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配的音能告诉我物理学中离子是什么?和原子分子的区别?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快电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实验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39: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快电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实验.PDF
官方公共微信请把什么分子、胶子、原子、什么子…列出来!_百度知道
请把什么分子、胶子、原子、什么子…列出来!
我知道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天生哒我知道有 分子 电子 原子 原子核 夸克(貌似有分8种) 光子 强子 好多子哇?那电子和质子为什么又会有电吖?好复杂哇!分子力又是什么吖?中子不带电,那其他又是什么关系哇```有什么力把他们连一起吖!好复杂啊,中子又有什么用吖
电子哪来的正电啊?夸克组成的都叫强子么量子有是什么来的?是谁的谁吖!好复杂吖?几种夸克有什么不同啊?好复杂吖?那电是怎么来的!我读初2而已吖?不是负的么?介子在哪出现的吖
提问者采纳
大统一粒子一代质量=70 Mev 通过关系: 大统一粒子二代 -sinα→ 夸克 -sinα→ 大统一粒子一代 -sinα→ 电子 -sinα→ 中微子 根据复时空理论,事实上,由于弱电是统一的,还具有三种“色”的特性。) 第一类中的夸克也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借“色”这一词形象地比喻夸克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c^2) u 上夸克 up +2&#47,构成了π介子、Z玻色子=2×大统一粒子二代=2×45=90Gev 考虑到粒子结合后。比如质子(uud)。 第二类。随后得到了美国托马斯·杰裴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莫斯科理论和实验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的证实,要求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魅夸克)(charm:由两个基本粒子合成的粒子、绿和蓝,会产生顶夸粒子,叫做负ω粒子: 由于我们无法观测到大统一粒子一代,故sinα=1&#47,夸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内部的,这一点与传统理论完全不同、绿和蓝,日本物理学家在SP环-8加速器上用伽马射线轰击一片塑料时,它们必须三个并存在,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3 0,如下表所示,但仍会发光,一般物质是没有“色”的、下夸克(down.5 s 奇夸克 strange -1&#47。“夸克”一词是由默里·盖尔曼改编自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Finnegan&#39、质子质量约939 mev W玻色子质量80Gev,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便因发现粲夸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大统一粒子。1977年发现了Υ粒子。除顶夸克外的五种夸克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它们的存在、基本粒子质量关系 因此。 第三类: 第一类,很多中国物理学家称其为“层子”、八公里那么大,组成重子的三种夸克的“颜色”分别为红,s),有些恒星在演化末期可能会变成“夸克星”,我们只要分析第一类粒子,还有可能存在由4个或6个夸克组成的粒子。2001年,c)、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夸克(quark)组成的,故sinα=1&#47。最初解释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论需要三种夸克,存在一种由五个夸克组成的粒子?你如果接着往下看就明白了。近十年来高能粒子物理学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顶夸克 (t): 符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电荷(e) 质量(GeV&#47,但我们可以得出其合成粒子的质量,分别是红,Z玻色子质量91 Gev,故取sinα=4,以下是从粒子的质量着手分析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预言的[[π+介子]]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一个反下夸克组成的,如π介子。 研究显示,W,中子(udd);2.7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弱电力参与作用过程,在这个转换关系式中,要求引入第五种夸克底夸克(bottom,b),故取sinα=1&#47,如、粒子的分类 在我的思维中。 理论与实验基本相符.008 c 粲(魅)夸克 charm +2&#47,夸克,中微子,质子及其它强子.15 t 顶夸克 top +2&#47,正负π介子的质量为。然而夸克理论做出的几乎所有预言都与实验测量符合的很好,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于一秒之内宇宙如何演化,质量比氢原子大50%,大量的基本粒子的构成分为三类,它并不违背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3 4.0037 Mev 通过关系;3 176 b 底夸克 bottom -1&#47, 电子的质量=0、Z玻色子,叫做夸克的三种味,为什么要这样猜想呢.7) 3。因此计入6种味和3种色的属性,sinα为力的作用强度,所以比实验室测出的真实质量要高:139、夸克质量=330 Mev 通过关系。(强作用力参与作用过程,另有它们对应的18种反夸克,构成了质子与中子等强子 二,和W玻色子,自旋为1&#47。(弱电力参与作用过程,人们相信这是最后一种夸克。 至于1994年最新发现的第六种“顶夸克”.茨威格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m夸克=m大统一粒子二代 sinα、二代和夸克的质量,它们都是无色的,它们必须二个并存:纯单个粒子。 夸克按其特性分为三代:sinα=1&#47: π介子质量=2×大统一粒子一代=2×70=140mev 中子的质量=3×夸克=3×330=990 mev W:中子,π-介子则是由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的,故只存在两种力的作用强度,结合能会消耗部分质量能。1997年。这是第一次发现多于3个夸克组成的粒子。 第一类粒子中的大统一粒子不能游离态存在、m大统一粒子二代=45Gev 合成粒子的质量.57mev 中子,u)。这里“色”并非指夸克真的具有颜色,这种粒子于1964年在氢气泡室中观测到。 夸克理论还认为:m大统一粒子一代=m夸克sinα;s Wake)中的诗句。quark20世纪60年代,现在我们来推算其它粒子的质量.51Mev 通过关系,认为夸克不是真实存在的。 它们之间的质量转换关系式是;137 因为电子的质量是已知的,最终一个太阳大小的星体可能会萎缩到只有七。量子色动力学认为,电子,它们分别是上夸克(3倍,就知道第二类和第三类粒子的情况;137) 2。1994年发现第六种夸克顶夸克(top,因为大爆炸最初产生的高热;3 1;ψ粒子、中微子质量=0,反重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004 d 下夸克 down -1/3 0。夸克理论还预言了存在一种由三个奇异夸克组成的粒子(sss):由三个基本粒子合成的粒子,这已经相当不错了.7 对于弱电相互作用来说;137) 4。一些人据此提出反对意见:m中微子=m电子sinα,相信是最后一种。它们具有分数电荷。1974年发现了J&#47。这种五夸克粒子是由2个上夸克,是电子电量的2&#47。 夸克理论认为: 中性π介子质量为135mev,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G,俄国物理学家戴阿科诺夫等人预测;137) 1、2个下夸克和一个反奇异夸克组成的:m电子=m大统一粒子sinα,t)。(特别注意的是一,这种粒子可能仅是“五夸克”粒子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研究人员认为,共有18种夸克;3或-1&#47,因此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无色的,它的发现令科学家得出有关夸克子的完整图像。 夸克理论认为: 对于强作用力来说sinα=1-5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取为4,发现了五夸克粒子存在的证据。(弱电力参与作用过程。实验室测出的粒子质量。当星体抵受不住自身的万有引力不断收缩时,不存在单独的夸克,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夸克理论是正确的;3 0,d)和奇异夸克(strange。例如,介子是由同色的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密度大增会把夸克挤出来。
他们在微观世界里靠的是电磁力和强弱相互作用连接.推荐楼主去看霍金的<时间简史>上面有你所有想要的.这是在大学里都不会细究的
提问者评价
买了《时间简史》好难懂啊~居然有自旋为1/2的中子。。世上居然有自旋1/2。。。为什么吖?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7条回答
一个电子和正电子相遇时就转化为两个光子,τ子(重轻子),质子,α粒子,超子)和介子(如κ介子) 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 费米子 自旋为半奇数,引力场的量子是引力子,3个中微子) 强子. 玻色子粒子可以看成经典场(电磁场与引力场)的量子(量子化的能量小包).有时量子被称为相应力的携带者,轻子(电子. 一个有质量的粒子和它的反粒子可以湮灭而形成能量,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基本粒子的分类 基本粒子按照其质量,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 反粒子 许多粒子都有和它质量相同而电荷相反的粒子---反物质,即引力相互作用,强子(重子,以及相互作用的传递子等,μ子,介子),介子等强子),自旋为零或偶数 光子;(annihilation ); 任何基本的力都必然有与之相关联的基本粒子,自旋以及参与的相互作用等性质,又分重子(质子,可分为轻子,胶子(传递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粒子);湮灭&quot,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但实际上这仅仅是物质之间的转换;物质湮灭给出能量&一切强子都是由夸克组成 玻色子 波函数一定是对称的.引力作用在微观世界中太弱因此可以不考虑,即相应场的量子,氘核; 电磁场的量子是光子.这些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基本粒子的世界中存在着四种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引力子;. 光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夸克(中子,寿命,有是甚至说为&quot: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并且这样的对子可由能量产生出来:这个过叫&quot. 反物质只能在高能碰撞中偶而出现,中子
介子。。质子
电子 都是由3个夸克组成 。由于组成的夸克的位置不同三种粒子性质不同
夸克有六种还有反物质,如:反中微子具体自己看《时间简史》吧
呵呵,你既然初二,就应该好好学习初二的内容,至于什么量子了什么的,等你到了高中会有所了解的。电子为什么带电我不知道,不过粒子之间有引力,可能是引力促使他们带点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物质包括粒子,粒子有包括分子 原子 离子,分子包括原子,原子又包括 质子和中子,而质子和中子又发现了夸克。中子可能是充当了补足质量的功能。(附加信息:你的“哇呀”什么的好好好好好好笑哦!感觉超可爱!不愧是小孩子)
初中就想这个?有前途电子当然由带正电的,叫做正电子。还有可能在另一个反物质世界里,有同样的一个楼主在问同样的问题,当然也可能有回答这个问题的楼上楼下的各位,不过一见面全化成光子了,嘎嘎
连题目都给你。。我也是初二的。。呵。真有缘(一)原子的结构模型:1. 原子结构是通过科学家不断的建立与修正原子结构模型而得到的。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波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的电子云模型2. 原子的结构:说明:1. 原子中质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带的负电核总数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 电子的质量比质子、中子小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二)元素:1.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如碳元素就是所有碳原子的总称。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一切物质都由元素组成。水是由
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2. 元素种类:3. 元素的分布
(1)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按顺序是:氧、硅、铝、铁、钙。
(2)海洋中:氧、氢、氯、钠。(3)生物体内(包括人体):碳、氧、氢。(4)空气中:氮、氧(三)物质简单分类:
注意: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四)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原子。如:氧、氢的同位素原子结构。同位素原子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故属于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五)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 原子得到电子变成带负电的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
2. 带电的原子团由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集合而成。
3.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六)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区别:“组成”是从宏观角度来认识物质的组成。例:物质由元素组成。而“构成”则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物质的组成。(七)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区别:【典型例题】例1.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 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精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从内部结构上看,它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以再分成质子和中子,但氢原子只有质子,故A、C错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故B也错,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故答案是D。例2. (1)填写下表、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2)分析此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精析:本题首先要根据原子的结构知识确定原子中的微粒个数;解题依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其次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答案:(1)氢1,1;碳6,6;磷15,15;硫16,16;镁12,12。(3)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②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
③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并不都相等;
④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一定不同。例3. 有三种原子,A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B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C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和B是同种原子
B. B和C核外电子数有可能相等C. A和B是同种元素,且互为同位素原子D. A和B核电荷数不同精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若质子数相同,则必定属于同种元素,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质子的总称。A和B原子质子数相同,故必属同种元素,但因中子数不同,所以定是不同种原子。答案:C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水能形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气、氧气组成的。B. 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C. 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D. 水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精析:水的电解是一种化学变化,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氢分子构成氢气,氧分子构成氧气,所以水中本无氢气、氧气,氢气、氧气是水通电后新生成的物质,故A错;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B错;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D错。答案:C例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纯净水
B. 二氧化碳C. 氧气
D. 过氧化氢精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大量氧分子构成氧气,水组成中虽然有氧元素,但它只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同理二氧化碳,过氧化氢中也都有氧元素,但只分别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1个过氧化氢分子由2个 氢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故A.B.D均错误。答案:C例6. 经测定,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属于单质
B. 一定属于混合物C. 一定不是化合物
D. 都不正确精析:要答对此题,必须要熟悉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按组成分可分为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混合物中元素只有碳元素,物质却有两种。答案:C例7. 在下图所示的表示气体微粒物的示意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1)表示纯净物的是
;(2)表示单质的是
(3)表示化合物的是
;(4)表示混合物的是
精析:单质,化合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由几种元素组成
单质的组成元素只有1种,而化合物的组成元素至少有两种。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从微观角度讲就看分子种类。答案:(1)A、C、B
(2)A、C(3)B
(4)D例8. 用线把物质与构成物质的粒子连接起来。金属钠
分子氯气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原子硅稀有气体硫酸铜晶体
离子氯化钠精析: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记住由原子构成的一些物质有金属、硅、稀有气体、碳等。由离子构成的有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等。(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答案:例9. 关于离子和原子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故从电性上看,原子不显电性,而离子显电性。B. 离子是由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C. 从结构上看,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在离子中两个数不相等。D. 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它们不属于同种元素。精析: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带上电荷显电性变成离子,且质子数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数,但由于质子数不变,故钠离子和钠原子仍属于同种元素。答案:D【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1.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其原子的(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核外电子数不同
D. 原子质量不同2.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一定相同的是(
D. 核外电子数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 水分子是由一个氢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C.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元素和一个碳元素组成的D.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4. 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有:本品每克含碘150毫克,镁15毫克,铜2毫克,锰1毫克。这里所标的各成分指的是(
D. 单质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中子、电子C.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D.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6. 在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发现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的α粒子甚至像碰到硬盒似的反弹回来,大部分α粒子却能通过原子,已知α粒子带正电,这一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 原子核极其微小B. 原子核质量比电子大得多C. 原子并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大部分空间是空的D. α粒子发生偏转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质量往往忽略不计B. 因为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C. 原子中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总是相等的D. 质子、中子是由更小的夸克构成的8. 原子中一定相等的是(
)A. 质子数和中子数
B. 中子数和电子数C. 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D. 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9. 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核内有15个质子、1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则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属于不同的元素B.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C. 它们的质量是相等的D.它们虽然属同位素,但核电荷数是不同的10. 同类原子中具有相同的(
)①中子数
②核外电子数
③核电荷数
⑤原子核组成A. ①②③
D. ②④⑤11. 地壳中各元素含量位于前三位的是(
)A. 氧、硅 、铁
B. 碳、硅、铁
C. 氧、铝、铁
D. 氧、硅、铝12. 有三种不同的原子,A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B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C原子核内有7个质子7个中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和B是不同种元素
B. A和B的核电荷数不同C. B和C核外电子数相等
D. B和C互为同位数原子13. 下列关于元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B. 中子数相等的原子统称叫元素C. 元素只论种数,不可计个数 D. 目前已发现了112种元素,也就是说已发现了112种原子。14. 下列各物质中的氧元素,既存在于单质,又存在于化合物的是(
D. 二氧化碳 15. 经分析得知,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A. 一定是单质
B. 不可能是混合物
C. 一定是纯净物
D. 不可能是化合物 16.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粒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D. 中子 17. 二氧化硫、氧化汞、氧气中都含有(
D. 氧元素 18. 最近科学家对原子核进行显微解剖时,发现一种氟的同位素,它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是29,已知氟原子的核电荷数是9,可知新发现的氟同位素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是(
)A. 质子数10,中子数19
B. 质子数9,中子数20C. 质子数20,中子数9
D. 质子数19,中子数10 19. 在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中,黑圆圈表示氮原子;空白圆圈表示氧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20. 有一种原子,它的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它的原子核里有
个质子,它的原子核里带
个单位的正电荷。21. 用序号填空: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电子 ⑤原子核 ⑥中子 ⑦元素 ⑧离子(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___,其中__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它是由___和___构成的。(2)元素的种类是由__数决定的,元素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3)钠原子和钠离子具有相同的___数,故属于同种__,又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__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4)氧
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5)水和二氧化碳都是由
构成的,铁和铜都是由
构成.(6)1个
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
带1个单位负电荷.(7)带电荷的是
;不显电性的是
。(8)氢原子中不含的是
。(9)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22.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有
(填编号,下同);含有氧原子的有
;含有氧元素的有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混合物的有
④二氧化碳23. 以一瓶二氧化碳为例,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微观层次进行分析。(可仿照课本图1-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作为燃料使用,用表示碳原子,表示氢原子,甲烷分子可表示为,则它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甲烷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 【试题答案】1~5
B 20. 19;19
21.(1)①②⑧;②;⑤④
(2)③;⑤
(3)③;⑦;⑥(4)①
(5)①;②
(6)③;④
(7)⑧;②
(9)③④22. ②③;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④;②;③23.(1)二氧化碳气体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2)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氧原子构成(3)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4)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5)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基本粒子表&Quarks 亏子&亏子 反粒子 质量(GeV / C2) 同位旋 自旋 宇称 电荷 寿命(秒) 下 反下 1. 1/2 1/2 + -1/3 稳定 上 反上 8. 1/2 1/2 + +2/3 稳定 奇 反奇 3. 0 1/2 + -1/3 稳定 魅 反魅 1. 0 1/2 + +2/3 稳定 底 反底 4. 0 1/2 + -1/3 稳定 顶 反顶 1. 0 1/2 + +2/3 稳定 &Leptons 轻子&轻子 反粒子 质量(GeV / C2) 同位旋 自旋 电荷 寿命(秒) 电子中微子 反电子中微子 0. 0 1/2 0 稳定 m中微子 反m中微子 0. 0 1/2 0 稳定 t中微子 反t中微子 0. 0 1/2 0 稳定 电子 正电子 5. 0 1/2 -1 稳定 m粒子 反m粒子 1. 0 1/2 -1 2. t粒子 反t粒子 1. 0 1/2 -1 2. &Mesons 介子&介子 反粒子 构造(正反) 质量(GeV / C2) 同位旋 自旋 宇称 电荷 寿命(秒) pi 0
下下 0. 0 - + 0 8. pi + p 上下 0. 0 - 1 2. kaon + kaon - 上奇 0./2 0 - 1 1. kaon 0L
下奇 0./2 0 - 0 5. kaon 0S
下奇 0./2 0 - 0 8. kaon 0 anti kaon 0 下奇 0./2 0 - 0 ? eta
上上 0. 0 - + 0 ? rho + rho - 上下 0. 1 - - 1 短 rho 0
下下 0. 1 - - 0 ? omega
上上 0. 1 - - 0 短 k star + k star - 上奇 0./2 1 - 1 短 k star 0 anti k star 0 下奇 0./2 1 - 0 短 eta prime
奇奇 0. 0 - + 0 ? phi
奇奇 1. 1 - - 0 短 h1(1170)
上上 1. 1 + - 0 短 b1(1235) 0
下下 1. 1 + - 0 短 b1(1235) + b1(1235) - 上下 1. 1 + - 1 短 a1(1260) 0
下下 1. 1 + + 0 短 a1(1260) + a1(1260) - 上下 1. 1 + + 1 短 k1(1270) 0 anti k1(1270) 0 上奇 1./2 1 + - 0 短 k1(1270) + k1(1270) - 上奇 1./2 1 + - 1 短 f2(1270)
上上 1. 2 + + 0 短 f1(1285)
上上 1. 1 + + 0 短 eta(1295)
上上 1. 0 - + 0 短 pi(1300) 0
下下 1. 0 - + 0 短 pi(1300) + pi(1300) - 上下 1. 0 - + 1 短 a2(1320) 0
下下 1. 2 + + 0 短 a2(1320) + a2(1320) - 上下 1. 2 + + 1 短 f0(1370)
上上 1. 0 + + 0 短 h1(1380)
奇奇 1. 1 + - 0 短 k1(1400) 0 anti k1(1400) 0 下奇 1./2 1 + + 0 短 k1(1400) + k1(1400) - 上奇 1./2 1 + + 1 短 k star(1410) 0 anti k star(1410) 0 下奇 1./2 1 - - 0 短 k star(1410) + k star(1410) - 上奇 1./2 1 - - 1 短 omega (1420)
上上 1. 1 - - 0 短 k2 star(1430) + k2 star(1430) - 上奇 1./2 2 + + 1 短 f1 (1420)
奇奇 1. 1 + + 0 短 k0 star(1430) 0 anti k0 star(1430) 0 下奇 1./2 0 + + 0 短 k0 star(1430) + k0 star(1430) - 上奇 1./2 0 + + 1 短 k2 star(1430) 0 anti k2 star(1430) 0 下奇 1./2 2 + + 0 短 k(1460) 0 anti k(1460) 0 下奇 1./2 0 - + 0 短 k(1460) + k(1460) - 上奇 1./2 0 - + 1 短 eta(1440)
奇奇 1. 0 - + 0 短 rho(1450) 0
下下 1. 1 - - 0 短 rho(1450) + rho(1450) - 上下 1. 1 - - 1 短 a0(1450) 0
下下 1. 0 + + 0 短 a0(1450) + a0(1450) - 上下 1. 0 + + 1 短 f2 prime(1525)
奇奇 1. 2 + + 0 短 eta2(1645)
上上 1. 2 - + 0 短 omega(1600)
上上 1. 1 - - 0 短 omega3(1670)
上上 1. 3 - - 0 短 pi2(1670) 0
下下 1. 2 - + 0 短 pi2(1670) + pi2(1670) - 上下 1. 2 - + 1 短 phi(1680)
奇奇 1. 1 - - 0 短 rho3(1690) 0
下下 1. 3 - - 0 短 rho3(1690) + rho3(1690) - 上下 1. 3 - - 1 短 rho(1700) 0
下下 1. 1 - - 0 短 rho(1700) + rho(1700) - 上下 1. 1 - - 1 短 k star(1680) 0 anti k star(1680) 0 下奇 1./2 1 - - 0 短 k star(1680) + k star(1680) - 上奇 1./2 1 - - 1 短 k2(1770) 0 anti k2(1770) 0 上奇 1./2 2 - + 1 短 k2(1770) + k2(1770) - 上奇 1./2 2 - + 1 短 k3 star(1780) 0 anti k3 star(1780) 0 下奇 1./2 3 - - 0 短 k3 star(1780) + k3 star(1780) - 上奇 1./2 3 - - 1 短 f2(1810)
上上 1. 2 + + 0 短 phi3(1850)
奇奇 1. 3 - - 0 短 eta2(1870)
奇奇 1. 2 - + 0 短 D 0 anti D0 魅上 1./2 0 - 0 4. D + D - 魅下 1./2 0 - 1 1. Ds + Ds - 魅奇 1. 0 - 1 4. k2 star(1980) 0 anti k2 star(1980) 0 下奇 1./2 2 + + 0 短 k2 star(1980) + k2 star(1980) - 上奇 1./2 2 + + 1 短 f2 (2010)
奇奇 2. 2 + + 0 短 J/psi
魅魅 ? ? ? ? 0 1. B + B- 下底 5./2 0 - 1 1. B 0 anti B 0 下底 5./2 0 - 0 1. Bs 0 anti Bs 0 奇底 5. 0 - 0 1. Upsilon ? 底底 ? ? 1 ? 0 1.
1. [GeV/c2] Width 3. [GeV/c2] I JPC 1/2 2++ Charge 0. Life Time short-lived Width&Hadrons 强子&介子 反粒子 构造(正反) 质量(GeV / C2) 同位旋 自旋 宇称 电荷 寿命(秒) 质子 反质子 下下 0. 0 - + 0 8. 中子 反中子 上下 0. 0 - 1 2. lambda anti lambda 上奇 0./2 0 - 1 1. sigma + anti sigma + 下奇 0./2 0 - 0 5. sigma 0 anti sigma 0 下奇 0./2 0 - 0 8. sigma - anti sigma - 下奇 0./2 0 - 0 ? delta - anti delta - 上上 0. 0 - + 0 ? delta 0 anti delta 0 上下 0. 1 - - 1 短 delta + anti delta + 下下 0. 1 - - 0 ? delta ++ anti delta ++ 上上 0. 1 - - 0 短 xi 0 anti xi 0 上上 1. 3 - - 0 短 xi - anti xi - 下下 1. 2 - + 0 短 sigma(1385) - anti sigma(1385) - 上下 1. 2 - + 1 短 sigma(1385) 0 anti sigma(1385) 0 奇奇 1. 1 - - 0 短 sigma(1385) + anti sigma(1385) + 下下 1. 3 - - 0 短 lambda(1405) anti sigma(1660) 0 上下 1. 3 - - 1 短 N(1440) 0 anti N(1440) 0 下下 1. 1 - - 0 短 N(1440) + anti N(1440) + 上下 1. 1 - - 1 短 N(1520) 0 anti N(1520) 0 下奇 1./2 1 - - 0 短 N(1520) + anti N(1520) + 上奇 1./2 1 - - 1 短 lamda(1520) anti sigma(1385) 0 下下 0. 0 - + 0 8. xi(1530) - anti xi(1530) - 上下 0. 0 - 1 2. xi(1530) 0 anti xi(1530) 0 上奇 0./2 0 - 1 1. N(1535) 0 anti N(1535) 0 下奇 0./2 0 - 0 5. N(1535) + anti N(1535) + 下奇 0./2 0 - 0 8. lambda(1600) anti sigma(1750) 0 下奇 0./2 0 - 0 ? delta(1600) - anti delta(1600) - 上上 0. 0 - + 0 ? delta(1600) 0 anti delta(1600) 0 上下 0. 1 - - 1 短 delta(1600) + anti delta(1600) + 下下 0. 1 - - 0 ? delta(1600) ++ anti delta(1600) ++ 上上 0. 1 - - 0 短 delta(1620) - anti delta(1620) - 上上 1. 3 - - 0 短 delta(1620) 0 anti delta(1620) 0 下下 1. 2 - + 0 短 delta(1620) + anti delta(1620) + 上下 1. 2 - + 1 短 delta(1620) ++ anti delta(1620) ++ 奇奇 1. 1 - - 0 短 N(1650) 0 anti N(1650) 0 下下 1. 3 - - 0 短 N(1650) + anti N(1650) + 上下 1. 3 - - 1 短 sigma(1660) - anti sigma(1660) - 下下 1. 1 - - 0 短 sigma(1660) 0 anti sigma(1660) 0 上下 1. 1 - - 1 短 sigma(1660) + anti sigma(1660) + 下奇 1./2 1 - - 0 短 sigma(1670) - anti sigma(1670) - 上奇 1./2 1 - - 1 短 sigma(1670) 0 anti sigma(1670) 0 下下 0. 0 - + 0 8. lambda (1690) anti sigma(1670) 0 上下 0. 0 - 1 2. sigma(1670) + anti sigma(1670) + 上奇 0./2 0 - 1 1. lambda (1670) anti lambda (1670) 下奇 0./2 0 - 0 5. omega - anti omega - 下奇 0./2 0 - 0 8. N(1675) 0 anti N(1675) 0 下奇 0./2 0 - 0 ? N(1675) + anti N(1675) + 上上 0. 0 - + 0 ? N(1680) 0 anti N(1680) 0 上下 0. 1 - - 1 短 N(1680) + anti N(1680) + 下下 0. 1 - - 0 ? delta(1700) - anti delta(1700) - 上上 0. 1 - - 0 短 delta(1700) 0 anti delta(1700) 0 上上 1. 3 - - 0 短 delta(1700) + anti delta(1700) + 下下 1. 2 - + 0 短 delta(1700) ++ anti delta(1700) ++ 上下 1. 2 - + 1 短 N(1700) 0 anti N(1700) 0 奇奇 1. 1 - - 0 短 N(1700) + anti N(1700) + 下下 1. 3 - - 0 短 xi(1690) - anti xi(1690) - 上下 1. 3 - - 1 短 xi(1690) 0 anti xi(1690) 0 下下 1. 1 - - 0 短 N(1710) 0 anti N(1710) 0 上下 1. 1 - - 1 短 N(1710) + anti N(1710) + 下奇 1./2 1 - - 0 短 N(1720) 0 anti N(1720) 0 上奇 1./2 1 - - 1 短 N(1720) + anti N(1720) + 下下 0. 0 - + 0 8. sigma(1750) - anti sigma(1750) - 上下 0. 0 - 1 2. sigma(1750) 0 anti sigma(1750) 0 上奇 0./2 0 - 1 1. sigma(1750) + anti sigma(1750) + 下奇 0./2 0 - 0 5. sigma(1775) - anti sigma(1775) - 下奇 0./2 0 - 0 8. sigma(1775) 0 anti sigma(1775) 0 下奇 0./2 0 - 0 ? lambda(1820) anti sigma(1775) 0 上上 0. 0 - + 0 ? sigma(1775) + anti sigma(1775) + 上下 0. 1 - - 1 短 lambda(1800) anti lambda(1800) 下下 0. 1 - - 0 ? lambda(1810) anti lambda(1810) 上上 0. 1 - - 0 短 xi(1820) - anti xi(1820) - 上上 1. 3 - - 0 短 xi(1820) 0 anti xi(1820) 0 下下 1. 2 - + 0 短 lambda(1830) anti sigma(1915) 0 上下 1. 2 - + 1 短 delta(1900) - anti delta(1900) - 奇奇 1. 1 - - 0 短 delta(1900) 0 anti delta(1900) 0 下下 1. 3 - - 0 短 delta(1900) + anti delta(1900) + 上下 1. 3 - - 1 短 delta(1900) ++ anti delta(1900) ++ 下下 1. 1 - - 0 短 N(1900) 0 anti N(1900) 0 上下 1. 1 - - 1 短 N(1900) + anti N(1900) + 下奇 1./2 1 - - 0 短 lambda(1890) anti sigma(1940) 0 上奇 1./2 1 - - 1 短 delta(1905) - anti delta(1905) - 下下 0. 0 - + 0 8. delta(1905) 0 anti delta(1905) 0 上下 0. 0 - 1 2. delta(1905) + anti delta(1905) + 上奇 0./2 0 - 1 1. delta(1905) ++ anti delta(1905) ++ 下奇 0./2 0 - 0 5. delta(1910) - anti delta(1910) - 下奇 0./2 0 - 0 8. delta(1910) 0 anti delta(1910) 0 下奇 0./2 0 - 0 ? delta(1910) + anti delta(1910) + 上上 0. 0 - + 0 ? delta(1910) ++ anti delta(1910) ++ 上下 0. 1 - - 1 短 sigma(1915) - anti sigma(1915) - 下下 0. 1 - - 0 ? sigma(1915) 0 anti sigma(1915) 0 上上 0. 1 - - 0 短 sigma(1915) + anti sigma(1915) + 上上 1. 3 - - 0 短 delta(1920) - anti delta(1920) - 下下 1. 2 - + 0 短 delta(1920) 0 anti delta(1920) 0 上下 1. 2 - + 1 短 delta(1920) + anti delta(1920) + 奇奇 1. 1 - - 0 短 delta(1920) ++ anti delta(1920) ++ 下下 1. 3 - - 0 短 delta(1930) - anti delta(1930) - 上下 1. 3 - - 1 短 delta(1930) 0 anti delta(1930) 0 下下 1. 1 - - 0 短 delta(1930) + anti delta(1930) + 上下 1. 1 - - 1 短 delta(1930) ++ anti delta(1930) ++ 下奇 1./2 1 - - 0 短 sigma(1940) - anti sigma(1940) - 上奇 1./2 1 - - 1 短 sigma(1940) 0 anti sigma(1940) 0 下下 0. 0 - + 0 8. sigma(1940) + anti sigma(1940) + 上下 0. 0 - 1 2. delta(1950) - anti delta(1950) - 上奇 0./2 0 - 1 1. delta(1950) 0 anti delta(1950) 0 下奇 0./2 0 - 0 5. delta(1950) + anti delta(1950) + 下奇 0./2 0 - 0 8. delta(1950) ++ anti delta(1950) ++ 下奇 0./2 0 - 0 ? xi(1950) - anti xi(1950) - 上上 0. 0 - + 0 ? xi(1950) 0 anti xi(1950) 0 上下 0. 1 - - 1 短 N(1990) 0 anti N(1990) 0 下下 0. 1 - - 0 ? N(1990) + anti N(1990) + 上上 0. 1 - - 0 短 xi(2030) - anti xi(2030) - 上上 1. 3 - - 0 短 xi(2030) 0 anti xi(2030) 0 下下 1. 2 - + 0 短 sigma(2030) - anti sigma(2030) - 上下 1. 2 - + 1 短 sigma(2030) 0 anti sigma(2030) 0 奇奇 1. 1 - - 0 短 lambda(2100) anti sigma(2030) 0 下下 1. 3 - - 0 短 sigma(2030) + anti sigma(2030) + 上下 1. 3 - - 1 短 N(2090) 0 anti N(2090) 0 下下 1. 1 - - 0 短 N(2090) + anti N(2090) + 上下 1. 1 - - 1 短 lambda(2110) anti lambda(2110) 下奇 1./2 1 - - 0 短 N(2190) 0 anti N(2190) 0 上奇 1./2 1 - - 1 短 N(2190) + anti N(2190) + 下下 0. 0 - + 0 8. N(2220) 0 anti N(2220) 0 上下 0. 0 - 1 2. N(2220) + anti N(2220) + 上奇 0./2 0 - 1 1. N(2250) 0 anti N(2250) 0 下奇 0./2 0 - 0 5. N(2250) + anti N(2250) + 下奇 0./2 0 - 0 8. lambda c + anti lambda c + 下奇 0./2 0 - 0 ? sigma c 0 anti sigma c 0 上上 0. 0 - + 0 ? sigma c ++ anti sigma c ++ 上下 0. 1 - - 1 短 sigma c + anti sigma c + 下下 0. 1 - - 0 ? xi c + anti xi c + 上上 0. 1 - - 0 短 xi c 0 anti xi c 0 上上 1. 3 - - 0 短 omega c 0 anti omega c 0 下下 1. 2 - + 0 短
除顶夸克外的五种夸克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它们的存在,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便因发现粲夸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十年来高能粒子物理学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顶夸克 (t)。 至于1994年最新发现的第六种“顶夸克”,相信是最后一种,它的发现令科学家得出有关夸克子的完整图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于一秒之内宇宙如何演化,因为大爆炸最初产生的高热,会产生顶夸粒子。 研究显示,有些恒星在演化末期可能会变成“夸克星”。当星体抵受不住自身的万有引力不断收缩时,密度大增会把夸克挤出来,最终一个太阳大小的星体可能会萎缩到只有七、八公里那么大,但仍会发光。 夸克理论认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内部的,不存在单独的夸克。一些人据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夸克不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夸克理论做出的几乎所有预言都与实验测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夸克理论是正确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大神给个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