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先进性为什么没有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效果

|||||| 更多
比特客户端
我们也在这里:
“生产率悖论”对企业实施ERP的启示
  1 “生产率悖论”的理论研究综述
  1.1 理论的提出
  首先提出IT“生产率悖论”的学者是Roach,Roach是摩根集团的一位经济学家,为了研究美国1973年以来生产率下降的问题,其对 1977年至1984年期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一时期美国大量的计算机设施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于是,其 提出了IT“生产率悖论”的观点。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发布了一个着名论断:"We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随后,人们把对IT投资的实际和期望收益不一致的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 ”。
  1.2 理论的发展现状
  IT“生产率悖论”译自英文IT Productivity Paradox,事实上是反映了企业在过程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困惑。对IT“生产 率悖论”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次:国家层次、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国内的研究人员认为基于企业层次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此时悖论的核心问题是IT投资与其经济绩效是否正相关,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结论是悲观的;第二 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结果显示生产率悖论消失,但是IT投资在不同的企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利润率差异,IT经理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再是“IT投资有回报吗?”而是“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使用计算机;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研究发现IT投 资能够获得超过其他资本投资多倍的“超额收益”,即“新生产率悖论”。在理论上所有的投资均应该获得相同的边际风险调整收 益,即使考虑IT资本的高折旧率,调整后的净收益会低很多,但是一些研究仍然显示IT投资的净回报还是高于其他投资。
  有学者认为IT投资的高价值源于信息技术的特性。计算机技术通常被称为”通用技术”,其主要贡献是联合新的工作系统、组织重构、业务流程再造等补充性投资使新的生产方法成为可能,这些补充性投资形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其中包括与计算机相关联的软 件、新业务策略、新业务流程等。因此,IT投资相关联的高回报反映的不仅是IT的贡献,更是伴随IT投资产生的无形资产的贡献。 IT的运用和作用的发挥必然伴随着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的变革,一系列实证研究也证实了IT的高收益来源于伴随IT投资产生的无形 资产:①企业管理质量和企业对IT的承诺能够提升IT投资对企业业绩的贡献;②拥有高比例信息员工的企业比低比例的企业从IT投资 中获得更多的收益;③企业战略与IT的联盟(Alignment)增加了IT投资回报,而且投资水平越高从联盟中获得的回报越大;④业务流程 再造提升了企业的回报并且促进了企业更多IT投资;⑤进行更多IT投资并实施诸如员工参与(Employee Involvement)、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管理活动的企业获得了更高的IT收益。
  2 国内企业的应用现状
  根据有关方面调查,中国企业在应用ERP方面已经投资超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没有达到10%,而能达到企业预期目标的 更是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自行开发,但也几乎无一成功。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曾于2001年对520家国家重点企 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是:问卷中“满意”的仅占6%,“较满意”的占52%,“不满意”的占26%,其余“ 未知”。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内企业ERP的实施效果令人堪忧。为什么ERP的成功率如此之低?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2.1 对实施ERP的定位有偏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选择信息化道路是企业的必由之路,并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寄希望于ERP的实施。 然而,ERP究竟是什么?在企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国内许多企业在定位ERP项目时认为,其仅仅是一套软件,ERP的实施就是安装一套 与企业业务相适应的大型软件,并由企业内部的信息部门来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最早是由美国着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ner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 系统体系标准,后来随着供应链思想的发展,ERP已经成为了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 件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代名词。甚至有学者认为,ERP的实施过程就是一次企业管理的革命。所以说,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实施 ERP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信息部们能独立完成的软件安装项目。
  2.2 ERP项目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2001年的调查。
  这样的投资结构在国内企业非常普遍。正如新生产率悖论的理论研究中提到的,与IT投资相关联的高回报反映的不仅是IT的贡献, 更是伴随IT投资产生的无形资产的贡献。那么,这样“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服务”的投资结构必然会导致IT投资所产生的无形资产下降。因此,企业将大量的资金投人到ERP项目后,无法获得与之相应的投资回报。
  2.3 ERP项目的实施顺序不合理
  ERP作为一个工程,其实施顺序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很多企业实施ERP的顺序都是先上硬件与网络,再上软件,最后进行培训 。将培训放在最后,企业员工无法提前进行相应的认知和知识储备,面对ERP的实施,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另外 ,由于软件的实施周期很长,等到软件完成时,已经购买的硬件会大大地贬值,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这样的顺序造成ERP的前期 投人很大,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陷人一定的困境。
  3 悖论的研究对国内企业的启示
  随着企业实施ERP的失败案例增多,企业家们也逐渐以冷静慎重的态度面对ERP项目的上马,业内广为流传的名言“上ERP找死,不上 ERP等死”,既道出了企业面对ERP的困惑,又反映了企业家们深刻的思考。虽然目前在国内应用的成功率不高,但是不能否 认其先进性,中国企业如何提升ERP的成功率,IT“生产率悖论”的理论研究对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1 正确定位ERP,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进行IT投资ERP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管理、文化、经济、战略、流程、 技术等诸多方面。因此,企业实施ERP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决策和实施,其不仅仅是问题。许多人把ERP的实施 称为“一把手工程”,强调企业最高领导一定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ERP。美国路易斯大学的BrianD osS tantos和Lyle Lussman于2000年指出,之所以发生IT“生产率悖论”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管理者们没有从战略的角度看待IT投资。因此,在 ERP实施的决策阶段,就应该与企业战略相整合,正确的定位ERP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3.2 IT投资的合理化和有效性
  (1)重视在ERP实施过程中非技术的相关要素的投入。在实施ERP的过程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成本只是实施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 由于生产活动中的各要素具有互补性,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对产出具有超加性。因此,实施ERP时不仅要重视在IT技术方面(软件 ,硬件)的投资,同时还要重视用于企业流程重组、管理创新、业务战略规划、人员培训、专业咨询等配套要素的投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比例,这一点往往是决定ERP成败的关键因素。
  (2 )组织结构变革,提高IT投资的回报率。组织结构是由管理跨度决定的,当企业应用IT技术后,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得管理跨度的 增加成为可能,其中扁平化组织、网络化组织、虚拟企业和学习型组织都是应用IT技术后的新型组织结构。通过IT技术能够降低组 织层次,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IT投资和分散程度高的高效组织相结合才能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3 )业务流程重组,增加IT投资的潜在收益。从经营角度看,IT投资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投资收益或降低其他业务的投资成本。企业 实施ERP就是要在突破旧流程的基础上加人计算机化和实时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重新考虑、设计业务流程,使企业在各项业务中的 成本、质量、服务、速度有所改善。MIT的一项称之为“九十年代的管理”的研究报告表明:信息化的潜在收益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 业务变化程度有关。
  ERP的实施是一项企业信息化工程,那么可以推断其潜在收益符合图2的规律。由图2可知业务流程重组在ERP实施中的重要性。
  (4 )IT投资的投入速度和投资大小要量体裁衣。从战略上讲企业实施ERP当然是势在必行,但从战术上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审 时度势,慎重而行。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如企业规模、资金状况、人员IT素质等相差很大,因此在投资之前,需要根据企业 的发展战略拟定详细的投资规划,分阶段按步骤的逐渐投人,切忌将企业的大量资金在短期内全部投人ERP项目,尤其是,以免被恶化的财务状况拖垮。
  3.3 优化实施顺序,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对于 IT “生产率悖论”的出现,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解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着名经济学家Brynjolfsson提出的4 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学习和调整引起时滞。研究者们不止一次的提到IT投资对于企业绩效存在滞后的影响。至于到底滞后多少时 间,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同,Brynjolfsson认为IT收益可能会在信息化完成后的2-3年内显现。因此,企业实施ERP时应将培训工作放 在最前面,尤其是提前开展员工(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对ERP认知的培训非常重要,这样既可以使员工积配合实施,高效地进行业 务变革、管理创新、软件上线等工作,又可以有效地缩短ERP实施的周期。正确的实施顺序应该是先上培训,再上软件,最后上硬件 。所以提倡“车马未动,培训先行”。
  4 结语
  ERP作为企业谋求21世纪竞争优势的先进管理手段,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从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向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相关文章:
[ 责任编辑:刘军 ] &&&&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先进制造模式下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分析_励志成长-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先进制造模式下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分析先进制造模式下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分析(原作者:于逢平 肖洪钧 姜照华)摘要:中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必须实行先进制造模式。而在造船领域,总装化造船则是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本文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造船体制等制度创新因素对提高造船效率的影响;建立某船厂造船量增长模型,并分析了造船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创新等因素在造船量增长中的贡献率。测算表明,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造船模式的创新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先进制造模式;总装化造船;生产效率;增长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F2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39-05一、总装造船模式中国造船已连续十多年列世界造船总量第三位,但与居于世界第一、第二位的韩国、日本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韩、日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按中间产品专业化进行生产,形成了现代造船模式。与此同时,我国造船企业也正在加快全面实行总装化造船模式。实行总装化造船后,某船厂在厂区面积、投资规模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船规模不断增大,新船订单不断增多。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总装化造船模式,是以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管理、大规模定制等先进制造理念和统筹优化等理论为指导,应用成组技术原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舾、涂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壳舾涂一体化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均衡、连续地造船模式。它把传统造船按功能/系统/专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方式,改变为按区域/阶段/类型的设计、生产、管理方式,把船厂从“全能厂”性质改变为“总装厂”。二、专业化分工生产制度对提高造船效率的作用专业化分工生产行为模式的经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约性,即行为人通过对同一类行为的重复性实践,节约了行为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及脑力资源的耗费。二是对行为人劳动生产力的影响。新增长理论是对上述思想的模型化表述,它所设定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是其整个理论分析的关键所在。另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是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分工的深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交易网络的扩展,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增加报酬递增,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反之,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交易网络的扩展。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机制,与此同时将这种分工与专业化深化下去,使得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和加深,从而反过来促进了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潘晓安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理论分析了制度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关系。认为制度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主要在于其服务和协调功能。适应生产方式变革要求的制度变迁会对促进帕累托式改进,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由潜在变为现实。杨友才则将制度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良好的制度可以使得经济中存在正的均衡点,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和总体经济增长率,加快经济增长。反之,不好的分工等制度使得经济系统中无法肯定地得到正的均衡点,使人均产出增长率和总体经济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即制度的逆转。刘华军以分工、制度、品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出发点,指出分工及专业化、制度及其变迁能够很好地解释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超出社会制度条件所能承受的社会分工体系,会内生地产生阻碍制度演进的非市场协调手段,制度演进的缺失导致了分工水平演进的停滞甚至倒退;而促进市场交易制度的有序发展,则可以不断提升社会分工水平,同时又较为平缓地实现两种协调机制的转换。三、船舶产量的计量经济模型1.造船量的决定因素关于造船量的决定因素,从新增长理论的观点看,以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决定经济增长(造船量的增长)的资本因素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人力资本的获得有两种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和通过实践中学习,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干中学”获得的。该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内部效应与外部效应的区别。由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开创和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谓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制度不是单一的规则、是多种规则的体系,这些规则之间有着各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规则之间是相互一致的、协调的,但另一方面某些规则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矛盾、冲突、对立和不协调。这种矛盾运动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结合上述理论以及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对于造船厂来说,决定和影响船舶产量的因素主要是固定资本(船坞等)、人力资本(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人等)、科技、制度因素(总装化造船模式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造船体制等)、经济环境外部性(造船供应链等外部因素对船舶产量的影响)。2.总装化率的计算本文用“总装化率”来衡量总装化造船模式发展程度,“总装化率”定义如下:总装化率=单元制作占舾装量的比例×中间产品外包率×分段预舾装率/单元制作占舾装量比例的标准值。总装化率反映了总装化造船模式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造船体制等制度因素。照上述定义,总装化率测算见表1所示,根据国内外的实际经验,单元制作占舾装量比例的标准值确定为0.4。3.船舶产量的建模 根据上述对决定造船量因素的讨论,利用固定资本、人力资本(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投入、总装化率这些数据(见表2所示),建立某船厂船舶生产量模型:Y=25+0.0φI/K在上述模型中,Y代表造船吨数,单位是万吨;K代表固定资本,单位是万元;φ代表总装化率,它可以反映造船企业先进制造的程度;I代表研究开发经费×专业技术人员数,它反映造船企业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创新的结合程度。&&表3是船舶生产量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在表3的相关项目中,可决系数R2=0.73,表明所有自变量从总体上与因变量之间高度线性相关;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说明线性回归效果显著。表4是造船量与固定资产投资K、总装化率×科技投入×专业技术人员数/固定资产净值φI/K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从表4可以看出,在很高的概率意义上,K(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Y增长的原因;在很高的概率意义上,φI/K(总装化率×科技投入×专业技术人员数/固定资产净(原作者:于逢平 肖洪钧 姜照华)值)是引起Y增长的原因。根据模型,笔者测算出,在年该船厂船舶生产量的增长中,固定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58%,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分别是11%和7%,实行总装化造船模式的贡献率则是26%。而船舶生产供应链等外部环境的贡献率为―2%,这说明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完整的船舶生产供应链,提高配套率。四、2020年造船产量预测2002年,该船厂建成第一艘30万吨超大型油船时所用的水下周期为303天,2007年仅为38天;3.5万吨成品油船首制船船台周期137天,2007年为76天;4250集装箱船首制船水下周期123天,2007年为40天;11万吨成品油轮首制船船台周期245天,2007年为75天;7.6万吨成品油轮首制船船台周期152天,2007年为79天。造船周期迅速缩短的秘诀何在?很重要的一条,得益于实现由封闭型全程造船向开放型总装造船转变。实行总装造船后,该船厂在厂区面积、投资规模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船规模不断增大,新船订单不断增多。目前,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2007年,该船厂造船产量接近200万吨大关,2020年则可能突破500万吨,发展成为世界排名前5位的造船企业。该船厂将坚持造船总装化方向,加快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生产体系改造,建立符合先进制造模式的设计体系。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壳、舾、涂一体化。建立协作配套体系,通过建立布局合理的中间产品专业化协作厂,通过总装厂和若干专业化协作厂形成动态联盟,构建有效的总装造船体系,形成船舶工业配套产业群,使企业集中力量从事总装生产,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五、结论决定和影响造船效率的因素主要是固定资本(船坞等)的增长、人力资本(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人等)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总装化造船模式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造船体制等)、经济环境外部性(造船供应链等外部因素对船舶产量的影响)。本文建立船舶产量模型,并对某船厂进行测算表明,实行总装化造船的先进制造模式以来,该船厂船舶生产量的增长中,固定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58%,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创新的贡献率分别是11%和7%,制度创新(实行总装化造船模式)的贡献率则是26%。而船舶生产供应链等外部环境的贡献率为2%,这说明在推行作为先进制造模式的总装化造船过程中,需要建立高效完整的船舶生产供应链和产业集群,提高配套率。(责任编辑:于振荣)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励志成长好评励志成长为何改革没有提高国有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为何改革没有提高国有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经​济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适宜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pdf2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中国发展
的重要目标,其实质是中国需要创新性地构建一个自然资本稀缺条件下的大国
发展模式,而其中的理论关键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日益得到重视
的资源生产率概念,它也是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同理论工具。
本文运用资源生产率的概念深化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理论研究,也使得政策研究建立在可以与国际对话的学术研究和战略研究之上。
本文紧紧围绕资源生产率的思想红线,研究重点置于构建适合中国的资源生产
率理论框架、2020年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三个方面,
试图为深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和策略指
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和创新点包括:
1 提炼出适合中国的资源生产率理论框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
国际上有关资源生产率的理论和战略研究主要关注发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而针
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中国的资源
生产率理论框架:资源生产率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理论意义,资源生产率的评价
方法和指标体系,资源生产率在生产、消费和城市发展中的一般应用框架。
2 构建出中国到2020年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基于IPAT模型建
立了中国资源生产率的情景分析框架,在分析三种典型情景的基础上,结合中
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加以实证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较,验证了2020
年中国适宜模式的合理性,最后给出了该适宜模式的模型描述,并体现在水生
产率、能源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