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8课《拥抱大树》第5节后面他说不用直接叙述视角

听 课 记 录序号:12008年4月9日 &&&&&& 上海小学施老师&&&&&& 五(6)班&&& 《信任》1、& 预习了课文,你最想做什么?2、& 让我们一起出发。出示课件:桃子――自采――三里路3、& 你看了什么?什么意思?4、& 你看到有什么想法?5、& 往右走,又看到什么?(告示牌)6、& 什么意思?课件相应出示告示牌的内容。7、& 继续前行,透过窗口,看到了什么?出示一只大黄狗图片8、& 呀,你叫什么?学生练说,教师引导评价。9、& 继续前行,下了车,看到了――小木屋。出示木屋图片。10、&&&&&&&&&&&&& 请你们去游览一下小木屋,看到了什么?学生看着图片说。你们看到的是木屋的后面,走到木屋前面去看看,打开课本,自读描写的这段。11、&&&&&&&&&&&&& 5分钟到了,集合!大家去溜达了一趟,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点。齐读纸条内容,让学生连起来说。12、&&&&&&&&&&&&& 出示这段内容,学生齐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量词,动词要读好。女生读。13、&&&&&&&&&&&&& 但到这些,你心里怎么想?同桌练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信任,指导信字要 注意第一横比较长。14、&&&&&&&&&&&&& 接下来我们做什么?(摘桃子)15、&&&&&&&&&&&&& 你准备怎么摘桃子?16、&&&&&&&&&&&&& 让我们一起去桃园吧,用一句话赞一赞桃园。教师这里的评价侧重指导要赞。17、&&&&&&&&&&&&& 下面用几句话,说一说:&&&&&&& 来到桃园之后……&&&&& 自己练说&&&&&&& 出示几个词,建议你们说的时候用上:根深叶茂 沁人心脾& 谗杂 &&&&&&& 再跟同桌说,指名说18、&&&&&&&&&&&&& 看到你们灿烂的笑脸,今天很高兴。要走了,让哦我们记住这个小木屋,记住这个――朴实而纯洁的地方,记住一张――木桌,一道――栅栏,一张――纸条。&&&&&& 小朋友们久久看着这个小木屋,不忍离去。谁来说说为什么?读最后一节。&&&&&& 指名说&&&&& 教师完成板书&&&&&&&&&&&&&&&&&&&&&&& 信任 &&&&&&&&&&&&&&& &&&人――――――人&&&&&&&&&&&&&&&&&&&&&&& 喜悦&&&&& 课文中的信任指的是谁跟谁的信任?19、&&&&&&&&&&&&& 回到木桌,我们要付钱了,有少付钱的吗?为什么?20、&&&&&&&&&&&&& 回到车上,我让你们畅所欲言了,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啊?(果实,人和人之间的信任)21、&&&&&&&&&&&&&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话:&&&&&&& 苏霍姆林斯基: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读-说-指名说-齐读22、写一句名言,用信任写一句话,可以判断信任是什么?也可以说作用,能带来什么.23、交流,写到课题上面。信任是一面镜子,你信任别人,别人就信任你。序号:22008年4月9日&&&&& 上海小学黄绍华&&&& 三(2)班&&& 《杏儿熟了》1、&&& 都说杏儿好吃树难栽。齐读课题。每当夏季,我家院子里长满了杏儿,课文哪小节写了,打开课本。2、& 齐读第二小节,哪些词语看出杏儿长得好,自己再读,找出词圈出来。课件出示这段,生找完后词变红。路过的人羡慕的说是从侧面写出了杏儿好,指名读,什么是羡慕?读出语气,专门指导读这句话。齐读这段。3、& 自由朗读3-8小节,说说写了哪两件事?&课件出示:夏天,到了麦收季节,我家& &&&&&&&&,我&&&&&&&&&&&&&& 。学生自由练说-指名说-齐读。4、& 第一件事是哪几节写的?齐读。望这一树橙黄橙黄的杏儿,两人的心情会怎样?(喜悦,欢乐)再齐读第三小节。5、& 数着数着,就吸引了别人的目光,指名读6、7、8小节。6、&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我见到什么态度?谁来读初没好气的态度?奶奶是怎么做的?读7、8小节,看老师出的填空,用课本上的词填空。找到的用括号在课本上扩出来。7、& 奶奶明白了我什么心思?8、& 奶奶说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桌说一说。9、& 课文多次写到了奶奶的笑脸,找出来。10、&&&&&&&&&&&&& 出示三句话,齐读。奶奶笑什么?为什么笑?只挑一句就行了,跟同桌说一说。11、&&&&&&&&&&&&& 回顾第5课一段话,温故知新。12、&&&&&&&&&&&&& 又到了杏儿成熟的季节,我捧着奶奶打下的杏儿来到小淘气家,――――――――――――。练说,指名说。板书:&&&&&&&&&&&&&&&&&&&& 19、杏儿熟了&&&&&&&&&&&&&&&&& 数杏儿&&& 分杏儿&&&&&&&&&&&&&&&&&& 喜悦&&&&&& 幸福&听课感受:黄老师在这堂课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段意。落实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特点是课后的扩展延伸,练习了说话,续写了故事,并落实思想教育于无形。第三个特点是回顾第5课相关的内容,新旧结合,温故知新。&序号:3&& 2008年4月14日&&&&& 上海小学凌建新&&& 四(3)班&& 《拥抱大树》一、课前活动背诵古诗、课内容。二、教学过程1、& 激趣设疑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为什么会拥抱一棵大树?检查预习情况2、& 进一步提问:课文除了写丹尼尔,还有哪些人物?生:绿化管理局的人员、爱护树木的人士、过路人。3、& 读课文,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通过读课文,互相交流讨论。4、& 老师让学生复述课文所讲的事的经过。丹尼尔向一棵大树道歉会有哪些人看到?在众目睽睽之下像大树道歉,人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的?老师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把课文的内容说清楚。5、& 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A、当记者举起照相机时,会是怎么想?B、路人看见了会怎么说?C、妈妈会怎么教育儿女的?6、老师概括总结师:课文学完了,但是课文给予人们的启发却是远远没有结束,环保的意识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三、板书设计&绿化管理局爱护树木的绅士――&& 丹尼尔 ―― (道歉、拥抱)――& 大树 人们&个人感受:拥抱大树看似简单的事情,但是里面蕴含的人们和主人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我认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凌老师通过球行教学法,让学生明白当时绿化管局对这件事依法又睿智的处理办法,不仅让主人公丹尼尔通过一个很简单但有勇气而真挚地拥抱举动中表达对大树的歉意,而且让周围的人们受到了生动的教育。这一点让我佩服。&序号:4&& 2008年4月14日&& 上海小学刘云老师&&&& 四(7)班&& 一、课前活动同学们读读背背有关数学的知识。二、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2、揭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老师让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老师归纳出要注意以下的几点:a、小数点对齐。b、位数不够要用“0”对齐。c、得数小数点不能遗漏。d、得数的小数点部分末尾有“0”,要把“0”去掉。e、加法可以用交换律来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来验算。3、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内的例题,老师列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a、&91.76-72.47=&&&&&&&&&&&&&&& b、&73.45-34.5=&&&&&&&&&&&&&&&&&&&&&&&&&&&&&&&&& c&、110-90.6=老师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错的指出错的原因。4、加强练习。在屏幕上显示练习题,要求用小数计算。a、2吨50千克+270千克b、5元6角7分+3元9角c、4米25厘米+3米80厘米d、600毫升+9升400毫升5、巩固复习。列式计算下列文字题。a、比43.43多20.57的数是多少?b、一个数比210少89.5,这个数是多少?6、老师总结:(略)7、学后的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后存在的问题,老师点评总结。&个人感受:1、本节课是练习课,老师以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在训练的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以温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内容做好铺垫。2、老师以探究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启发,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3、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序号:52008年4月14日& 东二小学 高惠娟&&&& 《享受心安理得》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无愧色”的意思2.能简要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3.结合具体事例的学习,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4.结合品词品句,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2.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1、教师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2、板书课题: 23、享受心安理得&& 读课题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地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出示:毫无愧色5、再读课题。&二.初步理解最后一节含义过渡: 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出示: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1.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指导多音字“着”。&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板书:&& 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3.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教师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总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三.了解内容,练习概括三件事。1.学生练习概括,同桌交流。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请同桌互相交流,用简要的话概括三件事。2.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逐一板书:老夫妇&&&&& 街坊邻里前房客&&& “我”“我”&&&&& 后游客&&&&&&& 教师随机指导 “逾,旬”的字义和“年逾八旬”词语理解。&&&&&&& 随机指导学生用“生活用品”来概括。3.小结课文内容,引读三件事:几年前,文中的我在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一回,我路过法国东南部的爱归里小镇,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一年暑假,我住进学生公寓,正逢超市关门,买不到一点吃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亲身感受到这种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理念,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在阿尔卑斯山上,――,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四.学习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1.学生默读体会深入学习第一件事,默读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出示1,2小节2.学生交流发言。3.教师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追问:平日里,街坊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4.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随时” )5.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以街坊邻里约翰为例,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出示:一天,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现&&&&&&&&&&&&&&&&&&&&&&&&&&&&&&&&&& &&&&&&&&&&&&&&&&&&&&&&&&&&&&&&&&&&&&&&&&&&&&&&&&&&&&&&&&&&&&&&&&&&&&&&&&&&&&&&& 学生交流,教师评议。6.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五.学习3,4节,自读体会人们是怎样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又享受心安理得的。1.请同学圈划理解,组内交流。2.交流第二件事:出示: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1)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 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2)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3)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3.交流第三件事。1)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2)交流“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3)师生配合读第4节。 六.领悟文章中心。1.从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呢高无愧色的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让学生说)2.教师引读:而作者写这三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才――)七.了解文章结构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感悟到这个道理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作者这样叙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吗?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耳闻目睹&& 亲身感受&&& 身体力行八.小结。板书:&&&&&&&&&&&&&&& 23享 受 心 安 理 得毫无愧色&&& 年逾八旬&&&& 老夫妇& 街坊邻里&&&&&&&& 随时随地&&&&& 只有……才……&&&&&&&&&&&&&&& 房客&&& “我”&&&&&&&&& 为别人着想&&& 因为……所以……& &&&&&&&&&&&&&&& 游客&&& “我”&&&&&&&&&&&&&&&&&&&&&&&& &感受:教师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用三件事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做得很扎实,同时体现了三件事的处理有扶有放的过程。同时对词语理解也处理的比较到位。这节课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还体现了教师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巧妙设计。只是,如果能再加强点拨,学生对为什么能享受心安理得可能会更清晰。&序号:62008年4月14日&& 上海日晖新村小学 张黎敏&&&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语境中理解“诅咒、珍藏、指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琴声的语句。2、联系“我”的感受,品读描写老妇人语言的语句,感受她的美好心灵。3、感受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令“我“终生受益。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复习引入1、揭示课题2、复习课文主要内容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我和一位老教授之间的感人故事,谁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3、复习对“我”和“唯一的听众”的了解过渡: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1)唯一的听众◆交流◆板书: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2)“我”◆交流◆板书:热爱音乐&&&&&&&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理解“音乐白痴”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词卡:音乐白痴)说明他们觉得――(生:我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4、理解“指点”并质疑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的两句话2)理解“指点”师:昨天我们已经查过字典,谁来说说“指点”是什么意思?(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5、小结: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今天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二、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1、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2)交流,出示:◆我发现这四句大家都找到了,看看是不是?“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可是还有一句很多同学都漏掉了,有谁找到了?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为什么你认为这句也是老教授说的话?3)自读,读通句子4)引读,理清线索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2、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过渡:初次见面时,“我“就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节奏明快,语句优美)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交流,出示: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琴声就像在锯桌腿。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想像说话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小结: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8)小结: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啊。9)指导朗读◆自由读句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指名读3、理解第一个“秘密”自从和老人初次相遇之后,我的心里便珍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吗?4、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1)第一句◆引读:我每天都会如约来到林中,面对着耳聋的听众拉起难听的琴声,而她总不忘说――◆指导读句老人的这句话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呢?自己练、指名读2)第二句◆引读: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开始渐渐发生变化,有一天――◆再来一次,要让听的人深受鼓舞。三、学习第9节,感受“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理解“指点”,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1、老教授的话有没有令我发生变化呢?自由读第9节,结合重点句子说说。◆交流,出示: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充满自信)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认真练习)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大长琴艺)2、联系老教授的话进一步体会“指点”的方式1)看来“我”的身上的确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在你觉得老教授有没有指点“我”?2)联系老教授的话说说她是用什么方式指点“我”的?交流,板书:耳聋&&& 赞美3)深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体会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借助提示练习说话这样的指点方式,给了“我”什么?又令老教授失去了什么呢?借助提示说一说。出示:老教授&&&&&&&&& ,使“我”&&&&&&& ,她却失去了(必须忍受)&&&&&&&&& 。 &&&&& (怎么做)☆小结:老教授是为“我”而“聋”啊!(在“聋”上加上双引号。)◆师生配合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虽然老人是――(引读板书: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学生说话)3、理解第二个“秘密”4、联系下文体会珍藏的方式◆读读第12节,你觉得我是用什么方式把这个秘密珍藏在心里?(不道破,每天拉最好听的曲子给老人听。)5、引读第12节于是,――,每天都这样坚持着,我渐渐找到了音乐的感觉――(音乐起)我和老人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看到老人――(透过老人的这些动作和表情,猜猜她此刻是什么心情?――而此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她的――)后来――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1、引读老人的5句话我总会想她对我起用心良苦的指点,记得初次相遇时她曾对我说――,每天清晨,我拉完曲子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有一天,她竟对我说――,这些都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的回忆。2、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美好的心灵呵护了“我”对音乐的热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演奏家,但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能从音乐中感受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每天清晨里“我”――(再读课题)&板书:&&&&&&&&&&&&&&&&&&&&&&&&&& 指点唯一的听众 &&&&&&&&&&&&&&&&&&&&&&&&&&&&&&&&&&“我”美好的心灵&&&&&&&&&&& (装耳“聋”& 赞美)&&&&&&&&&&&&&&&&&&&&&&&&&&&&& 音乐学院最有声望是教授&&&&&&&&&&&&&&&&&&&&&&&&&&&&& 热爱音乐& &&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面对成百上千观众演奏&感受:我觉得这堂课几个亮点让我印象深刻。一,老教授的话被作者称为诗一般的语言,教师巧妙地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从描写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字里行间,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从中体会作者为什么说老教授说的话是“诗一般的语言”。通过两组句子的交叉学习,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使全文的内涵借助“语言文字”这个载体立体呈现出来。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还学到了做人的品格。二、教师通过引读把直述句转化成转述句的训练巧妙地呈现出来,在语言环境中实现语言转化练习。三、教师授课最后准确的插入小提琴曲渲染气氛,用得恰到好处,把课堂又推向又一个高潮。&序号:72008年4月15日&&& 上海小学陈兰&& 一(1)&&& 《谁的本领大》&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谜语二、开火车读词语& : 本领三、初学课文1、边读边思考:手和嘴巴各有什么本领?用“――”划出有关的词语。手会_______________嘴巴会_____________2、指名交流四、学习生字1、学习生字“盖”,怎样记?怎样写?说笔画。教师出示润肤露的盖子帮助学生理解,“盖房子”的“盖”是什么意思?2、认识“户”字头,“房”字的笔顺,换部首,写出形近字。3、读词语:盖房子、筑公路、修桌椅、端饭菜4、用手摸桌子、椅子,木头做成,因此部首为“木”字旁。5、嘴会做什么?学习生字“谈”,分析结构,谈话就是面对面说话,因此它的部首是“言”字旁。给“谈”字换部首。(我的思考:陈老师牢牢把握低年级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对于生字的学习,教师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摸摸桌子等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并有效渗透了生字学习的方法:联系生活、分析结构、换部首、结合字义……)五、深入学习课文1、练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都得靠手。_____、_______都离不开嘴巴。2、手还有什么作用?嘴呢?3、认识省略号,读时停顿一下。4、过渡:手和嘴的本领都很大,为此,他们发生了争吵。出示“争吵”一词,同桌分角色朗读。5、指名分角色读,理解“傲慢”,再读手说的话。6、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嘴说的话。7、出示3、4节。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它们争吵得更激烈了?生表演“瞪圆眼睛”、“使劲跺脚”。8、生练读,指名读。9、生分角色演一演。10、读最后一节,学习“求”字,怎么写?跟它交朋友(扩词);再学习“力”字和“拉”字。11、&&& 说说“有气无力”和“动弹不了”的意思。12、&&& 出现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手和嘴巴该怎么做呢?13、&&& 齐读最后一节。&序号:82008年4月16日&& 上海小学汪成亮&&& 三(5)班&&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出示非洲版块图,简介埃及。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是什么?板课题。&& 这节课我们走进埃及的金字塔。二、学习第一节1、出示第一节的内容,读好。2、注意生字“埃”、“巍”。3、练习表达 (&&&&&&& )的金字塔三、学习第二节1、划出说明角锥形的句子,指名交流,读好。2、通过图片理解角锥形。3、拆字理解“傲对碧空”。4、过渡:为什么说金字塔能傲对碧空?四、精读2-5节1、反复读有关内容,找出金字塔能够傲对碧空的理由。2、自读第4节中金字塔建造的过程“先……然后……”归纳意思。3、是怎样的石块呢?找出句子,师出示。4、联系查找的资料,当时没有起重机,采石的地方很远,但是古埃及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把这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5、齐读6、出示句子;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 .5吨,最大的一块重160吨。(读出“傲对碧空”的气势。)7、比较句子:&(1)、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2)、这座金字塔很高。&(3)、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先比较1、2句,再出示第3句,将1与3句比较,说出写得好的理由,并分组读。)8、联系上海的城市建设(超过100米的建筑只有100幢)体会金字塔之所以能傲对碧空的原因。9、继续交流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相当于――――――。(联系学校的操场补充说明)三、总结全文四、知识补充1、看图了解其余六大奇迹,目前仅存埃及的金字塔,因此它有理由傲对碧空。2、金字塔做什么用?(看课文注释)五、课外延伸& 推荐读物《法老的咒语》。&&&&我的感受:抓关键词,如果是我,我也会抓 “举世闻名”,一个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金字塔能举世闻名?围绕这两个“一”展开教学。而本课中,汪老师抓的关键词是“傲对碧空”。相比之下,“傲对碧空”比“举世闻名”更具有色彩和生命力,佩服汪老师独特的思考角度,也为自己对教材理解的肤浅感到惭愧。整堂课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词语搭配、句子比较、拓展说话……所有的训练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为什么金字塔能傲对碧空?在句子的比较上,汪老师也是匠心独运,设计精心:先出示1、2句,进行比较,再出示第3句,将1与3句比较,说出写得好的理由,并分组读。(例:比较句子:&(1)、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2)、这座金字塔很高。&(3)、这座金字塔高146米。)这样的处理比同时出现三个句子或只出示1、2句的效果更好,学生通过逐层比较、思考,最终获得的信息是: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可运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描写得更加生动。整个环节中,汪老师没有灌输任何的概念,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教给孩子写作的技巧已经渗透其中。&序号:92008年4月16日& 上海小学黄绍华&&& 三(2)班&& 《南极风光》一、课前活动学生背诵古诗、名言警句。二、教学过程:1、老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极的位置。学生踊跃上台,并准确地指出南极的位置。2、老师出示课文的第一段(幻灯片),提出要求:a、学生齐读b、让学生概括南极是什么样的世界。(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3、点明本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南极风光,提出学习要求。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南极的哪些景象,让学生朗读课文去理解体会。4、老师出示南极的地图,交流读书的成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a、南极光&&&& &b 、南极的冰雪&& &c 、南极的动物&&& d 、南极的科考5、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的2――5小节,要求学生读懂自己喜欢的小节的内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积极发言:“我喜欢南极光,因为它奇异、难见过。”“课文把南极光比作很多新奇的东西”……老师相机向学生解释“极夜”的现象,还出现南极光的图片。6、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老师进一步启发:见到南极光的人会是说些什么呢?请学生们讨论交流。(学生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的。)生:“太美丽、太神奇了!”“我从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景象!”……7、出示课内练习题(通过幻灯片)老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又出现南极光的幻灯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8、继续交流读书成果生:“我喜欢南极的冰雪,因为它像沙子一样。”“我喜欢南极的冰雪,因为它非常有趣。”“南极非常严寒,一般气温在零下80度到90度之间。”生:“我喜欢南极的动物。”“这里的动物很珍贵,很耐寒。”生:我喜欢南极的科考。9、老师出示我国科考队员的图片,并利用当天的晚报报道我国南极科考队回国的消息告诉学生,让学生听完后谈谈感受。学生大声地说:“我们感到骄傲、自豪!”10、检验收获和了解质疑。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生:有那些动物在南极生存。生:有南极光。生:南极虽然严寒,但是有丰富的宝藏。生:南极光怎么会出现?生:南极都有哪些宝藏?……11、老师总结。板书设计:&&&&&&&&&&&&&&&&&&&&&&&&&&&&&&&&&&&&&&&&&&&&&&&&&&&&&&&&& 南极风光&&&&&&&&&&&&&&&&&&&&&&&&&&&&&&&&&&&&&&&&&&&&&&&冰雪&&&&&&&&& &造型奇特、晶莹剔透&&&&&&&&&&&&&&&&&&&&&&&&&&&&&&&&&&&&&&&&&&&&&&&动物&&&&&&&&&&&& && 稀少&&&&&&&&&&&&&&&&&&&&&&&&&&&&&&&&&&&&&&&&&&&&&&&南极光&&&&&&&&& && 神奇、罕见&&&&&&&&&&&&&&&&&&&&&&&&&&&&&&&&&&&&&&&&&&&& &&南极科考&&&&&&&&& &前景广阔&感受:1、课前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准备得非常好。同学们能够通过上网或其他方式查找有关南极的知识,为上好这节课打下基础。2、黄老师通过版块式教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读得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想象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序号:102008年4月17日&& 马鞍山老师&&&&& 《安塞腰鼓》教学过程: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二、&&&&&&&&&&& 以问题引出新课。1、出示幻灯片,提出学习的问题。2、读片段。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哪些地方讲了好一个安塞腰鼓?2、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出示幻灯片)以朗读来感知课文内容。3、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四、&&&&&&&&&&&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以个别读和集体读课文的方式。2、分组讨论,互动学习。3、老师点评纠正。五、&&&&&&&&&&& 拓展思维。师:读了句子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播放安塞腰鼓的场面录像。六、&&&&&&&&&&& 老师总结。(略)七、&&&&&&&&&&& 板书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场面壮阔&& 鼓声沉重&鼓者强健&& 舞姿有力&&& 叹为观止&个人感受: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读,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怎样的一个安塞腰鼓,学生读出了气势。但是感觉好像安塞腰鼓的内涵把握地不够深入。&序号:112008年4月23日&& 上海小学乔琦老师& 四(7)班& 《我们家的男子汉》&一、&& 谈话引入1、读好词语“男子汉”2、你心目中的男子汉是什么样的?学生说,师板书。3、出示作者王安忆的简介。4、揭示课题: 我们家的男子汉二、学习课文1、学习生词:?弄清小男孩与王安忆的关系,他是王安忆的外甥(出示“外甥”一词),他称王安忆为阿姨(出示“阿姨”一词);?理解“风靡全国”的意思。?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崇拜”的意思。(评点:随文学词,对词意的理解采用了“换词”等方法。)2、认识小标题(1)、发现文章特点(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明显的不同:有很多个标题);文中的小标题是:他对食物的兴趣&&&&&&&&&&&&&&&&&&&&&& &他对父亲的崇拜&&&&&&&&&&&&&&&&&&&&&&& 他对独立的要求(2)、了解小标题的特点(字数、形式一样)和作用(概括文章的内容);(3)、多形式训练?教师出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吃的兴趣,学生仿造概括:崇拜父亲、要求独立)?教师再出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吃饭爽气的男子汉,学生概括:崇拜父亲的男子汉、追求独立的男子汉)?改动一个字,把三方面介绍性的内容变成人物的特点。标题变成:&&&&&&&&&&&&&&& 他对食物感兴趣&&&&&&&&&&&&&&& 他对父亲很崇拜&&&&&&&&&&&&&&& 他对独立有要求(评点:此环节的设计新颖,孩子对小标题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小标题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仿造例子进行简单和详细的概括。不但认识了小标题,还学会了运用。一字之变,由小标题的学习自然过渡到段落的学习,并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好了铺垫,非常巧妙!)3、梳理全文:?将小标题变为一句话:他对食物感兴趣;他对父亲很崇拜;他对独立有要求。读一读。?读文章,找出具体事例,加以概括。?把四个事例用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例:他对食物感兴趣,当《少林寺》风靡全国的时候……?出示教师整理过的内容,看看有没有问题?(选材看起来有“矛盾”:我们已经告诉他不能吃荤,他还要求用肉汤拌饭;很崇拜父亲,当父亲与母亲拌嘴时,他却站在母亲一边攻击父亲。)?借助图片想象爸爸会做什么?说一说。(四幅画面)三、体会含义。& 结尾的句子: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四、板书设计&&&&&&&&&&&&&&&&&& 他对食物感兴趣&& 执着23我们家的男子汉 他对父亲很崇拜&& 助人&&&&&&&&&&&&&&&&& 他对独立有要求&&& 自主&&序号:122008年4月23日&&& 上海小学黄绍华&& 三(2)班& &&&1、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的课文主人翁蟋蟀在牛肚子里进行了一次怎样的旅行?2、出示练习题学习课文内容。青头和红头在(________________)时,红头(______________),被迫在牛肚子里(__________)。最后在青头的帮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设计的填空式训练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半扶半放的形式既能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又能培养孩子有序表达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填空。师:这段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相关段落,完成下列练习题。红头头先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被牛喷出来。(此处同上一个训练可谓异曲同工。教师出示的句子中包含“先……再……接着……最后……”的词语,规范了孩子的语言。)老师以多媒体形象地表达出来红头的“旅行”。4、让学生了解有关牛的消化系统的常识。牛有几个胃,牛吃草的现象叫反刍。5、再具体学习课文的内容。当红头被牛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红头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害怕、伤心、绝望)再品读课文,这回要读出红头那种心情。6、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青头如何指挥红头?还对红头进行鼓励。(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内容。)7、学后的反馈。师:同学们学习课文后有哪些收获?A、知道牛有四个胃。B、牛第一次吃草不会细嚼慢咽。C、牛吃草的现象叫反刍。8、老师总结。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它把科普知识寄托在一个通俗易懂的文章里。……板书设计:29、在牛肚子里旅行&青头&&&&&&&&&&& &&&&&&&&红头&指挥&&&&& 害怕&&&&&&&&&&&&& 牛嘴&鼓励&&&&& 伤心&&&&& 第二个胃&&&& 第一个胃&序号:132008年4月24日&& 上海小学顾海昶&& 《鲍叔牙真心待友》&一、复习引入&& 我们学过的26课讲的是谁的故事?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个历史人物――鲍叔牙。&(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将新课与学过的26课联系起来,突出了本单元的课文特点(写人),渗透了阅读的方法。)二、检查预习情况1、你是怎么了解鲍叔牙这个人的?2、揭示课题,理解“真心待友”。3、出示鲍叔牙简介。三、梳理课文1、课文讲了鲍叔牙真心待友的几件事呢?每件事包含了几个小节?2、练习概括,动笔写一写,用上“什么情况下,鲍叔牙怎么样”的句式。(围绕课文主线进行默读、思考、动笔,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静默的五分钟显得尤为珍贵。) 3、小组交流答案,师指名说。4、出示:(1)、管仲家境贫寒时,鲍叔牙出钱帮助他做买卖。(2)、打仗时,鲍叔牙为保护管仲而受伤。(3)、做官后,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5、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6、小组交流7、读好相应的小节。8、教师过渡:鲍叔牙总是把赚的钱大部分给了管仲,这样对待朋友真是令人佩服。(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相应的小结,对于规范学生表达的语言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9、师引读,继续交流。10、理解“毫不犹豫”、“毅然”。四、说话训练& &&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大臣们会说些什么呢?&&&&&&&&& 有的说:“(&&&&&&&&&&&&&&&&&&&&&&& )。”&&&&&&&&& 有的说:“(&&&&&&&&&&&&&&&&&&&&&&& )。”&& 相机补充历史故事(简短的几句话)五、句式转换训练&& 1、齐桓公挽留鲍叔牙,(&&&&&&&&&&&&&&&&&&&& )。&& 2、管仲也劝鲍叔牙(&&&&&&&&&&&&&&&&&&&&&&& )。(直接叙述与转述的互换训练。)(句式的转换训练是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的,可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五、 拓展阅读《史记》&序号:142008年4月24日&& 上海小学金燕&& 二(4)班&&& 《找骆驼》一、眼力大比拼。1、(出示图片),说说这些是哪些动物的脚印?2、(出示图片)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什么?3、指名读“骆驼”一词。(“眼力大比拼”的游戏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呈现沙漠的图片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二、学习新课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思考:课文写了什么?2、说话训练&& 一个_____(谁)丢失了一只______,在一位______(谁)的指点下找到了_____(什么)。&(括号部分的提示“谁”、“什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告诉孩子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内容,还巧妙地渗透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要说清主要的人物和事情。)3、友情提示:(1)、自由轻声读课文;(2)、想一想:老人问了商人哪三个问题?然后用直线划下来。(3)、边读边圈出表示商人说话时语气的词。4、读好句子:“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解决:(1)、“跛”字的意思,读词语“跛脚”。给“跛”字换部首变成新字:破、坡、波……(教师对于生字的教学抓得特别扎实,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能快速说出“跛”字的形近字,不难看出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多么的到位。)&& &&(2)、“驮”字什么结构?怎么记住?学生书空。5、师引读。6、理解“不紧不慢”,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老人的话。7、用“~”划出老人看见的东西。8、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的是老人的判断)9、练说: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知道它的___________.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它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_________________.(三组练说的句子,要求逐步提高,训练有坡度。但由于教师在设计训练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学生“爬坡”并不吃力。)10、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11、为什么老人从没见过骆驼却能说出骆驼的特征?你认为这是什么样的一位老人?同桌讨论。12、学生自读相关段落“仔细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三、&& 拓展练习我看见蜻蜓飞得很低,就知道_____________。我听见雷声轰鸣,就想到_____________。我看见_____________,能判断_____________。四、&& 总结全文&&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____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人此时的心情?我们学到了什么?&序号:152008年4月25日&& 上海小学赵维&& 音乐课《F大调浪漫曲》&&一、试听乐曲&&&&& 听听是谁的作品?名字叫什么?(贝多芬& 选自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贝多芬一生写了几部交响作品?二、了解乐派1、门德尔松是哪个乐派的?2、&注意音乐发展时期(4个)。3、&简单介绍最早的音乐流派。4、&分析两个乐派:(1)、古典& (有规章);(2)、浪漫&& 5、简介创作背景门德尔松&&& 父亲随其自由发展贝多芬&&&&& 父亲棍棒的严格要求(小结:创作的风格跟生活经历有关。)6、展现贝多芬柔情的一面,播放乐曲,听听是什么曲子?(《献给爱丽丝》)三、学习新知&& 1、介绍《F大调浪漫曲》。&& 2、明白为什么叫F大调?&& 3、回旋曲的特点。&& 4、听曲子,注意主题旋律。&& 5、联系旧知《花儿与少年》。四、总结新课所授内容。&板书:门德尔松&&& F大调浪漫曲&&&&&& 贝多芬& &&&&& 浪漫乐派&&&&& 回旋曲&&&&&&&&&& 古典乐派&&&&&&&&&&&& A―B―A―C―A―D―A点滴感受:&&& 一堂课听得明白又听得轻松,在我看来,这就是不可多得的好课。在赵老师与学生的“漫谈”中,我感受到了“古典乐派”的气息――全课的规章就是了解《F大调浪漫曲》;我也领略了“浪漫乐派”的情趣――作品与作者的“心心相印”,赵老师的教学风格无疑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欣赏赵老师跟学生一起陶醉在音乐之中的神态;欣赏赵老师引用“吃饭---吃菜---吃饭---喝汤”的有趣例子深入浅出告诉学生什么是“回旋曲”……&&&音乐可以如此动人!课堂可以如此具有生命力!眼前,坐在教室阶梯上的孩子们幻化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赵老师就是那个了不起的指挥家.&序号:162008年4月18日&&&&&&听课地点;上海小学 &&&& 执教者:金燕& 《掌声》一、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掌声》这一课。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它还改变了一个叫范小君同学的生活。老师这里有一封她的来信。想看吗?2、出示信中内容:“那次演讲以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开始和同学们交谈、游戏,不再那么寂寞。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3、读好词语 :&& 寂寞4、你什么时候感到寂寞?5、小君是个怎样的孩子?二、学习课文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以前是个怎样的孩子?2、师生读第一节3、为什么范小君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范小君总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的句式用课文里的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合并两个理由,同桌讨论。&&&&& 因为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小君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走路有点儿瘸。她生怕别人取笑,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样子。所以范小君总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4、课文哪一节写了她的变化?5、对比读两段话(前后变化)6、再读信的内容7、自读2、3节,划出那次掌声前小君神态的句子,可跟同学商量,划好的自己读一读。8、交流,读句子,“立即”能换成什么词?在那一刹那,她想到的是什么?读好“犹豫”,理解词义。9、小君想上去吗?能不上吗?相机出示“轮流”一词。10、小君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练习说)11、指名交流12、再读描写她心情的两句话。1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掌声?几次掌声响了起来?14、出示句子:(1)、不知是谁带的头,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君的眼眶红了。&理解“热烈持久”,这掌声会说话吗?它会说什么呢?(2)、当她演讲结束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次掌声又告诉小君什么?15、范小君想对同学们说什么?16、联系前后变化(板书),今天她能微笑着走下讲台,今后她也能微笑着面对生活。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掌声包含了――、――。17、你认为掌声还代表什么?(出示一首小诗)配乐《掌声响起》。三、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1、生齐读。2、你读懂了什么?3、读到这里,你们一定对掌声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在这里,掌声已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了,它还是什么?(关怀鼓励& 推人上进)四、板书设计:&&&&&&&&&&&&&&&&&&&&& 掌声默默地&&&&&&&&& 热烈持久&&&&&&&&&&&& 寂寞&犹豫&&&&&&&&&&&&& 经久不息&&&&&&&&&&&&&&&&&&&&&&鼓励赞扬&&序号:172008年5月13日&& 上海小学黄老师&&& 体育课&& 一、&&&&&&&&& 整队、报数。二、&&&&&&&&& 创设情境我们来当奥运会志愿者,开火车到北京去。三、&&&&&&&&& 做游戏学生两人相向,抓手,搭起“隧道”,逐个通过。四、&&&&&&&&& 热身运动手抓橡皮筋,跟着老师做动作。五、&&&&&&&&& 跳绳运动1、&&&&&&&&&&&&& 跟着奥运志愿者一起表演。全体学生跳绳,老师为学生加油。2、&&&&&&&&&&&&& 将绳打结、放好。六、&&&&&&&&& 跳橡皮筋1、&&&&&&&&&&&&& 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反复练一练。2、&&&&&&&&&&&&& 学生练习,念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3、&&&&&&&&&&&&& “拉小车”跳橡皮筋。4、&&&&&&&&&&&&& 全体跳。5、&&&&&&&&&&&&& 自己创编花样,试着练习跳。6、&&&&&&&&&&&&& 个别演示。7、&&&&&&&&&&&&& 男女生进行比赛。七、“投球”比赛1、分队(中国队、日本队)2、师示范。3、学生比赛。八、跳舞联欢&&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正举行联欢活动呢,我们也一起跳起来。九、整队&个人感受:第一次听体育课,没想到体育课也可以创设一个到北京去当奥运自愿者的情境贯穿教学的始终;没想到可以把“马兰花”的跳橡皮筋当成教学内容来教,全体学生一边念着那首“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一边跳橡皮筋的情景把我带回了遥远的童年,那时的我们就是这样在操场上度过了寂寞也快乐的童年,多少年没听到这样的歌谣了啊!还没想到,课前的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运动可以如此巧妙活泼地被老师设计在流畅的教学环节中;还没想到,头发已见斑白的一位男性体育老师,可以如此可爱地和学生一起“玩”到底,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教师都亲力亲为,每一个动作,教师都在跳,教师和学生是一体的。我们的体育课,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序号:18&&& 上海汇师小学刘汝敏&& 四(4)班& 《小小创造屋――伞》听课记录&&& 课前准备:座位四周排放形状不一、功能不一、颜色不一的伞;五或六人一小组。每张桌子上有各种伞状纸片。教学过程:导入:1、&请同学们们回忆我们以前听过的《牙膏盒的故事》。2、&动画演示象形字和实物伞的演变关系。新课:1、&屏显:伞的起源。2、&师讲解发明伞的必要。3、&简述一些已流失的发明(煤球炉、老虎灶)。4、师:伞从发明到现在历史悠久,为什么却经久不衰,而且款式越来越多?生讨论。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需要怎样的伞呢?生讨论。6、媒体演示伞的发展。&&&&&&&&&&&&&&&&&&&&&&&&&&& 弯柄伞&&&& 一把简单的黑伞&&& 花伞&&&&& 一把弯柄花色折伞=?伞&&&&&&&&&&&&&&&&&&&&&&&&&&& 折叠伞7、&屏显:一个小姑娘在想像一把心目中的伞……你也来想想。8、提示:老师演示各种各样功能和款式的伞。9、讨论:按需想像一把功能、价格适宜的伞。生1:背包伞。生2、能容纳很多人的大伞。生3、广告伞。生4、情侣伞。生5、自动伸缩伞。老师利用实物演示自动伸缩伞的用法。生6、套伞说说套伞的作用。生7、海滩伞。生8、骑车遮阳伞。师:由此引出伞帽。生9、鞋伞。生10、卡通伞。小结:屏显:各种不同类型的伞。10、师:伞的功能和款式确实很多,但如何才能提高伞的质量呢?众生:增加伞骨的数量。师按同学们的说法拿出一把伞骨达24根的伞,并让一位男同学上台以站立姿势撑伞。11、不一会儿,撑伞男生叫道:我累了!师看一看表说:十二秒,十二秒你就喊累了。请你来说说感受。(略)12、从这位同学的话中,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发言。13、师小结:说明增加骨架的数量是可以提高伞的质量,但不适用。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有学生提出从款式上、材料选择上、造型上考虑。14、屏显:不用手撑的伞、带MP3的音乐伞。15、学生活动:请你根据需要用桌面上的纸片创作一把有科学、有主题、有个性的伞。16、作品展示:生1、可飞越洼地的伞。生2、遇到障碍物有提示音装置的伞。生3、有避雷针的伞。生4、可飞行伞。生5、手柄可发热、有透明视窗的伞。生6、可调节心情的伞。6位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功能与原理。老师相机给予评价与建议。由于时间关系,其余学生的作品贴上黑板展示。三、延伸:1、师:有一个被称为伞下的城市,你们想知道吗?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找老师,老师可以告诉你有关这个城市的全部。2、展示仿伞物:仿照伞状的屋顶、仿照伞功能的降落伞、拓展伞作用的酒杯上的小伞。结束:只要敢想,就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有创造,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美好。&感想:这一堂课刘老师风趣的语言,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上海教师良好的素质,在课堂中教师围绕伞的产生到伞的发展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伞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让学生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伞,以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在认识伞的过程中,教师为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业精心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伞,即让学生开拓了视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何以伞以发展到今天而不被淘汰。在课堂中我们不得不为教师的语文底蕴而称赞和佩服。&序号:195月21日&&& 上海小学顾海昶 《人生的开关》教学过程:一 、板:开,和开相对的是-----,板:关开关到处都有,开是光明,关是黑暗。开关是可以控制的。板:控制(列举多种开关,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开关到处都有,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二、谈话引入,学习新课1、初步感知人生开关人生的开关是怎样的?板:人生的。读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想?生1:人生的开关指的是什么?生2:人生的开关怎样控制?生3:人生的开关在哪里?师:人生的开关是怎样的呢?一位哲人说过,………两种境界。学生读这句话,师:分析这句话。问:你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自由读课文2、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自学情况。当年、赚钱、过磅记数、差事、重点讲解“当” (有些字词只读过就可以)用上面的词语叙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当主人翁叙述课文内容。用上“特地”这个词再说说课文内容。(把不规范的话说规范。如:把多音字连起来,当年我在山上干什么?用这些词用一句话说说。)3、深入学习课文,正是因为这件事,使我的人生有两种选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给我多记一点,我那了钱分一半给你。张叔是按我记……便宜的事!面对大毛的话,对我是有吸引力的,为什么?虽然我动心了,但我还是有点担心,大毛又怎样说?不会……不会知道。咳!你真……对不住的?学生读大毛的话,理解“蛊惑”(因为有这样一次后,我的人生就面临着选择。让学生说大毛看到我得到好差事提出的要求。指导读好。学生读课文,划出重要内容、提炼,再复述)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谁?同桌互扮角色说。把母亲的话读好。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考上大学后,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说起当时的事。张叔怎么说?张叔的话和母亲的一样吗?对照文中说。我的人生也许会……学生说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生开关的事。(学完课文,再回到哲人的话,你有什么理解?不同时刻会遇到不同的诱惑,诱惑不处不在。你是抵制,还是受到?联系你的实际,写面对人生开关的诱惑你做出的选择。)个人感受:人生开关是一个看似浅显却富有人生哲理的话。顾老师的导入非常的巧妙,用教室里的开关演示开带来什么?关带来什么?既巧妙地引入了课题,也为学生理解把握好人生的开关,会带来黑暗和光明这样一个人生哲理打下了很好的伏笔。&序号:205月23日 &&& 班级:四(3)班&& 上海小学刘云&&& 位置的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游戏:1.对话“分组,第几组起立、问好,第几排笑笑、点点头” 2. 找”XX”同学的位置&& 在“第几组 ,第几个”出示班级同学的座位表:横向表示组&&&&&&&&&&&&&&&&&&&&& 纵向表示排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清楚地记录这个同学所在的位置?二、主体探究1. 学生尝试设计2.交流:在学生的不断描述中自然地总结出平面图上表示数对的方法。3.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小结: 平面上的位置用数对来表示的方法是约定俗成的,先写水平方向的,再写垂直方向的。三、巩固练习:出示情境图一场突如其来的猛烈震灾,给四川汶川的人民带来灾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地震的地图位置,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也在一个平面记一记重灾区的位置。1.这些受灾最重的几个镇在地图的什么位置呢?你打算如何表示?与同桌议一议。2.交流各自的方法:(a, b )的形式表示各景点的位置。1)对照地图中成都市的位置与(13,0),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13”就是成都市在横轴上对应的刻度,“0”就是成都市在纵轴上对应的刻度,(13,0)先写成都市在横轴上对应的刻度,再写成都市在纵轴上对应的刻度,(a,b)的形式来表示成都市在平面图中的位置。一般采用的是:先横后纵 (板书) &练一练:1. 请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表示其他镇的位置。 1)想一想:为什么用一个有序整数数对表示景点的位置?&&&&&&&&&& 能否使用一个数来描述各景点的位置?2)学生讨论总结:仅用一个数不能确切描述物体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而是用有序整数对(a, b)也就是用两个数才能确切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位置的表示方法 (a, b)”――出示课题2. 反馈练习在(4,5) (12,13) (0,7)处用“▲”做标记(数学书80 )&四、总结全课1. 图中点的位置要用两个数来表示,先横后纵。2. 说一说这种方法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这种用有序数对的方法描述位置在各种地图如航海图、导游图,卫星定位中广泛使用。五、实际应用设计一个学校平面图,并用数对把各个教学楼位置在平面图上标出来。&个人感受:本节课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借助学生的座位展开教学,结合汶川地震、参观海岛景点,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这些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探索数对产生的过程,探索平面内用一对数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一个点的位置或根据数对找出对应点,渗透对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符号感。1、在过程中体验整堂课,张老师创设了找自己的座位、汶川地震图、游玩海岛景点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数学简约的必要性,比如确定学生自己座位时,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2、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课的最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还有很多用上数对的地方,感受到生活中确定一点位置与学生座位确定的相通性,这样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序号:215月26日星期一上午& 上海小学刘云& 《周长》教学准备:&&&& 个种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软尺、直尺、线、多煤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周长(板书:周长),请你们观察,蚕宝宝在干什么?(煤体出示)&生:蚕宝宝沿着树叶走了一圈。&&&&(二)画一画,初步认识。&&& &当同学们对蚕宝宝的路线感兴趣之际,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师:你能一笔画出这片树叶的边线吗?&生:当然能了。&师:那我们就画画看。&&& 学生们马上动手,很快就画出树叶的边线。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组织汇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方法。然后教师总结,一片树叶边线的总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让孩子们在动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三)对比辨析,深化理解。1、请孩子们在课本上用彩笔描画出各种图树叶的周长和图形的周长(教材57页和所发的图形学具)。让孩子们边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认识并能概括出这些图形边线的总长度就是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3、观察环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周长。& 师:我们刚才初步认识了周长,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周围有没有周长?举例说说。&& 师:我们的同学在教室里找到了那么多的周长,你们有什么体会吗?(四)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师:(1)摸一摸桌面的边线并算出桌面的周长;(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并算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师:你又能发现什么?(小组合作,学生自选学具完成。反馈交流。)&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师:说说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五)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请你们做一做。(课本59页第4题: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第5题求周长。)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周长,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好吗?请你们拿出六个小正方形学具,拼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说说它象什么,这个图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在小组里说一说。&(六)生活延伸,动感游戏&&& 同学们以“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为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序号:22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认识蜗牛――蜗牛的自述……二、朗读课文:1、想想:童年时,蜗牛是我的什么呢?(伙伴,朋友,玩伴)2、师:文中写了我的心情又三大变化,把有关的词语划出来。(不耐烦、&& 担心,敬佩)3、指名读文――它爬得慢极了……(动作显示:生表演)(幻灯片显示蜗牛&&& 爬行情景)4、练习:我不耐烦地想……,经过几十分钟的长途跋涉,它终于爬到顶端。&&& 读了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关键词:几十分钟――长途跋涉,师进&&& 行指导理解“长途跋涉”。)5、当蜗牛爬到顶端的时候,蜗牛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6、说话训练:开始……突然……但是……最后合着音乐读第三小节读1――4&& 小节,体会作者对蜗牛的感情。学习“登”的读法,写法,范写。三、小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个人感受:1、教师教学语言贴切,适应二年级学生的口语特点。&&&&&&&&&&2、教师的板书设计巧妙,富有立体感。不仅呈现了课文的主题结构,而且能帮助学生复述课文。&&&&&&&&&&3、教师生字的指导到位,正音书写都能落到实处,值得学习。&序号:23&张燕妮(海南五指山三小)&三年级数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出示):1、什么叫周长(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 周长。)&2、我们学过用什么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把所有的边&& 的长度逐次相加)&3、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二)新授课:1、引入:师:六?一节上,学校举办了一次画展,老师这里就有一& 幅画。为了使这幅画更漂亮些,老师想在画的周围围上花边。老师这里已经准备好三条不同长度的花边(40厘米、60厘米、80厘米),请大家先猜一猜,老师用哪一条花边最合适?(让学生先猜测,激发学习兴趣。)2、新课:(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①课件出示题目:有一幅画的长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在它四周围上花边,需要花边多少厘米?②学生自主探索:(师指名板演并要求说出算式的意思)生a:: 20 + 10 + 20 + 10=60(厘米)生b:& 20 × 2 + 10 × 2& =60(厘米)生c:& (20 + 10)× 2&&& =60(厘米)(师:大家都做得不错,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道题)谁来说说应该选哪条长度的花边?③课件出示:游泳池的长为40米,宽为20米,游泳池的周长为多少米?(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之后,师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学生根据课件上正确的答案自主纠正。)④交流、推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师:我们重新来看第1题,用(生a)方法计算的有多少位同学(举手)?用(生b)、(生c)的方法的同学呢?师:为什么那么多人用(生c)这种方法呢?(生:比较简便)师:(指名回答)你是怎样发现这种好方法的?(指名学生用教具演示)&师:再来看看第2题……(参照以上提问的教学方法)。⑤归纳:从上面两道题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用2 × (长 + 宽)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较简便,因此在做这类题时可以考虑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师边说边板书)小结: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只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⑥小练习:下面大家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 & × (长 + 宽)来做一做课本上60页的第2题(做& 在课本上)。(2)正方形周长的计算:①(出示正方形教具)师:这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20厘米,你会算出它的周长吗?②生独立完成,师指名板演并说出理由生a:20 + 20 + 20 + 20& =& 80(厘米) &&生b:( 20 +& 20 ) × &2& =& 80(厘米)& 生c:20 × 4& =& 80(厘米)③比较算法:(师)用生a这种方法的同学举手(没人举手),生b这种方法的同学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第生c这种方法?(生:较简便)师指名说出理由。④大家再来做这道题(课件出示题目),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师用课件演示正确答案,生独立纠正。⑤交流、推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师:通过上面两题的学习,大家想想,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 4 &×& 边长。(生边说师边板书)小结: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正方形的边长)&(3)归纳: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大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 = 2 × (长 + 宽) ; 正方形的周长 = 4 × 边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希望大家在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熟练应用这些知识。(三)巩固新知:(1)两人合作,用直尺量出课桌面的长和宽,计算它的周长是多少?(长、宽取整十厘米数。)(2)分别计算以下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25米&边长18米(四)课堂探究:(课件出示)(1)王叔叔有一块边长12米、一面靠墙的菜地,他想用篱笆把这块菜地围起来,你来帮王叔叔算一算,围好这块菜地需要多少的篱笆?(2)李老师喜欢晨跑,他每天早晨在学校操场上跑四圈。已知操场的长是150米,宽是50米,李老师每天晨跑多少米?(五)课后延伸:&& &师:现在大家拿出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在课中& 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奖励),认真观察它是一& 个什么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礼物不是白拿哦& 。张老师这里有个要求,把你们手上的图形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和宽或边长,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计算出它的周& 长并写在画的背面下节课交来交流。当然,想让礼物变& 得更漂亮些,你可以在画的四周贴上花边。但有个问题& 要思考,买多少花边才合适?否则会浪费钱或买的花边& 不够用。(六)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法,许多同学都学得较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加&&&&& 熟练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下课)&&&&& &&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 = 2 × (长 + 宽)&&&&&&&&&&&&&&&&&&&&&正方形的周长 =& 4& &×& 边长个人感受:教师非常重视这节课,并且做了很多的准备,为了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做了教具,准备花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给相框做花边怎么做?给我们的桌子计算周长怎么算,非常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理解。&序号:24&海南学员王盛坤&& 启新小学& 《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板书:世界第一高峰)(出示画面:珠穆朗玛峰) 1、视觉感知珠穆朗玛峰。(出示介绍珠穆朗玛峰的文本资料。)2、学生自由读珠穆朗玛峰的简介并交流:从这段文字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板书:8848?13米)(3)师相机说明:8848.13米,这个高度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叠加起来的高度;这里的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恶劣;北坡路线有一道“第二台阶”被称为“鬼门关”,是飞鸟也不可逾越的地方。(解释“逾越”)3、揭示课题。过渡语:连外国人都望而生畏的地方,我们中国人却做到了,我国的登山健儿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从北路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给世界一个惊喜和骄傲。今天让我们一起和他们走进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真实时刻。(补充板书:攀登。 师生同步说写“攀”)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默读课文,思考完成填空。2、交流。3、齐读。4、思考:登山运动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短短300多米的距离居然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才爬上去。三、再读课文,理解体验。1、默读第3、4、5小节, 想一想登山运动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用“nn”划出有关句子。2、同桌交流。3、交流反馈,随机出示词句,并结合交流板书。4、自由读句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们遇到的困难很大,把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5、理解:骤然、疲惫不堪6、再次默读3、4、5小节。思考:面对这些困难,登山运动员又是如何克服,如何攀登的?用“――”划出有关词句。5、小组交流。6、交流反馈,重点指导。(1)出示:比较句子: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他们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引导:动词更能体现队员攀登的艰辛。引导读好有关动词,感受队员攀登的不易。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出示: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指导:读到双肩的时候稍微停顿,突出后面的动词“上”,老师范读。&“斩钉截铁”说明什么?(语气坚定)指名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读――“快,踩到我的双肩上!” (3)出示:一段文字资料,再现当时情景。请一位同学读一读。(4)出示: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接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感人的情景要用打动人心的语言来表现,请你再来试着读好它。(指导:无奈地、轻轻地、慢慢地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5)出示: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指导朗读。过渡语:就这样,刘连满把队友们一个个送上了绝壁,而留给自己的是没能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遗憾。此时,攀爬峰顶的重任落在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的身上。6、引读:A、夜更深了,尽管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看到峰顶就在眼前,征服世界第一峰的愿望就要实现,心里不由得一阵激动,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①师点评:每走一步,都是如此艰难。自己再读读,注意停顿(一步,一步,)② 生交流,怎么读?(评:停的时间长一些,说明走得慢,走得艰难。有力些,每一步都是使着全身力气在走)B、真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然而无数的困难不能打倒队员们顽强攀登的决心,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最后的胜利,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7、指导朗读最后两句句子,体验登顶后的心情。8、说话练习: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刻啊,如果此时换作是你,在高高的峰顶,你会说些什么?你又想对登山运动员说些什么?(同桌互动)9、登山队员们的举动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你们认为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什么?(板书:勇气、毅力、协作、爱国)四、拓展:1、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登山健儿永不放弃的精神代代相传,中国登山队又多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就在前不久,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出示:日9时17分)那一天,那一刻,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点燃了“祥云”火炬。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出示照片)看,珠穆朗玛峰上飘扬着中国国旗,飘扬着奥运五环旗,飘扬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旗,这一刻又将载入史册。让我们记住又一个神圣的时刻。日9时17分(齐读)2、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和我一样,此时心中涌动的是无限的自豪,让我们大声呼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你们再次自由读读课题,读出你从没有过的骄傲。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五、分层布置作业。☆能把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吗?☆愿意收集更多的有关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资料吗?☆试着写一写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行吗?请你在作业超市里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道题课后完成后,和老师同学或家里人交流。个人感受:这堂课徐汇区已经有教师在区里做了公开课,王老师能在研究课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上出自己的特色,实属不易。王老师在这堂课中最大的特色是以读促悟,以导读的方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通过读感受登山的不易和登山精神的可贵。王老师是个有想法的老师。&&序号:25上海小学 二年级 &&&&& &授课:金燕&&& 《立夏到了》教学流程: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投影青梅子、红樱桃、黄枇杷图。&&& 2、读《二十四节气歌》&&& 3、指名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 生:立夏有什么习俗?&&二、学习课文,重点感悟。&&& 1、出示句子,生自读、指名读。&&& 2、师生接读。&&& 3、打开课本,自读全文,思考:立夏节都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习俗?&&& 4、指名说立夏节的习俗:&&& A、孩子们吃“百家饭”;&&& B、给孩子们称体重。5、读2―4小节,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吃“百家饭”的?&& 立夏节到了,孩子们先从家家户户拿了( )、( )、()、( )、( )和( )等,然后在大树下的场地上( ),把拿来的食物(& ),最后饭菜熟了,他们就(&&& )。&&& 6、投影重点段,隐去关键词,训练学生说话。&&& 7、生字出示,读准字音。&&& 8、把生字“煮”、“韭”、“柴”|、“灶”粘贴于黑板上,请说说你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 生:我是这样认识“韭”字的,我给大家读一读。&&& 9、齐读生字,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去理解。&&& 10、读2、3、4小节,找词语、谈体会,看吃百家饭有何乐趣。&&& 11、分段说吃“百家饭”都该做些什么。&&& 12、配乐读第4节。&&& 13、课文中介绍为什么要吃百家饭用了不少有意思的词,你找到了吗?划出来读一读!&&& 14、生自读称体重的段落。&&& 15、你觉得给孩子们称体重的习俗怎样?&&& 用上这样的话说:&&& 我觉得孩子们称体重的习俗&&& 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读第5节,完成:小姑娘们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大汉__________________。德高望重的长辈__________________。&&& 17、齐读最后一节。&&& 18、把江南的美丽说给你的同桌听。(出示图像,帮助说话)&&& 20、拓展:你还知道其他节日的习俗吗?生说节日及相应习俗,投影图像及文字介绍。三、总结(略)。个人感受:&&这节课金老师完全体现出上海小学所提倡的感悟型教学的模式,突出了“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的教学特点。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教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金老师那得体的教态,流利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拓展。金老师还关注到了学段之间的联系,把学生读书感悟的层次和三年级进行了衔接,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所有教师关注的。&&序号:26课题:平行&&&&&&&&&&&&&&&&&&&&&&&&&&&&教师:刘云&一、&&& 引入:出示某城区图问:有哪些路垂直于同一条路?师先示范说,然后生照着样子说。&&&&&&&&& 结论:同一个平面内,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的这两条垂线互相平行(引入新课“平行”)。一、&&&&& 新授课:板书课题:平行(位置关系)&&&& 1、出示长方形:让生采取自学的方式,默读课文,你能学到什么?然后进行学生交流。说出哪两组边同时垂直于哪条直线?&& 这两条边它们有什么关系?&&&&&&&&&& 2、讲解“平行”:互相平行、平行符号、表示方法。&&&&&&&&&& 3、默读(见课文):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相互平行的两条边可以称作一组平行线)。&&&&&&&&&& 4、学生动手操作:在一张纸上这出两条平行线并画出来。&&&&&&&&&&&&& (1)学生展示成果;(2)指名说说折平行线的方法。&&&&&&&&&& 5、看城区图,找一找、说一说有哪两条路互相平行?……&&&&&&&&&&&&&&&&6、画平行线。课件演示,边画边让生说画法。三、巩固练习;1、想一想、填一填……&&&&&&&&&&&&&&&&&&&&&& 2、判断哪些直线互相平行?……&&&&&&&&&&&&&&&&&&&&&& 3、学画平线:&&&&&&&&&&&&&&&&&&&&&&&&&&&& (1)在直线上一点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2)在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原直线平行的直线。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平行以及互相平行的概念,它与垂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讨论)。&个人感受:刘老师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引导、平等互助的对话,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在提升中质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始至终的成这学习的主人,让人钦佩,尤其是老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在教学生画平行线时,由于课件的音响坏了,于是老师在出示画平行线时,让学生跟着画法进行配音,反而让学生深刻的记住了平行线的画法。&序号:27地点:上海小学课题:分解质因数&&&&&&&& 教师;张瑛一、复习:&&&&&&&&&&&&(1)判断下面有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7& 37& 41& 51& 57& 69& 83& 87& &&&&&&&&&&&& (2)在自然数1――20中,奇数有……;偶数有……;&&&&&&&&&&&&&&&&&&& 质数有……;合数……。&&&&&&&&&&&& (3)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讨论、交流、&&&&&&&&&&&&&&&&&&& 总结)&&&&&&&&&&&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2)最小的质数是奇数。二、引入:2& 7& 17能否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自然数相乘的形式?&&&&&&&&&&&& 2& = ( )×& ( )&&& 7 = (& )×& (& )&&&&&&&&&&& &17 = (& ) &×(& )师:(为什么不能写成?让生讨论)&&&&&&&&&&& 4=(& )×(&& )&&&&&&&&&&&&6=( )×( )&&&&&&&&&&&&8=(& )×(&& )&&&&&&&&&&& 9=(& )×( )&&&&&&&&&&& 10=(& )×(&& )观察:两组数的特点,为什么有些数能写,有些不能写?再观察:等号左边是什么数?(合数)等号右边是什么数?(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就叫做分解质因数?它涉及哪些知识点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然后讨论,你学到了什么?&& 三、新课:1、(出示多媒体)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24 能否写成比它本身小的几个自然数的形式?&&&&&&&&&&&& 24& = (&& ) &×(& )& &&&&&&&&&&&& 24& = (&& ) × (& )&&&&&&&&&&&& …………&&&&&&&&&&&& 24& =& (& ) × (& )×& (& ) × (& )&&&&&&&&&&&&& &2、例题1& 6& 28 和 60可以写成哪几个质数相乘的&&&&&&&&&&&&&&&&&& 形式?(要求学生写出算式)&&&&&&&&&&&&&&&&& (解法1:算式法)&&&&&&&&&&&&&&&&&& 6& =& (& ) &× (& )& &&&&&&&&&&&&&&&&28& =& (& ) &× (& )&&&&&&&&&&&&&&&&& 60& =& (& ) &× (& )(老师提示:一般来说较小的&&&&&&&&&&&&&&&&&&&&&&&&&&&&&&&&&&&&&&&&&&&&&&&&&&&&& 质因数写在前面,&&&&&&&&&&&&&&&&&&&&&&&&&&&&&&&&&&&&&&&&&&&&&&&&&&&& 另外需要分解的数写在左&&&&&&&&&&&&&&&&&&&&&&&&&&&&&&&&&&&&&&&&&&&&&&&&&&&& 边; 质因数写在右边)。&&&&&&&&&&&&&&&&&&&&&&提问:13和4都是52的因数,但是都是52的质因&&&&&&&&&&&&&&&&&&&&&&&&&&&&&& 数吗?&&&&&&&&&&&&&&& &3、例题2&& 把10&& 20& 27& 分解质因数(引导:用短除&&&&&&&&&&&&&&&&&&& 法进行分解质因数)&&&&&&&&&&&&&&&&&&& (解法2:短除法)& 要求学生试一试独立完成,来说&&&&&&&&&&&&&&&&&&&& 指导、纠正。四、巩固练习:(1)把18&& 30& 45& 分解质因数&&&&&&&&&&&&&&&&&&&& (2)判断题,并说说理由。&&&&&&&&&&&&&&&&&&& &3和5都是质因数(&&& );   &&&&&&&&&&&&&&&&&&& 质因数、合数与1组成自然数(  ); &&&&&&&&&&&&&&&&&& &合数都能分解质因数(&& );   &&&&&&&&&&&&&&&&&&& 15分解质因数是3 5=15(  );&&&&&&&&&&&&&&&&&& 1是如何合数的质因数(  );&&&&&&&&&&&&&&&&&& 28分解质因数是28=2× 2× 7(  )。      (3)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知识(见课本)。要求:读重&&&&&&&&&&&&&&&&&&&&&&&& 点部分,掌握相关概念、定义和方& 法。      (4)学生独立练习并口答(见课本),老师指导。      (5)学生练习(开火车答题)五、学习任务书(这节课的教学目)让学生认为达到要求的回答,你认为有什么收获?&个人感受:相同的内容,上的方法却不相同,一课多上,真的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这节课,张老师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数学,先小部分讲,后让学生自学,最后通过汇报来完成教学任务,重难点的突破教师也通过讲解和练习的体现来完成,整一节课,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序号:28上海小学二(3)班&&& 课题:《粽子》&& 听课时间:日第三节&& 课时:一课时一、导入实物显示:大家吃过粽子嘛?(读课题)二、读文段: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为什么?带问题读文。)1、生读文,师巡视指导。2、出现粽子……惹人喜欢。由“惹人喜欢”到“逗人喜欢”“讨人喜欢”等词语拓展。3、解读吃粽子的原因。练习:&&& 吃粽子,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 生说,师展示,再指名读所填的文段。4、想想,课文哪些下节说到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惹人喜欢?5、默读句子,划出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6、幻灯片出现多种粽子形状,加深学生认知。&&&& (根据幻灯片认识:翠绿的箬叶,雪白的糯米,鲜红的枣子)&&& 读介绍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的句子。三、联系生活,深切感受1、尝尝粽子的味道:师剥开箬叶,让学生尝粽子的味道(理解关键词:甜而不腻)四、小结课文&&&& 由吃粽子到怀念屈原。板书设计:&& &&&&&&&&&&&&&&&&49 粽子&&&&&& 形状:&& 特别&&&&&& 颜色:&& 好看&&&&&& 味道:&&&美极了个人感受:这篇课文看似简单但却不好上。老师上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用粽子来让学生品尝,引导学生在品悟中理解“甜而不腻”,自然而然。序号:29《& 语言大师》授课:海南省农垦直属第一小学&& 吴遥海指导:上海市徐汇区逸夫小学&&&& 李业琼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很有造诣的人我们称为“大师”。&&& 板书:大师&&& 2、师: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大师(出示巴金、老舍、冰心的相关资料)他们给我们语言及精神上极大的富足,我们称之为“语言大师”。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位“语言大师”,她是谁呢?让我们走近她。&&& 3、揭示课题,齐读。板书:30语言大师&&& 二、学习课文,感悟语言&&& 1、让学生自读课文。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奶奶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交流一下。板书:奶奶&&& 2、交流&&& 出示:60开外&& &&& 不识字&&& “老话”特别多&&& 被村里人称为“语言大师”&&& 板书:老话&& 特别多&&& 师:你能用一句连贯的话说说奶奶的特点吗?生:……&&& 3、齐读第一段。&&& 4、师:为什么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呢?指名读2、3、4段。学习具体是事例。&&& 师:课文讲述了哪几件事?读读课文,说一说。出示提示性话语:&&& 当(谁)___________,奶奶告诉(谁):__________(谁)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组织交流,文中奶奶都说过哪些老话?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2)理解“老话”中的“老”的意思&&& 板书:流传已久&&& 3)体会老话的作用、特点&&& 师生配合接读(师读奶奶说的话,生读孩子说的话、表现。)&&& 师:孩子听了奶奶的话为什么变得乖乖的呢?&&& 板书:教育激励&&& 4)自己再读读这些老话,你觉得老话在语言表达上还有哪些特点?&&& 板书:朗朗上口&&& 指名再读老话,体会&&& 课件出示带有提示语的老话,自读,齐读,指名读&&& 谁知,过了一会儿,奶奶走进房,见我还在呼呼大睡,边掀被子边唠叨:“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奶奶不理我,老话倒又冒出来了:“‘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我辩不过奶奶,只得乖乖地去洗脸、洗碗。&&& 听了这话,奶奶的老话又钻出来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5)再出示2―4节,指名读孩子的表现,其余读奶奶的话。&&& 去掉提示语,朗读。&&& 6)师:其实,奶奶说的话就是我们平时说的……&&& 板书:俗话(俗语)&&& 7、学习、读好奶奶其他的老话。&&& 引读第5段:奶奶的老话很多……&&& 8、奶奶的老话不但能教育小孩,而且还能教育大人。(根据时间,可互演相应情节)&&& 9、用上板书的词,知道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出示:因为奶奶的老话(特别多)(朗朗上口)(教育人),所以被称为“语言大师”。&&& 三、串讲全文,了解写作方法。&&& 师: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楚,先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奶奶的老话的对我们的教育作用,随后概括地写了奶奶的老话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句句都能让人受到教育。略写了几件事,(结合最后的一段)见我吃饭爱挑食,她就说……。见爸爸和妈妈为了一点小事闹别扭,她便说……,见爸爸妈妈不勤俭节约,她变说……,随后更是略写了奶奶的老话……。文章通过详略的列举事例的方法刻画出了一个“语言大师”的形象。&&& 附板书:30&&& 语言大师奶奶老话& 特别多(俗话)流传已久&&&& 教育激励朗朗上口个人感受:吴老师通过历史上的语言大师让学生明确怎样叫语言大师,让孩子们带着疑问了解为什么奶奶叫语言大师,问题导入吸引人而且直切课文重点。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俗话的作用,致力激发学生对俗语的兴趣和引导学生收集俗语。不过在授课过程中,虽然问题导入激起了疑问,但是对于奶奶为何成为语言大师这一层意思似乎理解不够深入和完整。&序号:30执教教师:海南葛海燕& 《一曲胡茄救孤城》一、导入新课&1、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种乐器,出示&2、看老师板一个词,板孤城,什么叫孤城?&3、胡笳和孤城之间是什么关系?找出描写结果的一句话。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2、这节课主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默读1-3小节,想想为什么要救孤城?3、读第2小节,画出有关语句。出示相关三句话:& 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刘琨是个怎样的人?4、指名读第三小节。出示画面:孤城、冷月、荒漠、山丘5、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6、如果你是士兵,被一声长啸惊醒,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怎么想?7、读到这,你对刘琨有怎样的认识?8、胡笳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放曲子,教师旁白。9、你听到了胡笳曲,你想到什么?&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 ),又像是(&&&&&&&&& )在思念在外的丈夫;还像是(&&&&& )在(&&&&&&&&& )。10、正因为一首胡笳曲勾起了士兵的思想之情,所以――一曲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战役,你能说说吗?三、结束&出示一些以少胜多的案例。&个人感受:这节课,条理清晰,把一个复杂的道理讲得简单易懂。而且士兵的思想之情,通过图片、音乐、旁白有效地渲染,而且解决了为什么一曲胡笳救孤城的难点问题。教师语言干净到位,是为师者该做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拥抱大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