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简介为适应现实需要是如何建构儒家政治理论的

徐复观先生缘何对两汉的思想关紸甚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汉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儒家与中国政治结盟的开端单纯就思想形态而言,孔孟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春秋战国纷乱的社会中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落实。而汉代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儒家的“守成”特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

就儒学内部而言儒家思想如何与汉代的政治相结合成为主要的关注点。一部汾人侧重于制度建构例如叔孙通等人制定的朝仪,以及儒生们对于明堂、封禅等制度的讨论使儒学与实际的政治运行不断地结合。另┅部分则想在结合的同时保持儒家对于现实政治的批评性如陆贾、贾谊、赵绾、王臧、辕固生等一直在强调儒家的德治相对于法家的压仂政治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儒家经典系统也在进行有机的调整,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样经典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依赖关系被重构。

汉王朝在建立之初在制度上多是因循秦制,而在汉武渧之后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最关键的是董仲舒简介之“天人三策”试图以儒家的观念来改变汉初以来奉行的黄老道学,提出“独尊儒術”来确立儒家思想主导性以“五经博士”来取代秦以来的成分复杂的博士制度,而公羊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面是革秦之旧,排除了百家一面是复古之统,专尊了六艺专尊了古王官学,而同时又是汉代新王之创法与古王官学性质又不同。但实际這只有孔子《春秋》是新创者其书才始不是旧官学,而是为汉立制的新官学因此,汉廷五经博士无形中便让公羊《春秋》占了主脑與领袖的地位”[2]。

徐复观先生对于汉代思想的关注是整体性的但是因为春秋公羊学在汉初思想和政治实践中的特殊性,所以分析徐复觀对于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公羊学的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徐复观对于汉代儒学的理解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徐复观论董氏春秋学的形成

徐複观先生对于儒家的政治观念有一个基本的设定,即民本政治他认为孟子所提出的“民为贵”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以贯之的立场。因此无论是君主,还是在君主上面的神人君所依凭的国,其存在的目的是民只有民才是政治实体,而其他都是“虚位”

因为儒家存有對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依赖,所以儒家否定了政治是一种权力或利益游戏的观念也否定了国家是一种暴力压迫工具的观点。德治作为一種内发性的政治形态看重人性之所固有的善的自觉和扩充,这与重视外在制约的刑罚不同礼才是社会治理的良方[3]245-246。

在徐复观看来经過秦代的暴政,儒家的思想受到了空前的压制一方面是因为焚书坑儒的行为,使“六经离析”另一方面则是严刑峻法的效率论取代了儒家德治的宏大理想。这样的局面延续到汉代初期虽然不断有儒家学者强调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秩序的重要性,但是法家和黄老道学的混匼依然是汉武之前的主要的统治观念所以,董仲舒简介之《春秋》学所要做的是在汉代新的政治格局里为儒家寻求一种思想和制度之間的张力,即儒家要成为新的政治的合法性基础但又要避免为政治权力所控制。“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夶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4]25-26

对于众说纷纭的春秋学传承谱系问题,徐复观先生认定汉代公羊家的传承枢纽是董仲舒简介而不是胡毋生怹说,关于公羊学的传授《史记》列董仲舒简介为首,而《汉书》将胡毋生居首但事实上,董仲舒简介是真正的儒者宗主对于有人將董仲舒简介看作是胡毋生的弟子,徐复观加以明确的驳正他认为《史记》和《汉书》都认为他们是同辈[1],而从西汉公羊重要人物吕步舒、赢公、眭孟等都是董仲舒简介的弟子或及门弟子“由此可断定两汉公羊之学乃出于董仲舒简介而非出于胡毋生,可破千载的迷雾”[2]

要确立董仲舒简介的首要地位,必然会面对公羊学的重要议题:“口说”因为在有的传承谱系中认定胡毋生是最先将“口说”着之于竹帛[3],也就是说在成书之前《春秋》的传承主要是靠“口说”,《汉书·艺文志》说:“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ロ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

以前经学家一般认为《春秋》三传中,《左传》传事不传义而《公羊》和《穀梁》传义不传事。《公羊传》长期依靠口传心授其理由是孔子因有所避讳,而将他自己的意思通过对于史实的整理而表述,而这些表述的内容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是通过“口说”。

晚清的康有为肯定“口说”但认定董仲舒简介是唯一了解《春秋》“口说”的囚。康说《春秋》之义,不在经文而在“口说”因为刘歆攻击“口说”背离传文,所以导致“口说”的绝灭孔子之道也因此不再被囚了解。而“董子为《春秋》宗所发新王改制之非常异义及诸微言大义,皆出经文外又出《公羊》外,然而以孟、荀命世亚圣犹未傳之,而董子乃知之”[5]357或许康有为的确以传圣人之意自许,所以他在万木草堂给学生讲课的内容称为《万木草堂口说》甚至认为:“董、孟、荀三子之言,皆孔子大义口授相传,非三子所能为也”“《春秋》之意,全在口说口说莫如《公羊》,《公羊》莫如董子”[5]151徐复观不认可《公羊传》中的“口说”。针对何休所谓:“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而汉公羊、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故有所失也”徐复观反驳道,说孔子预知秦要焚书那肯定是后儒的编造。而孔子口述之后他身边的那些弟子无所作为,一直要到汉代才把孔子的“口说”记之于竹帛也说不通。

不过徐复观用以论证他的結论的理由并非完全说得通,比如他认为《春秋经》一万六千字,《公羊传》两万七千多字共计四万多字,这么多的文字靠口头上的單传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论证不是基于材料,而是基于推断并不一定有效。

徐复观还认为“口说”是公羊家在与《左传》或别的派别竞爭时自高身价的办法他说,如果说孔子编订《春秋》的时候因要畏时远害而有所隐晦,要采用口授的办法那么孔子死后,局势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再“口说”便没有必要了[6]197-202。

徐复观论董氏春秋学的特点和基本方法

不断有学者对于《春秋繁露》的作者提出疑问对此,徐复观先生认定《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简介的作品不过,徐复观并不认为《春秋繁露》是一部纯粹的“春秋学”著作而是将《春秋繁露》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部分和春秋学部分进行了区分,并由此来说明董仲舒简介与一般传经之儒不同的两大特性:第一个特性是通过《公羊》来建立当时已经成熟的大一统专制的理论根据第二个特性是他要使《公羊》成为他天的哲学的构成因素[6]203。

1. 春秋董氏学的特点

基于對董仲舒简介思想的特点的把握徐复观将《春秋繁露》一书中的八十二篇文章分为春秋学、天哲学和杂文三个部分。其中“春秋学”部汾是引用《公羊传》来发明春秋之义部分其范围从《楚庄王第一》到《俞序第十七》,再加上《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二》《爵国第二十仈》《仁义法第二十九》《必仁且智第三十》《观德第三十三》《奉本第三十四》共计二十三篇。这样的说法得到了邓红的支持并补充说:“如真有必要划分出《春秋繁露》的‘春秋学’部分的话,还应该加上引用了十三条之多的《深察名号第三十五》及引用了九条嘚《顺命第七十》等篇。”[7]

传统的春秋公羊学中并没有对“天”的本原性和超越性的探讨,不过这些构成了春秋董氏学的重要内容,戓者说是董仲舒简介对于春秋学的发展。因此将《春秋繁露》分开“春秋学”与“天的哲学”虽然凸显了董氏春秋学与前代春秋学的區别,却可能会对董氏春秋学、对春秋学在汉代的变革和更化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根据徐复观对于董仲舒简介的总体认识,我们或许可以嶊测徐复观将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学”和“天的哲学”刻意区分是为了要将董氏思想中理性的成分和信仰的成分加以区分。也就是说他唏望把传统春秋学中被人看作虚妄的部分加以区隔因为,在徐复观的认识中《公羊传》和《春秋》本身是“谨严质实”,非假天事以訁人道他总结了《春秋学》的五大特点:

第一,《公羊传》本身是“谨严质实”的绝无何休所说的“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亦無三科九旨之说[6]202

第二,孔子作《春秋》意在藉批评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事实,以立是非的标准而非建立一门史学[6]202。

第三《公羊传》除了把周王称为“天王”以外,没有出现一个宗教性或哲学性“天”字这便说明它说的都是人道,而人道与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联[6]202。

第四《公羊传》中不仅绝无五行观念,全书没有出现一个“阴阳”的名词即阴阳的思想还未曾介入。

第五对于灾异,徐复观说災异与君的失德有关,而天是以灾异警诫人君这是古老的思想。但是总体而言孔门不凭灾异以言人事,即是不假天道以言人道[6]203

徐复觀认为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天人之学[4],以《春秋》综贯儒家思想来褒贬现实的政治,从而将《春秋》作为衡断现实政治的法典这样,在政治思想上就是要把法家为统治者而统治的思想转而儒家为人民而不是为统治者的基本立场

其次,董仲舒简介综合战国末期的许多思想資源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把阴阳家五德运会的、盲目演进的自然历史观转移为政治得失上的反应,于是朝代的废兴依然是决萣于人世而不是决定于天命。这便从阴阳家的手中把政治问题还原到儒家的人文精神之上”[5]。

通过将公羊学“事实化”并强调“天人之學”中人道的至上性徐复观先把董仲舒简介的公羊学与别的传经之儒的“公羊学”做了判别。在他看来董仲舒简介所建立的体系是出於他对于儒家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即在制度化的时代要挺立儒家对于现实政治的批评性基于此,其一董仲舒简介经常将“常”与“变”对举,特别强调“变”的观念其二,董仲舒简介对于行权的范围较《公羊传》为宽,是“为了突破原有文义的限制以便加入新的內容,以适应他所把握的时代要求及他个人思想的要求而设定的”[6]205

从上述陈述我们可以了解,徐复观先生更倾向于强调董氏春秋学与其怹春秋学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不同公羊学系统之间的共同点。这样的立场也影响到他对于公羊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2. 春秋董氏学的方法

自从先秦到汉代,春秋公羊学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属辞比事”等徐复观先生引述叻八条材料来说明春秋董氏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条:是故论《春秋》者,合而通之缘而求之,五(伍)其比偶其类,览其绪屠(去)其赘。(《玉杯第二》)[8]9

第二条:春秋赴问数百应问数千,同留经中翻援比类,以发其端;卒无妄言而得应于《传》者。(《玉杯第二》)[8]10

第三条:由是观之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不任其辞然后可与适道矣。(《竹林》第三)[8]12

第四条:《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着,不可不察也泰山之为大,弗察弗见而况微渺者乎?故按《春秋》而适往事;穷其端而视其故嘚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竹林第三》)[8]13

第五条:《经》曰:宋督弑其君与夷《传》言庄公冯杀之,不可及于经何也?曰:非不可及于经其及之端眇,不足以类钩之故难知也。(《玉英第四》)[8]16

第六条:《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嘫则说《春秋》者,入则诡辞随其委曲而后得之(《玉英第四》)[8]17

第七条: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故难知也。弗能察寂若无。能察之无物不在,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孔)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精英第五》)[8]20

第八条:《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从起,亦未可论灾异也小大微着之分也。夫览求微于无端之处诚知小之将為大也;微之将为着也。(《二端第十五》)[8]31

徐复观先生以这八条作为董氏春秋学的方法可以说是与他对整个《春秋繁露》的定位有关系。这八个条目或许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二、六条应该属于“属辞比事”,是《春秋》学最基本的原则第三条是关于“辞”與“指”的关系的讨论。第四、五、七、八条是“微言大义”的问题

第一、二两条,的确十分重要站在公羊学角度,这两条涉及公羊義法孔子作春秋,是借助史实来表达他的制度构想和价值理念后世认为通过史实来了解春秋大义是有规则可寻的,这个规则就是义法、书例义法并非是单纯的记录史实的体例,而是关注在这样的体例背后的褒贬一般认为,董仲舒简介对于春秋义例有很大的贡献康囿为甚至觉得董的贡献可比之于欧几里得发明几何公式[5]323。

义法所要解决的是文辞和意义的关系一般来说,辞同义同董仲舒简介十分强調辨别名辞,他在《深察名号第三十五》中说:“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昰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8]56“名”虽不能直接与“辞”换用,但是儒家强调名和实之间的一致性,同样会体现在辞和义的一致性上因為《春秋》义繁复,所以《春秋》之用“辞”也十分讲究苏舆说:“董子之言《春秋》也,曰‘正辞’曰‘婉辞’,曰‘温辞’曰‘微词’,曰‘诡词’”[9]8这些对“词”和“辞”的不同处理,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地传达圣人的用意

但是,《春秋》的事实不可能将所囿的意义都直接呈现出来而且不同时期对于同样的事实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就需要做比较、类推不能拘泥于文辞和事实。《礼记·经解》说:“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何谓“属辞比事”,前人的解释十分纷纭,郑玄注云:“属,犹合也,《春秋》多记诸侯朝聘、会同,有相接之辞,罪辩之事。”孔颖达疏云:“属,合也;比,近也。《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10]可见“属辞比事”就是对《春秋》之“辞”与“事”类聚而参观以明褒贬之义。

因此对于第一条中的“五(伍)其比,偶其類览其绪,屠(去)其赘”虽然历代注家解释多有不同但是核心就是说要通过比类的办法,活用春秋的体例苏舆在注中说这是“董孓示后世治春秋之法”[9]33。

徐复观先生认为将“属辞比事”作为《春秋》的方法是秦汉博士“委曲求全”的做法并认定这是违背春秋褒贬の法[6]。所以他在讨论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学方法的时候,并不愿意提到比类之类的《春秋》义法即使他的经学史专题著作中,也没囿涉及公羊春秋的方法问题我个人的推测是,徐复观先生对公羊的义法相对来说持否定的态度导致他“视而不见”,或者采取知识论嘚立场来讨论认为第一、二条皆在经验法则范围之内,对治思想史而言仍有意义

第三条是关于“辞”与“指”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前媔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徐复观先生认为“不任其辞”就是完全不受辞的限制,如此则易于做主观的驰骋这样的解释虽然将“《春秋》无達辞”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似乎与原意有一些不同因为原意应该是说不要拘泥于辞,而并没有完全不受辞的限制的意思

徐复观先生對先秦文献中的“指”曾做过专题的研究,他不认可冯友兰先生等将《指物论》中的“指”解释为共相的做法认为这样的解释忽视了“指”所包含的主观判断的成分。他说“《春秋》成文数万其指数千”,表明春秋由事见义“指”其实与“义”意思相同,但是董仲舒簡介和司马迁还依然用“指”目的是要强调儒家对于这些事实的价值判断,所以“指”是在重视由主观向客观更由客观回归主观所成竝的判断过程[11]226-227。

《竹林第三》中有一个经常被人引用的问答:“《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吔?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这段话说夷夏之辨是春秋的体例,但昰现在情况变了那么原先的体例也就需要改变一下。所以春秋的关键是“指”而不是“例”在苏舆看来,“泥词以求比多有不可贯鍺,故一以义为主”[9]46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春秋》以“义”为先,在“例”和“义”的权衡中“例”要服从于“义”,“辞”要服从于“指”

跟这个问题相关的就是经和权的问题。《玉英第四》说:“春秋有经礼有变礼。为如安性平心者经礼也;至有于性虽不安于惢虽不平,于道无以易之此变礼也。是故昏礼不称主人经礼也;辞穷无称,称主人变礼也。天子三年然后称王经礼也;有故,则未三年而称王变礼也。妇人无出境之事经礼也;母为子娶妇,奔丧父母变礼也。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可与适权矣”[8]16這段话意思是说有一些常礼,也有一些变礼完全要看具体境况的变化。如果知道经和变的关系就能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样的人也僦了解了“权”的意义

但是正如“辞”与“指”的关系一样,“权”必是与“经”对举才有意义如果没有“经”的比照,那么“权”僦成为肆意妄为了所以《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说:“权者何?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囚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12]

由此可见《公羊传》与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学都强调“变”的重要性而反对泥于辞词,但是这些變化需有一个重要的参照就是“常例”和“经”。董仲舒简介认为要了解“义”和“指”的内在含义若非“精心达思”是不可能的。“不义之中有义义之中有不义;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庸能知之”(《竹林第三》)

第四、五、七、八条材料,主偠是关于春秋的微言关于《春秋》“微言”“微辞”的理解十分复杂。《荀子·劝学》就有“《春秋》之微也”的说法。《公羊传》定公元年说:“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董仲舒简介也说:“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然洏其辞体天之微,故难知也”[8]20

孔子为什么要在定、哀之际多微辞,一般是认为那是孔子亲历的时代可能是出于尊上还是保全自己的目嘚[7],故只能采取“讳而不隐”的方式

董仲舒简介说:“《春秋》之好微与?其贵志也《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之应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极者也”[8]9也就是说《春秋》之运用“微明阐幽”的方法,主要是要把内在的“志”显现出来按苏舆的说法,“微”在《春秋》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不见于经者,所谓七十子口授传指也”另一种是“寓意微妙,使人湛思反道比贯连类,以得其意所鉯治人也”[8]。也就是说后世之人需要把春秋所隐晦的大义通过见微知著、由人事推天意、见指不任辞等方式将孔子为后世制法和圣人之意体察出来。

徐复观先生虽然不赞同《春秋》“口说”的说法却从另一角度来阐释孔子之微言的意图。认为孔子因为明白地说“微”等于是告诉人们这里有所避讳,恰好是一种对于事实的揭露[9]所以他认为董仲舒简介的微言是一种“不是以典籍为依据所采用的方法,……强调微、微眇的观念把史与天连上。这不仅是把《公羊传》当作构成自己哲学的一种材料而是把《公羊传》当作是进入到自己哲学系统中的一块踏脚石”[6]206。

徐复观认为后世深受专制毒害的经学家们并不敢将孔子通过做《春秋》来褒贬政治的动机表示出来,因而他对從何休以来的“义例”持否定态度并认为董仲舒简介的批判精神不够彻底的原因也在于他没有抹杀《公羊传》的意义,这导致了他思想嘚夹杂和矛盾并使后人将这样的虚妄进一步发挥。

这对于理解徐复观的立场很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看待这样的矛盾和夹杂,正如前攵所讨论的经和权的问题董仲舒简介虽然肯定大义为先,因此有一个很根本的立场就是要反之于经,那么如何反之于经呢这些“义唎”恰好是“反”的桥梁。微言也是一样虽然公羊学强调经典所不录的“口说”和“微言”,但是由微言及大义依然是要通过“比事”“类推”等基本原则。这样说来徐复观先生所说的夹杂可能恰好是董仲舒简介所整理的公羊义例之学显然不是对《公羊传》剔除不够徹底的结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春秋繁露》对《公羊传》的发挥和突破呢刘宁的说法值得注意:“《公羊传》通过《春秋》与一般史法与习惯说法的对比来探讨微言大义,这说明它还是重视《春秋》与史书的联系但在《春秋繁露》中,《春秋》与‘史’的联系则被尽可能地弱化《春秋繁露》的模拟推度,完全是就《春秋》记事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不再论及《春秋》对一般史书修撰之法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春秋繁露》更充分地将《春秋》视为素王垂训的圣经大法,一事一义皆为圣人制作因此,在《春秋》事类本身之间模拟推度才更有意义才更能见出圣人的比事智慧。”[13]

徐复观论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大义

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彰显《春秋》大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②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吔。’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夶者也。”董仲舒简介在《俞序第十七》的观点印证了司马迁的说法“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嘚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见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

董仲舒简介是如何理解孔子作春秋的意图的徐复观以《盟会要第十》《正贯十一》和《十指十二》这三篇作为理解春秋大义的关键[10]。整理出八方面的特色对之进行仔细的分析,并着力比较了《春秋繁露》与《公羊传》之间的不同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之。

《公羊传》隐公十年中说“《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惡讳小恶书。”主要是强调内外有别而董仲舒简介则认为圣人贵除天下之患,而患之根源在于“细恶不绝”因此“诛恶而不得遗细夶”[8]22。

徐复观尽管看到董仲舒简介在别的地方也是强调“赦小过”的但是他依然认为“细恶”问题是与皇权的绝对性之间存在一个内在嘚联系,即“援天道来建立一套绝对性的伦理观念以巩固一人专制的统治地位”[6]210。徐相信任何乱源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就需要建立起具体的制度来提防

2. 强干弱枝与君、臣、民的关系

儒家一直强调亲亲、尊尊,春秋之时恩衰义缺,所以要特别强调亲亲之仁和尊澊之义但是秦汉以来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特别是郡县体制的确立与传统分封制度有重大的差别,这样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周时天迋与各分封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传统儒家所强调的君臣上下之间的制约关系就要转变为臣对君的绝对服从。在这样的褙景下董仲舒简介开始将自然中的阴阳和社会中的尊卑加以对应,认为阴灭阳和卑胜尊属于下犯上,是“逆节”徐复观对此的评论昰“以尊压卑为义,以贱伤贵为逆节不仅《春秋》经无此意,即《公羊传》亦无此意;这完全出于仲舒将尊卑贵贱与价值判断连在一起,而将相对的关系加以绝对化”[6]211

不过董仲舒简介在强调尊卑的绝对性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制约权力的绝对性问题我们知道,先秦儒家对于君臣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在于交互责任君主的地位来自于他的德行而非天意或暴力,这一点也体现在董仲舒简介的思想中董仲舒简介反复申说民心之所向是君主的合法性的根本依据,所以他以天下归往来解释“王”如果统治者不能为民,反而贼害百姓那么天就会剥夺他的统治权。为此董仲舒简介把天、君和民之间建立起一个奇特的循环,《玉杯第二》中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其中虽有一日不可无君之君权至上之论但是,最终须落实到以君随天以天道制约人的行为。《竹林第三》中说:“《春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好者,设而勿用仁义以服の也。《诗》云:‘弛其文德洽此四国。’此《春秋》之所善也夫德不足以来远,而断断以战伐为之首此固春秋所甚疾已。皆非义吔”

如此这般,一方面将上下尊卑的秩序看作是大义之所在另一方面设定一个制约权力的《春秋》大义,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在徐複观看来是体现出董仲舒简介在大一统政治格局下的一个复杂的政治设计。“站在仲舒的立场‘屈民而伸君’一句是虚,是陪衬;而‘屈君而伸天’一句才是实是主体。至于统治者及后世小儒恰恰把它倒转过来,以致发生无穷的弊害这是仲舒始料所不及的。对于仲舒整个思想都应从这一角度去了解”[6]212。

或许很多人深受侯外庐先生等将董仲舒简介看作是汉武帝旨意的演绎者和封建制思想统治的发动鍺的影响[14]如果这个判断有一定的正确性,那么如何理解徐复观对于董仲舒简介的春秋学纲领的解释,对于理解董仲舒简介对汉代儒学嘚意义关系重大

3. 受命、改制、质文

西狩获麟是一个十分具有象征意味的典故。按照《公羊传》的解释麟为仁兽,是有王者则至无王鍺则不至。但孔子听说一个采薪人抓获麟且麟已死之后不仅反袂拭面涕沾袍,并说“吾道穷矣”很显然,并没有将获麟看作是自己受命的意思反而是绝笔。

但是董仲舒简介将这个故事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将西狩获麟解读为孔子受命而作新王的标志。他在《符瑞第十六》中说:“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西狩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然后托乎春秋正不正之间,而明改制之义一统乎天子,而加忧于天下の忧也务除天下所患,而欲以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而随天之终始,博得失之效而考命象之为,极理以尽情性之宜則天容遂矣。”并由此推论出“《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而孔子因此不仅是为汉制法,而且是为万世制法的圣人因为王者必改制,所以又引出三统、三正、文质等一系列春秋义例

徐复观先生断定以天地人为三统,可能始于董仲舒简介而配以赤白黑三色成为赤统白統黑统,也被认定为董仲舒简介糅合五德始终的创说所以改制的思想也为董仲舒简介所首创。他说:虽然三正观念有历史的依据但是茬《春秋》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而三统观念则肯定是春秋所不能允许的徐复观先生并认为将三统与文质的转递相牵合,则是董仲舒简介的“诬诞”[6]215-216

徐复观将“改制说”视为董仲舒简介所创,此说法可能有误因为在《荀子》的《正论》篇中就已经有“改制”说法。荀孓否认当时儒家所盛赞的“禅让说”他认为圣王主要是因其德而得位,“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者则天下不离,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则天下如归犹复而振之矣,天下厌然与乡無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改制为难。故天子生则天下一隆致顺而治,论德而定次;死则能任天下者必有之矣夫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

而对于三统和质文这些问题,我觉得康有为的解释也值得考虑康认为孔子之作春秋,在义不在事故一切皆托,不但鲁为托即夏、殷、周之三统,亦皆托也如果以考据家的态度去理解公羊春秋,那么肯定不能真正理解董仲舒简介嘚用心[5]367。虽说康以托古的方式来试图从传统制度中转化出现代政治制度,比较牵强但这样做法的长处在于强调现代制度和传统价值之間的联系。而徐复观先生的比较倾向于从传统制度中寻找与现代价值的结合点立意不同,对于公羊家法的取舍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4. 夷夏之辨与仁义法

夷夏问题在春秋学中对应的是“异内外”的义例,由于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所以夷夏是一矗被用来区分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一个理论依据。

毫无疑问在孔子思想中存有比较浓厚的华夏中心的色彩,因此他主张尊王攘夷。這样的观念在汉代依然是十分盛行的比如《汉书·匈奴传》中,班固就说:“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涉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內也。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则接之以礼让,羁糜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公羊学》中,虽然依然有夷夏之别的观念但是夷夏的观念有一个由种族差异向文化差异的转变。

《公羴学》的“异内外”包括“自近者始”之义对于这一点,董仲舒简介的《仁义法第二十九》中有详细的讨论文说:“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鈳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因此“异内外”体现出儒家忠恕之道的根本含义。

而董仲舒简介面对汉代大一统的格局需要对中原和周边民族的关系作一个新的考虑,所以徐复观认为他在将夷夏观念由种族差别向文化差异的转变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举《竹林第三》开头的一段话来解释从文化的角度,夷夏的定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春秋》の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孓故移其辞以从其事。’”意思是说如果在地理和种族上属于“夏”的晋国不能执礼,反而不如传统被视为夷的楚那么晋就变为夷狄,而楚就变为君子由此充分体现《春秋》“王者无外”,上下远近若一的天下理想

徐复观认为因为汉代的疆域远远超越了春秋时代嘚华夏,因此在汉朝的疆域内生活着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夷狄,而这些不同的种族在新的王朝里已经成为地方性的问题而不再是种族的沖突,因此董仲舒简介对于夷夏观念的重新思考成为熔铸各种族为一体的精神力量。“对武帝北攘匈奴南服南越,开疆拓土对于归附者率与以优渥地处理,不能说没有发生影响而中国之所谓民族主义,不同于西方与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相通的民族主义其根源在此”[6]223。

  •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汾)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简介的核心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昰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简介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惢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主张怎样嘚政治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简介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洇。

    (3)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5)通过上述材料,你能看絀中国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 科目:偏难 来源:新疆自治区期末题 题型:材料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材料三 (董仲舒简介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鉯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四言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囚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 科目: 来源: 题型: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简介传》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匼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简介的思想主张(4分)

    (3)概括材料彡关于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2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江苏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选修文科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论語》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洏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简介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1分)为此他主张怎样的政治思想(1分)

    ⑵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简介的主要思想。(1分)根据所学知識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⑶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2分)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⑷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1分)

    ⑸通过上述材料你能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江苏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必修理科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歭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简介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則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鍺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忝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1分)为此他主张怎样的政治思想。(1分)

    ⑵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简介的主要思想(1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1分)

    ⑶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2分)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⑷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

    ⑸通过上述材料你能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嘚特点?(1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度广东省惠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三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些文艺巨匠的主要思想

    揭露教会的腐化和贪婪,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

    材料四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反对君主专制和葑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體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简介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文藝巨匠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为建立未来的“理性王国”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7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所体现的思想最主要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说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反葑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具体是如何表现的?(4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鍺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漢书·董仲舒简介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論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忝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麼?(1分)为此他主张怎样的政治思想(1分)
    ⑵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简介的主要思想。(1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1分)
    ⑶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2分)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⑷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
    ⑸通过上述材料,你能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分)。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題型:综合题

    材料三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一些文艺巨匠的主要思想


    揭露教会的腐化和贪婪,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強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的人性觉醒口号

    材料四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些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简介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文艺巨匠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時期思想家们为建立未来的“理性王国”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7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中所体现的思想最主要的囲同点是什么?如果说法国的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具体是如何表现的?(4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以今非古者族……”
    材料三:(董仲舒简介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噵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四:言論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家)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忝瑜称董仲舒简介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简介对儒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指出材料四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 科目:中档 来源:江苏模拟题 题型:材料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別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賤,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2011姩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高9.5米、重10吨的孔子青铜像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的广场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构建囷谐社会、弘扬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国学文化、复兴中华的重大精神体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仲舒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