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散文家谈散文,诗人谈诗,模仿枣核写一篇作文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简案花园中学&& 朱光琪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飞红滴翠的黄山,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只要你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奇妙,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三、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鼎湖山听泉》&&&&&&&&&&&&&&&&&&&&&&& 2课时《林中小溪》&&&&&&&&&&&&&&&&&&&&&&&&& 1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画山绣水》&&&&&&&&&&&&&&&&&&&&&&&&&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自由阅读&&&&&&&&&&&&&&&&&&&&&&&&&&&& 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2课时四、各课教学简案鼎湖山听泉(一)学习目标: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3、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你知道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听,思考,回答。指的是什么地方吗?你能说说这颗“绿色明珠”美在何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名篇《鼎湖山听泉》,欣赏鼎湖山美丽的风韵。2、整体感知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画作者游山踪&&&&&&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作批注。3、反复诵读,感知美:自选课文写山泉美的片段,准备推荐&&&&&& 学生自选课文片段,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并说明美在哪里。&&&&&&&&&&&&&&&&&& 准备推荐理由。巡视指导学生“吟哦讽诵”&&&&&&&&&&&&&& 读给大家听。评价,补充。4、深入理解:再读课文,思考:&&&&&&&&&&&&&&&&&&&&&& 再读课文。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 思考,讨论。也 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 回答,评价,补充。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5、语文活动: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 思考,创作,交流。语或或拟写一副对联。&&&&&&&&&&&&&&&&&&&&&& 评价。林中小溪(一)学习目标:1、通过吟哦讽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大自然的美。2、能概括出小溪所显示的精神并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直接导入。2、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林中小&&&&&&&& 朗读全文。溪是一条怎样的小溪。&&&&&&&&&&&&&&&&&&&& 思考,回答。3、美文推荐: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 自主选择,练习朗读,准备推荐理由。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小组交流,推荐组内最好的。指导朗读,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4、语文活动:综观小溪流经树林的全过程,你从&&&&&&&& 再读课文,圈点勾画。中领悟了哪些人生哲理?试从不同的角&&&&&&&& 小组交流讨论。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或他人的事例说一说。&&&&&& 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巡视,指导评价。&&&&&&&&&&&&&&&&&&&&&& 交流评价。飞红滴翠记黄山(一)学习目标:1、能能简洁的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3、能用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介绍一处自然景观。(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给予了&&&&&&& 听,思考。很高的赞誉,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2、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了黄山的哪些景。&&&&&&&&&&&&&&&&&&&&&&&&& 交流,评价。3、精读课文: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 读读,思考,圈点勾画。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 交流评价。物的特点。4、语文活动:我做导游。运用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以&&&&& 思考,创作。校园景物为解说对象,写一段解说词。&&&&&&&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巡视,指导评价。&&&&&&&&&&&&&&&&&&&&& 评价。画山绣水(一)学习目标: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2、理清文章思路,简述巧妙构思的好处。3、能结合课文谈谈散文语言的特点。(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桂林山水甲天下”,她以“山青,水&&&& 思考,交流。秀、洞奇、石美”而著称,尤其是漓江两岸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喀斯特地貌更是美仑美奂,天下无双。 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2、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用简&&&&&&&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交流评价。3、细读课文:思考:本文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 反复朗读,作者是怎样运用的,你认为哪一段用的最&&&&&&& 思考,讨论,交流。好,好在哪里?4、语文活动:辩论赛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 思考,准备一段话发言。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把自然美景和阶&&&&&&& 小组交流。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强附会了,你&&&&&&& 全班讨论交流。怎么看?&&&&&&&&&&&&&&&&&&&&&&&&&&&&&&&&&&& 评价。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花园中学语文教研组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认识到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2、能找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3、 在反复的诵读中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4、能运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故乡》&&&&&&&&&&&&&&&&&&&&&& 2课时《我的叔叔于勒》&&&&&&&&&&&&&& 2课时《在烈日与暴雨下》&&&&&&&&&&&& 2课时《多收了三五斗》&&&&&&&&&&&&&&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与口语交际&&&&&&&&&&&&&&&& 3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在小说阅读实践中,学生通过“品味”、“感悟”达到“欣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同时,这一单元是同学们都很喜欢的小说这一体裁,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让学生仔细地品读,感悟,多角度地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读出自己,认识社会,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在体会不同作家语言特色之后提炼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由于各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所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应有所侧重:《故乡》侧重于对文章人物刻划的方法及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的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侧重于对文章布局谋篇的体会,这与莫泊桑的写作特色一致。《在烈日和暴雨下》重在品味小说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与主题。《多收了三五斗》重在学习文章刻划人物群像的写法。《综合学习与探究》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把握小说这一体裁与品味、感悟、欣赏的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单元总览学习目标:1、熟悉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小说体裁特点。2、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探究专题。第一块:熟悉单元学习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布置活动:让学生课前浏览本单元几篇小说。学生浏览课文,用工具书疏通字词。2布置活动: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在小小组内能把课文内容复述给其他同学听。第二块:了解小说体裁特色: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印象中的小说是什么样的文学体裁,为什么喜欢看。各抒已见,谈自己的感受。2教师补充小说的三要素与小说的其他特点。作好记录,整理自己思路。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深入探究品味。讨论、交流2小结单元内容及主题自我小结第2课时:《故乡》(1)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课前学习: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课堂学习:第一块:检查预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总是很亲切的,你心目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学习自由谈论2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利用已有的资料先谈第二块: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作恰当的点拨。)讨论、交流记录。第三块:精读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无穷的魅力,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哪一个人物写得最好?(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人物分析比较)学生讨论,比较辨析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中主人公“闰土”这一形象:岁月能给人留下什么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我们一起来找找看闰土具有什么变化,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具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3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品味,讨论,交流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归纳,概括课后学习:自己分析其他人物的写法,试说说鲁迅刻划人物的特色。第3课时:《故乡》(2)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课堂学习:第一块:品读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昨天我们了解了闰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人物有什么变化吗?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其他人物对表现闰土的作用。2找出文中议论部分的语段,体会其含义,说说这些语段的作用。划出相关语句,讨论其含义。3找出课文中所要求背诵的语段,认真朗读,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背出来。朗读,背诵第二块:拓展阅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简介鲁迅的其他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听讲2读经典,可以让人永难忘记。在名著中汲取营养,是读书的好方法,你想阅读鲁迅的哪部作品呢?制订阅读计划课后学习:1、选取一篇你喜欢的鲁迅小说,认真阅读。读后讲给同学听。2、以“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主题,写一篇学习心得。第4课时:《我的叔叔于勒》(1)学习目标:1、了解莫泊桑的写作特色。2、梳理小说情节,能概括说出小说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自然。课前学习:查找作家莫泊桑的有关资料。熟悉课文内容。课堂学习:第一块:检查预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一位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我们一起来认识。2组织学生介绍莫泊桑的情况,教师补充。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作好记录。第二块: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你认为这样换好吗?为什么?讨论交流2全文的内容线索很明了,请你划出文章的结构。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三块:精读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本文情节曲折而设计又非常的巧妙自然,真正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是无艺术”的艺术境界,你能结合全文具体说说吗?(结合课后习题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或围这个大主题设计好几个小问题作为切入点)阅读课文,提出问题,选择问题,集中释疑。2归纳作者小说结构艺术特色,简要介绍另一作品《羊脂球》。记录,听讲3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结构特点。阅读课文课后学习:阅读《羊脂球》。第5课时:《我的叔叔于勒》(2)学习目标:1、能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2、能从文章最细小处发现不小的内涵。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羊脂球》的感受。讨论、交流2教师总结学生阅读情况学生互评第二块:精读课文1莫泊桑作品,不仅结构艺术堪称一绝,人物塑造很细致,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阅读,勾划2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归纳3引导学生概括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讨论,概括第三块:深入品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于细微处见显著。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你的具体感受。交流,评价2假如在船上,于勒发现了我们一行,并追了上来,你想“我”的父母会有什么反应。想像,口述课后学习:继续阅读莫泊桑的其他小说,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第6课时:《在烈日与暴雨下》(1)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精妙,把握其特色及作用。2、能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课前学习:选取你印象最深的一种天气,用二三百字细致地加以描写。课堂学习:第一块:了解作者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了解老舍的情况以及《骆驼祥子》这本小说内容。交流与记录2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前后两部分的不同节奏处理)朗读第二块:交流习作,比较阅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写的习作,互相评价。交流与评价2阅读课文,体会作家所写的景物,对比自己所写的,讨论孰优孰劣。比较,讨论3归纳本文多角度多层次的景物描写这一特色。讨论,归纳4小说中,这么大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思考,讨论,交流第三块:学以致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我们仔细学习了作家老舍写作景物的方法,现在,请你们再次阅读自己写的文章,认真加以修改。修改习作2组织学生交流修改后的习作,并让学生谈自己的修改心得,然后教师作进一步的总结。评价,总结课后学习:1、摘抄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2、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景物描写。第7课时:《在烈日与暴雨下》 (2)学习目标:1、通过仔细品读文章体会人物悲惨命运。2、诵读精彩的描写语段,积累精妙的语言。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精妙的景物描写,积累了其中一些好的语句,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体会这样的环境中的人物命运如何。思考,集中注意力2组织交流学生找到的精彩的景物描写。交流,评价第二块:感受人物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祥子有什么感受?他不能反抗吗?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交流。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主题。交流,评价3假如你在那种情况之下遇到祥子,你会怎样做或会对祥子怎样说?请你说说理由。想像,写作,交流第三块:积累拓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组织学生熟读课文精彩的语段,争取背诵。朗读,背诵2在本文,我们只见到祥子的一个侧面,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以及老北京的风貌吗?请大家课后阅读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安排时间阅读全书课后学习:阅读《骆驼祥子》全文。第8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说出本文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课前学习: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旧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情况,通读课文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过鲁迅的故乡”,又“坐过祥子拉的车”,对旧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又与叶圣陶一起走近农民。2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交流介绍记录第二块:自读课文,自主探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与学生一起总结前面学习的几篇文章学习方法及学习角度(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归纳,总结2与学生一起讨论本文的阅读方法及学习目标,然后教师板书目标讨论,明确3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1、 分角色朗读& 2、概括本文人物群像的塑造及其作用3、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自读课文4引导学生交流并评价学习结果交流,评价5教师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作适时的补充。对照,补充第三块:拓展阅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补充本文原著的开头与结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明确阅读方向2本文语言也有很精彩之处,请你认真摘抄到积累本上。摘抄语句课后学习:摘抄精彩语句第9课时&&& 诵读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前学习: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课堂学习:第一块:读诗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简介《诗经》的在关知识,了解我国古诗歌悠久的历史交流,讨论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语调的处理朗读,指正3组织学生朗读比赛朗读,评价第二块:品诗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阐述问题:1、两首诗各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2、诗歌的语言有何特色?3、诗歌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感情?4、全诗很多语句反复进行,有什么作用?细品诗歌,讨论交流,2总结归纳总结3简介《诗经》中的其他诗歌理解,加深认识第三块:诵诗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在前面理解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成诵课后练习:背诵诗歌。第10 11 1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本单元所列综合学习与探究,重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感悟”、“欣赏”的读书方法的运用能力。达到这一点:第一课时,可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上所列的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挖掘出每一道题的内涵,具体可见教参上的说明。第二课时,口语交际,结合教材中第五题指导学生能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方案设计略。第三课时,自由创作活动。选取自己熟悉的一个方面,写一篇自己的小说,或是教师自己命题。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花园中学语文教研组一、单元教学目标:1.&&&&&&&&&&& 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2.&&&&&&&&&&& 阅读文本,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把握他们的思想精髓。3.&&&&&&&&&&& 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4.&&&&&&&&&&& 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5.&&&&&&&&&&& 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成功》&&&&&&&&&&&&&& 2课时《创造学思想录》&&&&&& 1课时《学问与智慧》&&&&&&&& 2课时《论美》&&&&&&&&&&&&&&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我们掌握“深读精思”的读书方法,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品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要注意“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据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巴金就一遍遍的“反刍”,共达十四遍。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一: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思考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二:确定单元学习方法:结合单元提示,思考学习方法。教师示例,学生模仿,初步明确本单元学习方法。三: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等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第三块:学习评价第2、3课时第9课&& 成功学习目标:1.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谨记前辈的谆谆教诲。2.品味作品中经典治学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3.能运用反刍式学习法品味作者有关言论。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生一起从记忆中搜索成功事例、名言,共同归纳成功的主要原因,然后对比北大教授季老先生对成功的体会、看法,导入新课。2、简介作者。二、感知课文:1、 课文里引用了一些文言,还有其它一些可能难懂的词句,同学先参照页下注读通,如若还有费解之处可提出全班交流。2、 学生或教师补充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如囊莹、映雪等;教师引入王国维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原词。3、 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事实和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4、 思考作者重点谈了成功公式的哪一点,用原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三、课文赏析:1、 品味文章谈话式语言亲切却不随便的特点。2、 品味文中思想精髓,补充讲述有关成功与天资、勤奋、及机遇相关的事例或道理。四、文本反刍:1、 你认同课文中哪些观点,为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2、 你对文中哪些观点持保留意见,也同样给出理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五、深读课文,细谈体会:小组探究交流在学习方面应如何取得成功,为自己进一步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第4课时第10课&&& 创造学思想录学习目标:1、 能感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特点及“随录式”文体特点。&&& 2.能反复品味文中思想精华,并在学习中借鉴使用。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课文:用生活中点滴创造故事或者名人创造发明故事讲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引入课文。(如鲁班发明锯子)二、初步感知: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则文段内容,并谈谈读后初步体会。三、深层探究:(小组合作)1、熟读各则内容,从中概括、归纳、探究出创造的一些方法和特点。2、探究归纳“随录式”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四、反刍品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谈谈喜欢的理由并引以熟知的事例补充证明。五、仿写拓展:根据前面所探究得来的结果,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仿写一两则“创造”的方法或特点。第5、6课时第11课& 学问和智慧学习目标: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内涵及其两者关系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严密的论证第一课时一、点拔激发,初识文本二、整体感知课文,反复诵读,感知文本。1、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义2、 理清作者思路3、 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理解作者的观点第二课时一、&&&&&&&&&&&& 回忆文本,引起探究二、&&&&&&&&&&&& 细读文本,体味思辨三、&&&&&&&&&&&& 咀嚼文本,理解句义四、&&&&&&&&&&&& 拓宽阅读,比较文本五、&&&&&&&&&&&& 超越文本,学会思辨第7课时第12课 论美学习目标: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3、 结合自身认识说出如何展现自己生活中的美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生活中有很多美,请例举自己认识的生活中的种种美。二、诵读文本,感知文本整体感知作者对的看法和主张三、反复咀嚼,领悟文本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充满智慧,诵读全文,结合实际,展开想象;摘抄优美句子。四、拓宽思维,超越文本例举生活中几件事,用“美”的标准来衡量评判,小组讨论中学生美的标准。第8课时诵读欣赏学习目标:1、&&&&&&&&&&&&&&&&&&&&& 能通过页下注和同学教师的帮助,读懂全文,并识记常用文言实词与虚词。2、&&&&&&&&&&&&&&&&&&&&& 能反复品味,领悟孟子在本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精华。3、&&&&&&&&&&&&&&&&&&&&& 能熟练地背诵全文。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初读——读懂1、 在教师或听录音范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断句、朗读。2、 结合页下注初步理解课文,对有疑难的词句或者小组讨论,或者全班交流,或者询问教师。3、 讨论归纳作者在本文提出的思想观点。二、刍读——读透就文中所提到的观点赏析、点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谈自己的感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略加点评三、吟读——背诵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第9、10、11课时写作第9课时:学习目标:学习不同的论述方式,结合本单元前辈所提到的各种治学思想,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的语句教学内容及步骤:就课文所提到的三个话题,同学们展开讨论,打开思路,并选择一些班级交流。第10课时:以“聪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作文,可仿照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种文体,比如随录式,写出自己的思维火花。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11课时:评改作文: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第12课时:略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清潭中学& 于伟军一、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要能从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中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如何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完成习作;与同学有条理、有见解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能查阅资料,确立主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体裁或作家作品讨论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二、重点难点:能从三位作家对三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评论再深入,敢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同时学习三位作家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本单元的难点是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发表见解要做到有条理,有中心,恰当准确。对单元中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能确立专题学习。三、教材内容的解读: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的内容“学会读书”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包括“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三篇文章分别对散文《白鹭》、小说《百合花》、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评论。及诵读欣赏、综合实践与探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共需14课时。《白鹭》 “散文家谈散文”3课时;《百合花》 、“小说家谈小说”4课时;《一个深夜的记忆》、诗人谈诗4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学法指南: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作品的评论,首先要了解三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同时,我们应在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熟读先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哪些是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其次,阅读文学作品不能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评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对于散文作品的鉴赏必须掌握要领,诸如把握立意,抓住中心。善抓文眼,按图索骥。明白情物,即景、披事、体物从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分析结构,弄清特点。体味情言,仔细回味,注意修辞手法,明白其表达作用。咏物散文要整体阅读,感受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散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对于小说作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小说所描述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填补小说虚构世界的空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作出审美判断。通过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对于诗歌作品,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乡愁》通过给“乡愁”赋予了一定的意象,从而表达出了浓浓的“乡愁”。我们应抓住关键性的诗句,把握全诗的主旨。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其次,要了解作家,了解写作背景。再次,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如《诗人谈诗》作家密切联系生活,从常见的事物身上发现了美。这样才会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也才会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揭示的现实意义。四、 学习模式板块设计:(一)& 自主阅读;(二)走近作家作品;(三)比较讨论;(四)专题学习;(五)成果交流展示;(六)学习反思。第十三课& 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安排1、布置任务明确任务12、简介作家作品了解作家作品、补充3、组织讨论比较阅读4、指导确立专题自主组合确定专题5、提供帮助提出疑难6、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完成专题课内1课外37、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1师生共同反思专题示例:(1)走近郭沫若或走近晓雪,了解其人;(2)郭沫若或晓雪的某类作品的风格初探;(3)文学作品中的白鹭;(4)我眼中的某位散文家及其作品等等。附相关资源1、作者简介晓 雪: 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市喜洲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的著作有诗人论专著《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诗集《祖国的春天》,诗论文集《浅谈集》,散文集《雪与雕梅》等20余种。有些作品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缅、泰、韩等国文字和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他担任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过意大利蒙德卡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郭沫若():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2、和课文有关的网址。/gb/people_daily_os//g0429005.htm第十四课小说家谈小说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安排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12、组织自主阅读《百合花》阅读《百合花》3、组织复述故事复述故事4、组织对《百合花》的讨论从各个角度讨论交流15、组织自学《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自学和自己的见解比较6、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再讨论
修改自己的见解7、指导确立专题自主组合确定专题8、提供帮助提出疑难课内1课外39、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完成专题10、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1师生共同反思专题示例(1)走近矛盾或走近茹志娟,了解其人;(2)矛盾或茹志娟的作品的风格(语言、某种手法)初探;(3)我眼中的小站士或新媳妇的形象(4)我眼中的某位小说家及其作品等等。附相关资源1、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 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 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2、和作品的鉴赏及有关的网址。《百合花》作品鉴赏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郑晨寅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作者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茅盾和茹志娟及其作品:第15课&&&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学习目标: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安排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1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5、指导确立专题自主组合确定专题1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完成专题课内1课外3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19、师生共同反思专题示例(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附相关资源1、作者简介曾卓,原名曾庆冠(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2、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曾卓和鲁藜的作品及相关知识:附其它内容说明:内容教学处理课时诵读欣赏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勤业中学 王庆华学习目标: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贯穿单元的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双线并行。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较新的学习观念,懂得抓住机遇,有创造意识等。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教学过程:一、&&&&&&&&&&&& 熟读成诵。借助注解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用2—3课时能熟练朗读本单元6篇文章。用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教师现身示范背诵,打消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二、&&&&&&&&&&&& 自主学习。1、 方法预备。共同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四、五,学会利用注解解题、释词、注音、通句,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了解判断、省略、倒装等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为自主学习作必要的方法准备。(1课时)2、 自主学习。借助页下注解、工具书力争读懂原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翻译能做到“信”、“达”、“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解疑答惑,对有分歧和班级共同的疑难点组织进行讨论,合作解决。(3—4课时)3、 相互检测。每人出一份文言词语解释检测试卷,测试卷要求解释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考察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现象。然后相互交换检测,相互批改,统计结果,查漏补缺。教师在学生检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重要实词的古今词义不同进行比较,对词类活用的现象加以归纳。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加以归总,对常用实词的意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识记,把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2课时)4、 课外延伸。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外文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进行互动的阅读赏析,开展评价性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要求能独立阅读。推荐阅读的篇目:《屈原列传》、《种树郭橐驼传》、《喜雨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顾章书》。(2课时)三、&&&&&&&&&&&& 探究学习。(2课时)探究切入点:司马迁注意到雇农陈胜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倾听蒋氏的诉说,“闻而愈悲”,范仲淹在写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后却说出了另一番话,欧阳修的“乐”寓意深长,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他的社会理想,吴均在给朋友的信中描绘自然美景,流露出远离名利场的愿望……古人写文章,往往就是这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在理解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并说说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人,这些人走上仕途后仍然关注人民疾苦,了解社会问题,研究历代兴亡,试图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司马迁并不因为陈胜出身底层而忽略他的远大抱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对天命的怀疑。柳宗元一向关注民间疾苦,他写《捕蛇者说》是对朝廷横征暴敛的强烈控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表达了期望人民安居乐业饿理想。陶渊明梦想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吴均神往自然,他的避世思想,和陶渊明一样,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学习本单元课文,每人的启示不尽相同,理解的角度、深度可能也不同,但古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其共同点,应从中感悟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能自主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给予指导。四、&&&&&&&&&&&& 写作。“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写作中,要求读写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批改、学生自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讲评时,学生讲评与教师讲评相结合。(3课时)五、&&&&&&&&&&&& 综合测试。文言文的综合测试很有必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必不可少。(2课时)其他资料:查阅下面网站可以看《陈涉世家》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桃花源记》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岳阳楼记》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范仲淹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醉翁亭记》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欧阳修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捕蛇者说》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查阅下面网站可看《与朱元思书》课件: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吴均及其作品: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姓名&&&&&& 班级积累运用(20%)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jié(&&& )乎&& lǘ(&&& )左&&&& huī(&&& )突&&&& gōng(&&& )筹交错阴yì(&&& )&&& 伛lǚ(&&& )&&&& 顿bó(&&& )&&& qiáng(&&& )倾楫摧二、默写。(12%)1._______________,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一曲新词酒一杯,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4.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然而骇者,___________________。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 。(4%)1. 固以怪之矣&&&&&&&&&&&&&& _______同& _____2. 身被坚执锐&&&&&&&&&&&&&& _______同& _____3.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同& _____4. 百废具兴&&&&&&&&&&&&&&&& _______同& _____阅读理解(40%)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这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上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用文中的原话概括各层次的层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上文场面描写的内容,有下面几种不同的概括:A铺张热闹,B简朴欢乐,C与民同乐,D忧国忧民。你认为哪一种恰当?简述理由。(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上文文意,为下面一句话加一个上联或续一句下联。(不必过分强调格律)(2%)山肴杂陈太守宴4、有人说,《醉翁亭记》是纯粹写山水风月的文章;也有人说,它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根据上面语段的内容,适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15%)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1、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2、“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5%)[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捉刀]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4、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只见那床头捉刀人,六、阅读《游龙门记》,回答问题。(12%)游龙门记(节选)薛瑄出河津县西郭门1,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2,横出天汉3。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4相望。神禹5疏凿之劳,于此为大。由东南麓穴岩构木6,浮虚架水为栈道7,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8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9思德10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 突走连结11,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12,形状毅然13,若壮夫离立14,相持不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15。布石磴,登绝顶。 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16,甃甓17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18,三面触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阖晦明19,倏忽20万变。西则连山宛宛21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22。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23,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24,渺茫出没,太华、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注释:1.郭门,城门。 2.威峰,高峰。3天汉,天河,也叫银河。4.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5.神禹,即夏禹。传说大禹治水凿开黄河上的龙门山以疏导河水。6.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洞,搭上木架。7.浮虚架水为栈道,在水上凌空搭起栈道。8.制,(建筑的)规格。9.悚肃,必恭必敬地。10.根负土石,突走连接,意思是树根钻入泥土之内,向四外伸展。12.偃蹇,高傲的样子。14.离立,并立。15.危出半流,高高地突在中流。16.不可木,不可用木料建筑。 17.甃(zhòu)甓(pì),砖块。18.湍(tuān),急流。19.开阖晦明,云雾开则明,云雾合则暗。20.倏(shū)忽,很短的时间,一会儿。21.宛宛,曲折蜿蜒。22.与天浮, 与天浮在一起,高与天齐。 23.石洲沙渚(zhǔ), 水中的陆地。渚,小洲。24.舸(gě),大船。1、 为什么说“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根据龙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点作简要回答。(3%)2、“明德宫”在“临思阁”的&&&&&&&&& 方向,“临思阁”在“龙门”的&&&&&& 方向,“龙门”位于“明德宫”的&&&&&&&&& 方向。(3%)3、根据文中有关描写,以“青松奇木”为题,试在下面画一幅画。(2%)4、常用的写景方法有两种: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本文用了什么方法?对第3小节中的写景顺序,你是否觉得有点乱?简述理由。(4%)作文(40%)题目;以“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提示:1、此处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2、“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某种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3、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月的趣味”“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父亲的心”等。参考答案:积累运用一、&&&&&&&&&&&& 嗟、闾、隳、觥、翳、偻、踣、樯二、&&&&&&&&&&&& 1.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3.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虽鸡狗不得宁焉。三、&&&&&&&&&&&& 1.以同已。2.被同披。3.属同嘱。4.具同俱。阅读理解四、1、可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2、B较恰当。虽然“鱼肥”“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看起来有些铺张,但都是就地取材,说不上奢侈。全文又是以“乐”贯穿始终,所以“欢乐”也比一般性的“热闹”来得恰当。C项与题意不合,D项是架空分析。3、参考答案:老少往来滁人游,觥筹交错众宾欢(不必过分强调格律,意思对即可)。4、参考答案:文章蕴涵着浓厚的乐民之乐的思想。如本段开头写游人之多,“与民同乐”的思想就在言外。全文最后一段中“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五、1、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2、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3、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4、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六、1、因为这里山高(层峦危峰,横出天汉),路险(穴岩构木,浮虚驾水为栈道),风高(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浪急(大河奔湍,石峰疑若摇振)。2、东北、正南、西北。3、图画不要求画得很象,但要根据文中的描写,把这些树木扎根土石,枝疏叶茂,高大挺立的特点表现出来。4、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后半个问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有点乱。按观察顺序,北开始,再西,接下来应为南,却跳过先写东;写南面所见,或上或下,也有点乱。(反面意见:不乱。游龙门应以峡为重点,古南北方向应详写,东西方向应略写,写“西”后跳过“南”先写“东”,是出于安排详略的需要,更显合理。)作文:略。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简案花园中学& 陈萍《 绿 》&&&&&& 朱 自 清教学目标:1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2 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第 一 课 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日),卒于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二.请同学们自由发挥用一个词来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三.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写作背景。2.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3.理清结构。四.默读课文,思考: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用符号在文中划出有关词语,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3.说说你初读此文后的感受。4.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五.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上述问题,并选代表作答。六.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段自由朗读。七.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二.局部品味:研读重点语段(第三自然段)顺着教师朗读的引导,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1.听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想想看是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2.用浪线划出作者描写梅雨潭绿的优美语句,并从写法、作用等方面写出你的评价。3.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4.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并选代表作答。5.学生自由朗读写绿的部分,感受绿的美。三.创新练习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请大家根据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描绘出来。四.总结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希望大家课后能运用这一课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游记类散文,相信大家一定能采到晶莹的宝石。《囚 绿 记》&&&& 陆 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2.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能进行比较阅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2.简介作者有关情况。3.解题。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一)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最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先做记号,后着重朗读,并归纳打动你的理由。(二)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三)理清本文的线索。三.复述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你在熟悉课文后,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要求:1.语言生动,讲述连贯。2.其他同学听后按要求评价。四.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品味欣赏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抱负的青年作家陆蠡的内心是压抑而痛苦的,情感是复杂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种种情感。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抓住关键语句来剖析5他的情感。(一)默读课文,思考并作批注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绿藤的执着呢?(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在书上做圈点勾画。3.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说说绿藤的象征意义。(二)本文除运用象征手法外,还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划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做批注。(三)朗读课文8-11自然段,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和感情色彩。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绿》与《囚绿记》两文在语言风格、作者抒发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三.总结作者以一株绿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感召的力量。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仔细体会。《 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教学目标:1.了解绿墙的创意和价值。2.学习本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体会各方法的作用。3.体会本文精当严密又不乏情趣的说明语言。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二.再读课文,回答:1.什么是绿墙?2.作者在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国家的绿墙?它们的绿墙各有何特点?3.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层次大意。三.细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1.课后探究练习一。2.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在课文中画出几处典型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四.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当而富有情趣的语言特点。五.总结本文紧紧抓住“环球”、“风行”两个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及精密而富有情趣的语言说明事物,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体会。《 一双手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多角度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2.感悟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了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必须要写出人物的特征,即与众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写人的文章,看看本文的主人公有何特征?(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它怎样与众不同?2.在文中划出具体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3.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指名回答。三.通过读书,我们看到的是一双手的丑的外形,那么,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的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人物品质。四.反复阅读描写一双手的部分,在书上做圈点批注,体会其写法并在班上交流。五.品读课文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请就文章的某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等方面)六.总结全文更多更新资料: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if (parseInt(10 * Math.random()) >= 5)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uanggaopifu").style.display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uanggaopifu2").style.display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仿口技写一篇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