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作者先写菲力普的神态与心理描写的好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写作38讲关于记叙文6-10讲
第六讲& 一线串珠记叙文
1、一线串珠的记叙文
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1.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可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一线串珠,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滋味。
例文1: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相信,我会成功的,你不用操心我怎样做!”爸爸固执地说。
  “你办这个养鳖场,要投资上百万,咱们从哪儿寻那么多钱呢?你好好想想,我还是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这几天雨下个不停,天色昏暗。路上的行人也没有以前来往的多了。市场也显得一片寂静。
  “爸爸,咱们还是别建这个场了。好吗?你们要留着钱让我上大学呀!”我祈求着爸爸。
“不行,我干定了,我在单位一个月才几百块钱。只能供一家人吃喝,根本不够你上大学的呀!”爸爸搔了搔头说。
妈妈瞪大眼睛对爸爸喊:“你就别听大家劝,你会吃亏的,你把钱全投入这个养鳖场,咱们吃什么,喝什么。全家人跟你喝西北风吗?”
  雨越下越大,天色更加昏暗了。刚开的花被雨打的都谢了。爸爸还是建起了养鳖场,并且借了许多钱。这个家也不像个家了。爸爸整日整夜地不回家,只有我和妈妈相依为命。我知道爸爸是在场里培育幼苗。
&  “我回来了。”爸爸高兴地说。但是我看爸爸老了许多。“你还知道回来吗?我以为你不要这个家了。”妈妈没好脸地对爸爸说。爸爸好像并没有生气地说:“我请了技术员指导我怎样养鳖,并且我自己配制了适合幼鳖生长的饲料,现在幼鳖已经长大了,称了称,已长到一斤多,可以卖了。”
  “真的吗?”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地问着爸爸。
  “真的!我想卖一批,有了钱,再买些幼苗,并且要引进新技术,聘请技术员,发展大规模养鳖场。”
“什么,你还要投资吗?我们的家已经不像个家样了。我们整天连个青菜都舍不得吃,卖一些鳖,我们也不能再买鳖了。不如这样,我们卖一少部分。存了钱,聘请技术员,让这些长大的鳖繁殖幼鳖不好吗?”妈妈脸上带着一丝微笑说。
爸爸听了妈妈的话,很高兴,终于妈妈也拿出了意见。得到了妈妈的支持,爸爸心里的包袱一下没有了。
  “好,好,好主意。”爸爸终于得到了妈妈的支持,激动得快要说不出话来了。
  雨渐渐要停了,天色没那么昏暗了,经过这场雨,小草高兴地猛长高了许多,更绿了。
  爸爸采用了妈妈的意见成功了。就这样一批批的幼苗育成了,成鳖卖出去了。爸爸也年轻了许多。
  雨停了,天空出现了彩虹。我想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歌词。
  评析:好像一首歌的名字就叫“阳光总在风雨后”,文章以此为标题,有特色!平平常常一件家常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如此生动感人,完全得益于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术。爸爸的坚持要办养鳖场与听取妈妈的意见“不如这样,我们卖一少部分。存了钱,聘请技术员,让这些长大的鳖繁殖幼鳖不好吗?”交织在一起,构思巧妙可见一斑。
2、记叙文入门三法
写记叙文入门有三法,它们是一事一哲理,写两例不雷同,多侧面多角度同哲理。
首先,一事一哲理。训练要明确,你知道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反映了什么哲理?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肯定会有许多见闻,同样会有自己意见和观点。将自己对所见所闻的感觉写出来,不要抄袭,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有助于写出真情实感。事情写成之后,自己要明确,这件事情写明白了吗?是否包含了哲理意义?是什么哲理意义?哲理意义在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写两例不雷同。所谓两例,事是自己遇到的事,或听别人说的事;两件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它们是一个连环套。下面举例说明,如《只要信心不被打碎》,作者由于找不到工作,踯躅街头,遇一老汉在打碎陶瓷的胚胎,作者觉得那些陶瓷胚胎打碎可惜。可老汉告诉它,只要信心不被打碎,什么事也难不倒,自己一定能制造出满意的陶瓷。作者获得启示,重新树立信心,终于找到工作,并且最终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老汉打碎胚胎和作者找工作有相同之处:都是树立信心。两件事情除了反映哲理相同之外,还要顺理成章,不可生硬组装。
第三,多侧面多角度同哲理。也可以说是片段组合式。就是将三个以上不同的事情组合起来,表达一个中心。如张仪的《瞬间》一文。作者抓住三个生活画面:在食堂,碰洒别班同学的豆浆,同学微笑表示不介意;在宿舍,生病想家哭泣,同学哄你开心;在家里,过生日,自己贪吃奶油弄了个满脸,惹得父母大笑。这三件事,从与陌生人之间的感情,与同学之间的友情,与家人之间的亲情三方面讲述了一个哲理——我们周围有温情。
当然,要想写出令自己满意的美文,我们提供的三种方法还是不够的,需要大家再深入的学习。
例文2:我快乐你快乐
(一)&&&&&&&&&&&&
我快乐,你不快乐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得了58分,全班倒数第一。
  下课了,满楼道都能听到小明的嬉闹声。
  教师办公室里,老师生气地问小明:“你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小明怯怯地回答。
  “知道,为什么还这么高兴?你是怎么想问题的?作为学生,考100分才是最大的快乐,明白吗?”小明无言以对。
  走出办公室,小明自言自语着:“我快乐,你不快乐,那么,应该让你快乐。”
(二)&&&&&&&&&&&&
你快乐,我不快乐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下课了,小明依然演算着数学题,表情木然。
  教师办公室里,老师微笑着对小明说:“老师真为你高兴,你终于考了第一!可看你怎么闷闷不乐呢?你不高兴,不快乐吗?”
  “考100分才是学生最大的快乐,可我没考到100分……”
  听完小明的话,老师露出惊喜的神色:“对!太好了,你要继续努力,考100分,小明真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我太为你高兴了!”
  回到家里,小明心想:“你快乐,我不快乐,那么应该让我们都快乐。”
(三)&&&&&&&&&&&&
我快乐,你快乐
  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考了90分,仍然是全班第一。
  下课了,小明翻开了物理书:“当分子间距离大于某一定值r。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小于某一定值r。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小明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句话上。
  教师办公室里,老师和蔼地说:“最近有点松懈了,可不敢这样,要加把劲儿!”小明什么也没听进去,仍想着那句话。
  台灯下,小明盯着物理书上那句话,自言自语:“如果分子间的距离等于r。时会怎么样?”突然,他眼前一亮:“对了,我就要这个r。!100分是个极限,是个目标,我只要在低分与100分之间找准让自己平衡的r。,在老师的要求与我的能力之间找准让自己平衡的r。,我快乐,老师也会高兴呀!”
小明说:“我喜欢这一种思维方式。”
小明又说:“我快乐,你快乐!”
评析:这是一篇别致的文章。作者取材于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一些细节极具典型性,但材料经作者提炼加工,具有了浓厚的寓言意味,概括性很强,生动揭示了师生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第三部分中引入物理学中的r。概念,举重若轻,恰切地阐释了话题,显示了作者灵活的思维和良好的联想能力。
3、未成曲调先有情:记叙文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怎样的记叙文才算上品?诚然,独特的立意,新颖的构造,优美的文笔能夺人眼球。但总觉得这些是外在的躯壳,不能撼动人的内心。真正能撼动人心的应该是涵泳于文中的情感。一篇《背影》算不上构造新颖,更谈不上文笔优美,但半个世纪过去了,《背影》一直为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竟至于,当有人以其无新意,欲将它从教材中删去时遭到了大众的反对。这是因为文中四次背影,三次流泪的真情早已超越时代,成为唤起人们真情的永恒。
记叙文的情感或存于热烈的文字表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最后几段“第一流的人,第一流的战士,伟大民族的优秀之花”的溢美之辞令人心潮澎湃;或浸于字里行间,如《我的老师》中“梦里寻师”等。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章的第一段就能让读者激动起来。
第一段让读者激动起来,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以低回婉约的小夜曲营造情调&。读完《金黄的大斗笠》,你会为山中的暴雨而感到晦气吗?你会为小男孩而大喊倒霉吗?你会因乌云烈日而诅咒吗?不,肯定不会。你的眼前是有节奏韵律的风雨图,是天真如雨洗过般的男孩,还有如干干净净的蓝天般的亲情。为什么?因为文章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氛围:干干净净的蓝天、梯田里绿浪般的庄稼、自己最亲的小弟弟,还有敦厚和蔼的山羊。我们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中陶醉,感情的基调就这样奠定。你能不激动吗?
二、先入为主的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同学告诉你,乐园很好玩,你肯定就想去体验一下。即使你也许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你会为高速的转轮而惊叫,你会为刺激的蹦极而失色。不知不觉中,你也会说乐园很好玩。写文章也是这样。你想让读者感动吗?那就要给读者以先入为主的感受。魏巍在《我的老师》中用一个“最使我难忘”让你喜欢上了蔡老师。也许你的老师可能比蔡老师还好,但你肯定还是羡慕魏巍。鲁迅为什么怕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因为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的先生”。所以我们要想让读者无怨无悔地“爱我所爱”,必须设法给他们以先入为主的感受。
三、用一叹三咏的重唱去震撼读者&。风花雪月的小夜曲是营造,先入为主的摔琴之音是强调,最能震撼人心的还是一叹三咏的重唱。读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你还不心潮澎湃吗?纵然你冷静沉寂,你的思想感情的小河能经得起放纵奔流潮水的冲击吗?作者急于告诉的是读者急于听到的;作者急于发问,读者急于求答。经历了这样的互动,再来一组排比句,直抒胸臆,重唱使你的感情沸腾,你能不为志愿军战士的所作所为由衷赞叹?你的心还能不被震撼?
文章的第一段,如同是老师上课时的面孔,老师微笑,你会会心地笑;老师严肃,你会认真地听;老师激情澎湃,你也会热力四射。这就是第一段撼人心魄的魅力!我们写作文时要牢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让读者“爱我所爱”的文章。
例文3:(话题)语言与沟通(200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爱”在心口难开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
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
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的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呯”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你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要我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能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还多次数的摔门声……
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着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地回到家里。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送你的礼物。”我不动声色道。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壮壮胆。
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
评析:本文通过对父子关系由隔膜甚至对立,到一声“我爱你”的语言表达而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的描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颇有深意;描述也较为真切生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有时候沟通很难很难,有时候沟通很简单很简单,从难到易也许只隔一层纱——“我爱你”。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就告诉他们你爱他们,相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就像本文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冰冻三尺,但一句真情的话,就融化了所有的冰雪。文章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第七讲& 记叙文的悬念设置和场面描写
1、没有悬念不成文:谈怎样写记事类记叙文
“为人贵直,作文贵曲。”在记事类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结构曲折,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开头,它先给文章打一个总“结”,而这个“结”就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或主要矛盾,它需要蕴蓄很长时间,在主要事件充分展开,或主要情节达到高潮,或主要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才可“解”开此“结”。此“结”一般“解”在文章的结尾。例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也有的悬念设置在文章的局部章节或某一具体场面,它是事件整个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把它精心编织到整个情节发展之中去。例如:《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解放军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作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下面介绍几种如何设置悬念的方法,请大家注意体会。
(1)无巧不成书。例文:《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抑扬法,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例文:《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3)把文章的结局或主要情节、主要矛盾放到开头来写,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自然顺序写。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叙。例文:《同志的信任》,文章如果不把那段紧张而有神秘的情节放到开头来写,恐怕就很难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也很难表现出当时那种令人恐怖的社会环境,以及素不相识的革命者之间那种同志般的信任。又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等。
(4)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行为作适当的夸张。例文:《变色龙》,文章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事件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激起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奥楚蔑洛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变来变去?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5)巧妙的误会。例文:《驿路梨花》,上文已作分析。
那么,设置悬念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例文4:石榴花开&
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
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
记忆中,我和云的相识是在图书馆里。一切似乎是巧合,我和她同时拿起了那本《无名的裘德》,也几乎是同时,我们都做出礼让的动作,而后又彼此笑了一下。我说:“Lady&first.”她说了声“谢谢”,便坐在我对面的桌子旁。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在图书馆里遇见,相互也只是礼貌的笑笑,并无话语。突然有一天,她问我同情裘德还是哈代,我说两个都同情。她似乎是同意我的答案,微微点了点头。她接着问我是否看过《简·爱》,我说只是听说过,无缘拜读。她说她非常喜欢简·爱在庄园里说的几句话,并即兴为我表演了一番。第二天她给我带来了那本《简·爱》,并且在中间夹了一朵石榴花。她说她喜欢石榴花。那时我一直奇怪像她那样一个感花溅泪的女孩,怎会喜欢石榴花。我原本以为她应该喜欢栀子花、茉莉花那样的洁白、淡雅的。
可以说书籍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她了,至少我这样认为。一天午后,她邀我晚上一起看狮子座的流星雨,我满口答应,也许是因为我也是狮子座的。那天晚上,她问我是否喜欢流星。我说虽然美丽,但却太短暂了。她说只要曾经拥有,夫复何求。谈话间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她随即许了一个愿望。我说可否说来听听。她没有回答,只是问我如果有一天她如同流星般的逝去,我是否会流泪。我笑她太多愁善感了。接着便套用了一句台词送予她: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次她笑了,笑得特灿烂,如同那颗流星,也许更像一朵石榴花。&
自从那次一起看流星后,就因为忙着考试,没有去图书馆。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一封信,叫我去医院看她。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的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只石榴。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第一朵、第二朵……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只只火红的石榴。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了云,如果云活着,至少也会这样认为。
&评析:文章开头写了开满枝条的火红般的石榴花与一个女孩凄清的坟墓,两者色调迥异,造成情景上的反差,这是反差悬念。接着回忆与云的交往过程,这是倒叙悬念。感花溅泪的女孩,居然喜欢石榴花,使人感到奇怪,这是物件悬念。文章悬念叠生,却不知作者用意何在。最后读完全文,我们才猛然醒悟,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我们。她那种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这里的意蕴是深远的,由石榴花造成的悬念贯穿全文,随物宛转,层层铺垫,清新活泼而又隐隐透出一丝凄婉忧伤,让人在悲喜中禅悟着生命的真谛。悬念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2、记叙文的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观察时要细心、要细致,写作要全面、具体,尽量不要有遗漏。
例文5:记一场争论&
  清晨,金色的霞光射进教室,投在那光洁的红木桌面上,形成了一种透明的玫瑰红;窗外,几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麻雀无忧无虑地在枝头卖弄着歌喉。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早晨,可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昨天下午的那场“师长”恳谈,就像一道冰冷的水泥墙,将我与这外界的一切隔绝开来,那哪里是一场“恳谈”?分明是十四岁的我与父母、老师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啊&!
  昨天下午,我捧着那本好不容易才借到手的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背着沉甸甸的大书包,兴兴冲冲的推开了家门。“我回来啦!”和往常一样,&我引人注意地大呼了一声。没有人应声。很快,我发现家中的气氛不大对头,“咦,怎么跟&上了战场似的,这么浓的火药味儿?”&
  客厅中人影一闪,接着,妈妈沉着脸出来了。“黄老师来了,快点。”她冷冷地抛过来一句话,又严厉地盯了我一眼。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今天这是怎么了?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客厅,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眼睛。于是一阵恐惧便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地笑了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声音有几分颤抖。黄老师微笑着点了点了头,同时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了什么错了吗?&
  &“你手上拿的什么书?”妈妈劈头盖脸地问道,语气中没有一丝往日的温柔。
紧紧绷起的心弦又“砰”地一震。哎呀,我竟然一直把书紧握在手里了。我怯怯地松开手,小心翼翼地露出小半页封面,小声答道:“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
  “怎么?你现在就看这些书?”黄老师惊异地追问道,一脸不相信的神情。
这下糟了,她一定认为我是在看琼瑶之类的小说了。我心中一阵慌乱。连连摆手解释着:“不是,不是那种、那种的书,是,是一本诗集&……&”越说越慌,越慌就越说不清。这一回,黄老师脸上的疑云更重。妈妈早已按捺不住焦躁的心情,一下把书夺了过去,随便翻开一页,没读几句,便锁紧了眉头。“这是什么诗,爱呀爱的,比琼瑶的还坏!难怪成绩越来越滑坡泥!”她“啪”的合上书,顺手扔在了茶几上,茶杯里满满一杯刚泡的茶,被甩过来的诗集一撞击,“哗啦”泼溅在书上,黄绿绿的一大滩。
“哎呀,这是人家的新书&……&”我急得差点没哭出来。要知道,&为了借到这本书,我不知求过人家多少次。
我伤心,妈妈更伤心,她气得双手直哆嗦,声音也一下子变得嘶哑了:“不许拾!凭良心说,平时,你要什么参考书,十块八块的,妈妈哪一次含糊过?可你,你现在就迷上了这些书,什么爱情诗呀、朦胧诗呀,这对你学习究竟有没有什么好处?”说着说着,妈妈的眼睛竟泛出了亮晶晶的泪花。
“&不是这样的,妈!我不是迷上了什么爱情诗,真的,&我只是想学习写诗的技巧!席慕容的诗的确很好,并不是完全写爱情的!”我哭着申辩着,不顾一切地去抢那湿漉漉的书,拼命用袖擦着。不知何时,两股咸咸的泪涌出眼眶,流到了我的嘴边,脸上被泪水洗刷过的地方变得凉凉的。
  黄老师也动了感情,她摘下那副雾蒙蒙的眼镜,长叹了声:“唉,你们这一代孩子,太不懂得家长、老师的心了。我们这样辛辛苦苦一辈子究竟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们。当学生,还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那些旁门左道趁早别去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抬眼望了望黄老师,望了望她那因过多的操劳而早白的双鬓,一种异样的滋味涌上了心头,可不知道是哪儿来的一股勇气,我还是禁不住喊出声来:“黄老师,诗歌也是一种文学,不是旁门左道!我长大了,我想学些新东西!我想!”“啪!”妈妈给了我狠狠的一巴掌,我脑子里“嗡”地一声,一下子麻木了。(&以上&场面描写&)
  后来怎样,我似乎记不清了,只晓得大家都愣了许久,许久。也许有十分钟,也许有半小时,反正后来黄老师临走时将前天语文测验的试卷塞给了我。&大人们便&又是一阵微叹。我打开试卷,一个鲜红的八十四分跃入我眼帘,噢,&离老师和妈妈的标准差了六分&……正在我低头沉思时,诗社的好友一阵旋风似地飞跑了进来,欣喜若狂地冲我嚷着:“嘿,你的《梦》得了三等奖了!这下我们的诗社可大有名气了&……&”&
  &面对着吹呼雀跃的好友,我一阵迷惘。这是喜讯吗?我不知道。写诗究竟是不是歪门斜道?我也不知道。发生在昨天的那场争论。不,那次“交锋”,是我错了吗?我更不知道。我又觉得,我正在慢慢地长大,长大,而鸡蛋壳似的空间,又太小,太小。
评析:文章开篇的明媚的环境描写反衬了自己忧郁的心情,这样有助于对昨天发生的事情的回忆。文中场面描写具体、全面、生动、形象。
第八讲& 记叙文人物描写
1、记叙文人物描写:以形传神写肖像
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刻画一般来说,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形神兼备的肖像刻画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更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他人,提起笔来作文时,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定要把人物写活,写真,写出他有别于他人的个性来。先看下边的例子: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鲁迅先生从头到脚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她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可见,要写好人物肖像,就“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艾芜语)。下边举例介绍几种基本的肖像描写方法,以待启发。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果真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望见生人,遍室张皇。”(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短短数语,把一个绝色少女的温柔、深情、差涩以至于手足无措的神情举止描绘得形象生动&。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秃了顶的老婆子的滑稽打扮,寄寓了作者辛辣嘲讽。)
(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眼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孙权、刘备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人主”,二人见了庞统都心中不悦,以此突出庞统相貌之奇丑。同时也暗寓下文“人不可貌相”之意。
(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吴荪甫和赵伯韬决战前做了一个恶梦,醒来后)无意在大衣镜前走过的时候一回头,吴荪甫又看见自己的脸上摆明了是一副败相。”(茅盾《子夜》)从来不肯认输的吴荪甫,此时已是个内心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和以前判若两人的人了。
(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即是一个“变脸”的行家,惯于见风使舵。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在黛玉面&前、贾母面前,在尤氏面前,在丫环下人面前,可以说更得脸谱变化的精神,把一个恶毒、伪善、欺下瞒上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从初次登场到魂归西天,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描写他羽扇纶巾、仪表从容、谈笑风生的丰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一部小说说下来,孔明的指挥若一,飘然仙仙的神情仪态,早已深深印在读者心目中了。
(6)、工笔细描。“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团花的官衫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长的领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滋润分梳到后面,还保持着昔日的丰采。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灰色……”(曹禺《雷雨》)。对周朴园的肖像描写详细周全,由表及里,给人留下了他顽固、保守、自信、自负的深刻印象。
(7)、简笔勾勒。“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鲁迅《药》)。几笔勾勒出一个混混样的刽子手形象,尤其以玄色醒目,满身杀气。
(8)、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罗敷之美,尽在读者的想象中,你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连耕田犁地的农民都给她耽搁了工夫。
此外,还有对比描写,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的描写,与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相结合的一些方法,留与我们在文学作品去感受、学习。
2、记叙文人物的语言:立片言尽显人物精神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我这里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下边示例说法。
只言片语勾轮廓。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这里,通过他和佣者的对话,寥寥几笔,就把他的“鸿鹄之志”表达出来了。孙犁《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一句话便写出:先是一个陈述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一个挑,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人物质朴鲜活,栩栩如生。这类例子,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阅读时你去细细体会。
间接描写人景物。有时写人物,不从正而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孟获求救朵思大王。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
“变色”嘴脸现原形。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就是这种方法。还有《范进中举》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制台见洋人》中媚外欺下的制台变脸谱式的语言和表演等等。
一样言语多样说。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
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语言描写中,有三种引用的形式,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下边举个例子,一并注意标点的变化。
(1)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2)、“这可不行。”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3)、“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请你学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灵活说话。
3、记叙文人物动作描写:举手投足见性情
一部《水浒传》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誉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史上的“六大才子书”之一,与《史记》、《离骚》等并列。倘若没有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极富魅力的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可见,行为描写与肖象、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下边举例谈谈行为描写的一些技法。
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所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摹写得生动、亲切,让人一见难忘:“‘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运用特写镜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写老孙头被选中的马摔下的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影视剧中类似特色镜头的方法完成的。“老孙头起来,跑到柴垛子边,担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就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再看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对懒惰成性的奥的特写:“他足足躺了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样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他就这么办了。喝了茶,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中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令人发笑的懒汉形象就这样定格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又如《骆驼祥子》中写暴雨下的样子:“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象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仿佛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逆风拉车中的样子健壮勇猛,却又悲苦艰辛,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贴切道出。
矛盾冲突中写行为。老舍先生说:“说一个人勇敢,须在放炸弹时试试他。”写武松勇猛无比,就得让他过景阳岗,遇上猛虎。否则,写他如何遇上一只恶狼,也难写武松神威。何九叔处于西门庆和武松两大力量的夹缝间,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给武大验尸时:“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他胆小、事故、机智、善变,关键时刻他不惜忍痛咬舌来装病避祸,其性格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展露无遗。
侧面烘托写人物。《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及关羽出战时,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而关羽提着华雄之头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不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他们的行为使罗敷在人们的想象中有多美便有多美……
学了这些方法,你也试试吧。
4、记叙文人物描写:注重心理描写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人、物于己,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现人物&的面貌,如:“‘夜里写文章’。奥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时候睡觉?……尽写尽写,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要出卖一个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个人的天性……要象一个车轮子,象一架机器一样,尽写,尽写,明天写,后天写;假期快到了,夏天临近了——他还非写不可!什么时候他才可以休息呢?真是不幸!’”冈察洛夫用铺陈心绪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天天无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懒惰成性的寄生虫形象。他认为夜里写文章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幸”。心理描写还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穷困潦倒,却幻想着“先前阔”过,“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其实连丈母娘出生与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嘲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下列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技法,希望对学写作的人有所裨益。
人物独白展示心理。大仲马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很好地展示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我们象野兽似的让人提防,象贱民般地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好占便宜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象狗似地死去。”在戏剧中(如《屈原》、《雷雨》等)就有许多不好展示,表达的心理,通常就是用人物独白的形式来体现的。
摹写“意识流”流露心理。我们先看一段王蒙《春之声》中主人公考察回国坐闷罐车回家时随车身的颤动而展开的联想:“目前不正是流行着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咚叮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扬子茶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令人不快吗?……都是回家过年的”。主人公从过去现在,从中国到外国,从城市到乡村,驰聘遐思,“火车开动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从闷罐车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旋律,从各个角落的转机中感悟到春天来临了。
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写人物的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看一看安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幻觉的描写:“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光来了……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铺着精致的盘碗,还有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没有幸福和温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闪烁着自己对温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一个人做了坏事,黑夜中总是疑神疑鬼,更怕半夜鬼敲门。有的人心有所仪,看见花影,也会产生“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幻觉。紧扣人物的处境和心里,才易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
梦境描写,也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林黛玉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的恶梦,既透露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让环境衬托心理。平时同学们作文,受了表扬常用山欢水笑的环境烘托,遭了失败则用乌云盖天来暗示。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听着歌声,什么都不再想了。他望见的已不是黑夜,而是一片青天。他觉得自己的心栩栩然振翅欲飞了。”冉阿让侥幸逃脱追捕的轻松心情随境巧妙点出。
此外,还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可多读作品来体会。
例文6:三张电影票
  妈妈下班回来,一进家门,就边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电影票边兴高采烈地说:“咱们今晚有节目了!”我眼尖,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电影票,眉飞色舞地嚷:“哇!电影票!万岁!”妹妹闻声跑过来,唧唧喳喳地问:“电影票?真的?”“当然是真的,单位里买的。”我和妹妹相视大笑,拥抱着欢跳起来。爸爸却在一旁泼冷水:“别高兴得太早!瞧,才三张。”什么?我没听错吧。仔细数一数,真的是三张。大家相互看了看,谁也没吭声。妈妈说:“是只有这么三张,你们谁不去,等一会儿跟我说。”
  唉,真是美中不足,令人扫兴。
  晚饭时,妹妹只顾低头吃饭,好像根本就把这事忘了,我却一直挂在心上。吃罢饭,我走到妈妈跟前,吞吞吐吐地说:“妈,刚才,你说的……”我还没把话说完,妈妈就说:“哦,对了,晚上我要织毛衣,你们父女三个去看吧。”
  刚说完,爸爸开口了:“还是你们母女三个去看吧!我还要给职工造工资单呢!”
  妹妹也变得谦让了:“我还小,我看不懂,我管家,你们三个去吧!”
  连妹妹也懂得为他人着想,何况我这个当姐姐的。我赶紧说:“我晚上要写作文,没时间,你们去吧!”
  这时,妈妈满脸堆笑地说:“大家说得对,说得好!都有先人后已的风格。我看我们还是把工作、学习先放一边,大家一块去吧,适当地娱乐一下,对身心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都愣住了,不是只有三张票吗?这时,只见妈妈笑眯眯地从口袋里又掏出一张电影票,朝我们一扬,说:“还有一张在此。”啊!我们终于知道了妈妈的“阴谋诡计”,幸好没上妈妈的“圈套”。
  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评析:第一部分起笔通过“妈妈一进家门就兴高采烈地宣布‘今晚有节目了’”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破题;再用“我”和“妹妹”的言行旁衬,营造了欢乐的氛围;紧接着峰回路转,插进爸爸和妈妈扫兴的话,提出了矛盾,制造了悬念,交代了事因。曲折起伏,摇曳生姿,引人关注。
  第二部分(“晚饭时”到“你们去吧”),紧扣悬念,借助人物描写和影视剧中的“蒙太奇”技法,将一家四口对待3张“电影票”的态度分成4个单镜头逐一“拍摄”下来,并列对比,相映成趣,并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优化组合,展现了矛盾的发展经过,揭示了家庭生活中发扬民主与互让的心灵美。既同上文的欢乐氛围相一致,又进一步加深了悬念。收到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表达效应。写“互让”,语言简洁、朴实、真诚,且符合人物各自身份,无不为突出中心、张本蓄势做好了坚实铺垫。但矛盾最终如何解决,作者却引而不发,从而加深了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最后一部分,当家庭成员都具备互让精神产见诸行动时,作者因势利导,巧妙地让“妈妈又掏出一张电影票”,矛盾解决了。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水到渠成,喜剧性地点题明旨,突出了文章中心——家庭生活应发扬民主,父母子女之间应相互体谅。全文蕴藉隽永,回味无穷。
凤头与豹尾:谈记叙文开头和结尾
大凡有一定的写作经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特别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成功的开头和结尾会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鉴赏愉悦。
我国元代文人乔梦符的“凤头豹尾”一说便是一例。他认为,文章的开头要象“凤头”那样风韵照人,吸引读者;结尾要象“豹尾”那样有力,掷地有声。这个观点对于一切文章均可适用。作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其要诀只有六个字:点题快,扣题紧。所谓“点题快”,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惜墨如金,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作出必要的叙述即可;二是尽快点明记叙要素、中心内容等与文章深层内涵关系密切的方面,让读者尽快了解文章的主旨。所谓“扣题紧”就是紧紧扣住文章中心,切忌一切与主题中心无关的东西出现。
文章要言简意赅,作为“先声夺人”的开头更应当简洁明快,要言不烦,融传递主旨信息与吸引读者为一体,关于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本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1、&交待式&。先看下面几个文章的开头:&
例1.&&&&&&&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去访问郎绍安同志,我的心情是兴奋的。&
《“面人郎”访问记》
例2.&&&&&&&
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正是大好打猎的季节。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
例3.&&&&&&&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以上三例均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作了扼要的交待:例一较为完整地交代了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下文的展开作了有力的铺垫;例二同样是交代记叙要素:时间(秋季)、地点(红石崖)、人物(董昆)、事件(访问打猎英雄),但作者匠心独运,读起来更有韵味一些;与前两例不同,例三先交代事情的起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然后借助于深深留在作者心中的父亲的“背影”艺术地托出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交代式的开头,是记叙文中最为常见的写法。
2、悬念式。一起笔就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和盘托出,利用人们意欲寻根究底的急切期待心理来吸引读者,是悬念式开头的优越性。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一开篇就写道:
“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名考生中,有一个&二十岁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一看开头,一股好奇、关心、揣测的诱惑力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陈伊玲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最终结果将怎么样?这一个个悬念,将读者本来的随便浏览顷刻间便化为追根究底的认真阅读了。值得一提的是,用在文章开头的“悬念”,一是要简洁,二是要合理。故弄玄虚、画蛇添足都会直接影响设置悬念的效果和文章的质量。
3、引语式。直接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品质的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让读者一开始就扣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就是引语式开头的基本特征。
例1、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例2.“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例1作者巧妙地引用鲁迅自己的诗句,将鲁迅先生闪光的一生做了精确而简要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总纲贯穿全文,可谓言简意丰。例2那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正是闻一多先生最简要的自我概括,作者以之来作为文章的开头,那亲切感人、严谨治学的革命形象已跃然纸上;而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却成了一条贯穿于全文的线索。这种引语式的开头,一般用于记人叙事的文章。
4、缘由介绍式。作者从介绍自己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入手,用拉家常式的语言随口道来,借助浓郁的抒情笔调构成与读者的情感交流,然后点明题意,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文章、领会文题的开篇,我们称之为缘由介绍式开头。如:
例1、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的祖国的朋友们。但是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上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2、我早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1从自己在朝鲜的思想感受入笔,介绍自己急于将自己“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告诉祖国的朋友的写作缘由,然后再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侃侃而谈,自然亲切。例2则将写作缘由的交代、题目寓意的点明和悲愤感情的抒发融于貌似平缓而实则激动的述说之中,更是意义深刻、语言简朴的开篇范例。
5、特征描绘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抓住某方面特征进行细腻而传神的描绘,让读者一开篇即走进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而不忍释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特征描绘。
例1.&她是谁呀?30多岁了,长得可真称得上美丽,高高的身材,典型的鸭蛋脸,挺直而线条优美的鼻子,沉稳的大眼睛,眉毛,透出一股灵秀之气。
《离不开你》
例2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可以坐汽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例1侧重于人物外貌,特征的描绘。作者紧紧扣住女主人公的美丽和灵秀之气进行细腻的描绘,以主人公美好的“第一印象”作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原动力。例2则是容貌和行动的描写双管齐下:先写清瘦却精神焕发的外貌,再写早晨北门进南门出、下午南门进北门出的独特行为和放着汽车不坐宁愿步行上下班的习惯。朴素自然的语言扣准竺可桢潜心钻研的行为特征,使人物一开篇便呼之欲出。
6、气氛渲染式&。&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较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而这种手段如果能成功地运用到文章的开头,对于提高文章的感染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1.&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风里。
《党员登记表》
例2、警官奥楚密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公文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的敞开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例1的笔触集中在对恶劣环境的描绘上,铺天盖地的暴风雪渲染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白色恐怖氛围;加上后面十几个字的补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当时腥风血雨的特定背景之中,将两个女共产党员置身于这样的特定情景中,她们的形象必然更加光彩照人。例2先让人物登场,重笔却在着力创造一个令人窒息的特定的环境,让变色龙的丑恶表演定格在沙皇俄国腐朽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背景之中,这对于表现文章的主题、突出文章的社会意义确实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开头的方法还很多,如何开头要应文制宜,因人而定。只要能够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章主旨,且富有吸引力,就应当说是成功的文章开头。
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头是一篇文章良好的开端,那么一个好的结尾就是一台精彩表演的最后压台。它不但承担着交代文章内容的发展结果、完整结构的任务,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的画龙点睛,为进一步强化主题服务,因而好的结尾应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雄健有力且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文章的开头一样,结尾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但归结起来,较为常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1、概括性结尾。&这种结尾的特点就是把文章的内容加以简要的归结,通过必要的强调和点拨,帮助读者巩固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仅用“活该”二字,概括了一切封建卫道士必定灭亡的历史规律和人民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连升三级》也是只用“一群混蛋”四字,就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概括得一清二楚,入木三分;再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结尾:
仅仅是这六十一个被夺回生命的阶级弟兄沐浴着党的光辉吗?不,六亿五千万人身上都沐浴着党的光辉!“平陆事件”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这一段概括式的议论,高度概括了“平陆事件”的深刻意义,突出了文章中心,使读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启发性结尾。这种结尾是作者在完成文章内容之后,从不同的侧面启发读者反思上面的故事,品味蕴涵于其中的道理,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彭淑端的《为学》中的结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用反诘的形式,启发读者在“蜀鄙二僧”的故事中领悟“立志勤学”的道理;再如鲁迅的《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样一段充满哲理意义的警句,突出强调了希望取决于实践的道理,启发人们用革命斗争的实践去开辟新路,实现理想,创造新生活。而这些道理的领悟,则需要借助于读者本人的反复思索和认真品味。
3、描绘性结尾。这种结尾主要通过对某种景物的具体描绘来制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浓烈气氛,让读者借助这种氛围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如鲁迅的《药》的结尾: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背后“哑――”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走了。
这种阴森的、凄凉的描绘所构成的浓烈悲剧气氛,与文章的主题构成了高度的和谐,耐人寻味。再看王润生的《卖蟹》的结尾:
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碧蓝的天,无边的海,数不清的美丽洁白的浪花,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给读者创设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读者久久地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之中。
4、呼应性结尾。这种结尾的主要特征在于:篇末的收尾和文章的开篇构成呼应式统一,通过角度的变换,内容的扩充,感情的抒发等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如李心田《永不忘记》的结尾:
王翔考了477分,火车把他载往科技大学。潘老师拿着王翔送给她的那幅画像,她心底又&涌起那中特殊的感情:有爱,有怜,还有敬。同时她又加上一点:老师的责任。
结尾的“王翔考了477分,火车把他载往科技大学”,与文章的开头“王翔要上大学了。他考试的成绩是477分,被科技大学选去了”形成了和谐的照应。而结尾还告诉读者,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得有一股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得有人间的真情,这就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结尾也是如此: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是对开头“万盛米行的船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的呼应。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告诉大家:丰收却成灾是人为剥削的结果,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那些剥削阶级都在贪婪地吸吮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叫人沉思、催人觉醒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以上介绍的几种结尾,仅仅是记叙文写作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好的结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紧扣文章主题,创设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鉴赏中更多地感受到审美愉悦。
例文7:父亲的布底鞋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胸怀宽阔如大海。
  父亲向来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眼,格外落伍。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微笑了许久,没有说一句话。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工夫,老在班里拿第一名。
  在贫困的威胁下,许多孩子都辍学回家去放羊,但父亲的父亲,我的爷爷,一个老实却又坚毅的庄稼人,咬着牙说:“再苦再穷,也要让娃儿把学上出来。”就这样,爷爷用他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父亲读完了初中,而家里也因此穷得一无所有了。父亲,以他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和憨厚聪明,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这却使爷爷的心头升起了一片愁云:“娃儿这么争气,可到这县城中学上学的学费从哪里来?”爷爷在炕头辗转反侧,愁了一晚上都没愁出个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沉着脸对父亲说:“今天早晨你跟我去割麦。”懂事的父亲眨了眨眼,像明白了什么,二话没说拎起镰刀就跟在爷爷身后迈出了院门。
  可当爷爷迈出门槛后,不由愣住了,父亲也愣住了——全村老小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袋米,有的提着一只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笑着说:“咱村祖上积德,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争了一回脸,咱们脸上光彩……大家来送送娃儿……”眼泪顺着脸上的皱纹滑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落在了泥土地上……
后来父亲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吗?那天我走的时候,村里四奶奶塞给我一双布鞋说:‘小三子啊,这年头大伙儿都困难,这是实情,可人活一辈子,不能老想着自己,还要多替别人着想着想,谁家没有个难处啊?你四奶奶我活到这把年纪,就盼着子孙后辈能出个人才,将来让咱村子所有人都能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念上书。’以后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可每当我面对城里灯红酒绿的世界时,我就想到当年全村人送我的情景。人得有良心,人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
看着父亲眼角闪光的泪珠,我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大学毕业,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的原因——人活着,不能光为了自己。
评析:乍一看题目“父亲的布底鞋”,以为和话题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且慢,读完全篇后,你就会觉得,本文写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的题旨恰恰和话题内容“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相吻合。
文章开头概括父亲特征,然后写“父亲当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致富以后,成了“响当当的大人物”,但他“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其目的就是不忘根本,“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本文构思新颖,语言流畅。卒章显志;“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奏响了全文的最强音。
第十讲& 记叙文的线索安排与波澜
1、彩线串珠伏脉千里:谈记叙文线索的安排
一堆散乱的珍珠,只有用彩线串起来,才能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同样,生活的珍珠也需要思想的红线来连接,才能形成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根思想的红线便是线索。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所以刘白羽说:“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惟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刘熙载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
那么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呢?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全文紧扣某一中心事件来组织材料,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情节。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全文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逐步展开,通过“找药”、“送药”联系起多方面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以某一实物为线索。
全文紧扣某一实物,逐层深入。如《这不是一颗流星》,文章以熊皮手套为线索,由儿子观看熊杂技时希望熊死而有熊皮为阿婆做熊皮手套,引出阿婆对儿子的关心以及儿子对阿婆的怀念,表现出儿子对阿婆的深厚感情。
③以感情为线索。
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如《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全文的线索,连接起对死难者生前经历的简历,对死难者牺牲场面的描述和对死难者战斗精神和死难意义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极度的悲痛和无比愤懑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④以某句话、某种行动为线索。
文章以一个人物的一句个性化的话语或典型性的行动来串联材料,构成有机整体。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以“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线索,连起吴吉昌为了完成总理嘱托而遭受的种种折磨,显示了吴吉昌同志忠于党,献身科学,而又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
文章的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或时间、空间的变化。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事物,在一篇文章中应以什么为标准来选择线索呢?一般确定文章线索时应考虑以下两点:
①与主题密切相关。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能为中心服务,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能够利于表达中心的事物适宜作为文章的线索。
②与文章中材料密切相关。文章中的材料可以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如何把这些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要求线索必须与这些材料都有关系,能把它们收拢约束,联缀成文。
确定好文章的线索后,还应注意在布置线索时,既要考虑到线索要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又要考虑到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时候显露出来,要让线索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为线索是渗透于文章内容之中的,如果线索一直浮于内容表面,就显得太直、太露,文章势必一览无余;而且,这样写貌似线索明晰,实则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起到联缀材料的作用。但是如果线索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不露踪迹,使人看不出,那么就会找不到头绪,不得要领。
因此写作应把握好线索的藏与露、明与灭的适度,要做到既不藏得太深,又不露得太明,根据需要布置好线索的明灭变化,以求达到时隐时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例文8:吃亏就是占便宜
  有谁愿意吃亏吗?反正我不愿意。可奶奶却总说:“吃亏就是占便宜,你以后就明白了。”
  (一)
  那年,我五岁,与小朋友争执被抓破了胳膊。我发现自从我听了奶奶的话,甘心于“吃亏”以后,那个小朋友愈发地喜欢欺负人了。我丝毫没有占到便宜的感觉。
  那年,我十岁,上小学,老师见我长得魁梧,就让我义务为大家领早餐。每天很早到校,拎着沉重的餐筒从一楼爬到四楼,看着其他同学整齐地坐在板凳上静候早餐,我又有了一种吃亏的感觉。
那年,我十五岁,马上要参加中考了。我的一个好哥儿们求我帮他补习一下数学。我自己都管不了自己了,还能再管他?可毕竟是好哥儿们,我把已到嘴边的回绝又咽了下去。为什么净是些吃亏的事,连半点便宜都沾不着?
  后来,那个欺负人的坏小子恶习难改,长大些后,进了少管所,而我则“吃着亏”安安分分地长成了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后来,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我因为“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而高票当选。
  后来,我和我的好哥儿们都考上了重点高中,而我的数学成绩竟出奇地好。
  (三)
  当我在受用大人们的夸奖时,我想到正是我甘于“吃亏”,才性格温和,有了好人缘。
  当我戴着红花领取“三好学生”证书时,我明白正是我甘于“吃亏”,才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品格,才赢得了这么多赞许和荣誉。
  当我在榜单上找到我名字的时候,我发现正是我甘于“吃亏”给哥儿们补习,才巩固了我的知识,锻炼了我的思维,更为我赢得了更加牢固的友谊!
  其实,这就是生存,你只要稍微换一下思维方式,你就会赢得幸福和快乐!
  “吃亏就是占便宜”,说这话的奶奶已经不在了,可她的话我会永远记着。记着这话,我就会拥有我的幸福和快乐!
评析:标题是奶奶的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切入点很小也很巧,这句话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作者别具匠心地让三件事齐头并进,这已是很复杂的结构,但作者依仗简洁流畅的叙事语言,把三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有条不紊,事毕而理见,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思维品质。
2、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使记叙文写得有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像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抑扬手法的运用,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可以运用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以运用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可以设置悬念。“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此外,还可用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口技》;有离有合法(写开去又收回来),如《荔枝蜜》、《白杨礼赞》;巧合法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这样疏密相间,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文9: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
  月儿幽幽,风儿愁愁,今夜我无法入睡,倚窗而立,倾听窗外风摇芭蕉的细语,我的泪悄然而落……
  今天与母亲吵架了,我什么也没有说,独自跑到海边。母亲她错了,她不该偷看我的日记。我站在海岸,倾听浪打岩石的声响,忆起了以往的一点一滴。自小,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动去与别人沟通。我只能在自己的日记里畅想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也只能独自漫步林阴小道,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去寄托自己“雁过无痕,风吹无形”的感触。日子久了,自然而然与母亲之间的隔膜就深了。我无法了解母亲,我只能默默享受着母亲双眸中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关怀。然而今天的这一切,却让我措手不及。
  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瘦小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的身影显得那样孤独,我的心猛地一颤。母亲的声音很柔很柔,令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你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但你却不会用语言跟我交流,”母亲继续说道,“我在无意中看你哭泣过,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无法了解你,我只能用这种做法来尽一个母亲的责任。孩子,你能理解吗?”我看到了母亲眼角闪动着的泪光。这一份深沉的不易觉察的爱,我又懂得多少呢?我内疚。或许,母女之间的这一份情太深,却因无法沟通而隔膜了。我扑进母亲的怀抱,放声大哭,聆听着母亲沉稳的心跳,觉得欣慰多了。于是,在那一刻,我说了很多很多,包括我的理想,我的人生态度,以及我的一切感受。面对母亲,我第一次用语言,毫无保留地展现了自己的心声。母亲笑了,尽管那笑中还带着晶莹的泪珠,然而却是那样令我动容。很久以来,我都没见过母亲笑得如此舒心。我感觉得到,母女之间的心贴近了。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孩子,记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试着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去与别人沟通。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不会存有什么误解,彼此之间才能相互信任……我心里感激母亲,她给了我人生中一笔最重要的财富。
  一阵凉风拂过我的长发,我发现周围一切是那么的安谧、幽静。泪也不知什么时候干了,我的脸上浮现出舒心的笑容。从今以后,我会努力学着去与别人沟通的——用自己最熟悉却不易表达的语言。我相信自己能行!
  评析:本文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加强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容易消除。
  文章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缺少语言上的沟通,从这个角度切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能给人以启迪。作者还把母女之间的语言沟通扩展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沟通,更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其内容是深刻的。从构思上看也颇有特色:以景物描写开头,引出落下的泪珠,形成了悬念;接着通过回忆,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再写到景物,写到自己的“笑容”。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谨。语言流畅自然,心理描写很生动,感情真挚动人,有生活气息。
我的更多文章:
( 14:06:18)( 14:02:19)( 13:14:09)( 13:09:45)( 13:07:50)( 13:04:49)( 13:03:00)( 12:59:50)( 12:57:19)( 12:51:3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菲力普.肖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