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宜阳县 宋屋村小学学生学号

宜阳县简介
&&&&宜阳概况  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的宜阳县位于距洛阳市以西25公里处,东西长5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125公顷。境内交通发达。焦枝铁路洛宜支线直抵城郊,宜故、郑卢两公路分别沿洛河两岸纵贯东西,南阎公路横跨县境南北,另有数十条乡村公路与全县各地相通。  宜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全县地貌西高东低,南山北岭,沟壑纵横,山秀水明。总的概貌是“南岭北丘西南山、洛水一线中间穿、&三山六丘一分田”。&全县有大小河流及山涧溪水360多条,中小型水库46座。矿藏及林木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0余种,其中:煤炭、石英石、钾长石、重晶石等储量大、质量好,具有极大的开采潜力。各种用材树90多种,至今尚存的灵山银杏、韩城龙柏、西庄国槐、马河秋榆、祁庄白松等被文物部门列为珍优树木保护。血参、柴胡、茱苓等药材出口东南亚地区。  宜阳县辖8镇9乡1个办事处,396个行政村,3511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总量7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万人,占总人口的12.8%。民族有汉、回、壮、蒙、藏等30多个,其中汉族人口占98.&9%,回族人口占0.8%,壮族人口占0.2%,其它民族人口占0.1%。  勤劳智慧的宜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宜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阳人民更是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抢抓机遇、勇于进取,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县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15.5%的速度快速递增,2001年达到了161938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43762万元,第二产业53889万元,第三产业64287万元,形成了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广阔的地域面积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宜阳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优厚的先决条件,为盛产和发展粮食、烟叶、水果等种植业、猪牛羊家禽等养殖业、林业、渔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宜阳属农业大县,近年来逐步建成了芦笋、大蒜、大枣、苹果、肉牛、烟叶等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产生效益。200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0.0万吨,烟叶总产量8557吨,水果总产量30858吨,&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9.97万头、10.15万头和13.91万只。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陶瓷、化工、煤炭、农机、建材等为主的工业生产结构体系,200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8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主要产品精细耐热炻瓷、前进烟花爆竹、“蓝梦”、“太空”高级弹簧床褥、高级食用油等已成为畅销国内外的驰名商品。贸易繁荣、商贾云积、购销两旺,2001年底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3727万元,财政收入达5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畜存款1553元。  宜阳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据县志记载和文物普查中发现,全县有古城址15处,宫殿17座,庙堂41处,亭台、楼阁19个、祠、庵、寺、观78处,古驿站9处,古桥梁29孔,古墓葬38个,馆藏文物5200件。&其中邵窑遗址、苏羊遗址、灵山寺、五花塔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阳县不仅古迹众多,山水名胜也星罗棋布,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一应俱全。距县城50公里、海拔1831.8米的“花果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雾美、林茂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灵山寺”是中国佛教名刹“白马寺”的姊妹寺,坐落在宜阳城西8&公里处洛河南岸北麓半腰。寺内建筑典雅庄重,古色古香。寺后凤凰岭满山翠柏,浓密葱郁;寺侧凤凰泉幽深清丽,甘甜宜人。寺前银杏树下悬崖垂秀,洛水萦回。“九龙洞”顶壁石柱耸立、石幔悬挂、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异景奇幻使人如游仙窟。另还有白鹿苑、召伯听政处、李贺故里等名胜枚不胜数。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宜阳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发展。科教文体卫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机关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我国WTO的加入,全县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畜牧大县、烟叶大县、工业强县”三大目标的指引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繁荣昌盛、科技文化发达、基础设施完备、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的宜阳将呈现于世人面前。&&&&工业发展  工业经济活力增强。新上了一批以龙羽公司5×5.5万千瓦火电厂、恒基铝业20万吨氢氧化铝(4A氟石)、黄河同力300万吨水泥为代表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效益的骨干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力增长点。以骏马集团兼并洛阳氮肥厂恢复生产为标志,省、市营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再次成为推进宜阳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县营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全县上下掀起了建设工业项目、发展工业经济的新一轮热潮。全县现有各类工业企业近2500家,其中重点工业企业18家,限额以下工业企业401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六大工业支柱产业。2003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361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843万元,比上年增长11.9%,从而一举扭转多年来增幅低于10%的被动局面。&&&&矿产资源  宜阳县西起穆册关,东至丰李,共75公里长的山区,到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由于全县在大地构造上所处的位置和成矿条件,矿种多,储量大,质量好,易开采。经初步勘察已知,宜阳有煤灰岩、铁、锰、铝、磷、石棉、石英、水晶岩、石墨、白云石、花岗石、蛭石、重晶石、钾长石、铝土和金矿等十余种矿藏,其中蕴藏最大的是煤炭。  一、煤炭  宜阳煤炭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据《史记》记载,两千年前的西汉文帝时,,窦广国就曾在宜阳“为其主人作炭”(即采煤)。据勘察证明,煤田分布分布于城关、樊村、丰李、白杨4个乡,总储量为2.1亿吨,其中工业煤1.73亿吨,白煤0.37亿吨。年总开采量150万吨。  二、灰岩  分布地与煤炭相同,地质储量13.6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B2级储量0.7亿吨,年开采量100万吨。  三、白云石矿床  分布地区与煤炭、灰岩相同,地质储量22.3亿吨。初勘1.2储量亿吨,详勘储量0.4亿吨,氧化镁平均含量在19%以上。  四、玻璃石英岩矿床  分布于八里堂-白石山、豁子山-香潭山、半坡-虎山、虎庙-老羊坡等处,长18公里,宽200米,厚30米,地质储量27亿吨,远景储量0.15亿吨,D级量0.36亿吨,鸡冠山是一个优质大型玻璃原料矿山。  五、垤石  主要分布于上观乡的柱顶石,其次分布于穆册乡的横岭。地质总储量1.4亿吨,张坞乡的瓦沟河内也有零星分布,矿体露出在崇山峻岭之中,露天、平洞均能开采。  六、重晶石  主要矿体分布在东赵保南坡、单村。矿体分布于山丘区,平洞、竖井均可开采。  七、花岗岩  分布在穆册乡竹园沟到摞摞石和刘秀沟至桃花山。总地质12.2储量亿立方米,其中大理沟的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左右,品种有细粒花岗岩和中粒花岗岩。地形陡峭,易于开采。  八、钾长石  分布在董王庄乡九间房南岭,含钾13%,储量为5.5亿吨。十、银铅矿床  主要分布于大槐树-三合坪、露宝寨山-上洞的范围内。铅的地质储量58.1万吨,远景储量23.86万吨,银的地质储量33.5吨。  十一、银铜矿床  分布于大尖山-寺院界岭一带,主要分布在大尖和铜洞沟,铅的地质储量42万吨,银的地质储量100吨。  十二、铁矿  铁矿分布于张坞乡尚坞村至上观乡料凹村一带,为次沉积变质铁矿,多为中品位。地质储量0.3~0.6亿吨。宣龙式铁矿薄而稳定,分布在狼洞,布家岭,大庙坡一带。  十三、大理岩  分布于樊村乡的马道、杓柳等地,为可供年产1万平方米板材厂用50年的矿山。矿石成材率为15%,品种有宜阳白玉、杓柳墨玉、豹班玉、松纹玉等,地形多呈单面山峰出现,可露天开采。  十四、水晶矿床  分布于穆册花山一带,为C2级储量大于5万公斤的大型矿床。分紫色、烟色、茶色、白色4种水晶,总矿体25个,一级占20%,二级占80%,1982年以来,当地群众已大量开采。  十五、金矿  女几山古为黄金产地,近年来宜阳地质队初步踏勘,穆册、上观两乡含金脉矿体达17条之多,最长的在75米以上,厚度2.3-3.2米,每吨含金品位8.5-19克。&&&&旅游文化  &&&&1、锦屏山&&&&锦屏山是宜阳县城的天然屏障,也是人民群众的游览胜地。山势拔地而起,巍巍壮观。据传说,过去柏林如海,古木参天。山,俗称柏杷山,体如雕琢,色如翡翠,峭如立壁,峻若岩墙。唐女皇武则天赐名曰:“锦屏”。   所谓锦屏,是指宜阳自西而东一字排列的12峰,它严若12幅锦色之条屏。其中最高为“玉桂峰”、其次为“文笔峰”。“玉柱”之东有“老人”、“烟霞”、“奎壁”、“桃花”诸峰。“文笔”之西有“双壁”、“左狮”、“夕阳”诸峰。“文笔”和“玉柱”之间还有“栖云”、“书带”、“香山”诸 峰。山峰并立,犹如一幅幅丹青画卷高空而悬,历代名人,凡到宜城,无不登高远望。即兴咏怀,怀许多诗文镌刻于山崖之上。唐武后曾于此亲题“锦屏观山”四个大字。1985年,在锦屏山北麓发现一块阴雕正楷“奇”字残碑,字大如斗,笔力雄健,为武后所题之残碑。由于锦屏山色俊秀,景物宜人,过去曾罗列为十大景。这“十大景”是:“玉柱清霞”、“仙楼夜月”、“学院书声”、“云亭远眺”、“鸡蝶炊烟”、“陶洞秋风”、“香山梵呗”、“古柏浮岚”、“丹台昭晖”。而今锦屏山,一年四季精心绿化,矿产资源不断得到开发,让它为祖国四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2、九龙洞&&&&&白杨乡板沟村,顺村外山沟向北走5里。迎面有山壁立,俗名半坡山。县志载为半壁山。山北侧半坡处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原有雕梁画柱卷檐亭。迎西题为“九龙圣母洞”,现只存石碑两通,分别为明万历年间和清咸丰年间所立。洞内潮湿幽邃深暗,深1公里多。距洞口不远的地方,突然撮合。要通过需要1人双脚先滑过去,背依地溜过。这叫过马鞍桥。再里洞陡然敞开,叫大殿,为游人憩息的地方。再里,有1米见方的水池,需跳进池内才能前进,这叫净身池。再里,一枯进当道,井深莫测。需从井旁手攀洞壁侧身而过,再往里,便是龙潭。望不见源头,深不能见底。潭水出来,流入枯井。用手电筒探望,不见井底,不知水流向何处。洞内顶壁石柱耸立,石幔悬挂,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异景奇幻使人如游仙窟。  由里向外,出洞豁然开朗。洞外北侧,拾级30余层,有庙宇3间,这是圣母祠。圣母洞祠对面是石城山。山顶高入云霄,顶上祖师庙在白云间时隐时现,天光山色相映,水清木秀浑然。因山为石灰溶岩,人们把这一奇观叫龙母净洞。雨过天霁,洞内水无外流,平静如常。  白杨镇南郊,如今尚有宏伟高大的“九龙台”(聚龙台)和九龙圣母庙等建筑。&&&&3、李贺故里&&&昌谷(今宜阳三乡)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里。  三乡村东的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三乡,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以连昌河谷而得。  据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为题的作品,以浓郁的诗情赞颂家乡山川之美。据《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家泉石眼两三茎”、“茂陵归卧叹清贫”等句推测,李贺故宅当在北园,又据《南园十三首.其二》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句,李贺的故宅可能离连昌宫不会太远。北园可能就是现在的西柏坡村一带,该村位于连昌河以东。在原连昌宫正北。现尚存有竹园百余亩,晴日竹荫深  五花寺塔  处,阳光斜照,光景斑驳,也许就是李贺“斫取青光写楚辞”的地方。当年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置,又有玉阳宫、兰昌宫之称。后来建有五花寺,这一带有三乡、上庄、下庄、柏坡、南寨、后寨、后院等村。大都村头相连,绿竹成园。西有“汉山云刹(光武庙)”,南有女几山,隔洛河相望,有名的唐塔,矗立于连昌河西岸,当年的权贵名人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皇甫缇、元镇和杜牧等,在这里都有吟咏唱和的诗文。&&&&4、灵山寺&&&&宜阳县城西,沿洛河南岸7公里处,右侧山崖陡峭,怪石嶙峋,几株古柏倒挂。山泉淙淙有声,这便是灵山。寺院在崖顶上面的平地里。寺的主体建筑是坐南向北,按前后顺序是山门、天王殿、大悲阁、大雄殿、藏经楼。东西两厢房各22间,寺院两侧建有僧房禅院,总计建筑近百间,面积1600多平方米。据旧县志记载,寺院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明、清两代几次重修。大悲阁、大雄殿梁柱大架仍为金代原物。大雄殿内5尊塑像,其中1尊高2.1米,为明代艺术佳品。大雄殿前矗立着明成化十七年(1459)镌刻的四面石佛塔1座,高丈余,浮雕清晰,形象逼真,另外现存和尚墓塔16座,为全国现存8处塔群之一。石碑61通,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灵山寺原名报忠寺,因传说大雄殿为周灵王葬处,因而得名灵山,寺又因山得名“灵山寺”。寺院东侧圣母祠前,有一泓水名“凤凰泉”,寺也曾因泉命名“凤凰泉”。  灵山的山分上下三个层次,寺院居中。低层河川开阔,烟雾缥缈,色度浅淡。上层山峰,巍峨雄伟,满山古柏,苍郁葱茏,轻纱白练般的洛川把它反衬得色度更浓。西侧黄帝山峻入云,东侧公山重峦叠嶂,灵山如两山共抱的翡翠。  灵山的水,发源于凤凰泉,泉口两丈见方,水深数丈,传说古代曾建息机轩、怡然亭于泉旁。岸边大树掩映,藤蔓牵挂,署夏清波寒浪荡漾,隆冬暖烟柔雾缭绕。泉眼碗口大,泉水通过 渠道穿墙过垣,迂回于殿前屋后。靠泉过新建游泳池,山腰平湖,明净如镜,冬温夏凉,四时爽朗,从山前崖头倾泻,钻石凿岩,飞流直下。  灵山的树,数银杏树(俗称白果树),主干高2丈余,粗两人合抱不住,顶枝茂密质嫩,夏秋叶繁果稠,根插牢固,银灰色的树皮迸裂象老人额上的皱纹,满身的伤疤窟窿,呈现着饱经风霜、历尽折磨的神态。灵山寺没有多少人工建造的亭台花圃,就天然的山水树木足为避暑游览胜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光武庙&&&&在县西三乡村北的汉山之巅。据史书记载,东汉建武三年光武帝降赤眉于此,明帝即位降诏于此立庙。后周显德五年(958)重修,元至正十年(1350)复增修之。现存建筑44间,基本全属明清建筑遗物,计有山门3间,大殿5间,东廊已塌,还有西廊9间。除主体建筑外,另有马王庙、皇姑殿、子陵宫、钟楼、奶奶庙等。这此建筑残破严重,如不采取措施。实有彻底毁灭的可能。&&&&6、龙潭寺&&&&位于张坞乡岳社村南龙潭河东,今以大殿结构造型可推断为金代所建。现存大雄殿、天王殿、东配殿、僧房计17间,另有土窑7孔,总占地面积1亩多。院内石碑2通,碑面风化脱落,字迹模糊,读不成文。从其中一通中可见“天和元年”字样,是否为创建年代尚不能确认。寺院西、北两面各有僧塔1座,一为“静如和尚塔”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一为“晓岚云公和尚”,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7、福昌阁  位于韩城乡福昌村北,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曾建福昌宫,但无确凿考证。现存建筑始于明代,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全面修葺。  阁就福昌城西南角崖头建筑,坐北向南,采用重檐连式,顶以黄绿玻璃瓦覆盖,四角挑檐悬钟。面开五楹彩门。墙砌青砖,基用表石。台座以黄土夯实,外用青砖,前筑石阶120余阶,阁巍峨壮观。  台座半坡东西侧就山崖修建佛龛神洞,洞有吕祖、华佗、老君、鲁班、药王、西佛等。洞前砖铺平台。掩映于杨柳之中,为福昌阁增添了神异色彩。&&&&人文教育  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和宜阳县实验高中是宜阳人重视科学教育的证明,她们携手共创宜阳教育的辉煌,未来必将成为宜阳人的骄傲!!  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宜阳一中是位于豫西的一所著名高中,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城以北的开发区的香泉村,背靠香鹿山,面朝悠悠洛河水。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34年,其前身为“县立师范”,1937年,附设初中部;1946年,中学教育初具规模,遂更名为“宜阳县初级中学”。解放后,再改为“宜阳县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部,转制为完中。年,校址先后为县师训班和城关高中居用。恢复高考制度后,正式定名为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校址不堪适应,遂于2004年9月迁至新址,2005年底被河南省授予第二批省级示范高中。  早期,面对内忧外患、战火频仍的混乱时局,宜阳这片热土因她而未曾斯文扫地。广大师生在漫漫而修远的教育征途上,上下求索,苦苦寻觅着民族救亡和祖国复兴之路,他们有的如地火奔突,暗播革命火种;有的投笔从戎,毅然共赴国难;有的制笛龙吟,以文艺摧醒民众。解放后,沐浴着新中国的春风,宜阳一高愈益光彩照人、风流尽展。一批批名师陆续从全国各地云集于此,实力雄厚的师资赢来教育质量的空前骄人。这一时期,从一高昂然走出去的一代骄子,遍布大江南北,许多成为军界、政界、学术界、教育界、实业界各自不同领域的精英。  1978年,和着时代的步伐,宜阳一高迎来了更加绚丽的春天。二十六年来,一高教师安贫乐教、严谨治学;全体学生笃学精思,勤奋竞先,诲人不倦的教风和孜孜以求的学风,长期以来跻身洛阳市高中四强,换取的是令人惊叹的教育业绩。因此,多年来学校一直名列全市四强高中行列。该时期,相继从这里走向清华、北大、同济、复旦等全国各级各类大学的近万人,获硕士、博士学位者灿若星河,他们学业大成后,仍不减宜阳一高学子固有的精神品格,继续大气磅礴地各领风骚于自己致力的事业中。  宜阳一高素有科研兴校之风,教研成果斐然。中央教科所曾命其名为“科研成员学校”,并承担了多项省、“十五”教育教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且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撰写的论文时常见诸国家及省、市级刊物。  现在,新校业已建成投用。新校占地300余亩,投资近亿元,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教研楼、科技实验楼、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等十余栋建筑鳞次栉比,校园面貌一新,内部设施一流。学校现有教学班68个,在校生3100多人。教职工2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9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级高级教师39人,一教师4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0人,省级优秀教师及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优秀专家1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1人。学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优势明显。  高山景行,厚德载物。如今,宜阳一高在豪迈走过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之后,迎来了她荣光的七秩华诞。七十年艰苦创业,七十年锦绣华章;七十年薪火相传,七十年桃李芬芳,宜阳一高终以不拔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铸就了卓越的品质,织出了岁月的辉煌。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全体一高人正把往日的辉煌化作新征程的起点,进而去迎接更新的挑战、去成就更大的梦想、去实现更大的跨越……。  试看未来之宜阳一高,必是滋兰树蕙的沃土。&  宜阳县实验高中  宜阳县实验高中坐落在九朝古都洛阳西35公里处的宜阳县城中心段——文明中段,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是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宜阳县实验中学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一所新型学校。基于新时期形势的需要,她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1982年动工建校,1984年开学上课。在相继经历了初中、完中和普通高中三个阶段之后,从1997年开始,发展成了一所重点高中。  年为完中。1985年8月,按县政府安排,实验中学增召了普通高中四个班。之后,师生人数逐年增多,教学设施日趋紧缺,到1986年下半年,学校的教学班达20个,在校学生两千多人,教职工110多人,原有的房屋,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等已不能适应教学工作,为此经县政府同意,从1988年起停招初中新生。直到1990年初中学生全部毕业,成了一所普通高中。期间基于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的考虑,从1988年开始,在每年的招生班额中,招收具有体、音、美专长的新生一个班,共同教学文化课,单独教学专业课。这类学生毕业后报考各对口专业高校。直到1998年9月,体、音、美班从实验中学分出,成立县艺术学校为止,本校专业班停止招生。期间李富立任校长兼任支部书记。  年为普通高中,三级各四个平行班共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0余人,教职工60人。随着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于年两年的新生中,增招了重点高中招收剩下的分数层次较高的新生两个班,作为学校的重点班,与原有的四个普通班同时开展教学工作。到1996年,共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千人,教职工80人左右。期间于1990年郑知杰任校长,李富立任支部书记。  1997年后为重点高中。随着教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1997年被定为重点高中,每年从6个招生班中,与原有重点高中并列招收4个县级重点班。到1999年下半年,学校规模已达十八个班。从2000年开始,6个招生班额全部并列招收重点班。2001年,全校共有20个教学班(含复习班)在校学生1395人,教职工89人。2002年全校发展为24个教学班(含复习班),在校学生人,教职工人。期间由武鹏高任校长兼任支部书记。2003年由彭清智接任校长,尚万仁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发展为27个教学班(含复习班),在校生超过2000人,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育硕士1人在职研究生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县拔尖人才6人,中学高级教师31人中学一级教师47人。  实验中学创办二十年来,在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内部管理的基础上,终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建校初期,学校仅有一幢教学楼和两幢宿舍楼,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仅为4320.63平方米,总造价588600元。1985年扩建一座小型寝办合一的混合楼,1986年建第一幢家属楼及学生餐厅,1987年建操场征地8.5亩,1992年建第二幢家属楼,1997年在南面育新街的原校门处建办公及学生宿舍混合楼。校门改在北边,面向文明西路。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一举建成了四个单元六层家属楼一座。除一楼外,尚可容纳40户教工。至此,学校的住房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以上扩建总面积共10010.63平方米,总造价为3280923元,目前,学校占地面积共28.5亩,总建筑面积14331.26平方米,总造价元。  建校初期,学校除了教师办公及学生课桌凳外,其他设施几乎是空白。目前,除了拥有数千册藏书的图书馆和各相关学科的仪器、实验室外,又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及闭路电视系统,先后购置了录像机和VCD机,购置了教学用29寸彩电23台,投影机20台,及办公用电话机26部,购置了联想奔III型(CPU)微机37台。目前,除电子物理外,高中各学科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均可按规定开展。在教学手段现代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实验中学在坚持教学为主,重视思想教育的前提下,以“三风”建设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为内容,开展了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以科研兴校为主导在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教学科研体系,促使教学成绩不断提高;以倡导团结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在领导班子中形成合力,有力地带领全校教工不断开拓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教学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列举五年来升学情况统计表如下:  实验中学教学质量的历史性突破开始于1999年。这届毕业生还没有县级重点班,当年高考一举上省定大专线65人,荣获县政府“十年磨剑”锦旗奖。步入重点高中后第一年招收新生于2000年毕业,这年上线人数达93人,以超额43%的成绩完成了县分配任务,荣获县教委“目标任务完成”锦旗奖。  军校共建&2001年高考获更大突破,上省定大专线395人,比2000年增加299人;其中上本科线174人,比2000年增加111人,上重点线59人,比2000年增加40人。在升学名次上,由2000年市区的第19位提高到11位。这年的增长幅度,居市辖71所重点高中的第四名&。&  宜阳县实验高中在短短的二十年的发展中,已挤身于洛阳市十强高中,是豫西教育上的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至此,她还以自己独有的办学风格和优异的成绩展现着前所未有的魅力。目前,实验中学正在再接再厉,乘胜前进,致力于创造未来的更大辉煌。  宜阳县城关镇一中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位于宜阳县城文明东路,占地面积3663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52个,教职工119人,学生3500人。  1997年,在省两基评估验收的推动下,宜阳县政府组织县直各单位和城关镇政府筹资创建了城关镇一中。新建的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合并了城关镇中街学校和东街学校的初中班,主要接纳县直单位子弟和城关镇辖区学生。  建校8年来,连续被县教育局授予“宜阳县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荣获“河南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五爱’教育先进学校”、“洛阳市文明学校”、“洛阳市示范初中”、“洛阳市民主管理先进学校”、“洛阳市安全文明校园”、“洛阳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洛阳市绿色学校”、“宜阳县标准化学校”、“宜阳县双文明十佳单位”、“洛阳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优秀家长学校”、“洛阳市依法治校合格学校”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洛阳市规范化初中”,是全县初级中学中唯一的一个市级“文明单位”。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拥有标准化运动场及容纳900余人宿舍、餐厅。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室,实现了三机一幕、闭路电视进课堂,装备了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学校局域网以宽带接入互联网。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学术氛围浑厚,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教学人员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40人。中学高级积称6人,一级职称60余人,省市级骨干教师、业务标兵25人,省市级优质课及优秀辅导员74人。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七年来,获省、市、县优质课奖励163人次,200余篇教学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或公开发表。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三个面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导向;坚持“三个一切”,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努力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确立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四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教学各项方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耐心教育帮助后进生,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重视因材施教,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动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以“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厚德育人,诚信做事”的校训教导师生,逐步形成了“规范文明,平安和谐,团结紧张,竞争高效”的校风,“守法遵道,博学多艺,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和“爱校守纪,尊师勤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风。  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中胜利完成第一个5年发展规划提出的“一年见成效,二年上轨道,三年成规模,五年成名校”奋斗目标。2005年学校又提出了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永保全县第一,3年争创市优,5年争创省优”。[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宜阳县辖7个镇、10个乡:城关镇、锦屏镇、丰李镇、柳泉镇、韩城镇、白杨镇、寻村镇、盐镇乡、高村乡、三乡乡、张坞乡、穆册乡、上观乡、莲庄乡、赵保乡、董王庄乡、樊村乡。县人民政府驻锦屏镇。  城关镇 代码:   2006年,辖6个居委会:解放路居委会、红旗路居委会、西街居委会、水么头居委会、沈屯居委会、白庙居委会;~400_黄河厂居委会、~401_豫西建设工程宜阳公司居委会、~402_宜洛煤矿居委会、~403_李沟井居委会。  锦屏镇 代码: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高桥村、灵山村、后庄村、八里堂村、马庄村、大雨淋村、焦家凹村、陈宅村、乔岩村、东店村、铁炉村、河下村、杨店村、周村、苗村;前进化工公司东区居委会、洛阳氮肥厂居委会、郑铝五〇三厂居委会、洛阳第二水泥厂居委会、宜阳火车站居委会(~400-~404)。  丰李镇 代码:   2006年,辖25个村委会:丰李村、西庄村、黄龙庙村、崔村、石门村、流水沟村、山底村、漫流村、南营村、马窑村、员庄村、牛屯村、李王屯村、小作村、圪瘩村、牛庄村、尹屯村、薛营村、河口村、东坡村、前窑村、东鸣鹤村、西鸣鹤村、西军屯村、东军屯村。  柳泉镇 代码:   2006年,辖29个村委会:柳泉村、鱼泉村、西高村、东高村、沙漠村、河北村、河东村、花庄村、元村、水兑村、苗湾村、丁湾村、曹坪村、十字路村、汪营村、黑沟村、英武村、高窑村、尹村、上于村、清泉村、贺沟村、于村、龙潭村、赵沟村、纸房村、沙子沟村、毛沟村、五树村。  韩城镇 代码:   2006年,辖25个村委会:西关村、阁北村、仁厚村、南驿村、秦王村、福昌村、东关村、城角村、官西村、官东村、窑上村、王窑村、陡沟村、下连村、小马沟村、子房沟村、三道岭村、聂沟岭村、五岳沟村、桃村、于洼村、朱家沟村、苏河村、袁庄村、冯庄村。  白杨镇 代码:   2006年,辖25个村委会:五区村、西马村、高头村、石板沟村、一区村、二区村、三区村、四区村、东马村、东庄村、漫流村、角底寨村、香潭沟村、蝎子山村、东场村、栗丰村、张庄村、西南留村、南留村、陡沟村、宏沟村、窑凹村、章屯村、龙窝村、石垛村。  寻村镇 代码:   2006年,辖31个村委会:寻村、甘棠村、香泉村、段村、下河头村、官庄村、后庄村、龙王村、黄窑村、下街村、李营村、锁营村、牌窑村、赵老屯村、王凹村、叶庄村、柏树沟村、砖古窑村、英桃沟村、郭坪村、刘沟村、大柳树村、潘寨村、马沟村、潘沟村、留村、南留村、楚凹村、上韩村、东韩村、下韩村。  盐镇乡 代码:   2006年,辖36个村委会:大寨村、罗村、上庄村、盐镇村、安沟村、刘岭村、河上沟村、塔泥村、周沟村、李营村、周过村、会卦村、张村、北册村、赵峪村、谢村、柏社村、社庄村、古寺村、录化村、王坑村、席沟村、石陵村、沙沟村、范元村、竹元村、中峪村、克村、贾院村、张沟村、南洼村、李寨村、北召村、盐高村、西沟村、耿沟村。  高村乡 代码:   2006年,辖39个村委会:高村、周峪村、宋王沟村、演礼沟村、鲁村、丰涧村、刘沟村、里沟村、温村、东营村、孔昌村、沈沟村、汪汴村、桑元村、牛峪村、张元村、叶沟村、寺岭村、王沟村、石村、平原村、张延村、宋屋村、麻延村、河战村、北王村、王眷村、阡陌岭村、马朝沟村、安沟村、麦村、张深村、铁炉村、黄洼村、赵坡村、四土地村、杜渠村、纪彰村、王莽村。  三乡乡 代码:   2006年,辖27个村委会:东村、杨圪塔村、可乐湾村、西村、上庄村、下庄村、南寨村、河西村、后院村、后寨村、仁村、西柏坡村、东柏坡村、西王村、坡头村、东王村、古村、下马沟村、流渠村、马湾村、滩子村、吉家庙村、桑子沟村、上沟村、东阳村、南村、王岭村。  张坞乡 代码:   2006年,辖25个村委会:凹里村、程子村、尚午村、王岳村、新庄村、元村、田庄村、程午村、岳社村、张坞村、茶沟村、通阳村、庞沟村、元过村、下龙村、上龙村、竹溪村、平北村、平南村、七峪坡村、七峪村、苏羊村、下村、石门村、留召村。  穆册乡 代码:   2006年,辖8个村委会:穆册村、玉皇庙村、关庄村、花山村、寺院村、大尖村、碾沟村、刘秀沟村。  上观乡 代码:   2006年,辖8个村委会:上观村、杏树洼村、梨树沟村、西王沟村、三合坪村、好贤沟村、柱顶石村、三岔沟村。  莲庄乡 代码: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莲庄村、孙留村、礼曲村、石村、四岭村、红旗村、沙坡头村、鲍窑村、马回村、曹窑村、涧河村、坡窑村、旧关村、草场村、上涧村、羊马村;~400_前进化工公司西区居委会。  赵保乡 代码:   2006年,辖19个村委会:东赵村、南窑村、史庄村、马河村、西赵村、坡底村、杨庄村、油路口村、龙王庙村、于沟村、二道沟村、温庄村、赵庄村、三王庄村、十字岭村、铁佛寺村、田沟村、单村、郭凹村。  董王庄乡 代码:   2006年,辖20个村委会:董王庄村、南岭村、前村、左沟村、庄科村、大石岭村、方村、姚村、官庄村、乔庄村、白土坪村、赵坡村、洞子沟村、王路庄村、邓庄村、石桥村、慈古洞村、刘河村、武坟村、灵官殿村。  樊村乡 代码: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樊村、北杓柳村、宋村、铁炉村、王寨村、杓柳村、姜营村、里河村、苏村、沙坡村、安古村、马道村、老庄村、任村、李在村。  2006年1月,将宜阳县丰李镇的西霍屯、邢屯、梁屯、王屯、油坊头、毕沟、侯城、小营等10个村划归洛阳市洛龙区古城乡管辖。  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撤销城关乡,建立锦屏镇。日上午,宜阳县城关乡更名锦屏镇庆典仪式隆重举行。[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秦置宜阳县,以宜阳山为名。北魏,因县在洛水北称阳市,东魏置阳州。1949年复置宜阳县。  1998年,宜阳县辖3个镇、16个乡:城关镇、丰李镇、柳泉镇、城关乡、寻村乡、石陵乡、盐镇乡、韩城乡、高村乡、西石村乡、三乡乡、张坞乡、穆册乡、上观乡、莲庄乡、赵堡乡、董王庄乡、白杨乡、樊村乡。  2000年,宜阳县辖5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50356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44313&丰李镇&66956&柳泉镇&55276&韩城镇&42093&白杨镇&41134&城关乡&33117&寻村乡&54501&石陵乡&21439&盐镇乡&41307&高村乡&21520&西石村乡&25148&三乡乡&32178&张坞乡&33638&穆册乡&3989&上观乡&6278&莲庄乡&28603&赵保乡&29754&董王庄乡&28286&樊村乡&24645&宜洛煤矿虚拟镇&9615&洛阳氮肥厂虚拟镇&6566&  2005年,宜阳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西石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高村乡管辖,高村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石陵乡,其行政区域划归盐镇乡管辖,盐镇乡政府驻地不变。截至日,宜阳县辖6个镇、11个乡:城关镇、丰李镇、柳泉镇、白杨镇、韩城镇、寻村镇;城关乡、盐镇乡、莲庄乡、赵堡乡、董王庄乡、樊村乡、高村乡、三乡乡、张坞乡、穆册乡、上观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