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应该给病人4张片子吗

CTCA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无创性检查 - 陈凤清的个人空间 - 手牵手博客站
- Powered by 91sqs
CTCA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无创性检查
& 08:54:24
&&&&&&& 有创性冠脉血管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是诊断冠状动脉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参考标准,但费用昂贵,无创性检查如ECG和SPECT等,费用相对较低,但准确度欠佳。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是一项最新的无创性检查,在排除罹患冠状动脉病可能性方面十分准确,此项检查应如何和现有无创性检查联合诊断有胸部症状的患者?
&&&&&&& 荷兰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医学中心的Annick C.Weustink等在鹿特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比较心脏负荷试验(stress testing,包括运动心电图ECG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CTCA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 研究共纳入517名需要进行心脏负荷试验或ICA的患者,他们的治疗医生要求进行这些检查胸部症状。
&&&&&&& 结果发现:心脏负荷试验精确度比CTCA差;CTCA的敏感度接近100%。在低概率患者中(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 &20%),若心脏负荷试验或CTCA结果为阴性,则提示没有必要再去进行ICA。对于中等验前概率的患者(20%-80%),若CTCA结果为阳性,则患者有必要继续进行ICA(验后概率posttest probability,93%[95%CI,92%-93%]),若CTCA呈阴性,则患者没有必要再进一步检查(验后概率,1%[95%CI,1%-1%]。高验前概率的患者(&80%)医师可以直接进行ICA检查(91%[95%CI,90%-92%]。
&&&&&&& 结论:CTCA在中等验前概率的患者中最具有价值,因为CTCA能够辨别出哪些患者需要进一步接受创伤性血管造影术检查,而这些发现在常规性推荐给患者之前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 参考文献:《Ann Intern Med》0-639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年第03期 作者:陈宏才;鲁锦国;彭万宏;席仁刚;
双源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
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目前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但常规CTCA检查的高辐射剂量已被人们所关注。在未使用迭代算法时,低管电压技术是目前降低CTCA辐射剂量的一种重要方法[1-3]。近年来国内用100kV做CTCA的文献并不少,尤其是100kV和120kV两种管电压扫描的对照研究,但对低电压检出的冠脉狭窄与冠脉造影的狭窄进行对照研究的文章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以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为金标准,探讨100kV管电压模式下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连续选取2010年3月~2010年7月间因怀疑冠状动脉疾病而行CTCA及CAG检查的患
者52例,入选标准:(1)CTCA与CAG检查的间隔时间在1月之内;(2)体质量指数&28.0kg/m2且体质量≤85(3)冠状动脉钙化积分&400。排除标准为:碘对比剂过敏、肾功能异常及严重心律不齐。52例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本文共计7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3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11期
《河北医药》2013年11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年04期
《当代医学》2013年13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年02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年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05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年03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慢性血管腔闭塞的价值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oronaryAngiography,CTCA)对慢性管腔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的检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心病患者18例共21支管腔慢性全闭病变。由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MultiplateReconstruction,CMPR)、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及横断面原始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以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CoronaryAngiography,CAG)作为金标准评价CTCA诊断价值及其影响诊断的因素。结果CTCA图像中10处CTO病变评估过轻,其中诊断为重度狭窄7例,诊断为轻中度狭窄3例。影响诊断因素包括病变处钙化10例(占55.5%);病变范围局限影响诊断5例(占27.8%);侧支循环形成共15例(占88.7%);造影剂浓度及呼吸伪影影响诊断各1例(占11.1%)。结论128层螺旋CT在诊断冠心病CTO患者中尚存在不足之处,影像诊断医师应提高对冠心病CTO的认识,合理应用各种重建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中国论文网 /6/view-3935807.htm  [关键词]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慢性管腔闭塞   中图分类号:R543.3;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1_03   DOI:10.3969/j.issn.12.06.10CT冠状动脉造影(CTCoronaryAngiography,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以其高敏感性、特异性及无创性,使得CTCA成为冠心病重要的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1~3]。然而,冠心病慢性管腔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诊断中常常低估管腔狭窄程度,一部分CTO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或轻中度狭窄[4]。搜集本院CTO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CoronaryAngiography,CAG)作为金标准对照,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进行CTCA和CAG检查的冠状动脉分支慢性全闭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40~75(61.45±1.23)岁。病例纳入标准为冠心病患者中临床高度怀疑冠状动脉慢性闭塞者或诊断冠状动脉管腔闭塞时间>30天。排除标准为碘过敏、心功能不全Ⅲ~Ⅳ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屏气时间达不到15秒以上者及其它原因不宜做CT检查者。   1.2方法:128层螺旋CT(SomatomDefinition,SiemensMedicalSolutions),扫描范围从头向足侧,覆盖气管隆突下1cm至膈面。扫描参数:探测器64×0.6mm,层厚128×0.6mm,扫描架旋转一周330ms,螺距(Pitch)0.2~0.43。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mAs。对比剂采用350mgI/mL欧乃派克,注射速率5mL/s,注射完成后以50mL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冲洗。Bolus_tracking探测点放在升主动脉,设定CT值达到100HU延迟6秒开始扫描。18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常规冠状动脉造影采用PhilipsFD20血管造影机。由一位不知CTCA结果的心内科医师判断病变。两项检查间隔时间2~12(8±5)天。   1.3CT图像重建及分析:所有患者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图像重建采用专用后处理软件包(SyngoCirculation,Siemens)。图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MultiplateReconstruction,CMPR)及横断面原始图像。由两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在不知CAG结果的情况下负责图像分析及诊断。   2结果经过CAG证实,共有18例21支冠状动脉管腔全闭。15例为单支冠状动脉全闭,3例为两支冠状动脉全闭。所有闭塞病变中右冠状动脉6支,左前降支13支,左回旋支2支。病变发生在一级分支11处,二级分支8处,三级分支2处。病变处钙化10例(占55.5%);病变范围局限影响诊断5例(占27.8%);侧支循环形成共15例(占88.7%);造影剂浓度及呼吸伪影影响诊断各1例(占11.1%)(图1)。影像诊断医师对CTCA图像中10支CTO病变评估过轻,其中诊断为重度狭窄7支,诊断为轻中度狭窄3支。图1男性,40岁,胸闷不适20余天。a为容积再现图像可见前降支中段管腔闭塞;b为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显示前降支中段管腔闭塞(如箭头所示);c为曲面重建图像显示前降支中段软斑块形成伴管腔闭塞(如箭头所示);d为CAG图像显示前降支中段闭塞,回旋支侧支与前降支远端沟通(如箭头所示)。   3讨论目前64层螺旋CT对于2mm管径以上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达到了较高水平[1]。临床冠心病CTO患者中大部分都会形成侧支循环,虽然此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行PCI手术的成功率较低,所以PCI术前若能够通过CTCA诊断出CTO及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有助于提高PCI手术成功率[4]。然而,本组病例显示CTCA对CTO的诊断价值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病变局部钙化、病变范围较局限重建图像显示不清、造影剂浓度低或呼吸伪影等技术性原因及CTO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干扰了CTCA的诊断等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钙化预示着斑块的稳定性增强,CTCA对显示钙化斑块有着明显优势。然而,大量钙化聚集局部密度增高以及部分容积效应,往往使得冠状动脉局部管腔显示不清,重建软件无法识别,影响诊断结果。本组病例中病变处有钙化者10例,占55.5%。Kuettner等[5]提出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是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正确诊断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工作中遇到大片状钙化斑块,可以采用降低重建层厚、多平面重建、多角度观察及适当调节窗宽、窗位等措施,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是严重钙化如包壳状钙化仍然是目前影响CTCA诊断的一大原因。CTCA重建图像为静态图像,这是与CAG动态图像最本质的区别。它仅能静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而可能错过了其它如远端侧支循环形成等间接征象的观察。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目前多排螺旋CT能够重建心动周期各个时相的图像,并也可通过VRT图像模拟动态观察各支冠状动脉的充盈情况,通过调节角度和窗宽、窗位,对CTO患者的侧支循环观察有一定价值(如图1)。本组资料中共18例21处管腔闭塞,其中15例经CAG证实有侧支循环形成,占88.7%。CAG虽然可实时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也可直接诊断出是否已经形成侧支循环,但是CAG是有创性手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而对于CTO患者,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概率大大降低。如能通过无创性的CTCA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分支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将对患者进一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冠心病CTO患者,绝大部分会形成侧支循环[6]。据吴永健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3~4周绝大多数患者会形成侧支循环[7]。因此,对于高度怀疑CTO的患者,首先要求影像诊断医师提高认识,结合MIP、CMPR、横断面图像的观察,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综上所述,虽然目前128层螺旋CT在诊断冠心病CTO患者中尚有不足之处,但只要影像诊断医师提高对CTO患者的认识,后处理中合理运用各种重建方法并结合原始图像,就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史恒峰,吴发银,宋芹霞,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朱合伟,张元立,孟欢,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3]赵骐,程晓燕,郭丽,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824-830.   [4]HoeJ.CTcoronaryangiographyofchronictotalocclusionsofthecoronaryarteries:howtorecognizeandevaluateandusefulnessforplanning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J].IntJCardiovascImaging,-54.   [5]KuettnerA,KoppAF,SchroederS,etal.Diagnosticaccuracyofmultidetector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inpatientswithangiographicallyprovencoronaryarterydisease[J].JAmCollCardiol,):831-839.   [6]黄彦博,施海明,李剑,等.冠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98-101.   [7]吴永健,崔仲华,秦学文,等.急性心急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和糖尿病对其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37-39.   (收稿日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冠状动脉硬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