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英汉互译在线翻译译

英汉互译_百度百科
《英汉互译》共分六章,从词语的翻译逐渐过渡到文体的翻译,通过大量的实例以及详细透彻的分析,深入浅出,从而真正提高翻译水平。第二章为英汉语言对比,使学习者在学习各种翻译技巧前先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之处,进而可以较为轻松地掌握各种技巧;第六章为实用文体翻译,学习者在具有了相当的语言基础和掌握了各种技巧后,需要更多地接触各类应用文体,使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内涵更实际、更丰富。
《英汉互译》从文化对比的视角,对英汉语言结构的异同作了归纳和总结,使学习者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加自如地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提高其双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注重语言输入的同时更注重语言输出的教学理论和原则。
第一章翻译概论   1.1翻译的定义   1.2翻译的分类   1.3翻译的标准   1.4翻译的本质   I.5翻译的过程   1.6东西方翻译史   1.7对译作的要求   1.8对翻译学习者的要求   第二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2.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2.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第三章词语的翻译技巧   3.1词语的选择   3.2增词法   3.3省略法   3.4词类转换   3.5正反译法   第四章句子的翻译技巧   4.1主语的选择   4.2被动句的翻译   4.3比较句的翻译   4.4汉语无主句的翻译   4.5定语从句的翻译   4.6汉语使动句的翻译   4.7长句的翻译   第五章语篇的翻译   5.1语篇的性质   5.2语篇分析与翻译   5.3篇章结构的处理   5.4语篇类型翻译的要素   5.5语篇翻译的理解和表达   第六章实用文体翻译   6.1科技文体翻译   6.2新闻文体翻译   6.3旅游文体翻译   6.4经贸文体翻译   6.5广告文体翻译   参考答案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高校主要学科   附录二部分国际组织名称   附录三常用电子商务术语   附录四节庆日和纪念日   附录五英文数字与度量衡读法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架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金桥
当前位置:首页&&新疆新闻
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架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金桥
15:46:45&&&&
华夏经纬网
2月5日,乌鲁木齐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将当日送到的“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
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二批70部扶持出版作品整理上架。
  2月5日,“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二批70部扶持出版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自第一批扶持作品之后,“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再次向基层送上文学精品。两年来,各民族作家、翻译家燃起创作激情,置身在新疆新时代民族文学创作的洪流中。
  [回放]由于受市场因素影响,读者群偏少的少数民族原创作品难以出版,是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及出版界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少数民族原创作品面临困难的同时,翻译成本的增加造成翻译作品的出版更难。甚至,很多文学翻译家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翻译队伍日渐萎缩。
  2011年,在新疆人民会堂,由中国作家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主办,新疆作家协会承办的“纪念着名诗人铁依甫江·艾力尤夫诞辰八十周年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提出: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5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作品原创,500万元用于民族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作品翻译。听到这一激动人心的喜讯,会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参会的各族作家激动得站了起来,新疆作家协会文学翻译分会更是深受鼓舞。
  双重工程:既是扶持工程又是民生工程
  2012年第一批扶持出版作品问世之后,2013年2月,“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二批70部扶持出版作品与广大读者见面。自治区作协副秘书长、作家、翻译家狄力木拉提翻译的中篇小说集《旷野》也是第二批扶持图书中的一部。狄力木拉提说,“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规模是世界少有的,它对文学创作及翻译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们通过文学实现各民族间心灵的沟通,而文学作品互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了解和尊重,也加强了国家尤其是我们新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共处。《春暖大地》的译者玉苏甫·艾沙也有强烈同感,提到“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他说,就三个字“非常好”。“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一直在新疆范围内活跃,之前被全国人民了解得非常少。现在将这些作品翻译成汉文,让全国人民都能读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人民的生活、精神世界、信仰与追求,这种了解是真实的,是柔软的。而将更多外国作品、汉文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也开拓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视野,让人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
  翻译家迪力夏提·克衣木·努尔在参与了“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翻译工作后,很快与青年作家周海亮成为了好朋友。周海亮的作品《蓝蛇》通过他翻译摆上了更多维吾尔族读者的书桌。迪力夏提·克衣木·努尔说,在我的了解里,农民、工人、老百姓对这个工程的评价很高,听到这样的好评,我们感到向下有读者的支持,向上又有党委的支持,我会继续翻译更多的优秀作品。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牛远峰说:“此项工程一方面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是扶持鼓励新疆本土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的扶持工程;另一方面也是一项将优秀作品及时介绍给新疆各少数民族读者,用精品力作覆盖全区学校、图书馆、乡村文化站室,为丰富和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双向调研:既考虑作者也考虑读者
  第二批图书征选工作启动后,首先要确定的问题依然是“出什么样的书”。要确定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帮助到百姓的生活、工作和文化思想提高,这个问题需要深入调研才能解决。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自治区作家协会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首先针对作家、翻译家们以及普通群众展开了双向调研。
  调研过后,再次经过初选、再选,长篇小说《白豆》《额尔古纳河右岸》《金色的帕米尔》,儿童文学《亲亲我的宝贝》、文学评论集《作家的价值》、诗歌集《五叶草,你在哪里》等入选。
  日,“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二批70部扶持出版作品由自治区统一安排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新华书店赠送发放全区各基层5000余个文化场所和5500多所大、中、小学校。接到赠送图书时,新疆大学图书馆馆长蒋海军说:“我们图书馆一直在做地方文献收藏工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今天送来的这些图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这次与自治区出版局和各出版社建立联系后,我们将紧密合作,加强新疆地方图书和文献的采购和收藏工作。”据他介绍,新疆大学图书馆目前有230多万册图书,因为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民文图书需求量非常大,维吾尔文的《道德经》《舒婷诗选》等经典着作和文学作品都是他们首次收藏,也填补了他们收藏的空白。而新疆实验中学有近3000名学生,图书只有17万册,远远达不到生均60本图书的国家要求,在春节前收到这批图书礼物,该校老师非常高兴,校长助理谢勇说,学生们开设有阅读课,新学期开学时,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堂上看到这批优秀的图书了。
  “大工程”背后的小故事
  “大工程”破解历史难题
  “大工程”是自治区作协主席董力勃在跟记者谈到“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时用的简称,但是这个“大工程”的意义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简单概括的。
  董力勃介绍,民汉作品互译是工程的重点,占了“大工程”作品的大部分。这是新疆的一个特点,也是新疆的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经济和文化都在迅猛发展的当下,新疆的各民族之间特别需要交流。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效的交流方式。但是在过去,出版事业主要走的是市场,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只是在自己本民族中间流传着,跟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不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读者很难读到别的民族优秀文学作品。
  这个“大工程”解决了过去一直存在的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呢?董力勃说,就这个问题他曾问过自治区作协的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这位作家表示“大工程”开展后这两年翻译成维吾尔文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种类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过去常见的翻译作品就是四大名着。现在不同了,国内很多当代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翻译成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比如在今年2月5日送到全疆各地的“大工程”第二批图书中,有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舒婷的诗选、路遥的《人生》等文学作品的维吾尔文译本,还有《鲁迅散文杂文集》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作品的哈萨克文译本。“这对少数民族读者来说,阅读视野就开阔了很多,精神上得到的熏陶就要丰富多了。”董力勃说。
  “文学支撑我有尊严地活着”
  王喜,塔城市一位普通干部,一直喜爱文学。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过作品,但是后来又搁置了。她自己也没想到后来再次开始大量的文学创作竟是在 2009年被诊断患有白血病之后。
  最初得知患病的消息,她和家人都遭受了很大的压力,而她在经过长达半年的痛苦和彷徨之后,最终选择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来勇敢地面对困境。自那时起,她着有中篇小说《雪妹》(获首届西部文学奖)、长篇小说《克拉拉》和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生命日记》。《生命日记》是王喜以自身经历写下的纪实散文,作家本人在患了令人生畏的白血病后感慨于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宝贵以及生命的脆弱。但作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看到了很多生命最后阶段的坚强,感受到了对生命无比强烈的渴望,所以她不仅鼓起勇气要自己勇敢面对,在亲情友情感召下,顽强地与病魔斗争;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她的书热爱生命、不惧怕疾病。
  就是这本《生命日记》通过审读,成为了“大工程”第一批出版的图书之一,目前的销量已达到了2万册。董力勃表示,这本书由“大工程”扶持出版,不仅是给作家予以精神上的有力支持,对读者而言也会感受到无言的激励。对此,王喜深为感怀地说:“文学支撑我有尊严地活到了今天。让我觉得我不再只是一个病人。”《生命日记》的出版更是给了她莫大的鼓舞,“现在我的病情稳定多了,我要腾出时间写更多的作品”王喜说。
  文学的春天需要翻译来催芽
  “我们常说文学的春天,现在才是真正的文学的春天”新疆作协文学翻译家分会秘书长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说起“大工程”的实施,也是感慨良多:“过去多少年都没有这么好的机遇。”说到这“文学的春天”,他还提及一些细节:近来一天会接待好几个文学爱好者或作者,有时是接到电话。有在电话那头长聊自己作品的,有拿着自己的书来找他的,还有干脆拿着几首诗歌直接来朗诵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大工程”为更多读者所了解。
  在“大工程”第二批赠送的图书中,维吾尔族作家穆罕默德·巴格拉希的维吾尔文作品就是由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翻译成汉文。狄力木拉提·泰来提告诉记者,这本名为《旷野》的中篇小说选是该作家第一本文集。虽然穆罕默德·巴格拉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但是始终没有单独结集成册。而这一次通过“大工程”不仅给他出版了文集,而且还是汉文版,“穆罕默德·巴格拉希的作品对人性的探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但是以前由于语言的障碍,只在维吾尔文读者和少数业内汉文读者中有知名度,这是很遗憾的。现在通过民汉互译作品,能让更多的汉文读者也可以体会到、了解到他的作品中表达的深意。”他说:“2006年,由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自治区作协联合举办的穆罕默德·巴格拉希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如果他的作品不是翻译成汉文被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研讨会就无法进行。”
  再看此次第二批图书的目录,可以发现“大工程”中的作品既有扶持,但也有要求,那就是必须是精品。尤其是本土作家的原创作品,扶持的力度比较大。在发掘文学原创和民汉作品互译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小故事在文学之外让我们感受到“大工程”的魅力。
  世界“变大”了我们的心“更近”了
  2月5日起,备受瞩目的“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二批70部扶持出版作品,由自治区统一安排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新华书店赠送发放至全区各基层5000余个文化场所和5500多所大、中、小学校,为喜迎春节的各族群众又送上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大餐,让已经享受到了物质丰裕的各族群众品足了年的文化味儿。
  众所周知,新疆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民间文学根基,都有承载着其光辉灿烂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笔珍贵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也面临着与国内甚至世界主流文学求同的需求,但由于民汉文学互译和交流滞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新疆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进程,无法实现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真正繁荣和发展。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了“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自治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资助少数民族作家母语创作优秀作品出版发行,资助各族翻译工作者把国内外文学精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现代文化引领,丰富新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大大举措,对促进新疆多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对培育和发展“一体多元”的现代文化,引导文学创作,扶持和鼓励以少数民族作家原创作品为主的文学作品,加强各民族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交流,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激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012年6月,当首批“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出版发行后,不仅得到了各民族读者的欢迎,更让从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工作者兴奋激动、欢欣鼓舞,他们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一举措将永远载入史册。”“新疆迎来了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为新疆的各族作家和翻译家送来了春风。”“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将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的佐证。”……“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疆各民族作家和新疆民族文学事业的深切关怀,这项工程也使新疆各民族作家之间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团结、深入了交流、加深了共识,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在各民族作家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同时,这一工程的实施也让新疆各族人民得到了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滋养,分享到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下丰富的创作成果。正是这一重大的举措,让无数的汉文读者领悟了《福乐智慧》的睿智、《毛拉翟丁阿凡提》的幽默。通过作家叶尔克西、夏木斯·胡马尔了解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让众多少数民族读者接触到了中国古典着作《道德经》,在第一时间读到了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
  刹那间,我们仿佛打破了先前的藩篱,眼前的天空变得更加开阔,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加辽远,各民族作家之间交流得更加顺畅、创作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激情更加高涨,各民族人民的心也贴得更近了。(完)
作者: 李庆勤 张蓓 来源: 新疆日报& 转自:新华网
&&相关报道
&&·&&·&&·&&·&&·&&·
有情链接: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