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课程试验计划 有没有错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
《语文课标实验稿》的颁布、实施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内的一件大事。《语文课标实验稿》修订的酝酿准备工作在2004年就展开了,但教育部组织的正式课标修订工作是2007年展开的。修订工作的大致情况是:先组织对29个省、市、区的语文课程改革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课标修订组在征询了对《语文课标实验稿》内容及实验工作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调研、学习、讨论、修改,最后在2011年形成《语文课程标准》定稿报送教育部。
1.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研制并颁布实施的。
(4)近年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各地在使用《语文课标实验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
2.《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体思路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在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外国母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巩固改革成果,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举措;从善如流,吸纳来自各个方面的有价值意见和建议。
研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央有关文件(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更是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作为课程标准修订的思想基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坚持素质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通过改革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改革不动摇,同时又注意尊重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努力使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积极慎重地推进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对暂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急于下结论,留待进一步实验和研究后妥善解决。
3.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与之前的《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在哪些地方作了修订与调整?
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与之前的《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较,各个部分都有所修改与调整,但修订幅度有所不同。例如:(1)“前言”部分的导语完全重写;“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上也有较多的修改。(2)“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也有较多修改。(3)“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评价建议”也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也有较大的调整;“教材编写建议”也作了进一步补充。(4)“附录”部分中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了16篇,并在具体编目上也有调整;“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例举的书目有所增补和调整;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4.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结构体例与一些标题也与原来的《语文课标实验稿》有所不同,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这种结构体例和标题上的调整与变化,一是为了在表述上更为准确、适切,二是为了尽可能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结构体例和标题上取得一致。然而,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学科特殊性,所以,根据本学科的特性,也没有在所有的地方机械地与其他学科课标取得一致。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未设“内容标准”这一项,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内容”与“目标”是融在一起表述的,标题采用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提法,下一级标题也未采用按内容划分出“分目标”,而是按学段提出了阶段性目标,称为“学段目标与内容”;“总目标”则称为“总体目标与内容”。
5.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改与调整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改与调整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四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五是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力度。
6.可以说得具体一些吗?比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是如何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中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本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秉承着育人的宗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例如,在“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中,增写了如下内容: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我们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并不是要在“听”“说”“读”“写”之外再加一项学习内容,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学生语文学习融为一体。
7.《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而是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新要求。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的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8.《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强调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所说“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
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近年,许多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需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还有的老师,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其实,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有的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很重视,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学习中知识点的落实,而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指导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新课程。学习语文的第一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开设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9.那么,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部分分别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对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与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课程基本理念(四)”“课程设计思路”等多处地方增加了关于加强语文积累的表述。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修订最为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并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因此,此次修订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更多地考虑到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诗歌学段目标的梯度、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语文课标实验稿》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修订后,删去了“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一句,降低了要求,让这个学段的学生更加宽松地学习表达。
《语文课标实验稿》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修订后,删去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要求,降低了阅读难度。
10.对此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偏差,此次《语文课程标准》做了哪些调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纠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对课程目标中“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设》的“教学建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评价建议”中又提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对汉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际准》针对近年来汉字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一是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二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习惯的养成;三是调整了有关“目标”、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四是特别关注写字过程,强调了书写质量。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五是在汉字教学中,更加重视学习和教学的方法,继续强调“多认少写”的做法。
除此之外,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根据字表的设计,《语文课程际准》又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建议:“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即高频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功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这一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11.此次《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提出的“非连续文本”阅读问题是出于何种考虑?这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提法,在教学实施中应如何理解与把握?
“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杜会被广泛运用,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课标修订组因此提出了“非连续文本”概念和阅读要求。
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相关学习材料和途径的关注、学习、把握与运用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
&12.这次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对下一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是否还有我们在目前已有所感知,但却未能明确的问题存在?
对此,应该说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有的还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不想提、不想解决,而是这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我们至今仍无法对它们作出相对科学适宜的“处置”,要留待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去进一步认识与解决。
13.您能否具体说一说目前我们认识到的并尚未在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中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们认识到但要留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应该说还是不少的,这里列举几项。
&一是关于“语文学科”“语文知识”的问题。语文知识和语文学科的体系是一个需要下大功夫研究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应该是怎样的?支撑“语文”使它成为一个 “学科”的东西是什么?“语文”这个门类,我们暂且以“学科”相称,它与“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门类”的“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有着根本的不同。语文学科课程跟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不一样。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都有着由一系列概念、定理、公式等构成的逻辑性体系,而中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同于那些学科的性质特点,它不是由一套抽象的知识和客观的定律规则之类支撑起来的。“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其他学科有着较为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语文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语文学科要不要强调知识,学科“支柱”和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建设起科学的“语文”学科体系等等都是我们下一步要深入研究探讨的学科问题。
二是关于语文教育效率的问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人士的心病。而摆脱“少慢差费”的困境,努力探索“多快好省”的教学之路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力图想解决的问题,但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太明确的说法和成熟的可咨借鉴与复制的经验,需要我们思考:语文教育症结究竟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究竟该多长,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一个正常的孩子要达到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适宜采用什么方式,需要投人多少个学时才能基本达成语文学习目标等等,我们现在还真有些说不清楚。如果急于催生、急于求成,很可能会破坏和搞乱了语文学科“成长”的正常机制,欲速则不达。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语文生长期”。
三是关于语法教学的问题。在实施《语文课标实验稿》过程中,不少老师对该不该让学生学语法感到很困感,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学。值得研究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样的语法内容?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掌握汉语语法?对语法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还有待于我们去作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期望,在各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尽快突破汉语语法方面的一些重大难题,建立起一个能真切地反映汉语本质特征的语法系统,研究出一套合适的语法教学方法。
四是关于语文教学序列和学科结构体系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语文课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各个部分的目标和内容,构建起一个个线性的序列,使我们的教学高度有序,使我们能精准地测量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大家都盼望着能建设起一个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那么,这样一个“科学体系”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模样现在似乎还说不太清。大家对汉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规律,语文教育的规律,还远远没有被认识清楚。语文学科要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科学规范的学科,路途依然十分遥远。语文学科还是一个必须充分利用经验的学科,凭我们现有的知识还不足以准确刻画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由此,在真正弄清语文教育的规律之前,经验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经验可能暂时还得不到理论的解释与支持,但其价值不可低估。所以,我们要重视经验,要把实践中证明是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语文学科这种尚未成熟的局面,对于有志气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只是一种挑战,也应该是一种机遇。语文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发展空间很大,前景广阔。我们期待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脚踏实地的精神,在“继承”与“发展”、“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寻到较为科学和理想的契合点,能重新构建起语文学科的规范和语文教育的理论模型。
现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解决的是现阶段语文教育中的基本问题,力图使语文课程逐渐步人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时期。当然,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又会因新的情况和问题的出现而作出新的调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革应该是一种常态,因为再科学的预见,也只能在阶段时间里发挥作用,我们无法谋划超越我们视野的未来。
巢宗祺(1944),江苏苏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教学与测试的研究。研究兴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主要论著、译著有《连南八排瑶语》《广东连南油岭八排瑶语言概要》《现代世界民俗学》《习惯语、流行语与民俗研究》《苏州方言里“勒笃”等的构成》《吴语里与普通话“给”相对应的词》《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透视》等。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背景与思路
第一章&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世界基础物理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
我国基础物理教育课程的改革历程与发展
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研究
时代发展对基础物理教育的需求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路
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整体框架
内容标准解读
第三章& 科学探究解读
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科学探究实例
第四章& “物质”解读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第五章& “运动和相互作用”解读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第六章& “能量”解读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教学建议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课题选择和教学设计
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第八章& 教科书编写建议
物理教科书要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
每种教科书都要编出自己的特色
第九章&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什么是课程资源
物理教学中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第十章 &&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
认识新的评价理念
第二节&&&&&&
怎样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问题与展望
第十一章& 问题讨论
第一节 关于课程目标
第二节 关于课程内容
第三节&&&&&&
关于课程实施
第四节&&&&&&
关于课程评价
第十二章& 前景展望
关于中学物理教育
关于中学物理教师
查看全文请下载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与思路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
& 培养目标的调整
19571958(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
1985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212061Project 206120611989
9080212000200021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课程内容的更新
19608020611993
四& 评价的改革
我国基础物理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一& 改革的主要历程
19501952195661952
195819631958
19781985198612
1988199019926
二& 继承与改革
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研究
认知能力发展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J. piaget1215Piaget9
13-1415-16
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时代发展对基础物理教育的需求
社会发展新需求
学生发展新需求
单位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邮编:400715
Copyright&2007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访问次数:57553
 更新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