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外银镀金是什么意思思

去国外镀金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去国外镀金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去国外留学,国外文凭比国内的吃香,所以这么说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就是去国外深造的意思,镀金是指回国后变成了海龟,身份更高,所以称“镀金”变高贵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
到美国读大学,镀金还是扔钱?一个中国留学生养活一个美国家庭
优质期刊推荐10多年前,一位中国画家在美国办过一次画展,据说是在纽约世贸双子大厦办的,国内轰动一时,很多报纸连篇累牍报道。美术理论家陈传席对这次展览印象很深,后来在美国参与此事的一位中国朋友告诉他:“从头到尾就三个观众,一个是看画的老头;一个是我,让我写报道;第三个是我老婆。主办方都没人来。展出地点是双子大厦的厕所里面,画倒是全部卖掉了,是附近一个做镜框的华侨以十块八块的价格买走的。”
还有一位中国画家在法国一处民居的过道里挂几张画,拍几张照片,也在国内大肆宣传。“很多画家在海外办展览,其实没多少人看,很多是中国人操作,目的就是告诉国人:我在卢浮宫、在联合国、在……办画展了!专门哄骗国人。” 陈传席对此类现象极为愤慨。
近年来,国家鼓励文化“走出去”,中国的艺术展览赴海外各地亮相成为一道风景。一些艺术社团、公司或个人打着“文化交流”的名义,自费赴卢浮宫等国外著名展馆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进行“镀金”性质演展活动的现象也日益严重。有的甚至动用政府经费,不计成本,不看对象,不讲实效,通过不实报道或炒作来达到捞取名利的目的。
哪些人热衷于海外办展“镀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海外推广真正优秀的中国书画艺术?
名不副实的海外展
近年来,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海外展览越来越多,在树立中国美术形象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海外展览,有的依附知名的美术馆、博物馆,如法国的卢浮宫因为频频被冒牌而成为一个备受诟病的“镀金”之地;有的是追逐代表性的国际艺术展,如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就吸引了众多中国艺术家蜂拥而聚;有的把目标瞄准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等场所,且不时听闻某某大师的作品被联合国等收藏。这几年,某些嗅觉灵敏的中国人把纽约时代广场也划为新的“镀金”之地,花钱在LED广告上露个面,就在国内吹嘘成“走向世界”。
“卢浮宫的地下通道里有很多画廊对外出租,但去的人回来就说是在卢浮宫里办展览。还有捐赠作品给联合国的炒作现象,其实联合国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你提出想送幅画,他们就会有人接收,这样就被很多人钻了空子。某位艺术院校的院长,在卢浮宫、大都会做展览,捐赠作品给联合国等这类事情他都做。还有什么‘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之类的名目,国外很容易注册,更不用说《世界名人录》之类的图书。江湖骗子的套路都差不多。”元典美术馆馆长梁克刚对《美术文化周刊》记者表示,“镀金”乱象要靠专业人士站出来以正视听,他正想写一篇文章揭露书画界在海外搞忽悠的事。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以“文化”的名义在国外做自我膨胀的宣传和包装,回到国内进行“欺诈”的行为给予批判和遏制,尤其是在媒体方面要做一些有效的引导。“不仅要对‘镀金’的行为,镀假金、招摇的行为进行批判和遏制,同时也要对优秀的、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对有创造的一些行为和机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管是公立的还是民营的。”
安远远说,现在国际展览模式是非常多元、多层次的,除了艺术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还有比较多的民间交流。“很多民间交流只是出去旅游一下,在一个小画廊或者在卢浮宫的地下室里做个展览,回来后大肆宣扬,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国际交流的目的,也没有给中国文化和这些艺术家带来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只是为自己在国内市场做一个招贴而已。”
“平台崇拜”与“出口转内销”
“去卢浮宫、大都会之类场所办展,主要动机是对权力平台的崇拜,能在世界顶级的美术馆做展览,好像就代表这个艺术家的水平一定是很高了,有着平台加冕的心理。去年威尼斯双年展弄得很夸张,有很多中国的外围展,实际上也是一个攀附权力平台的心理。这种展览在当地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为了在国内做一些报道,多数成了出口转内销,主要的诉求还是为了影响收藏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朱其分析称,西方顶尖的双年展和美术馆,学术门槛是比较严格的。西方有个美术馆的不成文惯例,美术馆是不能出租场地的,特别是顶尖美术馆和学术展览很少出租场地。但现在欧美一些美术馆确实资金困难,也违背了他们一贯的原则,把剩余空间用作市场经营。这种情况其实同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一样的,如卢浮宫就有一个小厅专门做出租用。
美籍台湾艺术评论与理论研究者高千惠认为,当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展览机制都有日趋平庸化、市场化、人际关系化的现象。对于观者来说,只有建立自己的艺术判断能力,才能无惑于这些依附知名场地展出的现象。“事实上,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或纽约时代广场,只是地点有名,不见得是艺术界专业人士全然认同之地。在纽约,我相信PS1、MoMA、古根海姆等展馆还是有其门槛的。很多文化中心,只要看展出地点、楼层、空间,还是可以辨识受邀等级的。但对国内人士而言,就可能被糊弄了。”
国内人士和媒体之所以频频“被糊弄”,在美术批评家杨卫看来,“因为国内有很大的市场认这种东西,根源还是对当代信息和文化不了解。当了解了这些信息和文化状况后,就很容易做出判断,哪些是只靠忽悠而没有价值的。”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苏坚认为,国外的展览应该按类型、性质细分后才好判断结果是否“真金白银”。“如果去除纯商业、非正式运作的展演活动,严肃、正规的展演活动,资格、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比如,维也纳金色大厅自己的正规演出季,你如果通过审核并被排入演期,那确实是莫大荣誉;再如,你如果入选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主展、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当然就有别于各种‘外围’展映活动。在这样的细分下,私人、民团有人愿意花钱‘博傻’,那随他们便,但若国家财政‘博傻’,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当然,什么傻都要批评,这是另一回事。”
陈传席表示,中国书画展走出去对于文化交流有意义,但不应该盲目乐观,以外国人的喜好为定论。“现在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应由中国人说了算。中国画凡是在国际上得奖的,90%都是很差的。不要动不动就把外国人的评价看得怎么样,媒体要少报道这些东西。”
公款“镀金”应严禁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中国艺术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扎堆演出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提交了议案、提案,主要的建议是对到金色大厅的团体应当采取措施和予以制止。日前,文化部印发《关于坚决制止国内艺术团组赴国外“镀金”的通知》,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未纳入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演出季、以全自费和租场方式进行的演展活动一律不予批准,坚决杜绝政府资助项目赴国外“镀金”。通知还指出,文化部各直属单位不得参与组织或支持国内艺术团组和个人赴国外著名演展场所或国际组织总部办公场所举办的“镀金”活动,同时还建议驻外机构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对此类“镀金”活动不予支持,不题词、不站台、不剪彩、不代为邀请观众和赠票,防止相关单位和个人借此捞取宣传资本。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认为,“镀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这类艺术展览旨在“镀金”,注重“内传”,而非“外传”。例如一场演出、展览结束后,国内报纸、网络报道铺天盖地,常以“人满为患”“爆满”“中国热”这样的字眼夸大事实,其实在当地主流媒体几乎没有报道,知之者甚少,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悉尼歌剧院等其实就是一个演出场地,并不代表艺术水平;出国展览也一样,出国了并不意味作品是优秀的或受欢迎。”
苏坚认为“镀金”乱象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要想不被‘为国争光’‘振兴中华’等口号和名家、大师等名号所迷惑,就应该换一下考察角度,比如可以这样问:大家喜好标榜、炒作这类‘光荣归国’的原因和根源何在?如何改进、解决这些问题?表面上跟‘名利’相关的这些问题,很多人的答案常常指向‘市场’,但我不这么认为。放眼国内,整个系统关于文化艺术人员的职称、考级等‘行风’,其‘官样’‘金味’‘俗气’等,真跟外出‘镀金’的风气无关吗?二者之间有多少本质区别?相互之间是否各生动力?”
对于海外办展热,很多学者、业内人士也表示,应该更开放地看待,而不应该一刀切地绝对禁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花国家的钱为个人成名买单,这种行为我认为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但是具体落实到美术方面情况就比较复杂,据我所知,大多数出国办展览的美术家,是一种市场行为,或是对方邀请或艺术家自己掏钱,这就不能禁止,而且还应该鼓励,因为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交流是有必要的。”
梁克刚认为,首先要“走出去”,随着发展慢慢地会走上轨道正规起来。“行政干预、限制并不能保证展览的质量提高,我的建议是先充分竞争,不好的自然就会淘汰掉。赴国外的展览越来越多以后,大家也慢慢有了专业的判断。”梁克刚举例说,去年蜂拥到威尼斯双年展举办的中国外围展,大部分展览反响不好,明年就不会有那么多了,即便去了也会认真考虑怎样把展览的质量做好。
“所谓通过海外文化交流而达到‘镀金’的目的,其实恰恰反映出国内和国外在信息互通的渠道上存在障碍,只有形成国际间信息互通的透明化、快捷性,才能真正做到去伪存真,让优秀的文化作品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艺术市场评论家徐子林称。
推广中国艺术不宜“硬推”
除了以“镀金”为目的的展览,海外办展应考虑外国观众的文化差异和兴趣点,不能只在华人圈子里自娱自乐,应真正起到推广中国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多次举办中国书画展、摄影展、文物展,受到当地市民的欢迎,成为很多日本友人领略中国文化艺术魅力的一扇窗口。该中心主任石军对记者表示,海外的中国文化中心不是大剧院,不是美术馆,不会给一些“镀金者”提供场所。“文化交流重在交流,‘镀金’重在形式。艺术低劣与否不取决于形式,而取决于内容,文化交流不是艺术水平考核,艺术形式只是一种载体,重在传达国内的精神面貌,不以高低论是非。况且,国内认为的高水平作品在国外受到冷落的现象也不少,那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在选择展览时,首先看展品的内容,要求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
朱其提出,海外办展在宣传机制、合作对象上应该注意文化项目运作的模式,避免“唐人街效应”,即走出去只是同当地的华人社群进行接洽,虽然出国了,但还是在华人社群里传播,还是等于华人圈的自娱自乐,而没有达到真正的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高千惠观察到,近年来的中国艺术展,无论是海内外,越做越粗糙的太多了,“看近几年的西方国际大展名单,中国艺术家大批被邀请的现象已减少,我们需要深思。艺术交流本身应是正面的活动,但重量不重质的发展会减弱交流与对话的意义。”
对于目前海外展览参差不齐的现状,王端廷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市场行为会按照市场的规律,学术的行为会按照学术规律进行优胜劣汰。“现在出现大量的、井喷式的出国办展,说到底是因为在此之前这样的展览太少了。老百姓对国际艺术发展的情况有一个由浅入深的了解以后,才能提高鉴别能力。所以不能通过封闭或者禁锢它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依靠进一步的开放,加强交流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把这种艺术交流变成一种常态,艺术界才能跟国际艺术发展同步,而我们的民众也才能从这种国际的艺术交流中获益。”
美国博物馆界一位资深专业人士、策展人王女士介绍,国外博物馆在选择引进中国的艺术展览时,是根据展品的性质和水平、展览主题的新颖和学术贡献、展览形式和设计的新颖活泼、对美国观众的吸引力、观众在展览中的体验、相关教育活动和展览图录等因素进行选择和判断的。“‘镀金’性质的活动带有单向性,往往是硬推,而不考虑接受方的需求。由于目的不是推动文化交流,缺乏长远战略,办得仓促,效果往往很差。而且由于动机不纯,往往容易造成外国对中国机构和个人的成见。外事无小事,这影响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
王女士建议,在积极制止“镀金”展览的同时,中国应更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交流性质的展览,通过多种渠道,以细水长流、高效的方式,以外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国际最高质量的管理、产品和项目,讲中国文化的精彩故事。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当前位置:& & &
为什么留学?
查看: 323|
摘要: 留学是个很热的词,一个人如果到国外去镀镀金,好像就变得不一样了。我不大清楚到国外留学的人在国外工作得如何,近几年,海归的日子好像并没想像中的那么好,企业是担心再次遇到“方鸿渐”式的留学生,还是海归真的 ...
留学是个很热的词,一个人如果到国外去镀镀金,好像就变得不一样了。我不大清楚到国外留学的人在国外工作得如何,近几年,海归的日子好像并没想像中的那么好,企业是担心再次遇到“方鸿渐”式的留学生,还是海归真的很难养?
你因为什么而留学?留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当很多人挤着门槛往外冲的时候,是否也发现很多红头毛绿眼睛的家伙背着包向我们这边赶?也许留学真的很有诱惑力,因为从见多识广的角度上讲,对人生的影响真的不只是一点点。下面是同学认为他的留学带给他的十件礼物,我们希望每位留了学的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提高一个新的层次,更希望留了学,能回来为祖国做更大贡献。
当还没有小留学生这个词的时候我就去留学,我是1972年首先踏入了美国的土壤。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去留学,我就说1972年,他们说啊,你看 起来有那么老吗?实际上我是11岁的时候就去了。 也有很多人问我,如果你不去美国,还会得到一样的成功吗?美国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留学的经历对你有什么 样的帮助、有什么感触?
今天我就想谈一下,今天早晨我起来想一想我讲什么题目,我想讲的就是如果我没有留学,也许不会得到那么多,也许不会做到那么好的地方。
我当时去美国是在美国的田纳西州,是在一个天主教的学校,是去读初一。整个城市没有几个中国人,整个学校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很多人在那个时候甚至没有在真正的生活里看过东方得面孔,但是他们对我伸出双手欢迎,我得到的第一件最重要的礼物就是自信。
因为我发现,在美国的教育环境,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老师总是用惩罚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做得不好,要怎么惩罚,如果这个达不到谁又对你失望,总是 用威胁、惩罚、失望等等的方式来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我第一次看到美国这样一个环境,它完全不是有这种负面的交易,而是用正面的教育,让我能够建立自己的 自信。美国的教育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你在你强的地方做得好的时候,给你足够的鼓励,让你能够得到一种自信。这不仅 仅是对这一件事情的自信,而是对自己的自信,对未来的自信。
而我的自信就来自于,其实蛮可笑的事情,我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很多题目,在黑板上写了1/7,说你们谁能够换算出来。题目写完我就举手了,他说 李开复这是什么,虽然我当时的英文不是很好,我还是很快地回答了,0.142857。他说哎呀,数学天才。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不知道大陆有没有 背这些数字,我在台湾背过,可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当时他一夸,我就想也许我真的是数学天才。从此之后我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代表学校参加考试,参 加全州的比赛等等类似于奥数这种比赛,都非常踊跃地参加,认为我一定是一个数学天才。
当然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不是数学天才,当我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觉得我是田纳西州的州立冠军,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学天才,他们就把我分 到天才班,拿到一个最后一名。很有趣的是老师当时说,开复,你是最后一名,我说完了,最后一名怎么办?给了我一个A-,我说啊,最后一名还有A-,他说数 学虽然是最后一名,但还是很厉害,一定要给一个A-。终于发现我不是天才,但是给了你自信,觉得你自己有能力,就会努力地工作,就会做得很好,这是我的自 信,第一件得到的礼物。
第二件得到的礼物是信任,当时强的数学是给自信,弱的碰到化学、历史我根本没有学过、没有读完,勉强去考,但是发现很多生词不认识怎么办,当时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历史老师跟我说,开复,我知道你今天做不完今天的考题,你拿回家做,你可以用字典,你可以花所有你需要花的时间,3、5个小时都没关 系,但是我相信你不会翻开教科书。你想我是一个11、12岁的小孩,老师知道你的书籍在旁边,说让你慢慢做,但是我相信你不会翻开你的教科书,这是对自己 的一种诚信和对别人的信任,所以自己一定要珍惜别人对你的信任,对我也是相当相当重要的。
第三个我得到的礼物就是一种无私的老师的教育。我这里有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刚开始去读初一的时候上课我根本一个字都听不懂,但当时我们的 校长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他就说每天中午你把午餐拿到我的办公室来,我们一边吃午餐,我一边从小学一年级的英文课本教你。我记得当时打开第一页,这么简单 的字一个一个字教我,一个学校的校长每天愿意花中午的时间无私教我,一直到我上路。
我还记得第二件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数学天才,差不多在十年级的时候把高中所有的课都念完了,我当时高中的老师跟我说,你下面应该读大学的 课程。我说可是开车要30分钟,我现在不能开车,老师说没关系,我教这个课,每天我到你家接你,这个老师每次上课,每个星期三次,来我家接我,让我在我的 11、12年级能够修到两门大学的数学微积分。所以,我为老师的态度也非常非常感动。
第四件我在高中学到的事情是实践。今天很多教育更多都是去背书本上的东西,背死书。但是我非常相信那句话,看过的你会忘记,听过的你会记得,但 是做过的你才真正的理解。所以,当时我非常感触的是每一堂课都有那么多实践的项目,不会只教你一个指数是怎么回事,会教你为什么要学指数,如果你挣100 块钱,每年10%的利率,10年之后你不只会有200块钱,会有更多钱,因为利息会升利息,这是指数的概念,会用真实的例子,如果你以后超过有200块 钱,就会努力地学这个题目。
另外一个实践是我在高中参加了一个创业活动,办的方法不太一样,当时他就说你们一帮人创一个公司,选谁是领导者,决定做什么产品,大家一起来合 作,把产品推销出去,让家长出钱资助我们,当股东,资助不是白拿的,到一年做完项目以后,要算上每一个股东应还他多少钱,要算股息等等,真的像一个公司来 运营,那时我们感觉真的特别有意思。而且我们做的项目当时也很有意思,这也间接地代表了美国学校的一种开放和包容。
当时学校把午餐的时间缩短,从1个小时缩到40分钟,我们这些学生就觉得这很不好,我们要抗议。怎么抗议呢?我们在这个创业活动中就做了一个T恤,T恤上 画了一个腊肠狗,画得很长。这是一个不太激进的抗议,所有学生都非常想买这个T恤,我们印了很多很多,当年我们也成为了全州业绩最好的一个公司,当然学校 其实也非常包容我们的这种做法,并没有打压我们,允许我们把自己的声音发出来,但是最后午餐的时间还是没有增加。
高中毕业之后我该申请了很多大学,很不幸当时没有新东方的存在,所以我的SAT考得不是很好,我的数学虽然考了800分,但是我的英文还没考到600分。所以,当时能够进哥伦比亚已经算很不错,我心中想进哈佛,但是分数还是不够,从而进了哥伦比亚。
进哥伦比亚,我在那边也学到很多很多事情。如果说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认为应该是兴趣,这是第五件我得到的美国留学的礼物。
因为我进去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欢什么,我专业的选择选了双专业,数学和法律。很奇怪的两个专业,数学我觉得我是天才,法学我觉得看电 视上那些律师都很酷,尤其当时美国有一个节目叫做《轮椅神探》,我就觉得这是我的偶像。其实就跟今天的中学生一样,其实很迷盲,并不知道自己真正专业是什 么、职业是什么,只是随机选了两个。
读了一年多以后才发现,其实我数学又不是天才,而且我觉得不是天才的人读数学没有什么意思。跟那些人上课,他们那一班都是天才班,一共有7个 人,我是第七名,前六个人每天都告诉我数学多美,我就想不出什么地方美,就做一些题目而已,觉得不适合做数学。法律每次上课就想睡觉,也不适合学法律。那 就糟了,还好,当时学校是允许换专业的,而且学校鼓励我们自己选修课程。所以,当时我很幸运地选修了电脑,我觉得这个才是我真正有兴趣的事情。
学校就有这种宽容,让我能够改变我的专业,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而且我女儿今年就要去哥伦比亚读书了,她跟我说,爸爸,有一个好消息,他们居然大三才要选 专业,我说是啊,三十年前我去读就是这样,她说太好了,我从来没想到有这种机会,她说我真的没想好我要学时装设计还是我要学经济,还是我要学东亚文学。我 说你就学两年,两年之后再决定。我真的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学校,有这样一个宽容的环境,让我来在大三的时候做一个选择,能够追随我的兴趣。
我在哥伦比亚读了四年,就到了另一个学校去读计算机的PHD。在这里我也得到了更多,可能更多像是中国留学生出去的体验,当然我的英文可能更好一些。但是我还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震撼,让我对教育和留学能够得到的是有了一个深的层次的理解。
第六个我得到的礼物就是平等,也就是老师跟同学之间是平等的,我做助教的时候有一个机会,给学生讲课,当时我就觉得讲得很好,因为我在很短的时间就让这些 学生学了很深的计算机的技术,我就觉得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我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员,因此我一定是很好的老师,但是很不幸的是学生发回来的给老 师的评语,让我非常震惊,他们不但给我最低的分数,而且给我取了很多绰号,他们说开复的课叫做开复剧场,他一个人在上面演戏,我们全部都在下面睡觉,他们 说来这儿的人什么目光接触也不会,每天眼睛看着黑板,也不看着我们,我们在打瞌睡,教的是最差的,没有见过这么差老师。这种平等交流相当重要,我知道在很 多学校都有学生评老师,但是往往都是很局限性的,而且学生可能不敢打分。在美国这样的环境真的非常好,如果我还想做个老师,我需要一个当头棒喝,我当时得 到了棒喝之后,我也去好好地学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老师,今天也许讲的时间没那么长,你们还没睡着。
第七,我学到的是研究的真谛。做一个科学家,读一个博士,真正核心是什么呢?我的博士导师我有幸跟他谈了30分钟,在30分钟里我得到的今天的 两项都是他给我的,他当时跟我说的第一件事情,我问他,我来这边读博士,你对我的期望是什么?他说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这个学校读博士的期望就是你要成为你论 文的这个领域的全世界的第一人,我说你开玩笑吗?我一个学生怎么能够成为第一人。他说我不是让你成为计算机这个领域的第一人,但是如果你的论文写的是比如 是连续性语音识别,全世界应该不会比你更好,如果有的话,你就不是真的达到了我的期望。他说我认为每一个博士生都应该有这样的抱负,要不然就不应该来读博 士。这句话对我有重大的影响,因为后来其实我做了一些项目,我觉得凑合可以毕业,可以拿到博士,但是我后来总是想这句话,真的要做到在个狭窄的领域里达到 第一人才可以停止。
第八个领域也来自于同样跟他的对话,就是教育的真谛。我说好了,我尽力会做到一个最好的狭窄领域里边世界的第一人。我又问他,我从卡内基·梅隆 大学毕业以后,我所带走的就应该是世界第一的论文,我要在这个论文上面再发扬光大,找一个工作,继续把这个领域做得更好,是吧。他说不对,我认为你其实在 读博士的过程中,你带走的东西是做研究的精神,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知道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教会你如何独立地知道如何去解决一个尚未被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学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认为你毕业之后,很可能不会去继续做语音识别,甚至不一定会做计算机科学,但是如果你以后能够面临一个尚 未解决的问题,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思考、去分析、去客观、去理解不同的观点,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这个博士就是你可以终身拥有的终身使用的,而且不仅仅是 使用在你的这个领域。我后来读了更多教育的书之后,我发现还有另外一句话跟他这句话是非常相似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 就是教育。因为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背会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省会在什么地方,我们多少人会背微积分公式,但是能够让我们独立学习,这是教育的真谛,而不是 背会多少。
第九个礼物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得过图灵奖的一个世界性的导师,我决定跟他做语音识别,他给了我一个题目,我跟他做了一年左右。做了一年以后, 我发现他给我的题目很好,但是他给我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建议是行不通的。在美国这个环境长大,也让我有足够的勇气挑战我的老师,这可能也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 环境之下,让我有勇气说出。而且我不是直接挑战他,我是跟他分析,我喜欢你的题目,但是我不喜欢你的方法,我想试着不同的方法,我鼓足勇气跟他说,语音识 别我想做,但是专家系统方法读不下去,我想用统计的方法做语音识别的问题。当他分析了我为什么想用这样的方法之后,他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我们记得法国的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用我的生命来捍卫你说这句话的权利。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话,但是我导师的话“我不同意 你,但是我很支持你”,更了不起。我更多是告诉你,在科学的领域里人人是平等的,你有权利有你的想法,我有权利有我的想法,我希望你用你的方法用、你的激 情去解决你的问题,我不认为我有权利告诉你一个尚未解的问题一定要用什么方法来解释。后来也有记者问他,当时李开复挑战你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他的回答 也很简单,他就说在科学的领域上人人是平等的。
我从他这句话里边所学到的远远不只是人人是平等的,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很多人认为他这句话可能只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接受别人的思维。其实不是, 我在他的指导下毕业之后,20多年之后我来回顾,其实我从他那儿学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这句话,而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养量,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一种做科学的方法,是一种做工程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只是一种养量,而是一种很珍贵的领导力。如果你希望在一个公司,比如是在Google公司,对于最聪明 的员工,你就要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想他们做事的方法,支持他们用他们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什么事情都要很独裁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些聪明人就没有办法 发挥他们真正的潜力。所以,一个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学部门也好,一个产品部门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让这批优秀的天才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那最好的管理方 法就是去支持他们。
第十件我学的事情跟这个也是相当有关的,第十个礼物我认为就是,每一件事情我们不是只有一个方法来看这个问题,而是有很多方法来看这个问题。当 时我的老师也跟我说得非常清楚,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有自己意见。其实很多东方的教育碰到一个巨大的瓶颈就是认为每件事情是非黑即白,一个人 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一个科学的问题要么是这儿解答,再不就不是这么解答,没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来看问题。比如我们常常举的一个例子,在很 多高科技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我知道很多人都听过很多词。但是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并不是有一个标准 答案,你答对就可以进来,答错就不能进来。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看你的头脑不要被局限在一个框框里,能够有不同思维的空间。如果你的思想,你想的东西是有道 理的,比如圆的好在地上滚,或者是圆的不容易掉下来砸到别人的头,或者圆是最小的面积,比较省钱,这些都是最好的答案。那些答不出来,在反思我高中的时候 有没有背过这个题目的人,这些人很不幸没有被这样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来启发,来释放他的思维的空间。所以,在今天的21世纪里面,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思维的 方式,能够理解任何的问题,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并不是有一个标准答案来定性,这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胸怀,而且是一个所有21世纪的人所需要学习的态 度。
这十个是我今天认为在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的礼物。最后补充一下,并不是说今天不到美国就不可以得到这些东西,也不是说到了美国一定可以得到这些 东西,因为中国的教育也在成长,美国的教育也各有不同,参差不齐,我是非常幸运从天主教的初中,到高中,到哥伦比亚,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碰到这么多一流 的学府,碰到这么多一流的教师,但是今天我回头想一下,如果真的问我刚才在演讲开始的那个问题,如果我没有留学,如果我一直留在台湾或者是留在大陆,我有 没有可能得到这么多礼物,成为今天我成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上一篇:下一篇:
角楼城南旧事2014维多利亚的秘密伦敦秀现场高清大图新疆塔城 巴格达尔南昌大学校花钟恩淇走红 被冠“甜美精
您丫好,之所以称呼您,是因你不是我的朋友,丫表示我
创办娱乐网站 曾经是我事业里程一个大美梦。1999年,临
贾樟柯时隔九年,作品重新登上大银幕,喝彩声一片。前面又有他与
德加与他的印象派朋友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自觉的艺术家,都
如果威廉生在中国,他的故事会怎么样?也会上报纸吧:“农民发明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镀金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