间都有一次课程,而课程的内容则是根据对方学校的要求加上我们的师资决定的,比如一些学校的小孩普通话说得不好,我们会开说话课。而在我们支教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需要的集中点是英语的教学,并且重点是口语的提升。此外也有数学的复习课程,开放性课程等等。上课一般是以一个主讲+一个助教的模式,课堂上主讲负责的讲课任务,而助教则是翻课件、做笔记等等协助工作。教学效果:以上有提到我们的带队老师是来自台湾的老师,而网络支教的模式在台湾一些地区实际上已经运行得比较成熟,而老师也是从台湾的这种模式中得到启发。需要提一下的是,两年多前我们跟老师在台湾的大学交流,我们所在的地区是由教育局拨款开展项目,而学校投标的模式进行。中标的学校是教学的中心点,而其他学校也会有相应的教学任务。被支教地区也会建设电脑教室,供学生使用。在这种物质基础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台湾实行的网络教学时“一对一”的模式。在资金,人员都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团队只能算是“寒酸版”台湾模式。我们的设备只保证了基本的教学需要,上课模式是“一对多”,即一个老师给全班的同学上课。但是,即使如此,我们的教学还是取得一定效果的。虽然网上教学毕竟比实地教学上有空间距离的不足,但老师们还是尽可能地在课件和教学上花功夫。一些小朋友学会了26个英文字母,有一所小学的孩子的语文和英语成绩明显提高,在镇统考上得了第一,支教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爱上我们的课,一位校长去了另一所小学后继续推行了这一模式。一些感想:
相对于实地教学,网络教学的确有很多不足。但我们的确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算是突破了空间距离,保证了教学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团队有这样一句话,以生活教导生活,用生命陪伴生命。志愿者都是普通人,在学习、生活上也有自己的计划,但是大家每周能花上一定的时间,认真地准备课件,准备教学是一件虽普通但也可贵的事。我们在教小朋友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当你在耳机里听到对方学校传来的孩子们稚气的声音,看到他们挤在电视机前上课的面孔,内心真的会被深深地打动,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面对许多来自自身和外部的障碍时所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在团队的这几年,我也明白了做公益不是施与受的关系,不要强加把我们的爱心在对方身上。我们支教的学校有一,两所是在一段时间后中止了教学,因为对方学校的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教学的反应并不适应。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会更加理智地做决定,而不是脑袋一热往上冲,不理对方是否真正需要,就迫不及待地让“真心”泛滥。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孩,而不是“俯视”的心态。
尽管遇到了一定的阻力,现在,我们依然在坚持,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写了这些,其实希望这种模式对大家有一些新的启发。我们都会被孩子们渴求的目光打动,只是生活的点滴琐碎会磨掉最初被触动的心。如果把公益融入到平常生活中,在能帮助孩子们的同时,其实是不是也在帮助我们保持着一颗更好的心。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和几个同学在上个暑假专门做了一个社会实践,就是去调查暑期支教,反思这种方式的利弊并探索双赢模式的。我们做了问卷调查,写了报告,我给我们组拍了纪录片,报告和视频我会在近期上传并把链接更新在本答案里。报告链接:我们兵分三路,跟着三个支教队伍到了三个不同的地方,其中我所在的组经历是最特殊的。我先说一下我们整体的调查结果再谈谈我自己的感受。首先看一下统计数据及分析(全部摘自我们的报告,有部分字词、标点改动。标数字的地方表示我会在后面具体说):志愿者方面:我们调研了12个支教团队,其中实地调研5支,共收回有效志愿者问卷107份。在大学生参加支教的动机中,有51.4%选择了丰富阅历锻炼自己;问卷中选择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有16.82%,居第二位,比例较低。这在实地观察中也得到证实。在志愿者中,有约 25%未接受过培训,约80%没有支教经验,约 45%对当地学校的教育情况不了解,尽管这样,仍有 95%的支教者认为自己会做好。我们认为,这与现阶段支教活动的水平息息相关,由于现在支教活动的主体是大一大二学生,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支教者不可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大多数执教者的支教目的是丰富社会阅历,这也就决定,支教活动的后期持续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参与持续性不强。虽然自己的经验和对当地的了解不够充足,但是仍然认为自己能够将支教活动做好,这显示出志愿者盲目乐观,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志愿者虽然备课很详细,上课前信心百倍,但是在授课中仍然不能把握课堂,导致积极心受挫。[1]约 28%的志愿者反映学校不重视支教,这很容易影响志愿者的支教效果。约 40%的志愿者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时自己讲授的东西由于语言、思维、知识等方面的障碍,学生听不懂不配合;约20%的志愿者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学校教学条件太差,开展教学很不顺利;约10%认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这说明我们在上一题中的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志愿者都是带着热情和奉献精神参与到支教中去的,但是前期准备的不足,自我期望的过高,对支教活动的盲目预期使得他们在实际接触到支教活动之后,极容易产生对于支教活动的困惑,影响到支教活动的效果,同时,这种结果也不理支教活动的长期展开。超过三分之一的志愿者进行过家访,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希望孩子继续学业。在支教中,志愿者应该经常与当地老师交流,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请教教学问题。但是实际上,志愿者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调研时,我们的调研人员有时候会成为志愿者与老师沟通的桥梁。由于老师对课程有自己的安排,不希望志愿者打乱他们的教学计划,故而只留很少的时间让志愿者授课,但志愿者由于准备了很多要讲授的东西,经常拖课。这样志愿者和老师分歧越来越大,导致支教效果大大弱化。[2]在支教给志愿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的调研中,45%的人选择了“支教团队或支教队员”,这部分人在支教中可能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27%选择了 “支教生活的艰辛”,他们可能提高了自己独立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20%选择了“某个感人的支教或家访场景”,他们真正以支教为中心,体会到了支教的苦与乐。19%选择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可能被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感染,还可能他们的重心是旅游而不是支教。 受援学生方面:调查得到的有效样本共321份,且男生女生比例大概是1:1,88.16%的学生为农村户口,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到15%,29%,56%,考虑到小学生问卷评价能力有限,这样的比例也较适当。 超过9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接受支教活动。在白村中学有同学放假后专程又回到学校;在辍学率高达70%红门寺乡武进中学,我们惊讶地看到了许多回到校园旁听的辍学孩子,更有许多已经从学校毕业或尚未升入初中“准初中生”慕名前来,由此可见支教所受欢迎度之高。部分学校会对接受的学生进行“筛选”,老师们倾向于选“乖巧听话”的孩子们前来,这样虽然帮助了志愿者的教学,却刻意造成了支教课堂与普通课堂的差异,使得支教无法惠及一些“调皮”的孩子,从而容易造成他们对支教的抵触情绪。 学生非常渴望心理方面的辅导,学校又没有条件因此大学生的前来是个非常好的弥补。[3]60%的志愿者相信不到两周的支教生活便足以达到很好的支教效果;而这一点,显然与孩子们的想法有所出入,与他们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受援学生希望支教在三周左右为好。无论是校方还是志愿者,都对心理健康的辅导更加重视。而心理课也是在短期支教中最容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课程之一,志愿者偏重这一方面的课程,能使有限的支教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帮助。励志故事和个人经历交流是志愿者认为对孩子们最有意义的部分。中学支教的各个团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文科学方面,比如文学,阅读,书法,戏剧等涵盖很全面,但是自然科学方面(数学,物理,医学,天文,计算机等)涉及确实很少,在所有课程中,占的比例大概只有 10-20%(如一星期的53节课中,自然科学方面课程只有不到 10节),甚至有的支教团队根本没有自然科学课程。超过80%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支教中“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这是对大学生的肯定和赞许,也基本与我们调研团实地了解情况相符。超过80%的志愿者没有相关支教经验,这对于教学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 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们对于课堂的管理能力很不足,课堂的纪律常常不佳。这不仅给志愿者的教学造成影响,也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热情。有同学抱怨:“课堂上太吵了,再这样下去我就不和他们(捣乱的学生)一起在这里上课了。” [4]志愿者在短期支教中大体能保证支教热情的饱满如一,没有让生活困难,语言不通,支教效果不明显等负面情绪动摇自己爱心付出的初衷,88%的同学的肯定评价,便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也注意到,西安临潼组有许多学生反映说”志愿者初期到后期态度逐渐变化,显出不耐烦的倾向”,为了探究原因,我们同时调出了该校志愿者的问卷统计,发现志愿者普遍反映“支教中最大的困难”是“感觉短期支教效果不大,没有热情继续下去”;我们也发现该校超过35%的学生在肯定志愿者爱心的同时,对于志愿者的综合评价中这样说:“老师们教学水平一般,但乐于奉献”。曾有一个白村中学的学生,在看过支教中开阔课幻灯片中关于世博会、奥运会的内容后,小声对我说:“这些我从前都是没有机会见到的,谢谢你们,我要努力考上(西安)交大,亲自出去看看。”94%的受援孩子是希望与志愿者保持长期联系的,然而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同学不愿与志愿者联系,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向一个学生进行了询问,他反映由于之前接受过支教,支教中与志愿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支教结束后却无法依志愿者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他们取得联系,抑或是他们不接电话,这让孩子们很受伤害。对普通大学生的调查(略)最后,我们把支教中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支教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体现在: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支教社团、组织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以及基于此的对支教工作调整。 短期支教时间短与轮换制的问题。体现在: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缺乏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 支教教学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学中忽略细节。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 志愿者的支教认知问题。体现在:缺少对支教的全面认识,盲目乐观或担忧。缺乏与当地老师的联系沟通,对当地教育情况不了解。缺乏一定的领导能力,容易被突发事件影响整体的教学计划。部分的志愿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如学分、旅游、简历)不纯,缺乏社会责任感,将支教形式主义化、功利主义化。志愿者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 受援学校的问题。体现在:学校不重视、不配合,有戒心。不想让志愿者占用课堂时间。受援学校学生瞎起哄,一味的追求娱乐新奇而忘记了支教的意义。 支教经费问题。体现在:志愿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影响支教热情。解决方案(略)——————————————————————————————————————————我们组最特殊,因为我们支教对象是高二升高三的学生(暑期补课)[1] 我们组的一名志愿者到了后期不愿再去上课了,因为他的热情受到了打击。并且与另一位志愿者发生了意见的冲突。“另一位志愿者”认为他沉浸在了学生们的欢迎和拥护中。[2] 我们的队伍遭遇了学校两次开会一再压缩授课时间。更严重的是,我们的到来加重了学校和学生的对立,有同学在 QQ 空间上发帖借赞扬志愿者批评学校,并制造、传播谣言(说学校收志愿者食宿费,实际上没收)。[3] 我们意外卷进了一位心里有问题的学生的“发作”,差点影响整个支教。[4] 严重影响了某些学生的学习节奏,优秀的学生基本不受影响,但有的学生整天和志愿者在一起不去上课和自习。以上都不想展开了,感兴趣的在评论里问我吧。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暑期支教和平时支教不矛盾,除了我们组的高考暑期补课,一般暑假学生是不上课的,所以暑期支教基本不影响正常教学,教学内容也不会是课程内容。这一点和长期支教有本质区别,长期支教是直接去做老师,假期支教是课堂的一个补充。因此这两者没有什么绝对优劣之分。暑期支教最大的硬伤就是不连续,其实我们不需要指望具体的支教者有多么大的恒心,我们更需要的是相关的组织、社团的可持续性。因为如果采用暑期支教这种方式,人肯定是一茬一茬地换;但是如果组织、社团有良好的管理、培训和继承性,换人根本不是问题。我们这一组的志愿者已经该组织第二次去了,而且是当地学校邀请的,但是该社团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准备,所有志愿者来了之后都表示反差非常大。这是绝对应该避免的。我们这几个同学基本上都是愤青,本来都是带着成见去的。你看我也说了很多支教中不靠谱的事,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我们才发现学生们需求之强烈,他们连我们这些调查者都不放过,逼着我们给他们讲题。这给我们的触动很大。我们觉得,只要去了,(客观上)就有贡献。只有贡献大小的问题,绝对没有弊大于利的说法。至于你是就去一次,还是每年一次,还是一周一次,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改善方式,把这个事情做专业,做好。“把事做好比做好事重要”这句话我很同意!问题出在社团、组织上。因为他们只关心做了好事,不关心怎样把事情做好。因为:他们根本不想把事情做好,因为做了好事就已经足够他们的目的了(你懂的);他们不会把事情做好,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不知道自己原来做得不好,缺乏反馈与总结。最后,个人态度也很重要,就如我们组,有的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于拥护,盲目乐观,导致到后期很容易受打击。还有,要保持低调,不要试图挑战老师和学校。有的人说道“来去基本匆匆,过后基本空空”的问题,这个不是必然的。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志愿者走前后反差太大,志愿者需要想一想:当地的老师真的那么差吗?其实我认为不是。志愿者需要的不是在支教期间做一个“更好的老师”,而是要让孩子们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与老师、学校的交流,让学生们在自己离开后可以再原有的条件下获得学习的进步。这才是志愿者应该留下的,至于什么联系方式,没那么重要,真的。
支教这件事,听起来是好事。但是公益活动,特别与人打交道,把事做好比做好事重要100倍。支教也属于教育,教育是因才施教。在城市里的学校,学生水准大致一样,按着教学大纲,可以自由发挥一点。在支教的地方,情况复杂的多,有少数民族,有完全没有基础的,有年龄差异很大的。有父母觉得孩子学会算钱就好的,也有和城里人一样觉得希望孩子能考出来的,有只是需要人们去做留守儿童陪伴的,也有希望人们下去做课业辅导的。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去做支教的我们,出发前最好先问问自己能做好么,知道别人要什么吗?我不反对好心,有此发心,好好学习一点东西,了解清楚了当地的情况,再去做支教未尝不可。而且社会的大趋势看来,公益在引起关注,公民社会被不断提到,年轻人希望做一些这样的事情,鼓励的意义肯定比打压更大。但是去之间的人如果毫无准备,不理解教育,不清楚下面的孩子需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去是能满足对方什么需求,需求是对方提出的,还是自己臆想的,只是觉得自己去了就能做好,那最好还是不要去了。
去支教,一般教育的是自己,认清这个世界上是不公平的,而你作为一个支教者是无能为力的。
才发现知乎那么好一地方略略整理了下暑期支教的问题,但因为没有过短期支教的经验,只是长期的支教过一年半,所以有误会或遗漏还请大家指出志愿者及支教组织的问题1、志愿者群体:大多是大一大二的“熊孩子”,没有经验,缺少专业培训,盲目乐观2、支教动机:多是出于体验生活、丰富阅历、交友、锻炼自己、甚至旅游、拿学分3、志愿者行为:支教期间一些不良或不当言行及穿着打扮4、志愿者心态: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农村孩子,支教期间并没有认真对待5、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6、支教组织主要在于:是否严格选拔志愿者、用充分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培训、志愿者的考核管理劝退制度等等。给当地带来的麻烦1、 给村民留下不好印象,对学生可能形成不好的影响不恰当的言行:如穿着打扮、男女生过于亲密、深夜灯光下娱乐或聊天2、老师或校长需要安排志愿者们的食宿、孩子们的安全问题;3、志愿者支教期间破坏公物(或许无心,但给当地老师及长期支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4、上课的孩子不能在家里帮忙,家里老人要更多照顾孩子 对孩子的伤害1、志愿者与孩子刚建立了感情,却要离开了。留守儿童一次次被抛弃。这也是留守儿童受关注的最大的问题。2、志愿者带来的有趣的活动,大多孩子愿意去,而且不用干活。但有些志愿者比较严厉,孩子们并不愿意上课。3、很多支教组织不能持续定点支教,年年换学校,或学校年年换不同的组织过来4、有些志愿者对某些孩子表现出偏好,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关于短期支教的争议很多,最令人纠结的是关于伤害农村孩子心灵的说法。因为其它方面的争议,说到底是志愿者或及组织自身的问题,改就是了,唯独对孩子心灵的伤害,短期的性质、留守儿童寻找权威的渴望,两者的矛盾注定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大学生们承担得了的,即使一年以上的长期支教也回避不了这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你们,可你们谁也留不下来。”  不过长期的话,可以通过“长期支教接力”的方式,每届志愿者进行交接,上一届志愿者把他了解到的支教中的各方面的信息和经验告诉新志愿者,支教期间偶尔电话问候,而且新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及时跟前期志愿者沟通。个人觉得志愿者之间这种相互信任、共同关心孩子的情感,也会感染到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虽然之前的老师走了,但绝不是丢下他们不管了。   不过大学生暑期支教势不可挡,而且确实有它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有的评论看下来,有一些观点很赞同:1、重要的是志愿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态。其实长短期支教都 一样。心平基金会博客上有一篇文章《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中引荐了一个故事,人对了,世界就对了。2、短期支教长期做。另外,在定点支教的基础上,如果短期组织跟长期支教组织能合作的话或许对孩子更好。比如我支教了一年的学校,每年暑期有固定的大学生支教团队来支教,但我们从来没有过交集。然后附近的几个学校,我的支教同伴们对暑期支教特别愤慨,因为他们走后留下了一堆问题,比如什么东西被用坏了.……3、支教的对象锁定在年龄大些的孩子,比如中学生。小学生的话需要能长久待在他们身边的人,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基于情感的,喜欢的人一次次离开,其中的原因他们未必明白,很可能会扭曲了他们的世界。4、教学形式上不提倡授课式支教,别碰文化课。带孩子们做些活动、玩啊,其实有很多形式,类似夏令营那样,最好有个主题,所有活动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觉得很乱、难以适应。  另外我不太认同让孩子们更多地见识外面的世界的观点,一是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电视剧里的那些东西,不真实;二是他的心被带走,人却还在这,他会怎么看待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怎么看待自己的家乡;三、与其跟他们描述那些不属于他们世界的东西,不如带着他们做一些他们可以做到的有意义、更现实的事,比如美化校园、农村的环保问题;四、想让他们见识外面的世界的做法其实是志愿者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这恐怕是最简单而且高大上的做法了,他没有认真去了解农村和孩子的问题和需要,不带优越感的、不用城市的标准去看、去了解农村的孩子。  其实农村的孩子有他们的优势,或许很多方面他们不如城市孩子,比如成绩、知识、才艺、言行……就算农村的孩子再怎么努力,恐怕也很难跟城市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但农村的孩子,纯真善良、坚韧自强,而且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如果能稍加引导的话,他们可以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和自信。与其让他们看到他们似乎永远比不上别人,因此深深地自卑、甚至怨恨自己的出生、家庭、甚至父母,不如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的事很多、他们做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从而自信起来,充满爱与阳光地度过或许在别人看来贫穷,但对他来说充实富足的童年。  另外,关于支教、留守儿童这样的话题,推荐一本卢安克的书《是什么带来力量》。相信这本书,绝对会给读者开启一个不一样的、但特别真实的世界。
我又来粘文章了…作为一个支教过的而且一直关注支教的人,表示非常反对短期,尤其是假期支教,来贴一篇之前写的文章……非常的偏激所以要批评的人就不用浪费笔墨批评了我自己知道偏激之处只是想用偏激让大家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这些话我相信有人一定说过,我也相信有人有同样的体会,在支教归来一年后在异国的晚上submit掉两篇刚刚改完的paper,laundry room的烘干机里面我的各式各样的衬衫正在温暖的翻滚着,房间里开着24小时不断的空调和灯,寝室里到处散落着苹果的电子产品的充电器,我想起支教学校的那些孩子们,我推门进我的房间里面,看到一个孩子拿着我的itouch一个孩子拿着我的ipad正给她拍照,她们看到我进来顿时显得手足无措,像是犯了错误一般默默地把东西放在我的桌子上,这一幕我如今还记得,不敢忘。#你愿意做一个傻瓜那样快乐的活着,还是想做一个明白人痛苦的活着?#曾经有人跟我说过,如果你想快乐,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实现梦想。我一直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不愿意像一个傻瓜那样安于现状,但是那些孩子们呢?我记得我在支教的时候,同伴为了黑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么他出国一年要花四十万”时候孩子们脸上的神情。我还记得有学生把我喊到操场上去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在丽江偷车,然后去卖,然后拿钱去打游戏,因为我们觉得读书没有出路,我们永远不可能像你一样。我还记得我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比尔盖茨么?他们问我,比尔盖茨是谁?我说,那乔布斯呢?苹果公司呢?他们统统一无所知。因为我们的到来,到底改变的是他们的价值观还是世界观?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与生俱来的气质和修养,谈吐和举止,吃喝用度时候的讲究,你就在不经意间透露给孩子们,“我的世界与你不一样。”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金字塔顶尖的人,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县城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县城以外是市区,市区以外是大城市,大城市以外是北上广这种大都市,大都市之外再是国外,我们这些要出国或者是已经出国的人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难道这不会让他们感到绝望?曾经有篇文章叫,《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现在我们的到来让他们知道,他们就算奋斗一百八十年也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十八岁的时候拿着一本盖满了世界各地签证的护照满世界的跑,享受最顶级的教育。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农村男主人公在最后直接因为家庭生活条件差异而崩溃。我不知道我们离开以后,会有多少孩子记得我们,而又会有多少孩子会对清楚明白的差距而感到自暴自弃而绝望,就算他们要认识外面的世界,我总觉得不应该是由我们带进来的,我们就好像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一下子打乱了整个生态的平衡。#你到底是想立牌坊,还是真的想干点事#Part 1 装逼者无数的人问我,我也想去支教,我也想去支教,我也想去支教。我总是很温和的跟他们说,嗯,去吧,很好,非常好,但是内心却懒得解释,因为我知道首先说出来很多人无法理解,第二我不愿意打破这些孩子们的天真的理想主义。“把快乐带给孩子们”“教育他们德智体美劳”“用几个月时间来改变孩子们”“在我们离开后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是的你们的想法非常好,但是这个世界本就不是你们想的这个样子的,你扪心自问是想体会不同的生活还是想炫耀与众不同的道德高尚的经历,是想在EC和功德坊上填上一笔还是想在未来面试和essay中能够侃侃而谈,是想被人各种膜拜说哇你居然去支教了好厉害,还是想躲避生活离开都市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旅行,说的难听点,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何乐而不为呢。一个朋友与我说,他做了一个支教的网站,我在内心呵呵呵,然后他把网站给我看,上面只有一张他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电视台采访时候的照片。我把网站给冷静的关掉,然后把聊天窗口关掉,什么都不想再说。毫无疑问支教带给我们的好处远大于带给孩子们的好处,给我们是心灵上的洗涤是认识不同的社会是体验瓦尔登湖一般的生活,是走进另一片世外桃源,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呢,谁能保证呢?你带着电视台走进农村然后拍完你要的材料拍拍手走人,你找到了写essay的灵感然后高兴的买了飞机票回家去,你拍了一个系列的照片叫做穷困山区的孩子们然后带上你的无敌兔奔赴最近的景区拍你的风景照。我还听过一个妹子与我说,有人说要以他的名义捐款10W给她支教的山区的孩子们,然后对妹子说,你看我都拿了那么多钱了,你说你应该有什么表示?你们为什么要用那么高尚的名义打扰他们的生活?你们应该在鼓浪屿喝你们的下午茶,在恒隆广场逛你们的LV,应该在各种古镇里面拍你们的文艺小清新,应该在你们应该在的地方消磨你们无聊的时光,求别打扰孩子们了。Part 2 逃避者我在支教的时候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人,A大学毕业十年没有找正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支教活动,从这个学校换到另一个学校,从这个村换到那个村,因为缺少老师,学校一般都是包食宿,加上孩子们的家长们热情淳朴,吃住不是问题。要说A没有爱心,那肯定是有的,他对孩子们确实是真心的喜欢,孩子们看到他也会飞奔上去,跟他打成一片。但是不知为何在我的眼里他就是通过支教来进行逃避。曾经有个故事讲到,一个男人是由村子抚养长大的,最后他说他不能留在村子里帮村民们干活,他要出去闯荡,村长打了他一巴掌让他走,十年以后男人回来给村子修了路,修了桥,挖了井。你要真心想遮蔽一片草地,不如变成一棵树,荫茵百年。另一个是个老师,也是大学毕业然后觉得外面竞争太激烈了,回农村安于现状的教书,然后每日与孩子们混在一起。我曾经给孩子们做过一个调查问他们想做什么工作,他们居然全部说,老师。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他们知道的职业只有老师和农民,他们不想做农民,所以想做老师。对于躲避者我不能做任何评判,毕竟他们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献在‘支教’上面,但是到底是消极避世还是真心高尚,谁又知道呢?#给孩子们买个猪肉吃好了#我去支教的学校逢年过节会给孩子们吃一顿猪肉,因为学校贫穷物资匮乏,淘宝上还有个账号叫做给孩子们买猪肉,好像是18元一斤,每年能搞个几十万去给孩子们吃一顿猪肉。几十万,一顿猪肉。我也没法评判些什么,曾经的我觉得孩子们需要的是物资,也曾经有人与我说过我们去支教,教那么多学生,能够影响一两个就是好的了。但是我一直觉得给他们建个图书馆,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提升上去,给他们与文明世界多交流一下才是好事,但是买猪肉这个事情让我觉得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对于孩子们来说明显的物质上的满足的喜悦远大于精神上的喜悦,什么借到一本书开心的跳起来跟拿到一颗糖开心的跳起来明显是后者比较有可能性。那我们真的能够把他们给开导到对精神世界的渴求的这个方向上去么?我去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至少告诉他们梦想有多重要》,我也天真过,我也觉得我能教育他们什么是梦想。但是在我去支教以后,一个女教师与我说,她也曾经想给孩子们做梦想的课题,她用了一个星期的语文课的时间,也没有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梦想。然后我也尝试了,但是在孩子们问我,“谁是比尔盖茨”的时候我就崩溃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他们空洞的内心我无法告诉他们,“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做比尔盖茨,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做南丁格尔,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做安吉丽娜朱莉”。我只能如何如何努力让我自己不那么绝望。#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那就先这样做了吧#懒得写了直接copy之前日志里面的话:1)
我第一次发现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够用主观的方式去影响孩子们,教育应该是一种中立的,客观的行为,而我依旧怀疑自己尚未成型的价值观是否能够带给孩子们极度正确的引导,是否我所谓的成功主义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功利。我们接触到的同伴,打孩子的有之,教育他们功利主义的有之,教育他们新中国建立和毛泽东都是错误的有之,告诉他们不应该进行应试教育的有之。孩子们是橡皮泥,而我们不应该是那个雕塑者。2)
孩子们不需要用假期时间来满足我们所谓的那种有意义的体验,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正常课时上课的老师,他们开学的时候你就在,他们放假的时候你同他们一起玩,除此之外不如省下来回的路费,让他们换一套能够坐稳的桌椅,让他们有一个坚固的围墙,让他们夜晚有光可以照着课本。今年春晚有个段子说,一个人听说了一个故事很感动,专门从广州飞到北京捐了50块钱再飞回去。然后我就想到了支教,路途遥遥机票又那么贵,待个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走,何必呢,这趟旅行若是开心不负这一生?3)
还有那些天天分享男默女泪的人们你们要去支教是想与孩子们一起唱客官不可以还是最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呢?我也没法judge别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至少在大部分人都觉得你是个孩子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去做这些事情,没有成熟的思想就没有成熟的行为,没有成熟的行为就难以预料后果,而支教是一场不用负责任的盛宴,你赢了名声,拍拍手而去,造成的影响你完全不用care,啊,真是一场不会输的游戏,而你的所有成本也不过是一张机票钱加一段空时光。
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事,你不做,永远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我连续三年参加过大连到青海的暑期支教活动,其中后两次是以总负责人的身份两次带队100人,前往青海省海东地区3县9校进行暑假的短期支教。
不得不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各个团队招募新成员的日子。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这两天已经有两支大型团队招募完成员了。
我很赞同@孙东来 的说法,短期支教应当长期做,这样才能显得有意义。我曾参与的团队,正是一支坚持做支教的校园社团。到今年即将开展第六次活动了。上一张去年我做社团会长的时候收到的感谢信:##########这封信来自于一个从10年就在暑期参与我们团队活动的青海当地学生#########
确实,短期支教本身现在确实收到了很大的争议,每年这会儿都能在人人网上看到那篇名为《叔叔阿姨,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的文章。相信许多知友们都已经看过了,这篇文章以一个山区孩子的口吻对大学生短期支教进行了批判。作为一个短期支教活动的组织者,我也曾经仔细的研读过,并总结了其中的四个主要观点:1.假期添负担2.学业无提升3.造不良影响4.学习失兴趣
坦白的讲,这四个观点提的还是挺到位的。但是这四个观点的提出,却并不能推导出短期支教行为本身“一定不好”,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几点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作为一个支教活动的组织者,我就从我的角度做一下解释。
对于刚才提到的第一个“假期添负担”的质疑:优秀的支教团队应当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据我们家访得到的反馈,青海农村当地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假期基本都是在玩儿和帮做农活这二者之中。而家长更愿意让孩子来加入我们的活动。一方面是我们的活动其实也是由我们带着孩子们从娱乐中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帮家长分担了负担。
对于刚才的第二个“学业无提升”的质疑,我所在的团队是这样做的:以两到三个教学周为单位,每5天休息一次。授课的内容包括有:英语、普通话、创造力扩展、想象力扩展、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短期支教由于其本身的时间的限制,注定无法在专业课程上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所以我们的目标更多的集中在针对孩子们的薄弱项目来进行拓展。着重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孩子们日常所接受的课程并没有任何冲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进步。
对于第三个“造不良影响”质疑,也是我一直比较看重的。因为这种影响往往是侧面、隐性的。所以一个好的团队应该从队员的选拔阶段开始就注重这个问题,在队员出发前我们会进行多次的集体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团队行为准则,对队员自行设计的教案审查,青海当地的人文知识普及,青海当地生活注意事项,甚至还包括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方法。除此之外,我们每名队员都拥有总负责团队编写的支教团队手册,里面对于这一类行为举止、谈吐言行上也有专门的说明与约束。
对于第四个“学习失兴趣”的质疑:我所在的团队每年的活动是以两到三个教学周为单位。每5天休息一次。授课的内容包括有:英语、普通话、创造力扩展、想象力扩展、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在日常授课的同时,我们还会邀请当地的任课教师来旁听、指导。由于青海当地的师资水平的限制,英语和普通话一直是老师、孩子们的弱项。对此,我们会进行英语、普通话的教学。除这两门课外,其他的课程都是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协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扩展课程。与当地学生的日常课程没有任何冲突,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对孩子们的日常学习起到侧面的帮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短期支教是公益,绝不是慈善。
不提倡,并且这是我最恨的行为。一到暑期,无论是校园里面还是网上都有许许多多的宣传暑期支教的活动,身边的许多人就会摩拳擦掌想去山区体验一把血泪人生,都天真的认为这是锻炼自我的一个好途径,回来后又有大把吹牛的资本还能在心中为自己记上大大的一笔——我做好事啦!可是你去了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你只给你自己带来了满足,你不觉得这对孩子们自私到了残忍吗?我猜你学校应该不会没有爱心社或者青志联,若没有的话,周边学校呢?你的城市不会没有“xx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吧,如果二者有一请你看下去。 想支教平时就可以,我自爆一下自己的事儿算是给你点启发:我自己每个星期支教两次,分为周三和周四,去的地方都是"xx流动人口子弟学校",那里的条件不会比你想要去的地方好多少,甚至更差。说起学校条件先骂几句当地政府领导:你们这群傻逼,愿你们的孩子都是弱智不孕不育长相都是天理不容退敌三千。你这样坚持下去,不会出现刚和孩子们建立了友谊然后就匆匆的走掉这样的男默女泪的无趣事儿。我想如果你真有一颗支教的心你是可以坚持四年的,并且这样支教你可以利用到你自己学校的资源来帮助孩子,比如六一的时候带他们来你的大学玩玩(你的大学得漂亮),你也可以利用你的人脉和“借”学校资源教他们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你想普及计算机知识,你就和管机房的师兄打声招呼就可以了,每次带4,5个孩子过去玩玩(我是妓院的,机房是我们院管理)。我想我说的一定比你在暑期支教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并且孩子们更愿意去学。想支教,真的平时就可以了,我平时带的三个人中,两个是豆瓣上认识自愿过来的
先说我的看法:不提倡短期支教,支持长期支教。现在仍以短期支教为主的社团应该向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相结合过度,待组织成熟可完全长期支教。
这个问题大概两个月前就看到,一直打算回答的,但一拖再拖,为的是再想想,再想想,想好了再回答,不想拍脑袋给答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大三学生,有过两次短期支教经历,2011年暑假随队在甘肃省武山市张湾村支教半月,2012年暑假带队在陕西省安康市松河村支教半月。ps:活动名称叫做支农,支教只是活动一方面,但是主要方面。看了《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这篇文章,先不说是不是孩子写的,给我的感觉有些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据我所知下乡支教可以分三类:一,官方支持的暑期”三下乡 ";二,学校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三,不挂靠在任何政府学校组织的支教社团,或志愿者活动中包含了支教的公益组织组织的支教活动。按照这个分类,那片文章中的支教应该属于第一类,而这一类以不做事,专做形式出名。文章中出现的在支教过程许多有损志愿者形象的事,在纪律要求严格情况下,根本不会发生。为什么会要去短期支教在大一时选择支教,单是想去,想离开大学,想去做一点实事。虽只有两次支教经历,但有过四次面试新队员的经历,三次在面试室里,一次在面试外协调。面试必问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下乡支教?”大多数人会说喜欢小孩,想到农村里去奉献自己的力量,也有人会说是为了锻炼自己,结交朋友。一开始我会对那种说想锻炼自己的人不抱好感,想着到农村去锻炼,哪都能去锻炼,学生会也能锻炼,何必要到这里来,后来一想,他们都还只是大一的学生,想要他们思想有多高深呢?这样说也体现出他们的一点品质来真实,或者说还不好意思撒谎,但就单看支教的表现对这项互动的热爱,他们抱着锻炼自己的想法去,实则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去了。支教前的培训视频里有一句话:大学生的精神救赎。我相信这句话是许多人去支教的原因,但很多人忘了自己精神救赎后还需要继续下去。方式多样,可以继续做一名支教老师,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像《天那边》和《美丽大脚》里的老师一样,也可以继续在工作之余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不提倡短期支教的原因我之所以不提倡短期支教,因为根据两次的短期支教和近两年在社团里参与活动的经历,知道即便是筛选出合适且优秀的队员;做好队员的培训工作;进行初步的“三农问题”介绍;明确支教纪律,队员和队长职责;村里的注意事项,尊重当地风俗,避免涉及政治和官民矛盾等;对教案严格要求.....到了支教地点一系列新的问题也会干扰支教活动的开展,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团队管理缺失,但更重要的是一群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大部分志愿者做着一件陌生的事在短短的十天半个月很难将支教做到尽善尽美。通常情况下支教工作刚走上正轨,就要面临离开,学生老师自然难舍难分,即便半个月之内尽了全力也很难达到功效,所以从一开始我们这个社团就只是把支教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另外的包括对村里的情况进行调研,在活动结束前和村民一起举办文艺汇演,在前两年甚至在条件合适的村里进行了合作社建设,联合单独的农户,争强他们对市场冲击的抵抗力。短期支教的未来我觉得以支教为主体的短期支教社团的未来在于进行长期支教。这种进行过短期支教的社团,拥有较好的资源,比如有过支教经历的队员,可以召集他们回来,这是人和;有现成的支教地点,可以在之前进行支教的地点选择一两个点进行长期支教,由于之前去过,所以少了陌生感,工作也更易开展,这是地利;困难在于思想如何从短期转为长期。我想如果愿意走向成熟的组织会这么做,不排除有很多社团或组织在看不到未来,遇到发展瓶颈时选择放弃或转型。我所在的组织不是完全的支教,形式较多样,正在思考如何改变,不过单就支教这一块来说,短期需要像长期转变。给短期支教者多一点宽容和尊敬进行短期支教的人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刚从高中里脱离进入了思想和身体相对自由的大学,当他们一腔热血无处发泄,当他们困惑却无老师开导时,他们没有选择暑假立刻回家,而是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做些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便没有做出实际的值得称道的效果,但就这种行为也是值得尊敬的。借一句话:公益没有抄袭或创新,只有跟随还是不跟随。对于大学里的社团,他们本就不成熟需要更多地引导而不是棒杀,能对这种现象进行宽容,才更有资格进行引导他们。无论如何,只要是真正的志愿者,就值得尊敬和宽容。
利益相关:PEER毅恒挚友同意也不同意 讲的。同意核心在于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做好事;不同意在于,弊大于利也是可能的。与长期支教相比,短期支教有着天生的劣势,即时间长度。但是这不代表短期支教一无是处,相反,只要组织得当,还是可以具有正面的意义的。组织一个活动,三个核心的部分就是你的目的(why)、你的人员(who),和你的方法(how)。目的所以首先,一个支教项目是否「靠谱」和其目的性、针对性的强弱是分不开的。至于纯粹为了混简历、旅游或是寻求自身满足感的项目在此就不予讨论了。但是即使是真心想做事情的团体,很多时候也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觉得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我在加入PEER之前做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只是单纯地想去做点事情,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等完全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这种状态下,针对性自然就更无从说起了。但是短期支教项目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它必须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一切宽泛的,例如只是为了「拓宽孩子们的眼界」、「给孩子们带来一个不同的世界」,或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支教项目的价值都是有限的。我认为,一个好的短期支教项目,一方面应当围绕一个具体的、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带来实际影响(impact)的领域或主题而构建;一方面应当与课内教学形成互补。这样,如果再能结合项目本身的持续性,就能较好地建立项目的长期影响。人员项目的执行是与人员的构成密不可分的,因此无论是在项目的设计还是在人员的招募上都要充分地考虑两者之间的契合。比如说,你如果设计了一个以精读(critical reading)为核心的支教项目,就不应该只招募纯理工背景的志愿者,而应该多考虑文科背景的志愿者;而如果不巧你的精读项目偏偏最后只招募到了理工科背景的志愿者,那你肯定也要对项目本身做出调整,让它能更好地发挥志愿者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志愿者的态度也很重要,因为态度不端正的志愿者很容易影响项目的执行。举例来说,PEER在遴选申请者时会着重考察他们申请参加项目的动机,以及他们对欠发达地区的态度。我们既不希望志愿者抱着旅游或是混简历的心态,也同样不希望他们把自己当作拯救农村的救世主。另一方面,对志愿者的培训也很关键。PEER每年在营前都会对「挚愿者」进行全面的线上、线下培训课程,以确保挚愿者对项目的内容与要求有充分的了解与适应。方法就算是项目确定了方向,也找好了人,整个的具体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短期支教最大的短板在于时间相对短暂,而前面也提到,短期项目的一个关键方向就是持续性。如果每年都进行,那么就算每年只是假期,也可以一样产生长期影响。尤其是如果对参与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联系与帮助,那么就算每次只是假期活动,也一样可以产生长期影响。其他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对学生长期学习兴趣的影响,等等,都是可以从项目的设计上进行规避的。比如说,如果担心项目影响学生对校内课程的兴趣,那么在项目的设计上明确与课内课程的差异,是可以较为有效地规避的。事实上,只要能与校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很多问题都是迎刃而解的。除此之外,依项目的定位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比如PEER的一个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学生的公民意识(citizenship),就会通过挚愿者的引导来帮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数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等载体去研究、学习与表现。很多细节的东西也说不了太多。但是如果有朋友刚开始不是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也非常欢迎关注PEER。PEER的暑期培训内容都以公开课的形式在blackboard及优酷土豆等渠道公开,随时欢迎外界朋友共同交流。总结暑期支教到底是否应该提倡?其实是个伪命题。其实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核心都在于支教项目是否具有清晰的目的、针对与定位,以及是否拥有合适的团队与方案给予执行。如果能解决上述的问题,无论是长期抑或短期,都是可以为当地带来正面价值的。而如果不能,那即使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或许也只能起到负面效果。
题主可以看一下这个答案。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事公益网络支教,通过电脑进行在线支教,不过都是正常学期内进行的,而不是寒暑假进行的,寒暑假孩子们都放假了,我们的支教也就暂时结束了。题主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入我们。当然,我们队与志愿者老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合格后才可以排课的,上课中间备课等都会有审查的,因为要给孩子提供信得过的教育。当然,如果有哪位高校老师或者高校的同学愿意在自己的学校开展这个模式,我们也愿意提供帮助与协助。
说点我自己的支教经历吧。当时是被拉进去的,一群人来到我们那里的小学,要支教,当地的老师和村委那些当然在欢迎了,什么教授来我们这里支教了。。。带小学生玩玩,学几个英语单词,玩几个小游戏,带他们表演个什么节目,送点小礼物。。。当时,我就有一种不适感,只有五天的支教,还要搞什么活动,排练什么表演,这是在支教吗?到处相机跟随,摆好动作,咔嚓一下!当然,村里的孩子反正在家也没事做,来学校玩玩也好,但是,说这是“支教”真的让我感觉很不爽。噢,好吧,大一的时候还有一次,我都几乎给忘了,班长去申请了个暑期社会实践,然后到他们那里的学校摆几个动作,拍几张相片,然后他会写好几天的实践日记。我们的纸上会留下一个印章。那时听说是学校规定要去的,我才跟着去了;要知道可以不去的,我才不会去浪费表情呢。
都是有目的的,例如回来转正
我觉得这事贵在行动,年轻老师去到农村学校,新鲜的血液融入课堂,孩子们自然是觉得新鲜高兴的。就大家说的“来的匆匆,去也空空”孩子们泪流满面的情况,我觉得要正确看待这件事。去支教,是去教育孩子,如果短暂的时间去支教离开后会发生这种情况,为何不预先教育孩子们,不要伤心难过。我们过去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学到东西。我的时候甚至对学生们说,“因为我本来就不属于这里。”其次,支教是需要长期坚持。这点是毋庸置疑。需要和每个学生建立感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征才能更好教学。所以我也建议,如果去支教一定要长期坚持。还就是,LSS说的很对,支教是教育行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支教,不然就是误人子弟了。正确的心态,必要的教育目的和技能,恰当的回访,等等这些都很重要。关于照相,我也很讨厌总是拉着学生们照相。照相的目的只是为了留念,应该把关注力放在活动本身上来。建议在活动或游戏后照一张合照就好了。
先介绍一下,我来自甘肃,去年暑假总共有130多支支教队到我们县支教,本来自己也是准备去墨脱支教,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未遂,于是我去做支教的反思者,正好做为必做的社会实践。考察了一些支教点。另外我们高中时受到过联想控股的资助,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大学生联合会,主要开展贵州和甘肃的假期支教,和一些同学也进行了联系,也联系了很多建立在网络上的支教组织,写过一篇长微博来反驳社会对支教的质疑---我们常常追求一件事的意义甚于其本身。最后,我感触最深的是,有一个支教队为山区的女孩子们提前讲授如何预防不法侵害,窃以为这对数千万留守儿童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还有,我们是去陪他们过暑假,而不是剥夺他们的假期。 大家都说最后一句往往是真相,我想说其实最后一句话原本是泪点。去年高中同学去支教,我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参加,然后他骗走了我心中多年的女神,痛觉不爱。大家都说最后一句往往是真相,我想说其实最后一句话原本是泪点。去年高中同学去支教,我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参加,然后他骗走了我心中多年的女神,痛觉不爱。
每次看到暑期支教类的问题被顶到最上面的答案是这样斩钉截铁的否定,就觉得有满满一肚子话要说。开宗明义,我认为对暑期短期支教是否应该提倡这样的问题,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应该提倡。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该如何提倡。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因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而把罪名怪到支教这件事情上,这和杀了人怪刀有什么区别呢?而更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是,大部分的人并没有真正去看看那些孩子想要什么,完全是凭借道听途说就想当然的否定这件事情。恕我直言,对于教育支援和扶贫帮困这样本身已经非常复杂的课题,这样武断的态度毫无帮助。为什么说毫无疑问应该提倡, 的回答已经做了很好的需求分析。孩子们对暑期的,短期的支教项目有很旺盛的需求。同时,在我的经历中(包括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这种需求也都毫无疑问的存在。我们办过完全自愿的暑期班,学生每天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参加;我们和学校合办的暑期班,学生从闹腾出走,到最后赶也赶不走,每天主动留下来晚自习;我们走访家庭,孩子的父母拉着我们的手说已经参加了几年,明年一定还要再来。试问,有这样的需求,你们有什么理由说不该提倡呢?说完该不该提倡的问题,我想我该谈谈如何提倡的问题。我提倡暑期短期支教,但我不提倡很多不恰当的支教方式和行为。正如我在另一个问题()里说过的,我提倡短期支教长期做,提倡有组织的对支教者进行培训和支撑,提倡对服务地的老师、学生和政府相关部门保持长期跟踪和回访,提倡支教内容更偏重于开眼看世界和成长教育而非专业课程教育。我希望而且也尽着自己的努力去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大家有所疑惑的问题(被服务学生的短期心理干预、课程的设计和有效性、如何从短期课程服务长期的教育目标),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真诚的,我不希望大家做的时候一窝蜂做,不想想为什么做,怎么做好;砸的时候又一窝蜂砸,不想想到底是自己做错了,还是这事真的错了。短期支教应该提倡。该怎么样提倡,才是大家真的该好好思索的问题。
勿以善小而不为。支教是好事,应该鼓励。任何事物都有个案存在,难免有流于形式的、无法持续的、只是一时热血想去锻炼自己的… 这些是正常的不正常。这和捐款有相似之处。尽管主流媒体总在说谁谁谁扎根大山、乡村一辈子,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如何如何,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想解决大多数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教育,动员一切能动员的力量是个好办法。即使有些人就是去讲几天、拍个照片走人,只要讲课内容和水平不是误人子弟,也没有什么坏处。对这些学校、孩子来说,也许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帮他们开拓了视野,人生发生了转变。利用暑假支教的学生,都值得认可和鼓励,实际去做事的人比我们这些口头讨论的人,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暑期支教是可以有意义和价值的。暑期支教不一定就得是去当老师、去上课。暑期支教还可以有很多别的形式,比如我们当初去支教的时候,是在暑假,对象是一到五年级的小学生,先期也有准备不少所谓兴趣课程,后来到了实地就决定把重心更多地放在辅导假期作业和带着他们“玩”上了。支教地需要支教的孩子的父母基本上文化程度都不高,辅导孩子的作业往往要么力不从心,要么缺自信怕教错。而这些孩子又没有什么少年宫或是辅导班可以去,假期也脱离了老师,他们的假期的作业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再一个,不少支教地的家长忙于生计,顾不上孩子,假期里让小孩子自己到处去玩,安全隐患不是一点点。所以,在假期依托支教的渠道,给支教地孩子们辅导假期作业,带着他们安全地玩,对那些孩子是有好处的,也是帮了那些家长一个大忙。---------------------------------------------------------------------------分割线至于授课式的支教,我非常反对。支教的主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真要上课,带带体育课兴趣课就行了,千万别碰文化课
突然就想愤青一下,为什么不提倡暑期支教呢?(当然还有寒假的)大家不赞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短期支教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那么还有什么呢?【有多少人是为了单纯的支教而支教呢?为什么不说是为了体验生活?!热情绝对的肯定,但想法很多时候很天真,现在支教的队伍绝大多数是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有一部分高校安排学生支教是带有政治任务或学分任务的】这也是大家提出质疑的地方吧~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短期的支教会让孩子们很难适应,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地区,你的到来会给孩子们很大希望,当孩子们与你渐渐熟悉的时候你却走了,这的确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可谁又能说长期支教就不会带来副作用?(你不可能一辈子在那里)甚至会更严重。还有教学质量的差距,你走之后,孩子们能接受巨大的反差么?那么,这样话大家就别去支教了,可能行吗?不行!我们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还没达到一定的程度,支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与方法,它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个新鲜的世界,给他们目标,给他们希望,我们难以想象,你的一个善意的行动完全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甚至一群孩子的一生!谁敢说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反而导致他们失去幸福感或快乐。那我们的教育又定位在哪里?我们的支教又定位在哪里?对于短期支教不得不提到一点,回访的重要性,请大家参看这里:她虽然做的还不够好,但一直在努力`(很感谢我的微薄朋友@萤之光公益-强花,从她身上我才知道了这些,较为真切的了解到支教并不是我们有热情 不怕苦就可以的,不能盲目的去做)我只想说:杭姐,加油~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鼓励这种支教活动,但要正确的引导,认真的筹备,还要提高支教团队的质量,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支教的,支教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是一个教育过程。短期支教不怕,只要你每一个假期都在,定期的回访,通过书信与电话多多与孩子们交流,其实,在不觉中你正在改变着一些孩子的未来。我没有参与过支教,但感谢杭姐,真的很感谢~
我觉得这个应该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譬如说暑假支教一定不好或者说其他,关键还要看目的和效果。我在大一暑假的时候和舍友自己组织了个小队伍到陕西安康的山区小学支教了一周。我说下我的支教经历供大家借鉴。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效果好还是不好,事实上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后悔的地方。
支教的地方很偏,也很闭塞,从安康市区到那要4个多小时的盘山路。 在去之前我们就支教的目的就明确了就是为山里的孩子带去些外面的东西,接触些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而不是说能教给他们多少知识。在去之前我们做好了分工,课程的分工,带去的物品等等。有简笔画,音乐,小实验,英语,趣味数学等等。去的时候带了两个笔记本,吉他,黑管,借了学院的投影仪(为借这投影仪我们还跟学院签字保证损毁赔偿签字来着)。
我们还买了很多手工艺品,小剪纸之类的东西,作为课程用和送个孩子的礼物。同时在去之前跟那的校长联系时他说那缺少书,我们又联系天津当地的一个小学募集了180本书用皮箱送了过去。补充下,我在小学门口的一张通知上看到,他们那的教材也都不是学生买的是新华书店赠送的。
那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长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真的很闭塞。学校也缺老师,年轻的老师也都不怎么愿意过来,老师过来的话住在学校,这个住宿条件真心不算太好,下雨漏雨,有时梁上有老鼠跑。手机非常不普及,即使有信号也是特定的地方有一两个格。
支教时孩子们我们是自愿前来,就是由校长通知下有这么一堆哥哥姐姐在这愿意来的就可以看看来。我们挺感动的时每天都有不少孩子,但是也挺心疼的,有的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到学校。所以虽然是夏天但是到了下午4点多我们就要停课让孩子们回去了。他们对大山外边的世界很好奇,也都很纯真。当然有的孩子也挺野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我们支教的这段时间里,我相信我们让他们看到了很多的东西,究竟对他们能起多大作用我们也无法保证,事实上对很多孩子而言能够上完中专已经是不错的了。但是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很多东西是我们自费的,但是在那里的饮食是学校找一个村民做的,饮食倒不算好,面条或米饭和不变的土豆,但我们10个人呆了7天,中途两人出去去市区买回去的票不在两天,这样算下来也不少。我们说了要付给钱但是校长坚决的拒绝了。这个让校长破费了不少钱。事实上我们回来后这个活动也评选了一些实践奖,如果你说这个不对,那我也认了,但我们可以说我们绝对不是冲着这个目的去的,最开始的想法是大学总要做些事情的。另外等到回来后我个人也认为去的人数多了,事实上我们可以一个人承担很多课程的,这点给学校带去了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还有就是很多人批评的,我们最终只做了这一期。原本的想法是想让下一届继续下去,但是最终没能做下来。
对于暑期支教,我的看法是可以做,但是要确实带去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自己混一些东西。之前要做好计划,尽量不要给那带去不必要的负担。不要脑袋一热就去做,有个完整的方案要好的多了。
ps:如果你认为这不叫支教,那么叫其他的也随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网上搏彩那个靠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