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山手机店招买完手机,手机有问题态度恶劣,去哪里投诉

版本:v1.0.8
大小:174.22M
语言:英文
评论数:0个
适用:Android 1.5 以上
下载资费:免费
加入专辑(0)收藏游戏(8)
选择手机型号
选择您的手机型号自动匹配适合您手机的游戏
注册登录后无需每次选择机型
如果没有您的手机型号,点击这里
下载 阴魂不散的柳山
您的手机型号为
该游戏为通用版本,无需选择机型适配
下载方式:下载到电脑下载到手机
其他下载方式
暂无其他下载
使用拇指玩客户端 “搜索功能”扫描
二维码扫描
下载 阴魂不散的柳山
使用高速下载阴魂不散的柳山游戏需要安装拇指玩电脑版,拇指玩电脑版使用迅雷引擎下载,速度飞快!
注:安装后请重启浏览器进入此页面下载
无需root(截图、存档、跑分)
不支持游戏手柄
阴魂不散的柳山 游戏截图(共6张)
阴魂不散的柳山 游戏简介
阴魂不散的柳山(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是Dayv Hack开发的一款类解谜游戏。阴魂不散的柳山(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的官方介绍当一个可怕的幽灵小镇的柳山瀑布受害者反复发作时,你被叫调查。抵达后,然而,人们开始死亡。你可以破解这个谜、 解决侦探小说,并抓获凶手,不然就太晚了?阴魂不散的柳山(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的特色o故事主导奥秘/冒险困扰的色彩o揭开真正的150年历史未解之谜o充分发掘和研究不同的3D环境o解决难题,到绿柳山庄,并找出谁是凶手!
阴魂不散的柳山 (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 更新说明:
阴魂不散的柳山(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是Dayv Hack开发的一款类解谜游戏。阴魂不散的柳山(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的官方介绍当一个可怕的幽灵小镇的柳山瀑布受害者反复发作时,你被叫调查。抵达后,然而,人们开始死亡。你可以破解这个谜、 解决侦探小说,并抓获凶手,不然就太晚了?阴魂不散的柳山(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的特色o故事主导奥秘/冒险困扰的色彩o揭开真正的150年历史未解之谜o充分发掘和研究不同的3D环境o解决难题,到绿柳山庄,并找出谁是凶手!
阴魂不散的柳山 (The Haunting of Willow Hill) 更新说明:
本作品来源于:用户上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游戏攻略新闻评测
还没有人发布游戏攻略哦,
还没有人发布游戏评测哦,
阴魂不散的柳山 相关游戏
最近流行的安卓手机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
9.3万个评论
1.6万个评论
4994个评论
5.5万个评论
1982个评论
3335个评论
2239个评论
1969个评论
3716个评论
4283个评论
1.2万个评论
1317个评论
1825个评论
2104个评论
1302个评论
1889个评论
8565个评论
4154个评论
1229个评论
2641个评论
1372个评论
1574个评论
1860个评论
安卓游戏排行榜/
2892个评论
1904个评论
1.3万个评论
1.3万个评论
4810个评论
7506个评论
1.1万个评论
6279个评论
4994个评论
2166个评论
3177个评论  辛庄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2公里处,冶伦公路南侧,东北与柳山镇驻地毗邻,正东与邢家沟村一岭之隔,东南与北河西村相距千米,村西与窨子沟村隔河相望,西北方向二百米外是有名的落星坡。立村年代及村名由来已无确切资料可考,据1989年县地名委员会所撰碑文中叙:清朝乾隆年间(即1736年-1795年),张氏立村,《张氏族谱》载:“始祖原住直隶东光县斑哲人氏,于明洪武三年入籍临朐东南六十里忠善乡辛山庄,十四世景舜住西辛庄子”,因处辛山子北麓而取名辛庄子。因与他村重名,于1980年更称现名。(此立村时间有误,见补注)
  清代至1929年隶属临朐县忠善乡辛山社,1930年属第六区柳山镇,1945年划入临东县,同年8月,临东县撤销,重归临朐,1948年划入益临县,1952年6月益临县撤销,又归临朐县第十五区柳山乡,1955年属柳山区,1957年属辛寨区洋河乡,1958年属柳山人民公社,1984年属柳山镇至今。全村现有村民266户,912人,其中非农业户口32人。村民由张、纪、王、李四姓组成,均为汉族。
  全村耕地1650亩,其中平原优质田占60%,山岭、梯田类沙土地占40%。村庄地形基本平整。规划之前,房不成排,街无正向。张家、纪家、王家等几条胡同之中各横排互不通透的小巷数条。除解放前三家地主存留的青砖瓦房外,其余全为土坯垒成的草房。新村规划始于1976年,至1986年基本完成。现在村子南北330米,东西333米,呈正方形。2006年村两委争取“村村通”拨款8万元,又多方筹资25万元,将落星坡东、冶伦路南两条进村路硬化,同时修建了东河滚水桥与南河挡水坝。2008年,获得“烟草生态村”建设项目,市烟草公司投资10万元,建成一所村委文化大院,并投资近30万元硬化村中部分街道,村两委乘此东风,发动村民捐款11万元,将剩余街道全部同时硬化,使全村5纵4横共9300平方米的所有街道全部变为水泥路面,并安装路灯60盏,粉刷了沿街墙壁,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落之外西起落星坡,东至柳山桥,在冶伦路两侧,已有近30户村民建房经商。此地开发从柳山公社企业迁址于落星坡开始。落星坡(地名由来见注释),星星陨落之地,原为荒山野岭,因处于交通要道,自1972年开始,公社先后将铁木业联合厂、烟叶站、供销社拖拉机站、燃料站等搬迁到此,之后又陆续建起了蚕茧站、酱菜厂、瓷器厂、变电所、供电站等,成为全社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本村先后在此建设了冷风库、商业门市部、饭店等村办企业。随着形势的发展,镇村企业均已转型为民营,一些新的个体企业如面粉厂、汽车修配、电气焊、粮油贸易、饭店等也纷纷落户到此。本村从事各种行业的村民均杂居其间,使之形成辛庄村外之村的格局。从2009年开始,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加快,冶伦路两侧的建设很快与柳山镇址连成一片,新的格局将呈现在不久的将来。
  辛庄村所辖的1900亩土地(含村庄及企业占地)呈“凹”字型,外高内低,东西南三面环山,村东长埠岭,村西落星坡岭,两岭相距千米有余,平行于南北,村南有梁山埠、石头埠、辛山子等几埠相接的山脉连绵起伏,横亘东西,几条幽深的沟壑穿插其间。山岭的内侧,村西英山河自西北方向绕村半圈流至东南河叉,村东北角马庄河与金钜河在此交汇后径直向南,与由西而来的英山河融为一体,使村子座落于山环水绕的盆地之中。村子周围是一块千余亩的小平原,尽是肥田沃土,地下水源丰富,是辛庄人自古拥有的天然资源。
  辛庄村人均耕地1.7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红薯为主,兼以杂粮。改革开放以来,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民们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种植模式,大面积发展大棚种植。从1996年开始,至2003年已建起油桃、蔬菜、西瓜大棚400余个,面积近600亩,年产值近800万元,形成本村的支柱产业。开全县棚式种植之先河,现已成名为远近闻名的大棚村。
大规模的棚式种植,使全村经济迅速发展,虽规模较小,但百业俱兴。近几年,个体经营门类广、发展快。常年经营的有:面食加工、餐饮服务、豆饼豆油、饲料粉碎、化工原料、化肥农药、汽车维修、电气焊接、货车运输、面包出租、工程建设、瓜菜销售,还有奶牛、黄牛、肉鸭、山羊的养殖,日用百货、大棚农资的经销等等。其中支部书记张乃奎兄弟合建的化工厂,年创利税上百万元。个体经济的全面发展,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至2008年底,全村总收入  万元,人均纯收入  万元。
  水利方面,本村早在改革开放之前便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发挥集体优势,先后在西河、南河建起大口井两眼,配备大型电机,铺设上水管道,岭上建起水囤,使落星坡岭和南岭的沙土地全部变为水浇田。村子四周,十几眼机井使近千亩优质良田形成灌溉网络。改革开放之后,几户村民各自组合,在东河建起三口大井,使长埠岭区的几百亩梯田管道密布,成为旱涝保收的增产田。电力方面,因变电所、供电站均在辛庄村界内,所以本村用电极为方便,目前全村拥有80KVA变压器2台,30KVA变压器3台,2007年村内线路按新标准重新改造,村民的用电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方面,全村目前拥有大型拖拉机4台,手扶拖拉机几乎每户1台,小型播种机20余台,三轮车10辆,载重卡车3辆,六轮运输车4辆。农业机械的普及与现代化,使农民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辛庄人勤劳正直,淳朴善良,村风民风良好。几十年来,村两委团结和谐,领导有力,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镇前列,年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其中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就有:1986年省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1三年市级文明单位,1990年潍坊市“先进党员活动室”,1992年潍坊市村镇建设星级村等等,前任支部书记纪同道于1990年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全村仅有张召友1人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铝厂,担任某分厂党委书记,正县级。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升入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共28名。
  年建立学校一处,
  年建立卫生室,现有卫生室一处,医务人员2名,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解放后,张克福、张东友、张洪春先后担任村长,人民公社成立后,纪仁礼、张召红任过大队长。村党支部于1956年建立,支部书记先后为张宝伦()、张乐水()张克田()、纪同道(0.03)兼村主任、张乃奎()兼村主任,2007年后张乃奎任支部书记,纪仁松为村主任。
落星坡的传说。
传说数百年前,纪山西脉终端,有岭丘于英山河畔,谷木不生,人迹罕至。忽一夜,隆隆巨响于空中,非雷电,非飓风,似山崩地裂,如虎啸龙吼。刹时,地动山摇,震耳欲聋。翌日,岭丘之阳,方圆一里,数百黑石散落一坡,巨如房、微如磨,或陷于地,或露于外,俱一色。人云,星石落地也。落星坡之名,由此得之。文革期间,斯文扫地,天威不惧,文明不存,数百星石被劈为石材,筑坝砌堰。如今,古迹难寻,原物荡然,唯落星坡之名永垂于后世。
关于立村时间的疑点。
因缺少文件资料,又无古碑铭文可考,本村百年之前的历史基本属于空白,致使立村时间成为历史的谜团。但有关迹象表明,立村年代绝非如村碑所云的乾隆年间()。新村规划之前,村中有两棵古槐,直径1.5米以上,中间枯,外皮存活。其中一棵,主干顶端,又长出一棵柏树,没有人说出它的树龄。老人们只记得,民国之前树干就是枯的。由此判断,古槐的历史应该在400年以上。光绪29年(1904)所立的纪文喜墓碑文中记载,纪姓先人于十一世由河西迁居辛庄子村,时间应该在300年前。至于张氏立村的历史,当然更为久远。文革之前,村之周围墓地遍布,仅村北有名的墓地就有10多处,无人能道其历史。④据国家文物局考古处李处长考察,村之北,现变电所东南二百米内发现大量汉代瓦砾。估计,早在1800年前,此处曾有庄园。
位于临朐县东南部24公里,柳山镇北2.4公里,塔山东南麓。东南与后疃相邻,东北与花家庄相邻,西与孟家庄相邻,北与北塔山水库相邻。现有耕地450亩,76户,240人,均为汉族。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侯姓自北马庄迁入立村,得名侯家庄。后相继迁入李、王、赵诸姓,其中侯、李为本村大姓,村名沿称。
清代隶属临朐县忠善乡柳山社,1930年,隶属第六区柳山镇,1949年划入临东县,同年8月撤临东县,重归临朐县,1948年划入益临县,1952年6月撤益临县,复归临朐县,分别隶属第十五区柳山乡、柳山区、尧山区、柳山人民公社,1949年至1952年与孟家庄同属一大队,1958年至1961年与花家庄、丁家庄、西河疃为一大队,1961年11月自立大队,1984年至今属柳山镇。
该村土壤分布为东、南、北部大部分为洼地黑土,土质肥沃,西部、北部小部分为丘岭,土质多含沙砾。
该村交通便利,村南北有镇村一路贯通,东西有村村通穿过。2008年,整修村内南北街两条,东西街一条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自古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有谷子、地瓜、小麦、花生等,民国初年,引种玉米。建国后,高产的玉米种植大增,直至改革开放初玉米、地瓜都是本村的当家农作物,更是农民的主食,这段时期,农民的主食品就是玉米、地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玉米、小麦、花生、地瓜等作物为主的改为以小麦、玉米、花生、黄烟为主,黄烟面积高达30多亩,单产300多斤,实现经济收入8000多元。20世纪80年开始大量发展黄烟种植和养蚕业,种植黄烟最多达60多亩,单产500多斤,建立桑园10亩,养蚕亩均收入3000多元。进入90年代后,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大棚瓜菜、黄烟生产,养殖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底,小麦亩产达到45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550公斤左右,建成瓜菜大棚12个,占地26亩,年收入24万元以上,大力发展黄烟规模化种植,2005年至2008年种植黄烟80多亩,年实现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养殖业也迅速发展,主要是生猪、肉牛,2000年至2005年新建畜牧养殖小区15户,占地20亩,年收入50万元以上。
该村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73年冬至1974年春天,村民用6辆小土车筑起北塔山水库,蓄水67万立方米,解决了100多亩田地的用水问题,使庄稼旱涝保收;1980年冬,建起第二个村后小型水库一座,蓄水50万立方米,扩大水浇面积150亩。1985年春,建大口井一眼,户户喝上自来水,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商业的发展,现该村有百货门市2个,2007年秋,村民李培义建立本村第一个石膏板厂,有职工10人,月工资800至1000元左右,年收入30万元。
 1981年全村通电。2008年底,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安装率60%以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1975年建立村委办公室4间,村民大会有了场所。1976年建小学5间,村民开始有自己的第一所学校。1987年5月,翻建小学教室5间,新建办公室4间,学生上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该村积极实行合作医疗,90%以上的加入新型合作医疗。
清末有秀才一名,曾任松师。
现有本村籍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6名,其中中专6名,本科生8名,研究生2名。
物质的富足带来精神上的追求,2007年成立村中第一个中、老年“好运来”秧歌队,队员20多人,在节、假日或农闲时节为村民演出,并多次参加镇内比赛,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
建国后历任村干部:1949年10月至1952年,孟现军任村长;1952年至1956年,李茂林任村长;1956年至1961年,杜汉英任书记,李现富任大队长;1961年12月至1972年7月,李现富任大队长;1972年7月至1984年10月李现富任支部书记兼大队长;1984年10月至2002年4月,李师平任村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1987年11月至1992年7月侯立仁任村主任;2001年10月至2002年4月李培成任村主任;2002年4月至今李培成任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2007年11月至今,李培义任村主任。
花家庄村位于临朐县城东33公里柳山政府驻地以北2.5公里处,西邻侯家庄村,北与丁家庄村毗连,东1.5公里和昌乐县沙官庄相邻,南与后疃村接壤,聚落长方形,主街南北向,本村98户,3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人,耕地面积500亩,主产花生、玉米、小麦、地瓜、黄芪等,设小学一处。
明万历年间,花姓始祖,七世花磘成自潍县城南花家庄先迁址唐家河,后复迁于此立村,故名花家庄。
到清代时,先后由李、张、王、谭相继迁入,以花姓、李姓为大族,全村共五个姓氏居住,均为汉族,但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明清两代隶属临朐县忠善乡柳山社。1930年隶属临朐县第六区柳山镇;1948年划入益临县;1952年6月撤益临县复归临朐县,分别隶属十五区柳山镇,柳山区,尧山区;1958年属柳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柳山镇至今。该村原先和丁家庄子村为一个行政村,叫丁花大队,直到1984年10月分村。
该村座落北高南底,西高东低,村东一条河流绕村南下。1985年前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南北不成排,东西不成趟,村内羊肠小道,车辆不能行驶。1985年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开始新村规划,南北大街200米长、宽10米和宽7米的两条大街,东西大街200米长、宽8米的两条,街道宽阔,畅通无阻,真是旧貌换新颜,人人齐称赞。
全村以丘陵山地为主,好地在村前、西南坡。其余都是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村北塔山以南和村西、村东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变化很大,种植的黄烟比以前翻好几番,全村收入由原来的2万元增加到了30多万元,仅1988年一年的时间电视机、缝纫机达到上百台。小麦、玉米的产量由原来的二、三百斤增到了上千斤。人民公社时人均口粮360斤,现在人均收入粮食4-5千斤,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元,比大包干前增加了二十多倍。多谢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结硕果。
村民的觉悟飞跃发展,思想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养殖业,先后建养殖小区70多间,养殖肉食鸭棚26个,占地面积50余亩,年收入80多万元。
1983年架设了高压电入村,当时户里只有照明灯,到现在彩电、冰箱、电话等家用电器普及各户。
该村的丁花水库,1958年人民公社全力以赴、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人抬小车推,修起了柳山公社第一座水库,库容7.2万立方米,到1972年配套后,能灌溉面积300亩。2007年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镇政府统一设计,加固了丁花水库大坝,拓宽了引洪道,建桥涵一座,投资9万元。2009年春县水利局镇水利站又重新加固,顺坡用土1万多方,铺盖了3000多平方米的防水膜,投资二十多万元,保证了水库的安全。
1987年在党委政府和水利局的支持下,全村用上了自来水,1990年在村前挖大口井一眼,灌溉面积100亩。1991年在临朐一轻局的帮助下,建办公室5间,建挂毯厂投资4万元,解决就业30人,就业人员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1998年借山区建设的东风,加宽了村东8米宽的柳唐路,开通了南北发展经济的道路,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致富的首要条件,更是发展经济的最有力措施。全村拥有小型拖拉机6台,手扶车90台,农用汽车3辆,面包车2辆。
60年代初,文艺节目办的红红火火,创办排练了《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定保借当》以及三句半等,在周围村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1972年村办合作医疗一处,先后由李现孝、李桂芳、张兆义任医务工作人员,合作医疗办的非常成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在全体村民全部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在柳山医院可以报销60%的医药费,解决了村民治病难的困境。
早在解放前40年村办私塾学校一所,任教教师有花春兰等。到1943年因战乱鬼子扫荡,迫使学校解散。到1946年又重新建立花家庄小学,因设施陈旧,校舍较小由1989年村民建校舍办公室10余间,投资3万多元,有学前班和1-5年级,到2002年因生源减少,合并了后疃小学,只留下学前班,后又并入柳山中心小学。1991年花光德三女花昭红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毕业后在青岛海洋大学任教,后又攻读研究生,2007年取得博士学位,我村经统计大专、本科生20人。
早在解放前,该村虽小,在临朐县、益临县内威望很高。因花家庄村自古以来,没有出过土匪和危害村名誉的坏人坏事,凡去北方益都地出门跑买卖的,只要说是花家庄人,都被放行,被称为文明村称号。
该村李周元字庑斋(),幼读私塾经书,后读益都师范,毕业后干过小学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被乡人推荐为柳山镇镇长,当时年景不佳,众多杂牌武装,日夜催粮逼款,群众生活困苦不堪,周元深知百姓疾苦,又无反抗能力,被迫先后卖掉自己祖传的土地二十余亩,为百姓抵顶粮款,此举深受乡民爱戴。
2008年春经上级批准,政府统一安排我村被列入村村通建设工程之一,在广大村民的支持下,上级拨一块,村民捐一块,硬化两横一纵三条大街和水库大坝,全长1200多米,投资24万多元,改善了以前泥泞街道,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古文物石碑两块,记载了古文化、年号等。
据老人说我村的三棵古槐是明朝末年所栽,直径一米多,1985年被暴风雨吹倒一棵,新村规划杀伐一棵,现有留一棵,枝繁叶茂。
该村基督教在20年代初,先有花昭圣父亲。王官立为主入教,当时十几口人在教,聚会点在花昭圣家,一直到1993年经县统战部批准,村委批准在村东南角盖教堂三间,东房三间,全村拥有信徒50人,全体信徒遵纪守法、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与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保持一致。
现今该村干群一心,沿着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1949年解放后,互助组1954年建立初级社,该村社长李贤德(1954年-1956年),后又转为高级社,社长仍是李贤德,到58年成立人民公社,58年8月李传升任大队长,支部书记是外村的。当时大合作,到61年-69年,李传升任丁花大队支部书记,到1970年-1974年谭钦道干上了支部书记,购买了磨面机,成立副业,12车一辆,25车一辆,盖了六间厂房,到74年-84年李师泊党支部书记。84年10月李现东任党支部书记至今,政绩已述。
该村主要干部任职情况:
任党支部书记的有:
李传升(1961年-1969年)
谭钦道(1970年-1974年10月)
李师泊(1974年11月-1984年9月)
李现东(1984年10月-今)并兼任村主任
任村长、大队长、村主任的有:
李贤德(1954年-1958年)
李传升(1958年8月-1960年)
&&&&&&程家宅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5公里,冶伦路南侧,西临后疃,南面涝洼村,东面昌乐石家庄村背面有座不大的山叫长山子,村庄布局略成方形。
该村是明朝成化年间即(年)程氏立村,取名程家宅村后程姓徙,此后徐氏从冶源镇徐家王舍迁入,村名沿称。1936年有仇氏三兄弟为做红炉生意,从章丘来到该村落户,现有徐、仇两姓居住,都是汉族。
明清两代属临朐县钟善乡柳山社。1927年—1943年属临朐县第六区柳山镇,1948年7月属益临县柳山区柳山镇,1952年6月益临县撤销,划归临朐县第十五区柳山镇,1958年10月属柳山人民公社,1984年属柳山镇至今。
全村现有耕地500亩,95户,345口人,均为汉族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30人。该村地处沙质丘陵地带,多数耕地已修成梯田,水浇地占总面积25%,其它地块均属旱地。村民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为主,兼以杂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的思想进步飞跃发展,在村委的引导下,部分农户率先建起了大棚,开始了保护地栽培,现全村建油桃棚20余个,西瓜大棚10余个,培育辣椒种子大棚10余个,仅此大棚一项年收入60万元。以支部书记徐世兴为主引进和青州种子公司联营,繁殖萝卜种、白菜种、芹菜种,已发展到30亩,年收入达2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村前村后各有小河向东南方向流去,在河段上分别建起了三座小型塘坝,供浇农田使用。1987年自筹资金在村西建起了自来水塔,从此村民吃上了自来水,,达16年之久,到2005年井以干枯,自来水停止。但现在各户基本全部钻上了深井,供人畜用水和浇地。
随着农民增收,机械化飞速发展,现有汽车10余辆,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共计60余台,排灌机20余台,脱粒机、收割机各两台,各种农机具样样俱全,种田用上机械化,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
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鸡上万只大棚2个,养鸭大棚5个,各户分散养殖母猪达70头,黄牛100余头,奶羊100余只,仅养殖收入达100余万元。
抓住在冶伦路的交通便利,在公路两侧建有副食批发部一处,门市部两处,木工加工行业一处,油料加工一处,汽修一处,维修部一处,红炉加工2处,年收入达10万元。
近几年来,由于上级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在村西南1989年自费建起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校舍9间,建起了一座小学,到99年与后疃小学合并,现已全部到柳山小学。全村所有适龄儿童都享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19人。
在医疗卫生方面,因村小各种原因,没舍卫生室,由后疃村卫生室派医生到该村医疗和防疫。现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到95%以上。
村内东西街、南北巷,民宅以按规划成行,都是平房,砖瓦结构。
村西北有条小河沟,向北直通长山子,取名界沟子。因解放前它是临朐县和昌乐县的县界,故得此名。以后,特别是修了冶伦路,在这条小河上修了一座桥叫程家宅桥。此后,临朐县和昌乐县的县界以次向东延伸了300米为界桩。长山子南坡有褐煤。1974年在此建腐殖酸厂,职工50余人,取就地所产褐煤加氨水,沤制成腐殖酸氨作肥料,厂房就建在本村的土地上,厂房占地50多亩,从厂址到该村修了一条5米宽的土路,后因肥效很差,于1976年停产。
1998年—2003年柳山镇政府大力发展沿路(冶伦路)发展经济,决定西至落星坡东至程家宅在公路两侧作为经济开发区。程家宅段重点以养殖业为主,建养殖小区。为尽快发展起来,村民积极响应、抓紧建设,到现在已基本形成规范。在路两侧建房,有的搞养殖,有的干工副业,有的开门市部,对全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但从村庄布局上看,像是分成了两个村。
该村村庄虽小,但建国后,特别是从七十年代后,各项公益事业发展比较快的。七十年代初,自费架上高压电、高压线杆包括一切设备都是村集体出资,在当时用上高压电,比周围村庄(后疃除外)提前5—10年。
建国后,1948年徐世远认农救会长;1949年—1951年,徐世法任村长;1957年—1958年徐明昌任大队长;1959年—1968年10月徐明宗任大队长。1968年10月—1998年10月徐明国任支部书记、村主任;1998年10月—2001年10徐明太任支部书记,徐兴任村主任;2001年10月—2008年徐世兴任支部书记;2001年—2007年徐兴任村主任。
现如今的程家宅村面貌一新,干群一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后疃村位于临朐县城东25公里,九曲河东岸,潍九公路北侧,南毗柳山镇驻地,东邻程家宅村,北面和花家庄、丁家庄,西北和孟家庄村隔山相望。一曰:村北有疃山;二曰:前寨后疃,故名,沿袭至今。
  明朝崇祯年间,李氏自柳山寨村迁入立村,因处柳山寨北小河边而得名。继而张、王、刘、曹、石、杨、陈、侯、赵、董、邓、丁诸姓相继迁入,以李姓为村中大族,多姓杂居繁衍生息,和睦共处,其乐融融。
  明清两代隶属临朐县忠善乡柳山社,年,隶属第六区柳山镇,年划入临东县,同年月撤临东县,重归临朐县,年划入益临县,年月撤益临县,复归临朐县,分别隶属第十五区柳山乡、柳山区、尧山区、柳山人民公社,年由柳山人民公社改为柳山镇。
  全村现有耕地亩,户,口人,均为汉族人口,其中非农业户口90人。村庄地形座落北高南低,原解放前村庄地形地貌,村民依山傍水,就地势而建造房屋,南北不成排,东西不成趟,村内尚有池塘和大湾数个,两条小溪交汇,从村东北角穿村而过,村西九曲河绕村而南下。1976年,由驻军炮八师帮助测绘,进行新村规划,形成现在的新村格局。居户以村中两条南北、四条东西主要大街为轴心,南北东西星布,呈南北长、东西窄状村貌。
  全村土壤为,耕地以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兼具,平原以柳山洼最著,其余土地尤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分布于村西和村北。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红薯、大豆为主,兼以杂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变化巨大,村民思想飞跃发展进步,在村两委的引导下,部分农户率先建起了冬暖式大棚和阳春大棚,开始了保护地栽培。现全村有冬暖式大棚余个,阳春棚余个,种植面积亩左右,年产蔬菜和瓜果上百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自古以来,该村就特别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年马庄干渠所属北河渡槽架成通水;年,奋战天,掘土个万,在柳山洼开挖大口井一眼;年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年,借人事局包村东风,在村北河上游修建小二型鸢柳水库一座,水库坝长余米,坝高余米,坝顶宽米,全部进行了石砌和防渗加固除险,总库容量万立方米,东西两岭全部埋设了总长度约米的灌溉管道,建有水囤个,均为自吸式潜水泵站,水库修有自流干渠四华里,提灌加自流控制面积达余亩,设施的不断完善,充分保证了农田水利灌溉。
  因所处地理位置好的优越,该村民营经济,起步早、门类广、发展快,加之毗邻集市,商品流通发达,商贾往来频繁,历史以来,就给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世纪年代,村集体在本村建立了代购代销,在现柳山计划生育服务站地址上建有红炉和修配等副业项目,并建有小砖厂一处;年代,再次迁址于村内,占地多平方米,建综合服务项目一处,下设有:铁业组、木业组、加工组、修配组、服务组、运输队、农业技术服务队等,服务内容涵盖农机具制造、维修、粮食加工、木器制作、货物运输流通等,并于年最早在全镇利用机械发电,使全村用上了电照明。年代,村办企业经济渐成规模,随着后疃砖厂的建成投产,先后又有面粉厂、酱菜厂、挂毯厂、糕点厂、瓦厂和贸易公司应运而生。尤其是酱菜厂,更是我村一大品牌,所产产品全部系传统工艺、手工操作,酱香咸菜,采用当年新生产的芥菜头,用卤水、食盐、香料等淹制一年,然后再用小麦、瓜干等酿制的甜面酱醅出,所产出的酱菜咸香兼备,香味俱佳;什锦包瓜菜更是用杏仁、花生仁、芝麻等多种材料混搭,置于未成熟而经醅制的小西瓜内中,吃起来口感更是别具一格,实乃酱菜中一绝。由于工艺独特,该村酱菜厂远近闻名,销量三分可观。这一时期内,后疃村在全镇是集体经济最强村,其中后疃面粉厂,面粉远销县内外,酱菜厂、砖瓦厂、贸易公司等为村民的生活和村庄规划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村集体的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集体经济转换为个体经济,如:李宪普酱菜厂、李海伟饭店、李师协旅馆、李培福五金建材、李宪车百货等,其前身就是后疃村办酱菜厂和贸易公司,现在一直处于良好状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乡镇合并后,柳山镇被列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该村亦被划为镇址规划范围之内,由镇统一规划,在村东北长山脚下,新建工业园处,现入园企业余家。由镇投资和村自筹资金等方式,先后打通硬化了长旺工业园路、纪山路、金钜路和村内两纵三横条主要道路。顺金钜路和纪山路两侧,新划沿街商户余家,并规划了绿地,建造了金钜花园。截止目前,全村餐饮、养殖、运输、五金建材、维修加工、百货流通等商业户,已达多户,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用工问题,繁荣了市场,稳定了村民的收入,使全村村民的生活稳步提高。
  年,柳山公社在后疃设立后疃农机中学,年撤并。
  年,设立柳山区后疃完全小学,李效燕担任首任校长。年,设立后疃小学,年,后疃小学迁址于村西南角,建有教室两排余间,校址使用时间历时近年;年秋,利用村办民助的方式,由村委统一出资金,村民出工出力建设,小学再次迁址于村东南角,新建有教室和办公室余间;年,经村民和村在外工作人员共同捐款,新修教室间,包括阅览室、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等,校址面积共占地达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年月,根据镇教办统一要求,撤销村小学,学生全部并入柳山镇中心小学。原小学校址现已改为后疃村文化娱乐中心,内设有体育场、文化书屋、文艺排练厅、演出大厅和老年人活动之家。另一部分被临朐县顺兴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租用。
  年,公社在该村设置卫生所一处,医务人员有李师元、李林等。年全村实行合作医疗,先后有李林、李宪首、李师钦、曹国胜、季玉华等从事过村医务工作。村办合作医疗曾经亲自种植药材,配制部分中药制剂,治病救人,为村民解除了许多疾苦和病痛。现全村开办有卫生室处,医务人员人。现全村全部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后疃村历来就是小戏之乡。上世纪年代村创作排练的文艺节目《农奴戟》、《难忘的日月》就闻名全县,、年代排演的《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刘海砍樵》、《小二黑结婚》、《三订桩》、《半篮子花生》等节目,曾赴辛大铁路和沂山水库工地现场演出,获得过全县文艺汇演第三名的好成绩。进入年代,国泰民安,村民富而思乐,文化进一步繁荣,村演出队排练的《八仙拜年》、《踩高跷》、《跑驴》、《划旱船》、《舞狮》等节目曾到全县各乡镇巡演,部分节目参加了市、县两级的群众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好评。
  县志曾有言:“骈邑此地古,后疃名士多”。我村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成为名闻遐迩的村庄之一。仅清朝后期,我村曾出过名举人和名秀才,到民国三年(公元年),李复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成为临朐县第一名北大学生,曾先后在临沂、朝城两县任法院院长,在鱼台县任县长。其四子二女均为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的留学苏联和德国,四子均属国家科技拔尖人才,为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其中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复昌的子孙中有人获博士学位,此不仅在临朐县仅有,即在全省、全国亦属罕见。解放后,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中各类人才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李海舰,年考入山东大学政治经济系,留学美国,年获经济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国务院颁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正厅级干部。据统计,全村现有本科生余名,其中获博士学位及正在攻读博士的人,硕士学位人,有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供职于全国各地。
举人:李延熏、李秀、李明实、李士公、李其埰。
秀才:李生渭、李上士、李中士、李仁士、李德辉、李其培、&
李岸、李其垲、李其坪、李仙、李其堪、李戬谷、李树滋、李嵉、李修仪、李修德、李树勲、李岫青、李修已、李树森、李树、李树公、李树铭、李岫峰、李修符、李岩。
  抗日战争时期有革命先烈李宪书,李宪法。
  村辖境内西山上有一古树,树种系柏树,已枯死,无人知晓其栽植年代,历尽风霜雪雨和战火洗礼,树虽死而尤立,成为地理标志性古树。另村内尚有明朝桂花一株,古槐一株,后分别卖于临朐县宾馆和蒋峪常庄村。
  建国后,年成立初级社,后转高级社,先后由李文清、李师效任社长;人民公社成立后,年至年,杨洪兴担任第一任村支书;年至年,李浴波任村支书,曹全龙、曹全启任大队长;年至年,李师田任村支书;年至年月,李浴波复任村支书,李宪业、李师新先后担任村主任;年月至年月,李师钦担任村支书,李师新任村主任;年月至年月,李江伟任村支书兼村主任;年月至今,李宪珍任村支书,李宪友为村主任。
字元一,号亚东(),柳山镇后疃村人。少年聪慧,品学兼优。一九一六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系,祖父修符赋诗送行。诗曰:分科大学设燕京,送汝负笈列众英,但为全球通学问,非关骇世猎虚名。由于在校刻苦用功,中西文皆优,而深得蔡元培赏识,他积极参与五四学生运动,火烧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毕业后,在济南法政专科学校任教兼专职律师。后任临沂、朝城法院院长。一九三三年任鱼台县县长,任内大兴水利,深得百姓爱戴,离任时,群众自发赠送万民伞。日伪军占据济南时,有同学劝其出山,复昌坚拒,赋诗明志:长夜难明天,群魔舞且跳,松柏有本性,历寒节坚傲。
 晚年在家赋闲,治家教子有方,有四男儿女,均为国家名牌大学毕业,属于国家科技拔尖人才。其中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子孙中有六人获博士学位。
书记:赵学昌
党员:赵洪吉&&&&
王兆芳&&&&
杜汉英&&&&
张天庆&&&&
杜华英&&&&
刘淑梅&&&&
丁孝美&&&&
位于临朐县城东南方向30公里处,柳山镇政府驻地正北2.4公里处,塔山南麓,东与本镇侯家庄子村交界,西与北马庄村相接,南与柳山寨村、后疃村相连,全村耕地面积600亩。101户人家,330口人,劳动力126人。
该村孟氏立村,《孟氏祖茔》:明初孟氏先祖德新和德志兄弟二人从邹邑首迁临朐东关,后迁此,取名孟家庄子村,因有重名村,于1980年改为今名。全村有孟、李、季、井、吴、张六姓,均系汉族。
明清两朝至1927年,隶属临朐县忠善乡,1927年属临朐县第六区柳山镇,1948年属临朐县柳山区马庄乡,1952年6月益临县撤销,复归临朐县第十五区马庄乡,直至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马庄一个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属柳山人民公社,该村原先和南、北马庄、刘家庄为一个行政村,于1979年冬四村分开,1984年4月至今属柳山镇。
该村地处丘陵地带,村北靠塔山,村东是一条南北岭,村南较平展,村西是一条沟,上下有三个塘坝,是该村的主要水源。
该村全是黄沙土地,自清末以来,以种植高粱、谷子及各种小杂粮为主。解放后,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更新,引入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地瓜为主要粮食作物,黄烟、花生、药材为主要经济作物。近几年由于病虫害的发生,村内黄烟种植户已逐渐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植粮食已满足不了人们的要求,种植蔬菜、养猪、药材、西瓜、养牛、养羊等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该村水资源较差,故不能种植大棚,只能养猪、养牛、养羊、当建筑工等提高经济收入。该村有蔬菜大棚1个,养猪专业户两家,全村养猪500多头,黄牛养殖户5户,全村养牛50多头,奶牛126只,每户平均种植药材2亩,现在全村每人年收入4000多元。
解放以来,全村村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村已有本科毕业生11人,硕士生1名。
1966年建村级小学一处,1990年建幼儿园一处,于1998年并入柳山中心小学。
1983年架设高压电,全村普及用电。
1989年用上自来水,村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家家看上了彩电,安装了有线电视,手机、电话入户率达100%。
村北是塔山,在纪山正南3公里处,海拔355米,东西长约3公里。建国后,山上栽植马尾松、刺槐,山坡下有苹果园,所产苹果味道极佳,为本镇苹果上品。现苹果园已改为种植粮食作物。旧志名此山为“拖山”、“塌山”,今人多写作“塔山”,实则山上无塔。
村内有清朝初期的古槐树两棵,北边一棵枝繁叶茂,南边的一棵只剩一大半,树枝却仍然很茂盛。它记载着村庄古老悠久的历史,也见证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塔山战役:1946年2月,国民党临朐县保安大队长赵仲诺率其一、二、三中队分头南犯柳山,当其先头部队行至后疃村北时,与鲁中军区十五大队遭遇,经过战击,保安队北窜,十五大队布置一个班去塔山顶监视敌人行动,其余队伍南去,不意赵仲诺纠集所属三个中队(二百多人)向塔山顶反扑,十五大队班哨十数人在数倍敌人面前,沉着应战,顽强阻击,最后边战边退,除有一、二人伤亡外,其余全部撤至洪山。
1972年麦收季节,孟庄村遭冰雹袭击,全村的小麦、玉米、地瓜、棉花全部被砸光,是孟家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雹灾。
建国后历任党支部书记:
该村与马庄大队分村以来的支部书记----孟令道,1980年—1989年;孟祥礼,1990年—1991年;孟令杰,1992年—2006年;孟令河,2007年—今。以上书记均兼任本村村主任。
柳山寨村简介
五大优势&&五星品质
★东北上好红高粱
★数十道纯粮酒传统加工工艺
★口味纯正,绝非勾兑、绝无掺水
★香型众多,免费品尝
★免去豪华包装成本,2≥10
所售散酒采用东北本地生长的红高粱酿造而成,地地道道的东北纯粮酒。
生产酿造基地运用传统的纯粮酒加工工艺、经过数十道工艺流程,精制而成。
口味纯正。不勾兑,绝无掺水,没有掺加任何香精、香料。喝后不口干、不上头,多喝点也没关系。
因本店散酒种类、香型众多,为让顾客喝到称心的纯粮酒,本店所有香型散酒均让顾客免费品尝,尝到自己满意的再进行购买。
因无豪华外包装,酒水成本大大降低,2元/斤左右的散酒,实际口味完全等同或超过了10元/斤的瓶装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