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影响到二十一世纪间所有的和约及其影响

当前位置:
>>>一战后,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A.《凡尔..
一战后,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五国海军协定》C.《巴黎和约》D.《九国公约》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上海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一战后,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A.《凡尔..”主要考查你对&&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体系含义:
是指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与对德国签订的和约相似之处:
①都对这些战败国的军备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控制;②都要求它们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③都将它们的领土不同程度地分割给周边邻国,结果使这些战败国的领土面积不同程度地缩小;④对其中的一些国家,为了保证这些国家能顺利支付赔款,还对它们实行了财政监督(如对奥地利和土耳其)。 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 1、《圣日耳曼和约》:它使奥地利丧失了约75%的领土面积,还失去了出海口。协约国为保证奥地利能正常支付巨额赔款,对其财政进行监督,使奥地利丧失了国家的经济主权。这一切,最终使奥地利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关于不得与德国合并的规定,建议教师解释:奥匈帝国解体后,由于奥地利人口不占优势,感到势单力薄,曾希望借助于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民族自决精神,实现与德国的合并,但由于协约国对德国军国主义的战争能力十分惧怕,担心同属日耳曼民族的奥地利与德国合并会形成一个大德意志国家,这会大大加强德意志的军事能力,所以,它们一致反对德奥合并。 关于《纳伊和约》:它使保加利亚丧失了部分领土,特别是丧失了颇为重要的爱琴海出海口。促使保加利亚对协约国极为不满,以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投向轴心国的怀抱。 2、《特里亚农和约》:虽然匈牙利实现了建立单独民族国家的愿望,但是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却由于在一战中跟随奥地利参加了同盟国而被当作战败国处置,使它丧失了应该拥有的大片领土,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小国,并埋下了它与邻国间的领土争端的种子,造成了匈牙利对协约国的极大不满,促使二战爆发后,匈牙利也加入了轴心国集团。&3、《色佛尔条约》:它不仅使土耳其丧失了全部属地,领土缩小了大约4/5,而且还丧失了对土耳其海峡的实际控制权。特别是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和在土耳其恢复领事裁判权,把土耳其置于类似殖民地的地位,使土耳其资产阶级和全体人民难以接受。废除《色佛尔条约》成为土耳其当时由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 &
发现相似题
与“一战后,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A.《凡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66919614512666713385093632127868,http://www.automis.net/syy6s0
,http://www.automis.net/wangshangyulecheng
,http://www.certrom.org/syr1hj
,http://www.wlyx-168.net/bet007zqbf
,http://www.think1.org/xinquanxunwang2
,http://www.gzmsa.org/syxbisr
,/wangshangzhenqianyouxi
,/caikewangbifenzhibo
,www.see5.net
,http://www.gzmsa.org/wangshangtouzhu
,http://www.gzmsa.org/dayingjiabifenwang
,http://www.gzmsa.org/quanxunzhibowang
,http://www.gzmsa.org/baijialejiqiao
,http://www.gzmsa.org/baijialeguizhe
,http://www.gzmsa.org/baijiale
,http://www.gzmsa.org/zhenrenbaijiale
,http://www.gzmsa.org/aomenbaijiale
,http://www.gzmsa.org/baijialekaihu
,http://www.kusun.org/bocaiwangzhan
,http://www.kusun.org/hongbaoshi
,http://www.kusun.org/bocaiwang
,http://www.kusun.org/bocaitong
,dawn.org/yulecheng
,dawn.org/88yulecheng
,dawn.org/tianshangrenjian
,/huangguanwang
,/huangguanbocai
,/huangguanxianjinwang
,/pujingduchang
,/bogouyulecheng
,/liaoyulecheng
,/aomenpujingduchang
,http://www.cfcp-wto.org/aomenduchang
,http://www.cfcp-wto.org/aomenduchangwanfa
,http://www.cfcp-wto.org/aomenduchanggonglue
,http://www.cfcp-wto.org/aomenwangshangduchang
,http://www.56club.net/188jinbaobo
,http://www.56club.net/jinbaobo
,http://www.56club.net/jinbaobo188
,http://www.56club.net/jinbaobo188gunqiu
,http://www.uniep.net/wangshangdubo
,http://www.uniep.net/dubowangzhan
,http://www.uniep.net/dubojiqiao
,http://www.uniep.net/dubojiqiao
,http://www.mhkgg.net/xinpujingyulecheng
,http://www.mhkgg.net/dafayulecheng
,http://www.mhkgg.net/wangshangyulecheng
,http://www.njhfh.org/bet365
,http://www.njhfh.org/bet365tiyuzaixian
,http://www.njhfh.org/bet365guanfangwangzhan
,/aomenduchang
,/xianggangduchang
,/laowoduchang
,/bocaijiqiao
,/bocaipaiming
,/bocaidaohang
,/aomenzuqiubocai
,/bocaipingji
,http://www./duchang
,http://www./dubo
,http://www./duqiu
,/huangguanwang
,/zhenrenyouxixiazai
,/bocaiwang
,/aomenyule
,/ewinyulecheng
,/xinhaotiandi
,/zhenrenyouxixiazai
,/bocaigongsi
,/majiangxiaoyouxi
,/wangshangbaijiale
,http://www.gzsnkj.org/yulecheng
,http://www.gzsnkj.org/ttyulecheng
,http://www.gzsnkj.org/88yulecheng
,/baijiale
,/ruhedabaijiale
,/zhajinkuayouxipingtai
,/xianjinwangyouxi
,/huangguanxin2
,/aomenduchang
,/huangguanwang
,/bocaiwang
,/bocaigongsi
,http://www.jk59.org/yulecheng
,http://www.jk59.org/ttyulecheng
,http://www.jk59.org/88yulecheng
,http://www.wlyx-168.net/baijiale
,http://www.wlyx-168.net/aomenduchang
,http://www.wlyx-168.net/bet365
,http://www.wlyx-168.net/hgtzwz
,http://www.puzhaosi.org/duchang
,http://www.puzhaosi.org/dubo
,http://www.puzhaosi.org/duqiu
,/huangguanwang
,/bocaiwang
,/bocaigongsi
,http://www./yulecheng
,http://www./ttyulecheng
,http://www./88yulecheng
,http://www.hsjwhw.org/baijiale
,http://www.hsjwhw.org/aomenduchang
,http://www.hsjwhw.org/bet365
,/huangguanwang
,/bocaiwang
,/bocaigongsi
,/yulecheng
,/ttyulecheng
,/88yulecheng
,/baijiale
,/wangluozhenqianyouxi
,/aomenduchang
,http://www.glass168.net/duchang
,http://www.glass168.net/dubo
,http://www.glass168.net/duqiu
,/huangguanwang
,/bocaiwang
,/bocaigongsi
,http://www.mylybb.org/yulecheng
,http://www.mylybb.org/ttyulecheng
,http://www.mylybb.org/88yulecheng
,/aomenduchang
,/taiyangchengyulecheng
,/188jinbaobo
,/xinpujing
,/aomendubo
,/yulecheng
,/baijiale
,/huangguanwang
,/baijiale
,/aomenduchang
,/huangguanwang
,/bocaiwang
,/bocaigongsi
,http://www./yulecheng
,http://www./yulechengkaihu
,http://www./ttyulecheng
,http://www./88yulecheng
,/baijiale
,/aomenduchang
,/baijiale
,/baijialeyouxi
,/zhenrenbaijiale
,/aomenbaijiale
,/baijialekaihu
,/baijialewang
,http://www.lmzx.net/xinpujing
,http://www.lmzx.net/yulecheng
,http://www.lmzx.net/188jinbaobo
,http://www.lmzx.net/liuhecai
,http://www.lmzx.net/huangguanwang
,http://www.lmzx.net/aomenduchang
,http://www.lmzx.net/baijiale
,http://www.lmzx.net/bet365
,/aomenduchang
,/aomendubo
,/bocaiwangzhan
,/baijiale
,/188jinbaobo
bulletins公告栏
fashion information时尚资讯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13)政治经济纵横
&&&&&&&&&&&&&&&&
/ 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13)政治经济纵横 
政治经济纵横政治经济常识绪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谈到政治一词时,许 多人都会把“政治”理解为某些人争权夺利;还有一部分人表示对政治不感 兴趣,甚至反感。这说明有关政治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通常讲的政治, 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学、政治关系、政治文化、政治统治等, 还包括了上层建筑领域的许多方面。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是两对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双方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政治作为上层建筑领 域内的内容最终还是由经济决定的,只要有生产力就必定有生产关系,从而 也必然有上层建筑,把政治简单地理解为争权夺利是不准确的。尤其对于学 生而言,真正了解一些政治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 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经济方面的东西很感兴 趣,但又常常面对许多基础知识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以为自已明白,而实际 上却谬以千里。本书将从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广大读者,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以有益的启 示。政治  “政治”这个概念出现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的古典 籍中,《尚书》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政治不悔”等说法。在西方,政治(Politics)一词来源于古 希腊语的“ Polis”、“polity”和“politeria”。在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 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著作中,政治一词得到了广泛 使用。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 出发,对“政治”这个概念作了不同的解释。从总体上看,这些阐述可以分 为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两大类。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观点是政治道德观,它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 范性的道德。从道德出发解释政治,体现了对于某种社会政治价值的倾向。 但是这种道德政治观有两个根本弱点,一是它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 治,使其带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色彩,一是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  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因而没有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观点实际上不过是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上帝,把政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超社会、 超自然的力量。  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这种观点把政治归结为 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是仍 未揭示权力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同时,它也没有区分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 因而没有指明政治的本质特征。  第四种观点认为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这种观点把握了政治的公共性和 管理性,但忽视了政治的统治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更全面、更准确地概括了政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 列宁主义认为:  首先,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 关系。  其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的本质、内 容、形态和方式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作用, 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一 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一切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 过国家政权都能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和实现。  第四,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尽管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政 治有时带着主观色彩,但政治现象同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特殊 的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其 客观内容。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 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 神。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和科学定义概念的一般要求,什么 是政治呢?  政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 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概念的这一表述,突出了三个基本点:第一,强调了社会政治 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 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 成的利益要求与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同时它从利益、 公共权力和特定社会权力的含义上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第三,它指出了 政治的全部本质内容。一切理论和范畴,本质上不过是社会关系的抽象的、 观念的表现。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  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政治学  政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政治的科学。而政治在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 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 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生活中,政治关系具有多种外 延形态,如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这些都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学同时又是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的。 它要求对于政治现象的描述和对于政治表征的把握,更要求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运动。 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对于人们认识政治 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政治学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 行政管理和国际政治五大类来划分其基本内容的:  政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政治管理 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等。  政治思想包括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 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等。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 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论及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 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理论等。  行政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学原理、组织理论、人事行政学、行政领导学、 公共政策分析、市政学、比例行政学、行政法学、行政学研究方法、组织行 为学、中国公务员制度、秘书学与秘书工作、行政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管 理等。  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 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国对外 政策等。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有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力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包含着三层意思:  第一是利益关系,是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即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 定的利益关系。这也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  第二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 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政治权力关系。  第三是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权力关系,确定人们进行政治利 益分配的资格,从而构成了政治权力关系。  人类的利益关系中,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一方面,任何 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任何利益又只有在社会中,通 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利益的这种实现要求的自我性和实现途径 的社会性,是利益的基本矛盾,它构成了利益的二重性。利益的二重性,使 得政治权力有了制约性、能动性、动态发展性和工具性的特征。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本质内容,一切政治现象都是政治关系的外 化和具体形态表现。所以,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全部 政治的发展和变化。利益  “利益”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展开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 认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此后,儒、法、道 诸家都把利益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论述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利益(intece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intecesse,原义是夹在中间,后来引申为 在非报酬性的东西和事件中包含着某些报酬性的成分。古希腊的智者普罗塔 哥拉的学说中,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原则,而幸福派的伊壁鸠鲁则明确地把 正义与利益联系在一起。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普遍对利益问题予 以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论述。但这些思想家们受唯心史观的支配,或是受 到形而上学方法的阻碍,并没有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科学地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必备的条件。  所谓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它 有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 社会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而且是无限的和广泛的。 这就决定了利益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和追求,构成 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精神利益的 基本内容。利益反映了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凡是不用人们生产或劳动就能满足的需要,如阳光、 空气等,都不是物质利益的内容,超越人们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 也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  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 社会转化,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反过来 说,由于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而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社会关系也必须要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利益。正 因为如此,人类社会中才有了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个人利益、 群体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国家利益等形形色色的利益。 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其他一切生产的基础,所以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 会关系的基础,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利益也成了其他利益的基础, 影响着其他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首先表现为阶级利 益,阶级利益也因此而成为制约其他利益的主导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阶级关系退居到社会关系中的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成为社会关系 的主体,经济利益在这些关系中以不同于阶级社会的形态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治权力  “权力”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权”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衡量审度之义,一是指制约别人的能力。 在西方,权力(Power)一词来自法语的 Pouvoir,法语的该词源于拉丁语的 Potestas 或 Potentia,意指能力,它们都是从拉丁语动词 Protere 即“能够” 引申而来的。近代西方的思想家对“权力”下了诸多定义,如霍布斯认为权 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 的产物;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 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等等。这些定义都把权力看成是一个人对于 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征,但是没有指明权力 的来源和基础,因而没有能够揭示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本质。  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是利益。在实际生活中,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是利益 主体能动的活动过程。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利益主体必须调动其有效资源, 并把这些资源有机地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所以 说,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政治权力形成的条件在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存在, 使不同利益主体的实际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一方面具有共同 利益要求的实际力量之间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而凝结成共同的力量,另一方 面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实际力量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解决与对应的 实际力量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相互作用。    政治权力形成的前提是当各种实际力量发生对比关系时,一方的力量能 够超过另一方,从而使这种力量对比关系转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从纵向力量对比关系看,群体的力量天然地大于个人力量,社会的力量天然 地大于群体的力量。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 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 力;从横向力量的对比关系看,不同力量主体所具有的力量孰强孰弱,取决 于各自力量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正是从这些构成要素的全面对比中形成 的。而在实际力量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中,纵横两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 的交汇点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权力。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政治权力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 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 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政治改革要想准确地把握政治改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改革的涵义。 所谓改革,就是指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按照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扬弃”。“扬弃”既不是抛弃,也不是改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活 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做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数 量的变化。而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变革。它比改良更广泛、 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 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 比,不仅有量的变化,也包含了部分质变。但又不像革命那样激烈彻底,不 构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 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 过程。  政治改革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根源于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这种矛盾 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具有不同利益的政 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对比发生变化,进而要求对政治权力关系进行调整; 二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产生新的利益,代表这些新的利益要求 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要求对原有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改革。  从其外部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关系的变动、外来文化的冲 击和国家利益矛盾的发展以及政治秩序的变化等,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关 系产生影响,使政治改革发生。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集团和政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它们之间 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利益变动基础上的政治力 量变动状况,制定相应措施,以适应新的力量的对比结构,并通过政治权力 结构的调整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政治 力量的对比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治权利关系重新界 定,通过对各阶层政治权利不同程度的认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治改革往往要落实在政治体系的变动上,因此可表现为政治体系较为 全面和系统的变革。而政治体系变革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例如,法 律法令的修改、政治组织制度的改革、议会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行政制 度、选举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等等,因此, 政治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改革不同于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剧的社会转变, 因而政治改革应该在和平的方式下,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而不是为了消灭它。 不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前提。如 果破坏了这个前提,就不是改革。这里的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是指统治阶级 的根本利益,任何时代的政治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利益结构、政治制 度和政策调整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但绝不会在涉及自己统治的根本基础的问 题上作出让步。  政治改革是由社会经济和利益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的经济和利 益的变化与发展,往往是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方面体现出来的,从而引起 经济改革,使经济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 社会成员对于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关系要求进行相应地调整,这就使得社会 政治关系的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改革,即经济改革常常是政治改革的先导。 当然,先导也不意味着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一定是先进行经济改革,事实上, 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又经常是交叉进行的。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是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 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 为。一切政治冲突,其深刻的根源都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关系与利益关系决定着政治关系和政治冲突。所以, 政治斗争最终是由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决定的。它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利益争夺。这是政治斗争本质内容的最直接、最首要的体现。如果 没有利益之争,政治斗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二是权力角逐。政治权力是保护利益的手段,因此,政治斗争的核心就 是围绕着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因为拥有了权力,才能保证本集团或群体的利  益。  三是矛盾对抗。政治斗争的双方是敌对的。对抗性矛盾只有采取外部冲 突的方式才能解决。政治斗争的这种对抗性特征,其客观原因在于包括利益 和权力在内的社会有效资源的匮乏。社会资源与人们的利益需求一直处于矛 盾状态,再加上机会不均等原因,对抗性的斗争不可避免。  四是意识自觉。政治斗争是群体意识自觉的斗争,它不是指只要有争端、 有矛盾的任何情况都是政治斗争。这表明了政治斗争是一种自觉行为,是政 治斗争的主体能够意识到其整体共同利益,并能意识到政治权力对于实现这 种利益的攸关性,从而采取一致行动去与对方争夺权利。  五是事关全局。政治斗争涉及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其结果往往直接影 响到所有参与斗争的人们的政治权利,它往往是牵一而动全身。因为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集团要实现这些利益和要求,就必须通过政治的 途径,即通过政治斗争获得政治权力。  政治斗争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是政治学理论中亘古的课题。 当代西方对于政治斗争的研究,是以政治冲突的理论模式出现的。归纳起来 有如下几种观点:  心理对立说。认为政治冲突就是心理对立的形式,一切人类冲突,都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单元的一种极端的心理对立关系形式。  价值对立说。认为包括政治冲突在内的社会冲突都是指“某个人或其他 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是价值观念的较量”。资源争夺说。认为政治冲突是对权位或利益等资源的争夺。 环境互动说。认为政治冲突是有机体——环境之互动,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函数或产物[B=f(OE)]。 以上四种观点在西方较为盛行,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冲突的现实原因,但没有从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决定意义出发去分析,因此存在着 明显的缺陷,掩盖了政治冲突的本质。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 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综合。  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观念形式而存在的,它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社会 政治关系作用于人脑的产物,因此,某一特定的政治文化,其性质是由这种 特定的政治关系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具有阶级性,另外民族、 集团、区域不同也会在政治文化中留下不同的烙印。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特定的政 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它可以通过观念 的方式保留下来。同时,它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又具有巨大的心理  和精神支配作用,政治文化可以传播或学习,它可以通过各种政治文化媒体 和途径来实现学习和传播,使政治文化本身在延续中获得发展。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 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政治文化的两个层 次是不可缺少的,它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播并使自身逐步发展。因此, 除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外,政治社会化也是政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 制度的有机构成。政治体系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政治组织,它 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 规则结成的集合体,它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 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因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实在;具有特定的 构成成员,这些成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次级政治组织;具有特定的运行 规则和活动方式。二是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 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 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 原则;它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同时,它又是相对严密和稳定 的。  政治体系构成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是 人们有效地聚合政治利益要求,形成和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 途径、方式和工具。因此,人们常常按照共同的利益结成政治组织并制定相 应的政治制度,以便在政治生活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  政治体系是在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在政治斗 争中结成政治组织、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的关系。而政治斗争、政治统治、 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等政治行为的发展,又使政治组织和制度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 其运行规则是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其中国家及其政治制度具有中 心和首要地位,它是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党及政党制度是夺 取或执掌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方式;政治社团及其制度规则是表达各方面利 益要求,影响公共权力的政治组织和方式。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 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它  是由政治活动的性质、方向和方法构成的,由特定的政治主体决定的。因此, 政治行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政治行 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政 治行为一般具有阶级性,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支配;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 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因此,政治行为的主体可以 是个人,也可以是阶级、阶层、民族、各种政治组织、集团及集体等等,只 要他们进行政治活动,都可以成为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 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因 此,政治行为方向既含有人们的主观动机,又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等要素的复杂构成。  政治行为的分类标准不同,例如从主体来分,可以分为个体政治行为与 集体政治行为;从合法性角度来分,分为合法政治行为与非合法性政治行为; 从作用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直接政治行为和间接政治行为;以表现方式来分, 可分为显性政治行为和隐性政治行为。不过,从社会政治生活的常见形态来 看,政治行为主要表现为政治斗争行为、政治统治行为、政治管理行为和经 济参与行为。在这四种政治行为中,政治斗争是由利益矛盾和冲突引起的, 为了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而进行的政治行为。政治统治行为既是政治 斗争行为的结果,又是政治斗争行为的延续,它体现着特定政治利益、权力 和权利的性质。政治管理行为是政治统治行为的另一侧面,它服务于政治统 治行为。政治参与行为是政治统治阶级实现其内部成员的政治权利,进而实 现其利益分配的行为。政治权利如果要知道政治权利的涵义,首先要了解权利的涵义。 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这种资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它本质上是 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权利”一词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的古籍中,权利主要是指权 势和财物。西方的权利(right)有两个含义:一是正确的、正当的;一是指 某种资格。近代以来,由于人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维护自身利益 的思想武器,因此西方对权利的解释也越来越多。例如:天赋权利说、权利 自由说、权利利益说、权利力量说、权利平等说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不 能够说明权利本身的内容和特征,这也是由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的。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观的过程中,阐明了科学地确定权利内 涵的基本原则。所谓权利,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决定的。而社会就是人与人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因此权利首先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法律 形式上的体现。  其次,权利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人权 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权利总是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在阶 级社会中表现为权利的阶级内容和阶级属性。  第三,权利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在社会法律形式中的体现,是政治权 力的延伸。  第四,权利和义务是辩证地统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 义务。  根据上述原则和权利的定义,政治权利也不过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 的政治资格。这种政治资格,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 利益之间的关系。任何政治权利都是根据政治权力主体的单个成员的利益与 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关系构成的;单个政治成员实施政治权利就是从这种关 系中去争取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第二,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 一切政治权利关系中内含的两极,从利益的实现来看,政治权利表现为社会 成员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法定范围内有进行政治活动的自由,政治义务则是 社会成员在实现自己利益过程中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政治职责。  政治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政治权利既规定了成员的政 治身份,又规定了人们的社会联系,在政治活动方面,体现为政治权利和政 治义务;其次,政治权利与义务是互为条件的。政治义务是实现政治权利的 基础,政治权利则是履行政治义务的前提;再次,权利与义务在量上是同等 的,另外,二者也都需要有强制的法律作保证;最后,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的最终指向都是利益的实现。  第三,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规定。这种规定表明, 政治权利的内容就是参加政治“共同体”,人们有资格在政治共同体的政治 生活中进行活动,要求自己的利益得到政治权力的保障;另外,政治权利是 在政治生活中实现利益要求的身份和资格,而不是利益本身。  第四,政治权利是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先 决条件和后盾力量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在其主体成员政治身份资格上的 体现。因此,政治成员的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特定政治权力的确立为先决 条件,其政治权利的实现也必须由政治权力来保障。股份公司与股票  股份公司是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 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个的小资  本难以满足建立大型企业对巨额资本的需要,靠单个资本的积累很难使生产 规模迅速扩大,所以出现了多个单个资本联合起来进行投资的形式。随着资 本主义信用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在短期内集中 大量资本,来建立单个私人资本无法承担的大型企业。这种企业就是股份公 司。它不是某个单个资本家的企业,而是多个资本家联合经营的,但其私有 制性质并没有改变。  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可以作为向股份公司证明其股份并有权取得 股息收入的凭证。持有股票的人,可以定期向股份公司取得一定的收入。股 票买进后,不可以退股,但可以出售。当股票发行以后,实际的资本已进入 股份制企业,由企业去实际运营,而股票的持有者所持有的,只是资本的纸 的复制本,而不是真正的资本,因为真正的资本已经在股份公司手中。股票 只不过是证明你拥有某个股份公司的股份,并且可以用股票到股份公司领取 股息收入。所以,股票又叫“虚拟资本”。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对于企业制度也进行了彻底 改革。在《公司法》中对我国的股份制企业作了具体规定。我国的股份制企 业是指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构成的企业。股东 按照所拥有的股份参予管理、享受权益、承担风险。股份制企业可分为股份 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形式的公司均为有限责任公司,即股东以 其出资额享受相应权利,承担风险。蒲耳氏股票价格指数  蒲耳氏股票价格指数标准是蒲耳氏公司于 1957 年开始编制和发表的。这 个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证券研究机构。1923 年开始编制发表股票价格指数。 计算蒲耳氏指数用加权平均法,以每种股票的交易额作为权。计算出来 的指数值十分接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每股平均价格(以美元计)。 例如,1957 年第一次发表的蒲耳氏价格指数为 47,而当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新上市的股票每股平均价格为 45.23 美元,且以后一直保持这种相近的关 系。  由于这个指数包括的股票种类多,并且考虑到交易量的影响,因此,它 能更近似地反映股票市场的情况。美国联邦银行和商业部都采用过这个指 数。尽管如此,蒲耳氏股票价格指数仍不能取代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 许多证券公司、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仍然在广泛地使用道·琼斯股票价格 平均指数。道·琼斯指数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简称道·琼斯平均数。是美国道·琼斯公司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股价平均数。 道·琼斯平均数的涨落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通常以某年或某月为基期,基期的股票价格为 100,以后各期的股票价格同基期相比计算出 的百分数,就是该期的平均数。  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最初用的是简单算术平均法,即股 票价格总数除以公司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结构发生变动,有的公 司合并或被吞并,各公司在市场上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公司股票发 生分小的情况(如 1 股股票价格原为 45 美元的股票化为 3 股,各为 15 美元 价格的股票)下,如果仍用每股价格相加除以公司总数的办法,就一定无法 反映股票价格的真实变化。因此从 1928 年起,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 A、B、C 三种股票,每股价格分别为 20 美元、25 美元、45 美元,价格总数是 90 美元,除以 3,股票价格平均数是 30 美元。现以 C 股票分小,1 股分为3 股,每股价格降为 15 美元。A、B、C 三种股票价格总数则是 20+25+15=60 美元,此时如果再简单地除以 3,所得的股票价格平均数变为 20 美元,势必 歪曲事实。因为原来 3 股股票价格平均算所得的单位数为除数,即 60 =2,再以 2 除新的股票价格总数,然后得出 A、30B、C 股票价格新的平均数,即 60 =30 美元。这样,在 C 股分为 3 股之后,股
2票价格平均数仍保留于原来的水平,并未变动。股息与股票价格  股票的持有者是股份资本的所有者,他有权参予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 股息就是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它是利润的一部 分。一般股份公司都从公司利润中提出一部分作为公积金,以便在必要时用 于补充固定资本不足或在利润不足时用来维持一定的股息水平。  由于股东无权向公司退股,而只能在股票市场上买卖,所以股票是有价 格的。但是股票价格不等于票面金额。由于股票能带来收入,所以股息的高 低会影响股票的价格,实际上,股票的价格就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取决 于两个因素:一是股息,一是存款利息率。股息越多,股票价格就越高;利  息率越高,股票价格就会降低。用公式可表示为:股票价格=
股息 利息率。假定一张面额 100 元的股票,一年分获 10 元股息,存款年利息率是 5%,则股票 价格为 10/5%=200 元。  而股票上市以后,它的价格还会随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往往注 意后面的几种价格:开市价、收市价、最高价、最低价。  开市价又叫开盘价,是指每一天最初屏幕上显示的价格。 收市价或收盘价是指一天交易后,最后一刻屏幕上显示的价格。收盘价实际上就是第二天的开盘价。 最高价是指某一股票的买主出示的最高买入价。买股票的人很多,愿意买进的价格不一,而显示的最高价是欲购股票的人中所出的最高的价格。 最低价是指卖出某一股票的最低价格。持有同一股票的人很多,他们的标价也不同,而最低价就是指出卖股票的人中所标的最低的价格。乘数理论  乘数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首先提出的,后来凯恩斯进一步推广了这 一理论。卡恩的乘数是指新投资引起的就业总量对新投资直接引起的初始就 业量之比,而凯恩斯的乘数是投资乘数。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收入变化的关系的理论。凯恩斯认 为,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 K 倍,这个 K 就是投资乘 数。  假定某一经济社会增加 100 万美元的投资,边际消费倾向为 4/5。当 100 万美元用来购置投资品时,实际上就是用来购置制造投资品所需的生产要 素,因此,这 100 万美元就以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流入生产要素 的所有者手中,从而使居民手中增加了 100 万美元的收入。这是增加 100 万 美元投资造成的该社会收入的第一次增加。居民手中增加的 100 万美元,按边际消费倾向为 4 计算,其中 80 万美元5应用于消费品。当购买 80 万美元的消费品时,实际上是购买了制造这些消费 品的生产要素,因此 80 万又以工资、利息等形式流入生产要素所有者手中, 收入已增加了 80 万美元,这是增加投资 100 万美元带来的第二次收入增加。 同样,80 万美元又可以把其中 64 万用于消费,从而又带来了社会收入的第三次增加,以此类推。上述过程可用下表表示: 第一次 100 △i第二次 80(100× 4 ) b△i5第三次 64[100×( 4 )2] b2△i5收入增加总量(△y) 100+ 4 ×100+( 4 )2×100+?? △i+b△i+b25 5△i+?? 计算后得:△y=100+ 4 ×100+( 4 )2×100+( 4 )3×100+??5 5 5=100[1+ 4 +( 4 )2+( 4 )3+??]5 5 5=100?
1 ? 45? =100×5=500即当增加投资 100 万美元时,由此带来的收入增加为 500 万美元。则△yK =5,即每增加 1 元投资,导致收入增加到投资的 5 倍,用公式表示就△i是:乘数 ?11 即1 ? 边际消费倾向K ? 1 ? b (b 为边际消费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当收入增加时,收入的所有者愿意拿 出收入中的多大比例来用于消费。例如,收入增加了 10 元,其中 6 元被消费,4 元用于储蓄,那么边际消费倾向 6 等于消费增加额 6 元比上收入增加额 10 元,即:b ?
? 3△y 10 5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所以,乘数公式也可以用边际储蓄倾向 S 或 △s 表示,即 K= 1=1 或 1△y 1 ? b s △s△y“第三产业”漫谈  近年来,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每当谈到我国的现状时,总 是提起“第三产业”落后等等,那么“第三产业”究竟是什么呢?第一、二、 三次产业的说法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对此略加阐述。  第三产业一词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提 出来的。1935 年,他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划分。 他认为第一产业为人类提洪满足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 一步的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1940 年,英经 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泛使用了这一概念, 并以“服务性产业”代替了“第三产业”。  第一、二、三产业本身的划分是根据产品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第一 产业是直接与自然界相联系的产业,准确地说应该叫第一次产业;第二产业 是指在第一次产业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外 的产业。根据这一原则,我国的有关部门曾参照国外的做法对我国的产业作 了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划分为两大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 可分四个层次: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 储业。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 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各类技术咨询服务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科研、 卫生等。  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 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指以信用方式调剂资金余缺的一种经济活动。资金融通具有 偿还性特征,即当拥有多余资金的人融出资金以后,使自己成为债权人,有 权按期索回借出的资金,并根据约定或当时资金的供求状况要求获得融资报 酬——利息;暂时需要资金的人,在融入资金后,就成为债务人,他可以在 借期内自由支配借入资金,但到期必须偿还本息。融资行为只有在双方认为 对自身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资金融通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的。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 品交换中,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商品的买卖也出现了赊购赊销行为,在赊销 过程中,买卖关系转化为债权债务关系,产生了信用。这种信用,实际上是 进行了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也是一种融资方式。因为当商品生产者把商品的 使用价值让给另外的商品生产者时,买者并未支付相应数量的货币,也就是 说,与购进商品价值相等的资金没有付给对方,而这些资金,所有权已经是 对方的了。由于该付的资金没有付,就等于把该付的资金已经付给对方,同 时又从对方借回相等数量的货币一样。这种形式的融资是只有在商业信用较 发达时,才能广泛地采用。  当商品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时,融资就会表现为货币借贷,通过货币借 贷的方式实现资金的融通。而资金融通的规模决定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 平。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在资本的周转和循环过程中,一部 分资本会处在闲置状态。另外有的资本家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资本短缺 现象。资金的融通,既解决了资本短缺现象,又解决了资本闲置与资本的特 性之间的矛盾。  
资金的融通并不是一种随意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经济活动, 融资行为开始之前,总会有既定的目标。如融入资金后,可能带来的收益有 多大,扣除利息后是否盈利;融出资金后,是否能按息收回本息,利息收入 有多大等等。一般评价融资的盈利能力的指标有两个:产权  产权是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s)的简称,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 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 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无论属于什么性质的财产所有权都属于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产权的主要形式,其他形式的产权都是由财产所有权派生 出来的。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是在所有权权能与所有人发生分离的基础上 产生的,是指非所有人在所有人财产上享有占有、使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依 法享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种财产权的特点是:  首先,权利的产生与所有权有关,它是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其客 体一般也是所有权的客体,即通过所有人转移占有,并由非所有人占有的财 产。  其次,权利主体是非所有人,即除了所有人以外的其他公民和法人。所 有权权能的分离是以所有人和非所有人的分离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所有人 和非所有人相互独立地存在为基础的,非所有人得到的是在所有人的财产上 享有的财产权。在这些财产权设立以后,所有人尽管不能实际占有、使用其 财产,但仍然享有对其财产的最终处分权,也享有对财产的收益权。  第三,权利的内容是受限制的,不完全的。非所有人享有财产权以后, 一般只能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或收益的权利,没有法律的依据和所有人的 授权,不能行使处分权。  目前,我国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主要有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自 然资源使用权、农业承包经营权、其他财产使用权、国有财产管辖权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又叫无体财产权或无形物权,指公民或法人因其在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等领域里,基于智力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 权分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发明权、专利权及商标权;一类是版权, 也称著作权(有的国家叫文学产权),与工业产权相对应。根据 1967 年 7  月 14 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规定,知识产权 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艺术家的表演及唱片的广播节目;人类一切 活动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及商业名称和 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在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 的其他一切权利。  知识产权有四个特征:一是专有性。又称独占性或垄断性,除非经权利 人同意或法律加以规定,任何人不得享有该项权利,使用该项智力成果。二 是地域性。依照一个国家法律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这个国家主权 所属的地域或在双边、多边条约和专门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三是时间性。 即法律对各项权利的保护,都规定有一定的有效期,不是永久的。超过法律 规定的有效期限,法律就不再予以保护。至于保护期限的长短,各国法律有 不同的规定。例如对版权保护的期限,许多国家规定为自作品完成时起至作 者死后 50 年止,但不是所有国家都是如此,而且对摄影、电影等版权都有例 外规定。只有参加国际协会或进行国际申请时,才对某项权利有统一的保护 期限。四是法律确认性。知识产权的承认和保护,首先须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存在该项智力成果保护的问题。其次,智力成果的 发明人、发现人等还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加以确认,例如商标经注册才能 取得专利权。为了调整人类智力成果的交换关系,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等工 业产权制度和文学艺术产权制度陆续形成,成为今天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文件 工业产权领域《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3 年于巴黎签订,1967 年在斯德哥尔摩最后修订,1979 年又作了个别修正。  《制裁商品来源的虚假或欺骗性标志协定》,1891 年签于马德里,1958 年最后修订。  《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简称“马德里协定”,1891 年于马德里 缔结,1967 年最后修订,1979 年个别修改,1989 年增加了议定书。《工业 品外观设计国际备案协定》,1925 年缔结于海牙,1967 年最后修订,1975 年增加了议定书,1979 年又作个别修正。  《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协定》,1958 年缔结于里斯本,又叫“里 斯本”协定。  《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协定》,简称“洛迦诺协定”,1968 年缔结 于洛迦诺。  《专利合作条约》,1976 年于华盛顿缔结,1979 年和 1984 年作了个别 更改和修正。《专利国际分类协定》,1971 年缔结于斯特拉斯堡,1979 年作个别修正。《商标图形国际分类协定》,1973 年在维也纳缔结,又叫“维也纳协定”。  《为专利申请程序的微生物备案取得国际承认条约》,1977 年于布达佩 斯缔结,又称“布达佩斯条约”。《商标注册条约》,1980 年于维也纳缔结。  《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1961 年缔结,1991 年于日内瓦最后修订。 但生效的最后文本是 1978 年修订的日内瓦文本。版权领域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886 年缔结于伯尔尼,简称“伯尔 尼公约”。  《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广播组织公约》,1961 年于罗马缔结, 简称“罗马公约”。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制品公约》,简称“录音制 品公约”或“唱片公约”,1971 年于日内瓦缔结。《印刷字体的保护及其国际保存协定》,1973 年缔结于维也纳。  《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的载有节目信号公约》,1974 年于布鲁塞尔 缔结,简称“布鲁塞尔公约”。《避免对版权使用费收入重复征税多边公约》,1979 年于马德里缔结。《视听作品国际登记条约》,1989 年于日内瓦缔结。兼有工业产权和版权领域《科学发现的国际登记条约》,1978 年于日内瓦缔结。《保护奥林匹克会徽条约》,1989 年缔结于内罗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公约》,1989 年于华盛顿缔结。  以上 23 个法律文件均由 WIPO 管理。此外,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一些地区 性公约,如《班吉协定》《哈拉雷议定书》《卡塔赫那协定》等。世界政治经济纵横 雅尔塔体制  1943 年 11 月 22 日~12 月 1 日,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伊朗的德黑兰举 行了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三国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 以及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波兰如何处理、建立世界组织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另 外对波兰边界和对日作战问题也有所涉及。  1945 年 2 月 4 日~11 日,三国首脑又在雅尔塔召开了会议,讨论的问题 仍是德黑兰会议的议题,不同的是雅尔塔会议的主题是为战后设计世界秩序 的蓝图。在这次会议上,三国首脑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就一系列重大的问 题达成了协议。1945 年 7 月 17 日~8 月 2 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又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雅尔塔协定的补充。主要内容是:一是解除德国的全部 武装,惩办战犯,拆除一切军事设施,建立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消灭德国作 战的潜力,使德国赔偿盟国 200 亿美元的损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 对德国管制委员会,对柏林实行共管。二是恢复波兰独立主权,建立波兰政 府,确定波兰东部基本上以寇松线为准,西部以奥德——尼斯河为界,东普 鲁士的部分领土和但泽自由市划归波兰。三是英、美同意前苏联提出的对日 作战条件,即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维持外蒙现状,中国大连港国 际化,恢复前苏联租用旅顺港,中东和南满铁路设立苏中合办公司,中国对 满洲拥有主权,但须保证在该地的优越权益。四是成立联合国组织,苏、美、 英、中、法 5 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至此,雅尔塔体制确立。1945 年 8 月,苏军进入朝鲜北部,成立了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9 月美军进入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至此,亚洲 雅尔塔体制初具雏形。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对 德国实行四国占领。1948 年初美英法三国管区合并,6 月美英法占区实行单 独的货币体制。1948 年 3 月,前苏联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4 月 1 日起限制 柏林与三国占区的交通,6 月全面切断。1949 年 9 月 20 日,在三国占区成立 联邦德国政府,10 月 7 日,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成 两个德国,雅尔塔体制基本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对于维持战后长期和 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的国 际力量的对比状况,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是战后的紧张局势和世界大 战危险的根源。冷战  “冷战”一词是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发明的。1947 年,美国政 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一本叫《冷战》的小册子,从此以后,“冷战” 一词便广泛地被美国报界和政界采用,意思是指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 活动。冷战体制是美国对前苏联建立的军事上遏制、政治上对抗、经济上封 锁、组织上包围的体制。1945 年 4 月 12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同年 5月 8 日,德国投降。8 月 15 日,日本也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次世界大战以德、 意、日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正处在巅峰状态。杜鲁门 曾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 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他雄心勃勃开始了统治整个世界的计划。他以波茨 坦会议为开端,修正罗斯福的路线,妄图以强权政治逼迫前苏联就范,但又 慑于前苏联的威力和影响,于是就酝酿发动冷战,用各种形式(除军事手段 外)遏制前苏联和共产主义。战争刚刚结束,前苏联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家园,恢复经济。因此,前苏联也尽量避免与英美作正面冲突,尽量维持战时盟国关系,在保证通过外交 谈判取得的诸多权益的前提下,帮助东欧各国确立人民民主政权,分阶段进 行改革,为同前苏联结盟奠定政治经济基础。必要时可以作出妥协和让步, 实行巩固成果、适可而止的方针。  由于前苏联拒不接受美国的条件来安排德国和东欧,1947 年 3 月 12 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咨文,宣布当前世界上已分成“自 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 由世界”的威胁,要求拨款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决定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 进行公开干预。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苏冷战已全面展开。而后,美 国又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对前苏联进行打击,前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对 抗措施。1947 年 6 月,美国国务卿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企图 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前苏联于 1949 年 1 月与东欧 6 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 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1949 年 4 月,美国操纵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前苏联于 1955 年 5 月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抗衡??至 70 年代中 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态势由苏守美攻转变为苏攻美守。1979 年, 美国调整了对苏战略,加强了中东波斯湾一线的争夺,以后双方互相攻守, 进入了僵持局面。  1985 年 3 月,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迎合西方的外交新思维,从过去 强调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斗争的不可调和性转变为二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 存,开始放弃同美国的对抗,下决心摆脱冷战。同年 11 月,苏美首脑在日内 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此后至 1990 年 9 月,苏美两国首脑进行了 8 次会晤,两国的外长也进行了 46 次会晤,达成了《中导条约》。人们把1989 年 12 月苏美首脑在马耳他的会晤,看成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国际旧秩序  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同世界格局一样受 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所谓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处理彼此之 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它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 内容,前者提出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应该如何行事,后者表现了国际关系的 实际运行状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力和利益。每一时期的国际秩序都是 以当时的国际格局为基础,并随之发生变化的。  所谓国际旧秩序是指世界近代的国际秩序和战后国际旧秩序。近代国际 秩序一般认为是从 17 世纪开始至二战前这一时期的三次国际秩序,即威斯特 伐利亚秩序、维也纳秩序和凡尔赛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形成于欧洲“30 年战争”结束之后。1648 年 10 月 24 日,战争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国际关 系原则是民族国家主权平等、“国际法”原理及势力均衡政策。这里的势力  均衡政策,实际是大国以维护“势力均衡”为名争夺殖民地,甚至不惜以战 争手段谋求霸权。  维也纳秩序形成于法国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法国因丧失了欧洲大陆头 号强国地位,英、俄、普、奥四强国成了主宰国际政治的主要力量。他们在1814 年 10 月 1 日~1815 年 6 月 9 日的维也纳会议上确定了各自在国际政治 中的位置,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誓言》和会后签订的《第 二次巴黎和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等构成了“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秩序形成于一战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 12 个帝国主义大国的 实力发生了变化,奥匈帝国崩溃、英国相对衰落、日本崛起、美国膨胀、俄 国十月革命胜利。在这种背景下,1919 年 1~6 月在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 并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以后又与奥、匈、土分别签约。以《凡尔赛和约》 和其他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称为 战后国际旧秩序。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充满了大国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分歧 和矛盾、较量和斗争、协调和合作。到 80 年代末,可分成三个阶段,即二战 结束到 40 年代末——转折过渡阶段;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末——两大阵营对 抗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固定化阶段;60 年代至 80 年代末——两个超 级大国争霸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本质上仍是以 践踏别国主权为主要特征的强权政治,是战前国际旧秩序的延续和发展。因 此,战后的国际秩序仍然是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这种旧秩序 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政治上,由少数大国垄断国际 事务,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经济上导致国际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军事上, 助长了军备竞赛,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文化上,西方国家进行渗透 扩张,危及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其实质与二战前的国际秩序是一致的, 尽管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二战以后的国际秩序仍然是国际旧秩序。日本的政治制度  日本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制。日本的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 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天皇的权限只在形式上。天皇虽有任命总理 大臣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但前者须经国会提名,后者由内阁总理大臣提 名。天皇的有关国事活动必须由内阁建议和承认。天皇只能按内阁的决定, 作礼仪上或形式上的活动。  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 成,两院议员均由国民选举产生。众议院有议员 511 名,任期 4 年;参议院 有议员 252 名,任期 6 年,其中参议员每 3 年改选一半。宪法规定,国会职 权有立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及外交、财政和司法的监督权。1994 年 1 月,  日本国会通过了政治改革方案,据此众议院实行“小选区制与比例代表制并 立”,改变中选区制度,小选区选 300 名议员,比例代表区选 200 名议员, 公费资助得票率超过 2%的政治家才能得到众议院议席。投票方法是记号式 的两票制,总理府设为划定参议院选区的第三者机构。  内阁是日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内阁由国会中议席占半数以上的多数党 进行组阁。根据惯例,议会中多数党首脑一般是内阁总理的当然候选人。如 果没有一个政党议席在国会中占多数,就由国会中议席占最多的两个以上政 党组阁,由席位最多的政党领袖任内阁总理大臣。  法院是日本的司法机构,行使司法权,所有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只受 日本宪法及法律约束”。  日本是多党制国家,参加日本政治活动的政党有自民党、社会党、公明 党、民社党、共产党、新生党、新党等。自 1955 年以来,日本内阁一直由自 民党执政,总理大臣也一直由自民党总裁担任。1993 年 7 月,日本自民党在 大选中失利。执政 38 年后下台,转向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新党等 7 党组成的联合内阁,细川护熙任内阁总理大臣。自民党氏期执政,却在瞬息 之间垮台,其原因是由于“金权政治”的作用。用金钱换地位和用地位换金 钱的“金权政治”导致自民党内部腐败,直至垮台。要成为自民党总裁的第 一个条件就是“筹措资金的能力”,只有得到财界的“政治捐款”,才能在 国会大选中获胜,才能执掌政权,才能给财界回报。这使金钱与政治紧密结 合,贪污受贿案件层出不穷。70 年代的洛克希德贿赂案使田中角荣下台;80 年代的里库路特贿赂案断送了中曾根和竹下登;90 年代的佐川快件公司行贿 案又使自民党副总裁金丸信被捕。这些丑闻,使日本对自民党失去了信任, 党内也发生分裂,最终导致 1993 年 7 月大选的败北。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制度  第三世界的政治体制呈多种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 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各国政治体制也在不断地变动。总的来说,政权的 主要模式有 6 种类型:  议会共和制。即以议会为国家政治的中心,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向 议会负责。总统作为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实行这种制度的有印度、新加坡、 土耳其、津巴布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加联邦及苏里南等。  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力。拉美的阿 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及委内瑞拉等;非洲的埃及、突 尼斯、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喀麦隆、肯尼亚、赞比亚及马拉维等;亚洲的 菲律宾、孟加拉、斯里兰卡、叙利亚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等均实行这种政体。 君主制。君主制分为议会君主制、绝对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议会君主 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向议会负责,君主虽  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国家行政权掌握在内阁手中。实行这种政体的 国家有泰国、马来西亚及西萨摩亚等。一些英联邦国家如毛里求斯、牙买加 等以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也带有议会君主制的色彩;在绝对君主制中,君 主拥有国家全部的最高权力。实行这种政体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与阿曼等; 在二元君主制中,君主为国家元首,议会为立法机构,内阁向君主同时又向 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虽受宪法及议会限制,但国家实权主要掌握在君主手 中。截止 1989 年,实行这种政体的国家有尼泊尔、不丹、约旦、科威特、巴 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摩洛哥、斯威士兰及汤加等。  军人政权。即国家权力不是掌握在民选的代议机构和公职人员手中,而 是控制在军人领袖手里。这种政权是由军人通过发动政变,推翻文官政府, 建立军人执政委员会或最高军事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 构,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多数军人政权都禁止政党活动,停止实 施以前的宪法。这种形式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过。拉丁美洲有一半以上在 战后都实行过,有的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乌拉圭、萨 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巴拿马等,军人执政在 11 年以上。非洲也有 28 个国家 采用过。在亚洲,曾经建立过军人政权的国家在一半以上。  政教合一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这种政体。伊朗 1979 年的宪法规 定: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由公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负责实施宪法、签署议 会或经公民投票作出的决议,提出总理人选。但国家最高领导人不是总统, 而是宗教领袖。该领袖由绝大多数人公认并接受的一位宗教首领来担任。无 合适人选时由 3~5 人共同组成领袖委员会主持国家事务,领袖或领袖委员会 拥有军权、任免权等重大决策权。  党政合一制。通过宪法或法律把执政党确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如 扎伊尔、坦桑尼亚、加蓬、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缅甸等实行这种政体。 第三世界的政党制度同样呈多种类型。一般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无党制四种。 一党制,有两类。一类是“法定的一党制”,即一个国家,法律规定只存在一个政党,执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其他政党都不允许存在。另一类 是“一党优势制”或“一党多元制”,也叫“一党为主体的多党制”,即该 国存在两个以上的政党,但其中只有一个政党能够长期执掌政权。至 1987 年,发展中国家实行“法定的一党制”的国家有缅甸、也门、阿尔及利亚等; 属“一党优势制”的有印度、伊拉克、圭亚那等。  两党制。典型的是哥伦比亚。目前实行这种政党制度的较少,只有拉美 的几个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多党制。即存在 3 个以上的政党,很少由一个政党单独执政,通常是由 几个政党联盟取得议会过半数席位而上台执政。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有土耳 其、菲律宾、泰国、摩洛哥、毛里求斯等。无党制。即没有政党或在法律上禁止政党活动,取缔政党。这是第三世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对英国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