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许昌县蒋李集镇镇听说扩大是真的吗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您的位置:
> 规划 > 文章内容
睢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p style="color:#12-7-23 16:19:00
来源:互联网
&&& “十二五”时期(年),是睢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攻坚阶段,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进位崛起的关键阶段。《睢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立足“推动跨越发展、建设满意睢宁”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睢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睢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中纪委中组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突破睢宁”战略三大政治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取得突破性发展,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速度省市领先,经济总量倍数扩张。“突破睢宁”战略实施以来,全县经济迈入迅猛发展“快车道”,发展速度领跑全市、领先全省,经济总量实现倍增。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剔除调整因素,现价同口径比,下同)26.3%,完成规划目标的1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99元,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2%;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1.1亿元,是2005年的8.9倍,完成规划目标的31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4亿元,是2005年的7.5倍,财政收入实现5年翻三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4.5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5年翻两番;实际利用外资达6539万美元,是倍;自营出口突破1亿美元大关,是2005年的9.4倍。
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五大百亿产业初具规模,“一体两翼,一区多园”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39亿元,是2005年的6倍,年均增长42%;二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比2005提高7.6个百分点;白色家电、纺织服装等五大产业总量指标占比达70%以上,效益指标占比超过80%;白色家电、高端棉纺织、皮革制造产能全国领先,成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和全国皮革皮具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效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入推进。2010年,全县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6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1万亩,日光能温室达到7.6万亩,规模养殖场达到308个,成为日光能温室规模全省第一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服务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比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突飞猛进,环境面貌变美变靓。2008年以来,按照“拉开框架、留足空间、繁荣活跃、精美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以打造宜居、宜业、最美新睢宁为目标,大力实施10大类、171项、总投资达236亿元的城建重点工程,城乡面貌显著改善。拉开13平方公里新城区框架,相当于过去20年城市发展规模的总和,再造了一个新县城,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城市控制区面积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比2005年上升了14.74个百分点。“水袖”、“喜阙”、云河广场、庙湾广场、中央大街景观带、徐沙河景观带、花径、白塘河湿地公园、下邳大道景观带等一大批城市景观工程的建成,彰显了睢宁特色、扮靓了睢宁面孔。共铺设城区道路40条,总长度达103.5公里,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3.9 平方米,超出小康目标值1.9 平方米,形成内部成网、外部成环、便捷畅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共完成拆迁面积182.8万平方米,建设商住房298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80公里、截污管网42公里,建设污水处理厂2个、地面水厂1个。完成城区绿化332.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6.1%。重点中心镇建设有序推进,镇容镇貌大为改观;“平改楼”试点稳妥实施,建成新农村示范点40个、省级环境整治试点村8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65%,位居全省第二,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发展环境成为优势品牌。紧抓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机遇,以提高执行力、建设好民风、打造优越发展环境为目标,以“两风”转变为突破口,以“两保”服务为保障,以社会动员、社会管理为手段,在全国率先迈出改革创新“六步曲”,初步建立原创性、集成性的制度化、常态化改革创新体系,形成睢宁改革逻辑,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实现根本“蜕变”,并成为睢宁独特的优势品牌和发展竞争力。树立“睢宁规矩”,严管干部,使“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一切立足于干成”成为睢宁干部的鲜明特质和自觉追求;规范用权,正确行使权力,党委和政府的施政与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公开党务政务,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一述双评三监督”制度,“勤廉睢宁”闻名全国;创新社会动员,有效监管权力,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改革行政语言与行政行为,干部群众互动交融,干群关系和谐密切;施行大众信用管理,民风显著改善,“守法守信、向善向上”成为睢宁民风的鲜明特色。
居民收入大幅攀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71元,基本实现5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7022元,比2005年增长82.6%。新农保参保33.3万人,参保率达92%;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全市第一,累计发放补偿金4.7亿元;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达10.9万人、7.12万人;发放城乡低保1.6亿元,惠及59.6万人。先后实施了“百万人民免费体检”、“今年家里不进水”、“小街小巷治理”、“出门方便”、“巷巷光明”、“甘泉入户”、桥梁改造、污水处理、住房保障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群众生活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跨越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面向全国、面向名校公开招聘工业经济管理人才117人;培训各类适用技术人才1万人,人才引进战略实施效果显著。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职级,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组合制,公开选聘61所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由校长组合;成功举办全国儿童画颁奖典礼暨睢宁儿童画精品展活动、睢宁儿童画特种邮票首发式。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建设总规模8万平方米以上,完成总投资近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0倍以上;镇级卫生院综合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级验收。龙虎斗、云牌舞、苏北大鼓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城乡治安技防体系全面加强,实现400个村(社区)技防监控全覆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进步,各类刑事案件、“两抢一盗”案件降幅全市第一;积极推进“阳光”信访,由信访重点管理地区转变为信访管理先进地区,成为江苏省信访工作“三无”县、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金融生态示范县。
总体而言,“十一五”时期是睢宁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辉煌成就,一是得益于选择了一条符合睢宁实际的发展路径,始终把“工业兴县、产业强县”作为实现跨越发展、进位崛起的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确立了引领科学跨越发展的“方向标”;二是得益于积极抢抓各种政策机遇,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作为,全力放大政策效应,使之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助推器”;三是得益于持续推进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的率先突破,强力推进“两风”转变,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磁场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突破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四是得益于全县上下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向心力”。
在充分肯定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主要是:发展不充分,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水平相对靠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层次不优,一产比重较高;增长方式仍较粗放,集约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园区功能尚需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增收空间尚需进一步拓宽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表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第二章&& 新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进一步复苏压力加大。传统经济发展相对乏力,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推进。从国内看,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改善民生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自主创新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城乡一体成为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问题进一步凸显,宏观调控更趋刚性。从省内看,我省处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苏北振兴。从周边看,各地发展势头强劲,资源要素竞争日趋激烈,我县发展将面临巨大压力。从我县看,目前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500美元左右,进入工业化加速期、城市化扩张期和外向型经济提升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
综观国内外形势,“未来五年,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表现在:宏观环境依然向好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优越背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同时,国内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也未改变,宏观发展环境有利于睢宁跨越发展。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技术溢出转移势头强劲有利于我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内外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资本和技术等将继续呈现快速转移趋势,通过吸纳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将有利于我县更好地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新契机。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沿东陇海产业带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睢宁通过融入长三角、对接沿海开发、联动东陇海建设,从而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多方分工协作,加快跨越发展步伐。多重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助推我县跨越发展。中组部中纪委将睢宁列为全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之一,江苏省实施“苏北振兴计划”、“脱贫攻坚”工程并将睢宁列为重点帮扶地区,徐州市实施“突破睢宁”战略,多重政策将继续形成叠加效应推动睢宁跨越发展。徐睢一体化发展趋势为睢宁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二五”期间,徐州将着力构建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进程,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将显著增强。随着徐州进入高铁时代和铜山撤县设区,睢宁成为徐州郊县,和徐州联结的紧密度进一步增强。依托区位优势,我县可优先承接徐州辐射,更快更好融入徐州。
第三章 “十二五”宏伟目标&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商贸旺县、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科教人才”五大战略,努力推动睢宁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趋繁荣、民主法制更为健全、生态环境更显优美,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开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
――以民生幸福为发展目的。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加快富民步伐,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抓好社会保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牢牢把握发展阶段新特征,继续在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推进创新,不断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项目建设为发展抓手。坚定不移地把“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撑,大力实施“三重一大”,以大项目推动大建设,以大建设促进快发展。
第二节&& 发展战略&&&& &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重点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县作为跨越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让工业经济成为睢宁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商贸旺县战略。以打造苏皖北部边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坚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提升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着力构建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以大市场、大物流促进大繁荣的发展局面。
――均衡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均衡发展;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增强产业联动,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县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自觉追求,打造朝气蓬勃、生机无限的发展活力区。
――科教人才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全民素质提高;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坚持把“人”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多措并举留住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睢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小康社会,冲刺全国百强。
――综合实力更快增强。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力争实现五年翻两番。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50个县(市)中年年进位,发展水平力争进入苏北先进行列,综合实力冲刺全国百强。
――民生福祉更快提高。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2015年分别超过22000元、13000元,实现6年翻一番。201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4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新增城镇就业8-1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基本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满意度显著增强。让久居的人感恩,让远行的人牵挂,让外来的人成就人生精彩。
――经济结构更快优化。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52:40;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5%左右;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占比超过80%,高效农业占比达65%,传统产业升级再造成效显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城乡面貌更加靓丽。新城区建设日趋完善,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城区功能显著改善,睢宁县城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化、个性化、均衡化的崭新城市,成为苏北地区最具魅力、最美的县级城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全面争创省园林城市、省级平安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县、省卫生城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平改楼”步伐,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提高到87分。
――改革开放更显成效。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成制度化、系统化体系,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长效机制,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对跨越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打造闻名全国的政治生态示范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各类经济主体竞相发展,实际利用外资和自营出口额均力争达到3亿美元,开放型经济贡献份额明显提高。
表2:&&&& 睢宁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第二篇&&&&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做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力”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农业基础比较稳固、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产值比例达到8:52:40。
第一节& 打造特色制造业基地&
按照“依靠企业做产业,立足产业招企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百亿工程和“工业再造”工程,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工业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链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使睢宁的“产业树”根深-枝繁-叶茂-果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五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700亿元,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3-5家、超50亿元企业5-10家,在国内或境外上市企业3-5家,将睢宁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制造业基地。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扩规模、优结构、增效益,推进关联企业提高密合性、配套性、联动性,实现由企业向产业、由产业链向产业树的飞跃。重点发展白色家电、纺织服装、金属机电、皮革皮具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依托天虹纺织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支高密度纯棉织物、高档缝纫线、高档紧密牛仔弹力纱、高档布料等高档棉纺产品,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中低档纺织品,加快天虹纺织三期、正雄制衣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纺织服装产品交易市场,大力招引新型纺织材料、品牌服装、高档家纺产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项目,逐步形成纺纱-机织-染整-成衣加工-品牌服饰-市场交易等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高档次。力争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打造高端棉纺产能全国第一县。
——白色家电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家用电器及其关联配套产业,重点实施星星三期、康盛管业及产业配套项目,大力招引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抽油烟机等家电项目及机电、特种塑料、注塑、模具、泡沫、高档包装、物流等关联配套项目,促进产业向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领域延伸,向产业链后端的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方向拓展,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15年,白色家电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打造冰箱冰柜产能全国第一县,建成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
——金属机电产业。发挥八里钢铁市场集聚辐射优势,重点发展机电、五金、钢铁等产业,加快宁峰三期、亿源迁建、首钢线材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招引钢铁制品深加工、特种钢、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项目,推进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生产品种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制造、产品附加值从低到高转变。力争到2015年,金属机电产业总产值(不含市场交易)达200亿元,建成苏北最大的金属机电产业基地。
——皮革皮具产业。以皮革产业园为载体,以兴宁皮革、粤海制革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实施兴宁皮革城、千百度二期、宝成鞋业等一批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皮革及相关产品交易市场,大力招引制鞋、皮具加工、皮革机械等下游产业和皮革五金、皮革化工等配套产业,形成牲畜养殖、皮革制造、皮具加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皮革化工、市场交易等纵向链接闭合、横向紧密配套的产业体系,推动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15年,皮革皮具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打造鞋面革产能全国第一县和中国新兴皮革皮具产业基地县。
——医药化工业。依托化工产业园载体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用化肥和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除草剂、新型杀菌剂和生物农药、农药中间体等农用化工产品以及特色原料药、医药保健品,加快推进华方药苑、苏醇酒业再造等一批项目建设,重点引进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化工等项目,促进医药化工产业向规模化、高效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5年医药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着力打造特色化学原料药产能全省第一县。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以招大引强、升级再造推动产业规模扩张,以延伸链条、精深加工推动附加值提升,以退城入园、搬迁改造推动布局优化,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发展规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自主品牌“四个提升”,让传统“夕阳”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食品加工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有机粮、鸡羊猪等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打响“睢宁品牌”,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
——木材加工业。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适度发展板皮、胶合板等初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等深加工产业,积极招引木地板、家具等高端加工项目,逐步壮大板材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
——塑料加工业。以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引导塑料产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塑料加工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走精深加工之路,推动塑料产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精密注塑,强化对主导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塑料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的高端化、关联化和配套性,大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项目,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睢宁特色、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体系,打造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新材料产业。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升级裂变,积极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实现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新医药产业。围绕化工产业园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降糖药、中枢神经药、心脑血管药等新型化学药品原药与制剂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以光气为主要原料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生物农药产品。
——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临空产业园,加快发展电控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特色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新型电子等,把临空产业园建成睢宁高端制造业先导区。
——节能环保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发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塑料、废旧钢材等产品回收利用和畜禽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和商贸旺县战略,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业态创新、比重提高。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经济实现总量倍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左右。
现代商贸业。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形成中央商圈、片区商贸中心、社区商业网点等层级分明、布局合理的商贸体系。重点完善提升新市步行街,着力建设曼哈顿商业广场、睢宁人家等项目,加快发展大型商贸综合体,全力打造苏皖北部边界第一商圈。规划建设皮革皮具、汽车及汽摩配件、建材家居、农资与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大型专业市场群;重点实施八里钢铁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探索钢材期货交易,全力打造钢铁交易量全省第一县;加快建设原禾农贸、九鼎建材、金港建材等专业市场,着力打造城东市场群。加快建设一批个性鲜明、业态新颖的特色商业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商贸市场。进一步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便利超市型农贸市场,提升商贸业态;进一步完善“沙集模式”,逐步形成现货与电子商务、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力争到2015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30亿元。
现代物流业。依托水陆空交通优势,构筑大流量、快节奏、高联接的现代化物流通道,形成“东水-西空-中枢纽”的综合物流格局。围绕五大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需求,规划建设一批以工业物流、建材物流为主体的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加快八里、开发区港口规划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园,打造城南物流集聚区。依托观音机场,大力发展临空物流。加快推进兴宁现代物流、佳鑫源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项目,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提升物流业态。到“十二五”末,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支撑和促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将睢宁打造成苏北区域现代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文化旅游业。以开发两汉三国文化、山水湿地景观和“中国儿童画之乡”等特色旅游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白塘河省级湿地公园、岠山景区、下邳古城、庆安湖景区、下邳特色农业观光园、葡萄酒庄园、清水畔景区以及徐沙河景观带、小濉河景观带、花径花溪花岛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县城、古邳、张圩和睢邳路沿线、故黄河沿线“三点两线”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游童画之乡、赏彩色睢宁、览下邳名胜、品睢宁菜系”的旅游新格局,推动睢宁旅游从游览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文化体验型融合提升。到2015年,力争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将睢宁打造成为徐州都市圈新兴的生态休闲中心。
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省金融生态示范县”磁场效应,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努力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的金融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和鼓励各类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落户睢宁,“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各类金融组织5-10家;推动睢宁县农村合作银行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鼓励其跨区域经营;加快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社区服务业。强化社区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社会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使居民享有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生活便利的社区服务。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高端设施农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着力打造“四个全省第一”,努力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基地,加快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14个优势农产品,建成一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大力推行“农田托管”,改革传统耕作方式,逐步实现粮食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提高耕地质量。按照“千亩不积水、百亩不绝收”的目标要求,实施农村“沟沟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以“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选育繁殖优质稻麦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到2015年,农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以“两白两绿”为主导,以有规模、有组织、有品牌、高效益的集约化种植和养殖为重点,完善土地租赁、转租倒包,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土地流转机制,引导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以辣椒、茄子、西红柿和土豆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生态肉鸡、山羊、生猪和奶牛为重点,加快推进设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大力推广特种水产养殖,建设鳅、鳝、鳖、虾、蟹等特色养殖区。以黄河古道、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意农业项目,打造睢宁农业新优势。到2015年,力争高效农业比重达到65%以上,设施农业占20%以上,粮食优质专用率达到80%左右,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80%以上,建成“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山羊养殖全省第一县”、“生态肉鸡全省第一县”和“有机粮生产全省第一县”。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龙头项目、大型蔬菜种植项目、大型养殖项目、大型农副产品交易项目、大型旅游观光项目和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项目,促进农业规模裂变式发展、水平跨越式提高。依托优质粮、食用菌、设施花卉、设施蔬菜、设施养殖等优势资源,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做响做靓生态品牌。重点依托江苏佳盛源农业、应氏葡萄、太合食品、惠农鸭业、瑞克斯旺等企业,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强辐射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让农民搭上“产业快车”。扩大农产品加工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工作,引导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积极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力争到2015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促进土地以抵押、流转、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市场化、资本化,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积极建设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健全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农业信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加强与大专院校、科技院所合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和开展连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对接“试点”。巩固和完善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系上“保险栓”。
第五章&&&& 建设创新型县份&
以率先建成省级创新型县份为目标,加快科教人才强县建设步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全民教育体系;构筑充满激情活力、满怀憧憬希望的人才高地。到2015年,全县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规模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建成院士工作站1-2家、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3-5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35%以上。
第一节&&& 构建创新体系&
构建农业创新体系。以睢宁现代农业示范区、食品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三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化育种技术,大力推进设施瓜菜、有机粮、白山羊、高效水产等高效农业科技化进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确标准栽培等农业新技术;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积极培育农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合作组织等创新主体,加强农村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和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加强与南农大等高校联合,通过引智、增智、借智,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式多样的产学研联盟和创新伙伴。紧紧围绕我县主导产业扩容升级、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让“睢宁制造”出名,让“睢宁创造”涌现。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以睢宁科技创业园、睢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园、食品产业园等为依托,加快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公益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等创新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不断加强政府、企业与南农大、徐师大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大力促进“政产学研金”结合,加快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开展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力争到2015年,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200项以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0项,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县份。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
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加快幼儿园省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力争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施教师轮岗交流,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减少择校现象,保障教育公平;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努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县高中均达到三星级以上。引进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建立美术基地,积极推进“儿童画”特色教育,促进美术教育层次提升和全面发展。健全助学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特殊群体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到2013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4%。
突出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三大计划,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现代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依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建设。重点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服装、机电、化工、医药、皮革、电子、建筑等专业。完善“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在睢宁”教育培训品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十二五”期间,力争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18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开学”的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 构筑人才高地&
实施人才工程,打造人才高地。围绕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围绕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工程;围绕现代农业,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实施百名招商人才培养工程。通过人才引进、培育、提升,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构筑睢宁人才高地,打造睢宁智库。力争5年内引进5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人才。到2015年,“五支人才队伍”总量增加13000人以上。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资金投入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激励引导平台,构建面向发展的培养开发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任用机制、自由高效的流动配置机制、配套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聚集、发展的社会氛围,着力打造干事创业的舞台。充分发挥睢宁科技(人才)创业园的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毛遂论坛”的作用和效应,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资源潜力。
第三篇&&&& 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第六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完善落实城乡建设规划为先导,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积极建设新型村镇社区,进一步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以城乡一体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开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新局面。力争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中心城市&
以“建设苏皖北部边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徐州都市圈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中心”为目标,遵循“拉开框架、留足空间、繁荣活跃、精美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东部市场群、西部工厂群、南部物流集散、北部生态走廊、中部商贸服务的城市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南拓、北扩、东控、西进、中优”的空间战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布局结构,科学绘制睢宁城市地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推动城市均衡发展,把睢城建成彰显睢宁个性、印有睢宁面孔、体现睢宁形象的宜居、宜业、最美城市。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生态廊道和游憩廊道为景观轴,形成“一城三区”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格局。老城区。继续推进“我们的城市像花园”工程,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扮靓街景容貌;加快曼哈顿商业广场、睢宁人家等项目建设,增强中心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月光经济区等项目,丰富城市夜生活,提升城市休闲娱乐功能;加快城区“一环四横四纵”九大水系改造建设,构建城市水网,建成清水循环系统,打造绿意水韵城市,将老城区建成精美宜居的生态水城和繁荣活跃的商贸高地。新城区。实施生态景观建设工程,加快花径、花岛、花溪、白塘河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彰显睢宁特色、个性化十足的特色景观,提升新城区空间品质;实施新社区建设工程,推进城市景苑等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提升新区人气;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完善路网、供排水、供电、公交等,提升新区承载能力;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工程,加快新区行政办公、医院、学校等项目建设,提升新区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工程,加快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商场、商业街、超市,提升新区商贸服务功能,培育新城中央活力区,将新城区建成生态环境靓丽、都市气息浓郁的城市新片区。开发区。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加快“一区三园”(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宁江工业园、金属机电园)及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整合步伐。积极推进园区道路、给排水、尾水导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推动土地整理、村庄搬迁,优化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商务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居住、医院、养老中心、学校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将开发区建成睢宁制造业集聚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城市综合发展先导区。
加强城市现代管理。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网络化、精细化,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努力形成“园区街社”齐动、“数字化”巡控、各职能部门及时处置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和“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区和园区城管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行。开展“五城同创”,全面加快省园林城市、省级平安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县、省卫生城市创建步伐。
第二节&&& 重点发展中心镇&
将小城镇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大力振兴镇域经济,到2015年,力争有2-3个镇进入徐州“十强镇”行列。遵循统筹发展、择优培育原则,“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5-8个中心镇,使中心镇镇区规模在3-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超过3万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经济繁荣、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水平高的现代化新型中心镇。
&双沟镇。重点发展外贸型现代高效精品农业、先进制造业、临空物流等,加快双沟镇和临空产业园、观音机场的融合对接,打造苏皖边界重要的工贸强镇。李集镇。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机械制造、高效农业等,打造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的商贸重镇。古邳镇。以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古镇为目标,依托岠山、汉文化遗存、黄河古道,重点发展旅游商贸业、高效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名镇。庆安镇。重点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休闲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力争打造成休闲度假旅游、现代高端农业兼顾的生态名镇。凌城镇。重点发展“一稻两菜”设施高效农业、商贸流通、食品加工、服装加工,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打造成辐射周边的商贸重镇。王集镇。重点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建设农业大镇和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
第三节&&& 积极建设新农村&
推进农村实事工程。切实加快农村路网、电网、通信网、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灾害防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加快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2015年,村级公路硬化率达到100%。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以建设美好农村为目标,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积极有序”的原则,推动交通便利、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强的中心村建设,逐步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让农民生活拥有“新家园”;实施镇村联动工程,整合土地资源;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落实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和建设,引导农民到集中居住点新建翻建住房或购买商住房,让农民享受市民居住条件;加快推进“平改楼”试点工程,做好“平改楼”规划设计,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庄,还原田园式生活,使“平改楼”工程成为改变农村、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重点中心村旧村改造,完成“平改楼”工作试点10个、新农村示范点30个、省级环境整治示范村10个,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培育新型农民。立足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加强农业知识和技能宣讲,提高农民技术文化素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加强农村就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继续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大力开展 “文明农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5年,新发展省级五好农民家庭50个、市级五好农民家庭800个。
推进富民强村。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收入;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阳光车间”农民创业致富工程为抓手,推动农民经营性收入有效增加;积极推广“沙集模式”,使以互联网及电子信用为平台的销售模式成为网络时代农民致富新路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农民工资性、务工性和经营性收入;积极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持续加强农村乱收费监管,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
第四节&& 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 &
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坚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任务。坚持城镇规模扩张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县城区逐步放宽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落户条件,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逐步放开户籍限制。鼓励和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实现由在城镇落脚变为在城镇落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农转非”实现转户进城和农民“带地进城”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逐步实现农民进城定居工作。坚持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相结合,切实增强城镇经济功能、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好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租购等现实问题。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文化和职业技能教育,使进城农民尽快适应城镇生活、融入城市文明。
第七章&&&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按照“到2020年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的战略要求,遵循集中开发与均衡布局相协调的空间开发理念,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和城镇布局,优化县域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产业布局模式和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打造“一区一轴六园”的新型工业化布局。睢宁经济开发区。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档次”的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商务、办公、服务等配套功能,打造闻名全国的“白色家电产业城”和“皮革皮具产业城”,形成睢宁工业发展先导区和产业集聚核心区,2015年业务总收入超过300亿元。沿104国道及徐淮路工业集聚发展轴。依托104国道、徐淮公路,重点发展白色家电、皮革皮具、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金属机电、食品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打造成县域制造业密集带,构筑徐宿产业走廊。宁江工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积极发展电子、板材加工及仓储物流等产业,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城”,建成全国著名的高端棉纺产品生产基地和江苏省南北共建示范园,2015年业务总收入超过100亿元。金属机电园。重点发展五金机电、摩托车配件、机械制造、钢铁生产、钢铁交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打造“钢铁机电产业城”,建设江苏领先、全国有名的金属机电生产基地,2015年业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包括市场交易收入)。临空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高档轻纺,加快发展航空物流、科研、教育、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台资工业城”,打造睢宁新兴产业先导区和台资企业转移承接集聚区,2015年业务总收入超过50亿元。桃岚化工园。重点发展专用精细化学品、农药及农药中间体、医药化工、化工新材料、配套基础化学品及塑料加工制品等,打造“医药化工产业城”,建成江苏省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2015年业务总收入力争达到10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畜禽深加工、果蔬深加工,打造成为集加工、仓储、物流、研发于一体的具有睢宁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大力发展以废旧塑料为主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打造成为集回收、集中、减废、再生利用、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园。
形成“一核二轴四心多点”的新型服务业布局。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核。以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为方向,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专业市场、休闲旅游、现代商务和科技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服务业高地。沿睢邳路文化旅游发展轴。以睢邳路为轴线,以两汉文化、民俗文化、生态山水开发为重点,以岠山、庆安湖、湿地公园、黄河古道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服务产业,形成徐州都市圈新兴的生态型文化游憩廊道。沿徐淮路商贸物流发展轴。以徐淮公路为轴线,以中央商务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着力打造县域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带。“四心”即四个片区服务中心。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及镇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古邳镇、双沟镇、凌城镇、李集镇,分别建成文化旅游、综合市场群、现代物流、商贸零售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片区中心。“多点”即若干个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交通和资源优势,遵循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功能集成原则,按照开发区建设理念,着力发展中央商务区、产品交易市场、科技创业园、现代物流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服务业发展。
构筑“一区二带四组团”的农业发展格局。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为目标,重点发展有机粮、设施蔬菜瓜果、设施养殖、设施花卉、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建成高端农业技术先导区、新农村建设模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沿黄河古道创意农业产业带。依托黄河古道优美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特色瓜菜、特色林果、特色养殖(白山羊)、观光农业,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创意农业示范带。中部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带。以科技为支撑,以无公害生产为方向,重点发展葡萄酒庄园、三水梨、花卉、都市农业、创意农业,形成由三水梨农业观光园、下邳湿地公园、葡萄酒体验农庄、白塘河湿地公园、天坤农业等组成的环城创意农业圈。西北种养加综合性高效设施农业组团。主要分布在双沟、王集、岚山、姚集,重点发展1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 2万亩设施瓜菜园、4.4万亩设施蔬菜园、姚集镇千亩日光能温室和羊、猪、奶牛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形成全省重要的高效农业生产加工基地。东北优质瓜菜粮高效设施观光农业组团。主要分布在魏集、古邳、庆安及姚集东部、梁集镇刘圩片,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5万亩优质水稻、5万亩早熟西瓜及白羽鸡养殖,形成全省重要的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和生态肉鸡养殖加工基地。西南部绿色粮蚕菌现代生态农业组团。主要分布在桃园、李集及官山西部,重点发展优质小麦玉米、设施食用菌、桑蚕养殖,形成全省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东南部绿色粮菜菌现代生态农业组团。主要分布在凌城、邱集、沙集及官山东部,重点发展优质麦稻、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形成苏北重要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
第二节&&&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施旅客运输“零换乘”和货物运输“无缝衔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实施104国道睢宁至泗县段升级改造、251省道庆安水库段路改桥、睢宁至新沂公路、251省道南延、梁集农业园至睢邳路、故黄河南岸公路、睢宁港疏港公路等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基本实现公路网络化。持续实施“出门方便”工程,建立“10分钟进站点、半小时进县城”生活圈。大力实施徐洪河“五改三”、徐沙河“六改五”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八里、开发区、南浦、沙集等港口作业区建设,力争年吞吐量达300万吨。加快推进观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实现机场提档扩容。积极实施62公里徐盐城际铁路睢宁段建设工程和铁路客运站工程。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至201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衔接有序、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提升睢宁交通现代化水平。
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骨干河网工程体系,切实提高防洪保安及排涝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和水环境保障水平。重点实施南水北调徐洪河沙集二站工程、老龙河、民便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确保流域性河道全面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实施傅楼大沟、睢梁河疏浚工程和小濉河北段拓浚工程,搞好小闫河、西渭河防洪工程建设,贯通城区水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保安能力;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等民生水利工程;加快实施我县尾水导流工程,启动庆安湖开发工程。
第四篇&&&&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八章&& 改善民生幸福& &
以群众受益、社会和谐为根本,从人民群众不满意处做起,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让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老者有所养、病者有所医,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舒适感、顺畅感、幸福感、预期感,着力建设满意睢宁。
第一节&&&& 加快富民步伐&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方针,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六年倍增。积极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着力提高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扶助力度,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提高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比重。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维持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左右,基本达到徐州市平均水平。
第二节&&&& 促进充分就业&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力争五年新增就业岗位8-10万个。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拓展就业领域,改善就业结构。力争到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15:45:40。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和规范就业中介组织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鼓励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劳务租赁、劳务输出和海外劳务等业务。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完善促进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企事单位职工、失业人员积极创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残疾人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宣传、推广、创新“沙集模式”,走出网络时代农民创业新路子。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建立多样化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努力让全县人民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个私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鼓励、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项目,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为重点,逐年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结合工资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新农保,加大对特殊群体参保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城乡医疗保险中患者自付的比例。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不低于65%。
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重残、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形成由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医疗福利、计划生育家庭福利等构成的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和各项抚恤补助待遇,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关注空巢家庭,关爱孤儿和留守儿童。
第四节&&&&&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确公办医疗卫生的职责,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采供血、健康教育、残疾预防及残疾人康复医疗等机构的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省级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帮助镇级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现场即时刷卡直报,方便参保参合人员就医。实施综合付费方式改革,接入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与省、市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实现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两个制度的“无缝衔接”和“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构建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确保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第五节&&&&& 增强文化软实力&
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全民素质。以创建江苏省文明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培育奋发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炼弘扬新时期睢宁城市精神。继续开展“身边的好人”、“文明市民”等评选活动,选树道德模范,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坚持均衡布局,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数码影院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承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努力打造睢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争取睢宁落子舞、睢宁云牌舞、苏北大鼓三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动睢宁儿童画外出展览,打造睢宁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发展广电事业,新建1万平方米广播电视中心和130米电视发射塔,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基本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步伐,积极培育书画、商业演出等民营文化龙头企业。加快睢宁儿童画等特色文化品牌的创意开发,积极推动广告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第六节&&&&& 建设保障性住房&
以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宗旨,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积极落实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定销房、解困房建设,切实满足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需求,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困难问题,统筹有序地扩大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实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有所居”。“十二五”期间,规划提供廉租住房250套、经济适用住房750套、公共租赁住房800套,规划建设限价商品房(安置房、定销房)50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00户以上,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实现“应保尽保”。
第九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提高人口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和谐度,努力打造平安睢宁、和谐睢宁。
第一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基层和社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将城乡社会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赋予社区更多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强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综合整治,改善居住环境。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加强政府扶持,培育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其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建立公平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渠道畅通的诉求表达机制、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和全方位的权益保障机制。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县、镇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基础硬件建设,促进入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关注网络民意,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不断完善短信办理、网络回复、群众来访“三位一体”的民众诉求机制。
构建诚信社会。以建立“诚信睢宁”为目标,到2012年左右,基本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构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把“诚信睢宁”建成公认的社会品牌。加快建设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完成“一网三库”(诚信睢宁网站、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政府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单位和个人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将大众信用管理向更广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深入开展“五创”活动,全面形成“守法守信、向善向上”的良好民风。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第二节&&&&&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居务和村务公开,加强基层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创建,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深入推进平安睢宁建设。以综治示范村(点)建设为抓手,以争创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为目标,深入推进城镇一体、卡室合一巡防机制,构筑全方位、全时空、多角度的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规范有序,让好人有奔头、坏人有怕头。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县、镇、村三级综治网络平台,重点加强镇级政法综治中心以及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形成有人干事、有条件干事和能干成事的良好局面。完善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大力开展系列平安创建和综治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平安睢宁”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切实提高公众安全感。加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警铃入户工程建设,完善和加强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专业化治安防控网络和以群防群治组织为主体的民防网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整治取缔黑网吧,强化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应急协调机制;加大交通整治力度,切实维护交通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防范和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切实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药品安全法》,健全食品安全监控和紧急处置机制,对食品、药品行业实行有效监管,依法及时查处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启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安全示范镇(区)、街、单位,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要求,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实施动态管理。推进组织体系建设,健全领导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骨干力量作用。构建突发事件综合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对重点水利工程、交通枢纽、大型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实时监测监控。推进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形成县级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信访等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立2-4个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应急保障水平。加大应急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与应战动员机制有效衔接,提升应急应战一体动员能力。
第四节&&&& 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持续发展。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到201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举办具有乡土气息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丰富群众生活。进一步加强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县体育馆、游泳馆、塑胶田径场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和城镇社区体育娱乐设施配套,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医院、敬老院、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有1所老年大学,每个乡镇(街道)依托老年活动场所设立1所老年学校。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将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第五篇&&&&&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章&&& 倡导绿色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绿色增长为路径,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抓手,促进高水平“两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睢宁打造成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福地。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集约高效转变。“十二五”期间,确保耕地保有量149.73万亩。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定具体的水源地管理保护措施及水污染应急预案。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倡导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倡导低碳生活,引导正确的能源消费方式。加快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以上,农业灌溉用水降低15%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物排放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实行“三废”集中处理,积极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推广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与设备。加快发展沙集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沼气普及率,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15年,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的比例达到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第三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以解决水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以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城区为重点,推动生产、生活污水统一处理排放,确保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业污水处理厂、尾水导流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庆安湖、徐洪河、徐沙河等重点水体的保护,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源100%安全。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坚决关闭取缔“新五小”、“十五小”企业,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建设城市沿河大型绿廊和干道绿色通道。积极实施“二次进军荒山”工程,大力推进农田林网建设,重点实施、岠山、黄河古道、徐沙河、徐洪河和环城公路等绿化景观工程。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挖掘植树造林潜力,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乡绿化美化活动。到2015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7分,建成省级生态村5个,省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0个,市级生态村30个。
第六篇&&&&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十一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为契机,以加快“两风”在更高层次上转变为突破口,沿着睢宁改革的逻辑,再次吹响睢宁改革“集结号”,让改革永不停步,使改革成为睢宁的响亮名片,使睢宁成为闻名全国的体制机制创新活力区。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以中纪委中组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省委组织部确立的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试点以及市委组织部确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造综合试点为契机,以完善“一述双评三监督”制度、“勤廉睢宁”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行政语言、行政行为改革,着力打造“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干部队伍。强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向各乡镇、各部门以及村级延伸;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推进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和“一把手组合制”;深入推进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公推直选”,鼓励“组合竞选”。积极探索扩权强镇改革,扩大中心镇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中心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依法规范行使公共权力。创新党务公开形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畅通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信息的渠道。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
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和实行校长聘任制、组合制,试点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考核制度,逐步消弱政府直接干预;推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教育,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聘任制、组合制和医生全员聘任制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破解跨越发展瓶颈。建立集聚集约的土地利用机制,有效缓解土地要素供给矛盾。多措并举提高土地供给总量,建立科学的供地机制、供地标准、供地程序,实现土地利用的高效性。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用工保障机制,放大睢宁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有效克服资金瓶颈。
第二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网上电子审批步伐,拓展完善“一站式”服务,“一表制”审批、“一费制”收费“三个一”工作机制,构建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便民服务、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土地产权交易、建设工程招投标“五位一体”的全省一流县级行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两保”内涵,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节&&& 壮大民营经济&
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健全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民营经济与国有、集体、外资等不同所有制经济融合互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益。完善融资、用地、财税、用工等政策,点燃群众创业激情,加大对本土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草根经济”茁壮成长。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准入门槛,吸引县外更多的民营企业落户睢宁共创事业,把睢宁打造成民营经济活力区和民营企业富集区。
第十二章& 推进开放合作&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树立大开放理念,实施互利共赢战略,促进国资、外资、民资三资并举,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在更大广度、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增创开放新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节&&& 深化对外开放&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突出工业招商引资,加快农业招商步伐,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构筑全方位招商引资态势。通过招高、引强、聚大、集优,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制定完善的招商引资政策,打造有利于“招高、引强、聚大、集优”的平台,以招引大企业、大项目培育睢宁的大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政府招商与企业、中介、委托招商相结合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网络,鼓励以产权、技术等参股的灵活形式,参与合资合作。依托九大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等优势载体,围绕产业链延伸精心组织策划招商项目。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围绕“经营台州、拓展温福、试水海外”的招商战略,努力打造浙商闽商富集地;以日本、台湾为海外招商试水区,努力打造外商投资潜力区。积极鼓励我县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展销会,推动轻纺、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产品。力争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和自营出口均达到3亿美元左右。
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以打造“六大产业城、一大示范基地”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保障,以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手段,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和科技水平,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园区“二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动睢宁经济开发区与连云港、大丰港合作,建设无水码头,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支持园区与大集团等开展横向经济合作,建立“区中园”,创新园区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落实简政放权,建立健全园区考核制度,增强园区内在活力。鼓励睢宁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园区申报特色产业园区。完善园区项目入驻机制,调动园区和镇两个积极性,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提升园区投资效能。
第二节&&& 推进区域合作&
切实加强区域内外交流,充分依靠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加强睢宁县与县外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一批友好城市、友好企业、友好院校。注重区际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与县外省、市、区、县的经济技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融入徐州步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关系,在项目、技术、市场上进行对接合作,形成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以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推进睢宁与连云港、盐城等沿海港口城市合作;用足用活省南北共建政策,进一步深化睢宁-江阴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加强与昆山、东莞台资密集区合作,积极承接台资企业转移,加快临空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全面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品牌及先进的管理方式。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创新合作模式。
第十三章& 加强规划保障&
第一节&&& 加强政策调节&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和目标,合理运用财政、投资、信贷、土地、价格等政策工具,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实施好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消费规模。全面落实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着力扩大农村消费。
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工程、重大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推动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机制,创造最终需求。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保持在3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按照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政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确保公共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加强预算和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到 2015 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第二节& 实施重大项目&
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组织实施一批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重大工程项目,充实和完善“三重一大”项目储备库;统筹安排工程建设进度,健全前期工作和考核机制;精心搞好项目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完善和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滚动实施机制,优化项目库,充实项目源,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51项,计划总投资达900亿元。
工业优化升级项目(含技改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313亿元;服务业繁荣项目22个,总投资136亿元;城乡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242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6个,总投资38亿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以及改善民生类项目9个,总投资近1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26亿元;交通运输、能源电力、邮电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总投资134亿元。
第三节&&& 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分类实施。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依据规划不同任务类型,确定政府履行职责,形成切实有效的分类实施机制。政府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任务,主要依靠建立健全政策调控体系,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并辅以一定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予以实施。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管理理念,提升施政能力,提高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县委县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领导,建立社会广泛参与、政府引导、跟踪监督、适时修订和规范执行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县各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进展情况。将规划目标分解成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到具体的镇、区和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充分利用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加强规划宣传,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更好地发挥目标考核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强化监督评估。到2013年,县发改经济委组织力量,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家、省、市、县发展战略、发展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和经济社会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以及中期评估认为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修订,由发展规划编制单位提出调整或修订方案,经过衔接协调、专家论证及征求意见后,由县政府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来源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昌县蒋李集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