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死前征兆能喝世王肽吗

十二指肠癌症病人能喝花旗参泡茶吗?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十二指肠癌症病人能喝花旗参泡茶吗?
患者信息:男 39岁 广东 深圳 十二指肠癌症病人能吃凉性食物吗?
【冉】蝎【冉】原【冉】肽【冉】【冉】克【冉】扣【冉】1【冉】【冉】风【冉】扣【冉】3【冉】【冉】湿【冉】1 【冉】1【冉】【冉】战【冉】6 【冉】4【冉】 【冉】肿【冉】8 【冉】6【冉】【冉】瘤【冉】5 【冉】9【冉】【冉】除【冉】3 【冉】4【冉】【冉】顽【冉】1 【冉】8【冉】【冉】症【冉】2 【冉】5【冉】【冉】粉【冉】8 【冉】5【冉】【冉】刺【冉】1 【冉】7【冉】012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geo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上您。szy八种癌症的食物预防肺癌  菠菜;菠菜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有助于预防自由基损伤造成的癌症。每天吃1碗菠菜可使患肺癌的几率至少降低一半。此外,番茄、胡萝卜、南瓜、梨和苹果也都可以预防肺癌的发生。乳腺癌  海带;海带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食物纤维,还含有微量元素碘。而科学家认为,缺碘是乳腺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因而常吃海带有助于预防乳腺癌。日本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可能与经常摄入海带等海藻类食物有关。同时,红薯、番茄、菱角、荸荠、豆类食品也是能预防乳腺癌的美食。肠癌  茭白;茭白、芹菜类食物富含纤维,食物进入肠道后,可加快其中食物残渣的排空速度,缩短食物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促进胆汁酸的排泄,对预防大肠癌极为有效。此外,经常食用大蒜,也可使患结肠癌的风险降低30%。同时,红薯、卷心菜、麦麸也是极其重要的预防肠癌的食物。胰腺癌  菜花;多吃菜花、西兰花等十字花科食物,能够降低患胰腺癌的风险。研究指出,这可能与食物中含有的天然叶酸有关。同时,由于萝卜中含有芥子油,它和萝卜中的酶能互相作用,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萝卜因此也有助于抵抗胰腺癌。皮肤癌  芦笋 ;芦笋是近年风靡世界餐桌的蔬菜之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芦丁、核酸等成分,对淋巴瘤、膀胱癌、皮肤癌有一定疗效。宫颈癌  黄豆 ;用黄豆制成的豆腐、豆浆,可以补充植物雌激素,它所含有的异黄酮、木质素都被认为有抗氧化的作用,能抑制宫颈癌的生长,减少癌细胞的分裂,同时有效阻止肿瘤转移。此外,酸梅、西红柿也是很好的预防宫颈癌的食物。fni 治癌症偏方癌症是个什么病大家都知道,说一下就能治好可能不太现实,而且人和人也不一样,病和病也不一样。但有些癌症患者在饮用了野生太岁水后,病情有所控制,有的有所好转,有的延长了好些年!人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病也是正常的,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能延长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好的效果了文字的说明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让我们一起看一下省级电视台录制的节目:辽宁省电视台报道过:一位80多岁肺癌患者,喝野生太岁水后病情奇迹般地好转。某电视台报道过一位肝癌晚期患者,饮用野生太岁水后直径1.3厘米的肿瘤缩小到0.1厘米。以上视频可以在百度中搜视频:太岁治癌症,或王刚讲太岁都有。还有好多例子说沈阳有人饮用太岁水,癌症见好,肿瘤缩小,还有消灭的都有。还有人在太岁那求些太岁泡水用,延长生命。例:1一位男子来太岁王冯小龙处为得癌症妈妈求野生太岁,被大夫告之只能活二三个月的妈妈,在饮用了半年野生太岁水后,进医院检查结果说没有进一步恶化。例:2一小男孩淋巴长癌,医生断二年左右,在冯小龙处取太岁水三年有余,无不良感觉2010年检查医生说已经痊愈,孩子也不敢相信,但奇迹出现了,但不一定出现在所有人身上。还有一些人饮用太岁水,现在人还生活的很好。天下没有什么药对癌症吃了马上好的,太岁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但事实证明效果是有的,如80岁的肺癌患者治好了,有的人饮用太岁水延长了生命,这就可以了,人都是要去天堂的,用多少金钱都是换不加生命的。xwzunzC、科学家称野生太岁肉灵芝为:一种黏菌复合体,细胞结构接近鞭毛动物。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ubb祝早日康复!!
凉性还有刺激性食物都少吃 可以考虑吃点中药来改善一下身体方面 积极治疗 定期复查 一般来说早期是可以考虑手术的 效果比较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合理
病情分析:你好,建议采用中医动态疗法服中药保守治疗,通过中草药消除肿瘤和病灶,减轻症状和痛苦,提高免疫力,杀死癌细胞等,综合治疗全面调养,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病情得到好转,具体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发展不断的调整药方或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意见建议: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您(@)目前可用积分:16931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帖]从“秘方治癌案”反思中国癌症的过度医疗
3378 次点击
13:57:47 发布在
所谓“偏方救治数百癌症患者”的说法是个“乌龙”一方面,“男子用秘方救治数百癌症病人”并无依据在此案中,倪海清个人服用自己的草药后“肾癌由晚期转为良性”,是其最大卖点。而倪的律师更认为“法院的判决等于证明了倪海清的中草药片剂不仅无害且有效地治疗了自己的癌症,但同时又认定倪海清的中草药片剂是假药,一审判决其生产、销售假药罪成立。这本身就自相矛盾。”但倪海清的病例和律师口中的悖论其实都无依据: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由于倪曾拒绝医生要求,没有进行活检取得病理学诊断,所以他并不是“确诊”的肾癌患者。实际上,他的病可能只是相关指标类似癌症的“假性癌症”。另外,法院的判决只是基于倪海清的身体状态好转这一现实,并没有对好转的原因做判断,所谓“判决证实有疗效”,只不过是律师的一面之词。再看倪海清口中救治的“数百人”,更是无从证明与他的草药有关。癌症虽是绝症,但发病到死亡的病程因人而异的,有长有短。即便在我国癌症生存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也超过了30%,上海等地区的五年生存率更是超过35%。而相比倪海清“治疗”过的人数,仅百人“有效”,生存率远不到一成。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佛度有缘人]
[过眼一袋烟]
[周杨1920]
[用纸太多]
[开坦克过海2]
[倒影的夏天]
[挑灯看吴钩]
[桑丘吉可德]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05:10 &&
另一方面,在不确定的“疗效”后却有“自称祖传包治百病却添加西药”等常见骗法倪海清曾这样宣传他的草药:“不管肿瘤生长在人体的任何部位、或手术后复发扩散转移的,多年临床用药,都是同一个配方,治愈了许多肿瘤生长在不同部位的晚期病人……”通过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肿瘤内服中草药片剂及制备方法”还可以发现,肿瘤内服中草药片剂的原料包括僵蚕和急性子,而这两种草药成分是具有毒性的。此外,早前由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出具的报告书还显示,倪海清特效药里检出了“醋酸泼尼松”――这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有止痛作用的西药成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重癌症病情。倪海清也承认,加入这种成分,能够起到止痛的效果。以个人经历“现身说法”;号称是“祖传秘方”(其实只是1996年得到的痔疮偏方);不顾各脏器的机理不同,宣称能包治任何种类的癌症;所用草药成分有毒性,还违规添加具有止痛作用的激素类处方药。将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对比,可以发现倪海清的“秘方草药”其实和普通骗术大同小异。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07:17 &&
倪海清的“秘方”违背常识且纰漏多多,为何还有市场?在本案中,官方认证的“专利”获得了不少患者的信任所谓的药方拥有专利和倪海清的“海清中草药肿瘤研究所”的名号是本案与其它一些“保健抗癌神药”的一个区别,这些名号使得他更易获得信任。但是,专利保护其实与疗效并无关系,发明专利的授权,绝不代表它可以作为药品审批上市。发明专利只需审查新颖性和创造性,并不考察临床效果,也不考察副作用。它只提供一种保护:使得他人不可以在未授权的情况下拿专利牟利,仅此而已。…[详细]面对绝症时“乞求奇迹发生”是患者的常见心理特点,倪海清藉此趁虚而入面对癌症这种打击,临终病人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在全球范围内,患者临终的心理状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乞求、抑郁和接纳。特别是在乞求阶段,这个时期,病人存有发生奇迹治疗的幻想,会提出种种要求,努力配合各类治疗,以期盼延长寿命。对晚期癌症病人,现代医学走投无路,常视任何民间偏方为救命稻草,这种心情不难体会。但倪海清这类人利用患者的这种心态特点,以没有安全保证的药物借机敛财生财,绝非“正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1:36 &&
苛求患者理智不现实,对绝症的过度医疗是全球通病美国每年总医疗费的10%都花费在临终过度医疗上,高达2500亿美元根据加拿大卑诗省癌症研究中心(BC cancer agency)的约瑟夫?康纳斯的研究,在年50年里癌症治疗并没有什么进展,死于癌症的人的比例只是从0.19%降到了0.18%,这种微弱下降还可能是得益于吸烟人数的减少。相比于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残酷事实,患者往往更愿意相信奇迹会发生,从而投入金钱和精力。根据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健康政策和成果中心主任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10的钱花在了未能治愈的病人身上,即相当于每年2500亿美元。而在有医疗保险的病人中,这个比例更高达1/4。当然,除患者外,这其中也有医生们的因素。问题在于,即使医生本人并不想进行“无效治疗”,却因为有制度和法律约束而去做。在一些不幸的例子中,有医生用“有治疗,就有进账”的思路去做他们能做的事,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而在更多的例子中,医生们只是单纯出于害怕被诉讼和被患者以及家属的追责,而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在中国,加之孝道价值观的影响,情况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癌症的用药和治疗手段代价极高。而且在中国,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已十分普遍,有的家庭尽力购买高价药延长患者寿命。但这在许多医务人员看来,相当部分治疗无必要,占用了医疗资源。业内对此有句俗话:“人生一半的医疗费用都花在最后半年”。一家三甲医院人士更直言,传统中国人的孝道观,也导致患者被过度医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4:52 &&
让患者远离骗局和过度医疗的最好办法是提供更优选择当医生患上癌症时,正视癌症,避免过度治疗的态度值得参考与常识相反的是,面对丰富的资源,专业人士面对癌症相反却接受最少的治疗:同其他大多数人相比,医生们确切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知道他们面临的选择是什么,而且他们通常有能力得到任何他们希望得到的医疗帮助。然而,他们却倾向于选择以一种安详而优雅的方式离开。和其他人一样,医生也不愿意死去。不过他们通常会告诉家人当代医学的力所不及之处。约瑟夫?J?加洛(Joseph J. Gallo)等人在2003年发表过一篇文章,探讨了医生们在做出人生最后一刻的抉择时会怎么做。在接受调查的765位医生中,有64%的医生已经事先准备了一份指引,详细列出在他们病入膏肓时,可以采取哪些医疗手段来挽救他们的生命,哪些措施不能用。而相比之下,普通大众中只有20%的人有这样的准备。为何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心肺复苏术这个例子就能说明些许问题。苏珊?代姆(Susan Diem)等人进行过一项关于心肺复苏术的电视形象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出现了实施心肺复苏术情节的电视节目中,75%的手术是成功的,67%的患者病愈回家了。而现实生活中,2010年一项研究在调查了超过9.5万例的心肺复苏手术后得出结论,只有8%的患者存活时间超过了一个月。其中,只有大约3%的患者最终恢复了基本正常的生活。可见,患者平时接受到的信息误导有多严重。纠正对癌症治疗的错误观念,很多时候,求生不等于“试错”绝症患者常遇过度医疗,但绝症患者也许应该考虑这样一种可能,即求生不等于“试错”。特丽萨?布朗(Theresa Brown)《关键护理:护士面对的生活,死亡和人生》一书的作者这样评论到:“我不认同对重症病人描绘美好的治疗前景是正确的做法。病人不是上战场,治病过程也不是一场战争。病人需要的是细心体贴的照料,我们的所谓积极治疗看上去更像是战场带给病人无尽痛苦的机关枪。”这些不能治愈的患者应得到进一步的姑息性治疗和合理的医疗照顾,但由于人们传统观念对癌症和死亡存在偏见,致使大量晚期癌症患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和妥善的安置,相当多的晚期癌症仍然是无休止地手术、放疗、化疗中。不仅徒费财力,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有部分晚期肿瘤病人不治疗或轻信广告和他人,自己买“药”吃,结果更造成了病人极大的身心痛苦、经济损失。倪海清一案中就是如此,他的草药不但成为了笃信“秘方”患者的寄托,还添加了止痛的处方西药成分,其实就是在售卖一种能止痛的安慰剂。系统的姑息治疗可让患者有所寄托而非错信秘方,这点上中国还有长路要走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姑息医学定义为: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宗教的(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疾病的病人及其亲人的生命质量。姑息治疗的延伸和终极形式是临终关怀(Hospice),指的是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使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的医疗护理。可见,临终关怀和过度医疗相比,更注重为病人提供舒适和尊严感,让他们能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生活在临终护理所的终末期病人比患有同样疾病但积极寻求治疗的病人活得更久。近期一项来自苏格兰的研究还显示,只有29%的死亡病例在临终前接受了姑息治疗。这表明,只有小部分人可以获得姑息治疗的机会并从中获益。现在,单单美国就有3200间临终关怀机构,服务于90万名病人;在我国大约只有10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而相比巨大的人口基数这显然远远不够。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5:53 &&
结语:苛求[/size]所有人都能理智接受绝症并不现实,不过,把偏方和假药当做安慰剂和救命稻草,显然是弊大于利。“我们必须关心生命的质量,一如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现代姑息治疗创始人西西里?桑德斯所说,可见面对这些患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8:32 &&
男子用秘方救治数百癌症病人 因未经审批获刑4月8日,在经历了漫长的煎熬之后,倪海清等来了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法院的一审判决:倪海清因生产、销售假药罪一审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对于倪海清和他的辩护律师黄振兴而言,这是一个意外的从重量刑结果。在此之前,倪海清因患肾癌晚期,被取保候审。因认定其肾癌已转为良性,符合收监条件,一审宣判当天,法院变更了对倪海清的强制措施,执行逮捕。“这是一个悖论。法院此举等于证明了倪海清的中草药片剂不仅无害且有效地治疗了自己的癌症,但同时又认定倪海清的中草药片剂是假药,一审判决其生产、销售假药罪成立。这本身就自相矛盾。” 黄振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激动地说。当然,黄振兴忽略了一个前提,倪海清的中草药片剂并未经法定审批,这在法律上被定义为假药。由此可见,一审的定罪并无不当。在倪海清假药案中,检察院的指控始终未能提供因此药直接或间接造成危害后果的病例。反而有不少癌症病人要求出庭证明该假药有疗效。一种行为,没有证据证明其有危害社会的后果,相反,却有证据证明它可能有益于社会,这种行为是否应受刑罚?这正是该案横亘于法律与疗效之间的困惑。事实上,法院对此案的判决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自日、30日两次开庭完毕之后迟迟没有判决,直至日,历时近一年时间。假药治癌:有罪的“有效”倪海清是浙江省金华市的一名江湖郎中,出身农民,小学文化,没有行医资格。倪海清称,十多年前,自己偶然获得了别人的祖传秘方,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治疗晚期癌症的中草药秘方,救治了数百晚期癌症病人。2009年,他成立了海清民间草药研究所,之后获得了肿瘤内服中草药片剂国家发明专利。但其研制的中草药片剂并无生产许可证及药品管理部门批准文号,在法律意义上,这的确是假药。日上午8点半,金华市婺城区公安局查封了倪海清的研究所、仓库及与其合作的金华协和门诊部,抓捕了倪海清及其儿子、妻子、坐诊医生等7人。理由是:在明知未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生产名为“海清中草药肿瘤研究所研究成果”的药品,并向上门求医的患者销售。被抓捕时,倪海清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走路,面瘫,严重的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眼睛几近失明。看守所不敢收他,变刑事拘留为取保候审。“那时候,如果被关进去,我也许就死在里面了。”在取保候审期间,倪海清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以他当时的状态,我们以为他等不到判决的那一天了。”一位经办该案要求匿名的警察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他和同事们后来看到倪海清恢复得像正常人一样出现在法庭上的时候,都很惊讶。在被抓捕前的一个月,通过CT扫描,医生临床诊断怀疑倪海清患有左肾恶性肿瘤,但需要进行病理学切片检查才能最后确诊。这意味着必须切除倪海清的整个左肾。“医生说,这已是肾癌晚期,如果不切除,最多只能活三个月;如果切除,可以再活一年半。我赶紧回家自己治,我自己就是治癌症的。”倪海清说,在那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患了肾癌,“以为是糖尿病,一直打胰岛素。”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4%的肾癌患者患有糖尿病 , 是正常人群患糖尿病的 5 倍。记者向多位医学界专业人士请教后得知,从西医的角度,倪海清的癌症也有可能是假性癌症,因为他拒绝了医生的要求,没有进行活检取得病理学诊断,而这是目前为止被认为是确诊癌症最可靠的手段。医生诊断后第二天,倪海清办理出院手续回家,开始服用自己的草药来治疗。至2013年4月,在服用了近一年半的中草药之后,应法院要求,倪海清到医院检查。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左肾癌得到有效控制,转为良性。但这只成为法院是否将其收监的依据,不可能成为法院对其定罪量刑的依据。日,《刑法修正案(八)》对生产、销售假药罪作出了修改,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删去,侵犯的犯罪客体从“人的身体健康权利”变成了“国家对药品的管理制度”,该罪因此从结果犯变成了行为犯,即只要实施了该行为,即使没有严重危害健康也构成犯罪。“我把癌症病人治好了,也是犯罪?”倪海清不服。他对自己研制的中草药被认定为“假药”,很是反感、厌恶、排斥;相反,对其药效十分自信甚至过于自信。根据他在法庭上的供述,至今为止,大约“救治”了数百个晚期癌症病人。为了证明他的药不仅无害反而有效,黄振兴曾向一审法院申请,让曾接受倪海清治疗的其中10位患者出庭作证。法庭以病人的疗效与本案无关为由拒绝了申请。在判决中,法官只字未提辩护方提供的病人证言及检查报告等证据。而在最后的判决书中,出现了曾接受过倪海清治疗的两位病人的死亡证明,但判决并未就两人的死因与倪海清的中草药之间是否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关联性进行任何说明。对此,黄振兴认为,这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事实上,倪海清一般只接收从医院退回来的晚期癌症病人,应该说,晚期重症病人死亡属正常现象,就像医院不能把所有的病人都治好一样。”虽然法庭拒绝了患者出庭作证的申请,但日开庭当天,10位患者及家属还是来了。据记者了解,他们当中有患白血病的,还有鼻咽癌、宫颈腺癌、胃癌、肠癌、肺癌、肝癌等不同病症。其中,那些经医院检查证明病情已得到控制但仍处于治疗阶段的病人,显得十分焦灼。因为草药已被查封在公安局,大多数人已经断药。此前,他们曾多次迫切地给倪海清打电话要药救命,倪说,他已经无能为力,手上只剩余了少量药,得先保证把自己的肾癌治好。之后,这些病人的家属曾多次到婺城区公安局、金华市信访局以及政府其他部门,请求放一点药出来给他们“救命”。其中一位病人家属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刚刚看到效果和希望就没药了,你永远无法理解这得有多少痛苦。”几乎所有部门给予他们的答复都是:相信科学,耐心等待司法判决。一种药被认定为有效,应遵循严格的验证和审批程序。显然,在科学性上,上述患者的务实主义是不严谨的。例如,这个药会有哪些毒副作用以及在未来对身体有哪些潜在的危害目前尚未清楚。但对于那些晚期癌症病人来说,逼近的死亡显然要比什么都重要。无力自证的难题倪海清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的后果,在辩方等看来,是该案的焦点所在。但当地药监、公安、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均表示,药是否有效,并不成为其执法的依据,也不属他们的管辖范围,“并非因涉案药物疗效不好而认定其为假药,而是因其未经批准。”倪海清承认自己违规,但坚决否认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指控。他坚持认为,他的中草药研究成果仅限于临床试验的“配制”与“配售”,而非面向市场的大规模生产与销售,而且疗效明显。“未经临床审批,最多只能算是违规,谈不上犯罪。”知名刑法学专家、江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张国轩接受采访《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要构成犯罪,必须是明显危害社会的行为。“倘若那真的是治病救人的良药,真的把病人都给治好了,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对社会反而是有利的,就不应当认定为犯罪。但关键是经权威认定该药的有效性。”在医学上,对一种药的疗效进行权威的论证,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也有很严格的程序,但对倪海清来说,这恰恰是最大的难题。按正当程序,倪海清的药要取得合法身份,须经研究、试验、审核等多个程序。一个新药的审批是一个漫长的而且耗资巨大的过程,从临床前试验到临床试验,从专家评审到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耗时长达5至10年,投入的财力物力则是天文数字。这一切对于倪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某种程度上,这也导致了许多民间秘方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让社会受益。当然,无论如何,这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但却是一个现实的困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日出台《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该规定第2条第3款对“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的新药”给予特殊审批的待遇。但问题是,除了倪的病人及病人家属之外,几乎没有人愿意相信他。除了病例实证,他也无能力从理论上为自己的药进行科学论证。而从西医的角度,他的所有病例都只是个案,缺乏医学循证,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当然,目前为止,官方也无法证明其无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曹灵勇看来,“对于那些本来就是100%要死亡的人,吃了药能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是一个伟大的事情,一个晚期肿瘤患者本来就要面对死亡,心情该有多痛苦!”“多少癌症病人绝望地等待着医生的死亡通知书。那是什么心情啊,最起码倪海清可以给你这个希望。”5年前被确诊为白血病的30岁患者郑霞说。另一位宫颈癌患者张淑兰接受倪海清的治疗大约两年多,她向法庭提供了书面证言和治疗记录。她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她自己的个案看,康复效果比较好,“希望司法部门充分调查、切实了解清楚,不要轻易地毁掉一个好药方。”“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面对高发的癌症病例,对于像倪海清这样的没有证据证明其明显社会危害的案例,司法机关是否应予慎重裁量?” 黄振兴说。(为保护病人隐私,应采访对象要求,郑霞、张淑兰为化名)(中国经济周刊)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19:58 &&
好贴,理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1:26 &&
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 而是死于过度治疗  “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医生过度治疗”明知晚期癌症不治,仍拼命给患者开昂贵药  “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药费利润10倍起。”网上流传的一句民谣,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看病贵的现状。  今年初,一则《中国人每年人均输液8瓶》的新闻,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  专家指出,过度医疗犹如一个“无底洞”,吞噬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形中抵消了医保增加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人死了药还堆积如山  “父亲去世后,我扔了整整三个编织袋的药。人都死了,药还堆积如山,而且都是自费药。”北京北洋华诚新能源公司职员许京详说。  2008年6月,许京详的父亲体检发现肺癌晚期,已经无法手术,选择一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年多,老人陆陆续续出入院10余次,直到2009年9月去世,医药费总计50多万元。  住院期间,许京详几乎天天陪着父亲,目睹了治疗全过程。他说,刚住院时,父亲能吃能喝,但医生总是一早到晚不停地给输液,还要不断打针,有时一天要打七八针。“父亲的屁股比蜂窝煤还要烂,密密麻麻都是针眼,足有上千个。”  更令他郁闷的是,每次住院,医生都要给老人开汤药,但老人根本喝不下,端来就倒掉。为此,家属多次要求医生停止,但根本无人理睬。  许京详说:“医生明知患者是癌症晚期,仍在拼命开药,而且多数是昂贵的自费药,实在令人寒心!”  癌症患者死于过度治疗  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说,肿瘤患者是过度治疗的“重灾区”,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医生过度治疗。例如,对于一期肺癌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国际上公认这类患者术后化疗不受益。  但是,我国的治疗都是“流水线式”的,多数病人手术后都要“被化疗”。如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本来是早期肺癌,只需要做一次手术,花费两三万元,基本就可长期生存。但是手术后,医生还是习惯性地把他转给了化疗科。在做了四个疗程的化疗后,病人免疫力急剧下降,随即肺癌复发,并出现脑转移,于是又做了伽马刀手术,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  由于医生的过度治疗,老先生不仅花费了30多万元,而且踏上了不归路。  新农合和自费患者最受伤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对某三甲综合医院月的住院患者统计分析显示:在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方面,新农合、自费患者均明显高于居民、职工医保患者;在接受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与药品的费用上,新农合、自费患者也明显高于居民、职工医保患者。  这说明,医保机构的约束力越弱,医院的过度医疗越严重。  近年来,我国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处方平均金额、总使用量都在逐年攀升,这从侧面说明医生增加了患者的给药剂量和频次。  现在不少医生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对于冠心病患者,国际上放支架和做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到8∶1,而我国高达12∶1,有的病人竟然被放置了10多个心脏支架,被称为“钢铁长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2:20 &&
  过度医疗  是指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不恰当、不规范、不道德的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  由于过度医疗的界限模糊,很难被严格认定,医生总能解释为合理行为,把道德问题归为技术问题。  一位法律界人士说,利用处方权收受回扣,数额较大的,应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但是,如果把这些医生都抓了,还能剩下多少医生看病呢?  医院只想着多赚钱  近年来,医院和房地产业一样成为“暴利行业”。如一家三甲医院5年间的年收入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这其实都是患者的“血汗钱”。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政策,很多院长只想着如何让医院多赚钱,而不关心如何让患者少花钱。  医生收回扣是潜规则  医疗消费是医生主导的消费,而不是患者的主动消费。很多医生利用处方权,不断制造无效甚至有害的需求,把患者当成了牟利的对象。  医生通过大量使用高值药品、心脏支架、人工关节收取回扣,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潜规则”。其数额之大,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阳光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医生吃回扣如同染毒瘾  医生通过大量使用高值药品、心脏支架、人工关节收取回扣,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潜规则”。在暴利的诱惑下,很多医生吃回扣如同吸毒成瘾,很难主动戒断。如三甲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凭着手中的处方权,每月拿到上万元药品回扣,是很寻常的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5:17 &&
心理作用三要素:动机、信念、期望要搞清疗效是否安慰剂效应,必须证明安慰剂的疗效比根本不治疗要好。的确有人做了符合种种苛刻条件的实验,终于证实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做完开胸手术的病人在术后三天内如果疼得受不了,可以要求使用止痛药丁丙诺啡。有研究人员把对三组这种病人实施了完全一样的治疗――点滴生理盐水,不同的是,医生对第一组的人什么也不说,对第二组说“生理盐水里有强力止痛剂或者安慰剂”,对第三组说“生理盐水里有强力止痛剂”。三天后,他们统计了三组人使用止痛药的分量,发现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的丁丙诺啡用量减少了16%,第三组的用量减少了34%。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是在医疗机构里进行的,有医疗人员参与,这种情况下病人会有强烈的恢复欲望(动机);医生对病人而言意味着权威,他们非常相信医生的话(信念);三组病人得到不同的对待,产生了不同的期望。动机、信念和期望,是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关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家欧文?基尔施就认为抗抑郁药的疗效完全是安慰剂效应,“关键是我们相信自己将要发生什么” 。安慰剂在镇痛上可以媲美止痛药人们对于某种治疗的信念与期望结合他们受到的暗示,就会让自己的身体产生显著的影响――感觉、体验和思维,能够影响一个人神经系统里所发生的生化反应,而神经系统又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最终影响着疾病的好坏。这样的研究例子很多:医生给病人皮肤上长的疣子涂上一种没有药理作用的白色颜料,结果成功去疣。研究人员告诉病人“你吸的是支气管扩张剂”,就能令他们的气道扩张而解除了哮喘症状,实际上那并非药物。拔完智齿的病人疼痛不已,给他们装模作样地进行“超声止痛”,效果还真的不错。52%的肠炎病人接受安慰剂治疗后感觉好多了,肠镜检查发现50%的炎症减轻了。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神经科学家玛蒂娜?阿曼乔等研究发现,安慰剂的心理作用至少有一部分是鸦片样化学物质的作用。治疗是一种条件反射,病人以前接受治疗就好起来了,现在接受治疗,病人自然预期自己也会好起来。当我们形成条件反射之后,身体可以反射性地分泌内啡肽、儿茶酚胺、可的松、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受到了关心、呵护、关爱和鼓励,令他们对康复充满希望,这个过程可让身体产生生理生化反应,从而真的促进了健康。美国布朗大学精神病学家沃尔特?A?布朗博士发现,安慰剂在镇痛上可以媲美止痛药,镇痛效果在服药一小时后达到顶峰。他相信安慰剂效应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或者产生了良好的感觉。国外研究认为针灸也属“安慰剂效应”针灸,是把针扎入皮肤浅层特定的“穴位”,主要用于治疗疼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在针灸师声称可以治疗的疾病五花八门,从感冒、腹泻,到肥胖、高血压、精神病,再到性功能障碍、艾滋病等,几乎无所不能。针灸据说起源于中国,而且走向世界――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统计,全美有超过一千万人尝试过针灸。然而,针灸在国际上被、和ncahf.org等多个著名反伪科学和反虚假医疗网站揭露为有问题的医学。美国几千万人相信针灸,在中国更是可能过亿人信,不少人代代相传信了几千年,他们能错得了?难道针灸无效?几亿人相信了几千年,也可能是错的。针灸是有效的――大量患者在针灸后如果没有任何感觉,就不会再信了,尽管这种感觉只是短暂的。现代医学的药物以及其他治疗通常只能治很少范围内的一种到少数几种疾病,而针灸竟能包治百病,已提示它依靠的是安慰剂效应,国际上对针灸展开的多个严谨的对照研究发现果然如此:德国多所大学和机构联合对1162名背痛患者进行针灸研究,一组患者按照传统经络学说进行真针灸,另一组患者在皮肤上非穴位位置被浅浅地扎针(假针灸),发现都有镇痛效果,而且两组效果没有区别。瑞典林雪平大学对215名癌症手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真假针灸对放疗后呕吐的不良反应作用是一样的,假针灸组的人针还没扎进皮肤,就感觉有效果了。针灸的镇痛效果是大脑受到刺激后分泌鸦片样化学物质使然,而这个过程还可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效果越来越强。而且针灸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怪不得用针扎木偶小人的巫术也会让人有感觉。此外,针灸的效果也不一定是安慰剂效应――很多疼痛是周期性发作的,患者总是在疼得最厉害的时候去做针灸,做完之后没有那么痛了,其实是疼痛过了高峰期后逐渐消退,并非针灸的功劳。心理作用容易被骗子游医利用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医生可以用欺骗的方式让病人获益吗?医生明明知道自己开的是安慰剂,却不告诉病人,这是否有违职业伦理?有些医生认为,对于一些安慰剂效应很强的病症,这些做法并无不妥。有些人干脆称,只要治疗有效就行了,管他是不是安慰剂呢!在现代科学医学以外,还有着五花八门的“替代医学”,这类治疗师就把安慰剂效应当成万能神药,相信所谓的气、能量、草药等都能治病。这些安慰剂治疗尽管不能治愈癌症,也不能治好肺穿孔,甚至不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能延长生命,但增加了治疗师与病人的互动,给了他们关爱与支持,让他们好受一点。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统计学家R?巴克?鲍素尔博士称,替代医学的治疗师的法宝就是通过复杂的“理论”和仪式忽悠病人,让他们产生康复的希望。然而,安慰剂效应也为江湖骗子大开方便之门。美国国家反健康欺诈委员会纽约分会主席、牙医约翰?度德博士认为,病人可能对运用安慰剂疗法的非科学治疗产生依赖,误以为自己的低血糖、过敏、真菌感染等都是幻想的结果,只有通过“独特的方法”才能治好。病人本可以选择更有效、更便宜的治疗方法,而依赖安慰剂效应的虚假治疗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病情,结果花了钱还耽误了自己的病。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26:39 &&
白痴啊,西医没本事治癌,中医有这本事,是治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0:24 &&
西医有什么本事就跟倪海清的“秘方”大大方方比一比吧。你们不敢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4:12 &&
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 而是死于过度治疗――――――――可能是,应该是……当然,还有不少患者是被“吓”死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36:24 &&
这应该是第10楼,不知道怎么丢失了第10楼是讲【“安慰剂效应”让骗子有机可乘】,但在凯迪发了无数次,都丢失了第11楼是这篇的后半部分
共 3378 次点击,17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866074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0014 / 昨日发帖:3441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从“秘方治癌案”反思中国癌症的过度医疗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森肽基 癌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