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需要苏州有哪几个区阶段

当前位置:&
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年)
文章来源:浙江省电化教育馆
作者:电教馆
发布时间:日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的系统工程。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教育资源建设更适应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
一、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初步形成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
近年来,结合电子音像教材编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浙江省新课程标准素材资源库建设等项目,全省各级电教部门为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形式丰富、内容广泛的教育资源,为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子音像教材资源。我省自90年代初开始就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音像教材的编制及推广应用工作。1989年,经国家教委同意,我省进行了课程改革试点。这次课改中,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相配套成为我省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目前我省音像教材所涉及的学科已由最初的部分学科逐步发展到全学科覆盖,媒体种类也随着我省信息技术的推进和学校硬件设备的更新,由最初的3个种类增加到7个种类,基本满足了各级各类教学的需求。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充分发挥电子音像教材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2008年,我省学生用电子音像教材被列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由政府财政保障每学期学生人手一册配备电子音像教材。2008年,浙江省电化教育馆根据实际情况,成功组织编制了3种介质(录音带/VCD/CD-ROW)、44个品种、覆盖初中和小学9个学科的电子音像教材。电子音像教材在全省中小学校中的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远工程”配套资源。<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实施第一轮“农远工程”。为给全省农村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缓解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实际,我省通过自主编制、收进、购买等形式,编制了新课程1-4年级共8期光盘配套资源和123G 的“浙江省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了农村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育资源的要求,从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来看,我省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整合共享不足、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制约着我省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资源建设思路和目标不明晰。缺乏对全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协调、监督、评价等管理措施,各方面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薄弱,资源建设成果质量和水平难以确保。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未建立。省、市、县(市、区)、学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资源开发,但因未形成共建共享有效机制,各自为政,资源建设未形成合力。高质量、可用资源不多,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明显,各地公共服务应用平台缺乏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机制,数据共享程度低。
教育资源应用不到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单一,偏重技术操作,忽略对信息化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训。学校领导的教育信息化理念、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各级电教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和应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明显。
二、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坚持“引入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采购急需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的基本思路,按照“标准、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基本要求和“资源+平台+服务”的模式,制定和完善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理顺开发体制,完善激励机制,采用整合、征集、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多种形式,加大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全面支持我省中小学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三、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育资源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教育资源的生命线。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与基础教育学科知识、教与学的模式、学生认知规律等紧密结合,体现基础教育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科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规范性原则。规范性是资源共享和兼容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规范化。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为依据,结合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使所有的资源都有统一的资源描述和建设规范,保证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产生和共享。
3、公益性原则。以服务我省基础教育为宗旨,以适应全省基础教育教学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坚持资源建设中政府的主导性地位,加强对资源建设的监督和过程性评价,免费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放浙江教育资源网上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4、共建共享原则。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理顺开发体制,建立开放、共享的建设机制。积极寻求与中央电教馆、长三角等兄弟省市、各市县(市、区)电教部门的联动,寻求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专家教师和企业的合作,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合力,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
紧密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服务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服务于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引进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购买急需资源、开发特色资源,构建与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配套的、涵盖全部学科、所有年级和每节“课”的、内容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开发建设“浙江教育资源网”,形成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全面支持我省中小学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浙江教育资源网”,形成以支持教师备课和教学活动为主要特色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1、项目概述
以全省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学校为用户主体,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服务、教学指导和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通过引进和应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教育教学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购买和共享省内外、第三方厂商的优秀素材资源和文献资料,征集全省各地的专题学习和乡土教材资源,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等方式,构建省、市、县(市、区)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2、主要内容
平台初步设置教育资源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培训中心等应用模块。随着需求的变化和服务对象、内容的拓展,网站将适时调整、增加相应功能模块。
(1)教育资源中心
教育资源中心是教师的网上备课平台,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支撑。中心汇聚省、市、县(市、区)、兄弟省市和第三方厂商的各类优秀教育资源,同时,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浙江省节点,通过Web Services接口实现与国家级教育资源中心的共享。
教育资源中心的所有资源分目按照课程体系分类,覆盖我省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全部年级的每一个知识点,涵盖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量规集、教与学工具等多种资源类型。资源内容体现“学教并重”,不仅提供素材、课件类等应用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也注重提供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资源。
主要技术架构:
资源存储采用分布式方式,支持各种类型的媒体素材;
资源编目及属性描述需遵循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提供符合标准的资源批量导入、导出功能,能实现对第三方资源的集成和接入;
数据搜索支持跨库检索,提供高效的全文检索引擎;
用户界面采用仿WINDOWS资源管理器方式,方便用户使用;
资源展示有预览功能,上传、下载采用FTP协议;
资源管理采用分级管理,审核、入库等由学科管理员负责。
(2)教学研究中心
教学研究中心开设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师协作组、教师个人工作室等交流互动平台,引领、示范教师专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学科网上指导小组,逐步承担起网上教研和学科指导工作。
遴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的省特级老师,开设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新课程教学指导、教学重难点指导、课题研究指导、研究论文指导、教学示范等活动,展示名师风采,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组织中青年学科骨干教师,按学科类别开设教师协作组,构建网上虚拟教师协作团队,开展网络教研、协作备课、课题研究等活动,让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教师相互交流、共享成果,促进教师共同提高。引导普通教师开设个人工作室,发布个人教学成果、教学反思、课例、论文等,记录个人成长过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主要技术架构:
采用WEB2.0技术,支持用户自主架构网站体系和内容;
支持文本、图像、视频、动画、课件等多种媒体的编辑和发布;
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网站管理模式;
采用即时通信技术,支持用户分组,方便访问者实时交流;
支持RSS阅读;
具有内容审核机制。
(3)教师培训中心
开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室、农村教师拜师学艺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室和课堂教学观摩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并完善我省部分地区已建的视频教学系统,构建省-市-县(市、区)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将优秀教师资源传送到网络通达的每个角落,为我省教师培训提供远程教育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室。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等继续教育培训,并对教师学习和培训过程进行管理和记录,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教师拜师学艺室。结合我省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依托“领雁工程”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以“带徒授艺”的方式,进一步创新“领雁工程”的培训模式,通过网络言传身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快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室。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主要内容,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用。
课堂教学观摩室。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定期组织优秀教师上网络互动公开课,开展名师大讲堂视频直播活动,供全省教师实时收看。制定统一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源标准,通过征集的方法,从全省遴选出中小学各学科优秀教学示范录像课。建设充分展示我省课堂教学水平的课例资源库,供全省教师点播,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主要技术架构:
具备教学组织管理功能,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学员学习等管理功能;
具备视频直播教学功能;
具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点播、直播功能;
具备网上在线作业和测试功能;
具备在线答疑、讨论组功能。
教育资源中心
教学研究中心
教师培训中心
3、管理平台功能
(1)用户管理
“浙江教育资源网”用户由省、市、县(市、区)、学校分级管理,并由浙江省电化教育馆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
管理员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市、县(市、区)管理员、学校管理员和学科管理员。⑴系统管理员是网站最高级别的用户,负责网站的整体设置以及各级管理员的注册工作。⑵市、县(市、区)管理员负责注册所属地区学校管理员,管理本地资源。⑶学校管理员负责注册所属学校的教师用户。⑷学科管理员负责注册各学科组的管理用户。每个学科管理员可以管理一个学科多个学段,主要负责管理本学科页面,上传、审核和维护本学科资源。
教师用户。通过市、县(市、区)管理员实名注册所属地区教师用户。教师用户实名登陆后,方可下载使用网站资源。
(2)资源管理
资源目录集中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涵盖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教育资源网、市、县(市、区)教育资源库、长三角地区和社会厂商资源库的最新资源目录系统,实现不同教育资源站点之间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通过对资源目录系统的统一维护,实现资源站点目录的同步更新与管理。与此同时,系统还提供专用的资源搜索引擎,可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当用户需要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资源重定向功能。
资源内容分布式存储。教育资源网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教育资源网、市、县(市、区)教育资源库、长三角地区和社会厂商资源库等多个资源站点组成,每一个资源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存储实际物理资源的节点,各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通过资源内容与目录信息的同步,实现资源内容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
4、建设步骤
(1)到2008年底,完成整个平台技术方案的详细设计,完成全省教师用户信息的采集,完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浙江节点的部署,并以浙江教育资源网名义对外提供国家基础教育资源服务。
(2)到2009年6月底,完成教育资源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平台的开发;完成浙江省电化教育馆已有多媒体素材资源的整理和倒入,适时开展与外省及市、县(市、区)合作,引进、整合适合我省实际的优秀教育资源;建成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科学5个特级教师工作室。
(3)到2009年12月底,完成教师培训中心平台的开发和架设;开展5次名师大讲堂活动,开发及引进100节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完成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小学信息技术、初中英语、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初中信息技术8个特级教师工作室。完成200节课堂教学录像课的摄制与征集。
(4)到2010年底,通过开发、引进、征集等方式,基本建成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年段的素材资源;完成义务教育段其它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任务,逐步开设高中段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20次名师大讲堂视频直播活动,开发及引进300节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完成300节课堂教学录像课的摄制与征集,使课例资源库的条目数在500条以上。
2010年后,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对有条件的市、县(市、区)架设分布式服务;进一步做精做深资源内容,逐步淘汰老、旧资源,并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覆盖;探索开展面向学生的学习平台建设,尝试开发并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和拓展资源。
(二)编制电子音像教材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1、项目概述
结合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我省义务教育段文字教材为依据,组织编制覆盖义务教育所有年级、所有学科主要文字版本教材的学生用电子音像教材和教育教学用电子音像教材,形成一支较强的省电子音像教材编制队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
(1)学生用电子音像教材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COLOR: FONT-FAMILY: 仿宋_GB年底,组织编制完成主要学科的学生用电子音像教材,并经省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出版,保证义务教育段每一学期学生都有3-4个品种可供选用。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COLOR: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月-2010年12月底,组织编制完成覆盖我省义务教育段所有年级,多学科、多种媒体形式、版本对应的全系列学生用电子音像教材,并经省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出版,供全省义务教育段学生选用。
(2)教育教学用电子音像教材资源
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类电子音像教材资源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包括学科电子音像教材和浙江乡土特色资源。
学科电子音像教材资源。开发与文字教材版本及结构体系完全配套的各学科电子音像教材。继续做好义务教育段电子音像教材资源的编制工作。抓住高中课改的薄弱环节,以高中通用技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为突破口,逐步开展高中段电子音像教材资源的开发,加大学科音像教材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做好义务教育段浙江教育出版社三套教材的教师用书配套教学光盘的编制与修订工作。
浙江乡土特色资源。充分依托我省地方课程教材的丰硕成果,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构建立体化的地方课程,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和形象生动的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2008年底拟完成乡土教材资源建设的选题、组织形式、质量规范及编制计划制定。<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COLOR: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月—2010年12月底,组织编制完成100集浙江乡土特色资源录像片,并为下一步省级地方课程音像教材的开发做好准备。
(三)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套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1、项目概述
结合浙江省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组织编制“新课程学科多媒体资源库”和光盘放像点配套资源,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广大的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进一步缓解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优质资源不足和教师结构性不足问题,使广大农村的孩子通过网络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
(1)“新课程学科多媒体素材资源库”
“新课程学科多媒体素材资源库”是农远综合多媒体教室的配套项目,安装在电脑的硬盘上,能为农远综合多媒体教室项目提供丰富的、切合教学实际的学科多媒体素材资源,对帮助教师备课,促进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课程学科多媒体素材资源库”以浙江教育资源网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中心”资源为基础进行编制。按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学科分类,以册为单位,内部结构以课为单位。每一课的资源形态分为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本、课件、教案。每一册安排的上述各种资源形态的条目总计约为1000条,不同的学科根据学科的特点在资源形态上各有侧重。
第二轮“农远工程”将在第一轮已初步开发小学一、二年级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对原有素材的修订,完善学科与版本结构;另一方面将加大投入,组织各类优质素材资源,向义务教育阶段其它年段和学科覆盖,最终搭建与我省义务教育相配套的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全学科全年段的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建设全部完成约需四年时间,总条目数约为30万条。各年度需完成全学科两个年段约40册的工作量,各类资源的条目总计约为40000条。
(2)光盘放像点配套资源建设
针对第一轮“农远工程”中设立的农村光盘放像点,每年结合各类专项教育的需要,向义务教育段农村中小学提供各类专题教育光盘,推动农村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光盘内容包括德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安全与防灾教育、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科技与创新教育、乡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
六、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保障措施
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管理服务是保证。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资源开发、应用、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应用,确保我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高起点、重特色、强应用”,确保资源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一)提高认识,确保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心地位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发展基础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而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发展,最终要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加强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因此,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把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放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地位,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引进与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和应用水平,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二)加强领导,确保资源建设的高质量
成立由省教育厅分管厅长任组长,浙江省电化教育馆牵头,厅基础教育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相关处室和部门参加的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资源建设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统一协调工作。成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标准制定、方案论证、质量把关、业务咨询与指导。浙江省电教馆根据资源建设规划,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并严格组织落实,加强监督,健全资源筛选机制。加强对各类教育资源内容的审核管理,从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严密把关,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各市、县(市、区)要成立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资源建设计划,落实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工作。
(三)共建共享,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研究制定促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措施,吸引各地教育部门、社会企业等资源建设单位和专家、教师个人提供资源内容,积极开展与中央电教馆及其他省市(县、区)特别是长三角兄弟省市的合作开发和编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中小学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中小学校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对已有的资源内容进行整理、加工,按照资源建设标准进行分类、编目并纳入全省教育资源管理体系。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避免低效率、重复性的劳动。
建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开展资源建设年度评优活动,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对资源建设年度优秀的市、县(市、区)给予经费补助。争取将教育信息化指标,特别是资源建设、资源应用列入教育强县、学校评估和教师考核范围。激励、调动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广大教师和专业人员的资源建设积极性,推进资源建设工作。
(四)强化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新一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全省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教师自制多媒体评比等活动;加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积极争取启动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依托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浙江教育资源网平台,开展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专业人员等的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师生的信息观念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资源应用和研究能力,努力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工作队伍。各市、县(市、区)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加强数字化资源应用措施,将每位教师收看网上优质资源、精品课程和制作数字化资源等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硬性指标,切实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应用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 06-11 ]
下一篇:[ 06-24 ]您所在位置: >
> 详细信息
北京市召开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试播启动仪式
  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试播启动会在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召开。副市长洪峰出席会议。&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是2012年政府实事,即“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全科(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刘淇书记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凤桐书记、洪峰副市长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批示“北京市拟试行的数字化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推广意义”。  一、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惠民举措不断。市教委作为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建设的政府实事主责单位,按照教育规律和实际需求,确立了三步走的工作策略:一、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保质保量完成政府实事确定的9500节课程制作任务;二、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点对点”应用模式试点,专家引领、学校参与,实现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三、构建北京数字学校(虚拟),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北京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市民对公共服务也有特殊的需求。市教委以“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为指导,在进行北京数字学校顶层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即要高水平开发完备的首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将大量引进外省市的优秀教育资源,帮助由外地转学而来的同学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同时,这也是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新途径。  二、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暨北京数字学校多平台应用模式  市教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工作思路: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又要着眼未来,办出新时期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特色,确保在多个公共平台上提供同步课程点播和直播服务。
  (一)构建北京数字学校(Beijing Digital School,简称:BDS)。市教委在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委托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同步展开北京数字学校的构建。目前,拥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已经初步完成前期开发,网址:。建设目标是整合现有教育平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通过网络实现点播学习和交互直播(课堂)学习,使其成为名师同步课程等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发布、交流、讨论、共享、学习的虚拟空间。
  (二)开发有线电视点播平台。为提高北京数字学校的受众范围,降低使用门槛,市教委委托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电视点播平台。通过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首页“公共教育”栏目进入“名师同步课程”,实现名师同步课程的适时点播。
  (三)出版北京数字学校校报。为了全方位提高北京数字学校社会知名度,树立数字化教育品牌,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出版《北京数字学校校报》,预报课程信息,宣传使用经验,扩大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益。  今天,北京数字学校开始试播。全部中小学学校和部分市民家庭,将可以通过网络和歌华有线电视收看名师同步课程,登陆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参加虚拟课堂的学习。这是对现行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对教育模式变革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参加启动仪式的还有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广电局、市经济信息委领导,市属业务单位负责同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区县教委主任和部分中小学校长,以及学生家长、教师代表。
政府机关网站 进入导航
普通高等院校 进入导航
直管直属单位 直管单位 直属单位
区县教委站点 进入导航
省市教育站点 进入导航
版权所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地址: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
邮政编码:100031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制作并维护 技术支持:北京教育信息网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有哪几个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