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别叫我二世有多少叫孟祥玺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加快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对人才的培养观念也逐步从以往的单一型高级专门人才向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高校是人才成长的基地,承担着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产生了很大改变,已不再单纯注重其学习成绩,而是更倾向于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教学工作,提高研究生的自身素质,促进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及时交互反馈信息,我们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
准确评价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还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公正性较差、过于形式化等方面。还有的只是为了迎接检查,为了单纯的评价而评价,没有真正领会到教育评价的内涵和意义。由于评价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有定性因素,而且有定量因素,要想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数学模型,并结合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相应的计算。本文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研究生的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将专家意见法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评价法相融合,暂且称之为“三元综合评价法”。其基本思想是使用德尔菲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其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构造合理的判断矩阵,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造模糊矩阵,通过矩阵合成的方法得到最终综合素质评分。这里的“三元综合评价法”既看重评价对象的客观数据,又看重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既看重对定量因子的计算,又看重对定性因子的分析,并贴切地实现了定性因子向定量因子的转化,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本文按照“三元综合评价法”的思路,依照全面性、准确性、可行性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出一套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的主观判断对评价工作的影响,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生工作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G643【目录】:
Abstract6-8
1 前言8-14
1.1 问题的引出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11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10-11
1.3 研究意义11-14
2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14-20
2.1 评价方法的分类14
2.2 评价方法的选择14-15
2.3 主要评价方法原理15-20
2.3.1 专家意见法15-17
2.3.2 层次分析法17-18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18-20
3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和原则20-22
3.1 研究目标20
3.2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20-22
4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实施22-47
4.1 对判断矩阵构造方法的改进22-25
4.1.1 传统的判断矩阵构造方法22-23
4.1.2 改进方法23-25
4.2 “三元”综合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25-47
4.2.1 确定总体目标,构造指标要素层次图25-28
4.2.2 构造判断矩阵28-32
4.2.3 一致性检验32-37
4.2.4 层次总排序37-47
4.2.4.1 AHP 法计算结果37-39
4.2.4.2 模糊评价法计算结果39-47
5 结论与展望47-49
参考文献49-50
附录 A 层次分析法中矩阵运算的部分 VB 代码50-52
附录 B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厉;;[J];才智;2011年3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张妍;[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盛丹;[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谌启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袁立莉;;[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5期
李明成,丁秀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徐燕茹,贺祥,扈长茂;[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4期
徐晓敏;;[J];统计与决策;2008年01期
苏东华,张有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2期
虞丽娟,孟宪明;[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7期
裴劲松;张影强;;[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9期
陈雅,郑建明;[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强,李启月,邓建;[J];四川有色金属;1997年02期
刘桂宏;谭大璐;张婷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黄晓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廖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杨太华;郑庆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王国平;田备;邹昀;刘明晴;;[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梁磊;顾强康;张仁义;孟德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汪琥庭;[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邹颖;郭世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王情华;莫健;王玲;;[J];安防科技;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学进;董玉革;;[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吴显斌;豆小艳;程国东;丛立志;;[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姚国;;[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刘世敏;霍俊秀;卞真林;遇宏;;[A];'2003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林新立;解志良;;[A];电网工程造价管理优秀论文[C];2011年
尹贺;刘庆恩;;[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孙宏才;徐关尧;何晓晖;田平;;[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周剑岚;刘先荣;龚声宇;;[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郝明;王晶;芮科慧;;[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韩亚南;宋金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培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董凤娟;[D];西北大学;2010年
盛峰;[D];南开大学;2010年
叶笠;[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汤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赖军臣;[D];石河子大学;2010年
刘君昂;[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唐丽;[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肖英;[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滕跃;[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守军;[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媛;[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单文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顾之宇;[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王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丹;[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卢宇昀;[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苟雪;[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严晶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乔小琴;[D];郑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新民;张静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邢文祥;张照彬;;[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10期
谌启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张力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刘剑飞;;[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何其林;[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罗瑞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8期
金自如;;[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3期
黄励;;[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6期
陈伟;李文红;;[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武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董国辉;[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郑天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吴育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刘晓娜;[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李兵宽;[D];浙江大学;2002年
董琰;[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李畅;[D];河南大学;2004年
张武奎;[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魏景柱;[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莉;[D];扬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谌启标;[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兰继斌;刘雁;王中兴;;[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边东海,蔡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英配昌,安桂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2期
李晖;李正刚;;[J];经济师;2006年07期
顾寿年;[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2年05期
徐燕茹,贺祥,扈长茂;[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4期
赵建;[J];江苏高教;2000年05期
李传哲;于福亮;鲍卫锋;秦大庸;;[J];节水灌溉;2006年05期
崔国生,李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伟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兰艳章;柴华奇;;[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4期
代玉美;刘元芳;;[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7期
刘嵘,刘扬,付华鹏,于佳明,欧凤荣,高倩,董光辉,逯晓波;[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8期
李栋;王洪礼;李胜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明亮;仇翔;金诗南;;[J];高教与经济;2009年03期
陈奕宏;文学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孙小素;;[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栗永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董洪清;;[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李璞;;[J];市场论坛;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志高;李桂元;;[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魏彩乔;刘佳;李永贞;;[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凌鸿;林杰;崔永飞;;[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曾安军;方逵;;[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王军波;;[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内河航标学组联合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王哲;;[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任瑞华;潘英;;[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首照宇;;[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汤波;胡荣;符杨;;[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赵宝利;邓春光;;[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雁晨;[N];中国建设报;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N];国际商报;2008年
商务;[N];现代物流报;2008年
晓洁;[N];中国电子报;2008年
中国期货业协会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撰稿人
姜萍;[N];期货日报;2008年
汤莉;[N];国际商报;2008年
王博;[N];中国财经报;2008年
王孟钧;[N];建筑时报;2006年
耿鸿武;[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特约通讯员
张新;[N];中国人事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涛;[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许洁;[D];同济大学;2007年
李勇;[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王肖宇;[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陈秀铜;[D];武汉大学;2010年
王李进;[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郭钧;[D];天津大学;2004年
张克成;[D];吉林大学;2012年
潘锡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陈晓利;[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祥玺;[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王宝丽;[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吕相权;[D];吉林大学;2013年
刘立霞;[D];山东大学;2006年
卢玥;[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刘艳平;[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邢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沈玮;[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李尊娟;[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严焕榕;[D];吉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转载]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也才不负江总书记的“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随笔
&最近,在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按照我们办公室每周一专题学习的要求,现在选择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陶行知教育名篇》共有77篇。)
“一人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真是有种越是不断地学习,越是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
《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是陶行知日在山海工学团讨论会上的发言)
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
传统教育怎样是吃人的教育呢?他有两种吃法: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2、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更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则刚刚相反:
1、他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简单地说来,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他也不教学生吃别人。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他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是要来服侍农人和工人,看看有吃农人或工人的人,他要帮助农人、工人把他干掉。做官并不坏,但只要能够服侍农人、工人就是好的。他更要教人做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更清楚些是:教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这是多么恐怖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结果。可对这样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结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却视而不见,深受其害的学生却也没有了知觉。
2、“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育观。
3、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4、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所倡导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发生“自己吃自己”的教育结果。这也足已说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在学校大家好象觉得这是晓庄学校的家常便饭,彼此都很明了。但是,有几件事让他觉得有必要把“教学做合一”的内涵说个清楚。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三是有一位叫洪深先生的创办的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他看见了,觉得这人并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成“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陶行知认为,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盾。陶行知日本回国后,发现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他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仁义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他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民国八年(1919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他就把全部课程中这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他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1925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陶行知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陶行知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说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就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就,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为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为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格外有意思的。
1、“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不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吗?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2、数学教学中,要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以真正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3、“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也同样适合其它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我想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同样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陶行知教育家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尽心尽力。拜读了他老人家的著作,在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陶老为教育事业奉献的艰辛与不易。
读完后给我影象最深的是陶老的自治教育。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发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主人,就得让学生对学问方面或道德方面都能够自治自修。而不是教师强加予学生。&
学生自治主要有三点:一。学生指团体的学生,有团体的意思。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的意思。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学生自治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是很需要的,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我们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的自治能力。当今平民主义流行,人们都想一切的束缚进行解脱。这固然有的一面,但束缚既然解脱,未必人人能约束自己的欲望,操纵自己的举止。一旦精神能力向坏处发泄,天下事就不可为了。&
读了这些让我想到成人尚且如此,那小孩呢?所以自治教育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学生的自控能力极差,如果教师习惯强硬措施,易与学生搞对立。学生对教师就有了抵触心理。那么对往后的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师生既要融合,又要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学,就要互相尊重。但学生的无知与天真与教师是不对等的。那么教师就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一开始的确很难,只要坚持,培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就可以发掘出很多教师的好帮手。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达到学生自治的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他们明白怎样保持好自己的优点。怎样克服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只要学生能明白这些,就达到了学生自治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明白是非。自己的心中有了一个秤,能够衡量错与对,善与恶。更重要的是怎样保持一颗上进心,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也节省了教师的投入,让老师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怎样提高课堂效率上。这样才能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面都容易沟通与交流,加深师生情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一心向上,齐力断金!&
在新的学期,我会把我在书上学到的用到实践中去,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治教育。不求立竿见影,只要学生们有所改善,开始有了自治能力,我就深感欣慰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集体学习内容(五)
读书与用书
一、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二、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的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四、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的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的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五、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的《论语》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的《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子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六、戴东原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末,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是如此。塾师说: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代?”“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末,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七、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的面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死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火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都当卖了。只靠着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对穷孩子封锁,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生活即教育  &&&
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中国以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口号,我们常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面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觔斗,改为“生活即教育”。在这里我们就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籽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抽条、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剧社在舞台演戏一样。“生活即教育”这个演讲,从前已经讲了两套,现在重提我们的老套。
第一套就是:
是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时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
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非康健的生活,就是非康健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
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非科学的生活,就是非科学的教育;
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非艺术的生活,就是非艺术的教育;
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非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非改造社会的教育。
近来,我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十九年度里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在十九年度里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于是,又加了这样一套:
有计划的生活便是有计划的教育;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
与“生活即教育”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了半个觔头,变成“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不要说“学校社会化”。譬如说现在某人革命化,就是某人本来不革命的。假使某人本来是革命的,还要“化”什么呢?讲“学校社会化”,也是犯同样的毛病。“社会即学校”,我们的社会就是学校,还要什么社会化呢?现在我有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杜威先生在美国为什么要主张教育即生活呢?我最近见到他的著作,他从俄国(此处指社会主义的苏联——编者注)回来,他的主张又变了,已经不是教育即生活了。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他们是零零碎碎的实验,有好多的教育家想达到的目的,不能达到,想实现的不能实现。然而在俄国已经有达到了,实现了。假使杜威先生在晓庄,我想他也必主张“生活即教育”。
杜威先生是没有到过晓庄来的,克伯屈先生是到过晓庄来的。克伯屈先生离了俄国而来中国,他说:离开莫斯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名叫夏弗斯基的,他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主张有许多和与晓庄相同的地方。我见了杜威先生的书,他说现在俄国的教育,很受这个地方的影响,很注意这个地方。他们的办法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不谋而合。克伯屈先生问我们在文字上通过消息没有?我说没有。我又问他:夏弗斯基这个人是不是共产党?他说不是。我又问他:他不是共产党,又怎么能在共产党政府下办教育呢?他说:因为他是要实验一种新教育,所以俄政府许可他实验。我又对他说:这一点倒又和我相合,我在国民党政府之下办教育,而我也不是一个国民党党员。这是克伯屈先生参观晓庄后与我所谈的话。
现在我们这里的主张,已经到了实现的时期了,问题是在怎样的实现。从历史看来,可以分作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
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而学校社会化的讨论也产生了。
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这一期也可以说是开倒车,而且一直开到最古时代去,因为太古的时代,社会就是学校。这一期,也就是教育进步到最高度的时期。
其次,要讲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有几方面是要开仗的,而且是不痛快的,是很烦恼的,而与我们有极大的冲突的。
第一,在这个时期,是各种思潮在中国讲实现的时期,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所支配的许多传统思想都要在此时期谋取得他的地位。第二,是外来的各种文化,如德国的文化中心的教育,英国的绅士的教育,美国的拜金教育。第三,是外国的都在中国倾销,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便是推销外国文化的买办。
现在先说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无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条件。
他是以天理为一件事,人欲为一件事。人欲是不对的,没有地位的。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人欲是有地位的,我们不主张以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这里,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他说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我们这里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与此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礼教”。现在有许多人唱“礼教吃人”的论调,的确,礼教吃的人,骨可以堆成一个泰山,血可以合成一个鄱阳湖。我们晓得,礼是什么?以前有人说:礼是养成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这种礼,我们不唯不打倒,并且表示欢迎。假若是害人之理,那就是要把人加上脚镣手铐,那是与我们有冲突的,我们非打倒不可。因为生活即教育是要解放人类的。
再次,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就是看不起小孩子。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子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教他读“大学”“中庸”。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地位。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还有一点要补充进去的,就是书本教育。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从前有许多象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他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的宝贵,但他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拿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唯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文化要以参加做基础,有了这参加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才能了解,才能加上去。生活即教育,与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不同,就是如此。
还有训育与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训育把训与教分家的关系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一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我,那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那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
现在我举一个例说:去年因为天干,和平学院因为急于要水吃,就开了一个井。井是学校开的,但是献给全村公用,不久就发现了两大问题:
(一)每天出水二百担,不敷全村之用,于是大家都起早取水,后到的取不到水。明天又比别人早,甚至于一夜到天亮,都有取夜水的,到天亮时,井里的水已将干了。群众在井边候水,一勺一勺的取,费尽了力气才打出一桶水。
(二)大家围着取水,争先恐后,有时甚至用武力解决。这种现象,假使是学校即社会,就可以用学校的权力来解决,由学校出个命令,叫大家照着执行。社会即学校的办法就不然,他觉得这是与全村人的生活有关系的,要全村的人来解决,于是就开了一个村民大会,一共到了六七十个人,共同来做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到会的人,有老太婆,也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公推了一位十几岁的小学生做主席。我和许多师范生,就组织了一个顾问团,插在群众当中,指导我们的主人开会。老太婆说的话顶多,而且最扼要。他们在开会时学开会。结果,共同议决了几件事:
(1)井水每天休息十小时,下午七时至上午九时不许取水,违者罚洋一元,充修井之用。
(2)每天取水,先到先取,后到后取,违者罚小洋六角,充修井之用。
(3)公推刘君世厚为监察员,负责执行处罚。
(4)公推雷老先生为开井委员长,筹款加开一井,茶馆、豆腐店应多出款,富户劝其多出,于最短期内,由村民团结的力量,将井开成。
这几个议案是由村民大会通过的。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办法。由此,我有几个感触:
(一)民众运动,要以对于民众有切身关系的问题为中心。
(二)社会运动,非以社会即学校,则不能彻底实行,而社会即学校,是有实现的可能。
(三)不要以老太婆、小孩不可培养,只要有法子,只要能从他们迫切的问题着手。
(四)公众的力量比学校发生的大,假使由学校发布命令解决,社会上了解的人少,而且感情将由此分离。
(五)民众没有指导是不行的,和平门饮水问题,倘无相当指导,可以再过四五十年也不会解决。
(六)做民众运动是要陪着民众干,不是替民众干,要想培养中华国民,非此不可。
这就是以小学所在地做一个学校的例,其余的例很多,不必多举,社会即学校要如何的实现,请大家一样一样的做个方案,二次开会的时候再谈。
这是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联的。
关于“生活即教育”我现在再可补充一套。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群隔离。从前有一部书叫“明日之学校”,大家以为很时髦,讲得很熟的。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受益。
如上所言,坏的社会也可以做学校吗?
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显出手忙足乱的情状来。
总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说来倒很奇怪,我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校训的意义的,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学生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之宣言。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连受了这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源源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我自回国之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是拿知识来赈济人的。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八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民国11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去年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的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学观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自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需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水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第二讲:行是知之始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末,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末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末,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佛兰克林②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毕撒斜塔③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辩”④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试取演讲“三八主义”⑤来做个例子。我们对一群毫无机器工厂劳动经验的青年演讲八小时工作的道理,无异耳边风。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实在接不上去。假使内中有一位青年曾在上海纱厂做过几天工作或一整天工作,他对于这八小时工作的运动的意义,必有亲切的了解。有人说:“为了明白八小时工作就要这样费力的去求经验,未免小题大做,太不经济。”我以为天下最经济的事无过这种亲知之取得。近代的政治经济问题便是集中在这种生活上。从过这种生活上得来的亲知,无异于取得近代政治经济问题的钥匙。
“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已如上述,现再举一例,证明“说知”也是要安根在“亲知”里面的。
白鼻福尔摩斯⑥里面有一个奇怪的案子。一位放高利贷的被人打死后,他的房里白墙上有一个血手印,大得奇怪,从手腕到中指尖有二尺八寸长。白鼻福尔摩斯一看这个奇怪手印便断定凶手是没有手掌的,并且与手套铺是有关系的。他依据这个推想,果然找出住在一个手套铺楼上的科尔斯人就是这案的凶手,所用的凶器便是挂在门口做招牌的大铁手。他的推想力不能算小,但是假使他没有铁手招牌的亲知,又如何推想得出来呢?
这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第一讲:教学合一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他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上移在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固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终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逊先生(P.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的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都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主题曲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