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陈胜者,乙)伯夷叔齐之死,叔齐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_百度百科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选自《·伯夷列传》,《史记》是由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选自《·伯夷列传》。《史记》是由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是用:因此
孤竹:古国名
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时为西方诸侯之长,故称
木主:牌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
宗周:尊奉周王室为宗主国
于(xū)嗟:叹词、表示悲叹
徂:通“殂”,死亡
七十子:指孔子门下弟子。孔子收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其成数
回也屡空:回,颜回,孔子的门徒;屡空,经常贫困
异:诧异,感到诧异
希:同“稀”,少
叩:拉住马的缰绳
干戈:原为兵器名,此代指战争
厌:饱,满足。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心想)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指炎帝],虞[指舜帝]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那么,像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的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样呢?[1]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孔子的不一样。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伯夷、叔齐的“积仁洁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①兄弟之间互相恭谦礼让,互相推辞君位
②劝阻周武王讨伐商纣
③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1]
时海成.《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文汇出版社,2011.4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愿是用希。”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愿是用希。”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释】
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希:同稀。【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提问者评价
迟了,不过还是要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伯夷叔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参考例文这里也有乐趣窗外,落日的余晖懒懒散散地洒在地上的每个角落,金黄的光芒像丰收的麦穗压在我的心头,闷闷沉沉的,让我喘不过气来。 “数学两张试卷,物理两张试卷,还有化学一张卷子,语文还有……”我默默细数着自己的家庭作业,时不时还听到旁边同学低声的咒骂。是啊,又一个“充实”的周末,“哎!……”无奈的一声长叹。自从进入中考的备考阶段,我的生活再没有“乐趣”二字。 背着沉重的书包,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下周的考试。 每天回家,都要经过一座小桥,桥下有流水,水不算清澈,浑浑浊浊的,但每当我放学经过这里,会有一道夕阳照在上面,河面会倒映出绯红的颜色,也算别有一番景致。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行人车辆往来匆匆,一阵喧嚣。但走到小桥下面的广场时,车辆的喧嚣总能被一阵热闹的音乐压制。傍晚了,这里的“夜生活”准时又开始了。 平时走得快,经过这里时,总是两耳不闻,双眼不看的,今天不知怎的,被音乐吸引过来后,竟放慢脚步,驻足观赏起来。 小广场不是很大,被一些休息的长椅围成一个圈,每个休息长椅后面有一个小花坛,花坛中种着一些植物和小花,暖暖的夕阳洒在上面,颜色比白天略显昏暗。但这个意境和这里人物的活动确实格格不入的。 这里聚集着一批年纪稍大的“舞者”,他们站成一个三排的方阵,方阵的最前面会有一个领舞的老师,这个老师穿着专业的舞蹈服,动作非常的规范到位,合着动感的音乐节奏,全身上下散发着活力,与头上的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阵中的其他老人也都情绪饱满,节奏感极强。当然,也有技术稍差一些的:一个大概六十几岁的老爷爷,站在队伍的最后一排,好像是刚来的,因为舞步不是很熟悉,眼睛不时看着左右的舞伴,跟在节奏之后也跳得有模有样,但是总是慢半拍,惹得旁边的老人一阵阵的笑声。 慢慢的,我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心情也慢慢从浮躁变得淡定。和老人比一比,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比他们更有张扬活力的资本和条件,却每天因为学习的负担而自怨自艾,忽视了拼搏生活中的乐趣,变得悲观消极。 天色渐完,夕阳依旧,暖暖的光洒在老人们的脸上,映照出生活的激情和活力,我在这里,也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审题参考:一是立意的深度。“乐趣”是什么?是吃一顿大餐,玩一款游戏?显然这是肤浅的。这里的乐趣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指享受到生活中真挚美好的感情、感悟到某种深刻的生活体验、体会某种有关成长的一些收获……二是立意的新颖。“这里”指哪里?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生活圈子较小,大多数仅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但是,我们的思维却不能封闭有限,多想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没有写到的。除了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中的乐趣,还可以去关注大自然,关注社会,去领悟其中的乐趣。最后说说选材。关于材料的典型、新颖,老师已经强调许多,作文的选材一定要贴近生活,注重真情实感,体现出时代性。这不仅是出题者引导的写作方向,更是阅卷老师在批卷时所关注的要点。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成长与成功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有删改)1. 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2. 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江阴市长泾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8分)赛跑定案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符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路人为逐禽之
②乃俱送之
③可二人并走
④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2.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驱之别院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窈(yáo)窕
如愿以尝(cháng)
B.蹿(cuān)出
驰(chí)名中外 C.糟蹋(tà)
消声匿(nì)迹
D. 精髓(suí) 玲珑剔(tī)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名著阅读。(6分)1.《水浒传》中,浮浪破落子弟高俅因会踢球而被皇帝看中提升为殿帅府太尉。《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里有一种很奇特的风俗,即国王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选拔官吏;这两个情节都极具讽刺意味,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 (2分)2.《格列佛游记》中拉格耐格国王怎么用宽大的方法处死贵族?这一情节有什么讽刺意义?(2分)3.下列对《格列佛游记》内容的理解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从小就喜爱学习历史与诗歌,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他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就是江奈生·斯威夫特。B.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格列佛经历的四次航海生活:乘“羚羊号”到了小人国,乘“冒险号”到了大人国,乘“好望号”到了飞岛国,受聘为“冒险号”的船长去了慧骃国。C. 慧骃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耶胡”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慧骃马两类,“耶胡”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慧骃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D. 笛福通过笔下鲁滨逊进化的结果,完全否定了英国那些所谓现代文明的东西,斯威夫特却通过笔下的格列佛承认了笛福通过主人公的形象所否定的英国现存文明。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文题
作文(60分)请以“让自己别再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上面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完成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内容有自己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规范,正确使用标点;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班级和人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泰州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B、《中国好声音》没有让广大观众失望,学员们高超的唱功成功锁住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C、夏日的海滨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D、是否能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片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4分)生物和环境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②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③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④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俣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1.请根据文意解释“原生环境问题”中的“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中的“次生”的意思(2分)2.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14分)【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乙】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①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②,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③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④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有删改)【注释】①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②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③爰:于是,这里有“竟然”的意思。④宗:朝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尝与人佣耕__________ 
(2) 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
(3)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4)伯夷、叔齐耻之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怅恨久之/左右欲兵之C.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扶苏以数谏故D.及至,西伯卒/卒获有所闻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4.从选文来看,司马迁肯定了陈胜哪些性格特点?他为何称赞伯夷、叔齐为“清士”?(4分) 伯夷叔齐论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评价的缘起是这样的:卫国的卫灵公死后,他的孙子出公辄继位,此时灵公的儿子、出公辄的父亲蒯聩在晋国,晋国要送蒯聩回国继位,这样就形成了父子争国的局面。此时孔子正在卫国,他的学生们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帮助出公辄,于是《论语》里就有了这样一段记叙: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读《伯夷叔齐列传》
读《伯夷叔齐列传》
司马迁一部《史记》横绝千古。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人对&无韵之《离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每每读到这些抒情长诗,总是让人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伯夷书记列传》就是其中有代表的一篇。
伯夷、叔齐是商代孤竹国君的长子和少子。孤竹国君想要叔齐继位,待到父亲死后,叔齐将位置让给了伯夷。可是伯夷却不愿意,认为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然而叔齐仍不愿意继承,也跟着逃走了。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善养老,就想归附。等到了那里,却发现姬昌已死,武王姬发正率诸侯盟军载着父亲姬昌木牌位进攻纣王。于是,两人扣马而谏:&父死而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武王不听。两人认为非常可耻,连周黍也不吃了,并隐藏到首阳山上,采薇充饥。歌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两人终于饿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屈原在《天问》中就对天道进行了质问,然而没有谁会回答屈原。郑詹尹说&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龟册也不能知道这样的事情。而司马迁对所谓的天道不仅仅是质问了,而是质疑。世上到底有天道吗,如果有,天道是什么?天道难道不是是非有别,善恶有分,难道不是仁爱者有所成,德行者有所为吗?如果是这样,伯夷叔齐难道不是善人吗,积仁洁行,然而却被饿死。儒家七十多个贤徒,孔子单单认为颜渊好学,而颜渊吃糟糠都无法吃饱,也终于早夭。难道上天对于善人就这样回报吗?而横行天下暴戾恣睢的盗跖,聚集党徒数千人,每天都杀好多无辜的人, 竟然寿终正寝,这又是遵循了什么样的仁德呢?天道是耶?天道非耶?
而今天呢,富商大贾、高官显宦乃至学者名流,有谁不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然而在这些人中,不知道有多少在人前正气浩然神圣卓群,在背后却肆无忌的惮违法犯纪无所不为,让人怵目惊心不寒而栗。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百姓才知道,其人竟然原来如此,以致见怪不怪。然而,这样事发者又有多少人呢?更多的人不仍然逍遥于法纪之外,坦然于所说的天理之中吗?
《左传》云&天道远,人道近。&然而,天道毕竟是缥缈的,毕竟是虚无的!一味的依靠天道注定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所有的还要依靠人道!
2007年1月27日星期六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伯夷和叔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