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题目解答

高中地理趣味知识竞赛题及答案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9页
1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
2、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
3、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
4、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京杭运河。
5、世界最大的河流峡谷是雅鲁藏大峡谷。
6、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7、世界最底的国家是荷兰 。
8、中国最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10、世界最大的内陆国的哈萨克斯坦。
11、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
12、中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
13、美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 。
14、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 。
15、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帝因 。
16、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 。
17、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省 。
18、素有“鲜花王国”美誉的国家是荷兰。
19、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美国 。
20、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亚马逊 。
21、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
第1页/共39页
寻找更多 ""高中地理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试卷 试题及答案.doc
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2014年12月22日,天气晴朗,偏北风4级,在正午时分,海南中学运动场上的国旗飘扬方向和旗杆影子与下图_______中所示最相似。
A&&&&&&&&&&&&&&&&&&&&
B&&&&&&&&&&&&&&&&&&&&&&&&
C&&&&&&&&&&&&&&&&&&&&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42726');">&
题型:选择题&&知识点: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 2014年7月18日,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海南文昌翁田,台风携带的强风暴雨,给文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威马逊带来的暴雨属于下列降水类型的
A&&&&&&&&&&&&&&&&&&&&&&&&
B&&&&& &&&&&&&&&&&&&&&
&C&&&&&&&&&&&&&&&&&&&&&&&&
3.关于威马逊台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A.属于温带气旋&&&&&&&&&&&&&&&&&&&&&&&&
B.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
C.源地位于西北太平洋&&&&&&&&&&&&&&&&&&
D.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42727');">&
题型:选择题&&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图1为我国华东某古镇分布及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第4-5小题。&&&&&&&&&&&&&&&&&&&&&&&&&&&&&&
4.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①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②河流在ab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③河岸a、b、c、d四地中,河岸d处坡度最陡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d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
5.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与夏季风风向平行,利于街区的通风散热&&&&
&B.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C.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D.街区与冬季南下冷空气垂直,利于古镇疏风防寒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42728');">&
题型:选择题&&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图1为我国图2为沿某岛屿20°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6-7题。
6.根据图示信息,该岛甲、乙两地都是
A.2月降水量最大&&&& &&&&&&&&&&&&&&&&&&&&&&&&&&&
B.7月气温最低
C.4~9月的降水量逐月递减&&&&&&&&&&& &&&&&&&&&&&
D.8~12月气温逐月递减
7.关于两地气候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都位于热带地区&&&&&&&&&&&&&&&&&&&&&&&&&&
B.乙地为地中海气候&
C.甲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D.两地都位于北半球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42729');">&
题型:选择题&&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测试
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3回答8-10题。
8.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湖泊水&&&&&
B. 降水&&&&&&& C. 地下水&&&&&&&& D. 冰雪融水
9.该河主要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A. 陆地内循环&
B. 海上内循环& C. 海陆间循环&&& &D.不能确定
10.和田玉籽玉是原矿石长期受____________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
浑圆,是玉中珍品。
A.流水堆积&&&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风力堆积&& &&&&&&&&&&&&&&&&&&&&&&&&&&&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42730');">&
题型:选择题&&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单元测试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高一的地理解答问题
高一的地理解答问题
09-10-11 &匿名提问
因為一個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所以用22号太阳日的时间减去3分56秒就是要求的时间3月22日19时56分4秒....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厄尔尼诺现象是迟到附近大洋东岸升温,而温度升高会导致空气上升,降水增加,同时会减弱大洋西岸的上升空气,从而使大洋西岸降水减少。对生物的影响方面,考试中一般是考对秘鲁渔场的影响,秘鲁渔场是由于上升补偿流形成,而大气降水会替代一部分上升流,所以渔场会受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的力量 科学家最近注意到,由于受目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导致大气风速加快,地球自转速度变缓。相对于地球这个实体行星而言,厄尔尼诺加速了大气的向东运动,因此它给地球带来了恶劣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大气角动量变化的分析显示,从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底,大气角动量始终高于平均值。在没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代,热带地区的风由东向西刮,地球其它区域的风则从西向东刮。两者迭加起来的净动量则是由西向东的角动量。随着风在地球表面及山脉间的来回移动,大气按照惯例与这个实体地球也在来回地交换着部分动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气加速,地球减速;而在夏季时节,这种情况正好相反。专家指出,厄尔尼诺通过减缓热带东部的风速,加大热带地区以 外的风力可使大气角动量增大。 在爆发厄尔尼诺期间,随着大气风力的不断加速,地球本身自转速度的减缓,使这种混合了的角动量得到守恒。美国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的约翰•吉普森说,他通过监测昼间的长度变化,观察地球的自转情况。在过去一年里,白天曾缩短和延长过约1毫秒,这基本上是因大气角动量发生偏移所造成的。吉普森说,在目前发生厄尔尼诺的时候,白天已经延长了四分之一毫秒。 解读今秋怪天气 专家分析厄尔尼诺是祸首 北方网消息:虽已进入初冬,但大暴雨、暴雪、雷暴、寒潮以及连续两次“偷袭”的风暴潮,都让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季令人难忘。昨天,市气象专家对此做了总结分析,认为这种异常主要跟环流形势以及海温变化有关,据目前的资料推断,很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的一种表现。 总降水多2倍 按照一般的情况,到了秋季,降水主要以小雨或小雪的形式出现,中雨和中雪亦属少见,大雨大雪就更难见到,而今年这一系列异常天气是一场大暴雨拉开的大幕。10月10日—11日本市全市范围内降下大暴雨,仅仅一次降水市区的降水量就达到160.9mm,创下了自1887年以来历史同期本市的最高纪录,而在此之前这一纪录仅为41.9mm,各区县也纷纷创下降水量的极值。 从整个秋季9月—11月的统计数字来看,本市在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普遍偏多的情况下,降水异常偏多达222.8mm(市区),比在此之前1955年秋季创下的降水极值164.0mm多出近60mm,而相比30年平均值81.5mm则多近2倍,创下1887年有正规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雪伴雷暴历史罕见11月7日本市首场大雪提前降临,此次大多数区县出现大雪和暴雪,市区日降雪量达到12.5mm,本市蓟县的降雪量更是达到了20.7mm,创下自1918年以来历史同期降雪量的纪录。在降雪同时,还伴有深秋极少出现的强雷暴现象,形成罕见的雷雪,再次改写了本市的气象纪录。 风暴潮两次袭津10月11日和11月25日前后,在天文大潮和海上大风的共同作用下,本市滨海地区先后两次出现了风暴潮,海水明显超过警戒水位并倒灌入街区。而其中11月25日这次风暴潮出现之晚创下了自1918年有正规气象记载以来的新纪录,比日曾出现的最晚风暴潮还晚了9天。 寒潮提前来袭 黄金周刚刚结束,10月11日包括本市在内的我国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市区11日清晨的最低气温骤降至4.7℃,当天的平均气温由前一天的17.2℃降到了7.3℃,按照气象上规定日降温幅度超过7℃、最低气温达到5℃以下即可称为寒潮天气的标准,这次刚刚进入10月便出现的降温天气则已经可以称为寒潮。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 原来,太平洋洋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经如,厄尔尼诺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 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尔尼诺效应造成了1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迄今科学家们尚未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另有人则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们说,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 生厄尔尼诺现象。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 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 厄尔尼诺现象之谜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渔场。沿海的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鸟。这些海鸟多得密密麻麻,它们飞来飞去,鸟声鼎沸。 海鸟在大海上嬉戏,在海岛上栖息。它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这儿,生生息息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秘鲁渔场产量非常高,连续10年来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大海提供足够的鱼儿供海鸟吞食,大约每年被海鸟吃掉的鱼达250万吨。 年,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件。这一年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群悄然失踪了。以鳀鱼为食的海鸟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上,这时一片凄凉,留下了几万只海鸟的残骸。渔民们无鱼可捕,鱼粉厂没有原料,濒于倒闭。不到几天,海水也变了颜色。原来大量的死鱼和浮游动物布满了海面。腐烂的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把海水搅得又脏又臭。硫化氢和渔轮外壳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铅,就像给渔轮涂上了黑漆,船员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繁荣,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负责调查鳀鱼失踪之谜的科学家,对这儿海水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原来,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里出现了一股活跃的暖流——厄尔尼诺。暖流突然涌来,使海水的温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袭击下,习惯于冷水中生活的鳀鱼受不了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 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 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小。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厄尔尼诺现象(El Ni&o),又稱聖嬰現象,意思是“上帝之子”(Christ Child),是秘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带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爾尼諾的陰性名詞為拉尼娜(La Ni&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成因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影响大型厄尔尼诺现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28, 91, 82-83, 1997-98近年來厄尔尼诺现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 , , , , ,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厄尔尼诺现象緊接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很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累尼乌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是事隔90年,終於成了公眾關注的問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几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同步上升的,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钙,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裡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 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變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可是, 更多人關心氣候變化在將來會是多少,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正在展開一場熱烈的政治爭鬥和公開辯論。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命名法則全球變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變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變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可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根據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成因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來說是透明的。可是,它們卻吸收了來自地球發放的(黑體輻射)部份長波的紅外線輻射。這樣使地球難以降溫。它們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变暖勢能作指標。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百萬分率)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高於380百萬分率。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數據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千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化石燃料。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砍伐森林。1958年在夏威夷大島海拔約3400公尺的毛納洛峰上對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百萬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百萬分率,升幅大約是21%。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產和從天然氣管道和其它基礎設施洩漏出來。一些甲烷的生物來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蟻。可是其他來源則是由人類農業活動增加而帶動的,例如稻米的耕種。最近的證據顯示,森林也許是甲烷的來源。如果屬實,這會是對天然溫室效應的額外貢獻,而不是人為溫室效應的。雖然實際的趨勢軌線視乎不確定的經濟、社會、科技及自然發展,預期未來的二氧化碳水平將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續攀升。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排放情況的特殊報告》羅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況,在2100年可以達致由541至970百萬分率的水平。如果煤與焦油被廣泛地採用,現時的化石燃料儲備是有能力實現這個水平並且在2100年後繼續排放。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數據都可以作比較。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正迴饋效果會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來源。譬如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的泥煤田釋放的甲烷可能多達7百億噸。 [23]注意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鹽氣溶膠有冷卻的作用。雖然被干擾的自然循環可能導致二十世紀中期的溫度記錄中所見的高原,但那些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某個程度上也引致同樣的溫度記錄 另外一些理論人類曾企圖測量關於「在過去50年觀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的」的科學公眾輿論程度。  在科學雜誌中,加州聖迭戈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納奧秘·奧勒斯克斯從科學資訊機構中的928份科學文獻的摘要中尋找全球氣候改變(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結論,當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這個公眾輿論的觀點。可是,奧勒斯克斯教授並沒有表示幾多摘要指出人類導致的暖化效果。除了這個公眾輿論外,還有其他的假說嘗試解釋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說如下:全球溫度升高仍然屬於自然溫度變化的範圍之內。 全球溫度升高是小冰河時期的來臨。 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陽輻射的變化及雲層覆蓋的調節效果。全球溫度升高正反映了城市熱島效應。因為很多讀數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擴張的地區。 太陽變化理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三份評估報告所闡述的模型研究發現最近40至50年的氣候改變並不需要太陽發光度的變動。[30]這些研究發現火山及太陽活動只能影響1950年前的溫度改變的一半,但這種自然力量最近已經被抵消。特別是,自1750年的溫室氣體所推動的氣候改變比同期增加的太陽活動所推動的高出八倍。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認為前工業時期的太陽發光度比第三份評估報告中所提及的復原紀錄(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還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員[33]相信太陽發光度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被低估了。他們估計太陽活動促使近來溫室效應的16%或36%。其它人則建議雲層和其他過程的回饋加劇了太陽活動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是真的,太陽活動的變動真的被低估了。從普遍的科學理解來說,太陽發光度變動對歷史上的氣候改變貢獻是十分。現在的太陽活動水平是歷史性高。科學家Sami Solanki博士等人認為過去60年至70年的太陽活動是八千年來的高峰期。Muscheler等人則認為過去幾千年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高峰期。Solanki博士根據他們的分析斷定了太陽活動在未來的50年會降低的機會率大約是92%。再者,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在2005年發現過去二十年的改變中的10%至30%可能來自增加的太陽輸出。回顧了現有的文獻,Foukal等人斷定自從1970年代中期太陽輸出的變化很難加劇全球變暖並且沒有證據顯示太陽發光度在這個時期有所增加。 造成的影响由于海洋温度增加,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会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海拔地区,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陆地面积缩小会极大地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战争。 由于海洋温度增加,水蒸发加快,大量水气被输送进入大气,会导致局部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然升高,这样暴雨天气就会导致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频繁的发生,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于河流下游的广大地区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胁,水灾面积因为短时的强降水而迅速扩大,水土流失问题也比过去更加严峻。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导致热带传染病向高纬扩散,目前已有热带传染病扩散的迹象。而过去在低温下难以存活的病毒随着冬季温度上升,有全年活动的可能,最近一段时间的监控发现,过去已经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结核病等有再度爆发的可能。 由于大气温度升高,令蒸发量上升,在以往干旱少雨的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不正确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让以前植被覆盖就不好的半干旱地区失去保护成为半沙化地区,从而导致内陆地区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扩大的危险(实际上沙漠化问题已经困扰着东亚和中亚国家,在撒哈拉边界地区更是情况堪忧)。 虽然由于温度升高,有部分动植物会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链中的上层和顶层生物如果不作出相应变动就会严重危机到种群的繁殖和发展,整个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会受到威胁,许多物种会加速灭绝的步伐。 由于两极冰山崩塌,北欧、南美近极地的地方温度会迅速下降,会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变化。 全球变暖可能极大地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人类应该起码将自己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降到最低程度,尽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对全球变暖的其他看法(各看法互相独立)现在的时代是地质史上相对比较寒冷的时代,地质史上曾有的地球气温达摄氏80多度,恰是生物繁盛的时代,全球变暖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更加稳定。 全球变暖将使全球热量上升,使得农作物的播种范围扩大,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空气中的水汽增加,有利于降水,所有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否认全球变暖的:近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均在0.6摄氏度以内。这么小的气温变率是正常现象。 全球变暖起因於城市熱島效應,由於城市的氣溫上升,位於都市的氣溫觀測當然會上升,因此高估了實際上的全球溫度上升。 认为全球变暖不是二氧化碳成因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有待进一步评估, 因為水氣才使主要的溫室氣體(60~70%),但是二氧化碳只有26%。 與其採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來控制全球变暖,還不如利用其他方法來解決全球变暖造成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利用資源。
厄尔尼诺现象(El Ni&o),又稱聖嬰現象,意思是“上帝之子”(Christ Child),是秘魯、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带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