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联合西南大学课文中的3个艰难民国时期国立大学

喜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北京大学校报电子版北京大学
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校报 - 北京大学&&
第1132期(总第1132期)&日&& 本期四版&&&&&&&&
喜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
联大经济系一九四三级学生张友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书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昆明联合组建而成的一所大学。在西南联大,名师云集,师资力量极为雄厚,学生中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师生们的努力在政治上赢得了“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绩空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书,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将该校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过,限于该书的体例,还缺乏丰富的图片。  现在,郭建荣等同志编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以丰富而充分的图片将西南联大的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  该书收录照片约七百幅,是目前见到的有关西南联大照片最多的一部,而且不少是首次面世,极具史料价值。内容编排合理,构思精当,分为:斯文一脉、民族危机、奉命迁湘、徒步千里、落户昆明、刚毅坚卓、名师荟萃、以笔为缨、梅花傲雪、胜利北返、流芳于滇、桃李芬芳、联大永在等十三章。它们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解说了经济学泰斗、原西南联大校友会名誉会长陈岱孙先生的题词“五十年前抗战大后方一个应变的教育战略部署,今日成为回溯中值得深切怀念的史迹”(见书中墨迹)。  书中的一张张照片都能拨动我的思绪。时光似乎倒回六十多年前,恩师、同窗的风采,借书中的相片、墨迹、讲义、笔记等而重现。恩师陈岱孙、周炳琳、赵抟、张奚若、贺麟、朱自清、闻一多、吴晗、沈从文等学问渊博、造诣精深、教学认真,培养出大批英杰才俊。  看着《图史》中那熟悉的茅草顶栅栏窗的泥墙宿舍、室外水井旁的盥洗处、废木箱叠成的书桌书架……眼前又浮现出同学们虽衣食堪忧,但弦歌不辍、奋发向上的面容。我们大都来自沦陷区,背井离乡,辗转数月甚至经年,来到向往的西南联大。年轻的我们为国弱民贫、惨遭日寇侵略而痛心,无不从心底里强烈希望学好本领,打败日寇,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民主堡垒”的旗帜、闻一多先生、吴晗先生……慷慨的演说、四烈士的遗像、万人空巷的送殡队伍、数万昆明市民肃立街头夹道目送的画面……那是风雨如晦的黎明前的黑暗,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我们渴望和平的生活、渴望新中国的建立,为此我们不怕流血、不怕面对反动派的刀枪,点燃了反内战争民主的熊熊烈火,掀起了“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  十分感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的作者们,他们为西南联大、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我们这一光辉的岁月,留下了图文并茂的信史。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留言板发表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北京大学 & 版权所有   &|&&
服务提供: 
   技术支持:     友情链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大小:63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人才培养及研究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人才培养及研究工作
【摘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于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先在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南京的沦陷,再次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复员北迁,完成了战时教育使命。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偏居西南一隅,弦歌不辍,为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南联大物理学系和物理学部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物理教育中心,在战时特殊的困难条件下,它们坚持科研和教学,培养出众多的杰出物理人才,开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绚丽的一朵奇葩1。笔者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对西南联大的物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本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考察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前身及沿革,探讨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历史地位及意义,追溯了物理系所具有的良好传统与风格,介绍和分析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师资、毕业生情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及特点。首先分析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然后介绍和分析了物理系所使用的教材及教学特点。最后论述了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制、学年制三者结合的教学制度,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四部分论述了物理学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特点,包括研究生教育恢复的背景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法,并对物理学部培养研究生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及两个物理类研究所在战时的科研贡献。这些科研活动对物理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且有些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为抗战做出了贡献。第六部分概括和分析了西南联大在物理人才培养方面的若干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O4-4【目录】:
ABSTRACT5-7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7-8
二、选题意义8-9
三、研究方法9-12
第一章 西南联大物理系概述12-25
第一节 西南联大物理系的“前身”12-16
第二节 西南联大物理系概况16-25
第二章 西南联大本科物理人才培养探析25-42
第一节 课程设置与结构分析25-32
第二节 物理教材及教学内容、方法与要求32-38
第三节 本科物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38-42
第三章 西南联大研究院物理人才培养方案与特点42-52
第一节 物理学部及其培养方案43-47
第二节 研究生人才培养特点分析47-52
第四章 困境中的科研贡献52-72
第一节 无线电研究所和金属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52-65
第二节 西南联大物理系的科学研究65-72
第五章 经验和启示72-83
第一节 留学生的贡献及影响72-74
第二节 西南联大的物理教育经验74-80
第三节 对当前大学物理教育的启示80-83
附录 1 徐叙瑢院士访谈录85-91
附录 2 国立西南联大物理系杰出校友录91-97
参考文献97-105
致谢105-10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10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秀英;姚远;;[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雯;[D];南京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虞昊;[J];大学物理;1995年08期
邢红军;[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胡宁;[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年02期
张之翔;;[J];物理通报;1995年06期
钱临照;[J];物理;1982年08期
,沈克琦;[J];物理;1982年08期
虞福春;[J];物理;1987年09期
王正行;[J];物理;1993年01期
朱邦芬;王青;;[J];物理;2006年05期
苟清泉;[J];物理;199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楠;李永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周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李玉;;[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吴元康;;[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王青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葛忠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彭启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陈玉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宋曲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赵翔,金艾裙;[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昀京;;[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云海;谢俊祥;;[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则渊;朱晓宇;;[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衡炳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林中明;;[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东亚与美国”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北京论坛(2005)论文选集[C];2005年
刘君;;[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巧慧;黄斌;;[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邬晓燕;;[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卢立峰;李兆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饶传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沈红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何勇生;[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郭胜利;[D];兰州大学;2010年
陈金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向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屯;[D];南开大学;2010年
房芳;[D];南开大学;2010年
李来容;[D];南开大学;2010年
陈东;[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爱芬;[D];河北大学;2009年
刘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丽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谢阶腾;[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张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李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敏;[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秦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曲晓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虞昊;[J];大学物理;1995年08期
朱正亮;;[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年05期
李巧宁;陈海儒;;[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王水泉,周国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7年03期
林善栋;;[J];教育评论;2008年06期
张逢;;[J];科学学研究;2007年02期
蒋宝麟;;[J];史林;2009年03期
樊洪业;[J];民主与科学;2005年04期
刘超;;[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魏永康;;[J];物理;2008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甘迎春;[D];扬州大学;2008年
胡海山;[D];兰州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海婷;白秀英;;[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秀英;[D];西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志澄;[J];力学进展;1983年04期
;[J];科学通报;1950年04期
郭永怀;;[J];物理通报;1958年05期
管惟炎;[J];物理;1982年08期
钱临照;[J];物理;1982年11期
王淦昌;[J];物理;1987年09期
余瑞璜;[J];物理;1992年08期
沈克琦;[J];物理;1995年04期
赵凯华;[J];物理;1995年11期
林文照;;[J];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飞;[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刘宝莲;;[J];内江科技;2007年01期
陈益娥;赵美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9期
李跃华;;[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张凤晶;程红;于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4期
葛谢飞;汤美玲;;[J];科技信息;2009年11期
李勇;黄炳辉;殷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5期
时连君;万殿茂;王芳;梁慧斌;王京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年05期
裴九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26期
董志明;向李娟;;[J];科技信息;2009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伟;缪秉魁;廖庆园;荆元;;[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刘惠民;刘沧山;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刘月胜;;[A];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C];2009年
凤磊;;[A];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第三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2009’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周伟;高彦伟;;[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马成松;刘昌明;许成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刘明;;[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张文斌;;[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张学琛;王保顺;李志德;;[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杨晨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文丰;[N];海峡财经导报;2007年
刘喜东;[N];中国建设报;2010年
钟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特约通讯员 袁柏岭;[N];中国国防报;2006年
记者  丰晓原;[N];金华日报;2006年
记者 何勇;[N];人民日报;2006年
吴东升;[N];华东电力报;2007年
王文;[N];经理日报;2008年
殷雪静;[N];兵团日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静;[D];西南大学;2013年
沈红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罗丹;[D];厦门大学;2008年
张建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伍顺比;[D];西南大学;2013年
童话;[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李北群;[D];南京大学;2011年
王淑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廖文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徐群;[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万曦;[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胡南;[D];西南大学;2009年
邹林斌;[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于晓荷;[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杜林灿;[D];长安大学;2008年
汤琼英;[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贺志强;[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张承斌;[D];天津大学;2005年
王莹;[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郑婧;[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云南省西南国立联合大学中的吴讷荪是哪里人?拜托各位了 3Q_百度知道
云南省西南国立联合大学中的吴讷荪是哪里人?拜托各位了 3Q
云南省西南国立联合大学中的吴讷荪是哪里人?
提问者采纳
吴讷孙,笔名鹿桥,英文名Nelson Ikon Wu (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是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理智研究与感性创作于一身。在西方艺文界,他是位知名的中国艺术史教授,名列美国名人录、世界名人录。 曾得过傅尔布莱特和古根汉奖金的研究讲座学者荣誉(Fulbright and Guggenheim Fellow),荣获爱德华·莫林可德优异校教授头衔,并以杰出特级终身教授头衔退休。一九九八年,华盛顿大学与圣路易美术馆联合成立“吴讷孙学术讲座”以表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在华人文坛,他则是位以《未央歌》、《人子》等畅销书知名于世的作家。许多人认为《未央歌》的人物、情节脱离现实,然而《未央歌》里纯真善良,乐观自信,认为什么事都不难的人物对吴讷孙而言并非虚构。细品他的一生,吴讷孙本人活脱脱就是个从《未央歌》里走出来的角色。
西南国立联合大学著名教授吴讷孙祖籍福建福州,应该是福建省人。
有关吴讷孙的材料我推荐如下给朋友参考!
一九一九年六月九日,吴讷孙出生于元明清故都,文化重镇的北平。早一个月,北平学生因抗议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决定把一次大战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交给日本,而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因而掀起了五四运动。许多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西方的多种政治哲学,如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也纷纷在中国的知识界传播,是中国出现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这年十月,孙中山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在政治、文化上,这是波涛汹涌的一年。
吴讷孙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吴家为福州仕宦世族,诗礼传家,文风鼎盛,从乾隆至光绪百余年间出了十一位举人,三位进士。吴讷孙祖父吴弼昌(号讷瓶)为光绪乙丑科举人(一八八九),曾任山东潍县县令,讷孙之名即由祖父名号而来——讷瓶之孙。父吴蔼宸行三,旧体诗做得很好。北京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精通外文。虽然学的是矿科,但是身处动荡时局,未能学以致用,几番被政府派去办外交。一九三零年代末期曾派驻布拉哥,海参崴等地为总领事,一九六五年八月在北京逝世。吴蔼宸生了子女九人,但只有三男三女长大成人。讷孙行二,兄威孙,弟哲孙,二姐为画家吴咏香。
一如传统簪缨门第,吴家重视子弟教育,从小请了名师宿儒来家塾教孩子中国古籍。父母家教亦甚严,吃饭时要求碗里一粒米都不剩(《市廛居》P.142),因此虽然身处新旧交替,西风东渐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时代,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吴讷孙熏陶出他根柢深厚的人文素养及传统农家节俭情操。虽说自廿六岁赴美读书起在美国住了50余年,他一直保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情操与习性。
一九二六年吴讷孙六岁时,随母亲去福州老家省亲,由于在北方讲的是官话(国语),福州老家人的话他一概听不懂。在那呆了几个月,北伐的革命军逼近福州。当时,他的祖父刚去世,而父亲早两年出任外交部驻湖北交涉员,厘定章制接收汉口俄租界,并兼任特区管理局第一任局长,当时在湖北做事。于是祖母和全家上下讨论后商定,家中的命根子,讷孙三兄弟都由一位家塾老师带回乡下暂避。在乡下,孩子们都被美丽的乡土风情所吸引,成天在乡间嬉戏。这年十二月革命军来到了乡间,村人开欢迎会,这是吴讷孙第一次见到青天白日旗(《市廛居》P.231)。
没多久,父亲来信要全家到天津去。船经过了山东烟台,水手们迅速的把青天白日旗换成了五色旗,原来在北洋政府辖地看见青天白日旗会开炮的。一路的海水没有大风波,人世上倒是有一场巨浪狂涛。虽说南北交战却不碍民间交往,回忆这件事时他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政权甚至无力可以使国家分化,人们的理想就是彼此认同与和平的,帝力与我何有哉”。(《市廛居》P.233)吴自小就有“朋而不党,更不吞声哭”的观念气度,对于政党更没什么好印象。一九四四年吴考取自费留学后,去重庆接受出国前训练。他是三十一期中央训练班第六中队的队长。受训时队职官要求学员们入党,只有三个人不肯,其中一个就是吴讷孙。
到天津后,吴讷孙随即去了汉口,但没住多久又回到天津。一九二七年他在天津上学,一九三零年在天津公学跳级念初一,三一年时转学天津南开中学。一九三六年毕业,是这一届最年轻的学生,他得到了奖学金,报送燕京大学。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并不在培养专业技术人士,而是在进德修业造就人格。读书人的胸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西方教育思想传入后,西方的专才教育才让中国人有了学什么专什么的观念。吴讷孙小时候大家对教育的观念还是很中国,很传统的,他就在这样的看法中成长。终其一生,这个基调始终未改。他当了一辈子教授,始终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通才,而不是技术人员。他对子女、学生、青年朋友的期许也是要跳出这个学什么专什么的窠臼才好,如此才能做人。
吴讷孙少年时代,参加过李抱忱指挥的合唱团,唱过太和殿前千人大合唱。没想十几年后在李抱忱新港居所结识了李的表妹,也是他日后的妻子薛慕莲。就读天津公学时,有一位郑菊如老先生教他中国古籍,上课之外常跟他说古道今。上南开中学时,吴讷孙从叶石甫及孟至荪两位国文老师身上受益良多。当时的吴讷孙也不真的是循规蹈矩,一心向学的学。常常被主任传去谈话。他不记得犯过什么大错要去受申斥,也不记得谈了些什么,只记得先生坐在一张大办公桌后,背后墙上挂着一个立轴,轴上写着李白的《秋下荆门》及苏轼的《咏郭熙秋山平远二首》。吴站在桌子旁边,先生说话时间多,吴应对的时间少,注意力集中在思索在这两首诗的含意。(《未巳集——南开中学一九三六班师生文集之三》P.27)
许多人认为吴讷孙自幼由家塾老师开蒙学习中国古籍,从小就对文学有兴趣。但据他自己描述,“十二岁插班上南开初中二年级,那时好动贪玩,第一次离家住校,念书成了次要的事,生活才是真经验。一学年下来,上下两学期各有三门不及格。南开规矩是若上下学期不及格是三门同样的功课,或是两学期六门不及格的功课中有国文,英文,算学各一门就要刷出去。(我)这三门有两门不及格,上下学期不及格的科目又不同,于是得以补考升级。(我)并不是从小就喜欢文学。”(《未巳集》P.28)
吴讷孙的文学创作经验,恐怕萌芽于写日记。他的教育,日记经验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他自小写日记,多年来从未停歇。写日记让他练习观察、分析、记实、也提高了他的创作能力。他认为日记不是记事而已,大事自有存档,他用日记训练思想方法及分析人情。(《市廛居》P.006)初中时已写了十几本,高中毕业徒步旅行南下时,把日记和一些物品寄存在天津的朋友家中。后来由于抗战的烽火,他没再回去,这些日记都散失了。(《市廛居》P.005)
南开中学毕业那年,吴讷孙十七岁,得奖学金报送燕京大学。这时他向往在西伯利亚任国民政府驻布拉哥总领事的父亲请示,想要休学一年,徒步旅行看看都市以外的中国。(《市廛居》P.256)吴念中学时“南开少年团”经常外出郊游踏青。毕业那年春假曾远赴泰山,曲阜和邹县。但只身徒步旅行,还是从未有过的行为。吴讷孙会兴起这个念头,主要是被他亲身经理的一件事震吓到了。
当时吴家叫了工人修屋子,吴讷孙一人在他的书房里读书。中午时分女仆对他说:“少爷你去吃饭吧!这儿有我呢。”吴讷孙一时也未多想就离开了,过一会他才突然意识到女仆是在那儿帮他看着工人,不让他有机会偷东西。日后谈起这事时,吴讷孙仍很难过的说:“同样都是来自农村的劳动者,只因为女仆在我家,她就可以去怀疑另一个劳动者的清白,怎能这样呢?”这事让他惊觉到贩夫走卒的世界竟然与他的生活有如此大的差距。所以他想旅行中国,用一年的时间,徒步看祖国山河,经历一下各地风俗,并亲身体验农村农民生活。
由于书信往来甚慢,他只好先进燕京生物系等待来信。十月间父亲回信许可了他这一请求,但要求一定要有同伴。于是,吴讷孙收拾起行装与南开好友陆智周(后来在西南联大也是同学,《未央歌》里的朱石樵的原型。在此前他们已经同在安徽、浙江一带走过一千五百多里路。)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自天津出发,沿津浦路南下,一人背了一个背包。一九三七年六月因陆智周要去北方投考大学,两人在徽州分道。陆智周东行去杭州,吴讷孙去祁门及景德镇。(《市廛居》P.256)当他走到南京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平津的几所大学迁移至长沙,吴讷孙也中止了他的旅行,进入位于长沙的国立第一临时大学。
在当时徒步旅行决不是件游山玩水般的赏心乐事。好几次因为走过的地方,在国军剿匪战争之后,贫苦特甚,有时要一日夜不停才能够走出一个没有人烟的地带。身上需随时携带干粮,有时预先把信写好带在身上,若真遇到不幸,只希望有善心人士代他发那最后一封家信。(《市廛居》P.150)至于盘缠,则是由家里依旅行路线分次将钱汇至前头的城市,等吴讷孙到了再去领取。出外靠朋友,沿途遇到年长的人,吴讷孙满口大爷大叔,一路都有人帮他。那八个月,大江南北他走了大约一万五千华里(约七千五百公里)。
吴讷孙自己认为,由于这一番看山野农村的经历,使他了解了当时的社会,“体验到中国和中华文化,对他后来升学、读书以及对世界前途的思索有着极大的影响。”(《市廛居》P.295)。吴生长及求学过程都在都市里,对于中国农村及农民,他始终充满了温情及敬意。但究其一生的农家经历,主要就是这趟旅行。曾有人问他:“中国文盲占了百分之八十五,怎么现代化?”他的回答是,中国识字不识字的人算在一起,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都有教养。而且识字的人并不见得比不识字的老太婆、苦力、农夫有教养。(《市廛居》P.47)谈到文化遗产,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世与自然视为一体的人生观,在青年一代若因为西化、工商业、政治法律而被抛弃了,还来得及在农村中、老农夫、老农妇的行止中找回来。(《市廛居》P.45)这些观察与期许,恐多是来自这趟旅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第3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3
业者,可以入研究院;与梅贻琦一起主张“通识教育”的也不乏其人,联大教;除了梅贻琦、潘光旦等人的通识教育主张,其它如张伯;西南联大学人的通识教育思想,影响了西南联大的教育;二、联大通识教育实践;通识教育思想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指导思想,;(一)通识教育宗旨的确定;西南联大学人的通识教育思想,特别是联大三常委之梅;最能体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宗旨的是联大校训的
业者,可以入研究院。二曰高级之专门学校。艺术之天分特高,而审美之兴趣特厚者可入艺术学校;躯干刚劲,动作活泼,技术之智能强,而理论之兴趣较薄者可入技术学校。三曰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事业人才之造就,由于学识者半,由于经验者亦半,而经验之重要,且有学识之上,尤以社会方面之事业人才所谓经济长才者为甚,尤以在今日大学教育下所能产生之此种人才为甚。”三条途径可造就专门人才,研究院、专门学校以及社会事业本身承担专才培养的任务,而大学的任务不在培养专才,而在培养通才,而通识教育即为其方法。此一阐述,从另一角度否定了大学教育“通专并重”论。与梅贻琦一起主张“通识教育”的也不乏其人,联大教授潘光旦先生即是。他明确承认与梅贻琦一样,也是一个“自由教育论者”。所谓“自由教育”又是“通识教育”的另一表述。在由梅贻琦拟写大纲,潘光旦写作的《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一文中,要求大学工学院应“添设有关通识教育的课程,而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①他认为:“专门教育固属重要,但专门教育必须建筑在良好的普通教育之上,才不至于发生流弊。”②普通教育即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仅突出专门教育,如流沙上建大厦,无基础,终不牢固。除了梅贻琦、潘光旦等人的通识教育主张,其它如张伯苓、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钱穆等联大学人也曾主张大学应培养“通才”,进行通识教育,相应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张伯苓为举办南开大学,曾言,“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举而不偏废”,“本校教育宗旨,系造就学生将来能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英语所谓Co-operative human being 者是也。学校由先生、学生与夫役三部所合成。其目的则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以应时势之需要。”③西南联大学人的通识教育思想,影响了西南联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联大教师中逐渐达成共识,逐步成为西南联大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付之于教育实践层面。据西南联大校友朱光亚先生回忆:“校领导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重自治的启发与同情的处置,以期实现严整生活,造成诚朴的风气’。”另据西南联大校友车铭等人回忆:“联大在教育目标上,提倡‘通才教育’,这与当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教育应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的创业的通才与专才之教育’不一致。联大‘通才教育’,主要在教学方面提倡培养基础科学扎实、知识面广博、综合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在思想方面则包含有‘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译作通才教育)影响,企图通过广博的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的能力,去掌握自己的理想、方向,成为管理社会的人才。”可以说,此一回忆,比较具体地诠释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内涵。二、联大通识教育实践通识教育思想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此种思想。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颇具特色的教育实践。(一)通识教育宗旨的确定西南联大学人的通识教育思想,特别是联大三常委之梅贻琦、张伯苓的通识教育思想,逐渐在联大教师群体中达成共识,也就成为西南联大的教育宗旨。最能体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宗旨的是联大校训的确立。日,西南联大就该校校训发布公告:“兹经第九十五次常务委员会议议决:本校以‘刚毅坚卓’为本校校训等语,记录①② 《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潘光旦《再论宣传不是教育》,《潘光旦选集》(第三卷),潘乃谷、潘乃和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443页。③ 张伯苓:《1914年4月在修身课上对学生的演讲》,《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崔国良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页。在卷,合行布告,希各知照。此布。”①“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表达见于《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②。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在西南联大校训中,“坚卓”一语,已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指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危亡之时。“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是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西南联大制定了自己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因此,“刚毅坚卓”的校训就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普遍的大学精神的结晶。 “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建功立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能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其目标就是保持人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充分体现大学人文精神。“刚毅坚卓”的校训不仅为特定时代的需要,其实亦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使大学精神与大学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简而言之,西南联大确立的校训“刚毅坚卓”,其内涵也就是要求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必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不仅仅是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其实就是通识教育的另一种表述。西南联大校训的确立,其实就已明确表达了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宗旨。由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也表达了西南联大培养通识人才的愿望。“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③西南联大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在抗战艰苦的环境中,培养承担抗日救亡重任的,“刚毅坚卓”的通识人才,也就是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家富国强的一种手段,同人格独立、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相融合,演绎华夏永恒绝音。据西南联大校友朱光亚先生回忆,西南联大校务会议确实“曾提出了三个目标:(1)力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风之优点在联大有表现机会;(2)就学生日常团体生活培养互助为公之团体精神;(3)促进学生对于时代的觉悟与对于青年责任之认识,以增强其参加抗战建国工作之志与努力”。④三个目标,已明确联大培养的是能全面发展的,具有“互助为公”精神的,能承担“抗战建国”责任的人才,其通识教育宗旨已十分明确。(二)课程设置与通识教育如前所述,在课程设置上,联大的课程由共同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西南联大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一门(供选课程有: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一门(供选课程有:地理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数学、微积分)。共同必修课的设定,说明西南联大要求文科学生能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知识,而理工科学生则应了解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西南联大学生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成为文理兼备的优秀人才。这一要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精神。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各院系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传授。为了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许多知名教授都亲自讲授基础理论课,如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杨振声等都讲授过国文;钱穆、雷海宗、吴晗等讲授过中国通史;姜立夫、江泽涵、杨武之等讲授过微积分;吴有训、赵忠尧、张文裕等讲授过普通物理;陈岱孙等讲授过经济学概论。 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于本校校训的布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页。② 《礼记q儒行》,《五书四经》(中),宋元人注,中国书店1984年,第320页。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④ 朱光亚《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据统计,西南联大8年多时间,共开设1600多门课程,其中有大量的选修课,据统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50:86。①选修课的教材,一般由开课教师自编,多是联大教师们辛勤钻研学问的最新成果。一般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我兴趣与爱好,自由选修课程,不受专业的限制。当然,西南联大的选课制虽然灵活,但也严格。对要求选修的课程、选课时间及每学期应选的课程门数均有严格的规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规定选课时间,“须遵照校历规定日期,办理完竣;改选课程,于每学期始业后二星期内行之,逾期不得增选或改选”,“退选课程,限于该课程始业之学期开学后四星期以内行之”;规定应修选修课程学分,“每学期所选学分以十七学分为准,不得少于十四,亦不得超过二十”,②学分的规定,其实就规定了每学期应选课程门数。在每学年度的学程表中,也具体规定选修课程,如在学年度的学程表的附注中对表中必修选修课程的标记予以说明,“必修或选修栏内,用罗马数码字填写者,系表示某年级必修学程,如Ⅰ、Ⅱ、Ⅲ、Ⅳ等码”,各“表示第一年级、第二年级、第三年级及第四年级必修学程”。“用阿拉伯数码填写者,系表示某年级选修学程,如1、2、3、4等码”,各“表示第一年级、第二年级、第三年级及第四年级选修学程”。③如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历史组所开设的课程,除《中国通史》、《西洋通史》为必修课,其余全为选修课程,共有24门,其中有陈寅恪所开的《隋唐史》、钱穆所开的《秦汉史》、张荫麟所开的《宋史》、皮名举所开的《欧洲现代史》等等,连开课教师也一一列出,供学生选课参考。从开课教师来看,所开选修课全为各位教师学有所长的方面。大量专业选修课的开设,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全符合通识教育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最能表现通识教育要求是微型专业课程的设置。所谓微型专业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就该专业某一具体方面的内容进行的细致传授与深入探讨,以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微型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大量微型课程的开设可以说是选修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西南联大历年学程表中,列出大量微型课程,是各院系课程的主要部分,如历史学系就开过波斯史、印度史、科学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文系的闻一多先生,其一人就开设过《离骚》、《尔雅》、《楚辞》、《诗经》、《乐府》、《唐诗》等必修和选修课。微型课程的开设,从深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与通识教育精神是相一致的。(三)教学组织形式与通识教育西南联大教学组织形式,以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为主要特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造就优秀学生。学分制的长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同时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接受能力,规定本科至少修习四年。从历年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中可知,文、法、商、理、工各专业学生四年内至少得修满136个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或设计合格后方可毕业;师范学院本科生至少得修满170个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合格后方可毕业;专科生得修满110或115个学分,经过专业实习及格后方可毕业。其中各课程的学分,必修课中的基础理论课的学分都比较高,一般为6-8个学分,而选修课则一般为2-4个学分。基础理论课学分的偏重,反映出联大通识教育重基础的一面。与此同时,西南联大又明确规定:“本大学采用学分制,但学生在校修业期限至少四年。”④至少四年修业期限的规定,又体现学年制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因实行学分制,而减少修习时间。西南联大充分考虑了学习规律,四年的修业时间必须要保证,只有在此①② 张璐:《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页。③ 《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37年至1938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28页。④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页。基础上,坚持至少四年修业期限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行学分制,否则学分制的实行,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识教育也许会流于形式。三、联大通识教育价值西南联大确立通识教育宗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通识教育精神,其意义影响深远。下面就其价值略述一二。(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最大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常委之一梅贻琦提倡德智体美劳群诸育并举,其主张体现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在德育方面,梅贻琦认为:“学子自身之修养为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之部分,亦即儒家哲学之重心所寄。”学子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以期健全人格之形成。正如西南联大校训所言“刚毅坚卓”,就是要培养无私无畏之人,其能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其能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其能保持人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与价值!如此,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国家英才。联大八年,所培养的历届学生,迅速成为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为国家为民族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这与联大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国家民族富强之大义,就是联大学人奋斗的精神动力。在智育方面,自由选择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规定,“学生成绩之考核,分平时、学期、学年三种。平时成绩考查之方法,由各教师酌给临时考试或审查听讲笔记、读书报告及练习实习等”。平时成绩采取考查的方式,形式多样化,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表现出一定的自由度。但该通则又规定,“学期及学年考试须于规定考试期间用笔试方式举行之”,特别规定,“学生于考试时作弊(如夹带、枪替、抄袭、传语等),一经查出除该课程以零分①②计外,并记大过两次。”根据西南联大纪律规定,大过三次即“开除学籍”。那么因作弊课程以零分计,并记大过两次,处罚不可不谓为严格。严格的要求与自由的选择相结合,既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教师的授课风格,又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灵活性与原则性完美统一。重视体育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梅贻琦所言:“体育至关重要,人所尽知。特别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外患紧迫之时,体育尤应人人去讲求。身体强健,才能担当艰巨工作,否则任何事业都谈不到。”海军出身的张伯苓也十分重视体育,创办南开大学时,即有“体育校长”的美誉。三校西迁昆明组设西南联大以后,重视体育的思想也贯彻于教育实践中。据各学年学程表记载,体育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不附于各系,独立开课,全校学生必须修习。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中也有相应规定,“学生在修业期间,须修满一百三十二学分,及党义二学分,体育八学分,军事训练六学分”,否则不能毕业。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培养高尚人格,是体育运动的目标。在外敌入侵、国家危急之际,每一位大学生不但需有深厚的知识与高超的技能以回报国家的培养,更需强健的体魄以承担救亡的重任。在美育、劳育等方面,西南联大也十分重视。曾在清华中文系做研究生的张清常教授谈到梅贻琦时回忆说,“梅先生办学重视美育,与一般只重德智体育的校长相比,梅先生的眼光似乎更广阔些。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我的印象很深。”据各学年学程表记载,西南联大在哲学心理学系就开设美学,由冯文潜讲授,使学生获得美学理论知识;师范学院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由刘振汉讲授,使学生直接感知音乐之美;中国文学系开设有各种文学作品选读的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美的理解。虽然这些美育课程与专业有关,但也体现了西南联大重视美育的思想与实践。西南联大的劳育思想,不只是让学生体味劳动的艰辛,树立尊重劳动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9页。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军事训练队学生奖惩要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页。能在求学过程中要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西南联大的学习与生活的条件都很艰苦,但也正好培养了联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二)使学生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西南联大确立通识教育宗旨,其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西南联大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精心安排学识渊博的教师担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各院系的专业必修课突出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为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许多知名教授都亲自讲授基础课,据各学年学程表所记载,如陈岱孙等讲授过经济学概论;姜立夫、江泽涵、杨武之等讲授过微积分;吴晗、钱穆、雷海宗等讲授过中国通史;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都讲授过国文。据西南联大学生夏雨回忆:“一年级的功课是比较紧的,很多是必修的基础课。这些基础课一般都是名师讲授。大一国文课是沈从文先生教的,教中国通史的是吴晗先生,教经济学概论的是陈岱孙先生,英语课是胡毅先生教的,逻辑学是王逊先生教的,还有微积分等。连体育课,也是很严格的,由马约翰先生担任。”①此一回忆与学程表的记载大致相同,说明西南联大重视学生基础理论,也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另一西南联大学生的回忆也大致如此:“西南联大在教学方面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学校非常重视基础课,教基础课的多半是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我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必修和选修课大部分是基础性质的,几乎包括了师范学院、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全部基础科目。在我学习的28个科目中,几乎全是老教授讲授。”联大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广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正如杨振宁所言:“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西南联大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有益于联大学生的发展。(三)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西南联大坚持通识教育的宗旨,除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的教学,也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教育方向,以体现通识教育中“自由教育”的精神,让学生自主选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西南联大在课程设置中,除必修课外,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根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的规定,“本大学课程,除各系共同必修者外,由各系分别规定为必修、选修二种,学生须按照其本系所规定,依次习完”,②自由选择选修课,进行修习。据联大学生李埏回忆,文学院的必修课为50个学分,选修课为86个学分,法商学院、理学院的选修课学分也大致如此,至于86个学分的选修课,那就没有院系的限制了,学生“可以选别系的,还可以跨学院选课”。如“潘家洵先生开的英语语音学是外国语文学系的必修课,陈梦家先生开的文字学概论是中国文学系的必修课”,而李埏不是这两系的学生,却也“选习过”。李埏言称:“只要上课时间对你没有什么不便,得到任课教师在你的选课单上签字同意,你就可以正式选修它。假如你听课后,觉得对你不合适,在两周之内还可以退选,改选别的课程。”③学生选课如此,最能体现西南联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其价值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具有如此样的教育价值,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救亡与建设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是世人有目共睹的。①② 夏雨:《忆西南联大》,《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四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14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页。③ 李埏:《谈联大的选课制及其影响》,《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四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5页。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1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等内容。 
 第一节 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 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 48页 免费 最有影响...西南联大在办学的 8 年中毕 业学生约 2000 人,...6 位“两弹 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_演讲/主持_工作范文...同年 4 月,三路师 生先后抵达昆明。其中,第三路...联大师范学院为当时全国 6 所师范学院之一,共设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