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两种金属溶液的不同浓度溶液混合,按1:1混合,怎么计算一种溶液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CO3↓+Na2SO4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____(填“酸”或“碱”或“中”)性.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二)资料查阅:①Cu(OH)2和CuCO3均不溶于水,其晶体均不带结晶水;②Cu(OH)2、CuCO3受热均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③无水CuSO4为白色,它遇水变蓝色生成CuSO4o5H2O(三)设计与实验:Ⅰ.固体的获取:(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____、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____.Ⅱ.用图1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____正确;(4)小组同学将装置按A、____、____(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____,C中白色固体变蓝色.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obCuCO3.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2示回答下列问题:(5)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段:____;CD段:____;(6)通过计算可得:a:b=____.(7)若将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乐乐题库
&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知识点 &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习题详情
111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59.4%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CO3↓+Na2SO4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碱&(填“酸”或“碱”或“中”)性.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二)资料查阅:①Cu(OH)2和CuCO3均不溶于水,其晶体均不带结晶水;②Cu(OH)2、CuCO3受热均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③无水CuSO4为白色,它遇水变蓝色生成CuSO4o5H2O(三)设计与实验:Ⅰ.固体的获取:(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取最后洗涤液少量,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Ⅱ.用图1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二&正确;(4)小组同学将装置按&A、C&、B&(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白色固体变蓝色.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obCuCO3.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2示回答下列问题:(5)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段:Cu(OH)2&&△&&&CuO+H2O&;CD段:CuCO3&&△&&&CuO+CO2↑&;(6)通过计算可得:a:b=2:1&.(7)若将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CuO&&△&&&2Cu2O+O2↑&.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一)猜想与假设:根据碳酸钠在水中水解的产物进行分析.(三)设计与实验:(1)根据过滤能除去不溶性杂质进行解答;(2)根据碳酸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3)根据氢氧化钙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4)根据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进行分析;(5)根据检验水要放在检验二氧化碳的前面进行分析;(6)根据氢氧化铜和碳酸铜的分解温度进行分析;根据氢氧化铜和碳酸铜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7)剩余固体加热到更高温度固体的质量又会减少,根据氧化铜中所含的两种元素可猜想可能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根据计算会发现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大于固体减少的质量,那么就可能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
解:(一)猜想与假设: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水中水解后会生成氢氧根离子;故答案为:碱;(三)设计与实验:(1)过滤能除去不溶性杂质,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故答案为:过滤;(2)固体上残留的碳酸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取最后洗涤液少量,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3)B中无现象,说明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也就说明固体中没有碳酸铜,故答案为:二;(4)检验水要放在检验二氧化碳的前面,否则通过石灰水时携带的水蒸气会对检验水产生干扰,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白色固体变蓝色;故答案为:C;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AB段的温度大于60℃但是没有超过200℃,从图象中看出也不超过100℃,符合氢氧化铁的分解温度,故答案为:Cu(OH)2&&△&&&CuO+H2O;CD段的温度超过了200℃,符合碳酸铜的分解温度,故答案为:CuCO3&&△&&&CuO+CO2↑;(6)AB段是氢氧化铜在分解,固体质量减少3.6克,CD段是碳酸铜在分解,固体质量减少4.4克,&&& Cu(OH)2&&△&&&CuO+H2O&&&& CuCO3&&△&&&CuO+CO2↑从方程式可以看出一个氢氧化铜分解会生成一个水,一个碳酸铜分解会产生一个二氧化碳,而AB段的氢氧化铜减少了3.6克水,减少了0.2个水,需要0.2克氢氧化铜,CD段的碳酸铜分解减少了4.4克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了0.1个二氧化碳,需要0.1个碳酸铜,所以a:b=2:1;故答案为:a:b=2:1;(7)氧化铜加热后质量又会减少,应该是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24g氧化铜的氧元素的质量=24g×1680=4.8g,大于2.4g,说明是氧化铜中的部分氧元素转化为氧气.故答案为:4CuO&&△&&&2Cu2O+O2↑.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主要考察你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与“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相似的题目: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碳族元素中C与Si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1)甲同学设计实验的依据是&&&&;写出选用物质的化学式:A&&&&,B&&&&,C&&&&;(2)其中装置B中所盛试剂的作用为&&&&;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乙同学的实验原理是&&&&;写出B处的离子方程式:&&&&。&&&&
老师每次做有关镁的实验时都会强调:镁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但拿出的镁条总是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这层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质呢?【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MgO;小赵认为可能是Mg2(OH)2C03;小花认为可能是Mg(OH)2.小赵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①_.【实验探究】:小赵按如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口有液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内生成白色固体.【实验分析】:实验后,小赵认为小花的猜测也是错误的,其理由是:②.【查阅资料得出结论】:Mg(OH)2和Mg2(OH)2C03都可以加热分解,产物均为氧化物,据此请你写出Mg2(OH)2C03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③.【设计其他验证方法】:你能设计出其他验证方法吗?若能正确写出实验方案及化学方程式,附加4分(总分不超过60分)④. .&&&&
完成下面问题:(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用如图装置(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定某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中,通过测定丙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目的(样品中其他成分遇盐酸不产生气体).下列措施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
2乌鲁木齐市的冬季,大雪覆盖地面,给交通带来不便.撒融雪剂可以使雪很快融化,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请回答:(1)冬季清雪,除使用融雪剂融雪外,还使用除雪车铲雪,除雪车的铲斗是用锰钢制造的,锰钢属于&&&&.A.合成材料 B.合金&&C.金属材料&&D.化合物(2)某种融雪剂可能是由NaCl、CaCl2、CuSO4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小明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断:(i)该融雪剂一定不含有&&&&,一定含有&&&&(填化学式).(ii)写出第Ⅱ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ii)第Ⅲ步操作名称是&&&&.(iv)融雪剂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一些危害.请你写出融雪剂对环境的一种危害或提出道路除雪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3我国著名的闽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氯化钠等杂质,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某品牌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试验.资料摘要:Ⅰ.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发生复分解反应.Ⅱ.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方案一]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实验(杂质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分析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把获得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利用沉淀物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1%.如果不洗涤沉淀物会造成测定结果大于91%,这是因为&&&&.[方案二]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4)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再接上装置C和D.(5)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装置A中样品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6)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根据&&&&&定律,装置&&&&(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
该知识点易错题
1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地石灰石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分别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组:(1)实验:取石灰石样品10g,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后,把剩余固体放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6.04g.(2)计算: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高温&&CaO+CO2↑100&&&&&&&&&56x&&&&&&&&&&&6.04g以上解法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超过100%,造成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是&&&&.请你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乙组:也取原石灰石样品10g,按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完好)进行实验,测得完全反应后C中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3.9g.由此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比甲组&&&&(填高或低或相同),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乙组实验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是&&&&.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种工业废水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用化学式回答:(1)当废水溶液中仅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2)当废水溶液中仅含多种溶质时,除(1)中的溶质外,还可能存在的盐是&&&&,&&&&,&&&&.
3有一干燥的还原性气体是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成份,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实验.由此回答:(1)写出a、b仪器的名称:a&&&&,b&&&&;(2)若看到B装置中固体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无变化,证明该气体是&&&&;若看到B装置中固体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3)B、C装置连接顺序能否颠倒?请说出理由.&&&&.(4)该实验装置设计考虑不周密,请写出你的改进方法.&&&&.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CO3↓+Na2SO4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____(填“酸”或“碱”或“中”)性.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二)资料查阅:①Cu(OH)2和CuCO3均不溶于水,其晶体均不带结晶水;②Cu(OH)2、CuCO3受热均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③无水CuSO4为白色,它遇水变蓝色生成CuSO4o5H2O(三)设计与实验:Ⅰ.固体的获取:(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____、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____.Ⅱ.用图1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____正确;(4)小组同学将装置按A、____、____(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____,C中白色固体变蓝色.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obCuCO3.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2示回答下列问题:(5)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段:____;CD段:____;(6)通过计算可得:a:b=____.(7)若将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一)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Na2CO3+CuSO4=CuCO3↓+Na2SO4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____(填“酸”或“碱”或“中”)性.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二)资料查阅:①Cu(OH)2和CuCO3均不溶于水,其晶体均不带结晶水;②Cu(OH)2、CuCO3受热均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③无水CuSO4为白色,它遇水变蓝色生成CuSO4o5H2O(三)设计与实验:Ⅰ.固体的获取:(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____、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____.Ⅱ.用图1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____正确;(4)小组同学将装置按A、____、____(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____,C中白色固体变蓝色.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obCuCO3.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请根据图2示回答下列问题:(5)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段:____;CD段:____;(6)通过计算可得:a:b=____.(7)若将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相似的习题。把氯化钠和氯化钙混合物的粉末20克,放到盛有96克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后,再向其中加入100克浓度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试求:(1)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考点】;.【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分析】(1)根据题意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然后可计算出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的溶质为反应前加入的氯化钠的质量和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之和.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解:设原混合物中含氯化钙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碳酸钙质量为y,氯化钠质量为zCaCl2+Na2CO3═CaCO3↓+2NaCl111&&&106&&&& 100&&&&&117x&&100g×10.6%&&y&&&&&&&zx=11.1gy=10gz=11.7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0g-11.1g+11.7g=20.6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g+96g+100g-10g=206g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答:原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为11.1g;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2%.【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lsj1660老师 难度:0.51真题:1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1)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已知:Na2CO3+CaCl2=CaCO3↓+2NaCl)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1)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已知:Na2CO3+CaCl2=CaCO3↓+2NaCl)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计算(1)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Na2CO3+CaCl2=CaCO3↓+2NaCl)
(1)过滤出的碳酸钙的质量是:27.2g+100g+216g-318.2g=25g25g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是:25g××100%=10g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6.8%(2)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是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是27.2g-x,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是25g-x.Na2CO3+CaCl2=CaCO3↓+2NaCl&&&&&& 111&& 100&&&&& 117&&& 27.2g-x& 25g-x&&& y111:100=(27.2g-x):( 25g-x)解得:x=5g100:117=(25g-5g):y解得:y=23.4g所以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7.4%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4%.
本题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问题解析:
(1)原固体混合物样品27.2g,加入100g水,再加入216g碳酸钠,此时物质的质量总和是27.2g+100g+216g=343.2g,可过滤后质量变成了318.2g,质量减少的原因是把原混合物中的碳酸钙以及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给过滤出去了,因此过滤出的碳酸钙的质量是27.2g+100g+216g-318.2g=25g.据化学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和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原混合物中氯化钙中的钙元素全部进入了生成的碳酸钙中,因此过滤出来的碳酸钙中的钙元素的质量就等于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这样计算出过滤出的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分数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原固体混合物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2)因为加入216g碳酸钠溶液时,氯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原混合物中的碳酸钙和生成的碳酸钙有都给过滤出去了,因此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是生成的氯化钠.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找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然后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利用化学方程式就可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从而计算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分数的公式就可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Na2CO3和NaCl混合物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1)检查图Ⅱ气密性的方法是装置中加水,夹上弹簧夹,提高量气管,出现液面差.(2)甲组的方法是:用已知浓度盐酸滴加到一定质量的混合物,根据消耗盐酸溶液的体积来测定碳酸钠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除盐酸、试样与水以外,判断反应是否完全必须用到的试剂是指示剂(或酚酞等).(3)乙组的方法是:将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经换算并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用右图装置测定产生的CO2气体的体积,请分析图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反应前后油层上方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同的操作方法是打开弹簧夹,移动量气管,使两边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4)用200mL密度为1.2gomL-1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配制10%密度为1.02gomL-1的稀盐酸,需要水672mL.(5)若取用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6.2g,加入某浓度的稀盐酸96g恰好反应,图Ⅱ收集到二氧化碳1100mL,此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goL-1,求①收集到二氧化碳多少克?②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③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③保留3位有效数字)(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甲、乙组操作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混合物中的Na2CO3含量.你选用的药品是CaCl2等.
解:(1)这种装置一般采用液体,产生液面差进行检验气密性.故答案为:装置中加水,夹上弹簧夹,提高量气管,出现液面差(2)碳酸钠的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借助这一指示剂可判断反应的发生情况.故答案为:指示剂(或酚酞等)(3)为保证收集的二氧化碳量的准确,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液体采用不溶解二氧化碳的油进行收集.故答案为: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打开弹簧夹,移动量气管,使两边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4)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决.设加入水的体积是x×100%=10%解得x=672ml(5)二氧化碳的质量是:0.11L×2goL-1=2.2g,设碳酸的质量是y,生成的氯化钠质量是z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117&&&&&& 44&y&&&&&&&&&z&&&&&&& 2.2g=&y=5.3g&& z=5.85g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6.2g-5.3g=0.9g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100%=6.75%故答案为:5.3g;5.85g;6.75%;(6)碳酸钠也可通过转化成沉淀加以测量,依据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完成.故答案为:CaCl2等(1)利用密闭性较好时会出项液面差解决.(2)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借助酚酞判断反应的进行情况.(3)依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不溶于油解决,当两边无液面差时与外界气压相等.(4)依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解决.(5)利用二氧化碳的体积可求二氧化碳的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可求碳酸钠的质量,反应后是氯化钠的溶液应注意氯化钠除生成的外还在原混合物中存在.(6)依据测量原理可知碳酸钠可以通过转化成二氧化碳测量,同时也可通过转化成碳酸盐的沉淀进行测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溶液浓度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