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现象是纯粹现象学通论客观的

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1日月星辰2马克思主义3人脑4基本路线5动植物6国家7工程设计方案8电磁场9法律和法规并请帮我解释啥叫做物质,A 12456 B 2479 C 12379 D 2468_百度作业帮
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1日月星辰2马克思主义3人脑4基本路线5动植物6国家7工程设计方案8电磁场9法律和法规并请帮我解释啥叫做物质,A 12456 B 2479 C 12379 D 2468
1日月星辰2马克思主义3人脑4基本路线5动植物6国家7工程设计方案8电磁场9法律和法规并请帮我解释啥叫做物质,A 12456 B 2479 C 12379 D 2468
关于物质:课本中说:物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科学定义: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或者是由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1.狭义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以及各类能量波(如光、热)和场(电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级形态,如人及人组成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都是物质.总之,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2.广义定义:物质就是自然存在.银河艾斯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背离了二元法和语言学的纯粹性.“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三个修饰附加,实际是引入了额外的三元.所谓“不依赖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意识”,是循环定义;而“客观”,实际是暗示引入了“主观和客观”的新二元,构成了混乱.实际上定义物质,是极为简单的,并且这也是世界“终极判断”的必然.物质,就是存在,这样就纯粹了概念.看你的题:1、日月星辰---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2、马克思主义---一种思想学说,基于某人或某团体的意识想法.意识3、人脑---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4、基本路线---由社会现象或现状为基础的人的想法.意识5、动植物---客观实在的物质 物质6、国家---课本中说: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即:国家是工具,由人创造出的工具.工具是物质.且科学认为:国家属于狭义上的物质.所以国家是物质.物质7、工程设计方案---人的意识产物,借助于工具落于纸面.所以“工程设计方案”是意识,“工程设计方案图纸”才是物质.意识8、电磁场---肉眼看不见,但依赖实验工具可证的客观存在.物质9、法律和法规---和方针路线一样,由社会现状和现象为基础的人的意识的反应.意识基于上述解释,答案是:B
物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包括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这道题主要是为了考查客观存在范围的,1,4,5都属客观存在。而2.3属于意识(认识天云悖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天云悖论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天云悖论,是唯物论难以超越的认识思想悖论。辨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悖论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隶&&&&属认识思想悖论事&&&&例辨证唯物认识论
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本来物质和精神就是一性的,所以一元论的“世界是物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里的物质也必须包涵精神的范畴,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才是合理的认识。世界仍然是统一的、多彩的。
但辨证唯物论的思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无法理解精神和所看到的“物质”的表现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又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二元论”。将精神和物质的内涵割裂,违反了世界的统一存在,导致其辨证唯物论思想的逻辑混乱和自相矛盾。
如果“世界是物质的”是哲学元的话,“物质与意识的不同”就已经不是哲学元了。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不同”的所谓“二元”就已经否认了物质的“一元性”了,辨证唯物论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了。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
我认为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
老子说:无中生有,太极生阴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论的逻辑悖论为:把一个早已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当做了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因此也就把它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了。他们能举出一个他们不存在于他们意识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吗?这就是“天云悖论”。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睁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位哲学爱好者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做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做了客观存在,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做了客观存在,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做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而真正“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哲学上也可以称为“无”,或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它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过程,而被人认识为一个杯子、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一团电子云团、一团粒子团、一团量子团……等等,这些存在现象都与人的认识过程不可分割,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局限,而这种认识局限正是人的认识能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一。然而,而辨证唯物主义将这些认识内涵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内涵时,这个所谓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唯物主义思想中自然是无法改变的、不能否定的,因而就制约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认识、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人所认识的物质的表现现象)的局限性。当你要去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的现象内容时,就会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纯粹客观的存在”思想相冲突,就会陷入否定“纯粹客观的存在”的思想和逻辑悖论中。
而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根本就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却将他们所认识反映到的事物内容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内涵。如此错误的认识思想实实在在地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在辨证唯物论思想重的地方,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成果都很贫乏。当别人搞出了什么创新,才能认识到这个创新是“客观的”,才去模仿,去填补空白。所以成为一种“填补空白”的文化,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发展,其根源在于辨证唯物论的错误思想的制约。证唯物认识论难以超越的认识思想悖论:“天云悖论” 09版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科学成果和认识发展是具有可重复性和能够不断证伪的过程,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所认识到的科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怎么能够被人的认识发展而不断证伪呢?1、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客观对主观的检验,得到的是客观真理、客观反映。然而,在不断被证伪的现代科学发展中,人们发现并没有认识到任何“客观事物”内容的,而只是认识到了“人化世界”的的认识内容,他们用来检验主观认识内容的却是人们建构、认识的科学成果,他们用过任何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来检验过主观认识吗?
2、辩证唯物认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检验主观”。霍金和强的那卡等科学家在用量子力学、相对论分析星球、黑洞等,而许多辩证唯物认识论的支持者却拒绝用客观的基本粒子来认识实体杯子和面包,反对用基本粒子来对他们要进行检验的客体长度的测量实践,从而陷入他们所认为的“客观事物”、“客观反映”、“能动实践”难以认识、难以实践的悖论。而如果他们能够从量子力学的基本粒子的角度来认识事物,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人们所反映的实体杯子、颜色等内容还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吗?以前的各种实践活动还是“客观对主观的检验”吗?辩证唯物论认为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认识是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因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反映。这样的客观真理内容除了有量的变化发展外,还能够象科学成果一样被不断证伪、被修正吗?还能够有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吗?那么能够被人的认识发展所不断证伪、不断修正的认识内容还能够是辩证唯物论所认为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反映吗?
或者说,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说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真理,怎么能够被人的认识发展所不断证伪呢?如果辩证唯物认识论认为:颜色是光波的属性,一定波长的光波和颜色是对应的,所以是客观的,而不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人的感官和意识建构的内容。那么,那么,我们就顺着辩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推理:既然颜色是光波的客观属性,是客观的,那么光波在全波段都应该有颜色的客观属性,颜色应该是客观的,所以,所以,你的意识能够反映出颜色来;那么紫外线、红外线的颜色,以至于更大光波波长范围内的颜色,并不能够说你的意识没有反映出来、你没有认识到,它们就不存在。而你们为什么就没有看见它们的颜色呢?说明你们也承认人类的感官结构有局限性,那也就说明在全波长的光波范围内,全人类都应该算是色盲,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波长范围的颜色。你用很小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反映的颜色来认识世界,和色盲用一种颜色来认识世界只有50步与80步的区别,你能说一个色盲看任何人种、任何物体都是一种颜色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吗?所以,你还能说你用很小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反映的颜色来认识世界的客观反映吗?那么,你们对世界的反映还是客观得吗?
再顺着这个思路给你们举更简单得例子:假如全人类都是色盲,只能看见一种颜色,他们看什么都是红色的,看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都是红色的,看树叶也是红色的,看天也是红色的,你们还能说你们看见的世界是客观世界吗?还能说绿色是树叶本身就有的客观存在吗?世界的本体论中,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老子说:无中生有。古代还有太极生阴阳的思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
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辨证唯物论是以“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为本体的,又生出“意识是物质的属性”的命题,最后又演变为“意识不属于物质”的命题。于是其命题变换成了“物质的属性不属于物质”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不仅偷换概念,而且实质否定了唯物论的“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的命题,通过“物质属性”的含混不清的概念和内涵将唯物论的物质一元论偷偷地演变成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二元论,为其辨证的思想找到一个基础。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的内涵被改变了,概念被偷换了。而导致命题矛盾和内涵混乱的过程是利用了“物质属性”来转换。 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中的“复写、摄影”的镜像反映,是意识能动的、直观的、本质的、理性的镜像反映,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反映论思想,必须基于被认识反映的参照物与认识结果之间不仅有一种确定性的对应关系,而且参照物还必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但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思想在将客观的材料(反映参照物)进行意识的加工的反映论思想中,已经忽略了在此之前就已经先对该材料(反映参照物)进行了意识的建构反映过程了。这是两步的意识建构过程。而没有被意识加工过的客观材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的;同时,量子力学在对事物存在的更本质的探索中也已经否定了认识结果与客体之间的确定性对应过程和确定性的客观材料。所以,认识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无法统一到唯物论哪里去的。
人们所认识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人化世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认识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认识过程。
如颜色,只有主体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客体也不能形成颜色,而必须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意识所建构反映成颜色。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您(@)目前可用积分:133288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原创]陈定学:究竟什么是物质
3647 次点击
10:55:00 发布在
摘要物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长期以来它一直缺乏一个准确、严谨的定义,很多人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物质。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新的物质定义,新定义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及四个特有属性,尝试对物质做出更为准确、严谨的解释。本文还对一些传统的物质定义进行了评析,并通过新旧定义的对比阐释了新定义的特点。为了消除人们对新定义的疑虑,本文还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解释。关键词物质;新定义&无论是对自然科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物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是二者立论的基础与前提,假如失去了这个基础与前提,那么全部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大厦就有可能轰然坍塌。既然物质是一个如此重要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物质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科学和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虽然也曾有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物质进行了定义,但这些定义大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批评,所以物质一直缺乏一个准确、严谨并令人满意的定义。正如德国哲学家施太格谬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上个世纪所指出的那样:“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1 作者总结、反思了传统定义的缺陷与不足,并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物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不揣浅陋,冒昧提出了一个新的物质定义,尝试对物质做出更为准确、严谨的解释。&一、&& 一. 物质的新定义&作者提出的新定义是:&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它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下面对新定义做出解释:1. 新定义明确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物质的本质是“材料”。&西方语言“物质”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词根是,的意思是“母亲”,而指的就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或“素材”。例如构成桌子的材料是木材,那么木材就是物质;构成衣服的材料是布,那么布就是物质;构成水()的材料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那么氢原子和氧原子就是物质;太阳系是由太阳、十大行星及各自的卫星、几千颗小行星、大量陨石及流星体、200多颗彗星所组成的天体系统,那么这些大小星球、陨石、流星体、彗星等就是构成太阳系的物质。&2. 新定义还明确揭示了物质的四个特有属性: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下面我们对这四个属性分别进行探讨:(1)物质的第一个特有属性――具有质量。什么是“质量”?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大都把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作者认为这种定义还不够全面,作者参考其他学者的意见,尝试把“质量”定义为:质量是物质的类型与含量的度量。根据新定义,质量包含“质”和“量”两种含义。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而所谓“质”指的就是物质的类型。例如木材、布、氢原子、氧原子都是物质,但这些物质又各不相同,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质”。所谓“量”则是指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大,含的物质就多;质量小,含的物质就少。例如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星球所含的物质的量有天壤之别,那么相比较而言,星球的质量就大,而水分子的质量就小。长期以来,许多人对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质量只不过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然而作者却认为,质量是物质的主体,也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首先必须具有质量,然后才有可能成为物质。质量是物质成为物质的先决条件,一个没有质量、空空如也的东西绝不可能成为物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物质及物质所构成的“物”具有质量属性,其他的东西都不可能具有质量,所以质量不仅是物质的特有属性,而且还是其根本属性,也是我们判断物质和非物质的一个决定性根据。作者还认为,质量不仅是物质的主体,而且也是物质属性的主体,它派生、影响、决定物质的其他属性――能量、占有空间和时间等。假若没有质量,物质就不可能产生能量,更不可能占有空间和时间,物质的其他属性都不可能存在,所以作者不仅把质量列为物质的特有属性,而且还把它列为首要的和根本的属性。&(2)物质的第二个特有属性――具有能量。物质为什么会具有能量?物质的能量来自于它的运动,具有质量的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而物质的运动就产生了能量。那么,什么是能量呢?科学已经深刻地揭示了能量的本质: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能量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热能、、能、,等等。那么,物质的运动为什么会产生能量呢?我们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就可以看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就是说,是质量的运动产生了能量。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质量的主体性,而且也可以看出质量与能量的密切关系。如果说质量是物质成为物质的先决条件,那么运动就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产生了能量,而能量就是物质运动的度量,所以能量也是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3)物质的第三个特有属性――占有空间。所谓“占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的广延性。由于物质具有质量,所以所有的物质都具有长宽高三向度,这就是物质的广延性。其二,是指物质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空间关系。由于物质具有广延性,假如我们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四维坐标系,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这个坐标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与其他物质形成一定的空间关系,例如距离、排列顺序,等等。假若从物质的角度看,作者认为可以把“空间”定义为:空间是物质广延和位置的度量。物质为什么会占有空间?物质的空间性来自于它的质量,正是由于物质具有质量,所以它才具有广延性,而具有广延的物质就必然会在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物质和物质构成的物体或物质结构能够占有空间,而一个虚无缥缈的非物质的东西绝不可能占有空间,所以“占有空间”或具有广延也是物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也是我们识别物质和非物质的一个重要根据。不仅如此,物质的空间性还是可感性的前提,只有占有空间的东西才是可感的,才能够被人类的感官所感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笛卡儿才把广延性视为物质的唯一特性。[2] 笛卡儿敏锐地把握到了物质的广延性,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发现广延与质量的关系。&(4)物质的第四个特有属性――占有时间。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运动着的物质又离不开时间,所以时间也是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没有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如果一个东西,不曾有过去,也没有现在和将来,那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个东西。[3] 假如我们把时间看作是四维坐标系中的一条有方向的轴线,那么运动着的物质必然会在这条轴线上留下自己的轨迹,所以作者尝试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一种度量。之所以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一种”度量,是因为物质运动过程还存在着多种度量方式,而时间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物质的时间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属性,因为时间也是我们观察、认识物质和物质运动的一个重要根据和指标。&&&& 作者认为,在物质的四个特有属性中,质量和广延(占有空间)是最根本、最具决定意义的两个属性,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更精练的语言来定义物质:所谓物质就是具有质量和广延的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来定义物质:物质就是具有质量和广延的东西。&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物质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有没有质量和广延(长宽高),假若它具有一定的质量和长宽高,那它就是物质;假若它没有质量,没有长宽高,那它一定不是物质。&逻辑学认为,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4] 新定义不仅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而且还揭示了物质的四个特有属性――质量、能量、占有空间和时间。这样通过新定义,人们就有可能对物质有一个比较确切的认识,就有可能准确地把握物质这一概念,就有可能把物质和非物质严格区别开来。[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1:03:55 编辑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民主自由均富]
[阳光东升西落]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45:18 &&
二、与传统定义的比较物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科学家和哲学家已经提出过不少定义,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呢?与传统定义相比较,新定义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虽然物质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自然科学一直没有给物质提供一个准确、严谨的定义,长期以来,有不少科学家都认为,“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指的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或具体物质。”[5]&他们认为,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就是物质。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自然科学家把物质等同于物质所构成的物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那么物质真的就是各种具体的物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吗?作者认为,物质的本质是材料,而各种具体的物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则是由物质材料所构成的“物”或“成品”,而原材料与“成品”是不可能等同的。例如构成桌子的材料是木材,木材不等于桌子,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构成衣服的材料是布,布不等于衣服,所以布和衣服也是不同的;构成水(H2O)的材料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不等于水,所以它们也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定义把材料与材料所构成的“物”混为一谈,把原材料与“成品”&混为一谈,这是不准确的。新定义避免了自然科学定义的不足,它明确指出,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是构成各种物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的“原材料”,物质和它们的关系是构成与被构成的关系,是材料与“成品”的关系,所以物质并不等同于物体、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更不等同于世界万物。新定义明确指出物质的本质是“材料”,并把物质和物质所构成的“物”、“原材料”和“成品”严格区别开来,所以与自然科学的定义相比较,新定义更准确一些。我们为什么要把物质定义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曾出现过一次危机,危机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把某种具体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的改变当成了物质的“消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危机”呢?导致危机的原因就是因为传统定义的不准确,由于传统定义把物质和物质所构成的“物”混为一谈,所以当“物”发生质的改变的时候,人们就误认为是“物质消灭”了。新定义把物质和物质所构成的“物”、把“原材料”和“成品”严格区别开来,这样即使“物”和“成品”发生再大的改变,即使它们“消灭了”,但由于物质是“基本材料”,所以它并不会“消灭”。新定义对物质做出了更为准确的界定,这样就有可能避免人们的误解。2.&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曾经给物质下过一个定义:“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6]为了让人们对他的定义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的事物联合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把各种事物的质的差异都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特定的存在着的物质不同,并不是感觉上存在着的东西。”[7]“还没有人看到或体验”过物质。[8]通过恩格斯的定义以及他的解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所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物质截然不同,这种“物质”并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种具体的、可感的物质,而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物质真的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吗?对恩格斯的定义,不少专业哲学家和民间哲学家都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例如网友Lgajj在“爱智论坛”撰文批评说:“唯物论作为立论前提的抽象物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只有具体的物体形态而无抽象的纯粹客观物质,因为只有人的思维有抽象能力,所以抽象的物质是人的思维的产物。”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有一段批评唯物论的话,虽然针对的并不是恩格斯的定义,但他的批评也是很道理的。黑格尔说:“唯物论以物质的本身为真实的客观世界。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物质之有存在言,必永是一确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普遍的感官世界,绝对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世界的基础。”[9]&作者认为,人们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恩格斯的定义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些缺陷是:(1)真实的物质并不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恩格斯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他认为“物质本身”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完全是人的思维创造出来的东西。从认识的角度看,“物质”这一概念,或者说“物质”这一“名称”确实是人的思维的产物,确实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但是,作为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物质”,绝不可能是人的思维的产物,绝不可能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它们是宇宙演化的产物,它们产生并存在于现实世界。物质原本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然而恩格斯却把它定义成了虚无缥缈的、无法被人“看到或体验”的“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这是恩格斯定义的一大缺陷。(2)恩格斯定义的是物质之“名”,并不是物质之“实”。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物质”,一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质,而另一种则是真实物质的“名称”。我们观察、研究物质,观察、研究的重点是那个真实的物质,而不是它的“名称”。我们为什么要定义物质呢?定义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真实物质的内涵与属性,而不是揭示“名称”自身的含义。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犯了天条,玉皇大帝要抓的是那个偷吃蟠桃、大闹蟠桃宴的猴子,而不是“孙悟空”这个名字。假如有一位糊涂天神拿着“孙悟空”这个名字去交差,那玉皇大帝一定会严厉地惩罚他。恩格斯在定义“物质”的时候就是如此,他定义的是物质之“名”,并不是物质之“实”,用物质之“名”代替物质之“实”,这无疑也是一大缺陷。(3)“抽象的物质”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恩格斯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既然是人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那么这种“抽象的物质”就只能存在于人的大脑或意识之中,绝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4)恩格斯的定义有可能导致不可知论。既然这种“抽象的物质”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那人自然也就无法“看到或体验”它们,自然无法感知和认识它们。假如物质无法被人感知和认识,那就必然会导致不可知论。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物质定义存在着四大缺陷,所以这个定义很难揭示物质的内涵,很难准确地揭示物质的本质与特征。新定义汲取了恩格斯定义的教训,避免了这些缺陷与不足,那么,新定义为什么能够避免这些缺陷与不足呢?(1)与恩格斯的定义不同,新定义明确揭示了物质的四个特有属性――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由于物质具有这些属性,那么,它必然是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真实的存在。既然物质是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真实的存在,那它就不可能再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新定义揭示了物质的真实性和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恩格斯定义的缺陷。(2)新定义不仅揭示了物质的本质,而且还揭示了物质的特有属性。这些本质与特征都是真实物质所具有的,所以新定义定义的是物质之“实”,而不是物质之“名”,这样新定义就避免了恩格斯定义的缺陷与不足。(3)新定义定义的是真实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所以它们完全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存在。(4)既然物质是现实世界中具体的、真实的存在,既然它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所以它完全能够被人“看到或体验”,完全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也完全能够被人所认识。新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可感性,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恩格斯定义的缺陷。3.&1908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也曾给物质下过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0]&为了让人们的认识更加明确,列宁进一步解释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11]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其实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定义物质的,列宁认为:凡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是物质。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那么究竟什么是“实在”呢?《外国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指实存的与可能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在或现实指实际存在的东西。”[12]&根据“实在”的含义,我们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列宁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意识之外实际存在的东西。近百年来,列宁的定义曾被原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哲学界尊崇为物质的“经典定义”,他们认为“列宁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是高度抽象又是无限丰富具体的,它经受了科学实践发展的不断检验,日益显示其深刻性、正确性。”[13]&列宁的定义真的是“科学”、“深刻”、“正确”的吗?这个定义称得上“经典定义”吗?其实并非是如此,近年来在中国,列宁的定义不仅受到很多民间哲学家的诟病与批评,而且也受到了一些专业哲学家的质疑。作者认为,这些批评与质疑大多是有道理的,列宁的物质定义确实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物质定义的角度对这些缺陷与不足进行探讨:(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一个只有外延,缺乏内涵的定义。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他的意思是说,凡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是物质,凡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内的东西都不是物质。列宁的定义其实是以意识为界,划出了物质的范围,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仅仅是揭示了物质这一概念的外延。然而,“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14]那么,物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客观实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令人遗憾的是,列宁的定义并没有揭示这些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所以通过列宁的定义,人们很难确切地知道究竟什么是物质,究竟什么是“客观实在”。所以我们说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一个只有外延,缺乏内涵的定义,而一个缺乏内涵的定义无疑是有严重缺陷的。(2)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一定都是物质。根据列宁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或实际存在的东西。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凡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是物质。作者认为,这个全称肯定判断很难成立,因为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一定都是物质。例如我们前面所探讨的能量、时间、空间以及信息、熵等等,这些属性都是实际存在的,又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列宁也认为它们是“客观实在”的(例如列宁曾说过,“人类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然而这些“客观实在”并不是物质。既然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不一定都是物质,那么根据波普的证伪原则,列宁的物质定义就很难成立。(3)世界上不仅存在着“客观实在”,而且还存在着“主观实在”。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但是,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且还存在着意识之内的“主观实在”。例如在人的“主观世界”或者说大脑之内还存在着许多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电信号、各种化学分子和粒子等等,正是它们产生、形成并存储着人的精神或意识,它们与精神或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难分难解,然而这些东西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而是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或者说意识之内,那么按照列宁的定义,这些物质就应该被划入非物质的范畴,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列宁只看到了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忽略了意识之内的“主观实在”,所以列宁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4)列宁的定义过于笼统,不够确切。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然而,这种“客观实在”究竟是什么呢?它具有哪些属性?它的本质和特征如何?对这些重要的问题,列宁的定义都避而不谈,只是泛泛地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所以列宁的定义过于笼统,不够确切。(5)列宁的定义偏离主题。列宁定义的主题原本是物质,然而他的着重点却不是物质,而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他并没有下功夫去揭示物质的内涵,却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花费了许多笔墨,所以列宁的定义不太像物质的定义,更像是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定义。一个关于物质的定义却偏离了物质这个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列宁的物质定义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如果不避免这些缺陷和不足,那就很难准确地定义物质。那么,新定义又是如何避免这些缺陷和不足的呢?(1)新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这不仅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也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它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也就是说它的外延包括“世界万物”。不仅如此,新定义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物质的特有属性如具有质量和能量,占有空间和时间。新定义不仅揭示了物质的外延,而且还揭示了物质的内涵,这样新定义就避免了列宁定义的第一个缺陷。(2)事物的属性虽然是实际存在的,虽然它们也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但根据新定义,由于它们不具备质量和能量,又不占有空间和时间,所以它们并不是物质。物质的属性派生于物质,它们与物质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属性并不是物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定义对物质的界定不够准确,于是人们就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他们常常把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混为一谈,认为物质的属性也是物质。例如有的朋友就认为,时间、空间、信息、熵等属性都是物质。而根据新定义,这个难题就很容易解决,由于属性不具备质量和广延,所以它们并不是物质。(3)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且还存在着意识之内的“主观实在”,例如人脑内的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电信号、各种化学分子和粒子等等。按照列宁的定义,既然这些“主观实在”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又不是“客观实在”,那么它们就应该被列入非物质的范畴。然而根据新定义,由于这些“主观实在”也具有质量和能量,也占有空间和时间,所以它们也应该列入物质的范畴。新定义把物质的范围由意识之外扩展到意识之内的“主观实在”,这不仅符合科学与实际,而且也避免了列宁定义的片面性。(4)新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这种“基本材料”&具有哪些属性?它的本质和特征如何呢?对这些重要的问题,新定义一一予以揭示――这种“基本材料”不仅具有质量和能量,而且还占有空间和时间。新定义并不是笼统地说物质是“基本材料”,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基本材料”的属性,揭示了它的本质与特征。与列宁的定义相比较,新定义更为深入,更为确切。(5)新定义以物质为主题,论述的重点始终是物质,没有在其他问题上花费笔墨,所以新定义也避免了列宁定义偏离主题的缺陷。4.&长期以来,物质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一种是自然科学的定义,另一种是哲学的定义。这两种定义对物质的解释截然相反,一个说物质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而另一个则说物质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抽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让人们感到困惑,让人们莫衷一是。无论是自然科学或是哲学,它们所面对的对象――物质是同一的,所以物质完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还应该普遍适宜于自然科学、哲学及其他学科。如何拟定一个科学的、普适的定义,这无疑是物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定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新定义广泛吸收了科学和哲学对物质的研究成果,并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物质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所以它有可能成为一个普适的定义,不仅适宜于哲学,而且也适宜于自然科学及其他学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9:49 &&
三、对相关问题的解释1.&精神问题。新定义提出,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细心的朋友一定会提出这样一个质疑:精神也是“世界万物”中的一种,它是否也是物质构成的呢?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二元论哲学家都认为,精神是由“非物质实体”构成的,精神的本质是非物质。如果构成精神的材料真的是“非物质实体”,那新定义所说的物质构成“世界万物”的说法就无法成立,而新定义也无法成为一个自洽的定义。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曾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哲学家们的观点进行过长期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认为他们的观点完全是一种猜测与想象,既缺乏科学依据,又不符合实际,所以他们关于精神的本质是非物质的论断是无法成立的,也就是说精神的本质并不是非物质,精神也不是由“非物质实体”构成的。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考拙文《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反思》。[15]如果说精神的本质并不是非物质,精神也不是由“非物质实体”构成的,那么,精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精神又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呢?作者对这个问题探索了40年之久,作者认为,精神是大脑思维的产物,精神就是大脑神经元所合成的特定化学分子,正是这些化学分子携带、存储了人脑中的精神信息,所以精神的本质是分子。精神的本质是分子,而这些化学分子又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所以精神的本质其实也是物质。根据作者提出的“精神分子论”,构成精神的材料并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非物质实体”,而是人脑中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化学分子。新定义所说的“世界万物”不仅包括客观世界中的“万物”,而且也包括人的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中的“万物”。我们在前面曾经讨论过“主观实在”的问题,其实“主观实在”同样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既然精神的本质也是物质,那么精神就完全可以列入“世界万物”的范畴,这样新定义也自然是一个自洽的定义。对于作者所提出的“精神分子论”,有的朋友也可能会提出质疑:你的“精神分子论”有科学依据吗?是不是也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想象呢?“精神分子论”是作者经过40年艰难探索后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想象,它不仅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还被许多科学实验所验证。作者在拙作《精神的本质是分子》[16]、《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17]以及《精神的革命》[18]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欢迎朋友们参阅。2.&关于“纯粹物质”的问题。看了物质的新定义后,有的朋友也可能提出这样的质疑:新定义所说的物质只不过是小一些的物质结构或者物质形态,并不是真正的物质,因为它们还可以分成更小的物质结构或物质形态,而真正的物质应该是绝对不可再分的“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事实确实是如此,例如我们在前面曾经举例说,构成水分子(H2O)的材料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那么氢原子和氧原子就是物质;但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并不是“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因为它们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也不是绝对不可再分的“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它可以再分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又可以分为夸克。20世纪60年代末,物理学家们又发现了“M理论”和“超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弦(或膜)是宇宙最基本的组成物、宇宙的物质基元,“宇宙就是由同样的弦弹出的不同乐曲组成的交响乐”。[&19]&根据“&超弦/M-&理论”,似乎人类已经找到了“纯粹的物质”、“物质的始原”或“最后的基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弦(或膜)只是物理学家们“理性的概念构造活动”的结果,现代物理实验尚无法探测到它们的存在。[20]&这就是说,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弦(或膜)就是“纯粹的物质”、“物质的始原”或“最后的基石”。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目前还无法找到那种“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所以我们无法用它们来定义物质,我们只好用“基本材料”这样的词语来概括物质的本质。不管它是否是“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只要它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只要它具有质量和广延,那它就是物质。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大爆炸的1秒钟内,基本粒子已经形成;在大爆炸的1秒到3分钟期间,基本粒子就组成了化学元素,所以世界上很难找到“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物质基本上都是以“物”的方式存在着,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纯粹的物质”或“物质的始原”。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把物质定义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是合理的,因为世界万物确实就是由这种材料构成的。即使将来科学真的找到了“纯粹的物质”,那它仍然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仍然符合新定义,只不过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更精确罢了。物质结构之谜是人类所面临的四大科学之谜之一,所以彻底搞清物质结构的秘密极可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坐在那里消极地等待,等到谜破解了才去定义物质。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科学成果和认识水平,对物质做出尽可能科学、尽可能准确的解释,而新定义就是这样一个尝试。3.&质量问题。新定义指出,质量是物质的主体,也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首先必须具有质量,然后才有可能成为物质。对这个观点,一些熟悉自然科学的朋友可能会提出疑义: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另外,在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时,部分质量变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质量转化成了能量。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怎么能说它是物质和物质属性的主体呢?如果质量不再是物质和物质属性的主体,那物质还能够存在吗?作者认为,朋友们所说的这些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通过这些现象并不能否定质量的主体地位,更不可能否定物质的存在。我们的理由是:其一,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质量的值确实会发生变化,但这只是观察角度的不同或度量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并不是质量不存在或“消灭”了。尽管质量的相对值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依然是存在的,所以质量相对值的变化并不能否定质量的存在,更不能否定物质的存在。例如台湾名嘴、国民党民意代表邱毅原本是一个体态较胖的人,然而当他住了几个月监狱后,他却变成了一个清瘦的人,几个月的监狱生活让他的“质量”大减,我们能说出狱后的邱毅就不再是邱毅了吗?我们能说邱毅不存在了吗?其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质量确实有可能转化为能量,但是转化的前提是,必须先有质量这个主体,然后才有可能发生质能之间的转化;假若根本就没有质量,那又怎么可能发生质能之间的转化呢?所以质能转化现象同样也证明了质量是物质和物质属性的主体。4.&“场”是不是物质?新定义提出,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有的朋友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场”也属于“世界万物”中的一种,然而这个空空荡荡的场子,既不具有质量和能量,又不占有时间,它怎么可能是物质呢?作者认为,这些朋友对“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场”并不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场子,虽然它不具有静止质量,但它却具有运动质量和能量。既然它具有运动质量和能量,那它就必然占有时间;由于“场”本身就以空间的方式存在,所以它也必然占有空间。由于“场”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时间和空间,所以它也属于物质的范畴,正如《自然•科学•辩证法》一书所说的那样:“各种场诸如可见光、电磁场、引力场、介子场等,它们是只具有运动质量的具体物质。”[21]5.&物质是怎么来的?物质是唯物主义哲学立论的基础与前提,整个唯物主义哲学大厦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与前提之上的,然而,这个基础与前提却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与质疑――物质这个基础与前提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哪里?它难道是凭空而降的“空降部队”吗?例如网友涉雪之狐就曾撰文批评说:“斯大林主义上来就确立了第一性的‘物质’概念,但是对于‘物质’是怎么来的,从没有任何说明。再往后看,辩证法出来了,是怎么来的,也没有任何说明。而且这一切被认为是‘毋庸置疑’的!”[22]&人们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作者查阅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这些著作虽然对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属性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探讨,但却对物质的来源问题很少涉及。通过这些著作,人们很难知道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好象物质真的是凭空而降的“空降部队”。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真的是凭空而降的“空降部队”吗?作者认为,物质其实是有来源的,它来自于宇宙的演化,它并不是凭空而降的“空降部队”。作者的根据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火球”,这个“原始火球”由中子组成,密度极大、温度极高(大约150亿摄氏度),“原始火球”通过大爆炸的方式产生了宇宙。在大爆炸的第一个阶段(1秒钟内),强子和轻子生成并湮灭,基本粒子及其构成成分形成。在大爆炸的第二个阶段(1秒到3分钟期间),中子与质子聚合成氘、氦等核素,并形成了不同的化学元素。在大爆炸的第三个阶段(大爆炸后的150亿年间),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天体及天体系统形成,世界上的各种实物形成,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这个阶段。通过宇宙的演化我们就可以看出,物质产生于宇宙大爆炸,起初它们以基本粒子的方式存在,之后它们组合成化学元素,后来化学元素又逐步组合成天体与实物。正如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大体有1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着80个0)的实粒子,这些粒子构成了物质,组成了星系和我们。[23]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产生于宇宙大爆炸,物质来自于宇宙的演化,所以它并不是凭空而降的“空降部队”。既然物质有来源,有坚实的根基,那么唯物主义哲学以及科学就有了牢固的基础与前提,而物质的新定义也有了牢固的基础与前提。物质的定义问题一直是科学和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作者不揣浅陋,冒昧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薄之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仁。物质涉及哲学和科学的诸多重大问题,由于才疏学浅,文中一定有不少错讹之处,真诚地欢迎朋友们批评、教正。作者的E-mail&&注释:[1]&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36页。[2]&陈晏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3]&[13]&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64、67、68页。[4]&[14]&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1页。[5]&[21]&东北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主编:《自然•科学•辩证法》,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7]&[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3、214页。[9]&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126页。[10]&[11]《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266页。[12]&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3页。[15]&陈定学:《对传统精神观的质疑与反思》,见“爱思想”网―学术―哲学―科学哲学。[16]&陈定学、&陈虹、&张怀珠:《精神的本质是分子》,《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也见“爱思想”网―学术―哲学―科学哲学。[17]&陈定学:《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18]&陈定学:《精神的革命》(待出版),关于“精神分子”的论证,详见该书第6章。[19]&[美]B.格林:《宇宙的琴弦》,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第121页。[20]&韩小卫:《弦理论的二次革命及其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1期。[22]&涉雪之狐:《对唯物主义的批判》,见多思网。[23]&[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许明贤、吴忠起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20页。&~&于郑州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1:11 &&
那么请问楼主什么是质量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2:39 &&
那么请问楼主,有没有没有物质存在的绝对真空呢?呵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35:09 &&
辩证法高于事物逻辑,主观上用它分析问题,更容易机械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2:44 &&
物质就是能被感觉到的东西。物质依赖于感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4:33 &&
看着挺好的不过,俺水平低看不出N步逻辑后会不会出现歧义和矛盾。。不好意思。。无法评价。。正如猫坛的这些愤青们,基础实在太差跟他们讲什么不得不从头一点一点讲。。太费力了。。他们简单的脑子只有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就是些原始的需求罢了。。呵呵。。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5:03 &&
现代社会人对社会的普世诉求人性自私。也许有的人主张人性本善,无论主张什么都无法回避人性自私的一面。所以人性自私是普世的。自私的个人加入社会通过分工合作满足自己的私欲,各自对社会提出不同诉求。那么其中哪些是普世的呢?本文列出了各种社会理论体系中隐含的十大普世的诉求。这些诉求放之四海人人都会同意,只要是社会人总有这十条诉求,可能在不同时代不同诉求的强度不同罢了。普世诉求不是大杂烩,并不包含所有的人类诉求,有些想要的东西在里面看不到,是因为存在不同意见。注意其中“上天”指的是一个社会自然产生的,经上万年历史锤炼产生的社会规则体系,我们就生活在这种无所不包但又未必为我们所认识的社会规则体系之中。法律的合法性来源于对上天意志的发现、提炼和追随。普世诉求一:我要求保持自己行动的独立性。只受上天和内心的指引,只接受上天规定的规则、我参与订立的契约、我自愿接受的契约约束。我将遵守这些合理约束,但除此之外的约束我将视为对我的任意约束而予以拒绝。普世诉求二:我要求保留心灵的自由。追求心灵的和谐,并且能够与他人分享内心的感受。普世诉求三:我要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用品和财产。属于我的财产将不被任意剥夺。普世诉求四:我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加入社会,不受任意侮辱,拥有与他人同样的权利。普世诉求五:我要求有一个安全、和睦、干净、相互合作的生活环境。我将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生活。普世诉求六:我要求在我老幼病残、生存困难时能够得到帮助。在我受到侵害时我将奋起自卫,同时我要求受到保护和获得补偿。普世诉求七:我要求获得个人成功的机会。我根据合理约束为自己设计的成功路径,不应该受到除个人能力和竞争因素之外的阻挠。普世诉求八:我要求能够自由召集、加入和退出一个群体。在其中互利互爱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普世诉求九:我要求在作出与我有关的决定时,我或者我信赖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我的意见将得到尊重。普世诉求十:我要求社会形成某些机制,以保障我的要求不落空。笔者在排版这十条普世诉求时,是按照加入社会过程中各诉求的产生顺序排版的。各个诉求间并没有给出优先序,也没有提出诉求的量度。优先序和量度会使这些诉求转变为价值观和价值,从而失去普世性。比如战争和贪乏年代人们会觉得生存更重要;和平富足年代会觉得独立更重要等等。在十条普世诉求中:&第一、第二条行动和心灵的相对独立,是加入社会前必然要保留的内容。除了上天和自己,没有其他人能为我们立约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包括所谓思想家和宗教。但是人一旦出生必然已经处于某些个群体之中受这些群体的影响和约束,这是不可避免的“上天”因素,在这些群体中我们仍然有行动和心灵的自由诉求。第三条财产诉求,介于加入社会前后之间。第四条平等身份诉求,是加入社会的条件。这一条可能遭到质疑。封建等社会形态人们的身份不平等,只是社会人的诉求没有得到好的满足而已,平等身份诉求还是存在的。第五条生活环境诉求、第六条被救济诉求是生存的基本要求。我们为什么加入社会啊,就是想借助社会获得这些保障。第七条成功诉求,形成社会就产生竞争,我们都想赢,不想被乱七八糟的东西阻挠我们获得成功。人性本私,&本来还有些多吃多占多权威多美女之类诉求,我将之统统归于此成功诉求之中。第八条社团诉求,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第九条参与诉求,这一条加上制度、政治因素就是所谓的民主。但是一旦加上那些东西就不普世了。第十条形成机制诉求,到这里社会就形成啦。。。普世价值说包含太多的歧义和政治内涵。其中各价值的含义己经五花八门各说各话。更何况各价值间存在很大冲突,导致价值的排序完全是每个人功利的选择。价值观是根本无法普世的。实际上普世的是人性之私,各价值中隐含的人性之私才是真正的普世内容。本文概括人性之私遭遇社会过程中必然的诉求。而且本文只提诉求,不提解决之道,进入解决之道同样导致非普世,&但是不管什么社会都要对这全部十条诉求给予某种量度的满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48:58 &&
又见民科伪学者真叫人恶心,算我手欠,误入粪坑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0:53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6:30 &&
质量是物质的类型与含量的度量。--------------------------------------楼主又给绕回去了。质量按照物理学的观点,质量通常指物质以下的三个在实验上证明等价的属性之一:惯性质量,主动引力质量和被动引力质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0:40 &&
呵呵,不客气的说,你这么定义就显得比马克斯笨你这么定义,就把物质和意识独立起来了,意识和物质界限分明,那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就有办法讨论了,但这样也就不容易狡辩了你看人家马克死怎么定义的?物质:客观存在,意识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啊?当然是了,那意识也是物质,所以人家说起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来,别人无法反驳,物质也是物质,意识也是物质,你让意识第一性的人怎么去反驳?所以马克死赢定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03:01 &&
惯性的大小可以判断质量,有质量就可以形成对其它物质的万有引力作用,或者受到万有引力场作用。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3:08 &&
单靠哲学观点来定义物理概念不保险,物理概念详尽的定义随着科学的发展,会有更科学的描述。所以物理与数学不同,几乎没有完全公理存在。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也是世界上人们实践最多,还没有发现意外而已。
共 3647 次点击,31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73924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5998 / 昨日发帖:3478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陈定学:究竟什么是物质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纯粹现象学通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