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高原的气候类型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大小:521.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4发现相似题南美洲气候类型及成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南美洲气候类型及成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都是世界上地质历史古老的..
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都是世界上地质历史古老的高原。根据提问分析回答1~2题。
1.三大高原都是所在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它们都蕴藏着量大质优的
A.煤矿B.铁矿C.铜矿D.锡矿
2.三大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各具特色。其中,巴西高原东部沿海地区分布着热带雨林景观,这种自然景观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都是世界上地质历史古老的..”主要考查你对&&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世界地理概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世界地理概况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现象。2、非地带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水分差异、岩石性质等。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各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州900 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2、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3、七大洲地形特色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世界著名山脉、高原、平原:
世界居民和国家1.世界的人口
(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2)人口密度:(3)分布及原因: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东部稠密地带:北半球中低纬近海地带原因: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达。稀疏地区:寒冷地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干旱荒漠、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4)人口问题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5)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1)人种:黄、白、黑注意: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均属于黄种人。世界人种的分布: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民族与种族的区别:民族:是指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的人们,就成为一个民族。与种族的区别:(1)同一人种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且各民族人口多少不等;(2)人种的不同是从外貌上加辩别的,民族的不同则从有无共同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加以区别。(3)世界上主要为3个种族,而民族却有2000多个。且各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很大。语言: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
&(4)宗教
发现相似题
与“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澳大利亚西部高原都是世界上地质历史古老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93301021738987293203102867108140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分析
几处特殊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分析
芮闵教辅图书编著团队
气候是高、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且在现行的高考中,气候这一专题知识所占的份额也是比较大的,近几年几乎占到了地理分数的“半壁河山”。热带草原气候因为成因、特点、分布比较特殊,再加上南北半球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特殊性,成为地理考试命题中的“宠儿”,频频出现在各类试卷中。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们关注的是热带草原气候的整体性分布,而忽视了它的一些“特殊分布”区域,学生在遇到这些“特殊分布”的气候时,没有办法解释它的原理、成因和分布,对所学知识产生“困惑”,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讨论、分析后,我们可以把热带草原气候的“特殊分布”地区的成因归纳为季风型、热带锋型、副高型、垂直地带型和背风坡型五种类型,供大家一起商榷。
一、“季风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四、“垂直地带性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五、“背风坡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辐合带的影响,该带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但由于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借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西高原海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