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动物演化之谜是什么

古峡谷中的世界屋脊演化史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古峡谷中的世界屋脊演化史
喜马拉雅 地质学 峡谷 南迦巴瓦 构造动脉瘤理论
当人们提起喜马拉雅这个神秘的词眼时,除了她的壮丽与神圣之外,还会想到什么?深埋在雪域高原中的传说?这并不假。绵延万里的雪山,的确刻印着浩瀚的地球演化叙事。这场大地史诗的壮阔程度,足以超越世界上绝大多数区域,无愧其世界屋脊的称号。当每日的朝阳在圣山的雪线之上投出它的第一束光辉时,你是否能想象得到,这片静谧而平和的光影所照射的,却是地球上板块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带呢?深切地壳的峡谷和隆向天际的雪山,代表着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大两股力量交手的正前方。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与中国地震局的联合研究组在喜马拉雅山东缘的南迦巴瓦峰附近发现了一个深埋在沉积物之下的古峡谷,揭开了长久以来关于喜马拉雅山演化问题的种种谜团。
造山带——地壳运动的高潮
在宇宙的尺度下,地球——这个浸漫在冰冷真空中的炽热火球,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地“凉”下来,把内部的热源源不断地耗散到外界(尽管这个冷却史对人类来说太过于漫长)。热量从地核溢出,最先接触到紧紧裹在其外的地幔。塑性的地幔受到加热,产生复杂的环流运动,进而将动能转移到固态地球的表层——地壳上。由于地壳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多个类似于七巧板似的独立单元——板块(plate)所构成的,因此,地幔的环流运动实质上便起到了“传送带”的作用;而板块则是铺在传送带上一块块“木板”,当传送带转起来,板块也就随之漂移。这幅图景,便是当下主流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所谓的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了。
板块共分为两种: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处在无时不刻的漂动中,难免要撞车。一旦两个板块碰撞,又沉又薄的大洋板块往往一头插回地幔重熔了完事儿;而大陆板块就不一样了,它们又轻又厚,无法沉入密度比它更大的地幔里,因此往往势均力敌,在地表互不相让地挤压,将两者相撞的部分挤成强烈扭曲变形的褶皱,再一股脑地翻上地面,便形成今日地球上大多数的崇山峻岭,如果放到动态的视角,还得加一个构造的造字,把这些山脉所代表的构造区域称做——造山带(orogeny)。
从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喜马拉雅山脉照片,它的形成正是造山运动的结果。图片:Wiki Commons/NASA
有些造山带是过去式,活动早已经停息,但山还留着;有些则是进行时,不但在活动,还要活动得更厉害。青藏高原便是后一种例子。它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实时碰撞的live show,是现场直播。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角力有多可怕呢?创造了地球的第三雪极?诱发了让人终日不得安宁的龙门山断裂带?抑或是彻底改变了北半球新生代以来的气候格局?还是先想想特提斯(Tethys ocean)吧,一个延续不知千百万年的古代大洋,愣是在这两个板块的挤压中被从地球的版图上给抹去了,只剩下当年洋底岩石的残片,零星地散落在两个大陆之间狭长的缝合带里,诉说着那些断续不清的远古史歌。
“大陆战争”固然波澜壮阔,但它却不是演化史的全部。在地壳相撞的激突之上,还有着更高一层的抑止力,在同时压制着对垒的双方。
而它的代表,则是河流。
山与川的较量
河流与山脉的关系,本质其实是地球上最大两股伟力之间交锋的缩影。一如前面所说,从地核的热、到地幔的对流、再到声势浩大的地壳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从30多亿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在把地球内部的物质与能量朝地表输出,但它之所以没能将地球上到处搞成“世界屋脊”,正是因为遭遇了外动力地质作用这股强大的抑止力。后者的趋势,是将高山夷为低地,沟壑填为平川,力图抹消地球表面的一切差异。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核心是剥蚀与沉积,而主要执行者,是漫布在地表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与软流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无时不刻地处在内在的紧张之中。大陆水系可谓是外动力的突出代表。俗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地心引力把高处的水挪往更低的地方,是不会白白让它们从山上经过一趟的。由重力势能转化出的巨大动能,以及溶解于水中的离子的化学作用,无时不刻地侵蚀着山脉的基本架构,它固然可以是水滴石穿的柔和,但更多的,却往往是泥沙俱下的决绝。
在雅鲁藏布江的侵蚀下,群山间被冲刷出了宽阔的山谷。图片:wiki commons/Carlos Delgado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当降雨平铺于山体表面时,会先汇集到山间比较凹陷的地势中去,进入凹处后,凹壁的约束会使水的流速骤然加大,从而进一步冲刷这些凹陷,将其刮蚀得越来越深。它们不仅朝沟底进行强烈下蚀作用(incision),如果沿着冲沟往上游追溯,会在“到头的地方”遇到叫做裂点(knickpoint)的陡坎。重力势在裂点的上下发生急剧的落差,水流倾泻而下,爆发出巨大的冲击力,将陡壁一步步朝山的更深处削去,形成所谓的溯源侵蚀(headward erosion)。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联合起来的效果便是:沟壑朝着沟底越挖越深,朝着上游则越长越长,最终,小小的冲沟,发展为了绵延在山脉之间的壮丽峡谷。
古峡谷与被深埋的往事
但是这些,却不过是山水之间那些事儿的最基础的表述罢了,喜马拉雅这座“天然实验室”分分钟告诉人类,这个星球上的事情究竟能多复杂。经典地质学明义昭彰:山要隆,就会被水切;可现代的人们研究喜马拉雅时所获得的结论则是:水切过,山会隆得更厉害。在喜马拉雅,峡谷对它的下蚀作用实在太快了,削向了造山带深处,从而使深部物质在热力学上不稳定,得以以更快的速度向地表回返。造成的结果便是,剥蚀最甚之处,反而是应力最薄弱之处,山体反而得以克服最小的阻碍应力,达到最快的隆升速率。大有一副“你敢侵蚀我,我分分钟给你隆升更多,谁怕谁?”的气势。河流明明作为抑制者,却成为了它抑制对象的推手。这便是统治着近十五年以来大陆动力学领域的“构造动脉瘤”(tectonic aneurysm)理论。在这样的图景下,峡谷中的水,永远也切不过那座它曾经想翻越的山,只能无尽地侵蚀,然后“绝望地看着”这山越侵蚀反而越高。
构造动脉瘤的示意图。图片:lyellcollection.org
站在河流的立场上,听起来挺Bad Ending的,不是么?然而,近日加州理工-中国地震局联合研究组发现的一个古峡谷,却把整个演化史都切换到了另一条剧情线上——另一条,更加吻合最新证据的剧情线。
来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一探究竟。如下图中所示,蓝色的部分是雅鲁藏布江,上端黄色为尼洋河,在两江交汇处,发育着较为开阔的冲积平原。联合研究组就在这里,向超过500米的巨厚沉积物中进行科学钻探,发现这个冲积扇下面埋着一套明显具有古峡谷特征的地貌和指示峡谷充填痕迹的沉积物组合。
图中圆圈代表研究组发现的古峡谷位置。
为什么好端端的峡谷会被沉积物掩埋呢?很简单,峡谷里的水流,被障碍物给阻碍了。当流水中的沉积物无法通畅地抵达山下的盆地时,自然便会在阻碍处淤塞,使局部的侵蚀作用转换成沉积作用,越积越多,从而一步步掩埋峡谷。这个过程不难理解,人类兴建的大坝,地震诱发的堰塞湖,不都是极好的例子吗?研究组认为,把古峡谷给阻碍了的那个障碍物——可能正是朝东边一路隆起来的喜马拉雅山。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比比年龄就知道了。如果山开始隆升的年龄与被埋藏的古峡谷中第一套沉积作用时间一致,那这些淤积物肯定是受到山的阻碍没跑了。毕竟,还有上面说的那一堆地质证据摆在那儿呢。于是,联合研究组利用第一套沉积物中的铍-10和铝-26同位素,成功测算出了沉积物形成的时间。与岩石结晶过程中的U-Pb、Ar-Ar不同,这两个同位素体系是“地表特产”,只有当沉积物暴露在宇宙射线之下才能产生。所以,第一期沉积物中10Be和26Al同位素所指示的年龄,自然便是首期淤积作用的“进行时”了。
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同位素年龄为250万年,新近纪和第四纪之交,与前人所揭示的山脉隆升时间高度吻合,再结合确凿的地质证据,人们发现,山水之间的关系又颠倒了过来。一切看来还是老样子。河谷原来早就存在,它早已经深切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只不过被随后绵延过来的喜马拉雅东缘给阻塞了而已,实际的证据,并不像当下热门的构造动脉瘤理论描述的那样——悲催的河流永远也切不到快速隆升的山的那头,自己成为了自己障碍物的主要推手。
正是对南迦巴瓦峰下这个狭窄山谷的研究,让科学家们推翻了统治学界的15年的假说。图片:caltech.edu/Ping Wang
更有意思的是,在九十年代前撰写论文论证构造动脉瘤理论的作者,恰恰就是这次研究的作者之一,让-菲利普·阿武阿克(Jean-Philippe Avouac)自己。在科学面前,证据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巅攻不破的唯一真理,只有能解释更多证据的模型。只有在更新的证据与更新的模型此消彼长的进步中,人类认识自然的步伐才能一步步地朝前推进,这便是科学家,这,便是科学。
是的,这是一篇字面意义上的《科学》(Science)。发表于不到一个月之前,11月21日,346卷,总第6212期。
尾声. Good Ending
好在河流在自己的峡谷被截流了之后并没有“气馁”,它顺着山势改道,依靠新隆起的南迦巴瓦峰所带来的骤然加剧的陡度,顽强地用更强的侵蚀作用证明着自己的活力。于是,今日的河流,沿着南迦巴瓦峰转了一个近乎180度的弯,这一改就是两百多万年。今天,我们能够沿着它的急剧改道之处,清晰地发现那个在短短50 km距离内把海拔生生削低两千多米的巨大天堑,人们为它起一个动听的名字——雅鲁藏布大峡谷。
如果没有喜马拉雅东缘的快速隆升与阻碍,还会有今天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说实话没有人知道。历史并不存在如果,地球的演化史也一样。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在山前,大峡谷里孕育出了丰富的自然物种,带来了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储库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也知道,当雅鲁藏布江绕过大峡谷之后,还繁孕出了南亚的第二大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一道哺育了南亚次大陆上的人类文明。从这层意义讲,这个故事,难道不是我们的Good Ending吗?
Kimm Fesenmaier.
caltech.edu.
Wang et al (2014).
Science 346(1.
你可能感兴趣
文字阐述好清楚,作为文科生表示前边确实容易懂......棒。
文字过于抽象,如果有三维动画演示就一目了然了。
引用文章内容:今天,我们能够沿着它的急剧改道之处,清晰地发现那个在短短50 km距离内把海拔生生削低两千多米的巨大天堑,人们为它起一个动听的名字——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么大的落差,如果造个大坝拦一下,会不会比三峡发电量更大?
有学问的人眼中的世界果然更精彩,我等纵然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重重峡谷,也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不会知道脚下大地的复杂历史。地质、动植物等专业具有让人羡慕的能够与自然深度沟通的能力。
引用 的话:这么大的落差,如果造个大坝拦一下,会不会比三峡发电量更大?造了大坝遭天遣啊~~~~三峡大坝已经造成了江豚的濒危,如果在雅鲁藏布江造大坝,恐怕人类就已经堕落了。但理论上来说,那么高的落差,发电量应该不小。
地质学博士生
为什么好端端的峡谷会被沉积物掩埋呢?很简单,峡谷里的水流,被障碍物给阻碍了。当流水中的沉积物无法通畅地抵达山下的盆地时,自然便会在阻碍处淤塞,使局部的侵蚀作用转换成沉积作用,越积越多,从而一步步掩埋峡谷。这个过程不难理解,人类兴建的大坝,地震诱发的堰塞湖,不都是极好的例子吗?研究组认为,把古峡谷给阻碍了的那个障碍物——可能正是朝东边一路隆起来的喜马拉雅山。沉积物的同位素年龄为250万年,新近纪和第四纪之交,与前人所揭示的山脉隆升时间高度吻合,再结合确凿的地质证据,人们发现,山水之间的关系又颠倒了过来。一切看来还是老样子。河谷原来早就存在,它早已经深切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只不过被随后绵延过来的喜马拉雅东缘给阻塞了而已--------------总觉得哪里有点问题。河谷沉积上发育冲积扇,这是山区隆升的结果,但和堵塞河道有啥关系……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文字阐述好清楚,作为文科生表示前边确实容易懂......棒。哈哈,谬赞了~
其实前面那部分表达起来确实比后面那部分要舒畅,毕竟前面是地学大厦的普适性理论,而后面则是Caltech那些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本身是具体的Case,而且作为介绍前沿来说,亦需要将很多方法论层面上的东西照顾到,所以就突然间变得细碎了。。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文字过于抽象,如果有三维动画演示就一目了然了。 唉,是啊。。客观来说,这种地理性很强的信息,确实用三维动画演示,是比0维的文字描述要更为直观的。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有学问的人眼中的世界果然更精彩,我等纵然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重重峡谷,也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不会知道脚下大地的复杂历史。地质、动植物等专业具有让人羡慕的能够与自然深度沟通的能力。大谢的说~ 作为地学人,能够获得这样的评价真的感到非常欣慰!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为什么好端端的峡谷会被沉积物掩埋呢?很简单,峡谷里的水流,被障碍物给阻碍了。当流水中的沉积物无法通畅地抵达山下的盆地时,自然便会在阻碍处淤塞,使局部的侵蚀作用转换成沉积作用,越积越多,从而一步步掩埋峡... 这儿不是冲积平原啊...而且这次钻探打到了500m的基岩,所谓的峡谷沉积是出现在岩性界面上的。今天那个圆圈中是一些河谷沉积物,是在最上部的。总结就是,自下而上:
基岩——冲刷面——大型漂砾混杂堆积——然后往上一个大正粒序旋回逐渐过渡到今天的尼洋河汇水沉积。不过这部分信息因为太“专业”了,而且本身后面那部分比较琐碎,作为科普文章的话不敢再往文字里做加法了,所以就直接用结论带过了。
科幻迷,天文爱好者,地质学本科生
同步感很强哈哈哈刚好那几天季建清老师给我们讲构造地貌学来着~课上他还说自己投的文章被否了~
地质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 这儿不是冲积平原啊...而且这次钻探打到了500m的基岩,所谓的峡谷沉积是出现在岩性界面上的。今天那个圆圈中是一些河谷沉积物,是在最上部的。总结就是,自下而上: 基岩——冲刷面——大型漂砾混杂堆积...还是没感觉到特殊的位置在哪,或者说依然很多问题。再去看看原文好了。
引用文章内容: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同位素年龄为250万年,新近纪和第四纪之交,与前人所揭示的山脉隆升时间高度吻合,再结合确凿的地质证据,人们发现,山水之间的关系又颠倒了过来。一切看来还是老样子。河谷原来早就存在,它早... 这点有点糊涂了。既然二者时间吻合,就说明峡谷被截流的时间与喜马拉雅东缘隆起的时间一致,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因为造山带的作用(或者一股强大的内动力作用),致使喜马拉雅东缘快速隆起,而致使本来存在那里的峡谷截流,然后沉积ing。这样看来,跟构造动脉瘤理论完全没关系啊。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同步感很强哈哈哈刚好那几天季建清老师给我们讲构造地貌学来着~课上他还说自己投的文章被否了~ 我猜你们是在3325上的课 XD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 这点有点糊涂了。既然二者时间吻合,就说明峡谷被截流的时间与喜马拉雅东缘隆起的时间一致,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因为造山带的作用(或者一股强大的内动力作用),致使喜马拉雅东缘快速隆起,而致使本来存在那里的... 你总结到问题的本质了~
你所总结的这个恰恰是这篇新Science paper的观点,他们是来反对而不是来支持构造瘤的。
引用 的话: 你总结到问题的本质了~ 你所总结的这个恰恰是这篇新Science paper的观点,他们是来反对而不是来支持构造瘤的。问题是我没觉得有矛盾的地方。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问题是我没觉得有矛盾的地方。 嗯,让我想想怎么给你解释哈,我得组织组织语言,这个解释起来确实比较拗口。首先,先说构造瘤和这篇paper都承认的地学通识,那就是:河谷,是从盆地往造山带内部一步步发展的。具体到青藏域的实例,就是往南亚流的那些河流,都是先从靠南的平原开始,然后往北边的青藏高原深处一步步进行溯源侵蚀。构造瘤理论和新paper的交锋点是:布拉马普特拉河(布河),是否通过上述过程,深切进了青藏高原的内部?构造瘤理论的观点是:没有。 布河并没有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它还没有侵蚀进青藏的深处,便很不巧地遇到了一路推过来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峰),南峰的迅速隆升使得布河的侵蚀加剧,而侵蚀加剧反过来又助推了南峰的隆升。结果,布河就一个劲儿地在南峰这儿侵蚀,就是进不到青藏高原内部。在这种视野下,雅鲁藏布江和布河是两个体系,没有更早潜在的成因联系。而新paper的观点则是:有。这俩河是同一个体系,在喜山东构造结没有推过来的时候,布河和雅鲁藏布江本身是一个联通的体系,早就已经侵蚀到了青藏的深处,并发育了相当成型的古峡谷。但是随后,东构造结隆起,等于像一个大坝,半路截断了这个峡谷,导致雅鲁藏布江段(可以理解为更早期那个联通河谷上游)就在山前中断、淤积,古峡谷在这儿就被埋了。而布河(下游)自然以东构造结为新的裂点,开始对它疯狂侵蚀。一边是南边布河的侵蚀,一边是北边雅鲁藏布江的改道,两者的合力,重新造就了新的峡谷,也就是今天绕着南峰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把两者重新连了起来。
科幻迷,天文爱好者,地质学本科生
引用 的话: 我猜你们是在3325上的课 XD嘻嘻不是啦高等大地构造是在3430~~~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嘻嘻不是啦高等大地构造是在3430~~~ 可惜ing。要不你每天出门就能看到我,国内的办公室了。不过你离另外某两位童鞋当年的屋更近XD。 #自古地空出壳er#
科幻迷,天文爱好者,地质学本科生
引用 的话: 可惜ing。要不你每天出门就能看到我,国内的办公室了。不过你离另外某两位童鞋当年的屋更近XD。 #自古地空出壳er#没事又不是只有这一门课~~的确有一半的课在3325上哈哈哈~~~
召唤地质锤~~~呼啦啦啦啦~~~~~
地理生发来贺电~~~比我们的课本知识新鲜多啦来自
引用 的话:造了大坝遭天遣啊~~~~三峡大坝已经造成了江豚的濒危,如果在雅鲁藏布江造大坝,恐怕人类就已经堕落了。但理论上来说,那么高的落差,发电量应该不小。江豚濒危是因为填湖造陆、江湖上的船舶噪声、渔民误补等原因造成的,跟三峡没关吧。。。非要说的话对中华鲟影响大些我没意见
引用 的话: 嗯,让我想想怎么给你解释哈,我得组织组织语言,这个解释起来确实比较拗口。首先,先说构造瘤和这篇paper都承认的地学通识,那就是:河谷,是从盆地往造山带内部一步步发展的。具体到青藏域的实例,就是往南...谢谢您的耐心解释。这样的话,我就明白二者矛盾的地方了。But,这也仅仅能够证明的是喜山东构造结的隆起并不是因为动脉构造瘤理论所推理的那样。换句话说,动脉构造瘤理论在此不适用。或许他们的发现,将喜马拉雅山演化的历史又揭开了一层面纱。
构造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引用 的话:谢谢您的耐心解释。这样的话,我就明白二者矛盾的地方了。But,这也仅仅能够证明的是喜山东构造结的隆起并不是因为动脉构造瘤理论所推理的那样。换句话说,动脉构造瘤理论在此不适用。或许他们的发现,将喜马拉雅...是滴,你抓到本质了,他们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就是在证明
先前的构造瘤理论并不适用。然后接着提供符合证据的新模型。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沉积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_百度知道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考研化提纲道题教材没找着谁能答我
提问者采纳
熟度嘛主要依据主导作用产物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有机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沉积演化规律 在 地质学 分类中
的翻译结果:
查询用时:0.696秒
&在分类学科中查询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its evolution,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and bodie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e of the data of log, drilling and C, O isotope.
&&&&本文利用测井、钻井和C、O同位素等资料 ,研究了核二段各砂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相带分布、砂体展布以及沉积演化规律。
&&&&Depositional Evolu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s in Lishu Fault Basin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沉积演化规律及层序地层学模式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OF THE TERTIARY IN GASI FAULT SAG OF QAIDAM BASIN
&&&&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演化规律与储集体分布
&&&&Using the single well sedimentaryfacies analysis for foundation,combining the electrofacies and seismic faciesanalysis,the paper made researches of Mesozoic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arysystem and the law of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Suibin depression.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及及地震相分析,开展绥滨坳陷中生界沉积相、沉积体系和沉积演化规律研究。
&&&&With sequence as drawing unit,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are described and explicated in six sequences about carboniferous in the region.
&&&&以层序为作图单位,勾划并阐明本区石炭系六个层序的沉积相展布以及沉积演化规律。
查询“沉积演化规律”译词为用户自定义的双语例句&&&&我想查看译文中含有:的双语例句
为了更好的帮助您理解掌握查询词或其译词在地道英语中的实际用法,我们为您准备了出自英文原文的大量英语例句,供您参考。&&&&&&&& Using the data of the cores, thin sections, granulometric analysis and well loggings, studying in details the features about the colors of the mudstone, the texture of the rock, sedimentary structures, sedimentary rhythm and the vertic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facies of Fuyu formation are lake facies and shallow water lake delta facies in Toutai area. The shore lake subfacies and the shallow lake subfacies are subclassfied into the lake facies,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water plain s... &&&&&&&&&&&&利用岩心、薄片、粒度分析以及测井等资料,通过详细研究泥岩的颜色、岩石的结构、沉积构造、沉积韵律以及垂向沉积序列等特征,认为头台地区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有湖泊相和浅水湖泊三角洲相。湖泊相中又可区分出滨湖亚相和浅湖亚相;浅水湖泊三角洲相中又可区分出水上平原亚相和水下平原亚相。不同沉积相、亚相及微相都有独特的测井响应。探讨了本区扶余油层沉积演化规律,按砂层组建立了沉积模式。浅水湖泊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和水下平原亚相中分流河道砂体,空间规模大,且含油性能好,是扶余油层有效储层砂体类型。&&&&&&&& Based on seismic, log, drilling and core data, the depositional evolution and sequence stratigrphic model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by using methods of stratigraphy, sedimentology and sequence stratigrphy. The strata of Lishu Fault Basin mainly consists of a sets of conglomerate, sandstone with conglomerate, sandstone, slitstone, mudstone, etc., interbeded with volcanic rock thin seams. From the lowest to the uppermost, the set of strata was traditionally divided into two formations, Huoshiling and Lis... &&&&&&&&&&&&应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综合采用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方法,详细研究了梨树断陷沉积演化规律,建立了层序地层学模式.梨树断陷地层主要由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火山岩、煤层组成,划分为火石岭组和梨树组.依层序地层学观点,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超层序,16个三级层序(SQ1~SQ16).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湖底扇相和火山岩相.从沉积特征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扇三角洲-湖泊-火山岩充填期、扇三角洲-湖泊-河流三角洲充填期、河流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充填期和河流三角洲-湖泊充填期,从而将本断陷沉积层序归纳为3种层序地层学模式,即断陷型、断坳并存型、坳陷型层序地层学模式.&&&&&&&& The Beikang Basin is an important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located 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ansha massif,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ansha sea area.It has good petroleum potential.In recent
years,the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has completed about 20,000km seismic profiles and related gravity and magnetic surveys in an area of
more than60,000km
in the basin.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the authors have carried out
the correlation of
seis... &&&&&&&&&&&&北康盆地位于南沙地块的西南边缘,为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近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盆地六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完成了近20000km的地震测线,及相应的重力与磁力测量。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对比和详细的地震相分析,划分了3个超层序、7个层序,对其中的5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并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图。晚始新世以前,北康盆地位于古南海西北缘,盆地西北部为陆相环境,东南部为滨-浅海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南沙地块从华南陆块裂离向南漂移,随古南海洋壳的被动消减和新南海的扩张,盆地水体加深,除西北尚有陆相沉积外,主要为海相环境。早渐新世后,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拼贴,北康盆地逐渐处于浅海-半深海环境。与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相对应,早第三纪发育的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及早中新世发育的浅海相泥岩为有利烃源岩,同期的三角洲相砂岩、滨海相砂岩及晚中新世发育的浊积岩为主要储层,区域性盖层为晚中新世以来的浅海-半深海相泥岩、砂质泥岩,局部性盖层有湖相泥岩、浅海相砂质泥岩、泥岩和灰质泥岩。&nbsp&&&&&&&&相关查询:
在Springer中查有关
在知识搜索中查有关的内容
在数字搜索中查有关的内容
在概念知识元中查有关的内容
在学术趋势中查有关的内容
2008 CNKI-中国知网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 备案号:110 1081725
&2008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演化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