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加加减法结合律律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大小:15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小学综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王春晴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6-5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获得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能主动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建构知识。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 激情促思、教学加法交换律。出示例题图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1)比较两算式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两式中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2)教师板书:28+17=17+28,指出算式用等号连接。(3)针对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38+12○12+38
240+23○23+240450+56○56+450
23+67○67+23(4)观察提问: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它方式表示出这种发现吗?说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这个规律可以用字母或符号表示。(板书)练习:128+569,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学生回答。根据提问学生说算式, 28+17=45(人) 17+28=45(人)生答:两加数位置交换和没变。学生口答,并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学生讨论,汇报,概括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验算的根据是什么?二、进一步探究新知,教学加法结合律。1、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板书)解法一:(28+17)+23解法二:28+(17+23)2、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填一填,在○里填合适的符号。(30+40)+60○30+(40+60)(25+45)+10○25+(45+10)比较:(1)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异同之处?(2)让学生试着归纳、概括从中发现的规律。(3)说明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4、提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如何用这三个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呢?打开书56-57页自学本节课内容。学生讨论,汇报。生答:计算结果相同,运算顺序不同,但和不变。学生正确填写。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学生试着写写,说说。  生读读、记记。三、巩固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2、 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3、 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4、 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 填好后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学生口答(1)填好后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2)比较哪一题算起来更简便?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出示课堂作业:58页第三题 评价总结。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教后反思: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王春晴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9-6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简便。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灵活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掌握简便计算的算理。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发现,根据加法运算律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还记得是什么吗?各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加法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学生回答。二、 教学新课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插图和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回答。(2)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这样算简便在哪里?提问:题中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改变题目的运算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强调:在书写过程中把两个书相加时要加小括号。(3)小结:刚才的同学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的数,再算一个数加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2.教学试一试。(1)出示:69+75+2578+(47+22)让学生用简便方法算一算。(2)小结:从刚才的学习可以知道,如果加法里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十)的数,一般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整十)的数,再和其他的数相加,使计算简便。3、要求学生完成第59页想想做做第一题4、要求学生独立练习:  178+201
267+104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口答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特别是第(2)题。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学生口算,说说为什么这么快就能算出结果。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三、 练习提高1、 填空(1)(36+85)+115=36+(85+115)这运用了(
)律。(2)、203+188=(200+3)+188=(200+188)+3=391,这应用了(
)律。2、要求学生完成书60页想想做做第6题。3、要求学生完成4、5两题。4、要求学生口头叙述简便方法,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42+83+58
267+2041003+98
384+59+31+116学生独立填写,口答。引导看懂表格填写,体会和、差变化。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如何算得快?学生个别口答,不计算,只说方法。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要求学生完成书60页想想做做第2、3题。学生个别说。教后反思: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王春晴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61-6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结合律。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得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足够的空间。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学生口答。二、 猜测验证,探索规律。1、 大胆猜测。谈话:我们学了加法的运算律,猜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1)、学习乘法交换律。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信息。怎样求出总人数?板书:3×5
5×3比较:两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指出:两式可用等式连接(板书)   3×5 = 5×3(2)、启发学生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教师板书)。6×5 = 5×6
9×8=8×95×9=9×5
12×3=3×12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说明:这条规律就是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提问:你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a×b = b×a2.教学乘法结合律(1)出示例二,学生读题后独立列综合算式,集体交流。提问:(23×5)×6=690(人)23×(5×6)=690(人)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板书)(23×5)×6=23×(5×6)(2)、你能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吗?(3)、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概括: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他们的积不变。说明:这条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4)、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提问:这个等式表示什么意思?2、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23×15×2
5×37×2(2)、说说这两题在简便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口答,猜测。学生口答学生指出:相同点是乘数相同,积相同;不同点是乘数换了位置。学生口答等式,并概括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口答字母式子。学生指出: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这三个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点是等号左边先算23×5再乘6,等号右边先算5×6再乘23。学生个别口答。学生小组讨论,并概括规律。学生在本子上写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述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方法,计算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共同点是都是先把相乘能得到整百整十的数相乘。三、 组织练习,巩固提高。1、 要求学生做"想想做做"第一题。2、 要求学生做"想想做做"第二题。说说每组中哪道算式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3、 要求学生做"想想做做"第三题。问:先乘的是哪两个数?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独立完成并比较、口答。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要求学生作业、"想想做做"4、6两题。教后反思:练习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王春晴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63页及补充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会运用这两种运算律熟练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结合律。设计理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概念提问:1、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2什么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学生举例口答。学生举例口答。二、运算律的运用1、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什么应用?2.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指名板演。3、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方便?(1)请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3×15×2
125×7×845×9×2
25×7×4(2)指名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律简算的,为什么要将这两个数相乘。(3)小结:几个数相乘,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看哪两个数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数的积,就先算这两个数的积,使计算简便。4、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1)出示:25×24
9×(4×15)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并说一说每组中的哪一题比较简便。(2)比较每组中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当两数相乘,不能很快口算出结果时,我们可以将一个因数看成是另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这样原式就转化成了连乘的形式,再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注意: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的积后,一定要有两个数的8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这样计算才简便。(3)练习:A、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5 × 8 =
35 ×(□×□)16 ×15 =
16 ×(□×□)125×32 =
125×(□×□)45 ×12 =
45 ×(□×□)18 ×25 =
18 ×(□×□)25 × 24 =□×(□×□)B、用简便方法计算。45×8
25×124、 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1) 读题,并解答。(2) 提问:在计算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能不能也用到简便方法呢?5、 要求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填表观察:当a为100时,b的变化会给积带来怎样的变化。学生口答(乘法验算时,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乘积变不变。)学生口答(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学生上黑板练习学生个别口答。学生板演,并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并比较每组两题之间有何联系。学生独立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板演,并说说想法。学生读题,并解答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三、拓展练习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25×37×8
25×21×42×78×5
125×16学生独立完成,并口答思考方法。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教后反思:练习七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
王春晴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6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乘法运算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设计理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1、 完成书练习七第1题。2、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分别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叫乘法交换律?什么叫乘法结合律?分别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口答学生个别口答。教师完成板书。二、练习指导1、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运用我们学过的这些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便呢?(1) 出示:25×19×4
375+861+625+13911×2×35
25×3×4×725×16
35×12(2)同桌相互出一些简便计算题,并相互练习。2、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七第三题。(1) 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2) 组织交流,说说不同的解法。(3) 怎样计算简便?板书:54+29+46
29+54+46学生先独立算一算,再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用的是什么运算律?学生互相交流。学生一一回答学生交流后回答。三、实际运用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教师组织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要求合理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七第5题。(1) 引导学生们理解题意,了解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 要求学生尽量运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3、要求学生填空:(3) a+b=b+a,这是应用了(
)律。(2)46+178+54 =(46+54)+178这是应用了(
)律。(3)45×9×2=9×(45×2)这是运用了(
)律。1、看懂表格,并计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确。2、学生看表格提出不同的问题。说说计算过程中怎样算更简便。学生个别口答。四、作业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652+199
25×1664×125
319+176+81+12425×8×125×4
(58+58+58+58)×25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教后反思: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 第1节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1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1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 14:03:31&&&&
&&&&&&&&&&&&&&&&&&&&&&&&&&&&&&&&&&&&&&&& 第1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27―29例1、例2 & 课前思考: 本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前准备:主题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2、情境引入:春天到了,人们开始出去踏青,寻找春天,李叔叔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骑车出游的计划。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 信息: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提问: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40+56=96(千米)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56+40=96(千米)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结果相等。 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40+56=56+40)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请学生根据这个等式完成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二题。 2、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 谁愿意来交流。 提问:你写了几个?说说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 有没有比她多的&。 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 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 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 师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 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估计情况:&&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请同学起来交流: 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 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书上P28做一做。反馈说说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再次呈现情境图,提取信息: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 提问: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 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88+104+96=288,你先算的是什么?(先算前两天的和) 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88+104)+96=288(千米)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88+(104+96)=288(千米)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后两天的和) 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其中两天的和,再算剩下一天的和)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88+104)+96=88+(104+96) 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 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如果有学生直接回答结果是一样的,教师添上=&请学生分组验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 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表示?c表示? 板书:(a+b)+c=a+(b+c) 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 9+7想: =9+(1+6) =(9+1)+6 =10+6 =16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出示书上P31T1填表格   第1题,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看书说说练习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明确依次将哪两个数相加,和填在哪个格子里。填完后,再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计算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2、思考:加法交换律有什么应用?(验算加法计算)完成书上P31T3.  可以提示学生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到过加法的交换律,旨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并使他们认识到以前学过的交换加数验算加法的方法,其依据就是加法交换律。在此基础上,第3题明确提出“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出示习题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有4道题,每组做一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1)38+76+24&&&&&&&&&&&&&&&&&&&&&(3)(88+45)+12&   (2)38+(76+24)&&&&&&&&&&&&&&&&&&&(4)45+(88+12)&   师:对于这样的比赛结果,你有什么话想说? 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哪道题计算更简便些?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组两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对来说比较快,因为我们在计算时第一步都可以凑整,计算的结果是10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完成书上第4题  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参考答案如下: &&&&76+18=18+76(加法交换律) &&&&37+45=35+47 &&&&31+67+19=31+19+67(加法交换律) &&&&56+72+28=56+(72+28)(加法结合律) &&&&24+42+76+58=(24+76)+(42+58)(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上面的第2个算式可以认为没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该等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个加数减少了2,另一个加数增加了2,和不变。这实际上是加法的一条运算性质,过去又称为“和的变化规律”。这在《标准》和本套教材中都不作要求。如果有学生认为该算式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即: &&&&37+45=(35+2)+45=35+(2+45)=35+47 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但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一点,教师不必刻意启发。 5、游戏:谈话:我们班有65位学生,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66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4、14、24、34、44、54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凑整,简便)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P&&&口算P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28+17=45(人)&17+28=45(人)&&&&(28+17)+23&&&28+(17+23) &&&&&&&&&&&&&&28+17=17+28&&&&&&&&&&&&&&&&&&=45+23&&&&&&&&=28+40 &&&&&&&&&&&&&&17+23=23+17&&&&&&&&&&&&&&&&&&=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上一个教案:
下一个教案: 没有了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赞助商广告
四年级数学教案栏目导航
四年级数学教案最近推荐
四年级数学教案最近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