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草原治理的三个阶段反应了群落的什么过程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盐碱化生境对虎尾草茎叶中各种溶质含量的影响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4:55:3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盐碱化生境对虎尾草茎叶中各种溶质含量的影响.PDF
官方公共微信共和盆地弃耕地盐碱化状况的主成分分析
共和盆地深居内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处青海南山以南,大部分位于共和县,小部分属贵南县。盆地呈葫芦形,面积14000km2,海拔高度m,是我国重点牧区之一环青海湖牧区的一部分,也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和半细毛羊培育的重点地区之一。盆地内部热量充沛,土地辽阔。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盆地底部细土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建设。垦殖宜农地37320hm2。目前耕地面积只有26860hm2,撂荒近一半,其中盐碱化面积2万公顷。盆地气候干旱多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耕地弃耕撂荒,土体中盐分就会迅速随水分蒸发而上行,使盐碱化现象进一步加剧,造成大面积土地弃耕撂荒[3]。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面积分布的盐碱地,首先必须了解土壤中盐离子的分布状况和主要的盐分类型和盐碱化形成机理,才能因地制宜地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多个因子中构建出一个或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为进一步寻求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理论...&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共和盆地深居内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处青海南山以南,大部分位于共和县,一小部分属贵南县,故取名共和-贵南盆地,简称为共和盆地。盆地呈葫芦形,面积14 000 hm2,海拔高度2 400~3 500 m,是我国重点牧区之一,属环青海湖牧区的一部分,也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和半细毛羊改良培育的重点地区之一。盆地的内部热量充沛,土地辽阔,总面积14 000km2,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盆地底部细土带上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建设。垦殖宜农地37 320 hm2,目前耕地面积只有26 860 hm2,撂荒近一半。其中盐碱化面积2万hm2。盆地气候干旱多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耕地弃耕撂荒,土体中盐分就会迅速随水分蒸发而上行,使盐碱化现象进一步加剧,造成大面积土地弃耕撂荒[1]。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面积分布的盐碱地,首先必须了解土壤中盐离子的分布状况,主要的盐分类型和盐碱化形成机理,才能因地制宜的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1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共和盆地位于青海共和县和贵南县境内,是祁连山与昆仑山的过渡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青海南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其腹部的半圆形流程达400km,其流域面积占黄河发源区总面积的10.5%。盆地东西长约210km,南北60km,总面积13800km2,在气候类型上属于高寒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过渡区域。青海环湖地区属于全国生态环境重点建设草原区,其重点区域共和盆地的生态环境演变直接影响着青海湖及其区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环湖地区土地沙漠化相对严重,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海湖补给水量减少,水体面积缩小,天然草地出现大面积退化、沙漠化的趋势;共和盆地土地水土流失面积66万hm2,占盆地面积的48%,土地沙漠化面积划126.7万hm2,占盆地总面积的92%,严重沙漠化面积10.3万hm2,潜在沙漠化面积77.4万hm2,严重沙漠化面积每年以0.12万hm2的速度扩展,龙羊峡...&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 ,地处 90°1 6′~ 99°1 6′E ,35°0 0′~ 39°2 0′N ,北依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侧 ,南靠昆仑山 ,东为青海南山 ,属高海拔断陷内流封闭盆地。盆地内盐土分布相当广泛 ,占青海省盐土总面积的 98 0 5 % ,土壤发生次生盐碱化而撂荒的耕地面积达 1
87万hm2 [1 ] 。这些较大面积的撂荒地 ,大多复垦条件好 ,与新垦荒地相比 ,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要开发利用这些土地 ,首先须查明其发生盐碱化的原因 ,然后才能因地制宜的加以治理。通过示范区试验 ,旨在揭示土地退化并形成盐碱化成因 ,寻求其防治途径和技术措施 ,为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化土地的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模式 ,从而促进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灌区 ,该灌区位于德令哈巴音河流域东南部 ,属巴音河冲积—洪积和尕海湖相沉积的...&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不同的物种在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就构成了生物群落。动态变化是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本身以及生物生活所引起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物群落中就会发生一些物种移入(侵入),另一些物种移出(消失),从而使群落的组成以及它所在的环境,均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群落这种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生态学上被称为演替,其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在一定区域内一种群落类型被另一种群落类型逐步替代。植物群落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群落,其演替的过程大多是由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所组成的。地表同一地段沿着时间的顺序,有规律地先后出现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由这些群落类型组成了演替系列。根据环境的差异,植被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之为原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水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大联考官网)备战精品系列生物2013版 专题17 种群与群落(解析版)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
|三年考情总结
|2014年备考建议
|2.种群的数量变 |
|3.群落的结构
|4.群落的演替
|5.探究培养液中 |
|酵母菌数量的动 |
|态变化(实验)
|6.土壤中动物类 |
|群丰富度的研究(|
|1.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所占的分值 |本单元命题的主要趋势是: |
|在6~9分。
|命制选择题考查种群和群落|
|2.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试题注重对种 |的概念、种间关系、空间结|
|群的特征、种群的增长曲线、种间关系、|构及群落的演替等;能力方 |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方面进行考查。课标|面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
|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中考查|模型图和表格信息,分析影 |
|的比例特别高。另外,对本专题的实验考 |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种群数|
|查在近年的试题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量的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的 |
|3.从题型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 |调查方法,种群增长曲线及 |
|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实践应用等,考查考生获取 |
|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的数形式出现|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新考纲的要求。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
率、迁入率高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
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方法技巧】
1.种群年龄组成几种图形
  ⑵统计图
判断方法:从图形中找到各年龄段个体之间的比例。若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
增长型;若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若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高考警示】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
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
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法。
(2)种群密度的调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A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
个体都有同样的被捕的机会;所以标志是应注意: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
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
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调查期中,没有迁入与迁出,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或死
亡;应随机捕获。需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
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标志重捕法。
B取样调查法(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注意事项:①选取平坦、开阔、被调
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进行;②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如乔木的样方为
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③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由于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
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④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方法技巧】
1.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并不是只有植物,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
蚓、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该方法。
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
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
形样方的直径。
二、种群增长的数量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
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种群增长的“”型曲线
达到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
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3.值变动的示意图
⑴同一种生物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
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⑵环境遭受破坏,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值会上升。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型曲
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如下图)。所以
绝不能认为“”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5.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
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后,值会下降;当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善,值会上升。
6.值与/2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后,防止鼠的种群数量在/2附近,否则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2, |
|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 |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降低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值|
【易错指导】不能正确区分环境最大容纳量与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
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在一个处于平衡状
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
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
于环境最大容纳量。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血球计数板的相关知识
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
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每个方格共分九个大方格,中间
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计数室中进行。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
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
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下面以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
菌液稀释倍数为B,那么,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即0.1 mm3中的总菌数)为?×25×B。
故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1000×B(个)
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设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
1 mL菌液中总菌数= A/5×16×10×1000×B(个)
四、群落的特征
(1)内涵: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
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外延:群落应当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含
这三个因素的生物集合体不能称为群落。群落可大可
小,只要满足以上关系即可称作群落。
2.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
(1)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
区域中的生物成分,其关系可表示为: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
物种群之和=群落。
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关系名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地衣; |
|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大豆与 |
|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根瘤菌 |
|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
|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 |
|死”的同步性变化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蛔虫与 |
|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人;噬 |
|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菌体与 |
|会生活得更好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牛与羊 |
|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农作 |
|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 |物与杂 |
|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草
|,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狼与兔 |
|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 |;青蛙 |
|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与昆虫 |
|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 |
|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
|量(能量)存在差异,分|
|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方法技巧】几种曲线的区分方法总结:(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
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
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2)群落的实质:以种群为单位,且各个种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共同的无机环境
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的生命系统。
(3)群落的特征:与种群一样,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如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
等,这些特征不是由单一的种群所体现的,只有在群落的总体水平上才能表现出来。
3.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
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
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
同生物种群。
4.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群落整体对自然资
源的充分利用。
五、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
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
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
2.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岩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
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淘汰
,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
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规律精讲精析
1.群落的演替是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2.群落演替存在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顶极群落是主要
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
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
原;在低温低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 
3.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
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
性越来越高。
规律精讲精析
群落演替中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种类、土壤中腐殖质数量、草本植物数量、
灌木数量的变化曲线图
图1中的纵坐标可以是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种类、土壤中腐殖质数量。
图2中的纵坐标可以是草本植物、灌木的数量变化。
4.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比较项目|初生演替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
|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方法技巧】1.多角度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
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
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
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
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
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
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我们要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可以对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新的关系,这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我国政府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
续发展的道路,推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退牧还草的生态工程。
(2)人类活动有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外源物种
在缺乏天敌和适宜的环境中会大肆扩散和蔓延,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原有物种的
生存或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改变了原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人类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
的道路进行,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制订计划;
(3)实施计划(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取样:选取取
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
所收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
般来说,环境条件越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基本技术要求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2013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3海南卷·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
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2.(2013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
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
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3.(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 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 20,出生率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死亡率为 10%,种群年增长率为 10%,A
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 1:1
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
4.(2013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
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 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 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5.(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
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6.(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
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
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
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7.(2013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
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
种数为 137 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二、非选择题
8.(2013江苏卷·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 月5
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
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
置3 次重复实验持续2 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 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
下:放养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
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势。
)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
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②土壤质地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9.(2013海南卷·29)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
来的状态,原因是其____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
资源的能力。
10.(2013山东卷·2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样方面积(㎡)
|田螺数量(只)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
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
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高考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样方法和有害生物防治规律,意在考查考生
数据分析、识图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2013重庆卷·7)II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
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
,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7—II 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2 )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 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1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
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植物种类数/中
|针、阔叶混交林 |67
|常绿阔叶林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
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1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31) 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
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上,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14.(2013安徽卷·30)(20分)Ⅱ.(12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
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
,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
(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
。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包裹
的玻璃瓶)并封闭。然后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
样溶氧量,作为初始溶氧量。24h后,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
为A m·L-1,白瓶溶氧量为B m·L-1,黑瓶溶氧量为C
m·L-1,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_______m·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cm处
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____________。
(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
【2012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2海南卷)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
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2. (2012海南卷)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2012海南卷)18.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
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
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4(2012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2012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
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6.(2012全国理综大纲)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
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水草[来源:ep]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7.(2012全国理综大纲)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来源:]
【解析】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且动物的分层主要与
植物(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有关,ABC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到射在地面上
的光照强度,进而影响到草本层的水平分布,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8.(2012全国新课程)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9.(2012上海卷)21.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
10.(2012四川)31.(22分)回答下列I、II小题。
I.(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
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高桩一段时间后,测
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3)与曲线II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11.(2012安徽)30Ⅱ.(8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
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oa)。
|固定的 |摄入量
|植被类 |热带季雨 |常绿阔叶 |常绿落叶混交|针阔混交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 |
|蝶类种 |349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5. (2011安徽卷)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
盛,风景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6、(2011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
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
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
7.(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
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2011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
、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
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________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强、减弱、不变)
【2013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3年绵阳模拟)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
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地点的同种生物中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
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
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
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2.(2013年合肥一模)在一块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
查结果的准确性?( 
A.选取的样地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3.(2013·马鞍山模拟)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
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4.(2013·宣城模拟)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型曲线。若不考虑迁
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难以使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5.(2013·温州模拟)如图所示,乌鸦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型增长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6.(2013·天津二十重点校联考二)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模型N=N0λ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7.(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8.(2013年南昌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要从土壤中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
以及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选择的吸虫器最好依次是?( 
A.乙、丁   
B.甲、丙   C.甲、丁  
9.(2013年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此以往,这
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也会发生一
系列的生态演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逐渐复杂,营养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
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10.(2013年南昌调研)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
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
11.(2013·泉州模拟)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
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12.(2013·六安模拟)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的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
的是(  )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C.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不断下降
D.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不断增多
13.(2013·宿州模拟)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14.(2013·玉溪模拟)下列有关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15.(2013·南通模拟)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合理
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2013·淮南模拟)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家对此进
行了一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    。该地段群
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
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    。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树种数量(种|平均胸径(cm)|平均高(m) |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Ⅱ:撂荒25年的次生林
|Ⅲ:撂荒50年的次生林
|Ⅳ:撂荒150年以上的近天然 |128
分析上表可知:
①物种数目变化: 
②前50年与50~150年比较: 
(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研人员采用    
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环境群落特征各异,阳坡和阴坡
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对同一生境中的资源需求类型或需求量相近)
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种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造成种间
竞争激烈的原因是      (一方面即可)。
17.(2013·北京丰台)某研究小组对某地群落进行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
分析回答:
(1)图1表示群落中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据图可知,调查该地区物种数量时,
应选取样方的面积为________。
(2)调查时选取了5个适宜面积的样方,获得数据见下表。
|10.0|9.2 |8
|6.8 |5.5 |
|3.0 |2.1 |1.1 |0.3 |0.1 |
|0.3 |0.6 |1.1 |1.5 |2.3 |
|3.0 |2.0 |0.4 |0
|3.2 |2.8 |1.7 |1.3 |0.5 |
①在所调查的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
②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生长地,基因型AA个体占24%,aa个体占4%;侵
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试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且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________
(4)下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
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________。
②入侵种群无基因突变,新环境与原来环境基本相同,有利于其生存和繁衍
(3)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4)甲、乙、丙
【2012最新模拟题之--种群与群落】
1.(2012·黑龙江哈九中)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
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
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
2.(2012·南京调研)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
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3.(2012·连云港模拟)某同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
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尽量选择多个样方。
4.(2012·崇文模拟)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
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迁入6年后开始的
5.(2012·惠州调研)研人员对某草原中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
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是由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引起的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6.(2012·广州调研)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解析】丰富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种类,而不是某一生物的种群密度,而标志重捕
法调查的是某一生物的种群密度。
7.(2012·汕头模拟)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
件下呈“”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值为400
8.(2012·泉州模拟)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出现种内斗争
9.(2012·上海新区抽测)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10.(2012·浙江台州一调)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
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11.(2012·金考突破)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
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12.(2012·郑州检测)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
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州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
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州地的,迁入时期
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
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家构建了数模型,其过程如下表。
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之处的内空。
|构建数模型的一般方法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 |
|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 |
|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Ⅱ.N=N0·λ(其中,N代表天后东方|
|的_______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田鼠的数量,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 |
|,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Ⅲ.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Ⅲ.________,对所建立的数模型进 |
|行检验或修正
|行检验或修正
②表中N=N0·λ成立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
具体结果)
(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2·广州调研)沙棘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沙棘木蠹蛾
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某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
著差异,如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__法
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年,山坡地
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获得如下图所
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表层~60 cm/%
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
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14.(2012·惠州调研)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
,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用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
,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
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
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战演练,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
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 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
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的化物质而不是粉绿狐尾藻,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物质
,所以可以用其培养液来替代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物质。
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型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2.在容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酵母菌,经过足够长时间,酵母
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是
【解析】开始酵母菌数量少,营养物质充足,酵母菌快速增长,直到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呈“”型曲线,经过足够长时间,营养物质不断减少,直到耗尽,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数量减少。
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数量为“”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4.如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
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5.下图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种处理得到的结果接近理论值,不好判断是否比实际值大或小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如果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则计算所
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会偏小。
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8.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
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不符合“”型增长曲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9.图一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物种,其种群密度与海水深度
的关系。图二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某种群数量大小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图二中的曲线1可表示甲种群从浅海区迁移到深海区生殖数量的变化
B.甲、乙、丙、丁4个种群中乙最有可能是生产者
C.图二中的曲线2可表示丙种群从浅海区迁移到深海区生殖数量的变化
D.图二中的P点可表示丁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的种群数量
10.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重要害鼠,对农作物危害严重。某研究机构对其进
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由此得出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
B.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黄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
D.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黄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习小组完成了A、
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
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12.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图甲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f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图乙中的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数模型N=N0λ,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13.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型,达到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
动,因此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解析】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4.日,北京暴雨使房山区发生山洪,洪水过后,在较短的一段时间,滑
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
B.在滑坡处,新形成的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1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断有物种被淘汰
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且这13个
基因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
保持相对稳定
16.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
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1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18.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一段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
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蜘蛛与害虫之间可能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因此在b~c期间
,蜘蛛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食物不足;在c~d期间两者还是捕食关系,只是数量相对减少,并
非种间互助。螳螂与蜘蛛之间是竞争关系。
19.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
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m
|动物种群数/(种·m-3)
|动物个体总数/(个·m-3)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很强,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B.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呈负相关
C.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D.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种群数和个体总数
20.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
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22.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叶面积指数
|光能截获率(%)
|总初级生产量
|(/hm2·a-1)
|净初级生产量
|(/hm2·a-1)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
富度变化趋势是                      。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 
                  。
(3)请在下面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
物量演变规律是         。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调查不同物种       情况,以获
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4高考精品系列
专题一组成细胞的分子
【专题知识结构图】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4高考精品系列
专题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知识结构图】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4高考精品系列
专题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知识结构图】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4高考精品系列
专题4酶与AP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备战2014高考精品系列
专题10生物变异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1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光合作用以及对它|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三年考2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三年考2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伴性遗传|三年考情总结|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基因重组及其|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专题知识结构图】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杂交育种与诱|三年考情总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杂交育种与诱|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2
【考纲解读】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
|1.现代生物进化|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盐碱地治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