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心理学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学
deviant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23)158411
&&&&BrownDT13
19911995300670%.1919942764
19901211214100019974121002530%28%5%.&&&&
199276.92%.&&&&青少年心理学
同学们,老师把你学过的知识常见问题归纳一下,放在本栏目中,共性问题也许你也许需要啊!
问题一:怎么克服自卑感?
回答:自卑是人的一个情结,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自卑和自傲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有一定的自卑也不是坏事,它可以激励人奋发图强,戒骄戒躁,从而成就一番事业。但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开心,对自己评价太低,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这就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要想克服自卑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a、不要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b、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勇气和胆量,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
  c、正确对待困难或挫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做不好并不可怕,争取下次做得好一些就是了。
  d、凡事尽心就好。不是所有事情都要达到同一个标准,只要努力了、尽心了,你会发现,你是这大千世界中不可替代的一道亮丽风景。
  e、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不要一味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问题二:如何面对挫折?
回答: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河床的冲涮,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记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首先,挫折帮助你成长。人的成长过程是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如果适应得好,就觉得宽心和谐;如果不适应,就觉得别扭、失意。而适应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动机、追求和行为。一个人出生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是通过鼓励、制止、允许、反对、奖励、处罚、引导、劝说,甚至身体上的体罚与限制才学得举止与行为的适应和得当,学会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规范条件下调整行为。反之,从小无法无天的孩子,一旦独立生活就会被淹没在矛盾和挫折之中。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其次,挫折增强你的意志力。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被服务的环境中,从进小学到读大学,直到工作选择,都由父母去承受压力,因而他们对各种困难体验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击垮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挫折,是意志力的&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人在遭遇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试呢?
  (1)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2)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3)向他人(朋友们)倾诉你遭受挫折心中不快以及今后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4)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5)补偿。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6)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社会的高度。这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7)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失败或即将遇到挫折和失败, 会面临很大外在的心理压力,在
  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地追寻?这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名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经历很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去学习。如果把生命比做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和磨砺吧!
问题三:青少年&追星&的心理是什么?
回答:&追星&行为是指青少年过分崇拜迷恋影视明星和歌星的行为。有这些追星行为的青少年,往往被称之为&追星族&。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青少年&追星&的心理主要体现再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成功心理: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渴望成功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有种种向往和追求,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丰富、多样,向往事业的成功,幻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赞扬,希望得到异性的垂青,渴望自己有出众的风度和优雅的举止等等。但是,如果仅仅靠自己的摸索,是很难获得这样的成功的,于是,那些不能实现自己向往的青少年,就把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明星作为仿效的榜样。明星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功、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呼后拥的气派和大量的掌声、鲜花等,使青少年们羡慕不已,他们希望通过模仿、崇拜明星来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借助明星们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等找到获得成功的捷径,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渴望的成功。
  (2)炫耀心理:一些青少年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明星们的信息,把这些作为在一起交往时,炫耀自己的能干、消息灵通的资本,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借助谈论明星的话题,证实自己在同龄群体中的地位。一些对明星们的情况了解的多的青少年,在一起交往时,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谈论自己知道的情况,体验到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甚至&成功感&,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有地位;而那些对明星们所知不多的青少年,则在共同交往中只能听别人讲话,自己插不上嘴,不受别人的瞩目,以至产生一种挫折感。
  (3)从众心理: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强烈,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只要出现一种新的时尚,就极力模仿,希望自己赶上潮流,不要落伍。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些歌星、影视明星就是创造时尚、领导潮流的代表人物。
  (4)共鸣心理: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失意、挫折的时代,他们在追求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的困难、烦恼,自己无法解决,但是又不愿把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倾吐。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歌星们演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历程的歌词的内容,在影视中表演的反映青少年生活苦恼和奋斗成功的角色,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共鸣,使青少年把这些歌词当作生活的指南,把演唱这些歌曲当作排解烦恼、忧愁的措施;把明星们塑造的青少年形象当作自己的楷模,用这些影视形象,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从而把对歌曲、影视形象本身的喜爱发展到对明星的崇拜。
  (5)替代满足心理:随着性成熟的到来,青少年性意识日益发展,他们对异性的情感也日益丰富,这使他们开始幻想和追寻自己的恋人的形象,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往往把握不住自己。他们把对异性的幻想转移到明星身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青少年心理学
&&& &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好回答,例如我叫李明,那么我就回答我是李明,但是,名字这只是一个代码,我可以叫李明,别人也可以叫李明,究竟&我&区别于他人的地方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是个性将我们彼此区分,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一、个性的含义及特点
&&&&也叫人格。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自于拉丁语Persona,即&面具&,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并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该词在演化过程中曾运用于诸多领域,例如历史、宗教、社会学、心理学等,并派生出多种含义。总的来说,个性一词在含义上有这样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权利义务上主体的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正是个性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人们对其概念的不同界定,直到目前还没有为大家公认的定义。但综合各种定义后,心理学界倾向于将个性看成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成分或特征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也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地相互联系、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它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个性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这些交互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一个个性完整的人,不仅表现为其行为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进行活动的结果,而且其个性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协调一致的。例如,个性完整的青少年,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动机、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构成个性特征的是那些稳定的,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的心理特征,那些偶然出现的、不稳定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之为个性。例如,偶尔发一次脾气说明不了他的性格特征,只有经常发脾气才能表明他有暴躁的性格特征。个性具有稳定的特点能帮助我们把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出来。但个性的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实践的深入或改变、主观的努力以及突发事件等,都能引起个性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即个性具有可塑性。
  (三)独特性
&&& 独特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中那些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个体的个性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的或相似的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的个性也千差万别,有人性子急,有人性子慢,有人安静沉默,有人开朗乐观,有人自私自利,有人慷慨大方。这种特性也正说明了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并不相同,他们各有特点,这也便于人们根据这些特点把他们区别开来。例如,同样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有的学生学习刻苦,但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有的学生诚实守信,但有的学生则喜欢撒谎。
  (四)社会性
&&& 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这就使得个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不能排除生物因素的作用,也不能排除社会因素的作用,它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前者给个性发展提供可能性,后者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即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逐渐掌握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并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位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和实践者。
&&& 我们不难发现,独特性是个性的基本内核,它给人以特色,使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社会性是个性独特性的本质特征,它说明人的个性与其它事物的个性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整体性、稳定性则是对个性的独特性和社会性的进一步限定,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对个性的质的规定性。
&&&&&&&&&&&&&&&&&&&&&&&&&&&&&&&&&&&&&&&&&&&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
  1.气质的内涵
&&&&(temperament)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动力特征。例如,有的人动作灵巧,言语迅速而有力量,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的人行动缓慢,言语乏力;有的人脾气像高山流水,奔流回转,活泼自如;有的人脾气则如地下湖泊,潜流奔涌,外表却毫无痕迹。气质在个体刚刚出生就有所表现,具有明显的&天赋性&,从婴儿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比较安静、平稳,害怕生人,有的好动,喜吵闹,不认生。这些差异是受从胎儿发展起来的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与性格以及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更具稳定性,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即指气质具有不易改变的特点。但它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可以或多或少地变化,具有可塑性。环境因素、个人的主观因素、年龄因素和性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气质产生影响。
  2.气质的类型
  气质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并为大多数人熟知的是从古希腊沿袭下来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青少年的气质也大致分为这四种类型。
  (1)胆汁质
&&& 胆汁质的人心理过程具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态度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但情绪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胆汁质的人其主要特征是:热情,但易急躁冲动;刚强,但易暴躁;思维敏捷,但缺乏准确性。胆汁质的青少年思维敏捷,有学习热情,但在学习活动中常常因粗枝大叶而出错,遇到难题时,容易急躁而不得其解,遇到挫折时,学习信心会因此而大减。
  (2)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反映迅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敏感,喜欢交际,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倾性。多血质的人其主要特征是:有朝气,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灵活性高,但情感体验不深。多血质的青少年机智、灵敏、反应快,学习兴趣广泛,但不踏实,学习时容易分散注意力。
  (3)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思维灵活性较低,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易外露,但考虑问题比较仔细,具有内倾性。黏液质的人其主要特征是: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稳重踏实但有些呆板;忍耐沉着但生气不足。黏液质的青少年思维反应较慢,学习方式呆板,对新问题消化理解的周期长,但做事沉着冷静、脚踏实地。
  (4)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情感生活比较单调,行动迟缓,孤僻,善于观察和体验别人察觉不出的细小事物,不喜欢交际,很少表现自己,具有内倾性。抑郁质的人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体验深刻,有高度敏感性,行动稳重、持久,但怯懦、迟疑,外表温柔,倾向于缄默、孤僻。抑郁质的青少年学习仔细认真、敏感、想象丰富,但自信心和积极性较差。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具有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的青少年学生,但人数较少。大多数的青少年的气质或近似于某种气质类型,或者兼有几种气质类型的某些特点。因此,判别一个青少年的气质不能机械地勉强把他归于某一种类型,而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二)性格
  1.性格的内涵&&&
&&& (character)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人的后天实践活动中,通过外部生活条件与内部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家庭、学校、社会影响以及个人心理活动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影响的结晶。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统一,一定的态度总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人的行为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即只有那些经常性的、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那些偶发性的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 &&2.性格的特征
&&&&性格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它是由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分析性格特征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性格的态度特征
&&&&青少年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态度给予反应,它是个体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待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例如青少年是热爱集体还是对集体漠不关心,是遵守纪律还是自由散漫,是乐于助人还是自私自利;二是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例如青少年是勤劳简朴还是懒惰奢华,仔细认真还是马虎粗心,有创新精神还是因循守旧;三是对待自己的态度,例如青少年是谦虚谨慎还是骄傲自满,是自信乐观还是自惭形秽,自尊自重还是自暴自弃等。
  (2)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状态影响着人的全部活动,当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时,就形成一个人性格的情绪特征。青少年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主导心境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等方面。例如,青少年情绪的强度是爆发型的还是控制型的,情绪状态是时高时低还是能够长久维持下去,是经常处于愉悦开朗的心境中,还是抑郁沉闷的心境中,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容易爆发自己的情绪等等。
  (3)性格的理智特征
&&&&理智特征是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它主要看青少年观察事物时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应付,是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是抽象思维能力强还是形象思维能力强等。少年由于思维的不成熟,使得他们不善于全面地考察和分析问题,故而从性格表现看,他们常常不能深思熟虑地、稳重地处理问题,有时激情胜于理智,做事较冲动。进入青年期后,随着智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成熟,青年能独立地、较全面和深刻地分析问题,性格表现趋于沉稳,谨慎,并喜欢怀疑、探索和争论。
  (4)性格的意志特征
&&&&个体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青少年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否按社会准则和学校规定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个人利益和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否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需要;在学习出现困难时能否有韧劲和恒心去克服;是否善于自我控制等。有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青少年性格的意志特征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经过高中阶段的发展,个体性格的意志特征大体臻于成熟。
  3.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的性格
&&&&性格的好坏不仅关系着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程度,也关系着他们学业成就的高低,更关系着他们心理健康的水平,甚至还可能关系着他们一生的幸福。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和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健康的性格品质。总体来说,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1)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青少年的性格是在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人际关系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并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青少年不必害怕别人的讽刺、挖苦、嘲笑,不必为自己不太成熟的言行而羞愧和自卑。这使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态度、动机、价值观,发现各种个性特质。因此,教师要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集体氛围,并通过与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沟通,协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 (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由于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或目的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挫折对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形成既可能有积极意义,又可能有消极影响。一定强度和数量的挫折能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积累过多的挫折经验,也会使青少年产生丧失信心、萎靡不振、消极悲观的消极情绪体验和粗暴、攻击、反社会等的消极行为反应,这将对个性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培养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使他们认识到经受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它。使他们能以积极的观念和适当的方法提高自己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进而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 (3)注意性格完善,塑造健康的性格模式
&&&&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其中实践活动和家长、教师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性格的完善有重要作用。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接受道德准则的指导并使之变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严格的活动制度又会使青少年逐渐养成遵规则、守纪律的好习惯,养成生活与工作有条不紊的性格。其次,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威信和示范作用对青少年性格的养成也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就像一面充满智慧的镜子,一方面真实再现了青少年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背景和平台,另一方面也真情演绎着青少年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所必备的情感和理性。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重视并且珍惜这种机会,在最大限度内,为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格模式提供生动的例子、体现完善的人性,使他们最终在拥有良好性格和独特个性的成长中走出青春的大门,阔步走向人生的另一课堂。
  三、个性倾向性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它表现了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构成人活动的动力系统,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倾向使青少年以不同的态度来组织自己的行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而这些行为和反映中又集中体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
  (一)需要和动机
&&&&(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行为的内在驱力,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它在心理活动上通常是以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而被体验着。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成为激发人们行动的动力,能调动人活动的积极性。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向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需要所驱动的,没有需要,也就没有行动。
&&&&(motivation)是指激发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动力,是行为的内部动力。它对行为活动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与其动机是相一致的,行为总是在动机指引下向一定目标前进,动机越强烈,人的行为目标也越明确。需要被认为是一种刺激,人的活动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如有机体内部的物质不足时,就需要补给物质,在这种需要的刺激下,人就想办法去满足它,从而产生活动动机。不只是简单活动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复杂活动的动机也是从社会的客观现实向人提出要求,变为人的内部需要后才产生的。动机在引发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动机是引发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二)青少年的优势需要
&&&&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变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青少年发展出有别于儿童也异于成人的具有代表性的需要结构,他们不但具备人在各个阶段上所必须的需要,而且还有其特殊的需要。青少年典型的优势需要有:
  1.独立自主的需要
&&&&随着成人感的产生,青少年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他们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来做,不愿别人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在这一时期,家长对他们的亲热的爱抚动作,琐碎的说教会使他们反感,过多的限制,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的反抗。
&&&&独立自主需要的适当的、合理的满足会带动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但要注意这一需要的满足要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辨别能力、知识、意志、自我意识等相协调。
&&& 2.友谊的需要
&&&&对友谊的迫切需要是青少年期的显著特点之一。友谊是最初独立选择交往对象的依恋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最初发展。每一个青少年寻找友谊的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有的为了从朋友身上得到帮助和提高;有的是为了找到自我评价的验证人,把朋友作为一面&镜子&,在&镜子&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映像&;有的是为了寻求模仿效仿的榜样和心理冲突上的辩护人;有的则是为了摆脱孤独,以增强生活的信念和力量等。青少年之间一旦结下深厚的友谊,不仅能在生活上互帮,学习上互助,而且更能思想相通、坦诚相见、忧乐与共,乃至形成相同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
&&& 3.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很多方面都已&成人化&和&社会化&,特别是出现了要在别人面前显示力量,以表示自己已经长大的心理,于是对理解和尊重的要求非常迫切,他们强烈地希望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认可和信任,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产生温暖感,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缓解他们烦恼不安的情绪,消除心理上的不适应,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 4.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是个人对于自己所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完成,并要达到某种理想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自己提出目标和要求,并为自己的目标做各种准备,成就需要逐渐强烈。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 5.社会交往的需要
&&&&对社会发展的特点,当代青少年有着敏锐的感悟和理解。为此,他们热切渴望家长、老师们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交往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学会与家庭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比如,他们需要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把同学请到家,把朋友请到家(包括异性朋友),与他们在一起聊天、侃谈、叙情、道旧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沟通,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更主要的是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青少年动机的特点
&&&&随着青少年生理的发育成熟、社会生活领域及交往范围的扩大,新的需要大量出现,而由这些需要所引起的动机成为青少年行为的动力,并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多样性
&&&&青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快速发展的时期,其需要丰富多彩,因而他们的动机也相应具有多样性。青少年动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个体还是群体,物质还是精神,青少年的动机都无所不包。青少年的典型动机主要有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2.冲突性
&&& 如果个体同时具有多种动机,而这些动机的强度相当而又不能同时满足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由于青少年面临学习、交往、升学、娱乐等许多选择,常会出现明显的动机冲突。无论是动机内容上的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还是动机形式上的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在青少年身上都有突出表现。例如,青少年在文理分科时可能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能力之间产生冲突;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可能在学校的名气和自己向往的城市之间产生冲突。
  3.隐蔽性
&&& 动机作为活动的内在动力,从外部难以直接观察。尤其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心理出现闭琐性的特征,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轻意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因此,他们的动机更具有隐蔽性,这给了解和预测青少年的动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他们可能对自己喜欢的异性采取回避或攻击的行为表现。但动机的产生、表现和实现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行为的动力,通过对行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动机,从而为培养和激发青少年的正确动机提供依据。
  4.发展性
  动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种水平。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时期,其动机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动机的种类有所增加,动机的水平不断提高。
  (四)青少年需要的满足和动机的激发
&&&&青少年合理需要的满足和良好动机的激发对于青少年行为的合理化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青少年需要的满足
&&&&需要是推动青少年行为的原始动力,各种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着他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在满足青少年需要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选择需要
&&&&青少年需要的种类繁多,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的需要都是正当合理的,也并非所有的满足需要的方式都是正确的。因而,青少年不仅要自觉调节需要层次,选择合理需要,还要知晓各种需要的满足条件,选择正当的方式方法。一个合理的需要如果是通过不合理的方式来得到满足的话,那么这种满足也是不合理的。
  (2)实现需要
&&&&需要的满足、目标的实现非一日之功,青少年既要充分调动、合理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客观条件,又必须从主观上做出努力,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决不轻易放弃。同时,教育者也应重视青少年的合理需要并引导其实现。
  (3)调整需要
&&&&大多数需要,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满足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需要的实现,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全面地分析原有和现有情况以及变化的原因,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如果青少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对抗情绪和对抗动机。
  2.青少年动机的激发
&&&&动机是支配行为的直接原因,要通过激发内在动机、提高成就动机、确立行动目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青少年的动机水平,形成良好的动机体系。
  (1)激发内在动机
&&&&激发青少年的动机,要善于变外部动机为内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推动行为的动机是由外力诱发的,外在因素包括奖励、惩罚、酬劳、赞许等;而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个体本身的自我激发。比如,让青少年清楚学习的意义,知道通过学习可给自己带来满足、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青少年就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内在动机的激发也依赖于&定的赏罚,通过一定的赏罚.可以使外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结合,共同推动青少年的行为。
  (2)提高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行为的主动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成就动机高的青少年对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心态,乐于完成任务,喜欢面对挑战,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因此,提高青少年的成就动机对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应多激励、多鼓励青少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韧性,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力量去面对困难,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促使成就动机的提高。
  (3)确立行动目标
&&&&青少年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培养正确的动机导向。在树立目标时既要有物质的,又要有精神的;既要有长久的,又要有暂时的;既要有宏观的,又要有具体的。同时,要将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确立目标时,必须注意恰当性与合理性,所设目标既不唾手可得,又不高不可攀,而要有一定的难度,是经过自己一番努力可以达到的。另外,一个目标实现后,必须给予及时的肯定,使青少年产生成就感,激励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青少年的兴趣和价值观
  (一)兴趣和价值观
&&&&(interest)是人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总是使人心向神往,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在兴趣发生的同时总是伴有对该事物满意、愉快、振奋等肯定情绪。兴趣是个体活动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具有极强的动力性。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发生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兴趣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它能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开阔青少年的眼界,促使青少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
&&&&(value)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看法。价值观比需要和动机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它指导着人的各方面行为并渗透于整个个性之中。价值观并不只是静止的,它不仅有对客观事物意义的判断、评估和看法,也具备发动、推动、调整行为,使其向着有价值的或更有价值的目标迈进的动力性。价值观是人生历程的定向器,在它的引导下,个体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自觉地用坚强意志和巨大的勇气、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社会积极、肯定的价值评价。
  (二)青少年兴趣的特点
&&&&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弄明白,热烈地追求着新鲜事物。同时,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和内容的丰富,眼界的不断扩展和理解能力的增强,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兴趣范围逐步扩大
&&&&青少年不再仅限于对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或是对所学习的科目感兴趣,而是开始对国家政策、社会现状、经济状况、国际国内形势、文化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产生了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例如网络、明星、奇装异服等,青少年接受的速度往往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对于自然现象、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青少年也表现出较大的关注。
  2.中心兴趣逐渐形成
&&& 儿童的兴趣是广泛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一切生动活泼的事物都感兴趣,但儿童兴趣的专业性极差。青少年则不同,随着知识范围、活动范围的扩大,求知欲的增强,他们一方面兴趣的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兴趣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集中表现在中心兴趣的形成上。
  3.兴趣更具选择性
&&&&青少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每一次环境的改变都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而他们的兴趣正是在这些信息中选择产生的,在个体对信息进行选择时也就发生了分化,无论是对课程的偏好,还是对课外活动的选择都会出现不同的类型。例如,有的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对数理化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而对文科知识则没有任何特长;有的青少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而有的青少年则擅长文艺和表演。
  (三)青少年的价值观
&&& 价值观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个体在儿童期时,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少年期,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青年初期,价值观才初步形成。
  1.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1)随着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相互之间交往的增多,他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及现象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敏锐的感觉,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社会标准,能根据这个标准衡量和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联系,具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态度。
&&&&(2)进入青年初期后,很快将面临择业和选择继续学习的专业等问题,在对学业、生活方式及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前提。
&&&&(3)青少年期的个体常体验到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面对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如来自父母的、来自同龄团体的,在内心冲突的情况下,他们会强迫自己确立某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4)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青少年能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能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的条件来设计人生。
  2.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能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独立地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评价自我、评价社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能主动地、独立地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中去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
&&&&青少年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对理论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喜欢把各种具体的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
&&&&(2)青少年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不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也要找到社会对自己的意义。
&&& (3)在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青年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
&&&&(4)青少年的价值观仍缺乏稳定性,价值取向还有突出的从众心理和明显的短暂性。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同辈人的影响,新的价值规范与目标容易在同辈群体中相互影响和传播。他们的价值取向在许多事物上表现出短暂性,例如对音乐的价值选择等,在他们中许多应运而生的东西,用不了多久就显得陈旧,就被抛弃和淘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