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一岁的时候习惯闹的原因

您的位置: →
→ 一岁宝宝必须和妈妈睡
一岁宝宝必须和妈妈睡
孩子都八岁了,一直要妈陪着睡
病情分析:你好,孩子应该培养其独立意思,不能总是依赖父母,你需要跟他沟通。指导意见: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政策,家里都是一个孩子,所以父母都很宠惯,但是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心理的成长,父母应该尽量教育其独立意识,不然很多孩子在以后和同伴、同学、师长的相处中会带来很多头疼的问题,娃娃要从小抓起。
病情分析:孩子这是习惯了妈妈的依赖,不是什么心理疾病,大可不必因此过度担心。积极的与孩子沟通才是最好的办法指导意见:建议您平时多和孩子做好心理沟通,多多鼓励孩子,不要采用激将法这样会起到反作用,夸赞孩子,让他相信他自己完全有能力独立的睡觉。
能详细点就更好了/第一次问题补充:( 20:04:36)最好从新生儿开始,一直到2岁以上.有关详细的睡眠时间.及相关知识介绍
婴儿期睡眠时间应该是多少?
出生后满一个月至一周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睡眠与小儿的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小儿大脑容易疲劳,只有在适当的、足够的睡眠以后,小儿大脑才能完全解除疲劳,这时他才能吃好,玩好。平时我们常看到小儿哭闹不止,不吃也不玩,这往往是困了、累了,这时就要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去睡觉。一般说小儿需要睡眠时间要比成人多得多,而且月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
1~3个月小儿1天应睡18小时左右,白天应睡4次,每次1.5~2小时,夜间要睡10~11小时,这就是说,除了吃奶、换尿布、玩一会儿,大部分时间就是睡觉。
4~6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5~16个小时,但是,决定婴儿一
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环境中所需要的睡眠时间都是不同的。有些宝宝会一次睡很久,有些宝宝则喜欢不时地打一个瞌睡;有些宝宝睡眠十分规律,有些宝宝的睡眠则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没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他需要一天24小时睡觉和吃奶,这样才能正常发育和成长;因此白天和晚上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总的说来,新生儿每24小时大约会睡16~18小时;他通常会一口气睡上2~4小时,然后饥肠辘辘地醒来。刚开始的时候,他会不分昼夜地吃奶,但是他逐渐就会在晚上睡得稍微比白天的时候时间长一些。
你可以开始教你的宝宝白天和夜晚是不同的,你应该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表
的男宝宝的爸爸,最近宝宝开始只叫爸爸、奶奶而很少叫妈妈了。之前从宝宝7个月左右最先学会发“妈妈”音,从10个月大概是有意识的叫妈妈、找妈妈,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叫妈妈不叫爸爸。宝妈从宝宝9个月左右开始恢复上班,孩子主要交给奶奶、爷爷看。上班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宝宝在妈妈回家时还对妈妈比较主动和粘、叫妈妈叶很积极;从宝宝1岁前后开始宝妈开始很忙、照顾宝宝时间也开始减少,宝宝就越发少粘妈妈,反而对比较严肃也同样很忙的宝爸开始日益主动和粘,变得经常主动找爸爸、找奶奶,弄得宝妈很受伤,认为是奶奶和爷爷只教孩子叫爸爸奶奶而压制宝宝叫妈妈。宝爸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很努力地教宝宝叫妈妈(迄今3天左右),但收效不明显。请问医生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什么?真的有可能是爷爷奶奶教的多的缘故吗?应该怎样才能让宝宝重新主动叫妈妈?再者,宝宝的姥姥已经去世了、姥爷自己无法看孩子,一直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看,这个对宝宝不叫妈妈会不会也是一种影响?孩子的发音目前已经从单音改进为了双音,对爸爸、爷爷、奶奶、妈妈也能有清晰辨认了。无想请医生帮助指导如何教育宝宝。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提供的情况,宝宝现在一岁多,不叫妈妈,而只叫爸爸和奶奶,是因为和妈妈接触过少导致。指导意见:对于宝宝而言,首先无意识的叫出总是妈妈,因为这个音节相对容易发出,建议妈妈需要时间多陪宝宝玩耍,多和宝宝说话,相互培养感情,都是可以让宝宝逐渐叫妈妈的,他人就算很努力教育宝宝叫妈妈,总是没有本人教育好。希望能够帮助你。
病情分析:您好,孩子一岁一个月了,现在会叫爸爸奶奶,不会叫妈妈的现象,平时要多教孩子的,不要紧的,大一些就好了,营养要全面的。指导意见:孩子如果智力各方面的正常,就不要紧的,再一个一般来说,谁带孩子多一些,孩子就对谁比较亲一些的,不要紧的,大一些就好了。
的宝宝睡觉总是要抱着妈妈,只要妈妈一动就要惊醒没有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解决谢谢
病情分析:您孩子的情况考虑和缺钙有关系,指导意见:可以服用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和丐立得复方碳酸钙颗粒,效果比较好的。补钙和补维生素D必须同时补,没有维生素D再多的钙也不吸收.
病情分析:您好,一个人带孩子的话,就是比较粘人的,不要紧的,大一些就好了,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接触人和事物吧。指导意见:再一个睡觉易醒,一般是孩子有些缺钙的,可以给孩子补充钙和鱼肝油的,营养要全面,多晒太阳再观察
宝宝现在一个多月,不能独自睡觉,然后趴在大人身上睡觉就不哭闹。大人坐在床上,用东西把后背垫起来,宝宝就这样趴在身上,头靠着胸。这样趴着睡可以吗,对宝宝发育有影响吗
病情分析:你宝宝的这种情况应该是大人养成的习惯,需要注意及时改正的,建议强制性的采用仰卧位睡眠的,指导意见:宝宝用你说的这种体位睡眠,容易诱发脊柱畸形的,还有可能影响到肺部的正常发育的,小宝宝应该以仰卧位比较合适的,
病情分析:你好,这个是可以的,最好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会比较好的,应该是宝宝还比较习惯指导意见:建议最好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及时的采取措施会比较好的,最好是及时管擦一下
一岁宝宝必须和妈妈睡相关文章推荐
一岁宝宝必须和妈妈睡相关热门回答1~2岁幼儿的养育(转载)
1~2岁幼儿的体重和身长有多少?
  满1岁时,身长为出生时的1倍半,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约9公斤上下。
  不过,满1岁后孩子的差异相当大。有的孩子个儿大,有些孩子个儿小;有的胖些,有的又瘦些。一般孩子在满1岁后的一年里,由于活动量增加等原因,不会像婴儿时期那么胖,身材似乎较瘦,但只要健康,精神状况好就不必担心。
  从1岁半起到2岁的这一段时间里,不仅能行走而且能蹦蹦跳跳,身体越来越结实,也显得更瘦了。体重增长很慢,个子却长得较快。初生时身长与脑袋的比例为4:1,到2岁时则为5:1,且身体重心下降,更能活动了。
1岁半时的体重和身长表
体重(公斤)
身高(厘米)
低于此值要引起注意
(本表不包括未成熟儿的体重和身长)
1~2岁幼儿应出多少颗乳牙?
检查小儿乳牙生长情况,便可知道小儿的骨骼发育大概情况,发育好的小儿能及时出牙,牙质也优良;发育差的,出牙延迟,牙质也欠佳。后者常见于呆小病和重症佝偻病的患儿。因此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乳牙的萌出,有时孩子出牙晚了就很着急。乳牙的萌出时间迟早不同,早者在4个月就可以见到,晚者到9~10个月才萌出,这都属于正常范围之内。满周岁时,一般长出8颗门牙(上下各4颗),等到1岁半至2岁时,上下就各有8颗牙了,一般来说,乳牙的总数大约等于婴儿的月龄减4~6,家长可以看看,你的小儿乳牙发育是否正常。
 1~2岁幼儿有哪些运动机能?
1.会独自行走
有的孩子在满周岁以前就能开始行走,但多数孩子要到十四五个月才行。开始时用手牵着走,渐渐放开手,孩子自己就能往前独自行走两三步,但马上就要抓往什么东西以保持身体不致于摔倒,这两三步路也是摇摇晃晃的。但只要能走出几步,以后独自走路的步数便一天天地多起来,慢慢地就会保持身体平衡了,从牵着手走到独自行走,一般要经过约3个月的时间。
1岁半以后,孩子就能跑了。在这以前,到底是小步快走还是奔跑,分不太清楚。刚开始学跑时,还不能做拐弯跑,等到2岁时,无论是拐弯还是直路都可以奔跑自如了。
3.手指功能
1岁以后,小儿的手指功能也慢慢健全起来了,能够做许多细小的动作了。1岁以后可以自己拿杯子喝水,有的能自己拿匙吃饭了。如果给孩子铅笔和画纸,小儿会用笔在纸上乱涂画,不能学着大人的动作拉开抽屉或打开药瓶的盖子,弄得大人很担心。到2岁时就想自己脱衣服、穿袜子了。
 1~2岁幼儿听力、语言的发育特征是什么?
12~18个月
  ①能说出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如电视、床、毛巾等。
  ②对某一物品,能说出名称并能指给大人看。
  ③每月都能多说一些词。
  ①能辨认并指出身体的各部位。
  ②能理解较为简短的句子。
  ③能执行一个简单的指令,如“把球给妈妈”。
  ④能辨认出一幅普通的图画,如小鸟。
18~24个月
  ①能说2个或3个词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喝牛奶”。
  ②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如“这是什么”?“娃娃呢?”
  ③能用“不”和“不要”来表示否定。
  ④能发出以p、m、n、b、w和h为声母的词。
  ①能重复两位数了,如12等。
  ②懂得普通人称代词,如你、我、他。
  ③能从头到尾听完一个故事或歌曲。
 为什么1岁多的小儿总爱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1岁多的小儿已经能说很多字或词了,有的孩子还能说2~3个字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小鸟飞了”。然而,妈妈也会发现,1岁多的小儿会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而且嘴里说个不停,这是怎么回事呢?
  1岁多的小儿,刚学会说话不久,他所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但又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因此常说出一连串的大人听不懂的话,我们把小儿的这一时期又称为“隐语阶段”。隐语阶段对小儿的语言发育极为重要,它说明幼儿在表达思维和想法之前,思想早就产生。因此,当孩子说出难懂的话时,作为家长不应该训斥,要耐心地倾听,注意分析他所讲的话,尽可能及时做出反应。平时要常与小孩交谈,教他使用正确的语言。一般到2岁后,孩子词汇增加了,能说7~8个字组成的句子,基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需,就不会再说难懂的话了。
1岁小儿会模仿些什么?
  1~2岁时已是很能模仿成人动作的年龄了。模仿也是学习,孩子通过模仿,使智力发育更为迅速,能学会许多动作和语言。小儿最初是向与他接触最多的妈妈模仿,有时妈妈扫地,他也会给你忙上加乱;妈妈给他洗澡,他也学着妈妈帮自己打上肥皂;妈妈吃东西,他也学着拿着吃;还会模仿大人的哭、笑、指鼻子,发生“打”、“爸”、“拿”等单个音。对于孩子的模仿行为,不要轻易加以禁止,干脆让他模仿着学学,他会因得到父母的重视而得意非常。虽然不可能模仿得很好,但只要有点像,就应该加以表扬。这样,孩子会有更浓的兴趣,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同时,大人也可通过他的模仿兴趣,训练他洗手、脱衣、大小便、拿勺,帮妈妈整理玩具等。
  对那些模仿很少的孩子,其发育指数绝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孩子不怎么模仿,家长就应该教教,帮着孩子练习,但也不能过于勉强和急于求成。
我要“探索”
——1一2岁儿童的探索活动
&&&1一2岁的宝宝,个个堪称积极的“探险家”。他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做,对任何事情都要亲自碰一碰。显然,他对这个
多彩世界充满了独立探索的欲望,表现出了不懈的探索精神。但是,“探索”就难免会碰到点危险和麻烦。如何避免这些危险
和麻烦呢?建议父母站在宝宝的角度,尽量理解宝宝的行为。
宝宝的表现
宝宝的表白
小脑袋总是转来转去,一双小眼睛总是四处张望,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感,父母越是藏藏掩掩不想让宝宝看到的东西、宝宝越是留心。比如,妈妈把漂亮的首饰盒藏在抽屉里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周围怎么这么多好东西我都没看过?真奇怪,我都看不过来了,要是能再有一双眼睛该有多好啊!
儿童出生后,面临的是广阔的未知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是他成长的需要。2岁前的儿童认识事物离不开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其中,大量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
一双小手几乎总是要摸摸这,弄弄那,遇到细小的窟窿还要把小手指伸进去捅一捅,比如在盒子里放上许多小玩意儿,然后摇一摇让里面的东西哗啦哗啦地响;看到电插线板上,的小眼儿禁不住也要捅一捅。
捏一捏这东西是软的还是硬的,摸一摸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摇一摇它是出声的还是不出声的。要是我不动它们怎么知道?我这么爱学习,爸爸妈妈应该夸奖我才对。
2岁前的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还很低,所以他们基本上是靠摆弄实物来认识世界的。如果这种实际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活动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儿童会因缺少直接经验而影响未来的学习活动。
一双小脚到处走动、到处串,还喜欢爬高,比如在家里的沙发上踩上踩下,在桌子下、床底下钻来钻去,顺着桌椅板凳爬上窗台,溜进厨房扳动灶具和各种电器的开关。不容否认,由于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意外事故极易发生,这构成了父母限制孩子活动的最大理由。
不要老对我说“这儿不能去”,“那儿不能去”。我真的没看出来哪儿有危险。爸爸妈妈干吗不带着我去那些又安全又好玩的地方。最好能用我听得懂的话告诉我不能去的原因。
宝宝说得对,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可以”、“不行”之类的话如果说得大多,反而会降低它的效用。相
反,很认真他说几次,宝宝倒可能认真听一听。最主要的是,家长应尽可能事先把危险的物品移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热衷于帮着大人做事,其结果常常是越帮越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看见奶奶在剥豆,宝宝一帮忙准会把碗里的豆子撒一地;瞧见爸爸在修自行车,宝宝非要主动帮着递零件,结果弄得衣服上手上全是黑油泥。
我非常愿意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事。我也想把事情搞好,可不知怎么就搞遭了。请大人分配给我一些我能够做的简单的事情。要是我做得不好,请不要生气,做得多了我会越做越好的。
宝宝说得很合乎情理。爱模仿是学龄前儿童的特点,何况宝宝是在学着做有意义的事情,家中长辈应该予以鼓励。只是对宝宝做事的结果不要期望太高,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只顾四处找东西摆弄,一个玩具玩一会就腻了,玩具箱里的东西几乎都拿出来,摆得到处都是,房间乱得无处落脚。
这东西的秘密真少,刚弄两下就被我发现了,还是看看那个吧。我也很乐意爸爸妈妈带着我把玩具们都送回家。
2岁前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不可能长时间仅摆弄一两件东西,而且,从长远来看,限制宝宝的活动,只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压制他的探索精神。因此,父母要理解宝宝的所作所为,无论宝宝做了什么,都应从身心发展和爱护心灵的角度出发来对待他,让宝宝愉快而大有收获地度过“小探险家”时期。
摘自《父母必读》2000.1
1岁小儿前囟门闭合情况怎样?
&&&满周岁的小儿,前囟门已完全闭合。有的小儿的前囟摸不到,1岁前已完全闭合,多见于头小畸形。小儿前囟闭合晚,到了1岁半尚未完全闭合,且空隙还较大,牙齿长得很慢,多见于佝偻病,另外脑积水、呆小症及生长过速的婴儿也可见到前囟门晚闭。因此,遇到前囟闭合较晚的小儿,应找小儿科医生检查一下。
不要急于让幼儿学会走路
&&&不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小宝宝学步,早走路。某实,按照科学的道理幼儿学步之前,一定要让宝宝先学会爬行前进。因为,爬行是身体各系统统一协调的动作,这样可使肢体得到锻炼,使大脑和心脏的位置降低,改善大脑和心脏的血液循环,使下肢臀部的血液循环畅通,使身体的重量分散到四肢,减轻腹肌及脊柱的负担,能够预防腰肌劳损和脊柱的负担过早而导致的脊柱病。而且,幼儿爬行时要拼力抬起脖子来,这个动怍可反作用于大脑,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据美国学者德尔曼博士研究,没有经过爬行过程或爬行过程很短的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当幼儿6-7个月以后,应该先有意识地练孩子学会爬行,不要急于教刚刚爬行的孩子去学走路。
安慰受伤的孩子
当孩子被碰而疼痛时,他需要安慰,父母也会去安慰他。这很自然,也很合乎情理。但那些特别期望孩子成长为勇敢而坚强的人的家长,担心安慰会使孩子不坚强,这是多虑。正常的安慰并不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
稍被碰伤和疼痛便哇哇叫的孩子,常常因为他受到的关心和保护太多了。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这并不是说你应该在孩子生病或碰伤时对他严厉,而是说应当在平时对他和蔼可亲,但又不能过于娇惯,孩子就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了。也就是说,不能夸大伤痛,尽可能快地安慰一下孩子就行了,不要没完没了。孩子越大就越勇敢,用不着过分安慰。
怎样对待小儿说谎?
&&&&"做人要有诚实的态度"。这是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的一个准则,因此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说谎行为。这种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具体应怎样对待孩子的说谎呢?小儿说谎,不外乎有几种原因:
1. 想象与现实分不开。有时小儿明明是没有看到某种东西,可偏偏说看到了,这种多是儿童在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2. 出于自卫而说谎。这一般是经常遭到斥责或打骂的孩子,他们认为说实话就会遭到打骂,因为害怕被打骂,为了逃脱打骂就说谎话。
3. 为表达一种愿望而说谎。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某种好东西,而自己没有,但他希望自己能有,就会说谎,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对小儿的说谎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认真对待。对出于想象的说谎,要向他讲明现实,引导他将想象运用到游戏当中,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并让他逐步懂得现实的情况。对为表达某种愿望的说谎,要指出他的错误,如果小儿的愿望是合理的,应该满足他的愿望。对出于自卫而说谎的孩子,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不要经常对孩子训斥和打骂,对认错误的态度给予肯定。如果发现了孩子说谎,也不要以打骂为唯一惩罚手段,也要对孩子讲清道理,并选择使孩子能够接受的一些惩罚办法。
总之,家长的教育态度要民主,要客观,要耐心,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0-2岁儿童体格心智发育评价标准参考值
年龄/标准范围
伏卧抬头,对声音有反应。
伏卧抬头45°,能注意父母面部。
伏卧抬头90°,笑出声、尖声叫、应答性发声。
伏卧抬头,两臂撑起,抱坐时头稳定,视性能跟随180°,能手握手。
能翻身,握住摇荡鼓。
拉坐,头不下垂。
坐不需支持,听声转头,自喂饼干,握住玩具不被拿走,怕羞,认出陌生人,方木能递交。
扶东西站,会爬,无意识叫爸爸、妈妈,伊呀学语,躲猫猫,听得懂自己的名字,会摇手表示再见。
能自己坐,扶住行走,自己熟练协调的爬,理解一些简单的命令,如"到这儿来",自己哼小调,说一个字。
独立行走,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用杯喝水,能辨别家人的称谓和家庭环境中的熟悉的物体。
走得稳,能说三个字短句,模仿做家务,能叠两块积木,能体验与成人一起玩的愉快心情。
能走梯,理解指出身体部分,能脱外套,自己能吃饭,能识别一种颜色。
能踢球,举手过肩抛物,能叠四块积木,喜欢听故事,会用语言表示大小便。
两脚并跳,穿不系带的鞋,区别大小,能识2种颜色,能识简单形状。
年龄/标准范围
伏卧抬头,对声音有反应。
伏卧抬头45°,能注意父母面部。
伏卧抬头90°,笑出声、尖声叫、应答性发声。
伏卧抬头,两臂撑起,抱坐时头稳定,视性能跟随180°,能手握手。
能翻身,握住摇荡鼓。
拉坐,头不下垂。
坐不需支持,听声转头,自喂饼干,握住玩具不被拿走,怕羞,认出陌生人,方木能递交。
扶东西站,会爬,无意识叫爸爸、妈妈,伊呀学语,躲猫猫,听得懂自己的名字,会摇手表示再见。
能自己坐,扶住行走,自己熟练协调的爬,理解一些简单的命令,如"到这儿来",自己哼小调,说一个字。
独立行走,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用杯喝水,能辨别家人的称谓和家庭环境中的熟悉的物体。
走得稳,能说三个字短句,模仿做家务,能叠两块积木,能体验与成人一起玩的愉快心情。
能走梯,理解指出身体部分,能脱外套,自己能吃饭,能识别一种颜色。
能踢球,举手过肩抛物,能叠四块积木,喜欢听故事,会用语言表示大小便。
两脚并跳,穿不系带的鞋,区别大小,能识2种颜色,能识简单形状。
宝宝的发育特点
  0-1岁的宝宝的世界是一个感知的、触摸的、微笑的和品尝的世界,他可能还不会说话,智力水平也还处于低级阶段,可他已经能够竖起头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开始对玩具感兴趣,希望有人逗自己玩,给他一些东西看,发出一些声音给他听,还想自己用小手摸一摸,放到嘴里咬一咬。因此,我们要利用玩具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如我们可用木棒或铁棒敲击各种瓷器、木器、铁器等或提供带响的玩具,对幼儿进行听觉训练;利用各种颜色的气球及吹塑玩具、各种形状的积木等对幼儿进行视觉训练;提供一些软的、硬的及橡胶、塑料、纸、布等做成的玩具对幼儿进行触觉训练。通过感知刺激,能够使幼儿的大脑更聪明,并且初步了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分辨、判断能力。
  宝宝的一到两岁,可以称作是他的"革命的转变期"。因为----宝宝会走路了,还有,他会说话了!这一年龄段的宝宝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能力发展较快,手眼配合能力、手的操作能力明显提高,行动更为自如。他也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理解力和语言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感情日益丰富。这时应该加强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动作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孩子多走路,多说话。因此,为宝宝选择玩具时,应选择一些让他发挥体力的玩具,如皮球、推拉车;协调手眼动作的玩具,如积木、木槌、插片等;还有引导他说话的玩具,如玩具电话、小娃娃等。
宝宝的手眼协调发展程序
  孩子在半岁前,由于还不会坐,躺着玩物品时,多数情况下,眼睛看不见手上的物品,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不交叉。半岁后,当孩子能坐起来玩时双手可以在眼睛的监控下玩弄物品,这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野交叉。这样,通过手和眼的作用,可以发现物品更多的特性,更快地了解环境。比如,一个玩具,眼睛能看到它的颜色、形状,手能摸到它的软硬、质地。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摆弄,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特性等。所以,手眼协调动作对发展孩子的运动能力、智力和行为非常重要。
  手眼协调发展程序:孩子9个月时,能用眼睛去找从手中掉下的东西;手上拿着一根小棒去敲打另一个物品,尤其喜欢敲打能发出声音的玩具。10个月到1岁,能把抓在手上的玩具扔掉,并且用眼睛看着、用手指着扔掉的玩具。1岁以后,能够拿着笔在纸上涂画,翻看带画的图书;1岁半到2岁,能把积木垒高,拿着笔在纸上画长的线条,把水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等,这些都是比较高级的手眼协调动作了。
  同样,每个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早晚也不一样,与环境、教育和训练有关,家长也应创造条件训练孩子。
注意孩子情感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说话、体态、脸部表情等方式,也可以是书写的方式。年轻的父母常常很关注婴幼儿开口说话和学习书面语言,但是对儿童的体态和情感语言却不太重视。有的父母把面部表情"含而不露"视为深沉或含蓄。实际上,情感语言不仅仅是儿童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也是儿童借助这一种语言与外界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所以,父母要在教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促进其情感语言的发展。因为情感语言对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情感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往往通过脸部表情反映出来,如笑容、惊讶、悲伤、讨厌、害怕、生气、忧愁、哭、不相信或怀疑、不同意等等。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笑的孩子招人爱。"不同的表情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一种表情,也可能有多种含义。例如哭,心理学家们分析不同性质的哭声代表婴儿不同的需求,如饥饿、尿布湿了、腹痛、要人抱等等。因此,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的交流时,父母先要懂得孩子的情感语言,这样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的满足和安全感。
  在孩子还没有说第一个字之前,往往是用体态语言或情感语言表示自己的要求。有一些开口说话比较迟而又智力正常的孩子,他们的情感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这可能是一种"补偿"的缘故吧。因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特别是当别人理解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表达。
  即使已经开口说话,甚至已经说得头头是道了,仍需要用情感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环境对他的理解。在孩子使用这种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如果也学会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他们才会善解人意,懂得他人情感表达的意义或含义。这种相互的学习有助于儿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
  教孩子理解情感语言可以采取家长与孩子面对面游戏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图画或卡片中脸部的表情反映出来。先让孩子看,然后让孩子模仿,再让孩子自己扮演。通过这一顺序的训练,使孩子懂得表达,善于表达,并且学会适当的表达。
如何为小儿安排合理的饮食结构?
  &&&孩子1周岁以后,乳牙渐渐出齐,消化、咀嚼能力增强,饮食已从过去以乳类为主,逐渐过渡为以谷类、肉、蛋、蔬菜为主。孩子虽然已断奶,但年龄还小,牙齿尚未长全,咀嚼能力差,消化器官还没有完全成熟,消化能力尚弱。这时,如果饮食调配不当,就会影响消化吸收,以至影响到生长发育。安排合理科学的膳食,才能保证小儿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要让小儿吃到乳类、谷类、鱼、蛋、蔬菜和瓜果各种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小儿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果小儿经常吃甜粥、糖馒头,食物中仅是碳水化合物,而缺乏较高质量的营养物质,往往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如果小儿整天吃牛肉等肉类,体内可能有足够的蛋白质,但却缺乏身体所需要的其他成分;有的家长认为牛奶、蛋、巧克力营养丰富,长期让小儿吃这类食物,结果造成热量过剩,而矿物质、维生素不足。要知道,食物营养价值再高,如果只吃单一种类,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为小儿安排饮食结构,第一需要使各营养素的供给量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合适;第二就是产生这些营养素的食物间也要有平衡,这些就是安排小儿一周食谱的原则。
  &&&一周食谱的基础是一日食谱。所以,每日的食谱安排很重要。每日的食谱中要包含主要食品米、面,副食品如肉、蛋、蔬菜、水果,使小儿每日从食物中能得到1100千卡的热量、35克的蛋白质、600毫克的钙、10毫克的铁及一定量的微生素。在一日的食谱确定后,安排一周食谱时就可本着同类之间相互调整的原则,调剂食物的种类,使小儿的膳食既多样化又平衡化。
  &&&另外,还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次数。1岁至1岁半小儿每日三餐,2次点心;1岁半至2岁每日三餐,1次点心。下面是小儿一周食谱安排表可供安排1~1岁半的小儿膳食时参考。
&1~1岁半小儿周食谱
(肉末、青菜胡萝卜)
青菜烩豆腐
(肉末、青菜)
肉末炒青菜
软饭加肉粥
鱼泥烩青菜
(肉末青菜)
加肉末青菜
烂饭加肉末
青菜烩豆腐
学步儿童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应如何掌握?
  &&&学步儿童由于活动量增加,所以需要更多的营养,就蛋白质而言,不少儿童每天需要蛋白质23克左右。30克蛋白质食物大约提供7克蛋白质。下面列出的食物所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30克蛋白食物。
  1只牛肉饼(直径5厘米厚度1.3厘米)
  1枚肉丸(直径2.5厘米)
  1片猪肉或鸡肉(5&5&0.6厘米)
  1块炖肉(2.5&2.5&2.5厘米)
  1只中等大小的鸡蛋
  半节猪牛肉混合的香肠
  2汤匙花生酱
  90克豆腐
  以上列举的仅是大约数,因烹制方法、选料不同,各有差异。
 &为什么小儿饮食要以菜为主?
  &&&幼儿期是仅次于婴儿期的发育阶段,也需要充分的营养。这一时期,大部分孩子都从同大人一样的食物中来摄取营养,只是还不能充分消化这些食物。因此必须做些适合幼儿吃的东西。
  &&&幼儿发育时期尚需要大量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动物蛋白(牛奶、肉、鱼、蛋等)比较重要,因此,每餐都应该有一点,豆类及其制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之一。总之在幼儿期里,要多吃菜,每餐应相当成人的2/3左右。
  &&&小儿也应当多吃些蔬菜,蔬菜的品种很多,营养丰富,纤维素比较多,并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蛋白质等,这些都是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新鲜蔬菜中丰富的纤维素,能增强消化液和食物的接触,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物残渣的排泄;蔬菜里还含有调味物质,如挥发油、芳香油、有机酸等,能刺激食欲,加强胃肠蠕动,促进其消化吸收等等。总之多吃蔬菜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幼儿多吃蔬菜,对牙齿的发育也有好处。如钙是牙齿珐琅质和牙齿本身钙化所必需的物质,而许多蔬菜都含有丰富的钙,帮幼儿多吃蔬菜有利于牙齿的生长。
小孩吃饭十忌
  1、 忌过快。
  2、 忌过饱。
  3、 忌分心。
  4、 忌用汤水泡饭。
  5、 忌吃烫饭。
  6、 忌边吃饭边喝水。
  7、 忌吃饭时打闹说笑。
  8、 忌过冷。
  9、 忌偏食。
10、 忌吃饭时训斥孩子。
 营养过剩影响智力发育
众所周知,营养不良会影响智力发展,严重营养不良会造成智力发育迟缓。然而,调查发现,营养过剩不仅导致“肥胖儿”,还可导致“肥胖脑”,使脂肪在幼儿脑组织堆积过多,大脑皮层的回变浅,脑的皱褶减少,并且神经网络的发育也差。使智力水平降低。另外,饱餐之后会造成脑缺血,因为此时胃肠里血液供给增多,而脑部相对处于缺血状态,脑部需要的养料和氧气供给相对减少,这就会影响脑的发育,从而影响智力发育。
&&&吃得过饱,营养过剩,还可使人体中免疫细胞过早发育,导致中年时期细胞免疫力迅速下降。营养过剩的儿童成年后,无论是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都将大大下降。所以,为了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父母要培养孩子吃饭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不要见到好吃的东西就拼命吃。
纤维性食物对学步儿童也很重要?
纤维性食物是饮食平衡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消化食物和维持消化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对学步儿童非常重要。
&&&粗纤维的作用很多,主要有:
&&&(1)能锻炼咀嚼肌,增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2)能促进肠蠕动,从而防止小儿便秘。
&&&(3)减少奶糖、点心类细腻食品对牙齿及牙周的黏着,从而防止
龋齿的发生。
&&&(4)增加粪便量,稀释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有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因此小儿应经常吃一些含纤维素菜食物。
&&&纤维素虽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重要,但也无须专门寻找,只要孩子平素经常吃面包、馒头、大米及其它谷类和水果、蔬菜,但可获得足够量的纤维,含纤维量多的食物可能会给小儿娇嫩的消化道带来不必要的刺激,故没必要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再补加这些食物。对于习惯性便秘的小儿,可适当多吃些水果、蔬菜等。
&&&一般来说,含粗纤维的粮食有玉米、豆类等。含粗纤维数量较多的蔬菜有:油菜、韭菜、芹菜、荠菜等。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孩子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所以不仅要保持小儿进餐的环境清洗、整齐、安静、愉快,还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1)注意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和好感,引起孩子旺盛的食欲;大人不要在小儿面前议论某某食物不好吃,以免造成小儿心理上对某种食物的厌恶,养成挑剔饭菜的坏习惯。
&&&(2)培养孩子爱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要安静,不说话,不嘻笑打闹,以免引起食物呛入气管中。
&&&(3)要适当地训练小儿自己握奶瓶喝水、喝奶;小儿自己用勺,筷、碗进餐,以尽早养成其独立进餐的习惯。
&&&(4)小儿进餐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养成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的坏习惯。
&&&(5)饭前不吃零食,尤其不要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以免影响食欲。
为什么1岁左右的孩子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吃?
&&&孩子到了解岁左右,不再像以前那么能吃了,而且吃东西比较挑剔,大人对此不必见怪,因为到了1岁左右,孩子的生长发育较之一岁以前开始变慢,因此所需的营养物质也随之减少,肚子不像以前那样饿,吃饭时就有时间来端详食物了,他要看看眼前的食物是不是好吃,根本不像以前那样,一到吃饭时间,就像要饿坏了一样,迫不及待地将饭咽到肚子里,并不计较东西是不是好吃。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自我意识的萌发,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了,因而对原来怀疑的东西开始产生明确的厌恶感。另一方面,长牙也是造成食欲下降的因素,尤其是长磨牙时,孩子会吃一半,剩一半,有时干脆一口不吃。此外,人的食欲每周每天都在自然地发生变化。
如何保证不喜欢吃肉的孩子足够的蛋白质?
有不少年轻的父母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吃肉。孩子不喜欢吃肉,除个别属异常外,多数属于心理因素。最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嫌肉比别的食物咀嚼起来费力,因此最好将肉煮烂或给他鲜嫩的肉吃。同时,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其它食物,如奶类、豆类、约蛋、面包、米饭、蔬菜也含蛋白质。
&&&一般1-2岁的孩子每日需蛋白质大约为23克左右。如果日平均喝2杯奶(16克蛋白南)、吃一2~4小片面包(6~8克蛋白质)、1个鸡蛋(7克蛋白质)和3匙蔬菜(2克蛋白质)折合蛋白质约30~32克,即使不吃肉也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外,孩子一两次不吃肉,也不要在孩子心目中形成孩子不吃肉的概念,应照样给他吃肉的机会,而且给他吃些鲜嫩易嚼的肉。这样可能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
教宝宝自己吃饭
&&&手拿食物,训练了宝宝眼、手、口的协调,也增强了宝宝想自己吃的愿望。
&&&这时,家长要及时让宝宝学着用勺代替手,而不是只许他"饭来张口",因为,自己吃,香多了。
用空碗、空勺,让宝宝模仿大人的动作。由着他敲碗、扔勺。但只要有那么几下,还有点象样,就用微笑、拍拍他、赞美等给予鼓励。
碗里放少许粘稠的食物,让宝宝用勺舀着吃、勺拿反了,舀撒了、吃个大花脸,没关系,重要的是好胃口。
可用两把勺,大人用一把喂,保证宝宝吃饱、饭不凉。或是把舀上饭菜的勺与宝宝交换,宝宝也会乐意。尽早结束"饭来张口",自己学会吃,有滋有味。
便秘时的食品
&&&与拉肚子相反,敏感的母亲对便秘不关心的情况较多,而且,如果婴幼儿便秘,只要使用开塞路或灌肠就好,所以母亲很少忧虑。然而过分依赖药物,肠的紧张度就会减弱,要想较好地改变便秘情况,只能用调节饮食的方法比较好。对于吃奶的婴儿或增加牛奶中白糖的量,或加入麦芽糖和乳糖,或多给一些蜂蜜水、蔬菜汤以及水果汁等。对于断奶期的婴儿,要给予研碎的水果和煮熟的青菜(菠菜、白菜、韭菜)汤,或给予用乳化脂肪(蛋黄酱、黄油)烹调的食品。用研碎的生蔬菜、白薯、淀粉制作的果子冻也是改变便秘的有效食品。常用饮食的制作如下。
&&&例1:炒荞麦面条
&&&原料:煮荞麦面条25克,鸡肉末1大匙,薄胡萝卜片2~3片,生香菇半匙,甘兰、带荚嫩豆各少许,色拉油1小匙,酱油1小匙。
&&&制作:把蔬菜和生香菇洗净切碎,和鸡肉末一起放入色拉油锅内炒,然后放入荞面条再炒,并放入酱油,使其具有淡咸味。
&&&例2:水果果子冻
&&&原料:碎的水果1大匙,动物胶粉1小匙,水2大匙,果汁2大匙。
&&&制作:把动物胶粉加两倍水浸泡后和水一起倒入锅内煮,然后再加入切碎的水果和果汁,煮后倒入定型容器中冷却定型。
&&&例3:西红柿色拉
&&&原料:西红柿1/2个,白兰瓜、桃各2厘米厚的块,酸奶酪2大匙。
&&&制作:把西红柿横切为二(呈碗状),除去籽后把西红柿的肉和白兰瓜、桃都切碎,然后与酸奶酪混合后放入西红柿杯内。
&&&注:使用葡萄和橘子也可。
有点拉肚子时的食品
&&&&突然给婴儿吃断奶食或受凉,都会引起婴幼儿大便的不正常。婴儿的肠胃功能较差,一点原因都能引起消化不良。尽管如此,婴儿还是健康的,体重也会照样增加,所以不用担心。有点儿拉肚子时,如果给婴儿吃得过多,反而会严重影响肠胃的正常蠕动,使断奶食的量减少,烹调方法也要退回到初期阶段。同时,不可忘记的事是给婴儿补充水分,除了凉开水、粗茶、麦茶等以外,也要给婴儿一些稍有咸味的酱汤和蔬菜汤等,要避免给婴儿吃含纤维多的蔬菜和脂肪以及冷的食品,要给他吃容易消化的温热食品,举例如下。
&&&&例1:酸奶酪拌苹果
&&&&原料:苹果1/6个、蜂蜜1小匙、酸奶酪1/2杯。
&&&&制作:将苹果洗干净削去皮,去籽后放容器内研碎,然后放入锅内火煮,边煮边搅拌,煮到苹果透明时加入蜂蜜,停火后稍凉时加入酸奶酪混合。
&&&&例2:软豆腐
&&&&原料:过滤豆腐2大匙,擦胡萝卜丝1大匙,鸡肉末1大匙,白糖、盐少许。
&&&&制作:把豆腐放开水中稍煮一会儿后过滤,并与擦胡萝卜丝混合;将鸡肉末和白糖、盐一起加入豆腐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后倒入铝制器皿中,再放入蒸锅中上火蒸熟。
小儿总爱吃奶而不吃饭怎么办?
&&&有些孩子长到1岁多了还总是爱吃奶而不吃饭,有的家长非常着急而不知如何是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家长没有根据小儿的生长需要及时添加辅食,使小儿出现只爱吃长期吃惯了的奶,而不愿吃其他食物的毛病。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立即予以纠正,不能随孩子的心愿。因为随着小儿的生长和发育,单靠吃奶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必须靠补充其他食物才能供给小儿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所以要早发现早纠正,如此对小儿的生长才有好处。
&&&纠正小儿不爱吃饭的毛病时应循序渐进,首先应减少小儿吃奶的次数。在小儿有饥饿表现时,可适时给他吃些辅食,例如面条、粥等。饭菜要做得香美且软,这样才吸引小儿。由于小儿长期习惯了吃奶这样的流食,所以刚开始时应让小儿适应稀软的食物,,并且每天都要坚持供给几次;食物也应不断变换花样,避免常吃一种食物,时间一长,小儿慢慢地就不会只想吃奶,而是逐渐喜欢吃其他各种食物了。要纠正小儿的这一毛病,家长一定要每日坚持,不能怕小儿饿或因小儿不爱吃饭而换上奶,否则,小儿只爱吃奶的毛病很难纠正。只有每天都坚持,小儿吃奶的次数才有可能减少,吃饭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儿就会改掉这一毛病。
婴儿期的肥胖会变成终身肥胖
在人和动物的记载中,幼时的肥胖会引起终身肥胖。这是因为肥胖来自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就会持续终生,对人体内所有脂肪细胞进行脂肪的正常补充的要求是食欲的一个因素。所以说,婴儿时期过于肥胖是没有好处的,家长应放弃婴儿肥胖才合乎心意的传统观念。      避免过于肥胖的方法是当孩子有过于发胖的倾向时,就要适当限制脂肪和淀粉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
孩子们有时奶喝得少了,不要大惊小怪
牛奶是很有营养的食品。奶里含有孩子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但是,世界上有些地区没有牛奶和羊奶,那里的孩子在断奶后照样能从其他食品里摄取那些营养成分。应该知道,一个1~3岁的孩子,如果吃其他适量物品,那他每天平均只需1瓶牛奶。许多1~2岁的孩子随着辅食的增加奶量应减少。  如果家长怕孩子吃得少,一味强喂,那孩子就会更加厌食。如果一连几个星期孩子的饮奶量都少,那你就把奶混于其他食品中让孩子吃,混于其他食品中的牛奶与刚从母牛那里挤出来的奶有同样的营养。                                           如果1个月左右孩子每日喝奶不到800毫升,就应找医生诊断孩子是否患病,并用其他形式维持孩子的营养,直至孩子恢复对奶的食欲。
均衡营养与牙齿发育
  关于饮食营养与龋齿的关系,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说细 菌和致龋性食物是龋齿发生的外因,那么牙齿组织结构发育不良
或钙化程度低则是内因。矿物盐类和维生素D、A、C等,对牙齿硬 组织的形成与钙化起较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牙齿组织的内在质 量。
构成牙齿的主要成分是钙和磷,如果膳食中缺乏或摄入的钙 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就会使牙齿结构变得疏松,容易被细菌侵
袭。又如维生素D可帮助钙和磷的吸收,维生素A可以增加牙床 的抵抗力,蛋白质和维生素C是形成牙齿硬组织所必需,氟离子
构成耐酸抗菌的氟酸灰石。一旦这些物质缺乏,都会间接地促成龋 齿。" 为了使牙齿组织结构发育良好,钙化程度高而不易被酸腐蚀,
有必要在怀孕期注意营养,在牙齿胚胎期(怀孕6周后)给予足够 蛋白质,维生素D、A、C,钙、磷、氟等。到牙齿萌出阶段,要补充适
量的氟来增加牙齿的抗龋能力。尽可能食用含氟较多的食品,如 鱼、虾、海带、海蜇、紫菜、肉皮、蹄筋等。
及时补充水分
小儿体内,水占其体重的70%~75%,如体内水损失达20%以上,便无法生存。水对小儿说来,相对地比大人更重要。由于小儿皮肤结构较差,一活动就容易出汗,而且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不全,因此对水的需要量也会相应增加。即使给小儿喂哺母奶、牛奶等蛋白质丰富的流汁食品,水量仍嫌不够,还需要另作补充。
究竟应该补充多少水呢?这就需要计算一下。l岁以内婴儿,
水的需要量是按体重计算的,每日每公斤约需水150毫升,例如,一个5公斤重的婴儿,一天的需水量为:150X5=750(毫升),减去一日牛奶量600毫升,其余150毫升应另予水分补充。补充水分可在两次喂哺之间进行,用温开水最为方便,菜汤、果汁也宜,或多次少量加入牛奶中一起喂哺。完全依靠母乳喂养时,也应注意在两次哺乳之间补充水分,每次补充的水量根据小儿体重计算后决定,约
30~90毫升。
1岁以上幼儿,乳量减少,逐渐代之于粥、面条、软饭等固体食物,且活动量也增大,每日饮水要增多。此时,小儿也已能自己表达要水喝,应给予满足。托幼机构中,上、下午三餐之间,应订有给小
儿饮水的制度。
不宜让婴儿吃过量的蛋
  鸡蛋、鸭蛋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 对婴儿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之过多,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
  营养专家认为,1岁到1岁半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 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到2岁,可隔日吃1个蛋(包括蛋黄
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2个蛋。假如婴儿的 粪便中,发现有如蛋白状的物质,则说明婴儿的肠胃不大好,不
能很好地吸收蛋白质。对于这些婴儿,最好把蛋黄煮到其它食物 中一起喂食;如果婴儿正在出疹,更要注意暂不要吃蛋,以免增
加胃肠负担。
  蛋白可能会是一些年纪比较小的BABY的过敏原,因此,医师多半会建议一岁以前只能吃蛋黄,不过,如果你的BABY已经满周岁了,全蛋就是他最佳的蛋白质来源,首先,你可以给BABY吃蒸蛋,或者蒸蛋拌饭,大部分的BABY对于蒸蛋的软滑口感都会爱不释手,你可以随时准备一大碗高汤,蒸蛋就以蛋加高汤一起蒸,营养更好。
  如果你的BABY开始挑嘴了,他可能越来越知道什么叫美味了,那你可以洒一点点盐在他的食物中,但是,真的一点点就好。
土鸡骨架  一支
排骨    半斤
葫萝卜   一根
洋葱    半个
清水    八碗
作法: 先将鸡骨及排骨已开水烫过,清洗干净,将所有材料连同清水一小火炖2~3小时,约可制造出三到四杯高汤。
给幼儿喝酸牛奶好不好
  酸牛奶虽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但不可随意用酸牛奶喂养婴幼儿,因为酸牛奶中含钙量少,对于生长发育需要大量钙元素的婴幼儿是不利的。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能抑制和消灭很多肠道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尤其是婴幼儿在患胃肠炎时,如果给他们喂酸牛奶,还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胃肠炎。酸牛奶不易在空腹时饮用,最佳时间是在饭后30分钟到2小时之间。酸牛奶不可蒸煮加热,因为活性乳酸菌对人体有益无害,具有清理肠道、增强胃肠道消化能力的作用。酸牛奶若经过加热,活性乳酸菌被杀死,也就失去了酸牛奶的营养价值。
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要做到7个“当心”
&  1.当心孩子爬高摔下来。
  2.当心小物体卡喉咙,塞进耳、鼻。
  3.当心被刀、剪等利器刺伤。
  4.当心热水、火源烫伤。
  5.当心吃错药。
  6.当心溺水。
  7.当心触电。
孩子光脚行走益处大 
幼儿初学走路时,往往喜欢光脚行走,这使很多父母既着急又害怕,担心孩子伤着脚,还担心孩子会养成不卫生的习惯。其实,在干净、安全的环境里让孩子光脚行走,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们认为,踝关节的柔软性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其柔软性和灵活性,防止幼儿扁平足的发生,光脚行走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如果踝关节较僵硬,运动时就容易跌倒或受伤,且不利于足弓的形成。经医学专家研究证实,光脚行走可调节人体的许多功能,如增强大脑的灵活性,改善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反应外,脚部周围皮层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光脚行走可使脚底肌肉受到摩擦,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幼儿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孩子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原因造成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按他们表现的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点:
灵活型的孩子
 其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敏捷,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不够稳定,喜欢变换活动内容,接触多种物体。家长在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如这类孩子容易兴奋,睡眠前应该设法降低他的兴奋性,为入睡做好准备。
沉稳型的孩子
其特点是沉稳、安静,做事有条不紊,情感反应稳定,控制自己的能力强。但行动有些缓慢、被动,转换不够灵活。如教他们掌握吃饭这类自我服务性技能时,需要有极大的耐心。
均衡型的孩子
 兼备灵活型的沉稳型孩子的某些特征,但又不像他们表现得那样突出。不容易“惹祸”,但与小朋友交往的主动性和热情差一点,适应性低一些,家长应注意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弱型的孩子
特点是情感较为稳定、深刻、想像丰富、思考问题细腻。但是,智力活动缓慢,行动迟钝,不能经常受强刺激,情感易受伤害,缺乏快速、灵活的适应和转换能力。这类孩子不易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应注意不要突然改变或经常变换他们的生活条件。另外他们还要避免强刺激,对待这样的孩子要态度亲切、语调温和,切忌过分严厉、暴怒。
 从小培养孩子五种永恒的品德
婴幼儿期是个性的奠基时期,从这时起培养孩子快乐、爱心、正直、勇气、信仰这五种品德,将有益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所作为的人。
快乐的经历有助于造就高尚而杰出的个性,使人热爱生命。对于幼儿来说,快乐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父母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寻找乐趣,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尽情享受人生的一切,并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
爱心是最美丽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也会获得爱心。
正直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一个人拥有正直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家长教导孩子正直的可行方法,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言传身教。1岁多的孩子就是要靠最初的模仿来实践正直的品德。
一个人要承受生活中的忧愁与失败,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有勇气战胜失败和挫折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
家长要从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使孩子有机会从小受挫,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和信心,学会想办法克服困难。
信仰激励人们去奋斗。孩子有自己的计划和愿望(幼小的孩子还谈不上信仰),无论他们显得多么幼稚,父母都要慈爱而有礼貌地倾听并给予鼓励。
1岁多的小儿总爱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1岁多的小儿已经能说很多字或词了,有的孩子还能说明1-3个字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小鸟飞了"。然而,妈妈也会发现,1岁多的小儿常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话,而且嘴里说个不停,这是怎么回事呢?
1岁多的小儿,刚学会说话不久,他所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但又想用语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因此常常说出一连串的大人听不懂的话,我们把小儿的这一时期又称为"隐语阶段"。隐语阶段对小儿的语言发育极为重要,它说明幼儿在表达思维和想法之前,思想早就产生。因此,当孩子说出难懂的话时,作为家长不应该训斥,要耐心地倾听,注意分析他所讲的话,尽可能及时做出反应。平时要常与小孩交谈,教他使用正确的语言。一般到2岁后,孩子词汇量增加了,能说1-8个字组成的句子,基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需,就不会再说难懂的话了。
1岁以后的小儿开始具有探索行动
1岁多的孩子开始变得非常活泼,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户外,从来不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呆一会儿。在家里呆着也会满屋子乱转,不管碰到什么东西,就挨着个儿地拿来敲打敲打,或放在嘴里咬咬、舔舔,最后就到处乱扔。
孩子就是这样通过手脚步不停地鼓捣各种各样东西来逐渐认识看,想摸摸索。在大人看来,这只不过是淘气而已,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探险索和学习的过程。有时外出游玩,孩子也想挣脱父母的手想自己在前面走……此时孩子还没有经历过什么可怕的事情,根本不懂什么叫危险。因此,大人要天天盯着孩子,以防发生不测。
1岁后的小儿更认生
婴幼儿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认生的阶段。一般从生后5-6个月开始。8-9个月逐渐明显,周岁时达到主峰,并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1岁以后的幼儿显得更认随着婴幼儿的成长,认生的情况会渐渐好转。
不同的婴幼儿认生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孩子见到生人只是愣一下神或片刻的安静,有的孩子表现出拘谨、退缩,而有的孩子见到生人就恐惧地哭起来。这是由于孩子的先天气质(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的。有些父母不能了解这一点,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时,父母认为是"没出息"的表现。这样会极大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时间长了孩子真有可能变得畏缩不前没出息了。
因此,当你家有一个非常认笺孩子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鼓励他向客人问好,而不要让他在生人面前做这做那,更不要在生人面前批评孩子,通过诱导和鼓励,孩子的认生问题就能逐渐得到解决。
幼儿为什么喜欢玩水?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水,无论是水龙头流出的水,还是脸盆内盛的水,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玩个不停,尤其喜欢反复用杯子盛水倒入另一个杯子,直到弄得满身湿淋淋。小儿为什么喜欢玩水呢?
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流性液体,看得见,摸索得着,却抓不住,真是神秘莫测,非同一般玩具。水游戏对幼儿来说,更是变幻无穷。在一盆水中放入各种玩具,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则会沉下去,这个"浮力试验"能使幼儿初步感知到:不同物体轻重不同,而水有区别它们的"魔力",一块海绵放入水中沉下去,但捞上来一挤,水又被挤出,这一现象更增添孩子的兴趣。如给孩子一小撮洗衣粉,清洗娃娃或手绢,在水中很快就出现许多泡泡,对2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像变魔术。
正是因为水给小儿带来了无数的谜和乐趣,所以幼儿都喜欢玩水。
如何培养1-2岁小儿自己吃喝?&
1岁以后的小儿,总想自己拿来匙子吃饭。因此,最好给小儿一把小匙,满足他自己吃饭的要求。当然,刚开始会很不顺利,即使自己能用匙子盛上饭,也可能一送到嘴边就撒了,没几下就烦了,于是就用匙子在碗里搅来搅去地玩起来,这时,妈妈应该帮忙喂,喂一会儿,孩子也许又想自己动手吃,可再给他匙子让他自己吃。
让孩子自己用匙吃饭,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作为家长要有耐心。孩子自己吃饭,也许会掉得满桌子都是,即使如此,也应当尊重孩子想自己吃饭的心情。有些孩子可能嫌用匙子吃得太慢而改用手抓着吃,大人不要强行制止,这也是走向独立吃饭的一个过程。只要坚持一段时间,1岁半以后孩子就能熟练地用匙子吃饭了。
1岁多以后,就可以增养小儿自己拿杯子喝水了。刚开始孩子会用双手捧住杯子喝,开始阶段也会把水洒到外面。这时大人给小儿往杯子里倒水可以少倒些,也可帮着小儿用手扶着小杯喝。经过一段进间的锻炼,到了1岁半,小儿就可以自己喝水了。
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小儿大小便?
小儿长到期岁后,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小儿自己大小便的能力。生活中时常会碰到在孩子周岁之间就训练 其自己排便的妈妈
,她们每天按时让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小儿一接触到便盆就会自动排便,然而,这仅仅是一种低级的训练,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实际上,1岁以内的小儿对自己的排便行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他们的配合完全是无意识的。
有些专家学者在调查5岁以上孩子的尿床症时,发现几乎都和过早的训练大小便有关。因为过早地接受这种排便训练的孩子,日久会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周岁以内的小儿没有必要进行大小便的训练。
v大约在1岁一1岁半之间,孩子对排便逐渐有了较明确的意识,尽管他们这时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然而细心的妈妈可以发现,小儿此时会在做事情时突然停下来,或面部表情发生瞬息的变化。
因此,1-2岁的幼儿,是接受大小便训练的最好时期,此时他们对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鲜明的意识。他们可能玩着玩着会突然停下来,过后显出不太舒服的样子,也可能用某种表情或某种声音向父母表示尿布脏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来替他们清扫一番。不过,真要在粪便排出之前及时发生信号,把大便拉在厕所里,则有待于幼儿对肠运动的先兆产生分的意识。而要实现这一占,不仅需要父母适时的鼓励,而且物理学
需要一个过程。
怎样训练大小便?
训练小儿大小便,不能勉强,要在儿童自愿的前提正点进行,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不至于在以后产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只要孩子大小便不在裤子和褥上,就应当适当地表扬。孩子不愿意坐便盆不要强迫,坐3~5分钟就应当结束,即使没排出来,也不要斥责孩子。
训练大小便,首先要让小儿对便盆产生印象。在开始的一周里,要让他觉得这是一件新奇的玩具,可让他穿着衣服去坐坐。要了,那就应马上让他起来,不能让他觉得坐便分界旬在坐牢,而要使他自觉自愿、高高兴兴地去进行。如果第一周还坐得勉勉强强,那就再试一周。
当孩子对便盆有兴趣以后,就可以开始训练让他知道便盆与大小便的关系。这时可以让孩子认识的大孩子做范例,也可以告诉他,父母是怎样大小便的,对他要耐心解释。当孩子接受了大小便与便盆之间的联系后,父母可以找个最有可能大小便的时候,把他领到便盆前,建议他坐上去试一试。如果孩子不肯,也不要勉强。只要有一次成功了,那以后就好办了。
每天这样试一试,如果连续两周孩子一点儿没拉到便盆内,就应当将这事放一段,守几周以后再试,直到孩子开始流露出主动的意思,每天再试两三次,看他拉不拉。若孩子成功地将屎拉进了便盆内,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一块糖或一个苹果,这将对他起到鼓舞的作用。另外,便盆最好选择塑料的,以避免冬季孩子的皮肤碰上去感受到太凉。
怎样让小儿有一副好牙齿?
小儿的乳牙在出生时虽然没有长出来,但所有乳牙的齿冠(露出牙龈的部分)在胎儿时期就已在牙床内形成了。所以要想让小儿有一副健康的牙齿,母亲必须在妊娠时期就注意营养物质的摄取。经研究证明,具有强健牙具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C等。因此孕妇要多吃一些富含矿物质钙、磷的食品(如绿色蔬菜和豆制品),要多晒太阳,或补充一些鱼肝油。
四环素类药物能引起小儿牙齿变色,并且常使牙釉质发育不良,以致容易发生龋齿。孕妇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后,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小儿出生后长出的牙同样会发生牙齿变色。因此,小儿及怀孕期间的妇女,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
要及时给小儿添加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帮助乳牙的发育的辅食,如添加饼干、烤馒头片等,以锻炼乳牙的咀嚼能力。在小儿2个月左右适当添加些蔬菜、水果等。
要保持雪白的牙齿,就得从小养成口腔清洁及刷牙的习惯。孩子一般喜食甜食,哺乳期间也是以甜食为主,糖类食物最易被口腔内的乳酸杆菌腐败,产生酸性物质,而酸是破坏牙釉质最厉害的东西。因此平时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小儿一些温开水喝,这样可以达到冲洗牙齿和口腔的作用。临睡前吃东西,特别是甜食,经一夜的变化,酸性物质对牙齿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在孩子睡前不要给糖和甜食,1岁以后就应当早晚漱口,3岁左右就要训练小儿刷牙,预防龋齿的发生。
要纠正小儿不良的卫生习惯。小儿有吮手指的习惯,长时间能够引起牙位不正;小儿常吸空奶头也有可能引起前牙发育畸形等。
&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牙齿,如发现颜色、形态等方面有异常变化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纠正孩子入睡时的坏习惯?
孩子入睡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喜欢抱着心爱的布娃娃,有的喜欢吮着手指,有的喜欢将被子盖到嘴上。如果仅是这些,大人不用担心,只要白天让小儿玩累点儿就能改过来。然而有些孩子入睡时有很多毛病,比如入睡时要咬着枕巾、被角,孩子咬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患口腔炎,所以应当改掉这些毛病。
还有些孩子睡觉时要抓着妈妈的耳朵,或把手指伸进妈妈的嘴里、耳朵里,这些讨厌的坏习惯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更有甚者,睡觉时一定要搂着心爱的小玩肯动物,给它盖上被子,把枕头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才睡,如果不按程序,就不能入睡。出现这种恶习,多是由于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出现偏差,如家长在育儿方法等方面出现分歧,致使孩子自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等。因此,应该回顾一下以前的育儿情况、生活。不过,这种恶习似乎较多地发生在城市里、玩的场所少、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身上。只要孩子在外面玩累了,晚上躺下就呼呼入睡,这些坏习惯自然就会改过来的。
不能给小儿剪眼睫毛?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眼睫毛的生长与头发一样,剪一剪有利于睫毛长长,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眼睛漂亮,就把眼睫毛剪掉。
其实,一根睫毛的寿命不过三个月左右,因此,给孩子剪眼睫毛,并不会使眼睫毛长得长。另一方面,前眼睫毛也不利于健康。眼睫毛具有防止灰尘进入眼内,保护眼睛的作用,如果剪掉了眼睫毛,眼睛失去了保护,灰尘等容易侵入眼睛里,从而引起各种眼病。
怎样教小儿学走路?
小儿开始学走路的步骤不相同,有的孩子喜欢站稳了再走,有的孩子尽管站都站不稳,却迫不急待地想走路。不管怎样,大人得用双手扶着孩子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帮他进行练习,尔后,逐渐就可放开一只手,再发展到完全让他自己走。
当孩子不要人扶着也能走上几步时,要鼓励他这种兴趣。在离他1米左右的地方伸出双手,鼓励他走过来。开始教他学走路时,只能离他二三步远,如果距离太远,他可能不敢走过来
。等他初步掌握了这一新技能后,可以逐渐拉开距离,但注意不要让他摔到。否则,摔几次后可能使他再不敢走路。
小儿会走路时,周围环境如何安排?
小儿如同小小探险家一样,什么都敢拿,什么都敢扔,什么都往嘴里放。因此在他会走路之前,就应对所能涉足的房间重新安排室的摆设,凡是孩子拿得到的,大部分应是允许玩的东西,不能玩的应该放到他够不着的地方。具体来说,应该把易碎器具,如烟灰缸、花瓶、各种饰物等,从低处移到高处;书籍应放到书架的上层,不重要的杂志或小儿书放到下层;药品一定要放到高处或放进带锁的抽屉里,写字台的下层抽屉里可放一些旧衣服、小玩具或其他好玩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地翻弄。另外,热水瓶一定要放到孩子够不着的桌上,桌子上不要铺桌布,以免小儿拉动桌布弄倒热水瓶,造成烫伤。厨房里碗架的下层放些锅壶等物,瓷器和食物要放在上层。
对于那些不能移动的东西,如桌上的台灯、炉子、煤气,要教育他这些东西不能动,最安全的力法就是看得紧一点。
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
有些一岁半左右的宝宝会拿起图画的故事书如〈婴儿画报〉来朗读,他们并不认识字但是一字不错,原来他们是在背诵。朗读和翻页都十分的正确,有时他们还用手指着句子。这些都是每天晚上母亲为他们讲的故事是他们记住的。当宝宝已经有朗读的要求,母亲可以教宝宝认识几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字。
为了巩固阅读的兴趣,在宝宝基本上能朗读一本小书之后,要作为奖励再给他一本更美丽更有趣的小书 ,让他继续一本本地读下去。
怎样纠正孩子入睡时的坏习惯?
孩子入睡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喜欢抱着心爱的布娃娃,有的喜欢吮手指,有的喜欢将被子盖到嘴上。如果仅是这些,大人不用担心,只要白天让小儿玩累点儿就能改过来。然而有些孩子入睡时有很多毛病,比如入睡时要咬着枕巾、被角,孩子咬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患口腔炎,所以应当改掉这些毛病。
还有些孩子睡觉时要抓着妈妈的耳朵,或把手指伸进妈妈的嘴里、耳朵里,这些讨厌的坏习惯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更有甚者,睡觉时一定要搂着心爱的小玩具动物,给它盖上被子,把枕头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才睡,如果不按这套程序来,就不能入睡。出现这种恶习,多是由于家长在育儿方法等方面出现分歧,致使孩子自身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等。因此,应该回顾一下以前的育儿情况、生活。不过,这种恶习似乎较多地发生在城市里、玩的场所少、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身上。只要孩子在外面玩累了,晚上一躺下就呼呼入睡,这些坏习惯自然就会改过来的。
孩子边吃边玩怎么办?
孩子边吃边玩的现象,甚至在一岁前就出现。这是因为孩子对各种新活动感兴趣了,如:爬行、玩调羹、玩食物、倒翻被子、扔东西等。有的一岁的小孩在进食时朝后站,在高椅上或者在屋里到处走,害得父母拿着调羹勺子在后面跟着走。
                          
进餐中玩耍,说明孩子正在长大,但这种习惯会导致喂食困难,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在多数情况下,孩子贪玩,不想吃东西,是孩子不饿,他们真饿了的时候不会这样的。因此,每当他们不想吃时,你就得当他们已经吃饱了,而把食物暂时拿走,这时他们若立即叫着表示还想吃,似乎在说刚才玩耍并非已经吃饱,那就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如果他们对你拿走食物并不后悔,那就不要再劝他们去吃了。在两餐之间孩子饿了可多给他们一些点心,或者将下一餐的时间提前。             应该强调的是孩子想吃又贪玩的情况下,大人应坚定严肃地告诉孩子,吃完了再玩,但不必恼火。
学着自己吃饭&
学习自己吃饭,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且对早期 的智力开发也有好处。日本心理学家曾经对使用筷子能发展幼儿
智力作过专题报道。 吃饭,需要手的技巧,以握持羹匙或使用筷子;还需大脑神经
的控制,使手眼能协调运动。这对于1~3岁的幼儿来说,并不是简 单的事,只有当大脑发展到这一程度时,才可以完成这一系列活
动。所以不要小看吃饭,通过孩子吃得好坏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智力发展的状况。 同年龄的孩子发展状况也是不平衡的。例如3岁孩子,能力强
的已初步会使用筷子,用匙的技术得心应手,吃饭撒地也极少。能 力差的孩子,吃一顿饭满手的油腻,象吃抓饭;满桌的包子皮,边吃
边玩;满身的饭粒,似漏嘴巴。 为什么同年龄孩子能力相差这么大?关键是锻炼。从孩子动
作发育的顺序来看,l岁以后正是小肌肉趋于灵巧的时候。成人应 当不失时机地在10个月开始,让孩子锻炼用杯喝水,到1岁半就
能试着用匙。如孩子吃不好,大人可在旁协助,用另一只匙喂他。许 多父母曾经也这样尝试,但因嫌慢、脏、乱而中途退却,剥夺了孩子
锻炼的机会。有的甚至到了幼儿园大班年龄,还要成人喂饭。 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有时是任性的表现,他们故意捣蛋、玩耍、
打闹,这是习惯培养得不好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好让孩 子单独吃饭,安排一个固定的地方和位置,使他不能接触到玩具和
书籍,先安静下来专心地吃饭。开始可由成人帮助和督促,以后形 成习惯就让他自己吃,并要求盘空碗净才准离座。如果能坚持,家
长对孩子的吃饭烦恼定可尽早消除。
怎样做好对婴幼儿的安全与保护工作?
防止婴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关键在于加强预防。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家长应有预见性,对婴幼儿的监控应在视野范围内,绝对不能让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无人照看。家长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
放眼不放心,精心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活动场所、玩具、用具及周围环境都应考虑是否安全;药物、毒物均应妥善保管,避免孩子误拿、误服。家长要学习并掌握常见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知识,若遇到孩子发生意外,应沉着、迅速、准确地进行现场紧急处理,做到当机立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后遗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幼儿区分颜色、形状和大小的能力
孩子长到二岁半,就开始能区分简单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托儿所教养员曾饶有兴趣地作了多次试验,在每次分苹果时,让孩子自己上来挑选。结果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挑最红最大的苹果,以
后的目光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一半红一半绿的苹果,那些又青又小的苹果被打入了冷宫。为什么那些走路摇摇晃晃,话也说不清的小儿,能区分简单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呢?
这是因为孩子从诞生时起,首先得到锻炼的就是感觉器官。新生儿在邂褓中,手不能动,脚不能踢,但眼睛却在不停地转,视觉发展很快。4个月的婴儿就能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红色的玩具最能引起孩子兴奋。之后,他又不断地摆弄玩具。由于天天接触各
种颜色、形状、大小的玩具,使他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区分颜色、形状、大小的本领。
l岁半~2岁能认识红颜色,认识大小和圆形。2岁~2岁半能逐步区分红、绿颜色,认识方形。2岁半~3岁能区别黄、黑、白、蓝颜色,认识三角形。
有的妈妈羡慕别人的孩子懂的事情多,而自己又无从着手。那么不妨一试:给孩子认识某一事物时,让他记住这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然后与别的事物加以比较,有什么差异。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属性,这样当孩子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特征之后,
就很容易将此事物记住了。
掌握的颜色越多,对美的兴趣越浓厚,自己画画,也能配颜色。
孩子尽早地区别形状,对认字也打下了基础。因为小儿认字是记住字的整个形状特点,尤其是中国的象形字,而不是记住多一点或少
一横。当孩子养成习惯,经常地对每一件事物从颜色、形状、大小上区别它的微小差异,他的分析能力,辨别事物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孩子不愿午睡怎么办?
足够的睡眠,能使孩子精神活泼,食欲旺盛,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故年龄越小睡眠时间
越长,次数越多。到了l岁半以后,白天还需睡一次午觉。因孩子活动了一个上午,已相当疲劳,在午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使脑细胞得到适当休息,可以精力充沛、积极愉快地进行下午的活动。午
睡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家长常常因孩子不愿意午睡而伤透脑筋。这就要找一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孩子每天早上睡懒觉,到了午后还不觉疲劳,自然不肯午睡。父母要注意调整孩子的睡眠时间,早上按时起床,上午安排一定的活动量,孩子有疲劳感就容易入睡了。
养成孩子的午睡习惯十分重要,父母不严格规定午睡的时间,今天早睡,明天晚睡,后天有事不睡,这样不能形成孩子到时间午睡的条件反射。要在固定的时间安排孩子午睡,节假日带孩子上公园或到亲戚朋友家作客,也不要取消午睡。平时用不正确的方法强制孩子午睡,会使孩子产生反感,而应该是耐心地加以提醒:"该午睡了,睡醒再玩。"更不要大声叫喊甚至吓唬孩子。如果家里环境不够安静也要影响孩子的午睡,这就要求父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的空气新鲜的睡眠环境,做到在孩子午睡时不高声谈话或发出较大的响声,适当开窗,拉好窗帘。如果孩子在午后过多地活动,或正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孩子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时也不愿意午睡。家长要让孩子在午睡前安静下来,不要给孩子讲可怕的故事或作剧烈的活动,以免神经紧张或兴奋而影响睡眠。
父母只要坚持每天在规定的时间给孩子午睡,并安排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孩子一定会养成午睡习惯的。
让小儿嬉水游泳
小宝宝在母亲的体内一直处在羊水的包围之中,在羊水中"潜泳"了近10个月,因此具有先天漂浮能力和屏气能力。这种能力在婴儿出世以后,仍能保持相当一段时期,直至三岁半以后逐渐消失。如果在这个时期让小儿嬉水、游泳,那么这种漂浮和屏气能力就会延续下去。实践证明,小儿能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学会游泳。
小儿嬉水应在大澡盆或游泳池内进行,要由成人带着一起下水。开始扶住小儿腋下在水中上下浮动,也可以平卧在水中而露出头部。小儿习惯后,可以托住他的头和身体在水中移动前进,让四肢自由划动。
小儿经常嬉水和游泳,能增进食欲和安静地睡眠,有利于体格发育,并可显著减少皮肤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嬉水是水浴、空气浴、日光浴三者相结合的全面性运动,可以促进小儿智力开发,培养勇敢、敏捷、意志顽强的个性。
怎样为宝宝挑鞋子?
宝宝小脚幼嫩柔弱,什么样的鞋才适合他的生长发育,有利于他学习行走呢?小小的一双鞋,学问可不小,让我们一起来为宝宝挑双好鞋吧!
  首先,鞋子要合脚。鞋子要有足够的空间让脚趾头伸展,但是又不能大到小宝宝都穿不住。每隔大约两星期,就要注意宝宝的鞋是不是太小了。你可以让小宝宝坐下来,摸摸看大趾头离鞋面是否还有半公分到1公分的距离。这样小宝宝每次迈开步伐向前走时,大趾头往前伸展才有足够的空间。而太大的鞋子容易绊脚。
  大小合适之后,就要来看看鞋子的种类了。
  1.软袜子鞋。刚学会走路时,如果地上太粗糙,可以为宝宝穿上一双袜子来代替鞋子,或是用袜子制作成布鞋,最好是摸起来袜底有防滑橡胶的点点,可以防止宝宝滑倒。
  2.走路鞋底会发出响声的鞋。走路鞋底会响或挂有铃铛的鞋子,一方面培养小孩自己用脚走路的兴趣,还可训练听觉。学步儿走路还不稳,走路发出的声响帮助爸妈注意到他,知道他在哪儿。
  3.清洗方便的鞋。 宝宝最容易把鞋搞脏了,因而, 挑选的娃娃鞋,最好是容易清洗的。
  4.易穿易脱的鞋。通常为宝宝设计的鞋,都附有尼龙扣,用手一贴就好;或是挑双一拉就能穿好的鞋子,对孩子来说学穿鞋便不是一件难事。最好不要给宝宝买高帮或形状太奇怪的鞋,不好行走也不好穿脱。
  5.别的小孩穿过的旧鞋。有些孩子特别喜欢穿别的小孩穿过的旧鞋,因为比较好走、柔软,坚硬和不舒服的地方都已经磨平了!
  小提醒:
  帮宝宝挑选鞋子,除了要合脚外,颜色、款式、材料均要很注意。因0-3岁的宝宝正学习爬行及步行,所以材料尽量不要挑选太硬的皮鞋、鞋底太厚的鞋以及拖鞋式的鞋。颜色可比袜子的色调再重些,这样整体搭配才不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摘自《婴幼教室指南 》
怎样为孩子选图书?
   一岁 此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视觉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能接受单幅、不连贯的图片,但对所看到的东西还没有分析的能力。
随着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多彩,生动的插图能令幼儿觉得兴奋,有时甚至伸出手去玩或啃咬,但在这阶段,图片的色彩不宜过度强烈复杂。
父母亲可以准备一些色彩清晰,内容着重于日常生活经验或描述他所熟悉的事物的图画书或画片,让孩子有熟悉环境的机会。
   二岁 随着视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用眼睛直视一样东西,并且能掌握物体或图形的轮廓以及分辩不同的形状。
为他选择画面清楚,色彩明朗,造型大而简单的看图辩物之类的书,内容近于日常生活,题材最好可引起亲子间的对话。
父母可利用说故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三岁 三岁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已经由单字句发展到双字句或三字句,因此较能与父母或其他人沟通。
在视觉方面,他们更能够掌握图画及物体的大小,远近,对立体知觉也逐渐能够理解。
此时孩子开始对儿歌,韵文感兴趣,但尽量选择措词简短,易于吟诵的读物。
父母在看书时除了可依照图片的顺序讲故事给子女听以外,还可利用单一的图片训练儿童的推理能力。
   四岁 开始参加社会活动,如进入幼儿园,结交朋友等,在心理上开始学习独立。 他们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喜欢拟人化的动物故事,随着语言能力的加强,对童话,儿歌及民间故事也十分有兴趣。
父母亲可考虑选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图画故事,或具有实际观察意义的图画书。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词汇已经相当丰富,较确切掌握他人说话的意思以及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一阶段应鼓励其发问及讨论。
此时的儿童可以接受纪想性及具有因果性的书,也喜欢想象性的游戏,父母亲可选择较复杂或拟人化的故事,以延伸幼儿生活经验,刺激想象力,并可加入浅易科学性读物,启发幼儿对科学及大自然的好奇。
   六岁 随着生活经验的扩大,这时期可以给孩子多层面的选择,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这时期的孩子。
除了文学性的书籍外,知识性的图画书,如自然科学,生理科学等都可扩大孩子阅读的兴趣,延伸其经验,可让孩子看图说故事,训练其想象,思考,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
宝宝为啥含着饭菜不咽
  1-3岁宝宝吃饭时常常会将饭菜含在嘴里,长时间不下咽,这常使爹地妈咪伤透了脑筋,其实不用着急。按照下面的方法训练,喂养宝宝一定很省心。
  1、训练用勺子进食,促进食物性质转换:
  用勺子进食流质食物如奶、果汁、白开水等,这是向固体食物过渡的一种重要进食方式。宝宝4-5个月时就应该用勺子进食。开始可用上唇吃净勺中食物,8-9个月时就可以用上下唇共同活动进食,1岁时就可以闭唇进食了。从勺中摄食能力的发育,可促进宝宝食物性质的转换。
  2、早用杯子喝水或奶,有利于口腔运动的协调:
  宝宝6个月左右可用杯子喂水了。开始宝宝的动作类似吸吮,让宝宝舌头向外伸或者咬住杯口。如果早期训练,用杯饮水的动作会较快协调,有利于宝宝独立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
  3、适时吃固体食物:
  宝宝5个月左右,无论有无乳牙,就应喂给柔软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如面包、煮烂的嫩菜心、鸡蛋黄等。慢慢训练,6-9个月时咀嚼动作会有节奏而且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断奶后的摄食行为就比较正常。
  4、随年龄增长循序转换食物性质和进食方式。
  初生至6个月的宝宝以奶、水、果汁等流质饮食为主,进食方式是主动吸吮。4-6个月的宝宝加少量精制半流质、米糊、蛋黄泥等,开始用勺被动进食。5-7个月的宝宝吃流质加半流质及少量固体食物,用杯子喝,用勺子喂,对食物进行咀嚼。8-10个月的宝宝应给予切碎状固体食物,可运动上唇进食。12-18个月的宝宝可给予较粗的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动作比较协调,自己进食。18-24个月的宝宝给固体成人膳食,稳定协调地咀嚼吞咽,逐步独立进餐。
来源:现代健康报
教育孩子爱父母
  亲情之爱,本是自然天成。子女对父母的爱更是与生俱来,来自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和附于躯体上的那颗心。如果我们说,还要教会孩子爱父母,人们大多不以为然。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场面又明明确确地告诉我们:这缘于天然的爱确实需要学习!
  一次,我为一岁半的儿子做饭时,不小心切了手。身后的宝宝从没见过鲜血淋漓的场面。他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我告诉他:“宝宝不能拿刀,刀切手。流血,手疼。”原是想借机告诉他拿刀的危险,但儿子却从话中知道了我手疼。他走近两步,嘟起小嘴,对着我的手轻轻吹起来。此刻,我心中一阵惊喜:孩子小小的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懂得了爱!因为每回孩子磕磕碰碰之后,我们便为他轻轻吹一吹。而今天他也学着用这个办法替妈妈减轻痛苦。
  更让我感到骄傲和慰藉的还在后面。在包扎伤口时,我随口对孩子说:“妈妈手疼,不能抱宝宝。”到了晚上,按常规带孩子散步时,平时刚走几步便会扑过来,一把搂住我的腿,仰起小脸说“妈妈抱抱”的宝宝,竟走了很长很长的路。
  我以为,他是因为一边背儿歌一边走给忘了。怕他累,伸手去抱他。不料他居然认真地说:“妈妈手疼,不抱!”此时,我似乎忘却了连心的手指仍在一跳一跳地疼,一把搂过孩子,使劲地亲了亲他。孩子偎在我肩头,休息片刻,又迈开双腿走起来。
  对父母来说,爱孩子并不是简单的舔犊之情,这爱包含更深层的意义。它使我们的目光看得久远,它使我们的心灵更加高尚,它使浮躁变得沉稳,它使随意变得理性。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如今的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如果孩子对父母之爱表示麻木的话,应该说是父母教育上的失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因为不能体味爱而与幸福失之交臂。
幼儿期小儿易患哪些传染病?
1岁以后的幼儿,由于从母体带来的免疫力已逐渐用尽,而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因而容易患多种传染病,常见的有麻疹、水痘、百日咳、肝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儿麻痹症、流行性脑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结膜炎、中毒型菌痢等。
麻疹是怎样得的?其症状表现如何?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末春初。麻疹传染性很强,主要在孩子之间相互传染。一旦接触麻疹患儿,其病毒就会通过其咳嗽,打喷嚏的飞沫经过鼻、口、咽、气管等进入易感者体内而引起发病。麻疹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从出疹前3天到出疹后6天,这期间均有传染性,如果合并肺炎则要延长至出诊后10天。护理过麻疹患儿的人又去接触未作预防免疫的小儿,也会使之受传染而发病,可见其传染性是很强的。一般6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体获得了部分抗体而不易被传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获得的抗体就会逐渐消失。因此,需要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以防发病。一般患麻疹后可以得到终身免疫,第二次发病者很少见。
从接触麻疹患儿起,直到出现症状,需要10~11天。麻疹初起时,患儿常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睛发红、怕光流眼泪,很像重感冒。孩子发烧2~3天后,在口腔第二个齿附近的颊黏膜上,可以看到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这叫麻诊黏膜斑,这是麻疹早期的一个特征。第4天后,疹子出现,先在耳后及颈部开始出现红色的小疹子,接着很快从脸上、胸前、后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疹子才算出齐。皮疹呈玫瑰红色,起初较稀,以后渐密,发热、咳嗽、眼睛畏光等症状也加重,疹子与疹子之间的皮肤为正常肤色。疹子一般经3~5天出透出齐。疹子出齐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和其他症状也有好转。皮疹按出疹的顺序自上而下逐渐消退。同时皮肤有米糖样小脱屑,留下棕褐色的色素沉着。正常情况下,对患儿护理得好,7~10天就可痊愈;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并发肺炎、心力衰竭、喉炎、脑炎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儿童患病后,除了给予精心照顾外,还需要服用一些清热解毒、解表透疹的中药。
什么是风疹?怎样护理?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发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飞沫散布传播,潜伏期为10~21天。
风疹症状较轻,主要表现是低烧或中度发热,伴有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咽痛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疹前就开始肿大,有轻压痛。1~2天后先在面部出现浅红色斑丘疹,1天左右即迅速遍及全身,但手掌、脚比较少见。疹子色浅红、疹点比麻疹要小,出得特别快,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疹消退后,脱屑不明显。
妊娠早期的妇女应当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儿,因患了此病,容易造成胎儿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传染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确诊,而到了皮疹出现可以确认时,传染期已过,再加上本身的传染性不强,所以一般可以不隔离。
风疹患儿的护理比较简单,注意居室空气清新湿润、温度适且;饮食以易于消化且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多饮水,对于发热较高的患儿,可用温水擦浴。同时注意口腔、皮肤清洁。风疹患儿的并发症很少,偶而可并发中耳炎、气管炎、肺炎。所以家长要注意观察病情,发现患儿有异常变化时,及时送医院诊疗。
怎样区别麻疹、风疹和幼儿急疹? 
麻疹:病情较重,先有发热,可达39~40℃,3~4天后出疹,首先在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5~7日出齐,疹退后发烧逐渐退至正常。麻疹的主要特点为口腔颊部黏膜有典型麻疹斑,伴有咳嗽、流涕、眼红、怕光、眼屎特别多等症状。疹子约2~4厘米大小,红色,初期压之退色,皮疹间为正常皮肤,疹子退后,皮肤上面留有皮屑脱落。可并发肺炎、喉炎和维生素A缺乏症等。
风疹:症状一般较轻,体温38~39℃,皮疹出得早,出得快,1~2天可布满全身,2~3天即可消退。皮疹以躯干多而四肢较少。疹消退后,脱屑一般不明显。耳后、颈后、枕后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疹子淡红色,比麻疹小,稍隆起。本病无特殊治疗,很少出现并发症。
幼儿急疹:起病急,病情轻,多发于1岁以内的小儿,其特点为突然高热,持续3~5日,体温自然骤降,热退后出疹,皮疹很快消退,无皮屑。高热期间病儿一般情况良好,枕骨下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无并发症。
怎样护理麻疹患儿?
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如果没有合并症可以在家里疗养,如果病情较重或合并有肺炎等则需住院治疗。因此,对患儿正确而精心的护理,有助于患儿的早日恢复健康。科学的护理方法如下:
(1)隔离患儿,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2)环境应安静、舒适;室内温度要适宜,不可忽高忽低,空气要新鲜、湿润,避免让冷风直吹患儿;室内光线要柔和,避免强光直接照身小儿眼睛。
(3)卧床休息,让患儿充分休息和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直到麻疹消退,咳嗽停止后方能下床活动。
(4)多饮水,以促进血液循环,使麻疹容易出透,有利于毒素的排出。让患儿吃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高热时可给一些流食,如牛奶、豆浆、蛋花汤、米汤等;如患儿胃口较好,热度不太高,可给挂面、米粥、菜汤等,不必忌口。出疹前或出疹期可用香菜、芦根、葱根等煎水服用,以利出疹。
(5)注意串儿口、眼、鼻、皮肤的清洁。患儿的眼睛分泌物较多,应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洗后再滴消炎眼药水,每日2~4次。口、唇、鼻孔发干时,可涂一点油。经常让患儿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每天要用温水洗净患儿的手、脸、屁股。注意为患儿修剪指甲,避免因疹子发痒时,小儿抓破皮肤而感染。
(6)患儿出疹时,要注意防止受凉,但也不宜捂得过多,以免影响体温发散,或造成出汗过多而受凉。
(7)对症处理,高热时可以服小量镇静药,因麻疹的发热和出疹有密切关系,所以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降温药,一般不用冰袋或冷水敷头。如果病程中发现咳嗽加重、气急、鼻翼翕动、口唇发绀、声音嘶哑、黑眼珠失去光亮或高热不退等,可能有肺炎、喉炎、维生素A缺乏等并发症,赶紧送知院诊治
怎样预防麻疹?
麻疹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做好预防的重要步骤是,在小儿生后6个月,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等到2岁、7岁时再加强接种。在麻疹流行期间,没有出过麻疹的孩子应当避免和患儿接触。不要相互串门,也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托儿所、幼儿园要认真做好检查,及早发现患儿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接触麻疹患儿的小儿,家长应尽恰似与地段保分医生联系,在他们的指导下,可进行预防注射,如肌注胎盘球蛋白或应急注射麻疹疫苗等,以预防麻疹的发生。
什么是水痘?有什么表现?
水痘又称"水花",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见。一般发病较轻,但传染性很强,通过飞沫或接触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等均能被传染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